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著导读课程纲要

名著导读课程纲要

名著导读课程纲要
名著导读课程纲要

《名著导读》校本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名著导读

【开发教师】

【授课对象】七——八年级学生

【课时安排】每两周一节(16课时)

【课程类别】人文素养类

【背景说明】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而在教育的所有环节之中,课程教材的改革又是具有基础性、主导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开设校本课程,可以给学生搭建一个优化知识结构,有效进行自身调整的平台,进而提高综合素养。也是教师的一个成长点,极大的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我校位于伏牛北路(六厂前街)中段路西,附近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学生家庭知识结构层次参差不齐,学生文化课底子较为薄弱,自觉阅读能力习惯尚未养成,阅读面较窄,阅读能力不强。结合以上实际,我校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的要求,在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与文化需求,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积淀、优厚的学校资源以及社会丰富的资源,引导读书时尚,全面构建学生的阅读体系和精神世界,打造“书香校园”,积极做好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与实验工作。

《名著阅读》校本课程内容是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亲近经典、阅读优秀文本、扎实有效地开展的读书活动。在阅读中广泛传播中华

民族博大精神,兴起读书学习热潮,营造学校良好的读书文化氛围,真正让学生在阅读中进步、成长。同时,通过该课程的实施,促进书香校园的营造,推进文化校园的建设,打造人人学习、终身学习型学校。

【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课改为载体,坚持“科研兴校”与创建“特色学校”相结合,传承读书文化,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努力实现学校课改总目标。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本着“塑造完美心灵,培养健全人格”为目标,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相信每一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获得成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为宗旨,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亲近书籍、亲近名著,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爱上阅读,感悟到读书的乐趣,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具体目标如下:

1、通过阅读名著使学生领略到读书的价值与意义,形成对名著浓厚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范围,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个人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

2、让学生在欣赏朗读经历中掌握阅读学习的方法。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进行阅读,了解小说、戏剧等多种文学样式,掌握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逐步提高学生表达、作文能力。

3、依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学生能联系实际对名著的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心得。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课程内容】

根据上述目标,结合中学生认知基础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本课程内容主要安排如下:

(一)全面构建阅读体系

阅读内容:选取与中学生心理和语言发展相适应的中外优秀文学名著,并精心撰写有关阅读指导内容,学生可以独立或者在家长、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

编排体系:为了让学生有丰富的阅读积累,本项校本课程内容采用了整合拓展的结构方式,每册书分上下两卷,每卷有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其他书籍四部分组成,全面构建阅读体系。

各版块编排和使用说明如下:

古典文学:古典文学是这册教材的主题部分,文章的选编,着眼于中华经典的篇目,通过古典文学诵,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

现代文学:现代文学是这册教材的一大特色,选取了20多部最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名著为孩子们进行导读,增长学生见识,了解社会。外国文学、其他书籍:这两个版块,选择了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形成对名著浓厚的阅读兴趣,侧重于对学生语言的积累和精神的滋养。

(二)选文广泛而经典

1、内容有情趣。文章的字里行间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思想的光辉、大自然的和谐和人生的感悟。

2、语言有意味。文字应有张力,题材、风格应丰富多样。

3、难度有挑战。和课内教材相比,阅读难度应略高于教材和中学生的接受水平,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三)、全面的阅读指导

《名著导读》作为校本课程内容的读本,我们按照学生的阅读心理和接受能力,在现代文学和经典文学中设置了精短导读,目的是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在选文后面设置了简短的阅读提示,用于引导孩子与文本和作者进行阅读对话,单元后面的阅读感悟则侧重于引导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中典型的形象、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以及语言的特色等进行欣赏,或引导学生对文学形象的多元思考,对文本空白进行补充想象等。

活动安排:每两周教学一节课,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诵读、鉴赏、比较、评价、探究等阅读方法,充分感知文本,获得体验。具体安排如下:

【课程评价】

1、坚持评价内容的多角度。一是对课程本身进行观察评价,在实施过程中分析评价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时调整。二是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关注读书信息的获取,更重视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不仅关注结果,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将建立学生读书卡片、对读书的情况及时统计、评价、反思,加强过程的管理。

2、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主要采用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相结合,多种评价方式并行。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更让家长参与课程评价活动。要在学习活动的情景中评价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背景进行个性化评价。同时,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3、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采用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式,搜集能反映学生在该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资料。如:关于学生读书表现、读书兴趣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学习的反思、读后感、师生的评价和家长的信息反馈。做到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在重视定性评价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读书情况与能力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读书的进步与不足,并提出建议。用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予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做到正面引导。

《名著导读》课程纲要

开发教师:赵彩赵爱红金娟马妍研单位:郑州市第六十六中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