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课 朱生豪译文赏析

第三课 朱生豪译文赏析

第三课  朱生豪译文赏析
第三课  朱生豪译文赏析

第三课朱生豪译文赏析

Richard II

(V, v, excerpt)

Pomfret Castle. The dungeon of the Castle

Enter KING RICHARD

KING RICHARD. I have been studying how I may compare

This prison where I live unto the world

And, for because the world is populous

And here is not a creature but myself,

I cannot do it. Yet I'll hammer it out.

My brain I'll prove the female to my soul,

My soul the father; and these two beget

A generation of still-breeding thoughts,

And these same thoughts people this little world,

In humours like the people of this world,

For no thought is contented. The better sort,

As thoughts of things divine, are intermix'd

With scruples, and do set the word itself

Against the word,

As thus: 'Come, little ones'; and then again,

'It is as hard to come as for a camel

To thread the postern of a small needle's eye.'

Thoughts tending to ambition, they do plot

Unlikely wonders: how these vain weak nails

May tear a passage through the flinty ribs

Of this hard world, my ragged prison walls;

And, for they cannot, die in their own pride.

Thoughts tending to content flatter themselves

That they are not the first of fortune's slaves,

Nor shall not be the last; like silly beggars

Who, sitting in the stocks, refuge their shame,

That many have and others must sit there;

And in this thought they find a kind of ease,

Bearing their own misfortunes on the back

Of such as have before endur'd the like.

Thus play I in one person many people,

And none contented. Sometimes am I king;

Then treasons make me wish myself a beggar,

And so I am. Then crushing penury

Persuades me I was better when a king;

Then am I king'd again; and by and by

Think that I am unking'd by Bolingbroke,

And straight am nothing. But whate'er I be,

Nor I, nor any man that but man is,

With nothing shall be pleas'd till he be eas'd

With being nothing. [The music plays]

Music do I hear?

Ha, ha! keep time. How sour sweet music is

When time is broke and no proportion kept!

So is it in the music of men's lives.

And here have I the daintiness of ear

To check time broke in a disorder'd string;

But, for the concord of my state and time,

Had not an ear to hear my true time broke.

I wasted time, and now doth time waste me;

For now hath time made me his numb'ring clock:

My thoughts are minutes; and with sighs they jar

Their watches on unto mine eyes, the outward watch,

Whereto my finger, like a dial's point,

Is pointing still, in cleansing them from tears.

Now sir, the sound that tells what hour it is

Are clamorous groans which strike upon my heart,

Which is the bell. So sighs, and tears, and groans,

Show minutes, times, and hours; but my time

Runs posting on in Bolingbroke's proud joy,

While I stand fooling here, his Jack of the clock.

This music mads me. Let it sound no more;

For though it have holp madmen to their wits,

In me it seems it will make wise men mad.

Yet blessing on his heart that gives it me!

For 'tis a sign of love; and love to Richard

Is a strange brooch in this all-hating world.

朱生豪译文:

第五场邦弗雷特。堡中监狱

理查王上。

理查王我正在研究怎样可以把我所栖身的这座牢狱和整个的世界两相比较;可是因为这世上充满了人类,这儿除了我一身之外,没有其他的生物,所以它们是比较不起来的;虽然这样说,我还要仔细思考一下。我要证明我的头脑是我的心灵的妻子,我的心灵是我的思想的父亲;它们两个产下了一代生生不息的思想,这些思想充斥在这小小的世界之上,正像世上的人们一般互相倾轧,因为没有一个思想是满足的。比较好的那些思想,例如关于宗教方面的思想,却和怀疑互相间杂,往往援用经文的本身攻击经文;譬如说,“来吧,小孩子们;”可是接着又这么说,“到天国去是像骆驼穿过针孔一般艰难的。”野心勃勃的思想总在计划不可能的奇迹;凭着这些脆弱无力的指爪,怎样从这冷酷的世界的坚硬的肋骨,我的凹凸不

平的囚墙上,抓破一条出路;可是因为它们没有这样的能力,所以只能在它们自己的盛气之中死去。安分自足的思想却用这样的话安慰自己:它们并不是命运的最初的奴隶,不会是它的最后的奴隶;正像愚蠢的乞丐套上了枷,自以为许多人都在他以前套过枷,在他以后,也还有别的人要站在他现在所站的地方,用这样的思想掩饰他们的羞辱一样。凭着这一种念头,它们获得了精神上的宽裕,假借过去的人们同样的遭际来背负它们不幸的灾祸。这样我一个人扮演着许多不同的角色,没有一个能够满足他自己的命运:有时我是国王;叛逆的奸谋使我希望我是一个乞丐,于是我就变成了乞丐;可是压人的穷困劝诱我还不如做一个国王,于是我又变成了国王;一会儿忽然想到我的王位已经被波林勃洛克所推翻,那时候我就立刻化为乌有;可是无论我是什么人,无论是我还是别人,只要是一个人,在他没有彻底化为乌有以前,是什么也不能使他感到满足的。我听见的是音乐吗?(乐声)嘿,嘿!不要错了拍子。美妙的音乐失去了合度的节奏,听上去是多么可厌!人们生命中的音乐也正是这样。我的耳朵能够辨别一根琴弦上的错乱的节奏,却听不出我的地位和时间已经整个失去了谐和。我曾经消耗时间,现在时间却在消耗着我;时间已经使我成为他的计时的钟;我的每一个思想代表着每一分钟,它的叹息代替了嘀嗒的声音,一声声打进我的眼里;那不断地揩拭着眼泪的我的手指,正像钟面上的时针,指示着时间的进展;那叩击我的心铃的沉重的叹息,便是报告时辰的钟声。这样我用叹息、眼泪和呻吟代表一分钟一点钟的时间;可是我的时间在波林勃洛克的得意的欢娱中飞驰过去,我却像一个钟里的机器人一样站在这儿,替他无聊地看守着时间。这音乐使我发疯;不要再奏下去吧,因为虽然它可以帮助疯人恢复理智,对于我却似乎能够使头脑清醒的人变成疯狂。可是祝福那为我奏乐的人!因为这总是好意的表示,在这充满着敌意的世上,好意对于理查是一件珍奇的宝物。

梁实秋译文:

利查二世

(第五景:庞福雷特。堡垒的地窖。

国王利查上

我一直在设法想把我居住的这个监牢比做为一个世界:因为世界是人口众多的,而这里除我之外没有一个人,所以我办不到;但是我一定要把它想通了。我要使我的头脑作为我的灵魂的女人,我的灵魂算是父亲:这两个养育出一大批生生无穷的思想,这些思想居住在我这个具体而微的小世界里,像世界的人一样的有他们的脾气,因为没有思想是知足的。比较高尚的,例如涉及神圣事务的思想,其中含有不少难题,可引一句经文和另一句经文相对抗:像这样的一句:“来,小孩子们;”然后又有这样的一句,“其来之难有如骆驼之穿针孔。”有些思想野心勃勃,居然想制造不可能的奇迹:如何用这柔弱无能的指甲,在这残酷世界的铁石肋骨——我的粗硬的牢墙——上面掘出一条通道;这个办不到,找好倔强的抱憾而终。有满足趋向的思想则安慰自己说,它们不是第一批命运之神的奴才,也不会是最后一批;像是愚蠢的乞丐一般,坐在枷里还要自我解嘲,心想许多人都在那里坐过,还有许多人也一定要在那里去坐:这样想便觉得心安,把自己的不幸让以前曾经受过类似苦难的人们去担负。我便是这样的以一个人扮演许多种人,没有一种能使我满足:有时候我是国王;随后叛逆之事又是我愿为乞丐,于是我就成了乞丐;随后贫困煎熬又说服了我还是做国王的时候好;于是我又做了国王;不久我又想到我是被布灵布洛克夺了王位,于是我立刻变成什么也不是了:但是不论我是什么,我或任何尘世间的凡人在安然死去以前对任何事务都不会感到满足的。我听到的是不是音乐声?(奏乐。)哈,哈!注意板眼。美妙的音乐,如果荒腔走板,那多难听!人生的音乐亦复如是。在这里我的听觉很灵敏,有一根弦失调我也能指摘出来;但是讲到当初我的国家与时代的谐和我却听不出我的真正的失调。我糟蹋了时间,现在时间在糟蹋

我;因为现在时间把我做成了他的计时钟;我的思想便是分,有一声声的叹息嘀嗒嘀嗒的向我的眼睛报告时间的进行,我的眼睛便是钟的表面,我的手指像钟面上的时针,在揩泪的时候不断的指陈时间。可是先生,报时的钟声便是响的呻吟,打在我的心上,心便是铃儿:于是叹息,眼泪,呻吟,表示分,刻,时;我的时间急速的逝去,只是使得布灵布洛克踌躇得意,我傻呆呆地站在这里只是他的一座自鸣钟上的一个人形而已。这音乐要使我发狂:不要再响了吧;它虽然可以帮助疯人恢复神志,由我看来它似乎要使神志清明的人发狂。给我音乐的那个人,我还是祝福他的心!因为那是爱的表现,对利查的爱在这充满恨的世界里是一件珍奇的装饰品。

Hamlet

(II, ii, excerpt)

……I have of late--but

wherefore I know not--lost all my mirth, forgone all

custom of exercises; and indeed it goes so heavily

with my disposition that this goodly frame, the

earth, seems to me a sterile promontory, this most

excellent canopy, the air, look you, this brave

o'erhanging firmament, this majestical roof fretted

with golden fire, why, it appears no other thing to

me than a foul and pestilent congregation of vapours.

What a piece of work is a man! how noble in reason!

how infinite in faculty! in form and moving how

express and admirable! in action how like an angel!

in apprehension how like a god! the beauty of the

world! the paragon of animals! And yet, to me,

what is this quintessence of dust? man delights not

me: no, nor woman neither, though by your smiling

you seem to say so.

汉姆莱脱

(第二幕第二场)

汉……我近来不知为了什么缘故,一点兴致都提不起来,什么游乐的事都懒得过问;在这一种抑郁的心境之下,仿佛负载万物的大地,这一座美好的框架,只是一个不毛的荒岬;

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巷壮丽的帐幕,这个点缀着金黄色的火球的庄严的屋子,只是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是在我看来,这一个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人类使我不能发生兴趣;女人也不能使我发生兴趣,虽然从你的微笑之中,我可以看到你的意思。

卞之琳译文: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

(第二幕第二场)

哈:

……我近来——也不知为什么缘故——变成了兴致全无,再不想操练戏乐;我心情如此沉重,支觉得大地这一副大好的框架是伸到茫茫大海里的一座荒凉的山岬,天空这一顶极好的帐篷,你们看,这一片罩在头顶上的豪华的苍穹,这一层镶嵌了金黄色火点子的房顶,啊,我觉得也无非是一大堆结聚在一起的乌烟瘴气。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整,多么出色!论行动,多么像天使!论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之华!万物之灵!可是,对于我,这点泥土里提炼出来的玩意儿算得了什么呢?人,并不能使我欢喜;不女人也不行,尽管从你的微笑里,我看出你有相反的意思。

悼亡诗词鉴赏

第四讲悼亡诗词鉴赏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古代诗歌中的独特类型——悼亡诗(词)及其概念内涵。 二、了解悼亡诗的特点和常用的抒情方法。 三、熟知悼亡诗的起源与著名篇章。 【教学重点与难点】悼亡词的不同风格;对悼亡情感的理解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古代哀祭文、悼亡诗词综述 哀祭文,一般是在祭奠时宣读,是古代的一种应用文,有大致相同的体式和结构。 唐之后,悼念亡妻的诗词,多不以“悼亡”为题。总起来看,悼亡之作远不如哀祭文那样众多,这是因为悼亡诗词毕竟是诗(词)人们的即兴抒情之作,有妻子去世而且要先于诗(词)人的事,也毕竟是极少数。诗人中,以唐之元稹和李商隐的悼亡之作最有名。词人中,以宋·苏轼和清·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最有名,尤其是纳兰性德,词题中明标有“悼亡”、“梦亡妇”、“亡妇忌日”、“亡妇生辰”等字样的词即有五、六首之多,其他无题而语中可能涉及悼亡的词远不止此数。 二、《诗经》中的悼亡诗 悼亡诗《诗经·邶风绿衣》 ○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裹。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赏析】此诗说一男子手抚妻子遗物衣裳,悲戚不已,追忆旧时情谊,感念妻子对自己的照顾和耐心规劝,感伤着再也没有另一个人如此的贤德美惠,可以理解自己的心了 三、魏晋南北朝悼亡诗 悼亡诗三首(之一)晋·潘岳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重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遑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千百年来,男人值得一夸的最高褒赞就是“才过宋玉,貌赛潘安”——潘安就是潘岳。“掷果盈车”、“傅粉檀郎”等等成语典故皆出于这位倜傥男儿。潘岳与结发妻子杨氏伉俪和谐,始终如一。 四、唐代悼亡诗 遣悲怀三首(选一) 〔唐〕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嫁与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

英语选修八小课文及翻译第五单元

Unit 5 THE FEAST: 18,000 BC公元前一万八千年的一次盛宴 Worried about the preparations for her feast, Lala quickly turned for home with her collection of nuts, melons and other fruit. 拉拉担心她这次盛宴的准备工作,所以赶紧把坚果、甜瓜和其他水果收集起来就快步回家了。It was the custom of family groups to separate and then gather again at different sites for reunions as they followed the animal herds across the grasslands. 由于在草原上放牧,家族成员先分散开,然后在不同的地方相聚,这是他们的一个习俗。 A wrinkle appeared on her forehead. 她的额头出现了一道皱纹。 If only it could be just like last year! 要是能像去年那样就好了! At that time she had been so happy when Dahu chose her as the future mother of his children. 当大胡选拉拉作未来孩子的母亲时,她觉得很高兴。 He was the best toolmaker in the group and it was a great honour for her to be chosen. 他是这个家族中最好的工匠,被他选中对拉拉来说是莫大的荣幸。 She remembered the blood pulsing through her veins. 她记得那时热血澎湃。 She had felt so proud as the group shouted loudly to applaud his choice. 当族人为他的选择欢呼鼓掌的时候,拉拉觉得非常自豪。 If only she had looked ahead and planned better this year! 她今年要是早有预见,计划得更好些就好了! Then she wouldn't have been feeling so worried now. 那么她就不会这么担心了。 Having heard wolves howling in the forest, Lala accelerated her walk up the path to the caves fearing that there might be wild beasts lying in wait for her. 听见狼群在森林里嚎叫,拉拉加快了回洞穴的步伐,担心会有野兽在等着她。 She had no man with his spear to protect her.她身边没有男人拿着矛来保护她。 She had almost reached her destination when a delicious smell arrested her progress and she stopped. 快到目的地的时候,一阵香气扑鼻,她不往前走了,停了下来。 So the men had brought home the meat for the feast! 因此那个男人把肉带回了家用来设宴! The smell of cooking meat filled the air surrounding her, and her senses became dizzy with hunger.肉的香味笼罩着她,使她因饥饿而头昏眼花。 She could see her mother and the older children preparing the deer and pig meat over the fire. 她看到母亲和大一些的孩子在烧烤鹿肉和猪肉, Her aunts were making clothes with animal skins. 她姨妈在用兽皮做衣服。 Abruptly she sat down, only to be scooped up by her laughing, shouting sister, Luna. 突然间她坐了下去,但又被她那又笑又叫的妹妹卢娜一把搂了起来, Lala smiled with relief. 拉拉宽慰地笑了, It was good to have her family around her. 跟家人在一起实在是太好啦! Just then a tall man came up behind her.就在这时候,她身后出来了一位高个子男人。 He had a large, square face, with strongly pronounced eyebrows and cheekbones. 他有一张宽大的方脸,眉毛很重,颧骨突出, Over his shoulder he carried several fish and some pieces of wood under his arm 肩上扛着几条大鱼,腋下夹着一些木头。 Lala smiled and handed some stone scrapers over to Dahu, who smiled and went outside the cave to begin his task. 拉拉对大胡微笑着,递给他一些石头做的刮子。大胡也笑着,走出洞外,开始工作。

信达雅之雅在散文翻译中的体现

信达雅之雅在散文翻译中的体现 朱竞妍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 摘要:以Samuel Ullman的名篇《青春》为例,今在其诸多中文译本中,选择三个版本中的几处译句作为比较对象,分析雅在散文翻译中的体现。 关键词:雅、细节处理、句子优化、修辞艺术、措辞艺术 一、译文的印象和评价 比起严谨细致的说明文、简洁明了的应用文、逻辑严密的议论文和艺术色彩浓厚的小说戏剧,散文作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更为常见。这些文体的翻译作品我们接触的不少,而散文作品的翻译技巧更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去研究。 本文所选的短文是Samuel Ullman的名篇《青春》,作者在创作这篇散文时,已年届七十。作为一位须发斑白,阅尽世态却依旧饱含生活热情的长者,作者下笔沉稳而不失活力,遣词用句体现出了成熟、大气的风格。读完全文,我们也深受启发,青春不仅仅是用肉眼来辨别的,青春更是需要用心灵来感受,用热情去创造,用生命力去维护的。近百年来,此文一直为世人所倾倒,为英语学习者珍视,其产生的轰动效应经久不息,有不少名人或将此文视为座右铭,或将其随身携带,以时时提醒激励自己,如美国的麦克阿瑟将军曾在其任盟军最高统帅时,将此文悬挂在办公室内,并在其演讲中时不时引用。 理想的译文,应是在充分领会原文的要义和内涵后,在译文中自然地复现出来,既翻译出原文的字面义和隐含义,又保留原文的行文风格。像《青春》这样一篇足以影响数代人的美文佳作,篇幅短小,言语简洁,内容深刻,其译文必须要将原文的形式之美和内涵之美充分传递给读者,才能让人感到印象深刻,不失原文的精彩。

此处参考的三篇译文,一篇出自翻译大家王佐良先生,其余两篇出自两位不知名的译者。若撇开三位译者的知名度不谈,仅就译文的翻译水准来评价,考虑到译文的各个方面,三位译者的译文都可视为属上乘之作,而我个人较为偏爱的是王佐良先生的版本,其译文即便是独立的作品,亦堪称精品。若从细节处理,措辞艺术,修辞艺术,句子优化这些角度来判别译文水准的高下,无论是用词的凝炼,修辞的运用,以及句式的灵活,王佐良先生的译文都无可挑剔。虽然在翻译过程中,这个版本细节的处理较另两个版本有更多的变通,但这些变通并没有妨碍到译文的“信”,即忠实于原文,反而使译文更顺畅,更加自然,更有“中国味儿”,读来也更为亲切,更符合“达”的要求;而且王佐良先生的译文在风格上最接近原文,传递出原文意境的美感,“雅”的体现有目共睹。可以说,初读一遍,三篇译文或许难分伯仲,而细细品之,则觉王佐良先生的译文也如原文一般,好似陈年佳酿,令人不禁反复回味,不忍忘却。 严复先生在多年前提出了翻译的“信达雅”标准,窃以为,“信”和“达”是“雅”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忠于原文的“信”,则无所谓译文通顺自然之“达”,更无需谈及译文既与原文神似又有语言品味之“雅”。此处选取的三篇译文,在“信”和“达”方面,都表现得相当不错,可以说不仅忠实于原文,也翻译得浅白流畅,文字功底可见一斑;而王佐良先生的译文之所以能技压群芳,还是因为在“雅”方面,即表达的艺术性和美感方面,略胜一筹。 二、从细节处理的角度比较译文 相对于后文将会谈到的修辞艺术和措辞艺术,细节处理和句子优化更多地是为译文的“达”,即令译文更自然晓畅而没有“翻译腔”,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并且在“达”的基础上,也帮助译文更接近“雅”的境界。

潘安《悼亡诗》原文及赏析

潘安《悼亡诗》原文及赏析 潘安《悼亡诗》原文及赏析 潘安悼亡诗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黾勉恭朝命,回心返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芳菲,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萋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尤可击。 -------------------------- 曜灵运天机,四节代迁逝。凄凄朝露凝,烈烈夕风厉。 茵帷张故房,朔望临尔祭。悲怀感物来,泣涕应情陨。 驾言陟东阜,望坟思纡轸。徘徊墟墓间,欲去复不忍。 落叶委埏侧,枯荄带坟隅。孤魂独茕茕,安知灵与无? 潘安悼亡诗赏析 这一首《悼亡诗》作于何时?大约是杨氏死后一周年,即晋惠帝永康九年(299)所作。何焯《义门读书记》说:“安仁《悼亡》,盖在终制之后,荏苒冬春,寒暑忽易,是一期已周也。古人未有丧而赋诗者。”结合诗的内容考察,是可以相信的。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髣髴,翰墨有馀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是第二部分,写诗人就要离家返回任所,临行之前,触景生情,心中有说不出的悲哀和痛苦。看到住宅,自然想起亡妻,她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进入房间,自然忆起与爱妻共同生活的美好经历,她的一举一动,使诗人永远铭记在心间。可是,在罗帐、屏风之间再也见不到爱妻的形影。见到的是墙上挂的亡妻的笔墨遗迹,婉媚依旧,余香未歇。眼前的'情景,使诗人的神志恍恍忽忽,好像爱妻还活着,忽然想起她离开人世,心中不免有几分惊惧。这一段心理描写,十分细腻的表现了诗人思念亡妻的感情,真挚动人。这是全诗的最精采的部分。 潘岳的悼亡诗赋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富于感情。此诗也不例外。陈祚明说:“安仁情深之子,每一涉笔,淋漓倾注,宛转侧折,旁写曲诉,刺刺不能自休。夫诗以道情,未有情深而语不佳者;所嫌笔端繁冗,不能裁节,有逊乐府古诗含蕴不尽之妙耳。”(《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一)这里肯定潘岳悼亡诗的感情“淋漓倾注”,又批评了他的诗繁冗和缺乏“含蕴不尽之妙”,十分中肯。沈德潜对潘岳诗的评价不高,但是对悼亡诗,也指出“其情自深”(《古诗源》卷七)的特点。的确,潘岳悼亡诗感情深沉,颇为感人。 由于潘岳有《悼亡诗》三首是悼念亡妻的,从此以后,“悼亡诗”成为悼念亡妻的专门诗篇,再不是悼念其他死亡者的诗篇。

(完整word版)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5第5单元课文翻译和课后部分答案

我们献上一篇《时代》杂志编辑们撰写的文章,以此开始审视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文章收集了取自美国和世界各地的证据,说明气候变化正在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文章接着探讨了若这一趋势继续发展下去会产生的一些有害后果,以及气候变化的速度会急剧加快的可能性。 《时代》杂志编辑 1你认为自己对全球气候变暖持怀疑态度?也许你并非住在墨西哥湾沿岸的佛罗里达州,也非住在阿拉斯加州的希什玛瑞夫。居住在那些地区的人们普遍相信全球气候在变暖。2004年佛罗里达遭受四次威力无比的飓风袭击,一年后卡特里娜飓风淹没了新奥尔良并重创密西西比州的沿海地区。许多科学家认为,过去几个飓风季节的特大威力应归咎于全球气候变暖。大风暴增加了墨西哥湾暖流的热量,那些纬度地区正在逐年变暖。 2 小镇希什玛瑞夫(人口600)是一个坐落在狭长形堰洲岛上说纽皮亚克语的爱斯基摩人村庄,位于安克雷奇以北625英里处。当《时代》杂志记者玛戈特·罗斯福于2004年走访该村庄时,她发现它正"融入海洋"。它已失去100-300英尺海岸线——其中一半是自1997以来消失的。海滩下面的永久冻土正在解冻,海洋里的冰正在变薄,使居民越来越容易受到强风暴的侵袭。一所房屋倒塌了,另有十八所房屋连同小镇上大型燃料储存罐只得搬到高一点的地方。巨大的海浪冲走了学校的操场,毁坏了价值100,000美元的船只、猎具和晒鱼架。"太可怕了,"该村的官员露西·恩尼英格沃克告诉罗斯福。"每年我们都万分担心下次风暴会把我们卷走。" 3 由于每年海洋结冰期延迟了,希什玛瑞夫过去通常在十月开始的冰下捕鱼季节现在十二月才开始。浆果采摘从七月开始,而不是原来的八月。最让纽皮亚克人苦恼的是薄冰使捕髯海豹变得很困难,而髯海豹是他们日常吃的主食, 也是他们文化中的一种主要元素。 4 发生什么情况了?由于工厂和汽车烧石油和煤气而部分地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不仅使墨西哥湾遭受创伤,而且殃及极地,与雪、永久冻土和冰关联的复杂的气象变化过程加大了气候变暖给极地带来的影响。发表在2004年《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如今南极西部地区的冰川变薄的速度是20世纪90年代的两倍。在过去三十年间,阿拉斯加的年平均气温上升了华氏4度至5度,而世界范围上升的平均幅度不到华氏1度。 5 因此,阿拉斯加的冰川在融化;虫子在吞噬着大片森林;融解的冻土使得道路、管道和家园下沉。北冰洋里的冰加速度地缩小了5%至10%。"希什玛瑞夫像煤矿里的金丝雀——成了预示别处将要发生什么的风向标,"阿拉斯加大学北极研究合作学院主任冈特·韦勒说道。"大量证据表明人类已经改变了气候。" 6 从迈阿密到希什玛瑞夫,以及这两地之间的许多地方,人们都说气候看起来不再正常了。但客观地说,本来就没有正常气候这回事。正如美国中西部农民常说的,"如果你不喜欢这天气,只需等五分钟。"很少有正常季节。有些年份冬季的降雪量和夏季的热浪打破了平均水平,而另一些年份则低于平均水平。面对这些自然波动,想看出气候总的变化,很难。例如,一年甚至连续三年异乎寻常地炎热并不一定意味着总的趋势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7 然而,地球上的气候确实不断变化。在冰期地球连续好几万年都冻住,暖热期则把热带地区大大推进到现在的温带。但是,考虑到每年都有的正常变化,能显示这种可能在酝酿中的变动的唯一可靠信号,只能是世界范围内气温的长期变化情况。

说说朱生豪的翻译_苏福忠

说说朱生豪的翻译 苏福忠 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集》(以下简称《莎剧集》)在中国近代英译汉的历史上,堪称划时代的翻译文献。他在二十岁之前就选择了莎士比亚,会写诗放弃了写诗,会写文章放弃了写文章,潜心研读莎士比亚的作品,用他的话说:“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想当初,莎士比亚在伦敦戏剧舞台上功成名就,带着钱财和名誉荣归故里,享度晚年,几十个剧本是生是灭根本没往心里去。在莎士比亚死后七年(一六二三年),他的两位演员朋友约翰?赫明斯和亨利?康德尔,把他的三十六个剧本收集成册,加上颂辞补充完整,付梓出版,称为“第一对折本”。人们一点没有意识到,赫明斯和康德尔仅仅出于对朋友的敬意而采取的这一行动,是启动了一个多么巨大的文化工程。这个工程进入中国,认真准备接下来进行另一种文字施工的,直到二十一世纪伊始的今天,也仍只能算朱生豪一个人。除了他,别说把莎剧全部研诵十几遍,就是一个剧本读够十遍,恐怕也很少有几个人做得到,包括《哈姆雷特》诸多译本的译家们。 说是运气也好,巧合也罢,重大的文学事件往往令人难以捉摸却必然会发生。朱生豪在他血气方刚时选择了莎士比亚,是莎翁的运气,是中国读者的福气。朱生豪在世界书局出版的他的大译《莎士比亚全集》(以下简称《全集》)“译者自序”里说:“中国读者耳莎翁大名已久,文坛知名之士,亦尝将其作品,译出多种,然历观坊间各译本,失之于粗疏草率者尚少,失之于拘泥生硬者实繁有徒。拘泥字句之结果,不仅原作神味,荡焉无存,甚且艰深晦涩,有若天书,令人不能卒读,此则译

者之过,莎翁不能任其咎者也。”这番话有两层意思:其一,这是他调动了全部智慧与心血尝试翻译诗体莎剧后的严肃结论。读过朱译本《莎剧集》的人都知道,朱生豪在每个剧本中都尽量试着用诗体翻译莎剧里的诗;有些译作相当精彩,例如,《哈姆雷特》中的“戏中戏”,《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大量诗篇等等。其二,对莎剧在中国的翻译经过了解一些情况的人应该知道,大约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英某些好事机构内定了包括徐志摩、梁实秋等人来翻译莎剧。这种行为恐怕深深刺激了默默无闻的朱生豪。朱生豪在三十二岁上就译出了莎剧三十一种,莎翁地下有灵知道后都会惊愕万分的。莎翁写出他的第一个剧本《亨利六世》时二十六岁(一五九○年),而最后一个剧本《亨利八世》则是在他年近五十岁时(一六一二年)写出来的,创作时间跨度为二十二年。仅以这二十二年的人生体验计,要尽可能贴近真实地理解并翻译成另一种美丽的文字,只能说是朱生豪的悟性,或者就是他与莎翁的一种默契。 朱生豪英年早逝是不幸的。但从人生能有几多运道的角度看,他可算应运而生——应中国汉语发展的运道。中国白话文冠冕堂皇地登堂入室,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生于一九一二年的朱生豪赶上汉语白话文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整个过程。他的家庭出身让他打下了扎实的古文功底,新文化运动又使他的白话文得到充分的发展。他写过诗,写过杂文,白话文的使用远远高出一般人。他翻译莎剧与其说选择了散文,不如说选择了极其口语化的白话文风格。这对翻译莎士比亚戏剧是极其重要的一个载体,是传统的典雅的文言文根本无法承载的。现在我们提及朱生豪的《莎剧集》译本,笼统地称之为“散文”译本,而实际上其中有大量非常经典的诗歌翻译。选其一首欣赏一下。 Song Tell me where is fancy bred, Or in the heart , or in the head? How begot, how nourished?

英语第五单元课文及翻译及分段

Ultra-low Interest Rate:Distributional Effects and Risks 超低利率:分配效应和风险 1、There is widespread consensus that the conventional and unconventional monetary policies that world’s major central banks implemented in response to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prevent ed a deeper recession and higher unemployment than there otherwise would have been. These measures, along with a lack of demand for credit as a result of the recession, contributed to a decline in real and nominal interest rates to ultra-low levels that have been sustained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一个普遍的共识是,世界主要央行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所实施的常规和非常规的货币政策防止了更严重的经济衰退和更高失业率的发生,否则情况会更糟糕。这些措施,以及由于经济衰退而缺乏的信贷需求,导致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下降到了超低水平,过去五年中一直如此。 2、A new report from the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examines the distributional effects of these ultra-low rates. It finds that there have been significant effects on different sectors in the economy in terms of income interest and expense. From 2007 to 2012, governments in the eurozone,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 collectively benefited by $1.6 trillion both through reduced debt-service costs and increased profits remitted from central banks (exhibit). Nonfinancial corporations—large borrowers such as governments—benefited by $710 billion as the interest rates on debt fell. Although ultra-low interest rates boosted corporate profits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 by 5 percent in 2012, this has not translated into higher investment, possibly as a result of uncertainty about the strength of the economic recovery, as well as tighter lending standards. Meanwhile, households in these countries together lost $630 billion in net interest income, although the impact varies across groups. Younger households that are net borrowers have benefited, while older households with significant interest-bearing assets have lost income.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一份新报告分析了这些超低利率造成的分配效应。报告发现从收入利息和费用的角度看超低利率对不同的经济领域有重大影响。从2007年到2012年,欧元区各国、英国和美国通过债务清偿成本的降低和中央银行汇出的增长利润共同获益1.6万亿美元。非金融团体,如政府这样的大借款人,因债务利率下降而获益 7100亿美元。2012年,在英国和美国,超低利率使得公司利润增长了5%,但这并没有转化为更多的投资,原因可能是对经济复苏强度的不确定性,以及更严格的贷款标准。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家庭共损失了6300亿美元的净利息收入,但这种影响因群体而异。身为净借款人的年轻家庭从中受益,而拥有重要生息资产的年长家庭则失去了收入。 3、The impact that ultra-low interest rates have had on banks has been mixed. They have eroded the profitability of eurozone banks, resulting in a cumulative loss of net interest income of $230 billion between 2007 and 2012. But banks in the United States experienced an increase in effective net interest margins and a cumulative increase in net interest income of $150 billion. The experience of UK banks falls between these two extremes. 超低利率对银行的影响一直是有好有坏。欧元区银行的收益能力极大受损,致使2007年到2012年之间的净利息收入累计损失达2300亿美元。与之相反,美国银行收获的却是有效净息差的增长和累计增加的1500亿美元的净利息收入。英国银行的经历介于这两者之间。 4、Life-insurance companies, particularly in several European countries, are being squeezed by ultra-low interest rates, so much so that if this environment were to continue many of these insurers would find their survival threatened.

《一代宗师陆谷孙》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代宗师陆谷孙 黄显宁 ①我记得,念小学五、六年级那会儿,当科技翻译的母亲送给我一本《新英汉词典》母亲说:“中学毕业前用这本就够了,读大学得换《英汉大词典》。”我看到,两部词典的主编是同一个人:陆谷孙。 ②显然,这个人是母亲的骄傲。作为复旦大学英语系六四级本科生,母亲大二那年正好赶上毕业留校任教的陆先生开启他长达五十余年的教学生涯。 ③谁不愿意当陆谷孙的学生呢?母亲说起陆老师当年英语如何零基础开始,一年之后成绩就甩同学一大截,任教讲后课如何生动精彩。母亲似乎在讲传奇故事,我也像听评书那样默默地替这些故事添油加醋。以至于多年后,每每遥想半个世纪前风华正茂的陆先生,儿时撞自叠加的岳飞、秦琼、杨六郎的形影,依然隐约可见。 ④记得2000年前后,在别人攒的饭局里叨陪末座,席上有陆先生。我语无伦次地告诉他,家母是他的学生。他问了母亲的名字和年纪,想了没多久就反应过来:“你母亲写得一手好字。”陆先生果然记忆力过人,但我一想到自己身无长项,一时尴尬得接不上话。陆先生当然也看出来了,于是把话题岔开“虽然我比你父母年长不了几岁,不过,按师门规矩,你得排到徒孙辈啦。”说完朗声大笑,那股子胸襟坦荡的侠气完美地契合了我儿时想象中的一代宗师。 ⑤从此,“徒孙”和“师祖”成了我和陆先生闲聊时最常提的

“典故”。我曾张罗请陆先生到我任职的出版社给青年编辑做业务培训,虽随口一提,没想到曾推掉无数大型活动的陆先生爽快应允,还手书三页纸的提纲,嘱咐我打印好事先发给来听讲座的同仁。讲座名为“向外文编辑们进数言”,勉励我们务必以“知书习业、查己识人、深谙语言、比较文化”为己任,穿插其间的是十几个双语案例。昨天找出来,提纲上的水笔字迹清晰如昨。再细看,有些短语旁边还有淡淡的铅笔字:“请打作斜体。” ⑥陆先生就是这样。前几年请陆先生出山翻译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传记《生活曾经这样》,不到两个月已经完成大半,我说“您悠着点啊,不是说过一年后交稿吗?”他摆摆手,说:“伸头一刀,缩头也一刀不如早点了却心事。” ⑦问题是,陆先生的心事不断,教书之余要翻译,译文之外有辞书,英汉完了有汉英,勤勉不辍,无穷也。心无旁鹜,一息尚存就要“榨取时间的剩余价值”,以求留下实实在在、泽被后世的成就,这大约是陆先生毕生的态度。于健康而言,这无异老虎口里夺食,但从陆先生的角度想,或许是征服时间这头猛兽的唯一办法。 ⑧然而猛兽总在暗处咆哮。站在陆先生的灵堂,想到半年前,我的翻译遇到难题,没敢惊动“师祖”,只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求助信息。没过两分钟,小窗就亮起来,陆先生照例主动提出他的解决方案,照例加上一句“斗胆建议,不怕犯错,真是仅供参考的。”… ⑨《中华汉英大词典》下卷还未出版,先生已离我们而去,我多么希望时间的猛兽在打瞌睡啊。

翻译理论

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影响及其评析 在中国,奈达的翻译理论在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介绍的最早、最多,影响也最大。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1914---),美国人,早年师丛著名的教授弗里斯(Charles C.Fries)和布龙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ld),并与1943年获语言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供职与美国圣经协会,终生从事圣经翻译和翻译理论的研究,著作等身,是公认的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 他的理论核心思想是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这个名称的前身是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后来为避免误解,改为功能对等。先分析一下为什么要把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呢?奈达对动态对等下了如是的定义:“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Nida &Taber,1969)在这一定义中,“切近是指切近原语信息”;“自然”是指译语中的表达方式;“对等”把上述两者结合起来,是对等语(equivalent),而不是同一语(identity).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强调的是信息对等,而不是形式对应(formal correspondence)。由这一定义可见,奈达突出了翻译中“内容为主,形式为次”的思想。奈达的这一思想,引起了不少误解。认为翻译只翻译内容,不必要顾及语言的表达形式,因此,各种各样的自由译都被冠以“动态对等”。所以奈达后来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Bible Translation)一书中,把“动态对等”的名称改为“功能对等”。对于功能对等,奈达又作出了很多的补充,首先对“信息”作了进一步的界定,声明信息不仅包括思想内容,而且也包括语言形式。他认为“功能对等”的翻译,要求“不但信息内容的对等,而且尽可能地要求形式对等。“奈达认为如果形式不得不改变,也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1)直译会导致意义上的错误;(2)引入外来语形成语义空白(semantic zero),读者有可能自己填入错误的意义;(3)形式对应引起严重的意义晦涩;(4)形式对应引起作者原意所没有的歧义;(5)形式对应违反译入语的语法或文体规范。要取得功能对等(奈达指的对等是大致对等),就必须弄清何为功能对等。他把功能分为以下九类,即表现功能(EXPRESSIVE)\认识功能(COGNITIVE)\ 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信息功能(INFORMATIVE)、祈使功能(IMPERATIVE)、行为功能(PERFORMATIVE)、情感功能(EMOTIVE)、审美功能(AESTHETIC)和自我解释功能(METALINGUAL)。译文在这些功能上与原作对等,那么怎样才算对等呢?奈达认为回答这一问题不只是局限在文字本身,他把判断对等与否的大权交给了读者的心理反应。传统上,人们总是将客观的语篇作为判断译文对错优劣的依据。但奈达一下子把大权从语篇手中抢过来,交给了读者。这一转手马上创造出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为当时几乎陷入绝境的翻译研究打开了眼界,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一下子柳暗花明。奈达大胆地提出了翻译要达到的不是语言的对等,而是语言功能的对等,是读者心理反映的对等。译文在译文读者心中的反应是否和原文和原文在原文读者心理反应相似(非相等)才是奈达所关注的。而要考虑读者的心理反应,就不能只看文字,还要看文字产生的环境,,要看读者的生存环境。这样,文化、社会、心理等等因素一下子都被包括近来了。 奈达的翻译理论,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奈达,到比克曼和卡洛,再到拉森,他们的翻译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比克曼、卡洛和拉森显然是继承了奈达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 对奈达的理论,有人认为他给读者的自由度太大:为了达到原文读者心理反应和译文读者心

大学俄语五第三课课文翻译.doc

第三课婚姻中的爱情与年龄 P52 课文1 是否值得为爱情而斗争 双方彼此相爱,这很好,而如果你的意中人没有回应你的情感,该怎么办呢?是默默地退至一边,给幸福的情敌腾出地方,还是全力以赴进行斗争,竭尽所能赢得爱情,留住爱情? 1.他的观点 维亚切斯拉夫,33岁,教练: 谁能向您保证,您所争取的就是爱情?谁也不能。往往您花费大量精力、甚至金钱,刺激自己和周围人的神经,结果经过两三年之后才明白,你们不能在一起。不,为了虚构的情感而斗争在我看来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应该同那个想同你在一起的人在一起。一位小姐没有喜欢上你?没关系,会有另外一个姑娘主动跟在你后面跑。众所周知,我们这里的男女比例是9:10。 奥列格, 29岁,程序设计员: 如果一个女性说不,这总是意味着可能,任何追求都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男子想方设法要得到女人,而她假装对他一点也不感兴趣。如果这些规则被破坏,那么姑娘会认为您没有毅力,表明您压根儿就不需要这个女人。比方说,我就是纠缠不休地得到了自己的妻子。她的追求者有整整一群,并且都是极优秀的追求者!有职业运动员、富有的商人、德国人。但是我没有认输——每天下班后我都带着一大束花迎接她,白天通过电子邮箱给她写情书,给她的妈妈修熨斗。结果她从所有的追求者中选择了我,而起初我并没有实力同他们竞争。 基里尔,24岁,大学生: 当然值得!否则怎么办呢?可能,随着文明的到来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的祖先所固有的一些东西则留在了现代人的血液中。自古以来的惯例就是男子猎杀猛犸,而女人守护家园。尽管掀起了妇女解放运动,但大多数家庭正是按照这种规则建立起来的。同样,自古以来都是男人在追求自己的意中人:起先凭力量夺取,后来靠功绩、战功和勇敢。为什么今天值得讨论这样的问题:为了爱斗争还是不斗争?自然是斗争:要赢得爱情,向心爱的姑娘和自己证明你不是草包,而是一个战士,知道他需要什么并知道该如何获取。 2.她的观点 亚历山德拉,25岁,广告公司经理: 爱情来来去去,而你的内在价值体系却总是始终不变与你在一起。在我个人的体系中占据第一位的是个人的尊严感。我想,为赢得自己所喜欢的男人而经过两三次尝试后我不会再(像以前那样)非常尊重自己了。总起来说,我认为,追求并赢得爱情这是男人的命运,无论怎样也不是女人该做的事。为什么我需要一个我必须去追求的伴侣呢?我很明白自己的价值并且比较喜欢别人追求我。如果由于某些原因我不适合某人,那么,请便吧。低三下四,寻找会面,不停地打电话,试图以某种方式吸引他,这不是我的风格。此外,我很怀疑,习惯于自己去追求一切的正常的男人会喜欢上一个纠缠不休的女孩,她试图靠蛮横无理而得到他,正常的男人会努力以任何方式摆脱这样的人。一个明白自身价值的体面的女孩从来都不会忘记自己的尊严。 叶甫盖尼娅,54岁,会计: 我相信命运。如果你注定要同心上人在一起,那么,意味着你将和他在一起。强制改变状况未必会成功,况且,人总是会由于他所做的而收到报应的。善事和

柳原文-翻译及赏析

柳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此大约是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在长安初应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之聘时所作。李商隐在被柳仲郢辟为节度书记后的几年离都在柳幕中,所以他的咏柳诗往往借府主的姓氏抒发感慨。此诗即为其中一首。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刚病故,自己不久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悼念妻子,悲叹前路,其心情之惨苦可知。 文学 这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诗人借柳的形象来自比,抒发情感。 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一、二句曾逐东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意为春日细长低垂的柳枝,随风轻扬,最易使人联想起舞女的飘然舞姿。这个舞字,形象地表现春柳的婀娜多姿,同时,又把柳枝与热闹的舞筵结合起来,更加衬托了柳枝的欢乐。拂舞筵三字,仿佛使人看到柳枝同舞女一同翩翩起舞的场面,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两者互衬,优美动人!本来是东风吹得柳枝飘动,诗

中却用一逐字,说柳枝在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写出柳枝的蓬勃生气。对句又紧接舞筵,从时、地两个方面加重描绘,说明这不是一般的舞筵,而是春日乐游苑上的舞筵。断肠天指繁似锦的春日,断肠即销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春风荡漾,百花争艳,长安乐游苑上,士女如云,舞筵上觥筹交错,歌管迭奏,红裙飘转,绿袖翻飞,碧绿的柳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好一幅春光明媚,繁华似锦的场景。 三、四句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却陡然一转,描绘出杨柳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清秋,喻秋色已深;清秋又当斜阳,环境更加凄凉。临近生命终结的秋蝉,鸣声更加凄厉。本来是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柳枝之上哀鸣,诗中却用两个带字,反说柳枝带着它们,此与第一句中的逐字一样,又使柳枝由被动变为主动,化客观死景为活景,表现出秋日之柳的不幸。第三句既是反诘,又是感叹,同时又是转折。肯字或释为会(见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但如果解作肯不肯的肯,诗意似更深邈:既然是如此萧条,那你(柳)为何又肯捱到秋天来啊!言外之意是说不如不到秋天来,大有悲不欲生之痛。此处的转折,用了如何肯到这样顿挫有力的明转,增强了对比感。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的零落憔悴。诗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描绘,来表现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两句中,虚字运用亦很精妙。第三句如何、肯到连用,可反诘、感叹语气更加强烈。结句已带、又带,更是层层推进。

人教版英语必修三第五单元课文翻译

人教版英语必修三第五单元课文翻译 人教版英语必修三第五单元课文翻译Unit 5 Canada-”The True North” —— Reading —— “真北方”之旅 李黛予和她表妹刘倩要去加拿大大西洋海岸的蒙特利尔市看望她们的表兄妹们。她们不想一路乘飞机,她们决定飞到温哥华,再从西海岸乘火车横穿加拿大到达东海岸。要横贯整个大陆的想法很是令人兴奋。 她们的朋友林丹尼在机场等候她们。他要带着她们和行李到火车站乘坐横穿加拿大的“真北方”号列车。在去火车站的路上,林丹尼聊起了她们的旅程:“你们沿途将会看到美丽壮阔的风景。向东一直走,你们会经过一座座山脉,上千个湖泊、森林,还有宽阔的河流和许多大城市。有人想在不到五天的时间里横穿加拿大,他们忘了加拿大从东海岸到西海岸共有5,500公里。这儿,温哥华,是加拿大最温暖的地方。人们说温哥华是加拿大最美丽的城市,被大山和太平洋环抱。落基山可以滑雪,海港供你扬帆,这些使得温哥华成为加拿大最受欢迎的居住城市之一。这个城市的人口增长很快。在温哥华北面的海岸上保存了最古老、最美丽的森林。那儿的湿度很大,所以树都长得特别高,一些高达90多米。” 那天下午表姐俩才登上了火车落了座。火车先是穿越落基山脉,她们设法看到了野山羊,甚至还看到了一只大灰熊和一只鹰。她们的下一站就是卡尔加里,这个城市因“大西部赛马会”而闻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牛仔们来参加赛马会比赛。他们中许多人都有骑野马的本领,他们能赢得几千美元的奖金。 两天以后,她们开始意识到加拿大人烟稀少。他们在学校学过,大多数加拿大人定居在靠近美国几百英里的边境地带,加拿大的人口也就是三千万多一点儿。但是现在看到这么空旷的国家,她们很惊讶。火车穿过一个种植小麦的省份,她们看到了面积有数千英亩的农场。晚饭后她们又回到城市,位于五大湖区顶端的繁忙的港口城市桑得贝。巨大的海轮可以开到五大湖,让表姐妹俩感到吃惊。她们知道,因为有五大湖,加拿大的淡水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都多。事实上,加拿大拥有全世界三分之一的淡水量,其中大部分都蓄在五大湖泊里。 那天夜里她们睡着了,火车越过苏必利尔湖,穿过大森林,朝南向多伦多飞驰着。 —— Using Language —— 多伦多—蒙特利尔的“真北方”列车

朱生豪的翻译特点浅析

朱生豪的翻译特点浅析 汤志明(福建农林大学人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摘要:朱生豪是中国翻译莎剧第一人,他的翻译风格独特,形神兼备,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其翻译风格做一个探讨。第一是朱生豪的翻译体现出通过大量的意译来传达原作神韵的特点。第二是朱生豪对戏剧的翻译考虑到了读者和观众的双重功能。第三是朱生豪本身的诗词才华在翻译中的恰到好处的运用,也是他的一大特点。 关键词:朱生豪戏剧翻译 1. 引言 朱生豪(1912-1944),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诗人,出生于浙江嘉兴。1929年,17岁的朱生豪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进入之江大学,主修中国文学,兼修英国文学。在学生时代,朱生豪表现出极高的诗词禀赋,被誉为“之江才子”。1933年大学毕业后,朱生豪曾留校担任《之江校刊》英文部主任编辑,不久,他转入上海世界书局任英文编辑。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剧集堪称划时代的翻译文献。[1]在中国翻译莎士比亚的学者中,朱生豪占着最为突出的位置。[2] 2. 神似形似兼顾 自从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的提出,无数的翻译家都力图做到既能符合原文的表达形式又能符合原文的表达内容。朱生豪在翻译莎剧时力求做到这一点。他在1944年写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者自序》中这样写道:“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凡遇原文中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四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现,不为晦涩之字句所掩蔽。”[3] 而他也确实做到了。朱生豪的翻译流畅,文词非常优美,不仅让中国的读者感受到莎剧的伟大的文学价值,同时也让我们感叹中文的博大精深。这主要是因为,朱胜豪的词汇的调用,表达的处理,善于通过在中国语言中寻找合适的符号来保持原作的神韵,传达莎剧的气派。这也是至今他的翻译版本仍然有很大影响的原因。读朱生豪翻译的莎剧,我们总是有一种不是在读翻译而是在读原著的感觉。他运用多种风格,他会根据原文的格调不断的转换语言的风格。 在“Much Ado about Nothing”中有这么一段: Cloudio [Reading out of a scroll] Done to death by slanderous tongues Was the Hero that here lies Death, in guerdon of her wrongs, Gives her fame which never dies. So the life that died with shame Lives in death with glorious fame. Hang thou there upon the tomb, Praising her when I am dumb. Now, music, sound, and sing your solemn hymn. SONG Pardon, goddness of the night, Those that slew thy virgin knight; For the which, with songs of wo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