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寓言的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111.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寓言的启示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9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实验小学陈晶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内容包括人教版语文三年下册第9课《寓言两则》,一则《亡羊补牢》,一则是《南辕北辙》。《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丢羊补牢的事,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的楚国去,他却朝北方走的事,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是难以达到目标的,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这两则寓言,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故事寓意深刻。

另外教材内容还包括《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之多味童年》第一单元“智慧万花筒”中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鹬蚌不争》两篇寓言故事,其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选自高洪波的儿童诗体裁,《鹬蚌不争》则是严军的创作故事作品,通过相争与不争两个故事的对比,来揭示争,互不相让,两败俱伤,他人得利;不争,化敌为友,团结合作,才能共渡难关的启示。

【导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四则寓言的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2. 初步掌握寓言故事的学习方法(读、议、悟、联),并学以致用。

【导学重点】

理解四则寓言的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导学时间】

1课时

【导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看图猜寓言

1.同学们,平时我们学过和课外读过一些寓言故事,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好玩的游戏:看图片猜寓言。依次出示6张故事图片(守株待兔、画蛇添足、拔苗助长、狐假虎威、盲人摸象、掩耳盗铃)

2.学生看图猜寓言故事。

3.齐读成语。

4.师小结揭题:同学们刚刚读的这些成语,都是出自于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可有趣了,故事里的主人公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和其他事物。而且在短小的故事里,

都蕴含着大大的道理,(板书:小故事,大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则寓言,去感受寓言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板书课题:寓言的启示)。

【设计理念】用游戏猜图的方式,引出寓言故事的主题,既复习了旧知,又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并且通过教师巧妙的导语,介绍了寓言“小故事、大道理”的特点,一下子拉近了孩子们与寓言故事这个主题的距离。

二、教授方法,读懂《亡羊补牢》

(一)读一读——读文知事

1.读故事前,老师先来检查大家生字学习情况。

(1)强调“圈”多音字的读音。

(2)读好轻声词:窟窿街坊盘缠结结实实。

2.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亡羊补牢这个故事,注意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学生自由读故事。(板书:读一读)

(1)根据提示,谁能来说一说?如果能结合文中出现的词语来说,就更棒了。

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好心()他却(),等到第二次又丢了羊,他(),赶紧()从此,他的羊()。

(3)出示——亡羊补牢,结合字典和课文内容,理解亡与牢的意思。师:你看,故事的题目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多有意思呀。会结合字典意思和文中的意思去理解词语意思,多好呀。

【设计理念】词语过关检查抓住本课最重点的轻声词以及多音字“圈”,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能读准字音。再读准词语的基础上,教师明确读书要求,让学生自己读故事,对故事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再结合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巧妙搭设了阶梯,用词语填空的形式来概括故事,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学生们能较快地将故事概括出来,也学会用文中词语概括内容的方法。最后再进行题目释义,学生读文知事后,理解起来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二)议一议——品析人物特点

1.品“劝”感知人物特点:

(1)回想:当牧羊人第一次丢羊后,街坊们都劝过他,请在故事中找到相关句子画出来(出示语句)

(2)谁来劝劝那位养羊人?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其实街坊的话中,有个词就能知道街坊是担心着急的,你们猜猜是哪个?(赶快)对,抓住话语中的关键词语,我们就能体会到人物的情感

(4)看得出来,你们都是些好心的街坊!让我们再一齐劝劝那位养羊人吧!齐读。

2.品“答”感知人物特点:

(1)听了街坊的劝告,牧羊人是怎么回答的?

出示语句: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1)这是一句什么句?

(2)读反问句和陈述句有什么不同?生回答,师范读、生齐读

(3)牧羊人打算修羊圈吗?(不打算)

出示陈述句:羊已经丢了,不修羊圈了。

(2)下面,我们来分角色合作读读这组对话。师读街坊的话,学生一二组读反问句,三四组读陈述句。学生再换句品读。

哪一句更让你感觉到养羊人不想修羊圈?学生谈感受

师:这就是反问的表达效果:加强语气,突出强调牧羊人不打算修羊圈。

3.品“结尾”感知人物特点:

(1)当发现丢了第二只羊后,这时候养养人才开始修羊圈。请同学们看到故事的结尾,你从哪句看出知错了?(他后悔了……,对,从他的想法)

你又从哪句看出他改错了?(他赶快堵上……,从他的行动)

(2)读到这里,你对牧羊人有什么评价?说说你的理由。

(3)学生结合之前品读感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点评。(板书:议一议)【设计理念】品析人物,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通过抓住街坊的“劝”和养羊人的“答”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对比朗读中,感知养羊人的人物特点,也通过抓住故事的结尾,从而对人物有一定的认识,进而进行合理的评价。

(三)悟一悟——感悟道理

(1)从养羊人的身上,你悟出什么道理呀?(板书:悟一悟)

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2)同学们,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说错话,办错事,但只要我们能做到有错就改,还不晚!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

【设计理念】通过前面的读和议,学生们对故事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对人物特点有了一定的认知,故事蕴含的道理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教师在此以“亡羊补牢,未为迟也!”作为道理的延伸,也为下一环节“联系生活”作出铺垫,相得益彰。

(四)联一联——联系生活实际

(1)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亡羊补牢”这样的事情:(板书:联一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