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学原理考试试卷(A)卷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1
《安全学原理》试卷 第 页 (共6页)
1
站名: 年级专业: 姓名: 学号:
凡年级专业、姓名、学号错写、漏写或字迹不清者,成绩按零分记。
…………………………密………………………………封………………………………线…………………………
《安全学原理》试卷(A 卷)
考试方式:闭卷 本试卷考试分数占学生总评成绩的 70 %
一、填空(共15题,每题1分,共15分)
1、因果性、预测性
2、6000
3、“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4、F/C
5、货币投资量
6、系统预推法
7、相互匹配
8、全面安全管理
9、 “传染性” 10、战略观念、安全的素质观念 、安全信息观念 11、问题出发型 12、人体本身、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 13、技术原则、管理原则 14、安全科学技术
15、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 事故责任人没有受到处罚不放过 事故责任人和相关人员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 没有采取安全整改措施不放过 二、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
1、 重大危险源: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
或超过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规定的一种或一类特定危险物质的单元(或设施)称为重大危险源 2、事故模式理论:人们对事故机理所作的逻辑抽象或数学抽象,是描述事故成因、经过和后果的理论,是研究人、物、环境、管理及事故处理这些基本因素如何作用而形成事故、造成损失的理论。即从本质上阐明工伤事故的因果关系,说明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后果的理论。
3、企业安全文化:是指企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企业(或行业)在长期安全生产经
营活动中形成的或有意识塑造的,又为全体职工接受的、遵循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思想和意识、安全作风和态度、安全管理机制与行为规范;企业安全生产的奋斗目标和进取精神;为保护职工身心安全与健康创造的安全而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安全的价值观、安全的审美观、安全的心理素质和企业的安全风貌、习俗等。
4、大安全观:将以生产领域为主的技术安全扩展到生活安全与生存安全领域,形成生产、生活、
生存的大安全,将仅有科技人员具备的安全意识提高到全民的安全意识,这就是科学的大安全观。 5、本质安全化:是指不从外部采取附加的安全装置和设备,而是依靠自身的安全设计,进行本质方面的改善,即使发生故障或误操作,设备和系统仍能保证安全。 三、选择题(共15题,每题1分,共15分)
1、A
2、B
3、C
4、D
5、D
6、C
7、B
8、C
9、D 10、B 11、A 12、C 13、A 14、D 15、C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1、答:安全的必要性和普遍性,安全的随机性,安全的相对性,安全的局部稳定性,安全的经济性,安全的复杂性,安全的社会性,安全的潜隐性。
2、答:“安全第一”是指我国各级政府、一切生产建设部门、交通运输和其他有关部门在生产、设计过程中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抓生产必须首先抓安全:真正树立人是最宝贵的财富,劳动者是发展生产力最重要的因素,在组织、指挥和进行生产活动中,坚持把安全生产作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首要问题来考虑,坚持把安全生产作为完成生产计划、工作任务的前提条件和头等大事来抓。
3、答:安全目标管理就是在一定的时期内,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总目标从上到下确定安全工作目标,并未达到这一目标制定一系列对策措施,开展一系列的组织、协调、指导、激励和控制活动。
内容:1、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总目标,制定安全管理的总目标
2、经协商将总目标自上而下地层层分解,制定各级、各部门直到各个员工的安全目标和为达到目标的对策措施。
3、在制定和分解目标时,将责、权、利也逐级进行分级,做到责、权、利的统一。
4、开展一系列活动实现目标。
5、对目标进行考核,在此基础上总结,在制定新的安全目标。
4、答:安全经济投资占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合理比例的确定,应以经济增长率既定目标作为首要依据,在实现既定的经济增长目标的前提下,以政府财政收入来表示的国力大小是确定这一合理比例的上限,而满足经济增长所要求的最低限度的安全条件所需要投资总量则是安全投资的下限
可采取的方法:
1、 系统预推法
2、 历史比较法
3、 国际比较法
五、综合分析题(共1题,每题20分,共20分)
1、起因物: 铁丝灯笼骨架
2、加害物:电
3、事故的直接原因: 人的不安全行为
A 使用不安全的设备(用钢筋)
B 物体存放不当(随手乱丢)
C 忽视警告(无视女工的喊话警告) 物的不安全状态
A 铁丝灯笼骨架在高压线上
4、事故的间接原因:
即管理的缺陷:有平时教育培训不够,致使遇到险情不知如何排除,产生应急状态、行为失控 5、事故的直接责任者: 李某本人 六、计算题(共1题,每题15分,共15分)
1、参见教材P.136.
阅卷人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