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转变财政职能定位与重塑(doc 11页)

论转变财政职能定位与重塑(doc 11页)

论转变财政职能定位与重塑(doc 11页)
论转变财政职能定位与重塑(doc 11页)

论财政职能的转变和重塑

摘要:财政职能的转变也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在推进财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对财政职能进行正确的定位,也就是财政过去的一些职能应改变,一些职能需进一步加强,即初步建立公共财政的框架,而这个框架的建立,又需要采取转变观念、作大“蛋糕”、优化支出结构等措施。

一、转变财政职能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对社会产品分配所形成的分配关系,财政的职能和国家的职能密切联系,并受其制约。财政职能是财政固有的客观功能,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在财政分配过程中,财政通过与国民经济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而表现出自己的功能,并获得一定的效果。改革开放 2 0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化,国家财政职能已经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成为过去,符合及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财政职能正在转变(产生)和培育,即“两职能说(分配和监督职能)”→“三职能说[分配(筹集资金和供应资金)、调节与监督职能]”→“四职能说(分配、配置、调控和监督职能)”。分配职能:是财政固有的功能,导源于分配关系,是财政本质最直接、最具体的集中反映。这是国家为了实现自己的职能,把财政作为一种分配手段,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筹集一定数量的物质资料,然后供应安排出去的客观功能。配置职能: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特有的职能。

国家通过财政对经济运行中的资源进行直接干预,影响资源的流向和流量以达到符合意向的资源分布状况来弥补市场失灵所造成的资源浪费。调控职能:政府财政通过税收、支出、转移、支付等政策,弥补市场缺陷,引导微观经济行为符合宏观发展目标,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在结构上的平衡。监督职能:财政在分配、配置资源和调控经济过程中,

对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活动状况进行综合反映和制约的客观功能。不论什么性质的国家、什么类型的财政都有其职能上的共性: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和提供公共产品。而我国财政则有自己的特点:国家以社会和经济管理者双重身分,通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向社会取得收入并用于政府公共活动支出,它是以政府职能的公共管理、公共服务以及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管理为逻辑前提的一种财政。或者具体地说在以国家为主体的统一的财政前提下分为公共财政和国有资产管理两部分。前者是国家以政权行使者的身分主要以税收形式筹集资金解决市场资源配置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满足公共需要。后者是财政代表国家以生产资料所

有者的身分从价值形态上对国有资产和资源进行宏观管理和经营,并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壮大国有经济。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国有资产收益(资产占用费、利润、租金、股息、红利等)和发行的公债。公共财政的活动局限在市场失效的范围内,是一种供给型财政:国有资产管理财政活动于市场有效运行的范围内,是一种经营性的活动。这是目前我国财政理论界基本得到认可的“双重结构管理”财政模式。经济体制等各项改革的深入进行,也为我国财政的理论和实践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财政作为国家宏观调控

的主要政策工具,要按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逐步退出生产经营领域,把精力主要放在公共支出上。也说是说,适应形势的需要,国家财政必须加强其宏观调控功能,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应该说,这些年来财政体制改革进展

顺利,取得的成绩显著。

但面对2 1世纪新的挑战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我国的财政职能还明显存在着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财政职能的界定还不够明确和规范,财政支出的结构和顺序还应进一步调整,有些重点方面还要突出和加强。一些应由企业、个人或社会其他方面承担的职责,财政还未完全放开,还在过多过细参与微观经济活动和某些事务性管理。而本应由财政代表国家、政府参与分配、管理的领域却又未能有效地负起责任。各地和某些行业不同程度的“乱收费”,不仅造成财力分散,而且还是贪污浪费、导致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矛盾集中起来,突出表现为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力,特别是中央财政集中的财力与国家赋予的职责不相适应: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央财政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都低得多。这种财力状况,不适应宏观经济稳定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要求,与一个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的客观需要有着明显的差距。加之,财政支出结构不尽合理,有些该办的事没钱办,不该管的事管多了,致使久已存在的矛盾更加难以解决。因此,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振兴国家财政,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财政职能的转变。

二、财政职能的定位——“初步建立公共财政的框架”

在推进财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重新界定、规范财政的职能,就必须总结过去的经验,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对我有用的东西。应当明确,国家作为宏观调控的主宰,必须保持稳固的财政基础,即保证必要的财力,尤其是中央的财力。因为这是进行必要公共支出、促进社会公平分配、增强社会保障能力、调节地区经济发展、优化配置资源的需要。也就是说,财政过去的一些职能应转变,一些职能需要进一步加强,重

点解决其“越位”与“缺位”问题。

1999年,项怀诚部长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指出:“转变财政职能,优化支出结构,初步建立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财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建立我国公共财政的框架体系也成为必然。国际经验和理论分析都充分表明,公共财政模式最能切合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迄今为止惟一成功地实现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互兼容、相互促进的模式。它要求政府财政活动,应以弥补市场失灵为基础进行运作,以“公共”的角度为财政定位。也就是说,资源主要应由市场来配置,政府不再像过去那样包揽一切。要把市场能够调节的经济活动全部交给市场机制去调节,财政职能的范围只能是公共财政的范围。具体包括以下领域:

1 .有效配置资源。提供市场机制难以有效供应的社会公共服务,包括行政、国防、义务教育、基础科学、公共卫生、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

2 .稳定经济。世界公认的宏观经济稳定的目标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财政政策是政府可采用的稳定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手段。即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有效的财政政策,并与货币等其他政策配合,建立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宏观调控体系,监管国有资产的运营,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防止通货膨胀,使社会总供需平衡,努力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3 .调控收入的分配。即通过税收、公共支出和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工具,从宏观上调控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均稳各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公共财政的框架建设及改革应从以下方面着手:(1 )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公共支出,一般说来不再投资国有企业或用于生产性建设。(2 )财政对国有企业的管

理,应从过去直接的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3 )对国有资产应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代表分级分类监督、企业自主经营的方法,促使其保值和增值。(4)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应进一步下放权限,减少事务性管理,规范并充分调动地方的理财积极性。(5)各级财政都应公开办事规则,规范办事程序,克服随意性,增强透明度,完善监督机制,提高办事效率。(6 )强化财税政策的政令统一,加强资金的统一管理,科学规范预算内容和管理方法,坚决、有步骤地推行“费改税”,实行收支“两条线”,下决心堵塞乱收费的源头。加强国家财政对政府内外债务的统一管理,继续有重点、有步骤地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向公共财政的职能转变。

三、转变财政职能,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基本框架的措施

1 .转变观念,树立新型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财政观,摒弃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性财政为主的传统观念由于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结构不很合理,市场机制不健全,尤其是金融市场发展滞后,资源配置效率低,过去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较强,使得财政在国家资金配置方面起着主导作用,突出表现为财政(政府)投资额在社会总投资额中所占的比重远高于发达国家(后者则不到 3 0 % )。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和国有企业,而发达国家的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占的比重较大,生产性投资比重很小,其主要用于公共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于国有企业的支出比例很低。回顾我国

2 0年所走过的路及改革开放前的情况,由于财政支出的刚性作用和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过强,致使在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低、金融体系很不健全的情况下,反而导致经济发展时常受阻。为此,我们应抓住机遇,积极进取,向效率更高的体制目标迈进。

第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粮食流通体制、投融资体制、住房、医疗、金融制度和政府机构的改革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关系:为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一个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一个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一个以按劳分配为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等努力创造条件。

第二,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管理体制和运

行机制,实现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的转变,改变过去财政重收入、重分配、轻监管的状况。财政资金运用要逐步退出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营性和竞争性领域,转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方面来,从根本上解决财政的“越位”和“缺位”问题。通过深化财政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重视和加大科教投入,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改变。

第三,做好思想准备,认清形势,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1 994年财税体制改革以来,中央与地方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已接近公共财政的领域,或已具有公共财政的某些重要特征,只有基本建设投资、企业技改和新产品试制费两项支出,历来为人们所重视,认为它们占中央和地方的支出总额的比重过低。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生产性财政观念根深蒂固,且具有惯性,其实这两项中,也有一部分属于公共支出,要看具体的项目,才能分清其归属。因此,要转变财政职能,建立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和改革发展要求的新型的公共财政体制,必须做好充分思想准备,认清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周密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把公共支出、促进公平分配、调控宏观经济、促进地区协调

发展、优化配置资源等作为财政的主要任务,逐步向公共财政职能的方向根本转变。

2 .处理好职能和财源建设的关系,要继续建设财源,努力把“蛋糕”做大“发展才是硬道理”,体现到财政上,可以说就是“把蛋糕做大”或进行财源建设。为了使财政收入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财政支出的需要,最根本、有效的办法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增加财政收入,这样财政才有可供分配的物质基础,财政调控也才有力量。有人认为当前经济困难由生产严重过剩造成,过剩的原因是需求不足,而贫富差距即少数人占据大量财富、大多数人手中财富有限从而行不成有效需求,所以主张调整分配。笔者认为,这种杀富济贫的平均主义思想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利。一个国家要进步,首先必须发展生产、发展经济,就是说要想办法把“蛋糕”做大而不是先考虑怎样切的问题,一块小“蛋糕”不管如何切也是很难让人满意的。做“大蛋糕”或财源建设,说到底实际上是一种具有财政效益的经济建设和经济活动。

无论是在计划经济下的“生产建设型财政”,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政府都承担着宏观管理经济、组织财源建设的职责。政府在经济建设和财源建设上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所谓“守夜人”的政府早已不存在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财源建设,主要靠指令和行政命令,由少数政府领导和财经干部运筹于“帷幄”之中,商讨于会议之上,奔走于部门之间,吵体制、争项目、争投资,讨价还价,把目光都集中到财政这块“蛋糕”上,以致相当一部分的财源建设在“政策”与“对策”的对奕和互占互挤的角斗中被耗掉;加之一些地方在经济发展中追求“政绩”的短期行为而造成的负面效应就更大。事实证明,财源建设整体运作机制存在弊端——财源的开发培育缺乏社会内在动力。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职能转向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之后,给财源的建设赋予了新的含义、提出

公共财政与预算培训课件(doc 55页

公共财政与预算培训课件(doc 55页)

《公共财政与预算》复习资料 一、不定项选择 1.恩格斯曾指出:(A)在1776年发表了关于国 民财富的本质和成因的著作,从而创立了财政学。 A. 斯密 B. 配第 C. 马克思 D. 瓦格纳 ★考核知识点: 财政学的起源 参见参考书章节:导论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恩格斯曾指出:亚当·斯密“他在1776年发表了自己关于国民财富的本质和成因的著作,从而创立了财政学”。斯密认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冥冥中支配着市场经济的运行,政府只要像“守夜人”那样防止外来侵略和维持国内治安就行了。他提出了税收的“公平、确定、简便和征收费用最小”四原则,支出方面的厉行节约、“量入为出”的原则也一同产生,“廉价政府”则成为财政所应追求的目标。这就是斯密勾勒的财政学的基本框架。 2.通过投票论、政治联盟论、官僚主义论和制度 选择论等,布坎南等人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政治和财政问题,这一学派被称为(D)。

A. 凯恩斯学派 B.货币主义学派 C.供给学派 D.公共选择学派 ★考核知识点: 公共选择理论 参见参考书章节:导论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通过投票论、政治联盟论、官僚主义论和制度选择论等,布坎南等人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政治制度的运行,其中,财政问题始终居于研究的中心。这一学派被称为“公共选择学派”。 3.财政的基本特征包括(ABCD)。 A. 公共性 B.强制性 C.非直接偿还性 D.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 ★考核知识点: 财政的基本特征 参见参考书章节:1-1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财政的基本特征:(1)公共性与阶级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4.下面的(B)不属于市场经济下的三大财政职 能。 A. 资源配置 B.公共安全 C.收入分配 D.经济稳定。 ★考核知识点: 财政职能

乡镇财政管理:突出服务 强化监督

乡镇财政管理:突出服务强化监督 近年来,党和政府十分关注“三农”问题,为解决“三农”问题,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一号文件,随着惠农强农政策不断出台,国家对乡镇涉农财政资金的投入也不断增大,江西省及时调整和完善乡镇财政机构职能,切实加强乡镇财政机构建设,全力落实各项惠农强农政策,推动了乡镇经济发展,改善了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井冈山市财政局在省财政厅的政策方针和专项业务指导下,对下辖乡镇财政中心所进行了一系列的试点调研和深化改革,井冈山市财政局龙市中心财政所在这一系列的试点调研和深化改革中形成了乡镇财政工作“以服务为中心,一手抓资金安全,一手抓资金效益,两手都要硬”的工作理念。但是,在近年来的乡镇涉农财政资金专项检查中,却发现部分乡镇财政所“服务”的中心地位被弱化、“两手”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软的地方。 以服务为中心,突出服务六特性 突出服务实效性,落实各项惠农强农政策。为保证国家扶持农村农民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乡镇财政所要认真梳理各惠农项目和资金,理顺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积极主动从快从简地落实好各项政策,千方百计服务农村农民。同时加强与乡政府、国地税、国土、信用联社等部门沟通,强化惠农强农优惠政策协同效应,着力建设党的新农村事业。 突出服务便捷性,提高财政事项办理效率。优化办事流程,推广实施“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直通车服务”等制度,同时,加快乡镇财政服务大厅规范化建设,精心建好一个集信息采集、资金发放、政策咨询、补贴查询核对、纳税申报、资金拨付、财务核算和其他有关事项办理于一体的多功能服务大厅。 突出服务广泛性,开展财政政策宣传活动。围绕国家各项惠农强农政策,乡镇财政所要将政策宣传与农村农民紧密结合起来,除了各村宣传报公示,更应采取各村村民大会重点宣传,向农民宣传国家扶持农村农民发展的惠农强农政策,为农民了解财政惠农强农政策及办理流程提供直观明确的途径。同时,建立政策咨询1对1通道,确保政策宣传没有死角。 突出服务针对性,与信用联社密切合作。针对惠农强农补贴资金普遍涉及面广的特点,与信用联社统一制作了“惠农一卡通”农民政府补贴专用存折,通过惠农一卡通软件对农民政府补贴实施收集、整理、录入、审核、统计、造册、公示、核查等基础工作,并由信用联社根据核查后的惠农补贴数据将农民政府补贴一步发放至农民个人存折,实现涉农补贴资金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信息化。 突出服务综合性,净化乡镇财政法治环境。乡镇财政所要将服务与执法结合起来,形成综合服务,杜绝各单位挪用侵占强农惠农资金行为,加大对冒领他人惠农补贴资金行为以及盗用他人惠农补贴账户的审查力度,确保惠农强农补贴资金发放到位,净化乡镇财政法治环境。 突出服务长效性,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为确保“服务”这个中心取得实效、长效,市财政局积极响应市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号召,将优化机关作风建设作为推动市财政系统活动开展的有力抓手,同时对基层乡镇财政所的工作纪律、服务态度、行政效率、办公环境、接听咨询投诉电话等情况进行检查,并着力改善

乡镇财政调研报告

乡镇财政调研报告 一、我县乡镇财政职能基本状况 目前,我县各乡镇财政所承担的工作大致相同,主要是承担乡镇一般预算资金的收支管理,部门综合预算管理,非税收入的征管,国有资产管理,财政补贴资金发放与信息化管理,执行财政监督,参与农村综合改革,协助税收征管等。 做好财政收支预算,保障党委政府工作正常运转。编制财政预算,保障乡镇政府运转是乡镇财政所的基本职能。我县乡镇财政所根据上级财政“要健全乡镇财政预算制度,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力求科学合理地编制乡镇年度财政收支预算,切实保障乡镇党政机构行政和社会管理等基本运转的支出需要,努力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严格按照财政预算制度和编制程序按时编制年度财政收支预算,预算方案通过后,镇基本支出定员定额管理,严格控制预算追加,切实增强预算的约束力。 做好涉农补贴工作,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各乡镇财所通过涉农财政补贴信息管理系统,对各自辖区内的农户建立了详细的信息库,内容包括:每户人口数,主要劳动力,种植土地面积等情况以及收入状况等。与镇多办、畜牧站、农机站等部门对涉农补贴对象的小麦种植面积补贴、良种补贴、

养殖母猪补贴和购买大型农用机械补贴申报的情况,认真做好认定、审核和公示等工作,确保符合条件的补贴对象全部纳入政策保障范围内,最后通过“一卡通”把补贴款发放到补贴对象本人手中。 参与专项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各乡镇财政所积极参与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对于列入乡镇财政预算的专项资金,建立了全项目库管理制度,加强项目论证、立项、申报、实施等各环节的监督;对未列入乡镇财政预算的专项资金,包括农林水专项、农业综合开发、环境保护、土地开发整理等也加强监根据专项资金项目申报进度情况,经过核实后,给专项资金项目拨付资金,既严防截留、挪用、挤占专项资金的行为发生,又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监督管理,确保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加强财务监督,健全乡村理财机制。各乡镇财政所严格执行党委政府制定的《财务管理制度》,对乡镇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财务管理,实行统一财务开支范围和标准,严格规范财务收支行为,并按月公开,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对镇直各部门使用的房屋认真做好建造日期及使用年限的登记建档,对购买的车辆、空调和办公用品的购买日期、品牌、金额、使用年限分别一一登记造册,制定台帐,做到资产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统一,防止资产流失。联合镇“双代管”办公室对村级重大事项进行审批,限定报刊费,禁止招待费,以

我国公共财政及其职能分析

我国公共财政及其职能问题的研究 一、公共财政的概念与特征 众所周知,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大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8世纪后期至20世纪30年代,以亚当·斯密创立的公共财政理论为代表。亚当·斯密虽然没有给公共财政下明确的定义,但基本内容包括国家的费用、公共收入、公债,与现代公共财政的内容基本一致。但就公共财政的范围或社会公共需要的范围限于“夜警国家”较窄的活动领域,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1892年英国经济学家巴斯塔布尔出版了《公共财政学》一书,他认为“财政是关于公共权力机关的收入和支出并使其相适应的事务”。其基本主张仍是维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政府干预经济理论的产生至今。公共财政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公共权力机关的维持费用”,而是扩大到对市场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以及扩大到直接介入市场领域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公共生产部门。例如:美国著名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在《美国财政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财政学是研究公共部门的经济学,不仅包括其理财活动,而且包括其与资源利用水平、配置以及在消费者之间的收入分配的全部关系”。可见,公共财政的定义及其范围是随着市场化国家政府职能的不断拓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我们认为,公共财政是建立在“公共产品”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基础上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我国虽然还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从财政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这一本质特征出发,公共财政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它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

共需要的经济活动。 深入分析,公共财政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公共性。公共财政的公共性是由“公共产品”理论决定的。其本质特征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人们常说,在市场经济下,市场能干的,政府就不应去干;而市场不能干的,政府就应当去干。这对于市场经济下财政来说,也是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具体来看,什么是市场不能干的呢?就是社会公共需要领域,即“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这类政府活动领域是难以通过市场提供的。 反过来,由于政府活动是从整个社会角度进行的,因而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只能由政府来解决。政府通过自身的收支活动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就直接弥补着“市场失灵”领域。在现实市场经济运行中,市场失灵的领域是极为广泛的,需要借助政府的公共权力强制性地进行弥补。因此,公共财政的“公共性”特征,就是“市场能干的,政府和财政就不要去干;市场不能干的,但市场又需要弥补的,政府和财政就应当去干”。实际上这也是区分政府公共财政活动与私人活动范围的基本准则。 2.非盈利性。盈利性是人们参与市场活动的唯一动力,但作为政府及其公共财政,就不能直接进入市场去追逐盈利,而只能以社会利益作为活动目的,只能从事非盈利活动,这就使公共财政具有非盈利性特征。 尽管企业和个人活动于市场有效领域内,而政府活动于市场失效领域内,这是划分两者活动范围的基本准则。然而,现实的经济活动是错综复杂的,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是需要企业和政府共同介入和承担的。为此,非赢利性就提供了一个具体标准,来界定

论转变财政职能定位与重塑

论财政职能的转变和重塑 摘要 :财政职能的转变也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在推进财 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 ,需要对财政职能进行正确的定位 ,也确实是财 政过去的一些职能应改变 ,一些职能需进一步加强 ,即初步建立公共 财政的框架 ,而那个框架的建立 ,又需要采取转变观念、作大“蛋糕”、优化支出结构等措施。 一、转变财政职能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对社会产品分配所形成的分配关系 ,财政的职能 和国家的职能紧密联系 ,并受其制约。财政职能是财政固有的客观功 能 ,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在财政分配过程中 ,财政通过与国民经济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而表现出自己的功能 ,并获得一定的效果。改革开放 2 0年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化 ,国家财政职能差不多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高度 集中统一的打算经济体制下的统收统支的财政治理体制成为过去 ,符 合及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财政职能正在转变(产生 )和培育 ,即“两职能讲 (分配和监督职能)”→“三职能讲 [分配 (筹集资金和供应资金 )、调节与监督职能]”→“四职能讲 (分配、配置、调控和监督职能)”。分配职能 :是财政固有的功能 ,导源于分配关系 ,是财政本质最直接、最具体的集中反映。这是国家为了实现自己的职能 ,把财政作为一种分配手段 ,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筹集一定数量的物质资料 ,然后供应安排出去的客观功能。配置职能 :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下财政特有的职能。 国家通过财政对经济运行中的资源进行直接干预 ,阻碍资源的流向和 流量以达到符合意向的资源分布状况来弥补市场失灵所造成的资源白费。调控职能 :政府财政通过税收、支出、转移、支付等政策 ,弥补市场缺陷 ,引导微观经济行为符合宏观进展目标 ,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在结构上的平衡。监督职能 :财政在分配、配置资源和调控经济过程中 ,对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活动状况进行综合反映和制约的客观功能。不论什么性质的国家、什么类型的财政都有其职能上的共性 :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和提供公共产品。而我国财政则有自己的特点 :国家以社会和经济治理者双重身分 ,通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向社会取得收入并 用于政府公共活动支出 ,它是以政府职能的公共治理、公共服务以及国民经济的市场化治理为逻辑前提的一种财政。或者具体地讲在以国家为主体的统一的财政前提下分为公共财政和国有资产治理两部分。前者是国家以政权行使者的身分要紧以税收形式筹集资金解决市场资源配置 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满足公共需要。后者是财政代表国家以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分从价值形态上对国有资产和资源进行宏观治理和经营 ,并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以壮大国有经济。其资金来源要紧是国有资产收益 (资产占用费、利润、租金、股息、红利等 )和发行的公债。公共财政的活动局限在市场失效的范围内 ,是一种供给型财政 :国有资产治理财政活动于市场有效运行的范围内 ,是一种经营性的活动。这是目前我国财政理论界差不多得到认可的“双重结构治理”财政模式。经济体制等各项改革的深入进行 ,也为我国财政的理论和实践的建设 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财政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要紧政策工具 ,要按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逐步退出生产经营领域 ,把精

浅析公共选择理论与中国公共财政的关系

浅析公共选择理论与中国公共财政的关系 [捅要]公共选择理论是一门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对政府决策的经济研究。之所以将公共选择理论引入财政学领域,是因为财政问题本身的某些固有属性决定了大多数财政问题的解决都可以吸收和借鉴公共选择理论。现代市场经济下的公共财政不仅是提供公共产品的财政,更是公共选择的财政:同时,中国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过程应当是,也必然是财政管理公共化的过程。这是建立民主的、有监督的财政的必由之路,也是达到财政部长金人庆同志所说“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惠及全国13亿人民”这一公共财政目标的必然选择。 目前,在西方国家的财政学理论中。普遍吸收运用了公共选择理论,特别是其中的投票理论、官僚行为理论和公共决策理论。我国目前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公共选择理论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理解市场经济国家现行财政决策机制,包括财政体制的形成机制和运行特点,从而使我国的政府财政活动尽快地纳入公共选择过程,这也是建立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必然要求。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财政渊源 之所以将公共选择理论引入财政学领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公共选择思想最初就产生于公共财政理论,财政理论是公共选择的理论源泉。财政理论是关于政府税收和政府支出的理论。税收和政府支出是政府或集体的活动,而不是单个的个人行为。在政府的收支过程中,消费者面对的是国家或政府,而不像在经济市场上面对的是企业。这些特点把财政学与经济学其他分支区别开来,后者大都集中研究非政府的决策人(如消费者、生产者)的活动,前者则把公共经济引人解释私人经济活动的分析体系。为此必须研究税收和支出选择的政治决策机制,而政治决策则是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主题。 西方早期的公共选择思想大都来源于对公共财政理论的研究。19世纪末,一些经济学家开始运用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分析决定公共活动的结构,这种分析内容构成公共财政理论的一部分。例如,瑞典经济学家维克塞尔(KnutWieksell)认为,传统的公共财政理论割裂了经济学和政治学的联系,在他的政治的一致性原则中,他认为:“如果一项公共支出要被批准的话,一般地,它必定含有这样的假定,即这种支出准备用于一种对全社会有益的活动。并且所有社会成员都无一例外地这样认为。”布坎南曾经在一篇题为《公共选择与财政理论》的论文中追述公共选择理论的产生过程时说:“毫不奇怪,现代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创始人都是一些受过欧洲财政理论传统训练的经济学家。”当然,当公共选择理论作为一个学派在20世纪逐渐形成后,它已经脱离单纯的财政领域,广泛的运用于解决财政以外的诸多问题。布坎南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拜读了维克塞尔的书,接着开始对意大利学者的著作进行了研究。这使得我的注意力

乡镇财政论文1

探析乡镇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乡镇是基层政权组织,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对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维护农村基层政权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乡镇财政、财务管理的状况备受社会关注,上级部门对乡镇财政、财务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但乡镇政府在财政、财务管理方面仍然存在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有章不循等现象。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乡镇财政收不抵支,负债运行的问题和困难,是每一个财政工作者必须思考和解答的课题。笔者对此展开探讨。 一、乡镇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政预算约束不严格。从近年来审计反应的情况来看,乡镇在预算批复、调整及执行过程中仍存在违反《预算法》的行为。表现为预算编制不科学。实行“人员经费按标准,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实际”的方法,预算既不全也不细,操作性不强,资金分配不透明。乡镇其他收入未完全纳入预算,大量预算外资金的使用透明度不高,预算调整不规范。有些乡镇追加预算没有严格履行报同级人大审批的程序,超出预算部分脱离了同级人大的监督。 2.专项资金管理不到位。由于政府部门在支农项目管理上体制不顺,职能交叉,导致乡镇专项资金管理分散,情况不明。尤其是对项目多、资金量大的乡镇,未按规定对资金实行专项核算。大部分支出在经常性科目中核算,各项目之间互相调剂、挤占,很难有效进行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此外,对专项资金支出的监督突击性检查多,且

对发现的问题没有具体的处罚和整改措施,使监督流于形式,致使乡镇普遍存在挤占、挪用专项资金和代管资金的情况。 3.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乡镇政府机关财务管理模式五花八门。有的是财政所做账,有的是经管办做账,有的整个乡镇政府机关一套账,有的却多达好几套账。乡镇财务人员的分工不科学。有些财政所所长还是会计兼出纳,有的出纳成了事实上的兼职会计,内部管理控制基本失效;有些乡镇财务人员更换频繁,手续交接不清,造成财务管理混乱。 4.乡镇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负债现象严重。目前,大部分的乡镇在农村基金会、财政周转金、商业银行贷款等方面普遍存在数额大、沉积多、偿还难的沉重的债务负担。一是有的工程项目缺乏科学论证,没有因地制宜,没有可行性研究,结果一些企业效益不好、长期拖欠,资金收不回来;二是有的乡镇盲目搞建设,不根据本乡镇实力、财力、借钱上项目;三是个别乡镇机构臃肿、人员过多、入不敷出,靠借款来维持日常的费用开支。 二、乡镇财政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体制运行缺陷,没有约束机制。缺乏综合预算管理意识,预算管理不规范,预算约束力弱化,预算编制程序不到位,支出预算编制粗糙。 2.经济利益驱动,法制观念不强。财务收支活动不能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导致一些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精)

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财政部门支持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经验与做法 科教兴国作为我国的国策,教育肩负着历史的重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正在建立。财政部门作为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努力增加教育投入,围绕教育发展规划,发挥财政职能作用,逐步将财政资金的使用转移到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上来,在促进我市教育事业发展上做了以下探索和尝试。 一、认真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为我市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自1995年《教育法》颁布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逐年加大教育投入,1996年-2000年市级教育经费累积投入482912+万元,每年增长达到39.2%、50.02%、33.26%、22.65%、5.33%;市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中比重5年分别为6.85%、7.59%、9.52%、9.39%(新体制)、 9.45%;高校生均经费5年分别为14020.6元、17689.9元、18650.5元、18974元、19587元;高校生均公用经费5年分别为7917.7元、8775元、10279元、10637元、10665元,连续5年达到了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实现了依法增长。 在确保教育经费投入实现依法的情况下,落实刘淇市长在政府报告中提出的,“从1999年-2001年,市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三年提高4个百分点以上”的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讲话精神,三年累计增加教育投入80900万元,重点用于提升我市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及人才引进工程等项投入。 市财政在保证本级教育投入依法增长的基础上,积极履行对区县政府教育依法投入的监督职责,调整财政体制,理顺两级财权事权关系,保证区县基本支出需求,从制度上为全市完成教育依法增长任务奠定基础。 二、发挥政策和资金导向作用,促进各级种类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教育发展规划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财政资金投入的依据。多年来,财政部门紧紧围绕着全市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明晰财政资金投入方向,调整支出结构,集中重点项目投入,带动我市各级种类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高等学校以“211工程”、“110工程”、“三重工程”等市政府重点工程建设为核心,集中财力重点投入,引导学校以教学发展为先导,带动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公共选择与行政成本

公共选择与行政成本 摘要:行政成本具有提高行政效能,降低社会负荷以及防止权力腐败的作用,有效控制合理行政成本成为行政改革诉求的重要目标。然而,现阶段控制行政成本已成为世界各国行政发展的共有难题。在寻求破解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对策时,可以借鉴公共选择学派关于行政成本增长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与探讨行政成本不断攀升的缘由,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法与途径。 标签:公共选择;行政成本;制度分析 一、探源:公共选择与行政成本的关联 行政成本是政府在为组织与管理社会而行使其职能的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资源,以及由其所引发出的现今和未来一段时间的间接性负担。行政成本是政治与行政学的基本命题,也是当代世界公共管理面临的共有现实难题。牢固树立政府的成本意识,已经成为当代政府治理理论和实践的主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多次行政改革,但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境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善,行政成本在政府财政收入中的比例不断攀升,财政负担日益沉重,“吃饭财政”范围越来越大,一些地方政府甚至连日常运行都难以维持。在众多的理论体系中,公共选择理论(PublicChoice Theory)提供了当代政府行政成本及其增长的充分解释。正如丹尼斯·C·缪勒所说:“作为政治体制的经济分析,公共选择似乎天生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一个工具。”公共选择理论关于行政成本增长的阐释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官僚与官僚体制 近代社会所选择的政府模式是一个官僚制组织结构模式,它的构成来自于职位、工资、权力、威望、官职的恩赐等要素,它的运行和价值的体现一般均通过机构、人员的增加来实现。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官僚制事实上造就了一个特定的利益集团,通常会把个人利益和官僚机构的利益摆在首位,而将公共利益放在次要的地位,其不会轻易放弃既得利益,因此,具有天然的拒斥改革的惰性。当社会要求政府承担新职能时,利益集团往往乐意承担新职能,同时却不愿意放弃失去存在合理性的政府职能,造成政府机构臃肿、冗员充斥、慵懒散闲、推诿扯皮以及各种各样的官僚主义问题。正如帕金森定律所揭示的那样,政治家一感到忙不过来的时候首先想到仍旧是增人,而且是成倍地增加。当冗员过多无所事事的时候,他们又会人为地制造出许多事来,使他们人人有事干,整天忙忙碌碌。可见,在官僚体制中,机构具有高度分化和专业化趋势,人员缺乏竞争,鼓励浪费与低效,使得机构愈发庞大,组织内个人和分支部门协调难度增大,导致官僚机构的交易成本提高。 (二)政府部门的财政扩张 官僚机构往往是各种利益集团的代表,是预算分配过程中的代言人。行政过

论财政职能的转变和重塑

摘要:财政职能的转变也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在推进财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对财政职能进行正确的定位,也就是财政过去的一些职能应改变,一些职能需进一步加强,即初步建立公共财政的框架,而这个框架的建立,又需要采取转变观念、作大“蛋糕”、优化支出结构等措施。 一、转变财政职能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对社会产品分配所形成的分配关系,财政的职能和国家的职能密切联系,并受其制约。财政职能是财政固有的客观功能,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在财政分配过程中,财政通过与国民经济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而表现出自己的功能,并获得一定的效果。改革开放20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化,国家财政职能已经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成为过去,符合及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财政职能正在转变(产生)和培育,即“两职能说(分配和监督职能)”→“三职能说[分配(筹集资金和供应资金)、调节与监督职能]”→“四职能说(分配、配置、调控和监督职能)”。分配职能:是财政固有的功能,导源于分配关系,是财政本质最直接、最具体的集中反映。这是国家为了实现自己的职能,把财政作为一种分配手段,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筹集一定数量的物质资料,然后供应安排出去的客观功能。配置职能: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特有的职能。国家通过财政对经济运行中的资源进行直接干预,影响资源的流向和流量以达到符合意向的资源分布状况来弥补市场失灵所造成的资源浪费。调控职能:政府财政通过税收、支出、转移、支付等政策,弥补市场缺陷,引导微观经济行为符合宏观发展目标,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在结构上的平衡。监督职能:财政在分配、配置资源和调控经济过程中,对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活动状况进行综合反映和制约的客观功能。不论什么性质的国家、什么类型的财政都有其职能上的共性: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和提供公共产品。而我国财政则有自己的特点:国家以社会和经济管理者双重身分,通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向社会取得收入并用于政府公共活动支出,它是以政府职能的公共管理、公共服务以及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管理为逻辑前提的一种财政。或者具体地说在以国家为主体的统一的财政前提下分为公共财政和国有资产管理两部分。前者是国家以政权行使者的身分主要以税收形式筹集资金解决市场资源配置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满足公共需要。后者是财政代表国家以生产资料所 有者的身分从价值形态上对国有资产和资源进行宏观管理和经营,并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壮大国有经济。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国有资产收益(资产占用费、利润、租金、股息、红利等)和发行的公债。公共财政的活动局限在市场失效的范围内,是一种供给型财政:国有资产管理财政活动于市场有效运行的范围内,是一种经营性的活动。这是目前我国财政理论界基本得到认可的“双重结构管理”财政模式。经济体制等各项改革的深入进行,也为我国财政的理论和实践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财政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工具,要按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逐步退出生产经营领域,把精力主要放在公共支出上。也说是说,适应形势的需要,国家财政必须加强其宏观调控功能,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应该说,这些年来财政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取得的成绩显著。但面对21世纪新的挑战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我国的财政职能还明显存在着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财政职能的界定还不够明确和规范,财政支出的结构和顺序还应进一步调整,有些重点方面还要突出和加强。一些应由企业、个人或社会其他方面承担的职责,财政还未完全放开,还在过多过细参与微观经济活动和某些事务性管理。而本应由财政代表国家、政府参与分配、管理的领域却又未能有效地负起责任。各地和某些行业不同程度的“乱收费”,不仅造成财力分散,而且还是贪污浪费、导致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矛盾集中起来,突出表现为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力,特别是中央财政集中的财力与国家赋予的职责不相适应: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央财政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都低得多。这种财力状况,不适应宏观经济稳定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要求,与一个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的客

公共选择理论与中国公共财政

公共选择理论与中国公共财政 〔摘要〕公共选择是一门介于学和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对政府决策的经济。之所以将公共选择理论引入财政学领域,是因为财政本身的某些固有属性决定了大多数财政问题的解决都可以吸收和借鉴公共选择理论。市场经济下的公共财政不仅是提供公共产品的财政,更是公共选择的财政。同时,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过程应当是,也必然是财政管理公共化的过程,这是建立民主的、有监督的财政的必由之路。,在西方国家的财政学理论中,普遍吸收运用了公共选择理论,特别是其中的投票理论、官僚行为理论和公共决策理论。我国目前正在建立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公共选择理论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理解市场经济国家现行政治决策机制,包括财政体制的形成机制和运行特点,从而使我国的政府财政活动尽快地纳入公共选择过程,这也是建立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必然要求。一、公共选择理论的财政渊源之所以将公共选择理论引入财政学领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公共选择思想最初就产生于公共财政理论,财政理论是公共选择的理论源泉。财政理论是关于政府税收和政府支出的理论。税收和政府支出是政府或集体的活动,而不是单个的个人行为。在政府的收支过程中,消费者面对的是国家或政府,而不像在经济市场上面对的是。这些特点把财政学与经济学其他分支区别开来,后者大都集中研究非政府的决策人(如消费者、生产者)的活动,前者则把公共经济引入解释私人经济活动的体系。为此必须研究税收和支出选择的政治决策机制,而政治决策则是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主题。

西方早期的公共选择思想大都来源于对公共财政理论的研究。19世纪末,一些经济学家开始运用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来分析决定公共活动的结构,这种分析构成公共财政理论的一部分。例如,瑞典经济学家维克塞尔(KnutWicksell)认为,传统的公共财政理论割裂了经济学和政治学的联系,在他的政治的一致性原则中,他认为:“如果一项公共支出要使被批准的话。一般地,它必定含有这样的假定,即这种支出准备用于一种对全社会有益的活动,并且所有社会成员都无一例外地这样认为。”[1](P89)布坎南曾经在一篇题为《公共选择与财政理论》的论文中追述公共选择理论的产生过程时说:“毫不奇怪,现代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创始人都是一些受过欧洲财政理论传统训练的经济学家。”当然,当公共选择理论作为一个学派在20世纪逐渐形成后,它已经脱离单纯的财政领域,广泛的运用于解决财政以外的诸多问题。布坎南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拜读了维克塞尔的书,接着开始对意大利学者的著作进行了研究。这使得我的注意力从正统的财政学问题逐渐转移到了分析政治决策机构,研究宪法规则上。”[2](P161)二、财政的公共选择问题财政通常是国家利益、民众利益的最直接代表。而公共选择理论恰恰是用经济学的方法来解决政治问题的理论。这样,作为经济学分支的财政学就与政治学结合在一起,财政问题也就成了财政的公共选择问题。例如,公民对财政问题的偏好如何正确地充分地表达出来?如何根据公民对财政问题的偏好做出正确地财政决策?何种政治投票的原则、制度有利于全民正确表达财政偏好即形成正确地财政决策?阶级、利益集团、政党、政

第三章 政府活动与财政职能

第三章政府活动与财政职能 一、选择题 ()1、具有典型意义的市场类型是: A.完全竞争市场 B. 完全垄断市场 C、垄断竞争市场 D.寡头垄断市场 . ()2、由资源配置机制决定的经济模式有 A.市场经济模式、B.计划经济模式、C.混合经济模式。D.自然经济模式 ()3、政府履行的基础职能是 A.政治管理 B.社会管理 C.经济管理 D.成员管理 二、判断题 ()1、“机械论”政府观无视和背离个人追逐最大利益的本性。 ()2、现代社会经济制度中,几乎不存在完整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模式。 三、简释题 1.混合经济 2.最小化政府 3.政府失灵 四、简述题 1、简述政府“机体论”的基本观点。 2、简述政府“机械论”的基本观点。 五、论述题 1、试述政府经济干预理论产生的背景及依据。 2、试述政府失灵的表现及原因。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A 2.ABC 3.A 二、判断题1、错 2、对 三、简释题 3、市场失灵:指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某些缺陷和外部环境的某些限制,而使单纯的市 场机制无法把资源配置到最佳状态。 4、外部效应:指私人费用与社会费用或私人得益与社会得益之间的非一致性。 5、混合经济:是政府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综合经济模式,即“在大量私人企业从事 其经济活动的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政府经济行为;另外、政府还采用规章、税 收、补贴等手段有意或无意补贴等手段有意或无意的改变私人部门的行为。” 6、最小化政府:以斯密为代表提出的观点,即政府或国家作为社会利益的代表,只 需要当好一个“守夜人” ,没有必要干预个人的资源配置过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过程。 7、政府失灵:由政府内在机制决定的并导致经济出现低效率的现象。 四、简述题(答案要点) 1、简述政府“机体论”的基本观点 (1)一个国家也是一个完整的机体,它不像一台机器可以被拆开然后装上。(2)每个人 的财富都属于整个社会.因此,社会的利益凌驾于任何个人之上.社会的利益凌驾于任何个人之上,否认个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否认个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所具有的利益和价值。(3)社会发展的目标应该由政府确定,并由政府领导公众去实现。 2、简述政府“技械论”的基本观点 (1)政府并不是社会机体的一个器官,而是众多的个人为了更好的实现个人目标而

乡镇财政所职责

乡镇财政所的工作职责 一、负责乡镇财政预决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和预算内外收支管理; 二、负责乡镇政府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和核算; 三、负责乡镇涉农及社会保障等专户资金的管理和核算; 四、负责村级资金专户存储、核拨和监督管理; 五、负责各项农民补贴的核定和兑付工作; 六、负责耕地占用税、契税和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 当前乡镇财政所职能的探讨 摘要:乡镇财政所在加强乡镇财政财务管理、组织地方财政收入、开展财政监督、发展地方经济、维护政权建设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笔者结合自己工作实际, 对当前形式下乡镇财政所职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乡镇; 财政; 职能; 乡镇财政所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设立的, 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经过这些年的发展, 乡镇财政所在加强乡镇财政财务管理、组织地方财政收入、开展财政监督、发展地方经济、维护政权建设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乡镇一级财政来说, 取消农业税后, 乡镇财政所的职能无疑将发生深刻变化。在当前逐步建立农村公共财政的形式下, 如何定位乡镇财政的职责、职能, 如何实现财政职能的转换, 是当前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一、取消农业税、建立农村公共财政, 乡镇财政所的职能职责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乡镇政府是我国政府构成中最基层的一级政府, 是传达党和政府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 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是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基层的具体执行者。无论农业税取消与否, 乡镇财政的调节、分配、监督职能仍然需要充分发挥, 乡镇财政所在维护乡镇政权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建立农村公共财政、理顺农村经济关系等方面都将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是乡镇政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有乡镇政府的存在, 就有乡镇财政存在的必要。 (一) 乡镇财政财务管理离不开财政。乡镇财政所是乡镇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把抓”。乡镇政府既要负责政府机构运转和干部职工工资待遇, 又要担负本辖区内的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从干部职工工资福利的发放, 到农村烈、军属的优扶和五保户的供养, 从各项涉农资金的兑现, 到上面各级各部门下拨的各类专项资金和扶贫资金的监管使用等, 都要通过乡镇一一落实到具体单位或个人, 这些宠大的资金必须在乡镇财政部门的有效管理和监督之下, 按照规定的用途和标准不折不扣的予以落实。因此, 在新形势下, 乡镇财政所在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利益关系, 落实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 维护乡镇政权运转, 将发挥更大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 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化解农村债务、理顺农村经济关系离不开财政。取消农业税后, 乡镇财政所从繁重的农税征管工作中解脱了出来, 但农村中存在的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还需要乡镇财政部门积极参与和化解, 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取消农业税后, 农村土地承包又将是一个新的矛盾焦点。过去农业比较效益低, 农民负担较重, 大量的民工外出, 导致大量的农田无人耕种。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和各项涉农资金的发放导致农民的负担进一步减轻, 大量农民必将返乡种田, 而水产养殖的蓬勃发展又使农田成为“香饽饽”。因此,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又将成为一个新的矛盾焦点; 二是村级债权债务在短时间内将难以化解。村级债务的形成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因素形成, 即: 村级基础设施举债(如村级公路举债、农村通电举债等) 、义务教育达标举债、上交乡镇税费举债等; 村级债权主要包括外迁农户欠交的税费、农户欠交的一事一议等公益事业的筹资、农村特困户欠交税费以及部分承包人拖欠承包费等。这些债权债务若得不到妥善化解, 势必影响税费改革所取得的成果, 甚至危及农村社会稳定; 三是村级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强, 制度不严, 帐务不清, 村级财务和资金的管理存在很多漏洞。因此, 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化解农村债权债务、理顺农村经济关系、规范村级财务管理, 还需要财政部门发挥主导作用。 (三) 建设农村公共财政、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离不开乡镇财政。与城市相比, 农村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目前仍然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农民的生产生活得不到有效保证; 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 农民看病、住院存在较大困难; 农村社会保障滞后, 农村五保户、特困户、烈军属、残疾人以及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等得不到有效保障。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国家在民生及“三农”方面的投入力度正在逐步加大。因此, 乡镇财政部门在落实各项方针政策、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缩小城乡差别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财政所岗位设置及职责

三合镇财政所岗位设置及职责 所长: 一、财政所实行所长负责制,财政所所长主持全所工作,负责组织本所积极完成上级安排的各项工作。对各岗位的主要工作实施领导、检查和监督。 二、加强所内干部的思想建设和业务建设,认真组织全所同志学习财政法规和业务知识,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财税法规,做好清政廉洁和遵纪守法教育。 三、组织制定财政所年度工作计划,对全所的日常工作和阶段性工作及时作出具体部署和安排,定期检查工作计划的落实情况。 四、组织编审本镇财政年度收支预决算,定期向镇党委、政府和市财政局汇报预算执行情况和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 五、负责组织财政收入、完成各项收入任务,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管理,审核所有拔付款项,对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及效益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六、负责协调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征求有关部门意见,不断送改进工作。 七、负责所内同志的请销假。 八、年度终了,对本年度工作进行全面总结,上报市财政局和镇政府。

结算员: 一、负责编制本镇财政年度收支预决算定期做好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负责审核行政事业单位预决算。 二、按照有关规定设置帐簿,正确处理会计业务,按规定的格式、内容和期限上报各种会计报表。 三、指导单位核算员的财会工作,对本镇各部门的财务状况、规章制度执行情况检查监督,审核单位核算员的帐务和报表。 四、负责本镇行政事业单位上交财政专户资金、统筹专款等项资金的征收管理。 五、负责预算内、预算外、财政专项资金的划拨业务格审查、合理调度,保证专款专用。 六、负责乡镇财政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 七、负责本岗位会计资料的归档工作。 八、年终,对本岗位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书面总结。 核算员: 一、负责按月定期审核本单位的原始凭证,〃对不符合规定的原始凭证有权退回,确认会计事项,并与报帐员及时办理财务收支凭证移交手续。 二、分部门进行会计核算,分部门建立指标帐、往来、

我国公共财政及其职能问题的研究(一)

我国公共财政及其职能问题的研究(一) 一、公共财政的概念与特征 众所周知,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大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8世纪后期至20世纪30年代,以亚当。斯密创立的公共财政理论为代表。亚当。斯密虽然没有给公共财政下明确的定义,但基本内容包括国家的费用、公共收入、公债,与现代公共财政的内容基本一致。但就公共财政的范围或社会公共需要的范围限于“夜警国家”较窄的活动领域,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1892年英国经济学家巴斯塔布尔出版了《公共财政学》一书,他认为“财政是关于公共权力机关的收入和支出并使其相适应的事务”。其基本主张仍是维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政府干预经济理论的产生至今。公共财政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公共权力机关的维持费用”,而是扩大到对市场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以及扩大到直接介入市场领域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公共生产部门。例如:美国著名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在《美国财政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财政学是研究公共部门的经济学,不仅包括其理财活动,而且包括其与资源利用水平、配置以及在消费者之间的收入分配的全部关系”。可见,公共财政的定义及其范围是随着市场化国家政府职能的不断拓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我们认为,公共财政是建立在“公共产品”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基础上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我国虽然还处于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从财政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这一本质特征出发,公共财政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它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 深入分析,公共财政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公共性。公共财政的公共性是由“公共产品”理论决定的。其本质特征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人们常说,在市场经济下,市场能干的,政府就不应去干;而市场不能干的,政府就应当去干。这对于市场经济下财政来说,也是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具体来看,什么是市场不能干的呢?就是社会公共需要领域,即“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这类政府活动领域是难以通过市场提供的。 反过来,由于政府活动是从整个社会角度进行的,因而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只能由政府来解决。政府通过自身的收支活动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就直接弥补着“市场失灵”领域。在现实市场经济运行中,市场失灵的领域是极为广泛的,需要借助政府的公共权力强制性地进行弥补。因此,公共财政的“公共性”特征,就是“市场能干的,政府和财政就不要去干;市场不能干的,但市场又需要弥补的,政府和财政就应当去干”。实际上这也是区分政府公共财政活动与私人活动范围的基本准则。 2.非盈利性。盈利性是人们参与市场活动的唯一动力,但作为政府及其公共财政,就不能直接进入市场去追逐盈利,而只能以社会利益作为活动目的,只能从事非盈利活动,这就使公共财政具有非盈利性特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