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第1课 美术作品的创作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湘版高中美术教案【篇一:湘教版高中美术教案】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一、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审美观念\形式法则的产生和一般规律,以及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培养用审美的眼光去对待美术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难点:如何从生活中去发现美?结合实例明确如何鉴赏美术作品(重要意义)。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影视 (温州嫁具) 导入揭题—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1、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以《彩陶鲵鱼纹瓶》、书法《永》字、《羊》字加“形式美法则”,让学生初步来认识“形式美法则”。
“美”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源于生活实践;“美’的观念与形式法则是长期的历史积淀的结果彩陶鲵鱼纹瓶、永、羊(羊大为美)2、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什么叫美术①什么叫美术身边的美术,提问学生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术作品?(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视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
亦称“造型艺术”“空间艺术”“视觉艺术”。
它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四大门类图片)②美术的特点:与音乐文学相比较。
(中国古代手艺、工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③、美术的性质:精神产物具有独创性意识形态形式与形式美3、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意识形态形式与形式美①形式与内容关系:内容存在与形式,是内涵,形式是内容物质化体现,是外观。
形式应准确而鲜明地表达内容。
形式有独立审美意味。
②形式美是指艺术语言的合规律与合目的组合,也就是符合美的与符合审美需要目的的作品。
外部形式结构。
马克思说:“有懂音乐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a、形式美法则①多样与统一美术作品个别形象,形式要素、语言多样化、丰富作品的艺术形象,但必须高度统一,构成二种有机整体的形式。
例如:太极图、最后的晚餐、米洛斯维纳斯。
②对立与和谐对立:使一些可比成分特征更加明显,更加强烈。
和谐:各个部分或因素之间相互协调。
《肖像艺术》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肖像艺术》是五年级上册第一课的教学内容,属于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在欣赏课本作品的同时掌握肖像艺术的欣赏方法。
本课教材中呈现的作品虽然都很著名,但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们还是比较陌生的,作品数量虽然不多,但它们艺术形式、创作技法、历史背景、风格等都各不相同,若学生对作品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仅靠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课本每幅肖像作品各方面知识都深入了解是很困难的。
2、学情分析对于肖像艺术的欣赏,五年级的学生还停留关注外貌、写实性等表面层次的阶段,习惯以“像不像”、“逼真不逼真”来判定作品的好坏,欣赏比较感性片面,思路条理不清晰。
本课希望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欣赏课本肖像作品,最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掌握欣赏肖像作品的基本方法。
3、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肖像作品“以形写神”的重要特征,认识不同艺术形式的肖像作品,熟悉课本中涉及的肖像作品及相关知识。
2、通过欣赏课本肖像作品,学会从不同方面去欣赏肖像作品,掌握欣赏肖像作品的基本方法。
3、认识艺术的多样化,通过欣赏《张卿子像》《青年女歌手》,学生认识艺术家尝试创新的艺术价值;通过欣赏《白求恩》,学生学习了国际主义奉献精神。
4、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欣赏肖像艺术作品的方法。
2、教学难点:对作品内涵的认识与理解。
5、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将全班学生分为四大组,并各选一名组长,组织每组选择课本的一幅肖像作品并进行自学。
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对所选作品从不同方面进行分工自学,成员按照分工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自学。
学生通过自学解决作品欣赏的部分问题。
一导入播放《人像变化》视频,问:视频中表现的是什么内容?导入课题(板书课题:第1课肖像艺术)观看视频回答:人像的变化初步感知肖像艺术引出课题二解读“以形写神”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肖像作品才是优秀的?2.引出中国古代艺术家提出的“以形写神”的评价标准。
3.引导学生思考“以形写神”中的“形”指什么?“神”指什么?总结:优秀的肖像作品不仅要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还需要反映出人物的神态特征及精神面貌。
01课程引入Chapter美术与生活的联系美术源于生活美术创作往往以日常生活为素材,通过艺术家的加工和提炼,形成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
美术服务于生活美术作品可以装点生活,提升生活品质,同时也可以传递情感、思想和观念,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美术与生活相互影响生活为美术提供创作灵感,而美术作品又反过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创作意图030201《小伙伴》作品背景学习目标与要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深入理解《小伙伴》的构图、色彩、线条等艺术语言;学习如何运用艺术语言进行美术创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02作品欣赏与解读Chapter《小伙伴》作品展示作品背景画家简介画面内容空间透视通过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画家将画面中的元素有序地排列在空间中,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构图特点画家采用三角形构图,将人物与动物安排在画面的不同位置,形成了稳定而富有动感的画面效果。
视觉中心画家将视觉中心安排在小伙伴与小狗的互动处,突出了画面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画面构图分析色彩运用技巧色彩搭配01冷暖对比02色彩情感031 2 3外貌特征神态动作情感表达人物形象塑造03绘画基础知识与技能Chapter线条的运用线条的基本类型直线、曲线、虚线等,不同线条可以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氛围。
线条的运用技巧通过线条的粗细、长短、疏密等变化,可以表现出物体的形态、质感和空间感。
线条在画面中的作用线条可以分割画面、引导观众视线、营造节奏感等,是绘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色彩的搭配原理色彩的三属性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色彩在画面中的运用画面层次感的表现前景、中景、背景的处理物体之间的遮挡关系光影的运用创意构思方法主题与内容的确定素材的收集与整理构思过程与草图绘制04实践操作指导Chapter01020304选择适合绘画的素描纸或水彩纸,确保画面效果更佳。
纸张准备多种型号的铅笔、炭笔或彩色铅笔,以便描绘不同细节。
画笔如使用水彩或丙烯颜料,需提前调配好所需颜色。
人教版高中美术·美术鉴赏
第一单元 第1课 美术作品的创作 教学设计
主备人:黄海丰 审核人:刘永梅 二次备课人:
【单元课题】鉴赏基础
【课业类型】新授课
【课程分析】本单元共两课,分别是《美术作品的创作》《如何鉴赏美术作品》旨在解决学
生对本课程的认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掌握一般的鉴赏方法,为第二、第三单元打好基础。
【基本问题】第1课:美术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它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第2课:美术作品由哪些元素组成?我们如何进行美术鉴赏活动?
【具体问题】第1课:艺术源于生活,艺术高于生活。
〖图像识读〗第1课主要围绕徐悲鸿近现代中国画作品《愚公移山》和籍里柯欧洲浪漫主义
作品《梅杜萨之筏》的创作,列举了画稿(草稿)和正稿。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图像的识读,
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与核心主旨。
〖美术表现〗第1课通过画稿和正稿的对比,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的表现手法与形式给人带来
的不同感受。
〖审美判断〗第1课结合作品创作背景,从作品的表现形式和给人的感受,感知作者的创作
意图,作出评价、判断,尝试通过语言、文字和图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创意实践〗第1课结合作品,引导学生积极实践,即假如我是作者我会怎么表现。
〖文化理解〗第1课在作品比较中感受东西方文化在美术作品中体现出的异同。
【单元设计思路】第1课主要解决学生对美术作品创作的理解,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
过程是鉴赏美术作品的重要基础。在教师引导中,有意识的从作品的形式(线条、色彩、材
质、空间)、内容(题材、主题、情境)等方面分析表述,为第2课教学做好铺陈。
【单元目标】
〖知识与技能〗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学会对作品形式和内容的理解分析;
〖过程与方法〗在感知、评价、判断与表达中,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美术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能够正确区分和理解东西方美术作品。
【第1课教学过程设计】
〖情境导入〗
首先通过讲愚公移山、梅杜萨海难事件,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画面。(设计思路:以故事情
节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发想象,便于下一步的理解和实践)
〖带着问题自学〗(之后教师提问)
1.徐悲鸿创作《愚公移山》的原因和动机是什么?
2.籍里柯创作《梅杜萨之筏》的原因和动机是什么?
〖互学交流〗小组、同位间交流预习的问题。学生回答以上两个问题。
〖作品导学〗结合画稿和正稿
1.分析《愚公移山》
中国近现代绘画作品,用传统的勾勒填色的形式描绘了愚公和子孙们移山的场景,色彩淡雅,
前景人物背景远山,意境悠远、人物突出,是以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为题材,表达了接续奋斗
必将胜利的寓意,创作时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徐悲鸿借古喻今,表达了中国人民
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定决心。
2.分析《梅杜萨之筏》
西方浪漫主义油画作品,用写实的手法细腻刻画了梅杜萨海难事件中木筏上呼救的一幕。光
色对比强烈,构图为斜上的三角形,人物组合形成一个竭力向上的整体,从线条、人物、色
彩的对比,艺术化的还原了惨烈的挣扎和呼救的场景,烘托出浓厚的悲愤情绪和求生的渴望,
以强烈的震撼力表达了作者的愤慨和思考。
〖尝试练习〗
1.临摹愚公的形象,谈一谈愚公形象的特点。怎样理解美术作品源于生活。
2.谈一谈《梅杜萨之筏》的画稿和正稿的差距在哪里?怎样理解美术作品高于生活。
〖小结〗
本课着重探讨了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主要目的是比较深入的理解美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
生活的辩证关系,以及两位杰出画家对待现实生活的态度,从而更好地鉴赏美术作品。
〖课后作业〗
1如何理解徐悲鸿《田横五百士》中人物的呼应关系。
2观看影视作品《八佰》,思考如果让你创作一幅作品《八佰壮士》你会如何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