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弗洛伊德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防御机制

1.压抑:指一个人不能被社会或自己意识所接受的欲望、情感和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压抑

到潜意识中去,使自己意识不到,而使内心保持纯洁、安宁。

弗洛伊德认为隐藏的冲突可以通过口误、梦以及心理分析的各种技术揭示出来。压抑的欲望可产生心理问题并以神经症的形式表现出来

2.反向形成:指一个人表现与自己的欲望、动机、观念等截然相反的矫枉过正式的态度和

行为,借此减少焦虑,维护安宁。

3.投射:一个人把自己的过失归咎于别人,或者是把自己内心那些不能为社会规范或自我

良心所接受的感觉、欲望、意念等放到别人身上,以掩饰自己,逃避或减轻内心的焦虑与痛苦。

4.升华:一个人将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导向人们所接受、为社会所赞许的活动上面来。

5.退行:一个人遇到困难时放弃已经习得的比较成熟的对应技巧和方式,而使用原先比较

幼稚的方式去应付困难和满足自己的欲望。常见于儿童,也常发生于成人。歇斯底里和疑病症常见。

第二字孩子来到家庭,大孩子可能退行。例如用早期的说话方式,想要奶瓶甚至尿床。

中年危机的男性变得不负责任,与女性约会;

已婚的成人搬回家和妈妈住

6.否认:一种拒不承认现实的某些方面,借以减轻焦虑和痛苦的心理防御机制。

7.转移:一个人把对某一对象的欲望、情感或行为意向不自觉地转到其他对象上去,以减

轻自己的心理负担。

8.合理化:一个人给自己的行为或处境寻找能为自我和社会认可的理由的做法。

9.抵消:一个人以象征性的动作、言语和行为来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以弥补内

心的愧疚。

10.补偿:选择其他能获得成功的活动来弥补因目标受挫而产生的沮丧感和痛苦感,在体验

成功的满足中获得心理平衡。

防御机制的基本功能:改变现实以避免焦虑

心理学知识之自我防御机制

心理学知识之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最早于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态度作为一种自卫机制,能让人在受到贬抑时用来保护自己。在教师招聘类考试中主要以客观题形式备考。通过概念理解以及举例的方式来进行知识考查。下面是有关自我防御机制的概念解释以及例子,希望可以帮助同学们。 (一)否认: 作用:通过好像它不存在的方式来处理引起焦虑的刺激。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防御机制,具有儿童的心理的特点。 举例:拒绝医生所下的患癌通知。 (二)移置(转移): 作用:将冲动指向威胁较小的目标,通常是把对强者的情绪、欲望转移到弱者身上。 举例:以猛烈的关门来替代攻击某人;踢猫效应;找替罪羊。 (三)理智化: 作用:通过关注事物的理智层面来回避不能接受的情感部分。 举例:将注意力放在葬礼的细节而不是悲伤上。 (四)投射: 作用:把自己不能接受的冲动归为别人。 举例:在工作中犯了错误,不是承认它而是认为同事无能。(甩锅) (五)文饰(合理化): 作用:给行为一个貌似有理但不正确的解释,这个解释并非行为的真正原因。 举例:辩称每晚喝酒有助于降低血压。 (六)反向: 作用:因为真实信念会引起焦虑而持相反信念。 举例:持种族偏见的人走极端,公然信奉该种族。(物极必反)。 (七)退行:

作用:受到威胁时,退回到早期的发展阶段。 举例:没有得到期望的结果就乱发脾气。 (八)压抑: 作用:将不想要的想法排除在意识之外。 举例:忘记创伤性事件的某些方面。 (九)升华: 作用:将不被接受的冲动以社会可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 举例:通过成为拳击手来表达攻击倾向;通过成为国家监听人员来满足自身的窥私癖。 (十)压制: 作用:将不想出现的想法推进至潜意识。 举例:主动尝试忘掉引起焦虑的事件。 (十一)抵消: 作用:尝试撤销不能接受的行为或者想法。 举例:侮辱别人后又过分赞美他。 例题: 小明去买东西,人家多找了10元钱,他一直在犹豫是否要还回去,又想如果是别人也许不会还。这属于自我防御机制中的( ) A.压抑 B.转换 C.投射 D.文饰 【答案】C。解析:投射效应是指因个人具有某种特性而推断他人也具有与自己相同特性的社会心理现象,即“以己度人”“将心比心”,认为别人也一定会有和自己类似的言行和需要。故选C。

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人格组成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人格组成本我自我超我 (2011-09-09 15:48:02)转载▼标签:转载分类:转载 原文地址: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人格组成:本我、自我、超我作者:xpwj_2008_sx4r3 弗洛伊德认为整个人格由三大系统组成,它们是本我、自我、超我。在一个精神健全的人身上,这三大系统形成一个统一、和谐的组织结构。当人格的三个系统相互冲突时,人就会处于失调状态,即不满意自己也不满意社会,活动效率随之降低。 一、什么是本我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一个人饿了,他需要食物;一个人冷了,他需要穿衣服;一个男人有了性的冲动,他就是需要一位女性;有人羞辱了你,你就会愤怒;一个人眼睛受到了强光的刺激,他就要闭上眼睛;这些活动都是人原始本能的需要,而且这些话动都是无意识的,无论你是圣贤哲人还是卑鄙小人都存在这个本能。 人为什么会些本能,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人做为一个机体,由于机体内部或外部的刺激会产生兴奋(紧张),这种紧张感会让人感到不舒服,比如一个人饥饿了,他的胃部就会产生痉挛,他必须进食才能消除这种紧张感,本我的目标是消除这些紧张,紧张是一种让人痛苦的和让人不舒服的体验,消除紧张以后人才会感到快乐,本我的特点是不能容忍紧张状态,希望立即得到满足。 本我为了解除紧张而产生了两种活动过程: 1、行成意象 一个人饥饿了,他的脑子里就会产生食物的意象,一个口渴的人首先想到的是水,这都是由于人的本能需要所产生心理活动,这些意象的产生有效缓解了紧张的压力。这种由于本能需要而产生意象的心理过程叫原发过程。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为减轻紧张(饥饿是一种紧张)而产生的对所需事物(食物)的记忆意象或联想的心理过程叫原发过程。产生这些意象是无意识的,是自动产生的,没有经过思考加工的,一个人的眼睛受强光刺激后会不由自主的闭上,这也是无意识的行为。 2、冲动性行为 一个人受到了羞辱,为了报复,拿起刀子就向人刺去,这就是一种冲动行为,他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产生的后果,他只是为了马上缓解由于别人对自己的羞辱而产生的紧张感。 二、什么是自我: 本我解除紧张的两种活动过程是冲动性行为和形成意象,但只有意象并不能给饥饿的人提供食物,冲动性的行为也不能给一个性冲动的人提供一个伴侣,实际上,冲动行为只能招引外界的惩罚而导致紧张的程度增加。人必须寻找食物、伴侣以及生活所需要的其它东西,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人不得不考虑外界的现实,比如,实施一种行为时,他必须考虑到后果,就如一个有性冲动的男人不能强奸一个妇女一样,如果他这样做了,他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一个人在商店里看到了一件自己非常喜爱的东西,他想得到,这是本我在起作用,但他不能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心理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心理结构理论 11级汉语3班11100319 吴越滢 【摘要】奥地利著名科学家弗洛伊德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即使是正常人,在意识的背后都可能具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和冲动,因不被社会习俗、道德法律所容许,必须被压抑下去而不被意识到。这些被压抑于心灵深处的欲望和动机构成了人的潜意识,它是人类一切精神生活的根本动机。这种潜意识学说,构成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而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在世界心理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而且对文学创作、文学研究、美学理论等多门人文社会科学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关键字】意识与潜意识俄狄普斯情结失言 【正文】 心理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在对精神病人的治疗中发现,在人的意识之外还可能有一种无意识心理,这种无意识心理在遇到阻碍的场合下就转化为神经病的病理症候。弗洛伊德在1895年与布鲁尔合著的《癔症研究》中提出了“潜意识”概念。书中认为在我们觉察到的意识性观念之外还存在着潜意识观念。并强调:“我们必须承认存在着潜意识的观念,并起着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可以觉察到并能够认知的心理部分,包括我们所知道的一切消息、观念和感觉。因为意识和外部世界联系得非常紧密,它受到的限制也就更多。潜意识是人们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潜意识又被分为前意识和无意识。前意识“指当需要时就能 变为意识的那种心理材料。”它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 个边缘部分。它虽然暂时是无意识的,但是比较容易转化为 意识。而无意识作为心理结构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则 是“包括所有曾被压抑或从未被允许变为意识的心理材料”。 无意识处于心理结构的深层,是人们难于察觉和认识的部 分。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其核心要素是性冲动、性本能、 性欲望,它通过人们不够注意的玩笑、失言、梦等方式表现出来。在人的心理结构中,无意识占据了最大一部分。在表现上多为盲目的冲动、生物的本能和被压抑的欲望。倘若用冰山来比喻的话,意识只是浮于水面上的小部分,而无意识则是藏于水面之下的那大部分。 弗洛伊德早期是用无意识的本能和欲望,尤其是性本能和欲望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这一学说从两个前提出发:首先,它“肯定精神过程本身都是无意识的,而那些有意识的精神过程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动作和整个精神生活的局部。其次,就是肯定那些不论就狭义还是

18种心理防御机制趣解

18种心理防御机制趣解 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它是一种适应性倾向,目的是寻找心理平衡,是人们在在遭受挫折、冲突和紧张情绪是,自觉和不自觉实用的。当你的肚子咕咕叫的时候,这就是身体提醒你需要补充能量了;当你罹患感冒的时候,这就是身体在提醒你需要休息了;如果你被上司误会了还不能解释的时候,你不妨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大声喊几嗓子;如果你搀扶了一位跌倒的老太太而被误解了,你不妨想没文化没教养的人真的可悲,我不能和他们一般见识。等等吧,这些都是我们的身体(包括肌体和心理)在做防御了。仔细观察和想象你就会发现,多数时间里,我们可能都在自觉和不自觉的使用某种心理防御,以缓解自身所体验到得痛苦和不快,进而让自己处于一种相对安全和平和的状态中。 有一个古老的故事开头:在一位农夫的果园里,紫红色的葡萄挂满了枝头,令人垂涎欲滴,当然,这种美味也逃不过安营扎寨在附近的狐狸们,它们早就想享受一下了。 第一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发现葡萄架要远远高出它的身高。它站在下面想了想,不愿就此放弃,机会难得啊!想了一会儿,它发现了葡萄架旁边的梯子,回想农夫曾经用过它。因此,它也学着农夫的样子爬上去,顺利地摘到了葡萄。 心理分析:这只狐狸采用的就是问题解决方式,它直接面对问题,没有逃避,最后解决了问题。 第二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也发现以它的个头这一辈子是无法吃到葡萄了。因此,它心里想,这个葡萄肯定是酸的,吃到了也很难受,还不如不吃。于是,它心情愉快地离开了。

心理分析:这只狐狸运用的是心理学当中经常提到的"酸葡萄效应",也可以称为文饰作用或合理化解释,即以能够满足个人需要的理由来解释不能实现自我目标的现象。 第三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刚刚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深深地被主人公的精神打动。它看到高高的葡萄架并没有气馁,它想:我可以向上跳,只要我努力,我就一定能够得到。"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支撑着它,可是事与愿违,它跳得越来越低,最后累死在了葡萄架下,献身做了肥料。 心理分析:这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为"固执",即反复重复某种无效的行为,有时我们也称它为强迫症。它说明,不是任何事情的最佳方案都是解决问题,要看自己的能力、当时的环境等多种因素。 第四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一看到葡萄架比自己高,愿望落空了,便破口大骂,撕咬自己能够得到的藤,正巧被农夫发现,一铁锹把它拍死了。 心理分析:这只狐狸的行为我们称它为"攻击",这是一种不可取的应对方式,于人于己都是有害无利的。 第五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一看自己的身高在葡萄架下显得如此的渺小,便伤心地哭起来了。它伤心为什么自己如此矮小,如果像大象那样,不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吗?它伤心为什么葡萄架如此高,自己辛辛苦苦等了一年,本以为能吃到,没想到是这种结果。 心理分析:这只狐狸的表现我们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倒退",即个体在遇到挫折时,从人格发展的较高阶段退到人格发展的较低阶段。

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的概念 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面对有可能的威胁和伤害时一系列的反应机制。即当自我受到外界的人或者是环境因素的威胁而引起强烈的焦虑和罪恶感时,焦虑将无意识地激活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来保护自我,缓和或消除不安和痛苦。它包括:否认、压抑、合理化、移置、投射、反向形成、过度代偿、抵消、升华、幽默和认同的11种形式。 自我防御机制的提出 关于自我防御机制,首先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后由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对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她的著作《自我和防御机制》中强调“每一个人,无论是正常人还是神经症患者的某种行为或言语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全部防御机制中的一个或几个特征性的组成成份。” 只要能够运用这些防御机制来维持平衡,而没有表现出适应不良的行为,那就不能看作是病态。只有在不适当的时机,不适当地应用防御机制以致不论在自己内心安宁方面还是与他人的交往方面都和他的生活不相称、不相和谐时才可以称之为病态。如果一个人对任何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不愉快情感都做出刻板的、不加选择的、公式化、自动化的防御反应,便可以认为他是患了神经症。 自我防御的常见种类: 自我防御机制有很多,可给予不同的分类。如成熟性防御和不成

熟性防御、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等等。现将几种常见的防御机制介绍如下: (1)否认,是指对某种痛苦的现实无意识地加以否定。由于不承认似乎就不会痛苦。鸵鸟把它的头埋在沙子里就意味着不可接受的东西不存在,否认正是如此。一个心爱的人已死亡,可仍相信或认定他还活着或即将回来,甚至还为他做些什么;一个癌症病人可否认自己患了严重的迫近死亡的疾病,尽管他也可能就是一位通晓该疾病的知名度很高的医生。这一过程可使一个人逐渐地接受现实而不致一下子承受不了坏消息或痛苦。的确是一种保护性质的、正常的防御。只有在干扰了正常行为时才能算是病态的。 (2)压抑,是指把意识所不能接受的观念、情感或冲动抑制到无意识中去。它虽不能随意回忆,但可通过其他心理机制的作用以伪装的形式出现。如对痛苦体验或创伤性事件的选择性遗忘就是压抑的表现。 (3)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指无意识地用一种通过似乎有理的解释或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其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如对儿童的躯体虐待可说成是“玉不琢不成器,树不伐不成材”、“打是疼骂是爱”。合理化有两种表现:一是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二是甜柠檬心理,即当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柠檬时,就说柠檬是甜的。两者均是掩盖其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 (4)移置,是无意识地将指向某一对象的情绪、意图或幻想转移

弗洛伊德的《爱情心理学》读后感

弗洛伊德《爱情心理学》浅析 《爱情心理学》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与《性学三论》、《文明的性道德与现代人的不安》三者构成了“泛性论’的核心。所谓“泛性论”就是一切从性谈起,一切归结于性。但是,当我们把弗氏的大部分著作阅读之后,就不难得到一个印象,他所指的“性”,除窄义的男女之事外,实具有更深远的涵义。 原欲(即力必多—libido),作为一种生物的本能需要,如同饥饿一样,它需要获得满足,但不同的是,其满足的方式远比单一的饮食广泛得多。由原欲所迸发出来的能量,作为性欲冲动,可直接进行发泄和满足,但也可以经转化而升华为动力,成为文化与文明的创造源泉。然而,这种原欲所积累的能量,不一定都能顺利地满足或升华,在某种情况下,由于遇到阻力,则可变为畸形发展或是倒错,甚至出现性心理发育的反向退化或停滞现象,这些都会反映在人们对爱情选择、爱的对象和目的以及性满足的方式方法上,于是在心理学上形成一组特殊的变态病;或由于过分的压抑而形成各种心理症。这就是《爱情心理学》所涉及的中心内容。 由此可见,弗氏所著《爱情心理学》并不是一本谈情说爱的心理学,也不是就正常爱情过程做心理上的探讨和阐述。它的出发点旨在通过各种性变态以及心理症,对人类性心理发展做出反证——由病态推论正常的发展过程。现实中存在着这么多的变态者,长期以来,医学家、心理学家找不到合理的科学解释,弗氏则基于深入的观察和研究,终于创造性地发现了其中的奥秘,进而形成一个独特完整的精神分析学体系。因此,当我们阅读《爱情心理学》时,万不可从中找出自己可效法的规律。它只能帮助我们去较好地研究精神分析学说,而不能把它作为爱情的指南,更不能依此来片面分析自己或他人的爱情生活,并从中为某种行为寻找什么心理的依据,因为,不懂精神分析技术,很难对人对已做出正确的评价。 浅析(一) 什么是人的“精神机制”和“人格结构”? 精神机制亦即心理机制。我们说任何一种精神现象或行为方式都具有其心理背景。表面上看是一哭一笑、一言一行,但其心理活动可能是极其错综复杂的,正如制作一颗螺丝钉,成品是那样轻而易举地掉下来,可是其生产工序流程的每道环节都要为形成这颗螺丝钉做准备。螺钉是受机械制约的,人的行为则受心理过程的制约,但这种心理过程,不仅在你的意识控制之中,有时连行为者自己都难以党察到,此即所谓的潜意识(弗洛伊德在研究歇斯底里患者时,发现他人的症状是受着一种患者本人也意识不到的力量所支配。通过催眠疗法,能使患者暴露出这种支配力量的内容,一旦患者意识到其内容,症状便会消失。于是他得出结论说,在人的意识之外还有一个隐藏着的东西,这就是潜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人们意识到的心理过程仅仅是整个心灵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是意识不到的潜意识,它是一个特殊的精神领域,如同冰山下的海洋,冰山是可见的突起,而海洋则是无尽的辽阔。潜意识是人类本能冲动的源泉,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下去的不能满足的欲望的总仓库。为了使潜在的能量得以发泄,需要进行大量的秘密的心理工作,这就是所谓的“精神机制”。由于这种机制有其自己独特的表达和反应方式,所以不能以人们所意识到的心理过程去衡量。例如做梦和一些不可思议的变态心理症便是如此。即使是在正常人的精神活动中,有的也难免要流露出自己也不能理解的言与行。一位议长,在众议院致开幕词中,

自我防御机制的概念

自我防御机制的概念 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面对有可能的威胁和伤害时一系列的反应机制。即当自我受到外界的人或者是环境因素的威胁而引起强烈的焦虑和罪恶感时,焦虑将无意识地激活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来保护自我,缓和或消除不安和痛苦。它包括:否认、压抑、合理化、移置、投射、反向形成、过度代偿、抵消、升华、幽默和认同的11种形式。 自我防御机制的提出 关于自我防御机制,首先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后由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对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她的著作《自我和防御机制》中强调“每一个人,无论是正常人还是神经症患者的某种行为或言语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全部防御机制中的 一个或几个特征性的组成成份。” 只要能够运用这些防御机制来维持平衡,而没有表现出适应不良的行为,那就不能看作是病态。只有在不适当的时机,不适当地应用防御机制以致不论在自己内心安宁方面还是与他人的交往方面都和他的生活不相称、不相和谐时才可以称之为病态。如果一个人对任何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不愉快情感都做出刻板的、不加选择的、公式化、自动化的防御反应,便可以认为他是患了神经症。 自我防御的常见种类: 自我防御机制有很多,可给予不同的分类。如成熟性防御和不成熟性防御、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等等。现将几种常见的防御机制介绍如下: (1)否认,是指对某种痛苦的现实无意识地加以否定。由于不承认似乎就不会痛苦。鸵鸟把它的头埋在沙子里就意味着不可接受的东西不存在,否认正是如此。一个心爱的人已死亡,可仍相信或认定他还活着或即将回来,甚至还为他做些什么;一个癌症病人可否认自己患了严重的迫近死亡的疾病,尽管他也可能就是一位通晓该疾病的知名度很高的医生。这一过程可使一个人逐渐地接受现实而不致一下子承受不了坏消息或痛苦。的确是一种保护性质的、正常的防御。只有在干扰了正常行为时才能算是病态的。 (2)压抑,是指把意识所不能接受的观念、情感或冲动抑制到无意识中去。它虽不能随意回忆,但可通过 其他心理机制的作用以伪装的形式出现。如对痛苦体验或创伤性事件的选择性遗忘就是压抑的表现。 (3)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指无意识地用一种通过似乎有理的解释或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其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如对儿童的躯体虐待可说成是“玉不琢不成器,树不伐不成材”、“打是疼骂是爱”。合理化有两种表现:一是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二是甜柠檬心理,即当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柠檬时,就说柠檬是甜的。两者均是掩盖其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 (4)移置,是无意识地将指向某一对象的情绪、意图或幻想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替代的象征物上,以减轻精神负担取得心理安宁。如一个孩子被妈妈打后,满腔愤怒,

佛洛依德与心理学

弗洛伊德与心理学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9.23),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著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简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医生兼心理学家、哲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 女儿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 孙子卢西恩·弗洛伊德(Lucian Freud)后来成为了著名的画家。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4岁时举家迁居维也纳。他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布吕克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 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1886年与马莎·伯莱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儿A·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1938年因遭纳粹迫害迁居伦敦,于1939年9月23日因口腔癌在伦敦逝世。 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1884年与J·布洛伊尔合作期间产生的,他们合作治疗一名叫安娜·欧的21岁癔症患者,他先从布洛伊尔那里学了宣泄疗法,后又师从J·沙可学习催眠术,继而他提出了自由联想疗法,1897年创立了自我分析法。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生平经历 ◆童年时期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Moravia,现属捷克)的弗莱堡(Frieberg)市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雅各布一位心地善良、助人为乐但资本微薄的犹太商人,他虽然经商,但为人诚实、单纯。所有的这些性格,对弗洛伊德有很大的影响。母亲是父亲的第三个妻子,当时才21岁,他是同母所生8个兄弟姐妹中之长兄,而他还有两个异母的哥哥。他4岁时全家迁居到维也纳,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那里度过的。在上中学以前,弗洛伊德是在家里接受父亲的教育的,尽管父亲的文化程度很低。当弗洛伊德9岁的时候,由于具备了过人的智力,加上平时的努力自修,以优异的成绩比入学年龄提前1年通过了中学入学试,17 岁时以全优的成绩毕业于吉姆那森学校。1873 年,弗洛伊德从大学预科毕业前夕,面临着一生职业的抉择。他对成为政治家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均感兴趣,但作为犹太人行医是可供选择的几种职业之一,他在自传中曾说:“毕业之前,在卡尔·布鲁尔教授的课上,听他朗诵歌德那美妙的论自然的散文,遂决定成为一名医科学生。” ◆学习医学

(讲稿)自我防御机制之压抑

自我防御机制之压抑 一、了解压抑 1、从生活中常见方面出发: 压抑心理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态社会心理现象。它存在于社会各年龄阶段的人群中,它与个体的挫折、失意有关,继而产生自卑、沮丧、自我封闭、焦虑、孤僻等病态心理与行为。挫折与压抑感之间互为因果,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圈。一般而言,压抑心理的行为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忧郁、厌倦、优柔寡断、社交障碍、躯体化焦虑。 由于将消极情绪压抑在内心,个体的焦虑感会明显增强,自我感觉不好,焦虑又常以躯体不适表现出来。如头痛、肠胃不适、疲倦等;有的则以暴饮暴食的方式去摆脱压抑感,结果导致肥胖症。 改向行为是指被压抑的情绪与思想,有些会转化为潜意识,潜意识又会以动机的形式,驱动某种行为。越被压抑的情绪、思想,越可能在适当的时候以改头换面的方式表现出来,如一个学生在学习上遭到挫折,他的成功感受到压抑,则可能在另一种场合去表现自己,或爱好文体活动,也可能以恶作剧来释放能量,表现自己。 二、压抑的定义 压抑是防御机制中最简单,最基本的方式,也是在个体的生活中最早出现的,它是一种主动地,不自觉地将超我不允许的欲望和动机驱逐入潜意识中的过程 注:压抑和压制的区别: 压抑是意识层面上一点都不知道,而潜意识却还是有记忆和感受。压制是意识参与其中,有意的将事情给遗忘。 在精神分析学中明显区别于“潜抑”,潜抑指的是一种意识无法觉察的心理过程。而压抑指的是一种能够被意识觉察到并困扰着意识感受的心理过程,是每个人用来控制某些愿望和欲求的方法,而这些欲求并不是像潜抑过程所作用到的那些那样具有和意识严重的冲突,它们较弱但仍然有力。如果说潜抑抑指的是“俄狄浦斯恋母情结”那么压抑就是儿子处于想要顶撞母亲却又怕母亲伤心的境地,而不得不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压抑的积极与消极作用 作为心理防御机制形式的压抑,有积极的作用,也具有消极作用。其积极作用在于控制某些不适当的冲动,减轻不愉快经验的打击,避开暂时的困难,以图东山再起。其消极作用表现在如果过于频繁地压抑,超过了意志控制的能力与心理忍受力,就可能出现心理失常,严重的还可能出现心理疾病,人格变态,直至郁闷而死。 四、压抑的表现形式 选择性遗忘是压抑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即有选择地将不愉快的经验压抑在潜意识里,表现为无法回忆。 例子:如儿童期遭受了可怕的性虐待,但个体坚称她没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且对于其他的事情的记忆完好。这并不是说个体撒谎,而很有可能是这段经验过于痛苦,难以接受,因而被压抑在意识之外(创伤后应激障碍导致) 还有一个妇女和母亲去超市购物,超市的出口有比较高的台阶,就在两人下台阶的时候这个妇女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就是想把自己母亲推下台阶。对此,她十分自责,这可是自己的母亲,我为什么大逆不道产生伤害自己母亲的想法?咨询过程中我们进一步分析才知道她

弗洛伊德心理学说

弗洛伊德心理学说 心理动力的本能论:弗洛伊德将本能视为人类的基本心理动力。本能来自身体的内部刺激,它驱使人通过活动来满足由于内部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和生理要求,宣泄和消除由于刺激所引起的紧张、痛苦和焦虑。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弗洛伊德多次提出和修改他的本能理论,如前期提出的自我保存与种族繁衍的本能,后期提出的生本能和死本能等。但是他所反复强调、深入研究的则是性本能。他认为性本能是诸本能中最重要也是最活跃因素," 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所没有意识到的。更有甚者,我们认为这些性的冲动,对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作出了最大的贡献。" (1)根据这一心理动力论,弗洛伊德系统地揭示了人格发展的过程,揭示了各种精神病的起因,解释了人类创造性行为的心理动机,性本能成了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解人类活动的一把钥匙。正是这两个基本的理论发现,支起了一个巨大的拱门,精神分析的潮流就从这一拱门源源流出,并显示了独特的思想个性。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各种学说中,最有影响的分支主要包括 5 个方面:一、梦心理学。弗洛伊德用无意识来解释梦,认为" 梦都是本能欲望的满足。" (2)同时他还提出 了梦的工作机制,探讨了自由联想等释梦的方法和技术,将梦的

分析看着是理解和接近人的无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二、过失心理学。根据决定论思想,弗洛伊德深信任何偶然性的后面都受到必然性的支配,因而人的各种失误,如口误、笔误、遗失、遗忘、误听、误读、误行等,都是无意识动机与意识的控制相互冲突的体现,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暴露。三、变态心理学。传统的变态心理学只强调外部刺激而弗洛伊德则将病因转向了对病人的内心冲突和动机的分析,他指出,变态心理可以说是性的本能因受到外部和内部挫折和剥夺后所引起的非常规的寻求满足的心理,是无意识欲望的反常表现,是力比多的变态用法,是力比多满足的代替物。而这些变态心理大多是对早期婴儿的性满足方式的倒退,如受虐与施虐、自恋、同性恋、恋物淫、窥淫癖等。四、人格心理学。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id )、"自我" ( ego)、" 超我" ( super-ego )。" 本我" 的构成是被称为" 力比多" (libido )的原始的生命本能,它无条件地按照"快乐原则"行动,没有道德是非和时空限制,无所顾忌地寻求本能需要的最大限度的满足和心理刺激的彻底消除。而"自我"则使本能现实化理性化了,它已从非理性的本我中分化出来,代表了人格中理智和意识的部分,其行为准则是"现实原则",它根据现实条件和客观环境来调整本我与外部世 界的关系,在不造成更大的痛苦的前提下满足本我的需要。"超我"则是道德化的自我,代表了儿童时期所认同的双亲或社会的

弗洛伊德十种自我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归纳了十种自我防御机制,分别为: 1.压抑:是指一切为社会道德、宗教法律所不能容许的冲动、欲望,在不知不觉中被抑制到无意识之中,使人自己不能意识到其存在。这种机制叫做压抑。只有在压抑作用发生的条件下,以下9种机制才能发生.! 压抑的正面作用是:当个体产生与社会规范相悖的内心冲动或需求时,如果个体不加以压抑和控制而任其发展下去,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挫折并产生焦虑和痛苦。压抑起到保持其心境安宁;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作用。一个成熟的有修养的人是一个懂得运用压抑作用的人。 但是压抑也有其负面作用,因为被压抑的欲望与冲动并未消失,只不过是在意识的监督之下暂时潜伏下来,一旦有机会就可能活跃起来,引起意识领域轻微和短暂的扰乱现象。同时,如果过分地使用压抑作用,把自己正常的欲望和本能拼命地加以压抑,就会形成一种病态的反应。如强迫型人格异常者,就与他们过分地使用压抑作用心理防卫机制有很大的关系。 2.投射:把自己的愿望与动机归于他人,断言他人有此动机、愿望,然而这些东西往往都是超我所不能容的。投射又称外射作用,是指个体将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承受但又是自己具有的冲动、动机、态度和行为转移到他人或周围事物上,认为他人或周围事物也有这样的动机和行为。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见青山多抚媚,青山见我亦多情”等就是投射作用的写照。投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通常又是无意识的。 3.否认: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拒绝承认那些使人感到焦虑或痛苦的事件,似乎其从未发生过。 否认是指把已经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加以否认,认为它根本没有发生过。其目的是以拒绝承认痛苦事实来躲避心理紧张和不安,是一种最简单、最原始的心理防卫机制。 否认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护自己,给自己多一些时间来思考并作出决定。但它并不能使被否定的问题得到解决,从长远来看是不足取的。如果严重的话,还会减低人们对现实的

自我防御机制及其在心理动力学取向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自我防御机制及其在心理动力学取向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徐州市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张学良 防御机制的概念由精神分析理论的创立者弗洛伊德(1896)引入现代心理学,其主要观点是各种无意识的心理策略被用来防卫、曲解或掩盖不可接受的本能和想法,阻止它们进入意识。这个重要的观点已经被系统化地贯穿于弗洛伊德的各种理论中。弗洛伊德逐渐将压抑这一防御机制确定为精神分析的基石。然而,防御机制这一概念的完整形成和对其心理学根源和功能的探索是由他的一些追随者完成的。特别是佛洛依德的女儿安娜.佛洛依德在她的著作《自我和防御机制》中对她父亲的防御机制理论进行了总结和延伸。20世纪后半期由其他精神分析家提出了其他的一些防御机制。当代精神病学家或临床心理学家,试图对防御机制进行分类,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方法。作为心理动力学取向的治疗师,必须了解关于防御机制的相关知识,这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防御机制的概念与作用 1.1 定义防御至少有三种方法(Conte&Plutchik,1995;Paulhus等,1997)。在弗洛伊最早期的著作中,防御被定义为是一种阻止创伤事件记忆(如性侵犯)进入意识从而达到避免再次经历痛苦的方法。在弗洛伊德后期的结构模型中,防御被定义为一种心理策略,用于应对由不可接受的本能(由本我产生的性或攻击本能)和超我之间冲突引起的焦虑。因此,如果一个人体验到一种不可接受的性或攻击本能,那么这个人就会经受对这些本能的行为后果的焦虑,因为这些行为违背了超我的原则。违背了这些原则会导致内心(如内疚)和外在的忧虑,如生气和性或攻击行为带来的报复。防御机制正是用来调节和降低焦虑以及内心冲突引起的其他负性情绪体验。 客体关系理论、自我心理学和人际精神分析理论对防御的看法有一些不同。在这些理中,防御被看成是一种应对由两种不相容的需要引起的焦虑的方法。个体一方面希望表达不被照顾者、重要家庭成员或社会关系网所接受的自我的某些方面,但另一个方面又希望维持这些重要人物的支持,或保持由于遵从这些重要人物的禁令而形成的个体的内化形象。例如,一个年轻人很生他妈妈的气,他可能希望直接表达出他这种气愤,但是他又害怕受到妈妈的惩罚或自己感到内疚。如果他使用了不成熟的被动敌对行为的防御机制,那么他会通过做家务但是故意做得很慢或很差来调节他这种与内心冲突有关的消极情绪。如果他使用神经症防御机制,那么他会通过把对妈妈的气愤发在兄弟姐妹身上并打他们来处理这种内心冲突。如果他使用一种成熟的防御机制(如升华),那么他可能在做完家务后踢足球,通过身体去释放这些与消极情绪相

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 如果自我的正常和理性方法不能降低或解除焦虑自我 就采取非理智方式也称自我防御机制其有两个特点 1、它们是潜意识的 2、它们篡改或歪曲现实自欺其人 压抑投射移置反向认同隔离倒退固着合理化升华抵消否认 投射性认同投设性指责以攻击者认同幽默 压抑 把意识不能接受的欲望冲动经验在不知不觉中排斥 到潜意识中去使他们无法进入意识以免形成焦虑恐惧内 疚等情绪痛若超我和自我能量反宣泄对本我能量宣泄 的抵制和消除对性驱力和攻击驱力的的压抑也叫反宣泄 压抑现实视而不见知觉歪曲视听口误 压抑创伤性记忆 压抑观念 目的:否认内外危险消除现实性神经性道德性焦虑 健康人格需要一定的压抑性攻击但过度压抑会使人变 得畏缩紧张呆扳胆却少言寡语行为生硬

严重压抑使人生理功能紊乱 隔离 把事件与感情分开谈事件不带感情象沒心没肺保护自我不受感情伤害 强迫症与神经症症状都是隔离的结果 表面上不在呼可能心理最在呼 一个人的感情不能表現出来那么就会以怪异的方式表现出来神经症症状 适当的隔离可以使自我忍受情绪紧张不伤感 合理化 文饰作用用逻辑证明自己错的东西是对的減轻焦虑 公元500年前的伊索喻言酸葡萄心理 失败了往往是外归因强词夺理 否认 不承认现实存在的问题或冲突掩耳盗铃 女人否认自己的年龄男人也是 最原始的防御机制

移置转移 把攻击或爱转移到安全对象上 求助者把恨爱转移到咨询师身上也可以相反 移情与反移情 移置能量转移所有的神经症状出现有三个心理过程 压抑移置具体的防御机制 投射 把自我不接受的冲动态度观念行为推给别人减弱或 消除自我焦虑 芙蓉姐姐说全国男人都想娶她 把神经症焦虑与道德性焦虑转换成現实性焦虑 倒退 心理行为退回到心理发育的早期引起别人注意或同情减轻焦虑家里面填了个妹妹,哥哥尿床了,潜意识是引起注意 所有神经症都是儿童行为 升华 人的行为动力是性与攻击能量都是恶的那么人怎么能从事文明行为呢?恶的动机升华干了有利于社会的活动自我把本我与超我统一了当一个人性与攻击能量压抑的时可以成为神经症也可以成

弗洛伊德经典案例-小汉斯的故事

弗洛伊德---《狼人的故事(弗洛伊德心理治疗案例三种)》 小汉斯的故事 这是关于五岁男童(小汉斯)恐惧症的案例。本案例是由病人小汉斯的父亲在弗洛伊德的指导下完成记录的。这个病例在精神分析史上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如弗洛伊德所说,它为幼儿期性欲理论提供了第一个完整的例证。通过病人之父的详尽记叙,以及穿插于记叙过程中的弗洛伊德的精到点评,我们看到一个有些性早熟的小男孩从患上对马的恐惧症到治愈的全部过程,并深入到这个孩子的性心理的方方面面。 从不到四岁开始,小汉斯就对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发明了根据阴茎的有无判别有生命物体和无生命物体的方法;他还固执地认为,所有人都有阴茎,而且体型大的人和动物其阴茎也更大。当他的妹妹出生之后,生殖问题更是盘桓在小汉斯的心头,他下意识地对母亲的怀孕和婴儿的出生有了正确的认识,但是父母却用鹳的故事来向他解释生育的问题。处在俄狄普斯期的小汉斯,本就对母亲有强烈的依恋而对父亲怀有敌意,再加上父亲在性问题上解释让他疑窦丛生,于是对父亲的敌意越发加强。他想跟母亲结合,想和母亲生下孩子,但是又害怕父亲的报复,害怕遭到父亲的阉割,于是焦虑产生,心理症的隐患也由此埋下。请注意,弗洛伊德在一开始就向我们提供这样一个阉割威胁的情节:“在他三岁半的时候,他母亲曾看见他把手放在阴茎上。她这样吓唬他:‘如果你再那样(触碰阴茎),我会叫A医生来把你的小鸡鸡割掉。那时候,看你怎么撒尿?’汉斯:‘那我就用屁股尿。’”由后来的事情看来,阉割正是导致症结的原因,而他的恐惧症,根本说来也正是对阉割的恐惧;不过,这里向汉斯发出威胁的,乃是他所钟爱的母亲,而他的恐惧对象,却明显的是父亲,看来,阉割威胁的源头主要并不是语言,而是一种深刻的心理情结。有一点需要说明,在弗洛伊德较早期的理论中,他所持的观点一直是:焦虑产生于对恋母情结的压抑。根据他后来的修正理论,焦虑实际上是一种信号,警告自我阉割危险即将到来;不是压抑产生焦虑,而是焦虑产生压抑。在本文中,弗氏在焦虑成因的问题上多少有些语焉不详,但是毕竟在此基础上多处把焦虑的成因明确指向了汉斯的父亲,可见在当时的弗洛伊德心中,焦虑新说的雏形已然形成;…….有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根据其对病态人格进行的研究提出了人格及其发展理论。这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提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在此,他对发展心理学的建设也做出了贡献。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人格发展观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人的心理活动或精神活动主要包括意识(conciousness)和无意识(unconciousness)两个部分。弗洛伊德后来修订了这种意识与无意识的“二分法”,而引进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的心理结构或人格结构。 “本我”,类似于弗洛伊德早期理论中的“无意识”概念。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它又是强有力的部分。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弗洛伊德把本我比拟为充满剧烈激情的陷阱(pit)。目的在于争取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动机的里比多(libido)被围困在本我中,并且是通过减少紧张的意向表现出来。诸如,性欲的满足、干渴和饥饿的解除等,都使紧张状态消除而使个体产生快乐。在弗洛伊德看来,一个个体是要和现实世界发生交互作用的。即使是进攻、侵略,也是和本我的减少紧张状态的基本原则相联系的。 在心理发展中,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是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由于他们可担忧的事情不多,除了身体的舒适以外,尽量解除一切的紧张状态。但是,由于生活需要,可能产生饥饿、干渴,于是就产生了紧张,他们等待吃奶、喝水,此时,本我可能会产生幻觉,出现希望目标的想象而且在幻想中获得满足;本我也可能闯入梦境,儿童在梦中吸吮乳头或拿起了水杯。这被弗洛伊德称之为初级过程思维(primaryprocessthinking)。儿童随着年龄的递增,不断地扩大和外界的交往,以满足自身增加的需要和欲望,并维持一种令其舒适的紧张水平。在本我需要和现实世界之间不断接通有效而适当的联络时,自我就从儿童的本我中逐渐地发展出来。

什么是自我防御机制

什么是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用来应付本我和超我压力的手段。当自我受到本我和超我的威胁而引起强烈的焦虑和罪恶感时,焦虑将无意识地激活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来保护自我,缓和或消除不安和痛苦。[br]关于自我防御机制,首先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后由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对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她的著作《自我和防御机制》中强调“每一个人,无论是正常人还是神经症患者的某种行为或言语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全部防御机制中的一个或几个特征性的组成成份。”[br]只要能够运用这些防御机制来维持平衡,而没有表现出适应不良的行为,那就不能看作是病态。只有在不适当的时机,不适当地应用防御机制以致不论在自己内心安宁方面还是与他人的交往方面都和他的生活不相称、不相和谐时才可以称之为病态。如果一个人对任何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不愉快情感都做出刻板的、不加选择的、公式化的防御反应,便可以认为他是患了神经症。[br]自我防御机制有很多,可给予不同的分类。如成熟性防御和不成熟性防御、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等等。现将几种常见的防御机制介绍如下:[br](1)否认,是指对某种痛苦的现实无意识地加以否定。由于不承认似乎就不会痛苦。鸵鸟把它的头埋在沙子里就意味着不可接受的东西不存在,否认正是如此。一个心爱的人已死亡,可仍相信或认定他还活着或即将回来,甚至还为他做些什么;一个癌症病人可否认自己患了严重的迫近死亡的疾病,尽管他也可能就是一位通晓该疾病的知名度很高的医生。这一过程可使一个人逐渐地接受现实而不致一

下子承受不了坏消息或痛苦。的确是一种保护性质的、正常的防御。只有在干扰了正常行为时才能算是病态的。[br](2)压抑,是指把意识所不能接受的观念、情感或冲动抑制到无意识中去。它虽不能随意回忆,但可通过[br]其他心理机制的作用以伪装的形式出现。如对痛苦体验或创伤性事件的选择性遗忘就是压抑的表现。[br](3)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指无意识地用一种通过似乎有理的解释或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其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如对儿童的躯体虐待可说成是“玉不琢不成器,树不伐不成材”、“打是疼骂是爱”。合理化有两种表现:一是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二是甜柠檬心理,即当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柠檬时,就说柠檬是甜的。两者均是掩盖其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br](4)移置,是无意识地将指向某一对象的情绪、意图或幻想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替代的象征物上,以减轻精神负担取得心理安宁。如一个孩子被妈妈打后,满腔愤怒,难以回敬,转而踢倒身边板凳,把对妈妈的怒气转移到身边的物体上(如“替罪羊”)。这时虽然客体变了,但其冲动的性质及其目的仍然未改变。在心理治疗中,情感的无意识移置既是移情的基础,也是反移情的基础。[br](5)投射,是指自我将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或观念归因(投射)于客观或别人。这在婴儿可认为是相对正常的,在成年人则可由于极度地歪曲现实而成为偏执妄想。[br](6)反向形成,是指对内心的一种难以接受的观念或情感以相反的态度与行为表现出来。如一个有[br]强烈的性冲动压抑的人可积极参与检查淫秽读物或影片的活动。[br](7)过度代偿,又称过度补偿,

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及评价

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及评价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流派的主要创始人.自十九世纪末以来,他的精神分析的理论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这一流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她的《精神分析导论》这一书中简要的阐明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及方法,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大概的了解到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要观点理论 1,潜意识理论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分为3 个部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指个人目前意识到的一切, 是和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是表层的精神活动,是人的精神结构中很小,很微弱的一部分。前意识指虽非目前意识到的但可以通过回忆而变为意识内容的一切, 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无意识则指被压抑而不能通过回忆再召唤到意识中的 一切;这通常是不为社会规范所容的欲望。 无意识包括本能的冲动欲望,人的行为是受本能支配的,但又现实的制约。他把无意识的作用提到了一个高度,认为潜意识起决定作用,认为人的整个精神活动都是潜意识的。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是精神分析的核心。 2、人格理论 在无意识概念的基础上,他还提出了人的精神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 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目标乃 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 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 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佛洛伊德认为人格的三种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始终处于冲突——协调的矛盾运动之中。不平衡时则会产生心理异常。 3、性欲论 一个人从出生到衰老,一切行为动机,都有性的色彩,都受性本能冲动的支配。神经症的产生,就是由于性本能冲动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的结果。精神分析理论指出,在性的后面有一种潜力,这种潜力常驱使人去追求快感。这种潜力被叫做里比多,又称性力。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以及生殖期等。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 4、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受本能的支配,但同时又要受现实的限制。因此,人的心理也就有两种系统,每种系统各受特殊的原则支配。第一种系统受快乐原则的支配,形成于婴儿期;第二种系统除受快乐原则支配以外,还受现实原则支配,形成于婴儿期以后。 在他的后期理论中又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了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虽然各有不同的目的,但最后都是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因此,他把它们联成一体,称为生存本能。为了与生存本能形成两极性,于是他又假设了一个死亡本能。死亡本能不是表现为一种求死的欲望,而是表现为一种自杀的欲望。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