电影《那山那人那狗》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负一生的行囊

——浅析邮包的意义

看罢霍建起执导的《那人那山那狗》,不仅为导演不落俗套的执导风格拍案叫绝。依然记得那条山山峦峦、沟沟坎坎的深山邮路,依然记得那只忠实可靠、精通人性的勇敢老二,当然更不曾忘记老邮差顶破风雨、踏破季节的坚实足迹。透视全片,邮包似乎永远都是一个不起眼的道具,然而却是因为有了这沉甸甸的行囊,全片变得有形可靠,有物可依,在一连串感人至深的故事中荡漾着人间美好的情怀。

邮包里装着父亲和母亲陈年朴实的爱情。“雨中邂逅”、“桥头相知”、“迎嫁出山”,一组组闪回式的追忆镜头,简短而连续地组接将我们带回到二十年前,让我们刻骨铭心地体味到那段掩埋在岁月深处久久不曾提及的古老爱情。在父亲微笑的表情特写中,我们似乎又寻到了那份属于中年人的浪漫。父亲因进山送信认识了母亲,临走时带走了山中偶得的爱情,以邮包为媒实不为过。多少年来,父亲常因邮路繁忙而久久不能回家探亲,母亲也常因思念山中的亲人而暗自流涕,这种难熬的感情考验和舍小顾大的奉献精神,又为父亲和母亲原本朴实的爱情添加了些美丽的色彩。

邮包里埋藏着儿子的爱情。“田间的一见钟情”、“舞中的爱意释放”、“分别后的暗自牵挂”,这是一份畅通无阻顺其自然的感情历程。然而最后,儿子依然忍痛割爱,舍弃了这份艳丽的爱情。儿子和父亲站在山头,张望着山中的一切,“我不想让她像我妈一样,走了一辈子都想家”,与其说这是对父亲的谴责,倒不如看作是父亲舍小顾大的侧面反映,更不如说是儿子对邮路的坚定信念以及对爱情的果断让步。这是一种对父亲工作的坚守和继承,以及对待感情的正确抉择。影片采用一组运动镜头拍摄展现了一只自由滑翔的纸飞机,峰回路转地将观众的视角引入大山深处,那该是一种对爱情的美丽释放。镜头回升,画面中呈现儿子、父亲、老二、邮包、山峦,影片主题淋漓尽致地通过画面直白地表现出来。

邮包里装着父子两人步步升温的父子感情。从对父亲邮路的不解和非议到对父亲工作的敬仰和继承,这是一段怎样的情感历程?影片巧妙地设置冲突,譬如因“是否该骑坐车上邮路”以及“给五婆读信”产生的语言冲突,将影片中的父子矛盾升至高潮,然而此时影片又巧妙地衔入亲情,“背父过溪”以及父亲的脸部特写并上闪回式镜头的运用,将至纯至真的父子情还原,“你还不如个邮包重”,那份曾经有过冲突的父子情感已经蜕变成一种关爱体贴,一种敬仰。

邮包里承载着父亲与乡亲们的深厚感情,这是影片广义上的主题。“乡亲们村头迎邮差”、“转娃山头等邮差”,一系列的情节无不体现出父亲与乡亲们浓浓的感情。“我是冲着这群乡亲们才做这的”,这是一种舍小顾大的人格魅力所攒取的至深人情。

当然,影片中所讲述的情感绝不仅限于人,而且还体现在父亲与老二的感情。影片之所以将一只狗安置于情节中,必有其深刻的寓意。影片中的老二是人性化的暗喻,它没有语言,却直露地折射出父亲多年来默默无闻的奉献。在父亲的心里,老二已经成为了他最忠厚最亲切的朋友,一个可以“进村报信”、“舍命追信”的帮手。当然,老二的深意还在于与儿子的巧妙对比,他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和敬仰。这不单单是一只狗,而更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勇士,是父亲披荆斩棘的同行者。

落幕前,再多看一眼那沟沟坎坎的山峦和那只忠实勤恳的老二,再多看一眼那沉甸甸的邮包和那排凹入山路的足迹。影片落幕,是否还有人记得那山、那人、还有一只狗的故事……

山间缎带

——浅析影片的“色彩”运用

影片的色彩服务于影片的人物及其反映的主题思想。色彩的这种作用在《那山,那人,那狗》中被导演霍建起发挥得淋漓尽致。导演用色彩向观众演绎了父亲(腾汝骏饰)和儿子(刘烨饰)两人为山里人邮寄的艰辛和山里人之间的真情。在这部影片中,绿、黄、白、红凝练成一条亮丽的缎带。在这条缎带下,鲜活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主题思想应运而生。

绿色是父亲和儿子两个人肩上扛着的山里人的希望和父亲和儿子两人工人为山里走过的万里“长征”。在影片开始时,镜头定格在父亲为儿子检查邮包的身影,一句“总共二百二十三里,走三天”道出了这趟路的艰苦。而在之后的众多树木丛生、道路不平的景象的远景镜头,更使我们清楚明白了路途和艰难。但已经四十多岁的父亲和二十岁左右的儿子为了背上邮包、为了山里人的希望,不顾路途艰难,一一将信送到了正确的地方。那沉重的邮包中

满载的是山里人们的希望;那背上沾染的绿色,是山里人殷殷的期盼。有一组镜头是潮湿山石的路上父亲和儿子脚部有特写,那青绿色的山石和父亲略微摩损的绿色兵步鞋,是父亲为了山里人的希望和期盼走过的“万里长征”和儿子将要走的下一个“长征”。

黄是父亲和儿子两个人交心的温情,是两代人清除心里阴影的映照。由于父亲是个不常回家的乡邮员,儿子与父亲始终很陌生,儿子心里对父亲更多的是害怕和不理解。在与父亲一同去送信的路上,两个人的对话寥寥无几,似乎儿子根本就不愿意与父亲交谈。但儿子回忆时镜头中暖黄色背景让观众清楚明白了儿子心中不曾说起的对父亲的爱和对父爱的渴望。并伴随着两人的熟悉,父亲和儿子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多,两个人的情感也开始外露,而不再是单纯的藏在心里。对于父亲和儿子两个人的交心,画面的色彩逐渐转暖。导演用色彩的细微转变形象地向观众反映了父亲和儿子之间交心的温情。

白是父亲和儿子两个人善良质朴的写照,是山里人真心为他人着想的纯真,五婆是一个很可怜的老人,费尽心思养大的孙子在考上大学后从此离开了山村,再也没有回来过。尽管五婆为儿子和孙子哭瞎了眼,但孙子依然没有回来。善良的父亲为了让五婆不再伤心,用一张纯白的纸当作信并自己编一些令五婆不再伤心的话让五婆高兴并让五婆有什么事不要瞒着。而善良的儿子在得知五婆的情况后,一边承诺常去陪五婆,一边对五婆孙子的行为斥责。善良的父亲和儿子,用他们那颗纯洁的心拯救了一个可怜的老人。当镜头转动停留在回廊上山里人专门为赶路人预备的那桶水时,我深深地被山里人真诚为他人着想的纯真打动了。山里人的心,就有一样纯洁无杂。

红是父亲和母亲对爱情的坚守,是儿子对“爱情”的“舍弃”。婚庆宴上,父亲对曾经的回忆充满了火热的爱意。在父亲结婚时的回忆中,导演用淡绿色和火红色的反差突出了父亲和母亲之间火热的情感。“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纵使父亲很少回家,但两个人的情感依旧炽热。在父亲和儿子参加喜宴时,儿子和一位侗族女子(陈好饰)一直很要好。但在所有人都以为儿子会像父亲一样将这女子带出山里的时候,和子却对父亲说:“我不会娶她的。”在向父亲解释时,儿子是这样说的:“我不希望她们像我妈,离开了这里永远都想家。”为了不让山里的女子也像母亲那样活在等待里,儿子“放弃”了自己的爱情。不管是坚守还是“舍弃”,父亲和儿子的心都是火红的,他们的情感都是炽热的。

儿子和虎子脚下的山路,他为一条缎带深向山里。从中我读懂了乡邮员的质朴和艰苦,让我们向每一个为人民辛劳的邮政人员致敬。

一路走来一路情

——解读影片《那山那人那狗》的主题思想

影片中的山是翠绿的山,影片中的人是善良的人,影片中的狗是忠诚的狗,那山、那人、那狗,给我们营造了世外桃源般的静谧与和谐。而导演是通过那条寂静而不是陡峭的邮路将我们带入这一人间天堂的。

邮路首先是影片的拍摄线索和故事发生的空间。优扬的音乐中又一个清晨来到了,小邮递员(刘烨饰)要开始自己的邮递员生涯了,老邮递员(滕汝骏饰)不放心带着“老二”决定陪他走一趟。于是两人同走这一条邮路。一路上,帮助五婆、背夫过河、侗族姑娘、风中追信等故事相继发生。同时,邮路不仅是一条故事线索,更是一条情感线索,当我们说这里是人间天堂的时候,不仅仅指旖旎秀丽的风景,还有浓浓的人间温情,而这些深情正是在这条邮路上酝酿。

首先,我体验最深的是父子情。影片在表达“父子情”上用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有一个远景让我们看到父子二人和“老二”离家走过小桥,画面中的绿色扑面而来,青翠宁静。但儿子在前,父亲在后,话语不多,关系并不和谐。通过小邮递员的画外音和童年记忆的影像再现,我们知道是因为他小时候父亲很少回家,即使长大了与父亲也很生疏。但通过走这条邮路这次机会,两人开始了心灵的沟通和交流:父亲发觉自己还不知道儿子已经学会了抽烟,并为没有发觉儿子脖子上的伤疤懊悔不已;儿子通过邮路的漫长和艰难,特别是得知父亲有次为了送信从陡峭的山坡上跌落,体会到父亲工作的艰辛,而通过父亲对五婆默默的照顾则感受到父亲无私的奉献,两人的关系开始发生转机。

小邮递员背父亲过河是两人相互理解后关系的升华。深情的音乐中,不停穿插老邮递员背儿子在肩头的画面,温馨的现实和醉人的记忆在他的胸中碰撞,这一蒙太奇的运用带来巨大的情感张力,老邮递员眼里溢满晶莹的泪花。“能背动父亲就说明孩子长大了”,这是任何一位被儿子背着的父亲都会有的由衷的幸福,特写镜头让我们进入了父亲波涛翻涌的内心世界,一同分享这种深沉而含蓄的感动。

除了父子情,还有乡亲们对老邮递员的关爱。它不仅是使小邮递员体验到父亲伟大、改变自己成见的因素,更作为独立的情感元素震撼着观众的心灵。乡亲们知道这是父亲最后一次送信,将他送到村头还依依不舍,在这里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