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肺系病证电子病历模板

中医内科肺系病证电子病历模板

中医内科肺系病证电子病历模板
中医内科肺系病证电子病历模板

第一节、感冒

一、类证鉴别

当与以下病证相鉴别:

1.风温:风温初起症状与感冒类似,但病势急骤,热势较高,汗出后不易迅速退清,咳嗽、胸痛、头痛较剧,传入营血可见神昏、谵语、惊厥。而感冒发热多不高,或无热,以解表宣肺药治疗即可汗出热退身凉,病势轻,病程短,不传变,预后好。两者不难鉴别。

2.时行感冒:时行感冒病情多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它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而普通感冒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流行特点。可资鉴别。

二、辩证调护: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使室内空气时常新鲜,同时要避风寒,多饮开水,饮食宜清淡,忌油腻辛辣燥热,保持充足的睡眠。

三、病因:1、风邪;2、时行病毒。

四、基本病机:卫表不和。

五、预后:多良好,病程较短而易愈;但老年、婴幼儿、体弱者、时行感冒重症,须防止发生传变,或夹杂其他疾病。

六、证治分类

1.风寒束表证

1)辩病辩证依据:

患者症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疼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喷嚏、流涕、咳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脉浮紧。属于中医“感冒”范畴,证属风寒束表,病位在肺卫,病性为表实寒证。风寒外束,腠理闭塞,卫阳被遏,故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寒邪犯表,太阳经气不舒,故头项疼痛、肢节酸痛;邪客于肺,肺气失宣,肺窍不利,故鼻塞、声重、喷嚏、流涕、咳嗽;表寒无热,故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浮紧,亦为风寒在表之象。

2)理法方药:中药辛温解表,宣肺散寒,可予荆防败毒散出入为治:荆芥9克、防风9克、甘草6克、茯苓9克、川芎6克、羌活6克、独活9克、柴胡9克、前胡9克、枳壳6克、桔梗9克、薄荷6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暂缓)

备选方——轻症—葱豉汤;夹湿—羌活胜湿汤:羌独活、川芎、蔓荆子、藁本、防风、甘草;风寒表实证—麻黄汤;风寒表虚证—桂枝汤.。加减——表寒重:麻黄、桂枝。表湿重:羌活、独活或羌活胜湿汤。湿蕴中焦:苍术、厚朴、半夏。头痛:白芷、川芎。身热较著:柴胡、薄荷。

2.风热犯表证

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恶寒轻,或微恶风、发热较著;头胀痛、面赤;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喷嚏、流涕稠涕;咳嗽痰稠;口干欲饮;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属于中医“感冒”范畴,证属风热犯表,病位在肺卫,病性为表实热证。风热外袭,卫表失和,故恶寒轻,或微恶风、发热较著;风热上攻,则头胀痛、面赤;风热上犯,肺窍不利,故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喷嚏、流涕稠涕;风热犯肺,肺气不宣,则咳嗽痰稠;风热伤津,故口干欲饮;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亦为风热在表之象。

2)理法方药:中药辛凉解表,宣肺清热,可予银翘散出入为治:银花15克,连翘

15克,桔梗9克,薄荷6克(后下),竹叶6克,生甘草6克,荆芥穗6克,淡豆豉9克,牛蒡子12克,芦根15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暂缓)

备选方:葱豉桔梗汤(葱白、桔梗、栀子、豆豉、薄荷、连翘、甘草)发汗解肌、清热肃肺之力较桑菊饮强。加减:头胀痛甚:桑叶、菊花。咳嗽痰多;贝母、前胡、杏仁。可、咯痰黄稠:黄芩、知母、栝楼皮。身热较著:石膏、鸭跖草。乳蛾红肿疼痛:一枝黄花、土牛膝、玄参。时行感冒——大青叶、蒲公英、草河车。热郁寒遏:石膏合麻黄。风热化燥伤津:沙参、花粉、梨皮。

3.暑湿伤表证

1)辩病辩证依据:

患者症见发热、微恶风、汗少、汗出热不退;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胸闷脘痞、泛恶;心烦口渴,小便短赤;口渴粘腻、渴不多饮;苔薄黄腻,脉濡数。属于中医“感冒”范畴,证属暑湿伤表,病位在肺卫,病性为表实热证。暑湿伤表,表卫不和,故发热、微恶风、汗少、汗出热不退;暑湿上扰,故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湿热中阻,气机不展,故胸闷脘痞、泛恶;暑热内扰,热灼津伤,故心烦口渴,小便短赤;暑湿伤津,故口渴粘腻、渴不多饮;苔薄黄腻,脉濡数,亦暑热夹湿之象。

2)理法方药:中药清暑祛湿解表,可予新加香薷饮出入为治:香薷9克,扁豆花9克,厚朴9克,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鲜荷叶30克,鲜芦根30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暂缓)

加减——暑热盛者:黄连、山栀、青蒿、黄芩。湿困卫表:豆卷、藿香、佩兰。汗出多—去香薷。头痛—加桑、菊、芷。心烦、小便短赤—加竹叶、赤茯苓、六一散;呕恶—陈皮、半夏、竹茹;胸闷—厚朴、砂仁;纳呆—神曲、麦芽、内金。

4.表寒里热

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发热、恶寒、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气急、痰黄粘稠;便秘尿赤;苔黄脉数。属于中医“感冒”范畴,证属表寒里热,病位在肺卫,病性为表寒里热证。表寒未解,故发热、恶寒、无汗、鼻塞、声重;内有蕴热,热攻于上,则心烦、口渴、咽痛;邪热郁闭于肺,肺失宣降,故咳嗽气急、痰黄粘稠;热结于下,则便秘尿赤;苔黄脉数,为里热之象。

2)理法方药:中药解表清里,宣肺疏风,可予双解汤出入为治:麻黄9克、荆芥12克、防风9克、薄荷6克、黄芩12克、生栀子12克、石膏30克(先入)、连翘15克、桔梗9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暂缓)

备选方:(1)柴葛解肌汤:适用于太阳风寒之邪不解,又渐次传入阳明,即太阳阳明合病证。(2)防风通圣散:用于表里俱实,证见便秘,身热不退,苔腻、脉滑实而数。(3)麻杏石甘汤:即可用于感冒属表寒里热者,又可用于流感属肺炎型者,邪热雍肺,身热咳喘。加桑白皮、知亩、芦根、银、翘、地龙。(4)大青龙汤。

5.气虚感冒

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恶寒发热,无汗,或热势不高,鼻塞流涕,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咳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倦,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无力。属于中医“感冒”范畴,证属肺气不足,病位在肺卫,病性为虚实夹杂。表虚卫弱,风寒承袭,气虚无力达邪,故见诸症。

2)理法方药:中药益气解表,调和营卫,可予参苏饮出入为治:党参9克、茯苓15克、甘草6克、苏叶6克、葛根15克、前胡9克、桔梗9克、半夏9克、橘红9克、枳壳

9克、木香6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暂缓)

备选方:气虚较甚者,亦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味;若表虚自汗,易感风邪者,可用玉屏风散加减。

6.阴虚感冒

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发热,手足心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或盗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鼻塞流涕,舌红少苔,脉细数。属于中医“感冒”范畴,证属阴虚型,病位在肺卫,病性为虚实夹杂。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故见诸症。日一剂,水煎,分二服。(暂缓)

2)理法方药:中药滋阴解表,可予加减葳蕤汤出入为治:玉竹15克、白薇15克、葱白15克、薄荷6克、豆豉9克、桔梗9克、甘草6克、大枣15克。

7.阳虚感冒

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阵阵恶寒,甚至蜷缩寒战,或稍兼发热,无汗或自汗,汗出则恶寒更甚,头痛,骨节酸冷疼痛,面色晃白,语言低微,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无力。属于中医“感冒”范畴,证属阳虚感冒,病位在肺卫,病性为虚实夹杂。阳气不足,复感外邪,故见诸症。

2)理法方药:中药助阳解表,可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出入为治:生麻黄9克、附子9克、细辛6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暂缓)

8.血虚感冒

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头痛、身热微寒,无汗或汗少,面色不华,唇淡,指甲苍白,心悸头晕,舌淡,苔白,脉细或浮而无力。属于中医“感冒”范畴,证属血虚感冒,病位在肺卫,病性为虚实夹杂。营血不足,正虚不足以卫外,感受外邪,故见诸症。

2)理法方药:中药养血解表,可予葱白七味饮出入为治:葱白9克、豆豉12克、葛根15克、生姜9克、地黄15克、麦冬15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暂缓)

第二节、咳嗽

一、类证鉴别

当与以下病证相鉴别:

1.哮证、喘证:二者均兼有咳嗽,但各以哮、喘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两者不难鉴别。

2.肺胀:兼有咳嗽、咳痰,但有久患咳、喘、哮等病史,以胸部膨满,喘咳上气,烦躁心慌,甚至面目紫暗,肢体浮肿等证为主要表现。病程长,缠绵难愈。不难鉴别。

3. 肺痨:咳嗽为其四大主证之一,以干咳,或痰中带血,或咳血痰为特征,常伴有低热、盗汗、形体消瘦。X线胸部检查能确定病灶所在。鉴别不难。

4. 肺癌:常以咳嗽咳血为主要症状,多发于40岁以上的吸烟男性,咳嗽多为刺激性呛咳,病情发展迅速,呈恶液质,肺部X线检查及痰细胞学检查有助于确诊。可资鉴别。

二、辩证调护: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并注意避风寒,调情志,慎起居,戒烟酒,节饮食,忌食辛辣及生冷、肥甘厚腻之品。多饮水,以利排痰。

三、病因:1、外邪犯肺;2、内邪干肺。

四、基本病机:内外邪气干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五、预后:外感咳嗽易于表散清肃,治疗较易,预后较好。但若发热不退,形衰神疲者多预后不好。内伤咳嗽若能及早治疗—多能痊愈;若失治误治,病久及肾,发为肺胀,则治疗困难,预后差。。

六、证治分类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

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咽痒、咳嗽声重、气急;咳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苔薄白,脉浮紧。属于中医“咳嗽”范畴,证属风寒袭肺,病位在肺卫,病性为表实寒证。风寒束肺,肺气雍遏,不得宣通,故咽痒、咳嗽声重、气急;寒邪袭肺,气不布津,津液凝聚为痰,故咳痰稀薄色白;风寒上受,肺窍不利,故鼻塞流清涕;风寒外束,郁于肌表,则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表象。

2)理法方药:中药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可予三拗汤合止嗽散出入为治:生麻黄9克,杏仁12克,甘草6克,桔梗9克、荆芥12克、陈皮9克、紫菀12克,百部12克,白前12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暂缓)

加减:咳嗽较甚—矮地茶、金沸草祛痰止咳;表邪较甚—防风、羌活;咽痒甚—牛蒡子、蝉蜕;鼻塞声重—辛夷花、苍耳子;挟痰湿(痰粘、胸闷、苔腻)—半夏、厚朴、茯苓;表寒未解,里郁化热(咳嗽音嗄。气急似喘咳痰粘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生石膏、桑白皮、黄芩。

2.风热犯肺证

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嗄哑;咯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黄;喉燥咽痛,口渴;鼻流黄涕,头痛,肢楚,恶风身热;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属于中医“咳嗽”范畴,证属风热犯肺,病位在肺卫,病性为表实热证。风热犯肺,肺失清宣,故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嗄哑;肺热内郁,蒸液成痰,故咯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黄;肺热伤津,则喉燥咽痛,口渴;风热犯肺,卫表不和,故鼻流黄涕,头痛,肢楚,恶风身热;苔薄黄,脉浮滑,为风热之表象。

2)理法方药:中药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可予桑菊饮出入为治:桑叶9克、菊花12克、薄荷6克(后下)、连翘15克、桔梗9克、杏仁12克、甘草6克、芦根15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暂缓)

加减:咳嗽甚者—加前胡、贝母、枇把叶;咽痛—加射干、山豆根、金灯笼、土牛膝、赤芍;表热较甚—加金银花、荆芥、防风;痰黄稠—加黄芩、知母、栝楼、山栀‘风热伤络,鼻衄、痰中带血—加白茅根、生地;热伤肺津,口燥咽干—加沙参、麦冬;夹暑—合六一散、荷叶。

3.风燥伤肺证

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干;痰中带血丝;鼻塞、头痛、微寒、身热;鼻塞、头痛、微寒、身热;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黄,脉浮数。属于中医“咳嗽”范畴,证属风燥伤肺,病位在肺卫,病性为表实热证。风燥伤肺,肺失清润,故见诸症。

2)理法方药:中药疏风清肺,润燥止咳,可予桑杏汤出入为治:桑叶9克、豆豉12克、杏仁12克、浙贝15克、山栀12克、北沙参15克、百合15克。日一剂,水煎,分二

服。(暂缓)

加减:表证较重—加薄荷、连翘、蝉蜕、荆芥;津伤较甚—加麦冬、玉竹;咽痛明显—加玄参、马勃;鼻衄—加生地、白茅根。

凉燥伤肺:杏苏散加减:苏叶、杏仁、前胡、紫菀、冬花、百部、甘草。

(二)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证

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粘腻,或稠厚成块,痰多易咳;早晨或食后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苔白腻,脉濡滑。属于中医“咳嗽”范畴,证属痰湿蕴肺,病位在肺脾,病性为里实证。痰湿上干,壅遏肺气,故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脾湿生痰,故痰粘腻,或稠厚成块,痰多易咳;脾运不健,故早晨或食后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物加重;痰湿中阻,故胸闷脘痞,呕恶;脾气不运,故食少,体倦,大便时溏。

2)理法方药:中药健脾燥湿,化痰止咳,可予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出入为治:陈皮12克、半夏9克、茯苓15克、甘草6克、白芥子6克、苏子15克、莱菔子15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暂缓)

加减——寒痰较重(痰粘白如泡沫,怯寒背冷)—加细辛、干姜;脾虚—加党参、白术;兼有表寒者—加紫苏、荆芥、防风。病情稳定后服香砂六君子汤以资调理。

2.痰热郁肺证

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粘稠色黄,或有腥味,难咯;咯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苔薄黄腻,质红。属于中医“咳嗽”范畴,证属痰热郁肺,病位在肺,病性为里实热证。痰热郁肺,肺失清肃,故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热蒸液聚成痰,故痰多,质粘稠色黄,或有腥味,难咯;热伤肺络,则咯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舌质红苔薄黄腻,主痰热。

2)理法方药:中药清热肃肺,豁痰止咳,可予清金化痰汤出入为治:桑白皮15克、黄芩12克、山栀12克、浙贝母15克、栝楼皮15克、桔梗9克、甘草6克、橘红9克、茯苓15克、麦冬15克、知母12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暂缓)

加减:①痰黄如脓,或腥臭—鱼腥草、金荞麦根、薏苡仁、栝楼仁;②胸满、咳逆,痰壅、便秘—葶苈子、风化硝、大黄;③痰热伤津(口干咽干,舌红少津)—加天冬、天花粉;④痰中带血—加白茅根、藕节。

3.肝火犯肺证

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口苦咽干;痰少质粘,或如絮条,咯之难出;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加;舌红或舌边红,苔薄黄而少津。属于中医“咳嗽”范畴,证属肝火犯肺,病位在肺,病性为里实热证。肝郁化火,上逆侮肺,肺失肃降,故上气咳逆阵作;肝火上炎,故咳时面赤,口苦咽干;木火刑金,炼液成痰,故痰少质粘,或如絮条,咯之难出;肝肺络气不和,则胸胁胀痛,咳时引痛;肝郁火胜,故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加;舌红苔薄黄而少津,为火郁阴伤之象。

2)理法方药:中药清肝泻肺,化痰止咳,可予加减泻白散合青黛散出入为治:青黛2克(吞)、海蛤壳15克(先入)、青皮9克、陈皮9克、黄芩15克、桑白皮15克、地骨皮15克、知母12克、粳米30克、甘草6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暂缓)

加减:①肝火旺—加山栀、丹皮、赤芍;②咳甚—加海蛤壳、栝楼仁;③胸闷胁痛—加枳

壳、郁金、丝瓜络;④津伤口渴—加沙参、麦冬、生地、花粉;⑤咯血—加大黄、丹皮、地榆;⑥咳嗽日久—加百合、诃子、五味子以敛阴生津止咳。

4.肺阴亏耗证

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或声音逐渐嘶哑;手足心热,午后潮热,颧红;形瘦神疲;舌红,少苔,脉细数。属于中医“咳嗽”范畴,证属肺阴亏耗,病位在肺,病性为里虚热证。肺阴亏耗,虚火内灼,肺失濡润,故干咳、咳声短促;虚火灼津为痰,肺损络伤,故痰少粘白,或痰中带血;阴虚肺燥,津液不能濡润上承,故口干咽燥,或声音逐渐嘶哑;阴虚火旺,故手足心热,午后潮热,颧红;阴精不能充养,故形瘦神疲;舌红,少苔,脉细数,亦阴虚内热之征。

2)理法方药:中药滋阴润肺,化痰止咳,可予沙参麦冬汤出入为治:北沙参15克、麦冬15克、玉竹15克、天花粉30克、银柴胡12克、青蒿12克、鳖甲15克、扁豆15克、甘草6克、山药30克、茯苓15克、桑叶9克、川贝3克(吞)、知母12克、杏仁12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暂缓)

备选方——二冬二母汤:麦冬、天冬、川贝母、知母、沙参、百合、生地黄、桔梗、苦杏仁、梨皮。加减——①咳嗽较甚—加紫菀、冬花、百部;②痰粘难咯—加海蛤粉、海浮石、栝楼、黄芩;③痰中带血—加丹皮、山栀、藕节、白茅根;④潮热骨蒸—加银柴胡、青蒿、地骨皮、功劳叶。

第三节哮病

一、类证鉴别

当与以下病证相鉴别:

1.喘证:两者都有呼吸急促,但哮指声响言,为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粗困难,是多种急慢性肺系疾病的一个症状。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两者不难鉴别。

2.支饮:虽也有痰鸣气喘症状,但多逐渐进行性加重,病势时轻时重,发作与间歇的界限不清,咳与喘重于哮吼。而哮病反复间歇发作,突然发病,迅速缓解哮吼声重而咳轻或不咳,可资鉴别。

二、辩证调护:避风寒,调情志,慎起居,戒烟酒,节饮食,忌食辛辣及生冷、肥甘厚腻之品,防跌倒。

三、病因:1、外邪侵袭;2、饮食不当。3.体虚病后。

四、基本病机:“伏痰”(宿痰)内伏于肺,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触,致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气道挛急,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气喘。

五、预后:发病早期正气不虚者如积极治疗预后多良;病久正虚者,或发时病势急重者预后多不佳。

六、证治分类

(一)发作期

1、冷哮证

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呼吸急促,喉中哮鸣如水鸡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咯痰量少;痰色白、稀薄而有泡沫,或呈粘沫状;面色晦滞带青,形寒怕冷;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属于中医“哮病”范畴,为冷哮证,病位在肺,病性为里实寒证。寒痰伏肺,遇寒触发,痰升气阻,壅塞气道,肺失升降,故呼吸急促,喉中哮鸣如水鸡声;肺气闭郁,不得宣畅,则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咯痰量少;痰从寒化为饮,故痰色白、稀薄而有泡沫,或呈粘沫状;阴盛于内,阳气不得宣达,故面色晦滞带青,形寒怕冷;病因于寒,内无郁热,故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外寒引动伏饮,故天冷或受寒易发;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主寒。

2)理法方药:中药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可予射干麻黄汤出入为治:射干9克、生麻黄9克、苏子15克、沉香6克(后下)、干姜9克、细辛9克(先入)、半夏9克、蝉蜕6克、僵蚕12克、紫菀12克、冬花12克、五味子12克、大枣15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暂缓)

加减——①痰壅喘逆不得卧-合三子养亲汤、皂荚②表寒里饮,寒象明显-小青龙汤加苏子、杏仁、白芥子、橘皮等③咽干口燥,痰涎稠粘,咯吐困难-加服祛痰灵。

变证

气虚痰盛——发作频繁,喉中痰鸣如鼾,声低、气短不足以息,咯痰清稀,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舌淡苔白,脉沉弱

治法:温阳补虚,降气化痰

方药:苏子降气汤:紫苏子12克、半夏9克、前胡12克、厚朴9克、陈皮6克、甘草6克、当归6克、生姜两片、大枣1个、肉桂3克(后下)。

风哮——风寒袭肺,触发伏痰,诱发哮喘。呼吸急促,喉中哮鸣,咳嗽不已,咯痰清稀,胸膈满闷,面色晦滞带青,或见头痛,畏寒,身热,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平喘。

方药:苏陈九宝汤:麻黄9克、苏叶9克、杏仁12克、薄荷6克(后下)、细辛6克、半夏9克、陈皮12克、生姜9克、甘草6克。

2.热哮

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喘而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粘浊稠厚,排吐不利,或黄或白;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饮,不恶寒;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属于中医“哮病”范畴,证属热哮,病位在肺,病性为实热证。痰热壅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阻塞气道,故喘而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作;热蒸液聚生痰,痰热胶结于肺,故咯痰粘浊稠厚,排吐不利,或黄或白;痰火郁蒸,则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苦;病因于热,肺无伏寒,故口渴喜饮,不恶寒;舌质红,苔黄腻,亦为痰热内盛之征。

2)理法方药:中药清热宣肺,化痰平喘**,可予定喘汤出入为治:炙麻黄9克、黄

芩12克、桑白皮15克、杏仁12克、半夏6克、冬花12克、苏子15克、白果12克、甘草6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暂缓)

加减——①痰稠胶粘-加知母、栝楼仁、胆南星、浙贝母、海蛤粉以清化热痰;②气息喘促—加葶苈子、地龙以泻肺清热平喘;③便秘—加大黄、芒硝④内热偏盛—加石膏、银花、鱼腥草。肺热内郁,外有表证者:越婢加半夏汤。

备选方

阴虚痰热——哮久热伤肺阴,且痰热不净,虚中挟实:发时喘急气促,或哮喘持续,咳呛,痰少质粘,口燥咽干,烦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养阴清热,敛肺化痰——麦门冬汤。

3.寒包热哮

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痛、脉弦紧;烦躁、口干欲饮、便干、舌苔白腻微黄;胸膈烦闷、咯痰不爽、痰粘色黄,或黄白相间;。属于中医“哮病”范畴,证属寒包热哮,病位在肺,病性为表寒里热证。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故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喘咳气逆;表寒,故见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痛、脉弦紧;里热较甚,故烦躁、口干欲饮、便干、舌苔白腻微黄;热郁蒸痰,气机不畅,故胸膈烦闷、咯痰不爽、痰粘色黄,或黄白相间。

2)理法方药:中药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可予***出入为治:***。日一剂,水煎,分二服。(暂缓)

方药:(1)小青龙加石膏汤:用于外感风寒,饮邪内郁化热,而以表寒为主,喘咳烦躁者。生麻黄9克,桂枝9克,炒白芍9克,半夏9克,干姜6克,细辛6克,五味子12克,生石膏30克(先入),杏仁12克,炙甘草6克。

(2)厚朴麻黄汤:用于饮邪迫肺,夹有郁热,咳逆喘满,烦躁而表寒不著者。厚朴9克,生麻黄9克,石膏15克(先入),杏仁12克,半夏9克,干姜6克,细辛6克,五味子9克。

加减——表寒重者-加桂枝、细辛。喘哮、痰鸣气逆-加苏子、葶苈子、射干。

痰稠黄胶粘-加黄芩、前胡、栝蒌皮

4.风痰哮证

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哨笛;咯痰粘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随之迅速发作。属于中医“哮病”范畴,证属风痰哮证,病位在肺,病性为里实证。风痰阻肺,冲击声门,故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哨笛;风痰壅盛,则咯痰粘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肺气郁闭,升降失司,故喘急胸满,或胸部憋塞,但坐不得卧;无热象,故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风邪外袭,官窍不利,故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随之迅速发作。舌苔厚浊,脉滑实,为风痰壅盛之象。

2)理法方药:中药祛风涤痰,降气平喘,可予三子养亲汤加味为治:白芥子6克、苏子15克、炙麻黄9克、杏仁12克、莱菔子15克、厚朴9克、半夏9克、陈皮12 克、茯苓15克、僵蚕12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暂缓)

加减——痰壅喘急,不能平卧—加葶苈子、猪牙皂角泻肺涤痰;或控涎丹。感受风邪而发作者—加苏叶、防风、苍耳草、蝉衣、地龙

5.虚哮证

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则持续喘哮;口唇、爪甲青紫,舌质紫黯;咯痰无力,痰涎清稀或质粘起沫;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口不渴,舌质淡,脉沉细;颧红唇紫,咽干口渴,烦热,舌质红,脉细数。属于中医“哮病”范畴,证属**,病位在肺,病性为里虚证。哮病久发,肺肾两虚,摄纳失常,故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肺不主气,肾不纳气,故发作频繁,甚则持续喘哮;肺失治节,瘀血内阻,故口唇、爪甲青紫,舌质紫黯;气虚肺不布津,津凝为痰,故咯痰无力,痰涎清稀或质粘起沫;阳虚失温,故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口不渴,舌质淡,脉沉细;阴虚内热,故颧红唇紫,咽干口渴,烦热,舌质红,脉细数。

2)理法方药:中药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可予平喘固本汤出入为治:党参9克、生黄芪12克、胡桃肉15克、沉香6克(后下)、紫河车12克、五味子12克、苏子9克、半夏9克、款冬花9克、橘皮6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暂缓)

加减——肾阳虚—加附子、鹿角片、补骨脂、钟乳石;肺肾阴虚—沙参、麦冬、生地、当归;痰气瘀阻、口唇青紫—桃仁、苏木;逆于上,动则气喘—紫石英、磁石。

6.喘脱危证

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哮病反复久发,喘息鼻煽,张口抬肩,气短息促;烦躁,昏蒙;汗出如油,脉浮大无根;四肢厥冷,舌质青黯苔腻或滑,脉细数不清。属于中医“哮病”范畴,证属喘脱危证,病位在肺肾,病性为里虚证。肺肾气虚,肺不主气,肾不纳气,故哮病反复久发,喘息鼻煽,张口抬肩,气短息促;正气欲脱,神明散乱,故烦躁,昏蒙;阴液耗伤,阴虚欲脱,故汗出如油,脉浮大无根;阳虚不温,故四肢厥冷,舌质青黯苔腻或滑,脉细数不清。

2)理法方药:中药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可予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出入为治:人参9克、炮附子15克(先煎1小时)、甘草6克、蛤蚧3克(吞)、山萸肉12克、五味子15克、麦冬15克、煅龙骨30克、煅牡蛎30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暂缓)加减——喘急面青,烦躁不安,汗出肢冷,舌淡紫,脉沉细—另吞黑锡丹(镇纳虚阳,温肾平喘固脱,每次服用3-4.5克,温水送下;阳虚甚,气息微弱,汗出肢冷,舌淡,脉沉细数—加肉桂、干姜;气息急促,心烦内热,汗出粘手,口干舌红,脉沉细数—加生地、玉竹,人参易西洋参。

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

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平时自汗怕风,易于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前喷嚏、鼻塞流清涕;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喉中常有哮鸣音;面色恍白,舌苔淡白,脉象虚细。属于中医“哮病”范畴,证属肺脾气虚,病位在肺脾,病性为里虚证。卫气虚弱,卫阳不能充实腠理,外邪易侵,故平时自汗怕风,易于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外邪犯肺,肺气失宣,故发前喷嚏、鼻塞流清涕;肺虚不能主气,气不布津,痰饮内蕴,则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痰饮伏肺,气道不利,故喉中常有哮鸣音;肺气虚弱之征,故面色恍白,舌苔淡白,脉象虚细。

2)理法方药:中药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可予六君子汤出入为治:党参9克、生白术12克、山药30克、苡仁30克、茯苓15克、半夏6克、橘皮6克、五味子9克、甘草6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暂缓)

加减——表虚自汗—加炙黄芪、浮小麦、大枣;畏风、怕冷、易于感冒—加桂枝、白芍、附子;痰多—加前胡、杏仁。

备选方——桂枝加黄芪汤;生脉散合苏子降气汤加减:党参、麦冬、五味子、苏子、

陈皮、半夏、冬花、甘草。

2.肺肾两虚证

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平素短气喘息,动则为甚,吸气不利;痰吐起沫,或痰少质粘;心悸;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心慌,劳累后易发;或畏寒肢冷、自汗、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质胖嫩,脉沉细;或颧红,五心烦热,汗出粘手,舌质红少苔,脉细数。属于中医“哮病”范畴,证属肺肾两虚,病位在肺,病性为里虚证。久病肾虚,摄纳失常,气不归元,故平素短气喘息,动则为甚,吸气不利;肾虚水泛,或虚火灼津为痰,故痰吐起沫,或痰少质粘;肾虚水泛为痰,水饮凌心,故心悸;肾虚精气亏乏,失于充养,则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心慌,劳累后易发;阳虚外寒,故见畏寒肢冷、自汗、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质胖嫩,脉沉细;阴虚内热,故见颧红,五心烦热,汗出粘手,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2)理法方药:中药补益肺肾,纳气平喘,可予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出入为治:熟地15克、山萸肉12克、胡桃肉15克、人参9克、麦冬15克、五味子9克、茯苓15克、甘草6克、半夏6克、陈皮6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暂缓)

备选方——肾阳虚:金贵肾气丸加减(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人参、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丹皮、熟附片、肉桂、蛤蚧尾、五味子);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加麦冬、当归、龟板胶、参蛤散。

加减——肺气阴两虚—加黄芪、沙参、百合;

肾阳虚为主—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制附子、肉桂;

肾阴虚为主—加生地黄、冬虫夏草,并常服紫河车粉;

第四节喘证

一、类证鉴别

当与以下病证相鉴别:

1.气短:也有呼吸异常,但喘证表现为呼吸困难,张口抬肩,甚则不能平卧。而气短,亦即少气,呼吸微弱而喘促,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而无声,尚可平卧。两者不难鉴别。

2.哮病:哮指声响言,为喉中有哮鸣音,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而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可资鉴别。

二、辩证调护:避风寒,调情志,慎起居,戒烟酒,节饮食,忌食辛辣及生冷、肥甘厚腻之品,防跌倒。

三、病因:1.外邪侵袭;2.饮食不当;3.情志所伤;4.劳欲久病。

四、基本病机:外感、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气无所主,肾失摄纳。

五、预后:与病程的长短、病邪的性质、病位的深浅有关。实喘一般易治(因邪气壅阻,祛邪利肺则愈);虚喘—难治(气失摄纳,根本不固,难取速效;体虚易于感邪,致反复发作,往往喘甚致脱)。

六、证治分类

(一)实喘

1.风寒壅肺证

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咳喘气逆,呼吸急促,胸部张闷;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粘;兼头痛、鼻塞、无汗、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属于中医“喘证”范畴,证属风寒壅肺,病位在肺,病性为表实寒证。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气壅实,肺气不宣,故见诸症。

2)理法方药:中药宣肺散寒,可予麻黄汤合华盖散出入为治:生麻黄9克、紫苏9克、半夏9克、橘红6克、杏仁12克、苏子15克、紫菀12克、白前12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暂缓)

加减:表证重者加桂枝、白芷、细辛;寒痰阻肺,痰白清稀量多泡沫—加细辛、生姜、白芥子、陈皮;咳喘重,胸满气逆—射干、前胡、厚朴、紫菀。

变证:①外寒内饮—咳嗽喘息,痰多稀薄色白泡沫,形寒肢冷,背冷,口渴

或渴喜热饮,恶寒发热、无汗,舌淡苔白滑,脉弦紧—方用小青龙汤②寒邪束表,肺有郁热,或表寒未解,内已化热,热郁于肺:喘咳上气息粗鼻煽,咯痰粘稠,伴形寒身热,烦闷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者—麻杏石甘汤加加味:加黄芩、栝蒌、桑白皮、葶苈子、知母、半夏等。

2.表寒肺热证

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喘逆上气,息促、鼻煽;咳而不爽,吐痰稠粘;胸胀或痛;形寒,身痛,无汗,苔薄白。属于中医“喘证”范畴,证属表寒肺热,病位在肺,病性为表寒里热。邪热郁肺,肺失宣降,气逆于上,故喘逆上气,息促、鼻煽;痰热内蕴,故咳而不爽,吐痰稠粘;热伤肺络,故胸胀或痛;风寒在表,故形寒,身痛,无汗,苔薄白;里热伤津,则身热,口渴,汗出,烦闷,苔黄,脉浮数或浮滑。

2)理法方药:中药解表清里,化痰平喘,可予麻杏石甘汤出入为治:生麻黄9克、黄芩12克、桑白皮15克、石膏30克(先入)、苏子15克、杏仁12克、冬花12克、半夏9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暂缓)

加减:表寒重—加桂枝。痰热重—加栝楼、贝母。痰鸣息涌—葶苈子、射干。

3.痰热郁肺证

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稠粘色黄;或有血痰;伴胸中烦闷、身热,有汗,口渴喜冷饮,咽干,面红;尿赤便秘;苔薄黄、黄腻,脉滑数。属于中医“喘证”范畴,证属痰热郁肺,病位在肺,病性为里实热证。邪热壅肺,蒸液成痰,肃降无权,故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稠粘色黄;热伤肺络,故见血痰;痰热壅盛,则伴胸中烦闷、身热,有汗,口渴喜冷饮,咽干,面红;尿赤便秘为热盛于里;苔薄黄、黄腻,脉滑数,亦痰热之象。

2)理法方药:中药清热化痰,宣肺止咳,可予桑白皮汤出入为治:桑白皮15克、黄芩15克、黄连6克、生栀子12克、鱼腥草30克(后下)、蒲公英30克、双花15克、连翘15克、杏仁12克、浙贝15克、半夏9克、苏子15克、知母12克、射干9克、栝楼皮15克、炒地龙12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暂缓)

加减:①痰多粘稠—加栝楼、海蛤粉;②喘不得卧,痰涌便秘—加大黄、葶苈子;③痰黄有腥味—加鱼腥草、金荞麦根、蒲公英、冬瓜子;④身热甚—加石膏、知母、金银花。

4.痰浊阻肺证

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兼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苔白厚腻,脉滑、濡。属于中医“喘证”范畴,证属痰浊阻肺,病位在肺,病性为里实证。中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壅肺,肺气失降,故喘而胸满

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痰湿中阻,肺胃不和,故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苔白厚腻,脉滑、濡,亦为痰湿之象。

2)理法方药:中药祛痰降逆,宣肺平喘,可予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出入为治:陈皮12克、半夏9克、茯苓15克、甘草6克、白芥子6克、苏子15克、莱菔子15克、苍术9克、厚朴9克、枳壳9克、紫菀12克、冬花9克、旋覆花15克(包)。日一剂,水煎,分二服。(暂缓)

5.肺气郁闭证

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每因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常伴精神抑郁,失眠心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属于中医“喘证”范畴,证属肺气郁闭,病位在肺,病性为里实证。郁怒伤肝,肝气冲逆犯肺,失于肃降,故每因情志刺激而诱发;肝气犯肺、肺气郁闭,故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心肝气郁,心神失宁,故常伴精神抑郁,失眠心悸;舌淡红苔薄白为无痰、寒、热等;脉弦为肝郁之候。

2)理法方药:中药开郁降气平喘,可予五磨饮子出入为治:槟榔、沉香、木香、枳实、乌药、厚朴、苏子、金沸草、代赭石、杏仁。日一剂,水煎,分二服。(暂缓)加减:肝气郁滞重—加柴胡、郁金、青皮等以增强疏肝理气之功;气滞腹胀,便秘—加大黄以降气通腑(六磨汤);心悸失眠—加百合、酸枣仁、合欢花(皮)、远志;精神恍惚,悲伤欲哭—合甘麦大枣汤以宁心缓急。

附:水凌心肺

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喘咳气逆,倚息难以平卧,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小;怯寒肢冷,面青唇紫;舌胖暗,苔白滑,脉沉细。属于中医“喘证”范畴,证属水凌心肺,病位在心肺,病性为虚实夹杂,以里虚寒为主。阳虚水泛,上凌心肺,宣降失职,则见喘咳气逆,倚息难以平卧,咯痰稀白;水饮凌心,心气受抑,故心悸;心肾阳虚,气不化水,水湿泛滥,故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小;阳虚不温,水停血瘀,则怯寒肢冷,面青唇紫;舌胖暗,苔白滑,脉沉细,为水饮淤血之象。

2)理法方药:中药温阳利水,泄壅平喘,可予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出入为治:生白术12克、干姜9克、炒白芍12克、炮附子15克、茯苓15克、泽兰15克、益母草30克、桂枝12克、北五加皮6克、桑白皮15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暂缓)备选方:也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合小青龙汤。

(二)虚喘

1.肺气虚耗证

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白;自汗畏风;咳呛,痰少质粘,烦热口渴,咽喉不利,面颧潮红,苔剥,脉细数;或舌质淡红,脉软弱。属于中医“喘证”范畴,证属肺气虚耗,病位在肺,病性为里虚证。肺虚不能主气,则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肺气不足,则咳声低弱;气不化津,则痰吐稀白;肺虚卫外不固,则自汗畏风;肺阴亏耗,阴虚火旺,燥热内生,则咳呛痰少质粘,烦热口渴,咽喉不利,面颧潮红,苔剥,脉细数;舌质淡红,脉软弱为肺气虚弱之象。

2)理法方药:中药补肺益气养阴,可予生脉散合补肺汤出入为治:党参9克、炙黄

芪12克、熟地15克、五味子12克、桑白皮12克、紫菀12克、干姜6克、半夏6克、陈皮6克、厚朴9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暂缓)

加减——气阴两虚(咳呛痰少质粘,烦热口干,面色潮红,舌红苔剥,脉细数,加用沙参、玉竹、百合、诃子;咳逆,咯痰清稀—紫菀、冬花、苏子、钟乳石(温肺止咳定喘);痰粘难出—加贝母、栝蒌、桔梗、百部、桑白皮。

2.肾虚不纳证

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喘促日久,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甚;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或尿后余沥;形瘦神疲,汗出肢冷,面唇青紫,或有跗肿、舌淡苔薄,脉沉弱;或见喘咳,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足冷,汗出如油,舌红少津,脉细。属于中医“喘证”范畴,证属肾虚不纳,病位在肺肾,病性为里虚证。久病肺虚及肾,肺不主气,肾不纳气,则喘促日久,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甚;肾虚不固,故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或尿后余沥;真阳衰微,肢体失温,水湿泛滥,故形瘦神疲,汗出肢冷,面唇青紫,或有跗肿、舌淡苔薄,脉沉弱;肺肾阴虚,虚火偏旺,阴津亏损,燥热内生,故或见喘咳,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足冷,汗出如油,舌红少津,脉细。

2)理法方药:中药补肾纳气,可予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出入为治:熟地15克、制山茱萸15克、山药30克、丹皮9克、茯苓9克、泽泻9克、炮附子3克、肉桂3克(后下)、人参9克、蛤蚧3克(吞)。日一剂,水煎,分二服。(暂缓)

加减:酌加山萸肉、冬虫夏草、胡桃肉、紫河车、仙茅、仙灵脾、沉香、紫石英以温肾纳气平喘;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加减(滋阴纳气):生地黄、天麦冬、龟版胶、当归;五味子、诃子;兼血瘀者—加桃仁、红花、川芎、水蛭、僵蚕;上实下虚,用苏子降气汤。

3.正虚喘脱证

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咳逆甚剧,张口抬肩,鼻煽气促,端坐不能平卧;稍动则喘剧欲绝;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唇青紫,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属于中医“喘证”范畴,证属正虚喘脱,病位在肺肾,病性为里虚证。肺气欲绝,故咳逆甚剧,张口抬肩,鼻煽气促,端坐不能平卧;动则气耗,故稍动则喘剧欲绝;心肾阳衰,喘汗欲脱,故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唇青紫,汗出如珠;阳气衰竭,故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

2)理法方药:中药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可予参附汤送服黑锡丹3—4.5g,蛤蚧粉1.5g为治。日一剂,水煎,分二服。(暂缓)

常用药:人参、黄芪、炙甘草;山萸肉、冬虫夏草、五味子、蛤蚧粉;龙骨、牡蛎。气阴两竭:生脉散加生地、山萸肉、西洋参。汗多加煅龙、牡;阴竭阳脱加附子、肉桂。

第五节肺痈

一、类证鉴别

当与以下病证相鉴别:

1.咳嗽之痰热蕴肺证:痰热蕴肺证迁延失治,邪热进一步瘀阻肺络,也可发展为肺痈。但咳嗽之痰热蕴肺证多较轻,症状以咯吐黄稠脓痰,或量多夹血色为主;而肺痈多较重,由于瘀热蕴结成痈,酿脓溃破,而以咯大量腥臭脓血浊痰为主症,两者不难鉴别。

2.风温:风温起病急,可表现为发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与肺痈相近。但肺痈高热振寒,咯吐浊痰、喉中有腥味明显,症状与风温有所不同。风温多在气分而解,但如经治1周身热不退,或退而复升,咯吐浊痰;应进一步考虑肺痈之可能。

二、辩证调护:避风寒,慎起居,戒烟酒,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忌油腻厚味及其它刺激、海腥发物;溃脓后注意体位引流;大咯血者,防止窒息,或气随血脱。

三、病因:1.感受风热;2.痰热素盛。

四、基本病机:邪热郁肺,蒸液成痰,邪阻肺络,血滞为瘀,而致痰热与淤血互结,酝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肺络损伤,脓疡内溃外泄。

五、预后:溃脓期是病情顺逆的转折点:1、顺证——溃后声音清朗,脓血稀而渐少,腥臭味转淡,饮食知味,胸胁稍痛,身体不热,坐卧如常,脉象缓滑;2、逆证——溃后音哑无力,脓血如败卤,腥臭异常,气喘,鼻煽,胸痛,坐卧不安,饮食少进,身热不退,颧红,爪甲青紫带弯,脉短涩或弦急——肺叶腐败之恶候。

六、证治分类

1.初期

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发热,微恶寒;咳嗽,胸痛,咳时尤甚,呼吸不利;咯白色粘痰,痰量日渐增多;口干鼻燥;苔薄黄,脉浮滑而数。属于中医“肺痈”范畴,证属肺痈初期,风热犯肺,病位在肺,病性为表实热证。风热(寒)初客,卫表不和,故发热,微恶寒;邪热蕴肺,清肃不行,络脉痹阻,故咳嗽,胸痛,咳时尤甚,呼吸不利;热蒸津液为痰,故咯白色粘痰,痰量日渐增多;风热上犯,故口干鼻燥;苔薄黄,脉浮滑而数,为风热表证之象。

2)理法方药:中药疏风散热,清肺化痰,可予银翘散出入为治:银花15克、连翘15克、竹叶9克、芦根30克、桔梗9克、浙贝母15克、牛蒡子15克、前胡12克、生甘草6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暂缓)

加减:可加鱼腥草、蒲公英、黄芩、金荞麦根;表证重加薄荷、淡豆豉(疏风清热);痰热壅肺,咳痰甚多,加杏仁、浙贝母、桑白皮、冬瓜仁、枇杷叶;胸痛,呼吸不畅,加栝楼皮、郁金、桃仁。

2.成痈期

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身热转甚,时时振寒,继则壮热不寒,汗出烦躁;咳嗽气急,胸满作痛,转侧不利;咳吐浊痰,呈黄绿色,自觉喉中有腥味;口干咽燥;苔黄腻,脉滑数。属于中医“肺痈”范畴,证属肺痈成痈期,病位在肺,病性为里实热证。邪热入里,热毒内盛,正邪交争,故身热转甚,时时振寒,继则壮热不寒,汗出烦躁;热毒壅肺,肺气郁闭,肺络不和,故咳嗽气急,胸满作痛,转侧不利;痰浊郁热,郁蒸成痈,故咳吐浊痰,呈黄绿色,自觉喉中有腥味;内热壅盛,津液耗伤,故口干咽燥;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内盛之象。

2)理法方药:中药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可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出入为治:芦根30克、冬瓜仁30克、生米仁30克、桃仁15克、黄芩15克、黄连6克、黄柏9克、生栀子15克、桔梗9克、生甘草6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暂缓)

加减:酌加金银花、鱼腥草、红藤、蒲公英、地丁,用量宜大,20-30g;高热、心烦、口渴、汗多、尿赤,脉洪数有力,加石膏、知母;肺伤络损而胸痛—加乳香没药、赤芍、郁

金、丝瓜络(通瘀和络);咯痰黄稠量多—加桑白皮、射干、栝楼、海蛤壳(清热化痰);痰浊脓血壅肺,咯痰浓浊量多,不能平卧—加葶苈子、大黄;热毒蕴结,咯脓浊痰,腥臭—犀黄丸3-5g,日2次。

3.溃脓期

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陡然痰量增多,咯吐大量脓血,或如米粥,腥臭异常;有时咯血;胸中烦满而痛,甚则气喘不能卧;身热面赤,烦渴喜饮;舌质红或绛,苔黄腻,脉滑数。属于中医“肺痈”范畴,证属肺痈溃脓期,病位在肺,病性为里实热证。血败肉腐,痈脓内溃外泄,故陡然痰量增多,咯吐大量脓血,或如米粥,腥臭异常;热毒蕴结,肺络损伤,故有时咯血;脓毒蕴肺,肺气不利,故胸中烦满而痛,甚则气喘不能卧;热毒内蒸,故身热面赤,烦渴喜饮;脓毒内盛,热壅营血,故舌质红或绛,苔黄腻,脉滑数。

2)理法方药:中药排脓解毒,可予加味桔梗汤出入为治:桔梗9克、生米仁30克、浙贝母15克、橘红6克、金银花15克、生甘草6克、鱼腥草30克(后下)、金荞麦根30克、败酱草15克、芦根30克、葶苈子15克(包)、白芨15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暂缓)

加减:咯血量多加丹皮、栀子、藕节、白茅根、三七粉(吞)、白芨粉(吞);痰热内盛,烦渴,痰黄稠—加石膏、知母、天花粉;津伤明显,口干,舌质红—加沙参、麦冬;气虚无力托脓,气短、自汗、脓出不畅—加生黄芪;若大量脓痰不消—鱼桔苡贝汤:鱼腥草(鲜品捣汁冲服60-90);苦桔梗20;生苡仁(30-45)、浙贝母(20)。咯血多—加丹皮、栀子、白茅根、三七粉、白芨粉;津伤明显,口干舌质红—加丹参、麦冬;气虚不能托脓加生黄芪;脓液溃泄不畅,量少难出—加山甲、皂刺(咯血者禁用)。

备选方:千金苇茎汤加鱼腥草、金荞麦根、黄芩、败酱草。

4.恢复期

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身热渐退,咳嗽减轻,咯吐脓血渐少,臭味也淡,痰液转为清稀;精神、食欲均见好转;胸胁隐痛,难以久卧;气短、自汗、面色不华、精神萎靡,舌质淡红、苔薄、脉细;低热、午后潮热、盗汗、心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舌质红、脉细数。属于中医“肺痈”范畴,证属肺痈恢复期,病位在肺,病性为里实热证。脓毒渐净,故身热渐退,咳嗽减轻,咯吐脓血渐少,臭味也淡,痰液转为清稀;正气渐复,故精神、食欲均见好转;肺络损伤,溃处未敛,故胸胁隐痛,难以久卧;肺脾气虚,故气短、自汗、面色不华、精神萎靡,舌质淡红、苔薄、脉细;阴虚内热,故低热、午后潮热、盗汗、心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舌质红、脉细数。

2)理法方药:中药益气养阴,兼清余邪,可予沙参清肺汤出入为治:北沙参15克、白芨15克、生黄芪15克、太子参30克、桔梗9克、炙甘草6克、生米仁30克、冬瓜子15克、合欢皮15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暂缓)

备选方:恢复期或者合用竹叶石膏汤,以清热生津,益气和胃;或用补肺粉(朱良春):白芨240浙贝母90川百合90。偏阴虚—加麦冬、北沙参各60;偏气虚者—炙黄芪、太子参各60。共研细末,加白糖调服,每次10,日3次。

加减:阴虚发热—加十大功劳叶、青蒿、白薇、地骨皮;脾虚,食纳不佳,便溏—白术、山药、茯苓;肺络损伤,咯吐脓血—加白芨、白蔹、合欢皮、阿胶。

5.邪恋正虚

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咳嗽、咯吐脓血浊痰虽减,然日久不净,胸痛不除,身热缠绵。或痰液一度清稀而复转臭浊,病情时轻时重。面色不华,行瘦神萎,气短、自汗、盗汗,心烦口渴。舌红苔少或黄,脉细数或虚数。属于中医“肺痈”范畴,证属邪恋正虚,

病位在肺,病性为里虚热证。肺痈溃脓后,邪气未尽,而气阴已伤,故见诸症。

2)理法方药:中药益气养阴,排脓解毒,可予桔梗杏仁煎出入为治:百合15克、麦冬15克、阿胶15克、桔梗9克、生甘草6克、杏仁12克、浙贝母15克、枳壳9克、金银花15克、红藤15克、连翘15克、夏枯草9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暂缓)加减:咯吐腥臭脓浊痰者,加鱼腥草、败酱草、金荞麦根等。

第六节肺痨

一、类证鉴别

当与以下病证相鉴别:

1.虚劳:五脏阴阳气血亏损导致的多种慢性虚损证候的总称。而肺痨为痨虫侵袭,以阴虚火旺为病理特征,病位以肺为主,传及脾肾等脏,有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形体消瘦等主症,具传染性,是一个独立的慢性疾病。两者不难鉴别。

2.肺痿:与肺痨共同点为病位都在肺,都以虚损证候为主要临床表现,肺痨后期可以转成肺痿。但肺痿是由多种慢性疾患如肺痈、肺痨、久嗽等等导致肺叶痿弱不用,后期转归而成,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而肺痨因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所致,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形体消瘦为特征。可资鉴别。

二、辩证调护:应防重于治,接触患者时,身配安息香,或用雄黄擦鼻;饮食适宜,不可饥饿,体虚者,可服补药。既病之后,重视摄生,禁烟酒,慎房事,怡情志,体育锻炼,忌辛辣刺激动火燥液之物。

三、病因:感染“痨虫”;正气虚弱:1.禀赋不足;2.酒色劳倦;3.病后失调;4.营养不良。

四、基本病机:痨虫袭肺,阴虚内热。

五、预后:正气较强,病情轻浅,为时短暂,早期治疗,可获康复;正气虚弱,治疗不及时,迁延日久,演变恶化,虚弱症状显著,为恶候;急性发作,剧烈咳嗽,喘促倚息,咯吐大量鲜血,寒热如疟,为“急痨”、“百日痨”,预后较差。

六、证治分类

1、肺阴亏损

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干咳,咳声短促,或咯少量粘白痰;痰中带血丝或血点,色鲜红,胸部隐痛;午后手足心热,皮肤干灼;口干咽燥;或轻微盗汗;疲倦乏力,纳食不香;舌边尖红,苔薄白,脉细数。属于中医“肺痨”范畴,证属肺阴亏损,病位在肺,病性为里虚热证。阴虚肺燥,肺失滋润,故干咳,咳声短促,或咯少量粘白痰;肺络损伤,故痰中带血丝或血点,色鲜红,胸部隐痛;阴虚则内热,故午后手足心热,皮肤干灼;肺阴耗伤,津不上承,故口干咽燥;阴虚火不太盛,故或轻微盗汗;子病及母,脾气亏虚,失于健运,故疲倦乏力,钠食不香;舌边尖红,苔薄白,脉细数,为阴虚之候。

2)理法方药:中药滋阴润肺,可予月华丸出入为治:北沙参15克、天、麦冬、阿胶、生、熟地黄、茯苓、山药、阿胶、桑叶、菊花、川贝母、三七(无痰血胸痛不用)、。日一剂,水煎,分二服。(暂缓)

加减:抗痨杀虫,可用百部、獭肝、功劳叶、律草;痰中带血加仙鹤草、白茅根、白芨、藕节;骨蒸潮热、五心烦热—银柴胡、胡黄连、青蒿、地骨皮、鳖甲、知、柏;盗汗多—龙

骨、牡蛎、玉米须;咳嗽—马兜铃、杏仁、炙冬花;声音嘶哑—诃子皮、木蝴蝶、凤凰衣;胸痛—郁金、丝瓜络。

2.虚火灼肺证

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咳呛气急,痰少质粘,或吐痰黄稠量多;时时咯血,血色鲜红;午后潮热,骨蒸颧红,五心烦热;盗汗量多;心烦失眠,性急易怒;胸胁掣痛;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形体日渐消瘦;舌干红,苔薄黄而剥,脉细数。属于中医“肺痨”范畴,证属虚火灼肺,病位在肺,病性为里虚热证。肺肾阴伤,虚火上炎灼津,故咳呛气急,痰少质粘,或吐痰黄稠量多;虚火灼伤肺络,故时时咯血,血色鲜红;水亏火旺,故午后潮热,骨蒸颧红,五心烦热;阴虚火盛,逼津外泄,故盗汗量多;心肝火旺,则心烦失眠,性急易怒;肝肺络脉不和,故胸胁掣痛;相火偏亢,扰动精室,故男子遗精;冲任失养,故女子月经不调;阴精耗伤,则形体日渐消瘦;阴虚燥热内盛,故舌干红,苔薄黄而剥,脉细数。

2)理法方药:中药滋阴降火,可予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出入为治:生、熟地15克、玄参15克、炙龟板15克、五味子12克、百合15克、麦冬15克、南沙参15克、北沙参15克、玉竹15克、炒白芍15克、当归9克、川贝粉3克(吞)、桔梗6克、炙甘草6克、百部12克、白芨15克、炙鳖甲15克、知母12克、秦艽15克、地骨皮15克、青蒿12克、柴胡15克、乌梅9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暂缓)

加减:火旺较甚—加胡黄连、黄芩、黄柏;咯血—加丹皮、栀子、紫珠草、醋大黄、煅人中白,或和十灰散;血色紫暗成块,伴胸胁刺痛—花蕊石、三七粉、血余碳、郁金;盗汗—煅龙牡、瘪桃干、麻黄根、浮小麦。

3.气阴耗伤

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咳嗽无力,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量较多;偶或夹血,或咯血,血色淡红;午后潮热、盗汗、颧红、舌质淡红,脉细数;怕风、畏冷、神倦、自汗、纳少、腹胀、便溏、面色恍白舌边有齿痕。属于中医“肺痨”范畴,证属气阴耗伤,病位在肺,病性为里虚热证。肺脾两虚,故咳嗽无力,气短声低;气不化津,故咯痰清稀色白,量较多;肺络损伤,故偶或夹血,或咯血,血色淡红;肺阴亏耗,故午后潮热、盗汗、颧红、舌质淡红,脉细数;肺脾气虚,故怕风、畏冷、神倦、自汗、纳少、腹胀、便溏、面色恍白舌边有齿痕。

2)理法方药:中药益气养阴,可予保真汤合参苓白术散出入为治:党参9克、炙黄芪12克、生白术12克、茯苓15克、甘草6克、当归6克、炒白芍15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天冬15克、麦冬15克、柴胡9克、地骨皮15克、知母12克、黄柏9克、五味子12克、莲子心9克、陈皮6克、生姜6克、大枣15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暂缓)加减:方中加百部、白芨补脾杀虫;苏子、紫菀、冬花—止咳化痰;夹痰湿—半夏、橘红、茯苓;咯血量多—山萸肉、仙鹤草、煅龙牡、参三七;劳热、自汗、恶风—桂枝、白芍、红枣合参、芪、草和营固表;骨蒸、盗汗—牡蛎、乌梅、鳖甲、地骨皮、银柴胡;纳少、腹胀、便溏—白扁豆、苡仁、莲子、橘白。

4、阴阳两虚

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咳逆喘息,少气,咯痰色白有沫;或夹血丝,血色暗淡;声嘶或失音;面浮肢肿,肢冷,五更泄泻;心悸、唇紫;口舌生糜,大肉尽脱,男子滑精、阳痿,女子经少、经闭;舌质光淡隐紫,少津,脉微细而数,或虚大无力。属于中医“肺痨”范畴,证属**,病位在肺,病性为里虚热证。肺虚气逆,则咳逆喘息,少气,咯痰色白有沫;

肺络损伤,故或夹血丝,血色暗淡;声道失润,金破不鸣,故声嘶或失音;脾肾阳虚,则面浮肢肿,肢冷,五更泄泻;肺病及心,心营不畅,故心悸、唇紫;阴虚形体失充,冲任失养,故口舌生糜,大肉尽脱,男子滑精、阳痿,女子经少、经闭;舌质光淡隐紫,少津,脉微细而数,或虚大无力,为阴阳两虚之征。

2)理法方药:中药滋阴补阳,可予补天大造丸出入为治:人参9克、炙黄芪12克、生白术12克、茯苓15克、山药30克、五味子12克、当归9克、炒白芍15克、熟地15克、枸杞子15克、麦冬15克、生地15克、阿胶珠15克、山萸肉12克、紫河车12克、炙龟板15克、鹿角片15克、远志12克、炒枣仁15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暂缓)

加减:肾虚气逆,喘息,加冬虫夏草、诃子、钟乳石;心悸—紫石英、丹参、柏子仁;五更泄泻—补骨脂、煨肉蔻,去地黄、阿胶等。

第七节肺胀

一、类证鉴别

当与以下病证相鉴别:哮病、喘证均以咳而上气、喘满为主症,其中哮病是反复发作的一个疾病,以喉中哮鸣有声为特征,而喘证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以呼吸气粗困难为主要表现。肺胀则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日久积渐而成,除咳喘外,尚有心悸、唇甲紫绀,胸腹胀满,肢体浮肿等症状。肺胀可隶属于喘证的范畴,哮与喘病日久不愈又可发展为肺胀,肺胀因外感诱发,病情加重时,还可表现为痰饮病中的“支饮”证。

二、辩证调护:注意保暖,防止外感;既病之后,及时恰当的治疗;平时常服固本中成药,增强正气,提高抗病能力;禁烟酒、辛辣、生冷、咸、甜之品。

三、病因:1.久病肺虚;2.感受外邪;3.痰挟血瘀。

四、基本病机:久咳、久哮、久喘、肺痨、支饮日久不愈,反复感邪→久则肺虚,肺之主气功能失常,影响呼吸出入,肺气壅滞,还于肺间→肺气胀满,张缩无力,不能敛降→肺胀。

五、预后:因本病渐积而成,病程缠绵,经常反复发作,故难于根治;老年患者发病后若不及时控制,易于发生变证,如气不摄血致咳吐泡沫血痰,或吐血、便血;痰迷心窍、肝风内动致谵妄、昏迷、抽搐;喘脱致神昏、汗出、肢冷,脉微细欲绝,则为阴阳消亡危候。

六、证治分类

1、痰浊壅肺证

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胸膺满闷,短气喘息,稍劳即著;咳嗽痰多,色白粘腻或呈泡沫;畏风易汗;脘痞纳少,倦怠乏力;舌暗,苔薄腻或浊腻,脉小滑。属于中医“肺胀”范畴,证属痰浊壅肺,病位主要在肺脾,病性为虚实夹杂,以标实为主。肺脾虚弱,痰浊内生,上干于肺,肺失宣降,则胸膺满闷,短气喘息,稍劳即著;肺脾气虚,运化无力,气不布津,痰浊内生,则咳嗽痰多,色白粘腻或呈泡沫;肺气亏虚,卫外不固,则畏风易汗;

脾虚不运,故脘痞纳少,倦怠乏力;舌暗,苔薄腻或浊腻,脉小滑,为肺脾虚弱,痰浊内蕴之象。

2)理法方药:中药化痰降气,健脾益肺**,可予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出入为治:苏子、前胡、白芥子、半夏、厚朴、陈皮、白术、茯苓、甘草、杏仁、冬花、葶苈子。日一剂,水煎,分二服。(暂缓)

加减:外感风寒诱发,痰从寒化为饮,喘咳,痰多粘白泡沫,属表寒里饮证者—宗小青龙汤意加麻黄、桂枝、细辛、干姜以温肺化饮;饮郁化热:烦躁而喘,脉浮—小青龙加石膏汤(兼清郁热);痰浊夹瘀:唇甲紫暗,舌苔浊腻者—涤痰汤加丹参、地龙、桃、红、赤芍、水蛭。

2.痰热郁肺证

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咳逆,喘息气粗,胸满,目胀睛突;痰黄或白,粘稠难咯;或伴身热,微恶寒,有汗不多;口渴欲饮,尿黄,便干;舌边尖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属于中医“肺胀”范畴,证属痰热郁肺,病位在肺,病性为本虚标实,以标实为主。肺失清肃,肺气上逆,则咳逆,喘息气粗,胸满,目胀睛突;痰浊化热,痰热蕴肺,则痰黄或白,粘稠难咯;外感风热,故有汗不多或伴身热,微恶寒;郁热伤津,则口渴欲饮,尿黄,便干;舌边尖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为痰热壅盛之象。

2)理法方药:中药清肺化痰,降逆平喘,可予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出入为治:炙麻黄9克、黄芩12克、石膏30克(先入)、桑白皮15克、鱼腥草30克(后下)、蒲公英15克、金荞麦30克、银花15克、连翘15克、杏仁12克、半夏9克、苏子12克、栝楼皮15克、浙贝母15克、海蛤壳15克(先入)、芒硝12克(吞)。日一剂,水煎,分二服。(暂缓)

加减:痰鸣喘息,不得平卧—射干、葶苈子;痰热伤津,口干舌燥—天花粉、知母、芦根;痰热壅肺,腑气不通,胸满喘逆,大便秘结—加大黄、芒硝;阴伤而痰量已少者—减苦味药物,加麦冬、沙参等。

3.痰蒙神窍证

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神志恍惚,表情淡漠,谵妄,烦躁不安,撮空理线,嗜睡,昏迷;肢体润动、抽搐;咳逆喘促,咯痰不爽;舌质暗红或淡紫、或紫绛,苔白腻或黄腻,脉细滑数。属于中医“肺胀”范畴,证属痰蒙神窍,病位在肺,病性为本虚标实,以标实为主。痰迷心窍,蒙蔽神机,故神志恍惚,表情淡漠,谵妄,烦躁不安,撮空理线,嗜睡,昏迷;肝风内动,则肢体润动、抽搐;肺虚痰蕴,故咳逆喘促,咯痰不爽;舌质暗红或淡紫、或紫绛,苔白腻或黄腻,脉细滑数,为痰浊内蕴之象。

2)理法方药:中药涤痰、开窍、熄风,可予涤痰汤出入为治:橘红9克、半夏9克、茯苓15克、甘草6克、胆南星9克、枳实9克、石菖蒲12克、竹茹9克、远志12克、郁金12克、人参9克、生姜9克、大枣15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另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以清心开窍(暂缓)

备选方:菖蒲郁金汤。

加减:痰热内盛:身热,烦躁,神昏,谵语,舌红苔黄者—加葶苈子、天竺黄、竹沥;肝风内动:抽搐—钩藤、全蝎、羚羊粉(吞);血瘀明显,唇甲紫绀—加丹参、红花、桃仁;皮肤黏膜出血,咯血,便血鲜红—水牛角、生地、丹皮、紫珠草。

4.阳虚水泛证

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咯痰清稀;面浮,下肢浮肿,甚

则一身尽肿,腹部胀满有水;脘痞,纳差;尿少,怕冷;面唇青紫,舌胖质黯,苔白滑,脉沉细。属于中医“肺胀”范畴,证属**,病位在肺,病性为虚实夹杂。心肾阳虚,水饮内停,故见诸症。

2)理法方药:中药温肾健脾,化饮利水,可予真武汤合五苓散出入为治:炮附子9克(先入)、桂枝9克、茯苓15克、生白术12克、生姜9克、猪苓15克、泽泻15克、赤芍15克、红花9克、泽兰15克、益母草30克、北五加皮6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暂缓)

加减:水肿势剧,上凌心肺,心悸喘满,依息不得卧加沉香、黑白丑、椒目、葶苈子

5、肺肾气虚证

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怯,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咳嗽,痰白如沫,咯吐不利;胸闷心悸,形寒汗出;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尿有余沥;舌淡或黯紫,脉沉细无力,或结、代。属于中医“肺胀”范畴,证属肺肾气虚,病位在肺,病性为里虚证。肺肾两虚,不能主气、纳气,故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怯,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气虚不能布津,津凝为痰,故咳嗽,痰白如沫,咯吐不利;心肺气虚,阳不外达,故胸闷心悸,形寒汗出;肾气亏虚,肾气不固,故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尿有余沥;肺肾气虚,肺失治节,不能帅血,血液淤滞,故舌淡或黯紫,脉沉细无力,或结、代。

2)理法方药:中药补肺摄纳,降气平喘**,可予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出入为治:五味子12克、胡桃肉15克、紫河车12克、沉香6克(后下)、磁石30克(先入)、苏子12克、款冬花12克、半夏9克、橘红6克、人参9克、炙黄芪15克、熟地黄15克、紫菀12克、桑白皮15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暂缓)

加减:肺虚有寒,怕冷,舌质淡—加肉桂、干姜、钟乳石、万年青根;兼阴伤低热,舌红,苔少—加麦冬、玉竹、生地;气虚瘀阻,颈脉动甚,面唇紫绀明显—当归、丹参、苏木;喘脱危象—参附汤送服黑锡丹或蛤蚧粉(补气纳肾,回阳固脱)注射剂:参附、生脉、参麦、参附青注射液可酌情选用。

备选方:肺脾肾心虚—人参蛤蚧汤合八珍汤;肺肾阴虚—百合固金汤;肺肾气阴两虚—生脉散合麦味地黄汤;肺脾气虚—补中益气汤。

第八节肺痿

一、类证鉴别

当与以下病证相鉴别:

1.肺痈:肺痈失治久延,可转化为肺痿。但肺痈非病久者多以咳而胸痛,吐痰腥臭,甚则咳吐脓血为主症,病性属实属热。而肺痿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属于虚证。两者鉴别不难。

2.肺痨:肺痨后期也可转化为肺痿,但肺痨病机为痨虫蚀肺,临床上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为主症,具传染性。两者不难鉴别。

二、辩证调护:注意耐寒锻炼,适应气候变化,增强肺卫功能;戒烟,减少对呼吸道刺激;饮食清淡,忌寒凉油腻;居处要清洁,避免烟尘刺激;防跌倒。

中医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医疗机构中医电子病历管理,保证医患双方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医疗机构中医电子病历的建立、使用、保存和管理。 第三条电子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使用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生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图形、数据、影像等数字化信息,并能实现存储、管理、传输和重现的医疗记录,是病历的一种记录形式。 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编辑、打印的病历文档,不属于本规范所称的电子病历。 第四条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应当满足临床工作需要,遵循医疗工作流程,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第二章中医电子病历基本要求 第五条中医电子病历录入应当遵循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原则。 第六条中医电子病历录入应当使用中文和医学术语,中医术语的使用依照相关标准、规范执行。要求表述准确,语句通顺,标点正确。通用的外文缩写和无正式中文译名的症状、体征、疾病名称等可以使用外文。记录日期应当使用阿拉伯数字,记录时间应当采用24小时

制。 第七条中医电子病历包括门(急)诊电子病历、住院电子病历及其他电子医疗记录。中医电子病历内容应当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执行,使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制定的项目名称、格式和内容,不得擅自变更。 第八条电子病历系统应当为操作人员提供专有的身份标识和识别手段,并设置有相应权限;操作人员对本人身份标识的使用负责。 第九条医务人员采用身份标识登录电子病历系统完成各项记录等操作并予确认后,系统应当显示医务人员电子签名。 第十条电子病历系统应当设置医务人员审查、修改的权限和时限。实习医务人员、试用期医务人员记录的病历,应当经过在本医疗机构合法执业的医务人员审阅、修改并予电子签名确认。医务人员修改时,电子病历系统应当进行身份识别、保存历次修改痕迹、标记准确的修改时间和修改人信息。 第十一条电子病历系统应当为患者建立个人信息数据库(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民族、婚姻状况、职业、工作单位、住址、有效身份证件号码、社会保障号码或医疗保险号码、联系电话等),授予唯一标识号码并确保与患者的医疗记录相对应。 第十二条电子病历系统应当具有严格的复制管理功能。同一患者的相同信息可以复制,复制内容必须校对,不同患者的信息不得复制。第十三条电子病历系统应当满足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与标准。严禁篡改、伪造、隐匿、抢夺、窃取和毁坏电子病历。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

第一章肺系病症 第一节感冒 【概念】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伏为其特征。 【病因】感冒是由于六淫、时行病毒侵袭人体而致病。(以风邪为主因,常以风为先导) 【病机】邪犯卫表,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小结】①病位及脏腑:肺卫受邪②病势:风寒、风热、暑湿及时行感冒③病性:外感表实证④预后一般良好⑤病机关键:邪犯卫表,卫表不和,肺失宣肃【诊断依据】 ①临证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可见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咽痛、周身酸楚不适、恶风或恶寒,或有发热等。若风邪夹暑、夹湿、夹燥,还可见相关症状。 ②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病证相似,多忽然起病,恶寒、发热(多为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 感冒和风温的鉴别 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甚至昏迷、惊厥、谵妄等入里症候 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病势轻,不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风寒证→辛温发汗;风热证→辛凉清解;暑湿杂感→清暑祛湿解表) 第二节咳嗽 【概念】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

内邪干肺(痰与火) 【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内伤咳嗽的主要病理因素为痰与火,痰课郁而化火,火能炼液灼津为痰) 咳嗽与咳喘的鉴别 咳嗽仅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喘证。 咳喘则咳而伴喘,常因咳嗽反复发作,由咳致喘,临床以咳喘并作为特点。 【辩证要点】①辨外感内伤②辨症候虚实 【治疗原则】外感:祛邪利肺;内伤:标实为主:祛邪止咳 本虚为主:扶正补虚 【证治分类】(外感+内伤) 第三节哮病 【概念】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 【病机】痰气搏结,壅阻气道,肺失宣降(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诊断依据】 ①呈反复发作性。发作常多突然,可有鼻痒、喷嚏、咳嗽等先兆。喉中有明显哮鸣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至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数分钟或数小时可缓解。 ②平时可一如常人,或稍感疲劳、纳差。但病程日久课导致正气亏虚,可常有轻度哮鸣,甚至在大发作时持续难平,出现喘脱。 ③多与先天禀赋有关,可有家族史。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诱发。 【病证鉴别】 ①哮病与喘证(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中医内科肺系疾病

?感冒最早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感冒作为病名运用,始于明代《医方考》 定义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病因病 机 平素体虚、气候突变、起居失当、劳累过度、肺有宿疾 六淫之邪风 寒 束 表 证 主 证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时 流清涕,咳嗽。 兼 证 咽痒,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 舌 脉 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治 法 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疏风散寒)或荆防败毒散(疏风祛湿)加减。 用 药 荆芥、防风、苏叶、豆豉(解表散寒)杏仁、前胡、桔梗、橘红(宣通 肺气) 证机概 要 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 风 热 犯 表 主 证 身热较着,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鼻塞,流黄浊涕,咳嗽。 兼 证 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痰黏或黄,面赤,口干欲饮。

证舌 脉 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治 法 辛凉解表。银翘散(清热解毒)或葱豉桔梗汤(清宣解表)加减。 用药银花、连翘、豆豉(疏风清热)竹叶、芦根(清热生津)牛蒡子、桔梗(宣肺利咽) 证机概 要 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暑湿伤表证主 证 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鼻流浊涕,咳嗽痰粘。 兼 证 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 舌 脉 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治 法 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加减。 用 药 银花、连翘、鲜荷叶、鲜芦根(清暑解热)香薷(发汗解表)厚朴、扁豆(化湿和中) 证机概 要 暑湿遏表,湿热伤中,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气虚主 证 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

中医门诊病历模板

范例一 主诉:咳嗽3天。 病史:患者3天前淋雨后,渐咳嗽,恶寒,头重,口淡不欲食,大便不爽,小便调。舌淡红苔白腻,脉浮紧。 诊断:咳嗽(风寒夹湿) 治则:疏风散寒化湿止咳 方:杏苏散加减 药:苏叶10 防风10 杏仁10 桔梗10 藿香10 苍术10 厚朴10 甘草10 大火3碗水煎15分钟分3次温服 范例二 姓名王福周性别男年龄43岁 1991-1-3 上腹部隐痛1年,伴头昏、黑便1次。 患者自去年初发现上腹部无规律性隐痛,无暧气、泛酸,无恶心、呕吐,腹痛与饮食无明显关系。半年后腹痛逐渐加重,且转有规律性,常在饭后2~3小时发生,不放射,偶有暧气、泛酸。腹部喜暖喜按,得食则安,每次持续约15~20分钟,服制酸剂后症状缓解。今晨突感神疲乏力,头晕,四肢不温,心悸汗出,解黑色糊状大便约150g,即来院求诊。 脉细数,舌质偏淡,舌苔薄白。 体检神志清楚,血压18/11kPa(135/82mmHg),心,肺无异常,腹软,无压痛,肝肋下1cm,脾未触及,无压痛。 检验血红蛋白88g/L,粪隐血试验+++。 辨证分析患者腹痛病史年余,喜暖喜按,得食则安,目前神疲乏力,心悸汗出,四肢不温,脉细数,舌质偏淡,舌苔薄白。素有脾胃虚寒,病久脉络受损,气病及血,阳络伤则血上溢,阴络伤则血下溢,上下交损,营血亏耗,则头晕目眩,心悸汗出。 处理: 1.测血压、脉搏1/4h 2.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原则,先拟化瘀通络,活血止血: ①云南白药0.5 qid 白芨粉6g bid ② 3.5%葡萄糖盐水500ml静脉滴入,立即

③ 10%葡萄糖液500ml+雷尼替丁0.15g,静脉滴入安络血注射液10mg肌注,bid 4.待床入院 初步诊断 1. 胃脘痛(脾胃虚寒,瘀血阻络) 眩晕(气血两亏) 2.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消化性溃疡失血性贫血 范例三 陈××男,14岁。 某日放牧中,突然发热恶寒、呕吐、头痛欲裂,项背强急、身体疼痛。经小儿科治疗 2~3日,症状反剧,乃转内科,二日内昏厥数次,以至大渴引饮、谵言妄语、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 脉象及症候:患者意识已经浑浊、唯以双手捧额呻吟、两目紧闭、发热已过40度以上。脉浮紧、无汗、体疼、项背直、腹痛拒按而未至坚满、头痛欲裂、呕吐不止、口苦大渴、大便秘结、尿利减少而如血(以上为其母口述)。 用药:葛根加半夏汤合白虎汤。 结果:夜呕吐止,口渴稍减,热退至38.5度。 翌日向晓复发轻度呕吐一次,原方再服。午后热退至36.8度,口渴、呕吐尽除,唯大便仍不通。双目仍紧闭,呻吟不已。 是夜转用大柴胡汤合桃仁承气汤去芒硝,犹未服药,复起痉挛而陷入昏睡状态,据云当时夜深请不到医生,延至甦醒乃服此方,少停大便畅通,病去大半。 第三日原方,渐复常态。 第四~六日仍用原方唯渐次减少大黄,第七日体温恢复正常,而痛已尽去。 第八日因微渴、尿利减少,转用猪苓汤。 葛根汤:葛根、麻黄、桂枝、生姜、炙甘草、芍药、大枣 白虎汤:知母、石膏、甘草、粳米 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枳实、白芍、大黄、生姜、大枣 桃仁承气汤:桃仁、桂枝、大黄、芒硝、甘草 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电子病历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电子病历应用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 【法规类别】医疗保健 【发文字号】国卫办医发[2017]8号 【发布部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发布日期】2017.02.15 【实施日期】2017.04.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电子病历应用管理规范(试 行)的通知 (国卫办医发〔2017〕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关要求,规范电子病历临床使用与管理,促进电子病历有效共享,推进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制定了《电子病历应用管理规范(试行)》。现印发给你们(可从国家卫生计生委官方网站“医政医管”栏目下载),请遵照执行。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

2017年2月15日 电子病历应用管理规范(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医疗机构电子病历(含中医电子病历,下同)应用管理,满足临床工作需要,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证医患双方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实施电子病历的医疗机构,其电子病历的建立、记录、修改、使用、保存和管理等适用本规范。 第三条电子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使用信息系统生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图形、数字、影像等数字化信息,并能实现存储、管理、传输和重现的医疗记录,是病历的一种记录形式,包括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 第四条电子病历系统是指医疗机构内部支持电子病历信息的采集、存储、访问和在线帮助,并围绕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效率而提供信息处理和智能化服务功能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中医内科学:肺系疾病(精)

肺系疾病 一、感冒 凡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为主要表现的外感病症,称为感冒。 病情严重,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传染迅速----时行感冒 感冒一词,最早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 诸风》 (1)风寒感冒 症状:主证+恶寒重发热轻,流清涕,无汗,咯痰白稀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或葱豉汤加味 (2)风热感冒 症状:主证+流黄涕,咽痛,咯黄痰,发热重恶寒轻,汗出,口干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药:银翘散 (3)暑湿感冒 症状:主证+流浊涕,发热,汗出热不解,头身困重,小便短赤 治法:清暑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 (4)体虚感冒

A :气虚 症状:经常感冒反复不愈,恶寒重发热轻,气短乏力 治法:益气解表 方药:参苏饮(玉屏风散预防) B :阴虚 症状:手足心热,恶寒轻,口渴咽干,干咳少痰 治法:养阴解表 方药:加减葳蕤汤 C :血虚 症状:面色不华,唇甲色淡、心悸头晕,舌质淡,苔白,脉细或浮而无力 治法:养血解表 方药:葱白七味饮 D :阳虚 症状:头痛身痛,面色皎白,四肢不温,语声低微,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无力治法:温阳解表 方药:参附再造丸 (5)时行感冒 症状:主证+壮热寒战,咽喉肿痛,全身症状较重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解表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 a :风寒外束,肺热内蕴,俗称“寒包火”,而见咳嗽音哑,气急似喘,痰液粘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宜解表清里,用麻杏甘石汤 b :素有寒饮伏肺,见证除风寒束表外,兼见咳嗽上气,痰液清稀,胸闷气急,知质淡红,苔白而滑,脉浮紧或弦紧者,治以疏风散寒,温化寒饮,用小青龙汤 (2)风热犯肺 症状:痰黄稠,咯出不爽,咽痛,口渴+风热表证(恶风,发热,流黄涕)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则: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桑菊饮 (3)风燥伤肺 症状:干咳无痰或少痰,咽干痛,唇舌干燥,初起伴有寒热表证,舌红苔薄黄而干,脉浮数 治则: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燥热证(风热+燥) 杏苏散----凉燥证(风寒+燥) 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 症状: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色白粘腻伴胸闷、脘痞、纳呆、便溏、体倦乏和,舌苔白腻,脉濡滑

中医内科学:肺系疾病教学提纲

中医内科学:肺系疾 病

肺系疾病 一、感冒 凡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为主要表现的外感病症,称为感冒。 病情严重,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传染迅速----时行感冒 感冒一词,最早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1)风寒感冒 症状:主证+恶寒重发热轻,流清涕,无汗,咯痰白稀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或葱豉汤加味 (2)风热感冒 症状:主证+流黄涕,咽痛,咯黄痰,发热重恶寒轻,汗出,口干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药:银翘散 (3)暑湿感冒 症状:主证+流浊涕,发热,汗出热不解,头身困重,小便短赤 治法:清暑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 (4)体虚感冒 A:气虚 症状:经常感冒反复不愈,恶寒重发热轻,气短乏力 治法:益气解表

方药:参苏饮(玉屏风散预防) B:阴虚 症状:手足心热,恶寒轻,口渴咽干,干咳少痰 治法:养阴解表 方药:加减葳蕤汤 C:血虚 症状:面色不华,唇甲色淡、心悸头晕,舌质淡,苔白,脉细或浮而无力治法:养血解表 方药:葱白七味饮 D:阳虚 症状:头痛身痛,面色皎白,四肢不温,语声低微,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无力 治法:温阳解表 方药:参附再造丸 (5)时行感冒 症状:主证+壮热寒战,咽喉肿痛,全身症状较重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解表 方药:柴葛解肌汤加减(柴胡、葛根、黄芩、石膏、贯众、羌活、大青叶、银花、连翘、板兰根、甘草) 常用具有抑制流感病毒的中草药:板兰根、菊花、银花、连翘、丹皮、栀子、紫草、秦皮、胖大海、蚤休、贯众、茶叶 (6)调护:避风寒,清淡饮食,多饮水

中医电子病历实用实用模板

首次病程记录 年**月*日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以“口渴多饮3个月”为主诉,于****年**月** 日**时**分由以“消渴”之诊断收入院。 现病史:患者无明显诱因于3个月前出现口渴、多饮、乏力、小便频数,体重下降约3kg,未在意,近1周左右偶有下肢麻凉,今来诊,门诊查随机血糖12.1mmol/L, 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未用药治疗收入我病区。病后无发热及恶心、呕吐,现患者:口渴多饮、疲乏无力,偶有下肢麻凉,饮食尚可,大便正常,尿频量多,夜眠欠佳。 既往史:既往“高血压病”病史近5年,血压最高可达180/110mmHg平素口服“依那普利片”降压,血压控制在150/80mmH左右;否认“冠心病”病史,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无外伤、手术及输血史。 过敏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查体: 体温:°C 脉搏:次/分呼吸:次/分血压:/mmHg 神清,语明,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扶入病室,查体合作。舌质暗,苔白,脉沉细。全身皮肤色泽正常,弹性好,无水肿,无瘀点及瘀斑;无皮疹及出血点;无肝掌及蜘蛛痣;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正常,未触及包块,无压痛;双瞳孔等大同圆,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正常,视力、视野正常;耳鼻无异常分泌物;口唇无发绀;伸舌居中,咽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软,颈静脉回流征阴性,颈动脉搏动正常,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质地正常,无压痛,随吞咽活动良好,未闻血管杂音。双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无胸膜摩擦音;心音低钝,节律规整,心率**次/分,未闻及额外心音,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无心包摩擦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侧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正常。脊柱呈生理性弯曲,棘突无压痛及叩击痛,四肢关节活动自如,双下肢无水肿。四肢肌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双膝关节以下皮温减低,BMI: 32.7kg/m2。 辅助检查:随机血糖:12.1mmol/L 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

中医内科学病证分型+方名总结

中医内科学 第一章、肺系病证 第一、感冒 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 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汤 第二、咳嗽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附:夏令夹暑——加六一散、鲜荷叶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附:凉燥(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杏苏散内伤咳嗽 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附:病情稳定——六君子丸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泻白散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第三、哮证 发作期 1)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请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救急汤合生脉饮 缓解期 6)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 7)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第四、喘证 实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虚喘 6)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7)肾虚不纳—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8)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第五、肺痈 1)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或如金解毒散

中医门诊病历书写模板

. 一、疾病名称:胃痛科室医生姓名:杨建新 初诊记录 姓名:陈××性别:男年龄:35岁科别:中医科2017-8-23,9:00 问诊 主诉:胃脘部疼痛,反复性发作15年,复发4天,加重1天。 现病史:患者15年前因工作紧张、饮食无规律致胃脘部疼痛,经服中药后病情缓解,以后经常反复发作。2015年8月在某医院做纤维胃镜检查,示“胃窦部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刻下症:此次患者于4天前,因工作不顺心、饮酒过多而再次复发,自服“止痛药”无效。现患者胃脘部灼痛,纳差,胁胀,情绪不宁,伴吞酸、嘈杂、呃逆。大便偏干,小便正常。 望闻切诊 形体壮实,精神一般。舌边红苔薄白,脉弦细。胃脘部触痛。 辅助检查: 1210血常规:RBC4.5×10/L WBC2.98×10/L 辩证分析:既往有胃脘痛病史,此次因情志不适、饮酒过多,化为火热而侵及肝胃,肝胃不和而致上述诸症。 诊断: 中医诊断:胃脘痛 肝胃不和 西医诊断:1、急性胃炎 2、胃溃疡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处方:白芍30克柴胡6克法半夏10克川芎12克 香附10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郁金12克 吴茱萸4克黄连6克甘草6克 3剂,水煎,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医嘱:建议做上消化道造影或电子胃镜检查。进软食,忌辛辣刺激之品,禁酒,戒怒。 医师:杨×× 复诊记录 科别:中医科 2017-8-27,9:00 问诊 主诉:病史同前。

现病史:患者服上述中药3剂后,自觉胃脘部灼痛减轻,胁胀缓解,吞酸好转,但仍呃逆。二便正常。 望闻切诊 形体壮实,精神一般。舌边红苔薄白,脉弦细。胃脘部触痛不明显。 辅助检查:同前。 辩证分析:上方服用有效,症状好转。但呃逆仍在,前方应加上降逆止呃药教育资料. . 物生姜。 诊断: 同前。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降逆止呃。 处方:白芍30克柴胡6克法半夏10克川芎12克 香附10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郁金12克 吴茱萸4克黄连6克甘草6克生姜7片 3剂,水煎,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医嘱:同前。 医师:杨×× 二、疾病名称:口臭 初诊记录 姓名:马某性别:女年龄:59岁科别:中医科2017-8-23,9:00 问诊 主诉:口渴口臭、吐酸水、脘部痛2周,易出汗、手脚热5年,便干、眼睛干1年。 现病史:食道炎、浅表性胃炎 刻下症:此次患者于2天前,因饮酒过多,进食辛辣刺激食物而再次复发。 既往史:无 望闻切诊 望诊:舌苔黄腻,腐苔,爪甲有棱 闻诊:口臭 切诊:脉细滑 辩证分析:既往有嗜食辛辣食物习惯,口内气味浊臭,他人不敢靠近。此次因饮食不加节制,辛辣食物化热伤阴。 诊断:

中医电子病历基本规范

中医电子病历基本规(试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医疗机构中医电子病历管理,保证医患双方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 第二条本规适用于医疗机构中医电子病历的建立、使用、保存和管理。 第三条电子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使用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生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图形、数据、影像等数字化信息,并能实现存储、管理、传输和重现的医疗记录,是病历的一种记录形式。 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编辑、打印的病历文档,不属于本规所称的电子病历。 第四条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应当满足临床工作 需要,遵循医疗工作流程,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第二章中医电子病历基本要求

第五条中医电子病历录入应当遵循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原则。 第六条中医电子病历录入应当使用中文和医学术语,中医术语的使用依照相关标准、规执行。要求表述准确,语句通顺,标点正确。通用的外文缩写和无正式中文译名的症状、体征、疾病名称等可以使用外文。记录日期应当使用阿拉伯数字,记录时间应当采用24小时制。 第七条中医电子病历包括门(急)诊电子病历、住院电子病历及其他电子医疗记录。中医电子病历容应当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执行,使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制定的项目名称、格式和容,不得擅自变更。 第八条电子病历系统应当为操作人员提供专有的身份标识和识别手段,并设置有相应权限;操作人员对本人身份标识的使用负责。 第九条医务人员采用身份标识登录电子病历系统完成各项记录等操作并予确认后,系统应当显示医务人员电子签名。 第十条电子病历系统应当设置医务人员审查、修改的权限和时限。实习医务人员、试用期医务人员记录的病历,应当经过在本医疗机构合法执业的医务人员审阅、修改并予电子签名确认。医务人员修改时,电子病历系统应当进行身份识别、保存历次修改痕迹、标记准确的修改时间和修改人信息。

中医门诊病历书写模板

一、疾病名称:胃痛科室医生姓名:杨建新 初诊记录 姓名:陈××性别:男年龄:35岁科别:中医科2017-8-23,9:00 问诊 主诉:胃脘部疼痛,反复性发作15年,复发4天,加重1天。 现病史:患者15年前因工作紧张、饮食无规律致胃脘部疼痛,经服中药后病情缓解,以后经常反复发作。2015年8月在某医院做纤维胃镜检查,示“胃窦部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刻下症:此次患者于4天前,因工作不顺心、饮酒过多而再次复发,自服“止痛药”无效。现患者胃脘部灼痛,纳差,胁胀,情绪不宁,伴吞酸、嘈杂、呃逆。大便偏干,小便正常。 望闻切诊 形体壮实,精神一般。舌边红苔薄白,脉弦细。胃脘部触痛。 辅助检查: 血常规:RBC4.5×1012/L WBC2.98×1010/L 辩证分析:既往有胃脘痛病史,此次因情志不适、饮酒过多,化为火热而侵及肝胃,肝胃不和而致上述诸症。 诊断: 中医诊断:胃脘痛 肝胃不和 西医诊断:1、急性胃炎 2、胃溃疡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处方:白芍30克柴胡6克法半夏10克川芎12克 香附10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郁金12克 吴茱萸4克黄连6克甘草6克 3剂,水煎,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医嘱:建议做上消化道造影或电子胃镜检查。进软食,忌辛辣刺激之品,禁酒,戒怒。 医师:杨×× 复诊记录 科别:中医科2017-8-27,9:00 问诊 主诉:病史同前。 现病史:患者服上述中药3剂后,自觉胃脘部灼痛减轻,胁胀缓解,吞酸好转,但仍呃逆。二便正常。 望闻切诊 形体壮实,精神一般。舌边红苔薄白,脉弦细。胃脘部触痛不明显。 辅助检查:同前。 辩证分析:上方服用有效,症状好转。但呃逆仍在,前方应加上降逆止呃药物生姜。 诊断: 同前。

中医内科学(肺系疾病)-试卷2

中医内科学(肺系疾病)-试卷2 (总分:5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A2型题(总题数:14,分数:28.00) 1.患者李某,女性,42岁。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呛咳阵作,舌红苔黄腻,脉滑。最可能的诊断是 (分数:2.00) A.咳嗽 B.哮病√ C.喘证 D.肺胀 E.喘脱 解析:解析:患者症见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舌红苔黄腻,此皆为肺热壅盛之象,可诊断为哮病之热哮。 2.患者李某,男性,82岁。哮喘病史40余年,现短气息促,动则尤甚,吸气不利,咳痰质黏起沫,腰酸腿软,伴有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诊断为哮病,其辨证分型是 (分数:2.00) A.肺脾气虚证 B.脾肾阳虚证 C.肝肾阴虚证 D.肺肾气虚证 E.肺肾两虚证√ 解析: 3.患者王某,男性,62岁。喉中鸣息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咳痰不爽,痰黏色黄,烦躁,伴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于,舌苔白腻、罩黄,舌尖边红,脉弦紧。其治法是 (分数:2.00) A.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B.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C.清热宣肺,化痰平喘 D.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E.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解析:解析:喉中鸣息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咳痰不爽,痰黏色黄,烦躁,伴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苔白腻、罩黄,舌尖边红,脉弦为哮病寒包热哮证,治疗为解表散寒,清化痰热,选方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4.患者张某,女性,40岁。喉中痰涎壅盛,鸣声如吹哨笛,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咳痰黏腻难出,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舌苔厚浊,脉滑实。其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 (分数:2.00) A.苏子降气汤 B.平喘固本汤 C.麻杏石甘汤 D.三子养亲汤√ E.射干麻黄汤 解析:解析: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哨笛,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咳痰黏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舌苔厚浊,脉滑实为哮病的风痰哮证,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代表方三子养亲汤加味。 5.哮病患者张某,女性,45岁。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则持续喘哮,口唇爪甲青紫,咳痰无力,痰涎清稀,面色苍白,口不渴,形寒肢冷,舌质淡,脉沉细。该患者的辨证分

中医内科学――咳嗽精

安装后删除suh7中医内科学——咳嗽细目一:概述一、咳嗽的概念及源流 1.咳嗽的概念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2.咳嗽的源流咳嗽病名最早见于《内经》,该书对咳嗽的成因、症状、证候分类、病理转归及治疗等问题作了较系统的论述。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气所病……肺为咳。” 对咳嗽病因的认识,《素问?咳论》篇指出咳嗽系由“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有十咳之称。明?张介宾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景岳全书》指出:“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至此,咳嗽的辨证分类渐趋完善,切合临床实用。二、咳嗽与西医病名的关系咳嗽既是独立性的病证,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本篇所论重点是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现代医学中急慢性支气管炎、部分支气管扩张症、慢性咽炎等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其他疾病如肺痈、肺痿、风温、肺痨等兼见咳嗽者,须参阅有关篇章辨证求因,进行处理。细目二:病因病机一、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病因外因:六淫之邪,侵袭肺系。常以风为先导,或夹寒,或夹热,或夹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内因: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分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他脏及肺有饮食不调、情志不遂。肺脏自病者,常因肺系疾病迁延不愈,阴伤气耗。 二、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病机及转化咳嗽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基本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病理性质: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有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之分。且可发生演变转化。如风寒化热、风热灼津化燥、肺热蒸液成痰等。内伤咳嗽,属邪实与正虚并见,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痰火可互为因果。虚实之间有先后主次的不同。他脏及肺者,多因实致虚。如肝火犯肺,气火炼液为痰,灼伤肺津。痰湿犯肺者,久延则肺脾气虚,气不化津,痰浊更易滋生。甚则病及于肾,不能主气、纳气。肺脏自病者,多因虚致实。如肺阴不

三甲医院中医骨科电子病历模板.

病历记录 姓名:?姓名?床号:北607-?床号?科室:?科室?住院号:?住院号? 首次病程记录 2012年05月01日10:20 患者,男性,58岁,以“左肩疼痛,活动受限约14小时”为主诉,由急诊以“左肱骨外科颈粉碎骨折”之诊断收入院。 现病史:该患于14小时前被车撞伤左肩,活动受限。于职工医院就诊,X线检查示:左肱骨外科颈骨折。未治疗,来我院就诊。伤后无呼吸困难,无意识障碍,无发热。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及输血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过敏史:无 查体:体温:36.4℃脉搏:8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60/100mmHg 神色:神志清楚,面色润泽,形态:形体适中,扶入病室,语声:语声清晰,言语流利,气息:呼吸平稳,舌质暗,苔白,脉弦。左上臂见专科检查,余皮肤色泽正常,弹性好,无水肿,无瘀点及瘀斑,无皮疹及出血点。无肝掌及蜘蛛痣。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颅型正常,未触及包块,无压痛。眼睑无水肿,结膜无充血、苍白,巩膜无黄染,粗测视力正常,双瞳孔等大同圆,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正常。耳廓无畸形,外耳道无异常分泌物,乳突无压痛,粗测听力正常。鼻腔无畸形,通气良好。口唇无发绀,伸舌居中,咽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未见颈静脉怒

病历记录 姓名:?姓名?床号:北607-?床号?科室:?科室?住院号:?住院号? 张及颈动脉异常搏动,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胸廓双侧对称,无畸形,无局部隆起或凹陷,无压痛,呼吸节律规整,无胸壁静脉曲张及皮下气肿。双侧呼吸运动对称,肋间隙无增宽或变窄。双侧呼吸运动度均等,双侧触觉语颤正常,无胸膜摩擦感及皮下捻发感。双肺呼吸音清,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无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隆起或凹陷,未见心前区异常搏动,心尖搏动位置不明显。心尖搏动位于第Ⅴ肋间锁中线内侧0.5cm处,各瓣膜区未触及细震颤,未触及心包摩擦感。心率80次/分, 节律规整,心音有力,未闻及额外心音,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无心包摩擦音。心界不大。腹平软,双侧对称,腹式呼吸存在,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肠型及蠕动波。腹软,无肌紧张,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触及。墨菲氏征阴性。叩诊呈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肝区、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正常,5次/分,未闻及血管杂音。脊柱呈生理性弯曲,无畸形,活动自如,无压痛及叩击痛。左上臂、左小腿见专科检查,余肢体关节无畸形及肿胀,双下肢无可凹陷性水肿。躯体及肢体知觉正常。 专科检查:望诊:左肩肿胀,畸形,皮下瘀斑存在。左小腿肿胀。 触诊:左肩压痛阳性,左上肢末梢血运及知觉良,左腕桡动脉搏动清。左小腿上段外侧压痛阳性,左下肢末梢血运及知觉良好,左足背动脉搏动清。 叩诊:左肘纵向叩击痛阳性。左足跟纵向叩击痛阳性。 量诊:左肩活动受限。 辅助检查:左肩DR示:左肱骨外科颈粉碎骨折。

中医执业助理冲刺金题中医内科学第一章:肺系病证

中医执业助理冲刺金题中医内科学第一章:肺系病证 一、感冒 1.时行感冒与感冒风热证的区别点?关键在于 A.恶寒的轻与重 B.发热的轻与重 C.咽喉肿痛与否 D.有无流行性 E.脉数与否 2.患者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体疼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舌苔薄白而润?脉浮?其治法是 A.散寒解肌 B.辛温解表 C.调和营卫 D.散寒止痛 E.发汗解肌 3.患者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痠重?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治疗应首选 A.银翘散 B.桑菊饮 C.新加香薷饮 D.桑白皮汤 E.藿香正气散 4.感冒的病机主要是

A.肺气失宣 B.卫表不固 C.肺气上逆 D.肺气失肃 E.卫表失和 5.导致感冒的主因是 A.寒邪 B.热邪 C.风邪 D.湿邪 E.暑邪 6.患者恶寒较甚?发热?无汗?身楚倦怠?咳嗽?咳痰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浮无力?治疗应首选 A.杏苏散 B.参苏饮 C.荆防败毒散 D.葛根汤 E.桂枝汤 7.感冒主要发生在哪一季节 A.春夏 B.秋冬 C.春秋 D.夏秋

E.冬春 8.感冒之风寒束表证的代表方剂是 A.银翘散 B.荆防达表汤 C.新加香薷饮 D.参苏饮 E.加减葳蕤汤 9.区别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的辨证依据中?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恶寒、发热的轻重程度 B.脉浮与不浮 C.舌苔黄与白 D.咽喉红肿疼痛与否 E.口渴与口不渴 10.阳虚感冒的治疗方剂宜首选 A.参苏饮 B.加减葳蕤汤 C.右归丸 D.再造散 E.麻黄附子细辛汤 11.表虚自汗?易伤风邪者?宜常用的方剂是 A.加减葳蕤汤 B.补肺汤 C.防风汤

中医内科学(肺系疾病)-试卷13

中医内科学(肺系疾病)-试卷13 (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30,分数:60.00) 1.首先提出哮喘之名的医家是 (分数:2.00) A.华佗 B.张仲景 C.李东垣 D.朱丹溪√ E.刘完素 解析: 2.哮病的治疗原则是 (分数:2.00) A.祛邪化痰,平喘止咳 B.扶正固本,平喘止咳 C.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D.补肾化痰,平喘止咳 E.化痰平喘,平喘止咳 解析:解析:哮病的治疗当宗朱丹溪“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之说,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基本原则。发时攻邪治标,祛痰利气,寒痰宜温化宣肺,热痰当清化肃肺,寒热错杂者,当温清并施,表证明显者兼以解表,属风痰为患者又当祛风涤痰。平时应扶正治本,阳气虚者应予温补,阴虚者则予滋养,分别采取补肺、健脾、益肾等法,以减轻、减少或控制其发作。 3.下列各项,不属哮病大发作的症状的是 (分数:2.00) A.喘息鼻扇 B.张口抬肩 C.汗出肢冷 D.哮鸣气喘√ E.烦躁昏昧 解析:解析:哮病在平时有轻度哮鸣气喘,若大发作持续不已,可出现喘息鼻扇、胸高气促、张口抬肩、汗出肢冷、面色青紫、肢体浮肿、烦躁昏昧等喘脱危候。 4.下列各项,不属冷哮证表现的是 (分数:2.00) A.喉中哮鸣如水鸡声 B.喘而气粗息涌√ C.痰少色白而多泡沫 D.口不渴或渴喜热饮 E.形寒怕冷 解析: 5.下列各项,不属哮病的诱因的是 (分数:2.00) A.气候突变 B.饮食不当 C.情志失调 D.痰饮内伏√ E.劳累过度

解析:解析:哮病的常见诱因为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过度。痰饮内伏是哮痛的内在“宿根”,并非诱因。 6.下列各项,不属成痈期肺痈的主症是 (分数:2.00) A.胸部疼痛 B.寒战壮热 C.咳嗽气急 D.咳吐脓血腥臭√ E.舌苔黄腻脉滑数 解析: 7.下列各项,不属溃脓期肺痈的主症是 (分数:2.00) A.胸中烦满疼痛 B.时时振寒√ C.呕吐腥臭脓血痰 D.身热面赤 E.烦渴喜饮 解析: 8.肺痈之病首见于 (分数:2.00) A.《金匮要略》√ B.《诸病源候论》 C.《备急千金要方》 D.《杂病源流犀烛》 E.《外科正宗》 解析: 9.下列各项,不属肺痈的主症的是 (分数:2.00) A.咳嗽 B.胸痛 C.发热 D.咯吐腥臭浊痰 E.盗汗√ 解析: 10.肺痈之溃脓期的主要病理特点是 (分数:2.00) A.风邪伤表,内壅于肺 B.热毒壅肺,热壅血瘀 C.热毒炽盛,血败肉腐√ D.阴伤气耗,邪去正虚 E.热毒炽盛,内壅于肺 解析:解析:溃脓期,痰热与瘀血壅阻肺络,肉腐血败化脓,继则肺损络伤,脓疡内溃外泄,排出大量腥臭脓痰或脓血痰。 11.下列各项,不属肺胀的特点是 (分数:2.00) A.病程长 B.时轻时重 C.反复性 D.传染性√

电子病历范本

住院病历 姓名:科别:床号:住院号: 姓名:性别: 年龄:民族: 婚姻状况:籍贯: 出生地: 入院日期: 病历叙述者: 可靠程度: 病史 主诉: 既往史:平素健康状况:良好 传染病史:否认肝炎、否认结核或其他传染病史 预防接种史:已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麻疹疫苗、百白破疫苗及乙脑 过敏史:否认过敏史 外伤史:否认外伤史 手术史:否认手术史 输血史:无 其他: 个人史:长期居留地:四川 地方病地区居住情况:无特殊 冶游史:否认冶游史 职业与工作条件有无工业毒物、粉尘、放射性物质及接触史无 吸烟: 饮酒: 药物:

住院病历 姓名:科别:床号:住院号: 婚姻史:适龄结婚,配偶体健。 家族史:父亲:健在 母亲:健在 兄弟姐妹及子女:无特殊 其他: 月经生育史:经量一般,无痛经现象,经期规则。 妊娠次,流产0胎,早产0胎,死产0胎。 初潮年龄岁,行经天数3—5天,月经周期30—40天,末次月经期: 体格检查 一般情况: 体温:脉搏:次/分呼吸:次/分 血压:/ mmHg 身高:cm 体重:kg 发育:正常营养:良好表情:自如 步态:正常神志:清楚配合检查:合作 体位:自主 皮肤黏膜: 色泽:正常。 皮疹:全身皮肤未见皮疹。 皮下出血:全身皮肤未见皮下出血。 水肿:全身皮肤未见水肿。 淋巴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 其他表现:无 头部: 头颅:头颅大小正常,无畸形。 眼:眉毛,眼睑,结膜,眼球正常,双侧巩膜无黄染,瞳孔等大等圆,双侧对光反射未见异常。 耳:双耳外观未见异常,乳突无压痛,外耳道未见分泌物。 鼻:鼻部外观未见异常,无鼻翼煽动,鼻旁窦无压痛,鼻腔无分泌物。 咽喉:扁桃体未见肿大,左正常,右正常,表面未见脓性分泌物,咽未见异常,声音:正常。 口腔:唇,舌,牙齿,牙龈正常。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内科学(肺系病证)模拟试卷5.doc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内科学(肺系病证)模拟试卷5 (总分:6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1型题(总题数:13,分数:26.00) 1.患者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咳嗽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此属(分数: 2.00) A.阳虚感冒 B.阴虚感冒 C.血虚感冒 D.气虚感冒 2.感冒病名出自哪本医学著作(分数:2.00) A.《仁斋直指方》 B.《时病论》 C.《温热经纬》 D.《类证治裁》 3.“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赙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出自哪位医家及其著作(分数:2.00) A.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 B.程钟龄《医学心悟》 C.喻嘉言《医门法律》 D.张景岳《景岳全书》 4.患者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黏,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其治法宜用(分数:2.00) A.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B.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C.养阴清肝,化痰止咳 D.滋阴润肺,清肝止咳 5.患者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无力,气短息促,动则喘甚,甚则持续喘哮,舌质淡或偏红,或紫黯,脉沉细或细数。治宜选用(分数:2.00) A.金水六君煎 B.六君子汤 C.平喘固本汤 D.金匮肾气丸 6.患者症见喘促短气,言语无力,咳声低弱,自汗畏风,咽喉不利,口干面红,舌质淡红,脉象细弱。当属何种证候(分数:2.00) A.肺阴亏虚之喘证 B.肺脾气虚之喘证 C.肺气阴两虚之喘证 D.肺肾阴亏之喘证 7.喘证的辨证要点是(分数:2.00) A.外感与内伤 B.病程久暂 C.属寒与属热 D.虚证与实证 8.患者身热甚,继则壮热,汗出烦躁,咳嗽气急,胸满作痛,咳吐浊痰。呈黄绿色,喉间有腥味,苔黄腻,脉滑数。其治法是(分数:2.00) A.清热化痰,宣肺理气 B.清肺解毒,化瘀消痈

三甲医院中医骨科电子病历模板

首次病程记录 2012年05月01日10:20 患者,男性,58岁,以“左肩疼痛,活动受限约14小时”为主诉,由急诊以“左肱骨外科颈粉碎骨折”之诊断收入院。 现病史:该患于14小时前被车撞伤左肩,活动受限。于职工医院就诊,X线检查示:左肱骨外科颈骨折。未治疗,来我院就诊。伤后无呼吸困难,无意识障碍,无发热。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及输血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过敏史:无 查体:体温:36.4℃脉搏:8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60/100mmHg 神色:神志清楚,面色润泽,形态:形体适中,扶入病室,语声:语声清晰,言语流利,气息:呼吸平稳,舌质暗,苔白,脉弦。左上臂见专科检查,余皮肤色泽正常,弹性好,无水肿,无瘀点及瘀斑,无皮疹及出血点。无肝掌及蜘蛛痣。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颅型正常,未触及包块,无压痛。眼睑无水肿,结膜无充血、苍白,巩膜无黄染,粗测视力正常,双瞳孔等大同圆,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正常。耳廓无畸形,外耳道无异常分泌物,乳突无压痛,粗测听力正常。鼻腔无畸形,通气良好。口唇无发绀,伸舌居中,咽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未见颈静脉怒张及颈动脉异常搏动,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胸廓双侧对称,无畸形,无局部隆起或凹陷,无压痛,呼吸节律规整,无胸壁静脉曲张及皮下气肿。双侧呼吸运动对称,肋间隙无增宽或变窄。双侧呼吸运动度均等,双侧触觉语颤正常,无胸膜摩擦感

及皮下捻发感。双肺呼吸音清,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无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隆起或凹陷,未见心前区异常搏动,心尖搏动位置不明显。心尖搏动位于第Ⅴ肋间锁中线内侧0.5cm处,各瓣膜区未触及细震颤,未触及心包摩擦感。心率80次/分, 节律规整,心音有力,未闻及额外心音,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无心包摩擦音。心界不大。腹平软,双侧对称,腹式呼吸存在,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肠型及蠕动波。腹软,无肌紧张,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触及。墨菲氏征阴性。叩诊呈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肝区、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正常,5次/分,未闻及血管杂音。脊柱呈生理性弯曲,无畸形,活动自如,无压痛及叩击痛。左上臂、左小腿见专科检查,余肢体关节无畸形及肿胀,双下肢无可凹陷性水肿。躯体及肢体知觉正常。 专科检查:望诊:左肩肿胀,畸形,皮下瘀斑存在。左小腿肿胀。 触诊:左肩压痛阳性,左上肢末梢血运及知觉良,左腕桡动脉搏动清。左小腿上段外侧压痛阳性,左下肢末梢血运及知觉良好,左足背动脉搏动清。 叩诊:左肘纵向叩击痛阳性。左足跟纵向叩击痛阳性。 量诊:左肩活动受限。 辅助检查:左肩DR示:左肱骨外科颈粉碎骨折。 中医辨病辩证依据:患者男性,58岁,男以“左肩疼痛,活动受限约14小时”为主诉来诊,症见左肩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左小腿上段疼痛。舌质暗,苔白,脉弦。四诊合参,证属外力所致骨断筋伤,肢体内部脉络受损,气血之道不得畅通,滞者为痛,故疼痛剧烈;患部离经之血淤积不散,瘀则肿胀;骨折严重显著故见畸形;骨断筋伤,筋不束骨,故见活动受限。舌质暗,苔白,脉弦具显血瘀气滞之证。 中医鉴别诊断:伤后失血较多,但无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心烦口渴,冷汗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