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历史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咸宁的历史文化
“咸宁”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周朝。
《周易》上有“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合,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尚书大禹谟》中有“野无遗贤,万邦咸宁”。
万国是虚数,并非实指。
“万国咸宁”,就是普天下都安宁的意思。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西周成王(公元前1030—公元前993年)隶属楚鄂王封地;秦始皇嬴政24年(公元前223年)隶属南郡;西汉高祖刘邦6年(公元前201年)属隶沙羡县;三国时期,先后隶属武昌郡、江夏郡、沙羡县;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公元280年)隶属武昌郡;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和年间(326至334年)隶属汝南县;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孝建元年(454年)隶属江夏郡;南齐时隶属沙阳郡;梁元帝萧绎承圣3年(554年)隶属沙州郡;隋文帝杨坚开皇9年(589年)隶属鄂州江夏县。
唐代宗李豫大历3年(768年),一说大历2年(767年)置永安镇。
永,即长久、久远、永远、永久的意思。
安,即平静、稳定、安定、安宁、没有动乱;或使之平静、稳定;安全、平安,没有危险,不出事故。
永安镇始辖金城、丰乐、宣化3乡。
后唐明宗李嗣源天城3年(928年)改永安镇为永安场。
后周世宗柴荣1年(954年)一说2年(955年),升永安场为永安县。
咸,即全、都的意思。
宁,即安定、安静、宁静、安宁,或使之安静、安宁。
永安即永远安宁;咸宁即全部安宁、到处安宁、大家都安宁。
咸宁与永安意思相近。
前者以时间为副词,从纵向角度上修饰安宁;后者以范围作副词,从横向角度修饰安宁。
前者的内容包含后者,也就是说,永远安宁自然包括全部安宁、到处安宁、大家都安宁;后者的内容与前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全部安宁、到处安宁、大家都安宁了,就会长治久安,永远安宁。
国务院1983年8月19日[1983]国函字164号《国务院关于湖北省地市行政体制改革方案的批复》第6条规定:撤消咸宁县,设立咸宁市,以咸宁县的行政区域为咸宁市的行政区域。
第7条规定:咸宁市为省辖(县级)市。
至此,咸宁县名存在976年。
1998年12月6日,国务院决定撤消咸宁地区,成立地级咸宁市,咸宁地区的行政区域为咸宁市的行政区域;撤消县级咸宁市,成立咸宁市咸安区,县级咸宁市的行政区域为咸安区的行政区域。
咸安,即大家都安宁的意思,与咸宁是近义词,二者含意一样。
把咸宁作为地级市名,保持了咸宁的历史文化底蕴。
把咸安作为县级区名,可能是借鉴了371年东晋简文帝司马昱以咸安为年号的原因。
取历史上咸宁县和永安县各1个字,也保持了咸宁的历史文化底蕴。
到2006年,咸安这块地方上的县级行政建制,从永安县到咸宁县、县级咸宁市、地级咸宁市的咸安区,共有1142年历史。
“桂树千山碧,花开十里香。
”--这意境唯美的诗句是对“中国桂花之乡”湖北省咸宁市的真实写照。
这里风景秀丽、花香宜人,孕育了一代代英雄儿女,见证了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北伐战争七大战役之一——汀泗桥战役就发生在这里。
“北伐先锋”烈士纪念园------咸宁汀泗桥镇地处南北交通要塞,自古以来,为鄂、湘、赣交通要道,素称“九县通衢”。
汀泗桥三面环水,东面峻岭横亘,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历为兵家必争之地。
为了结束中国长期军阀割据、社会动荡的局面,实现中国的完全统一,国民革命军挥师北伐。
1926年8月,军阀吴佩孚在汀泗桥据险抵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只成建制军队——叶挺独立团穿插突进,浴血奋战,一举击溃了吴佩孚的主力,占领汀泗桥,为北伐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经济学家把"资源较丰富、经济欠发达"的现象称为“富饶的贫困”。
过去的咸宁,头顶着“桂花之乡、茶叶之乡、苎麻之乡、楠竹之乡”四顶金灿灿的帽子,经济却一直徘徊不前;80年过去了,昔日满目仓痍、烽火硝烟的汀泗桥畔如今到处峰青翠竹,一座如诗如画的新城正在崛起:咸宁人走出了一条破解资源富饶与经济贫困的不等式的新路。
这条路,如同汀泗桥之战,同样艰辛,同样辉煌。
英雄扬威地桂花十里香---咸宁市委市政府根据现有的资源和本地农民种植习惯,明确提出“四乡六业”的特色农业发展思路,在传统“楠竹之乡”、“茶叶之乡”、“苎麻之乡”、“桂花之乡”的基础上,发展六大产业,即嘉鱼的蔬菜、赤壁的猕猴桃、崇阳的雷竹笋、通城的生猪、通山的柑桔、咸安的苗木。
同时科学规划,全力打造"六业"品牌,使之成为带动农户致富的支柱产业链。
咸宁旅游资源丰富,赤壁古战场、陆水湖、九宫山、闯王陵、太乙洞……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既有历史古迹,又有现代文化名人留下的足迹。
“玫瑰香,茉莉香,比不上江南的桂花香!有风香十里,无风十里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发扬光大。
在党的领导下,在改革开放推动下,在汀泗桥精神鼓舞下,咸宁人民辛勤劳作,期待一个金色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