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设计规范
- 格式:pdf
- 大小:362.83 KB
- 文档页数:13
人工湿地设计规范1总则1.0.1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环境防治法》,规范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保护和改善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特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江苏省内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
1.0.3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对象为生活污水、生活废水,或具有类似性质的污废水。
包括城市生活污水、农村生活污水、学校生活污水、住宅小区生活污水、宾馆污水、机关事业单位污水、疗养院污水、景区污水、污水处理厂尾水等。
1.0.4本规程适用的处理规模:生活污水处理规模≤2000m3/日处理水量,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处理时规模≤10000m3/日处理水量。
1.0.5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除应符合本规程外,还应符合国家、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2.1.1人工湿地constructedwetlands人工湿地是人们模拟天然湿地系统结构和功能而建造的、可控制运行的湿地系统,用以对受污染水进行处理的一种工艺,由围护结构、人工介质、水生植物等部分构成。
当水进入人工湿地时,其污染物被床体吸附、过滤、分解而达到水质净化作用。
人工湿地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
2.1.2表面流人工湿地freewatersurfaceconstructedwetlands指水在人工湿地介质层表面流动,依靠表层介质、植物根茎的拦截及其上的生物膜降解作用,使水净化的人工湿地。
2.1.3水平潜流人工湿地subsurfacehorizontalflowconstructedwetlands指水从人工湿地池体一端进入,水平流经人工湿地介质,通过介质的拦截、植物根部及生物膜的降解作用,使水净化的人工湿地。
2.1.4垂直流人工湿地verticalflowconstructedwetlands指水从人工湿地表面垂直流过人工湿地介质床而从底部排出,或从人工湿地底部进入垂直流向介质表层并排出,使水得以净化的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设计规范1总则33≤2000m/日处理水量。
日处理水量,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处理时规模≤10000m /2术语人工湿地是人们模拟天然湿地系统结构和功能而建造的、可控制运行的湿地系统,用以对受污染水进行处理的一种工艺,由围护结构、人工介质、水生植物等部分构成。
当水进入人工湿地时,其污染物被床体吸附、过滤、分解而达到水质净化作用。
人工湿地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
指水在人工湿地介质层表面流动,依靠表层介质、植物根茎的拦截及其上的生物膜降解作用,使水净化的人工湿地。
subsurfacehorizontalflowconstructedwetlands指水从人工湿地池体一端进入,水平流经人工湿地介质,通过介质的拦截、植物根部及生物膜的降解作用,使水净化的人工湿地。
指水从人工湿地表面垂直流过人工湿地介质床而从底部排出,或从人工湿地底部进入垂直流向介质表层并排出,使水得以净化的人工湿地。
垂直流人工湿地分单向垂直流人工湿地和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两种。
指人工湿地充填介质中,存在于介质间的孔隙体积占全部体积的百分比。
指水在人工湿地内的平均停留时间。
指一定人工湿地表面积中,单位时间内去除的污染物数量。
指一定人工湿地表面中,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水体积。
指水在人工湿地内,沿水流方向单位渗流路程长度上的水位下降值。
3人工湿地处理工艺设计3.1处理设施选址与总体布置;宜靠近自然水体、市政排污管道的排放点或便于处理后回用的地点1.2在城市、居住区处理站内宜在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应与建筑保持一定距离,并用绿化带与建筑物隔开;3居住区内处理站宜设置在绿地、停车坪及室外空地;农村地区宜设置在地势相对较低的荒地处;4处理设施与生活供水泵站及其清水池水平距离应不得小于10m;5处理设施地点应便于施工、维护和管理等。
1主要车行道的宽度:单车道为3.5~4.0m,双车道为6.0~7.0m,并应有回车道;2车行道的转弯半径宜为6.0~10.0m;3人行道的宽度宜为1.5~2.0m。
人工湿地设计规范1总则1.0.1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环境防治法》,规范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保护和改善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特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江苏省内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
1.0.3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对象为生活污水、生活废水,或具有类似性质的污废水。
包括城市生活污水、农村生活污水、学校生活污水、住宅小区生活污水、宾馆污水、机关事业单位污水、疗养院污水、景区污水、污水处理厂尾水等。
1.0.4本规程适用的处理规模:生活污水处理规模≤2000m3/日处理水量,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处理时规模≤10000m3/日处理水量。
1.0.5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除应符合本规程外,还应符合国家、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2.1.1人工湿地constructedwetlands人工湿地是人们模拟天然湿地系统结构和功能而建造的、可控制运行的湿地系统,用以对受污染水进行处理的一种工艺,由围护结构、人工介质、水生植物等部分构成。
当水进入人工湿地时,其污染物被床体吸附、过滤、分解而达到水质净化作用。
人工湿地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
2.1.2表面流人工湿地freewatersurfaceconstructedwetlands指水在人工湿地介质层表面流动,依靠表层介质、植物根茎的拦截及其上的生物膜降解作用,使水净化的人工湿地。
2.1.3水平潜流人工湿地subsurfacehorizontalflowconstructedwetlands指水从人工湿地池体一端进入,水平流经人工湿地介质,通过介质的拦截、植物根部及生物膜的降解作用,使水净化的人工湿地。
2.1.4垂直流人工湿地verticalflowconstructedwetlands指水从人工湿地表面垂直流过人工湿地介质床而从底部排出,或从人工湿地底部进入垂直流向介质表层并排出,使水得以净化的人工湿地。
ICS27.140P 55 DB13 河北省地方标准DB 13/T 5217—2020河道人工湿地设计规范Design code for river constructed wetland2020-08-18发布2020-09-18实施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13/T 5217—2020目次前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2)5 河道人工湿地工程规模、防洪排涝标准和水质控制指标 (2)5.1 湿地工程规模、防洪排涝标准 (2)5.2 河道人工湿地工程的进、出水水质要求 (3)6 自然土壤湿地 (3)6.1 一般规定 (3)6.2 河道地形整治与塑造 (3)6.3 湿地水系构建 (4)6.4 自然土壤湿地水质净化能力分析 (4)7 人工基质湿地 (4)7.1 一般规定 (5)7.2 总体布置 (5)7.3 人工基质选择 (5)7.4 供配水系统设计 (6)7.5 人工基质湿地水质净化能力分析 (6)8 湿地进出水系统及湿地建筑物设计 (6)9 湿地植物选择与种植 (6)9.1 一般规定 (7)9.2 湿地植物选择 (7)9.3 湿地植物种植设计 (7)10 湿地工程的监测 (7)10.1 一般规定 (7)10.2 湿地工程监测设计 (8)11 湿地工程的维养与管护 (8)11.1 一般规定 (8)11.2 维养管护的设施配备 (8)11.3 湿地工程的运行管理与维护 (8)附录A(资料性附录)湿地水质净化能力分析计算 (10)附录B(资料性附录)常用湿地植物表 (11)IDB13/T 5217—2020II 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北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傅长锋、陈平、刘修水、季保群、杨铁树、刘天翼、李爽、张丽丽、李薇、周园园、刘欣妹、高宏芳、王玥、富饶、柴晓飞、沈丽研、于坤荣、田义轩、冀岩、王聪。
人工湿地设计规范人工湿地是一种以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为目的,通过人工方法构建的湿地系统,可以起到水质净化和生态修复的作用。
为了确保人工湿地能够有效地发挥其功能,设计与建设人工湿地需要遵循一些规范。
1.湿地选址规范:选择适宜的湿地选址是人工湿地设计的基础。
应根据周边土地利用情况、地形地貌、流域水质、水文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具有一定面积和适宜水质的区域作为湿地选址。
2.湿地设计原则:人工湿地设计应遵循生态修复和水质净化的原则,确保湿地系统能够保持良好的水质和生物多样性。
设计中要考虑到湿地面积、湿地类型、流态模式、湿地植被选择等因素,以最佳方式实现湿地功能。
3.水量控制规范:人工湿地设计中要合理控制水量,以满足湿地生态系统的需求。
设计中需要确定进水口和出水口的位置和数量,并根据流量控制要求设置相应的阀门和流速调节设施。
4.湿地植被配置规范:湿地植被是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中应合理选择植被类型和配置。
需要考虑植被的适应性、生长速度、抗污染能力等因素,保证湿地植被能够有效地吸附和分解水中的污染物。
5.湿地建设工艺规范:湿地建设工艺应符合相关规范和标准。
包括土方工程、石方工程、土工材料的选择和使用等。
在施工过程中要保持湿地系统的完整性,防止因施工而破坏湿地生态系统。
6.湿地管理规范:人工湿地的管理是确保湿地正常运行和发挥功能的关键。
管理规范包括定期巡查、检测水质、排除病害、保护植被等。
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湿地问题。
7.监测与评估规范:人工湿地的长期监测和评估是保证湿地持续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
监测内容包括水质、植被、动物等。
评估结果可用于调整湿地管理策略,优化湿地运行效果。
8.环境保护规范:人工湿地设计与建设应符合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
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将湿地建设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9.经费投入和使用规范:人工湿地的设计和建设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管理和维护也需要一定的费用支持。
第1篇一、总则1.1 编制依据本规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 2005-2010)、《生态环境部印发《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技术指南》》(发布时间:2021-06-12)等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相关政策编制。
1.2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人工湿地工程施工,包括但不限于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工程等。
1.3 目的本规范旨在规范人工湿地工程施工,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施工效率,保障施工安全,保护生态环境。
二、施工准备2.1 施工组织设计2.1.1 施工组织设计应包括工程概况、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质量保证措施、安全文明施工措施等内容。
2.1.2 施工组织设计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经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审核批准后实施。
2.2 施工现场布置2.2.1 施工现场布置应合理、紧凑,符合施工组织设计要求。
2.2.2 施工现场应设置办公区、生活区、材料堆场、施工场地等区域。
2.3 施工人员及设备2.3.1 施工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技能,经过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2.3.2 施工设备应满足施工要求,定期进行维护保养。
2.4 材料及物资2.4.1 材料及物资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质量合格。
2.4.2 材料及物资应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要求进行采购、储存、使用。
三、施工工艺3.1 施工测量3.1.1 施工测量应按照施工图纸要求进行,确保施工精度。
3.1.2 施工测量应包括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施工放样等。
3.2 土方工程3.2.1 土方开挖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确保施工质量。
3.2.2 土方回填应分层压实,确保压实度达到设计要求。
3.3 钢筋工程3.3.1 钢筋加工应符合设计要求,确保钢筋质量。
3.3.2 钢筋绑扎应牢固,符合设计要求。
3.4 模板工程3.4.1 模板制作应符合设计要求,确保模板质量。
3.4.2 模板安装应牢固,符合设计要求。
人工湿地设计规范1总则,规范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保护和改善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特制定本规程。
,或具有类似性质的污废水。
包括城市生活污水、农村生活污水、学校生活污水、住宅小区生活污水、宾馆污水、机关事业单位污水、疗养院污水、景区污水、污水处理厂尾水等。
,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处理时规模≤10000m3/日处理水量。
,还应符合国家、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人工湿地是人们模拟天然湿地系统结构和功能而建造的、可控制运行的湿地系统,用以对受污染水进行处理的一种工艺,由围护结构、人工介质、水生植物等部分构成。
当水进入人工湿地时,其污染物被床体吸附、过滤、分解而达到水质净化作用。
人工湿地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
指水在人工湿地介质层表面流动,依靠表层介质、植物根茎的拦截及其上的生物膜降解作用,使水净化的人工湿地。
subsurfacehorizontalflowconstructedwetlands指水从人工湿地池体一端进入,水平流经人工湿地介质,通过介质的拦截、植物根部及生物膜的降解作用,使水净化的人工湿地。
指水从人工湿地表面垂直流过人工湿地介质床而从底部排出,或从人工湿地底部进入垂直流向介质表层并排出,使水得以净化的人工湿地。
垂直流人工湿地分单向垂直流人工湿地和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两种。
指人工湿地充填介质中,存在于介质间的孔隙体积占全部体积的百分比。
指水在人工湿地内的平均停留时间。
指一定人工湿地表面积中,单位时间内去除的污染物数量。
指一定人工湿地表面中,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水体积。
指水在人工湿地内,沿水流方向单位渗流路程长度上的水位下降值。
,单位时间内流动通过的距离。
3人工湿地处理工艺设计3.1处理设施选址与总体布置,应符合居住区、村镇或厂区总体规划及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并应结合下列因素综合确定:1宜靠近自然水体、市政排污管道的排放点或便于处理后回用的地点;2在城市、居住区处理站内宜在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应与建筑保持一定距离,并用绿化带与建筑物隔开;3居住区内处理站宜设置在绿地、停车坪及室外空地;农村地区宜设置在地势相对较低的荒地处;4处理设施与生活供水泵站及其清水池水平距离应不得小于10m;5处理设施地点应便于施工、维护和管理等。
人工湿地系统设计人工湿地(Constructed Wetland, CW)是指通过人工手段模拟湿地自然环境和生物过程,利用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群落等生物活动,处理城市污水、农村污水和工业废水等水体的一种水处理方法。
相比传统的化学方法和机械法,人工湿地系统具有效果好、工艺简单、经济性好、环保性强的优点,在城市污水处理和水资源管理中有广泛应用。
1.选择适当的湿地类型:湿地类型包括自由水面流式湿地、水平流湿地和垂直流湿地等。
选择适当的湿地类型要考虑到处理水体的性质、水质目标和项目财力等因素。
2.设计适当的湿地尺寸:湿地面积和深度是湿地系统设计中的关键参数。
湿地面积要根据处理水体的流量和负荷来确定,一般采用最大日流量的1.2倍作为设计流量。
湿地深度一般为0.3-1.0米,需要根据不同湿地类型和处理水体的不同污染物浓度来确定。
3.选择适宜的湿地植物:湿地植物是人工湿地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可以吸收、转化和降解水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质,同时为微生物提供生境。
选择适宜的湿地植物要考虑到其耐短暂淹没、耐盐碱和抗病虫害等特性,一般选择芦苇、蒲草和菖蒲等湿地植物。
4.设计适当的湿地流态:湿地流态是指水体在湿地中的流动方式,包括自由水面流动、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
自由水面流动适用于水质较好的情况下,水平流动适用于水质中等的情况下,垂直流动适用于水质较差的情况下。
根据处理水体的水质要求和能源消耗等方面的考虑,选择适当的湿地流态。
5.设计适当的湿地进水与出水方式:湿地的进水和出水方式对于处理效果和工艺运行都有很大影响。
进水方式可以选择表面进水或底部进水,根据处理水体的水质目标和湿地自洁能力来确定。
出水方式可以选择自由出水或收集出水,根据处理水体的营养盐排放标准和后续处理工艺考虑。
6.设计适当的湿地监测与维护:湿地系统设计完成后,需要进行监测和维护,确保系统能够持续有效地运行。
湿地监测包括水质监测和植物监测,水质监测通过监测处理水体的污染物浓度和水质指标来评估系统的处理效果;植物监测通过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和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转化能力来评估系统的生物群落健康状况。
人工湿地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人工湿地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1. 引言在当今社会,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
而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治理的手段,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围绕着人工湿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展开,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人工湿地的重要性和功能。
2. 人工湿地设计理念人工湿地设计的核心理念主要包括生态系统修复和生态服务功能提供两个方面。
2.1 生态系统修复人工湿地是为了修复受到人类活动破坏的湿地生态系统而设计和建造的。
湿地生态系统在自然界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价值,包括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维护、自然水文调节等。
然而,由于人类的工业活动、城市化进程以及农业排水等原因,许多湿地生态系统遭受到严重的破坏。
人工湿地设计的首要目标就是通过修复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其原有的生态功能和服务。
2.2 生态服务功能提供除了生态系统修复,人工湿地还承担着提供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角色。
生态服务是指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各种经济和社会价值,包括水资源利用、气候调节、农田灌溉等。
人工湿地设计应考虑如何最大化提供这些生态服务功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3. 人工湿地设计原则为了实现上述人工湿地设计理念,以下是一些关键的设计原则,供设计师和规划者参考和应用。
3.1 自然模拟原则人工湿地设计应尽量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过程和结构。
通过模拟自然湿地,可以提高人工湿地的生态可持续性和稳定性,从而使其更好地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
3.2 多样性原则人工湿地设计应注重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提高。
通过保留和增加湿地植物和动物物种的多样性,可以增加人工湿地对生态系统修复和生态服务功能的贡献。
3.3 微观细节与宏观规划相结合原则人工湿地设计需要同时考虑微观细节和宏观规划。
微观细节包括湿地形态、植被选择、材料运用等,而宏观规划则涉及整体布局和湿地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只有合理地结合微观细节和宏观规划,才能实现人工湿地的设计目标。
人工湿地植物景观设计原则人工湿地是一种模拟自然湿地功能的人工生态系统,通过合理设计可以改善水质、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洪涝风险等。
植物景观设计是人工湿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植物配置可以有效提升人工湿地的功能效益。
下面将介绍人工湿地植物景观设计的一些原则。
一、生态适应性原则在人工湿地植物景观设计中,首要考虑的是植物的生态适应性。
选择具有较强生态适应性的植物,能够适应湿润环境、耐盐碱、抗逆性强的植物种类。
这样可以保证植物在人工湿地中良好生长,发挥净化水质、吸附有害物质等功能。
二、物种多样性原则人工湿地植物景观设计应该尽量提高植物物种的多样性。
通过合理组合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等不同类型植物,可以形成丰富多样的植被结构,提高人工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不同种类的植物具有不同的生长习性和生态功能,能够相互促进,提高人工湿地的生态效益。
三、景观美观原则人工湿地植物景观设计需要考虑景观美观性。
在选择植物种类时,可以根据植物的生长形态、花色、叶色等特点进行搭配,形成美观的植物景观。
同时,可以考虑植物的季节性变化,确保人工湿地四季景色宜人,吸引游客观赏。
四、生态互补原则人工湿地植物景观设计应该注重植物之间的生态互补关系。
通过合理配置不同种类的植物,可以形成互补的生态系统,提高人工湿地的生态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一些植物具有共生关系,可以相互促进生长,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人工湿地的生态环境。
五、生态服务功能原则人工湿地植物景观设计应该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服务功能。
选择具有净化水质、吸附有害物质、改善环境的植物种类,可以有效提升人工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在植物配置上,可以考虑设置各种湿地植物,如芦苇、香蒲、菖蒲等,发挥它们的生态服务功能,提高人工湿地的水质净化效果。
人工湿地植物景观设计需要遵循生态适应性、物种多样性、景观美观、生态互补、生态服务功能等原则。
合理设计人工湿地植物景观,可以提升人工湿地的生态效益,改善环境质量,为人们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
人工湿地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人工湿地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一)设计原则
1、按照湿地的地形类型和水体结构选择植物。
湿地的地形类型有坡面草地、高原坡地、沼泽地和湿地。
湿地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湿地水池、湿地池塘、湿地芦苇沼泽、湿地沼泽等类型。
根据地形类型和水体结构选择植物,利用湿地的自然结构设计有助于提高植物的生长环境,从而改善湿地的植被结构和景观美化。
2、按照湿地植物的生长环境来设计。
不同植物的生长特征不同,在湿地植被设计中,要根据植物的生长环境来设计,如植物的温度、光照、水分等。
如果植物生长环境条件合适,植物才可以生长良好,才能起到净化水体、美化景观、保护水环境的作用。
3、植物在湿地中的布局设计。
在湿地植被设计中,要注意植物的布局,如植物的品种设置、植物之间的变化、植物的密度等,以满足湿地生态环境的自然化和美化要求。
(二)技术要求
1、基本技术要求。
湿地植物景观设计要满足植物滋长的条件,如植物所需的水分、温度、光照等,以及湿地的地形类型和水体结构。
2、施工工艺要求。
湿地植物景观设计应按照施工工艺要求进行建设,如土壤的搬运、植物的种植、道路的建设、植物围墙的建设等都要按照要求进行。
3、植物补充要求。
湿地植物景观设计要注意植物的补充,一旦植物出现死亡、病变等情况,要及时补充,保证植物的旺盛生长。
人工湿地设计规1总则1.0.1为贯彻《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国水污染环境防治法》,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保护和改善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特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
1.0.3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对象为生活污水、生活废水,或具有类似性质的污废水。
包括城市生活污水、农村生活污水、学校生活污水、住宅小区生活污水、宾馆污水、机关事业单位污水、疗养院污水、景区污水、污水处理厂尾水等。
1.0.4本规程适用的处理规模:生活污水处理规模≤2000m3/日处理水量,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处理时规模≤10000m3/日处理水量。
1.0.5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除应符合本规程外,还应符合国家、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2.1.1人工湿地constructedwetlands人工湿地是人们模拟天然湿地系统结构和功能而建造的、可控制运行的湿地系统,用以对受污染水进行处理的一种工艺,由围护结构、人工介质、水生植物等部分构成。
当水进入人工湿地时,其污染物被床体吸附、过滤、分解而达到水质净化作用。
人工湿地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
2.1.2表面流人工湿地freewatersurfaceconstructedwetlands指水在人工湿地介质层表面流动,依靠表层介质、植物根茎的拦截及其上的生物膜降解作用,使水净化的人工湿地。
2.1.3水平潜流人工湿地subsurfacehorizontalflowconstructedwetlands指水从人工湿地池体一端进入,水平流经人工湿地介质,通过介质的拦截、植物根部及生物膜的降解作用,使水净化的人工湿地。
2.1.4垂直流人工湿地verticalflowconstructedwetlands指水从人工湿地表面垂直流过人工湿地介质床而从底部排出,或从人工湿地底部进入垂直流向介质表层并排出,使水得以净化的人工湿地。
XX河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 (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城市面临着水环境恶化、水污染加剧的局面,因此大面积兴建人工湿地已成为了解决城市水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为确保人工湿地项目的工程质量,施工组织设计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本文结合XX河人工湿地工程实际,详细阐述施工组织设计规范。
一、项目背景XX河位于某市区,是市区生活污水、雨水的主要排放河流。
由于历史原因,XX河周边的城市化进程较早,加上市民环保意识普及程度较低,导致XX河水环境恶化明显。
为了改善XX河的水环境,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开展了XX河人工湿地项目。
该项目面积约100公顷,规划建设多个不同类型的水池。
二、施工组织设计规范1.施工基础由于人工湿地项目部分区域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为了保证施工进度和地基稳定,必须采取降水、加固基础等措施。
基础加固范围为施工现场周边500米,在土石方施工前完成,以确保施工过程中不会对周边土地及建筑物安全造成影响。
2.土石方施工土石方挖填坑深度:填筑高程与周边地表相差0.5米左右。
在挖掘边坡时,应逐层进行,防止边坡塌方的现象发生。
同时,为确保挖方和填方之间的水流不互相干扰,需要在填方之前进行挖方的人工防渗措施。
3.水泥混凝土结构施工人工湿地中的构筑物大多以水泥混凝土为主,因此施工过程中要进行施工定型处理,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牢固性。
要根据工程需求,建立混凝土浇筑、养护等工作流程图,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并在施工前进行技术培训,以提高施工质量。
4.配电系统配电系统是人工湿地运行和维护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配电系统的施工更要注意安全和可靠性。
如在施工现场,应设置专人负责电气安全,确保变压器运行稳定,加强与电力公司的沟通联系,随时协调解决各种电力问题。
5.废弃物处理在土石方、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要整理归类,可回收物的部分要回收利用,其余应统一堆放就近处理。
三、总结通过对施工组织设计规范的详细阐述,可以看出,在人工湿地项目中,各项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对保证工程顺利进行和质量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
人工湿地设计规范人工湿地是指通过人工手段模拟湿地生态系统的水体处理系统,它可以有效地净化废水、保护生态环境,具有很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为了确保人工湿地的设计和建设质量,提高其运行效果,制定了一系列的设计规范。
一、工程规模和布置1. 人工湿地的规模应根据处理废水的水量、水质及需求来确定,同时兼顾可行性和经济效益。
2. 人工湿地应与周边环境结合,并合理利用已有的地形地貌,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轻微土地利用。
二、水质要求和设计要点1. 人工湿地处理的废水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的水质标准。
2. 人工湿地的处理效果应考虑水质的净化程度,达到应有的标准要求。
3. 设计要根据所处理的废水类型、水质特征和水量确定湿地单元的数量和大小。
三、湿地系统的布局和构造1. 人工湿地的系统布局应分别设计主处理区和辅助处理区,有机地组合起各种湿地单元,充分发挥不同湿地单元的功能。
2. 构造要考虑湿地水位管理的动态变化,兼顾稳定运行和管理便捷性。
3. 构造物的材料应选用耐久性好、抗腐蚀性强的材料,以确保运行的安全可靠。
四、植物选择和配置1. 湿地植物的选择应考虑其对废水的净化效果、对环境的适应性以及生命活动能力等因素。
2. 植物配置要根据湿地的特性来确定,保证植物分布的均匀性和适应性。
五、运行与管理1. 人工湿地的运行应有一定的管理措施和规范,定期进行水质和植物生长的监测。
2. 必要时进行清淤、修剪和其他维护工作,确保湿地系统的正常运行。
3. 运行期间要定期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六、环境保护和安全要求1. 施工和运行过程中应重视环境保护,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2. 施工和运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设施应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和规范。
3. 年鉴的设计和施工应符合相关的土地利用规划及法规要求。
以上是人工湿地设计规范的基本要点,通过遵循这些规范,可以保证人工湿地的设计和建设质量,提高其运行效果,实现废水净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同时,人工湿地设计规范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完善和更新,以适应不同地区和水体的处理需求。
人工湿地建设标准
人工湿地是一种人工建造的生态系统,用于模拟天然湿地的功能,以提供水处理、保护水质和物种的栖息地等目的。
为了确保人
工湿地的有效性和持续性,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建设标准:选择合适的位置和土地要求
- 选择具有良好水质和水源的合适位置,以确保人工湿地能够
有效地处理水。
- 确保选用的土地不会对周围环境和居民带来负面影响。
- 评估土地是否具备适当的土壤条件,以支持湿地植被的生长。
设计和建造要求
-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人工湿地类型,如湿地池塘、湿地滤池
或湿地沼泽等。
- 建筑物和结构应符合当地的建筑法规和环境保护标准。
- 考虑湿地的水动力学特点,并设计合适的水流路径和水深。
- 选择适当的湿地植被,以支持湿地的生态功能。
这些植物应
能够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污染物负荷。
- 安装合适的水处理设备和材料,如人工湿地层、滤料和过滤
器等。
运维和管理要求
- 定期监测和评估人工湿地的性能,包括水质和生态效益。
- 定期维护和清洁湿地设施和设备,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 控制入流水的流量和负荷,以确保湿地能够有效地处理水。
- 根据需要适时清理和处理湿地中的沉积物和污泥。
- 尽可能保持湿地周边的自然景观,以提供适宜的栖息地和生
态系统。
以上是人工湿地建设的一些标准和要求,以确保该系统能够有
效地处理水质问题并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实施人工湿地项目时,应遵守当地的法规和环境保护政策,并确保合适的维护和管理措施
得以实施。
人工湿地技术规程
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l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
人工湿地技术规程主要包括:
①设计规范:依据水质要求和地形条件,设计湿地类型(如水平潜流、垂直潜流)、尺寸、介质构成;
②施工要求:确保地基稳定,合理布置进水、出水及溢流系统,选用适宜植物和填充材料;
③水质监控:设置取样点,定期检测进出水水质,评估净化效能;
④运行管理:调控水力负荷,维护植物与微生物平衡,防止堵塞和富营养化;
⑤维护保养:定期清理沉积物,修剪植物,检查修复结构完整性;
⑥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避免外来物种入侵,监控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⑦健康与安全:保障操作人员安全,设置警示标识,执行个人防护措施。
规程旨在指导人工湿地科学建设与高效运维,实现污水有效净化与生态环境保护。
人工湿地构筑物建设标准
人工湿地是一种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通过人工建设湿地系统来处理水质、净化环境的一种环保技术。
人工湿地构筑物是人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标准直接影响着人工湿地的处理效果和运行维护。
下面介绍人工湿地构筑物建设标准。
首先,人工湿地构筑物应根据不同的处理需求和水质特性进行设计。
一般来说,人工湿地构筑物可以分为表层流湿地、底部流湿地和人工沼泽等类型,每种类型的构筑物都有其适用的场合和处理效果。
例如,表层流湿地适用于处理高浊度水体,底部流湿地适用于处理低浊度水体,而人工沼泽则适用于处理高负荷的有机废水。
其次,人工湿地构筑物的建设应符合环保要求和技术标准。
在建设过程中,应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同时,应按照相关技术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确保构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再次,人工湿地构筑物应具备良好的自净能力。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应在构筑物内部设置适当的填料和植被,以提供充足的氧气和微生物群落,促进水体中有机物和氮磷等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
最后,人工湿地构筑物应具备方便的运行维护条件。
在设计和施工时,应考虑到运行维护人员的实际情况,设置方便的检修孔和清淤设施等,以便于日常运行和维护。
总之,人工湿地构筑物建设标准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考虑到多个方面的因素。
只有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够建设出稳定性好、处理效果佳、运行维护方便的人工湿地构筑物。
人工湿地设计规范1总则1.0.1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环境防治法》,规范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保护和改善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特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江苏省内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
1.0.3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对象为生活污水、生活废水,或具有类似性质的污废水。
包括城市生活污水、农村生活污水、学校生活污水、住宅小区生活污水、宾馆污水、机关事业单位污水、疗养院污水、景区污水、污水处理厂尾水等。
1.0.4本规程适用的处理规模:生活污水处理规模≤2000m3/日处理水量,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处理时规模≤10000m3/日处理水量。
1.0.5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除应符合本规程外,还应符合国家、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2.1.1人工湿地constructed wetlands人工湿地是人们模拟天然湿地系统结构和功能而建造的、可控制运行的湿地系统,用以对受污染水进行处理的一种工艺,由围护结构、人工介质、水生植物等部分构成。
当水进入人工湿地时,其污染物被床体吸附、过滤、分解而达到水质净化作用。
人工湿地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
2.1.2表面流人工湿地free water surface constructed wetlands指水在人工湿地介质层表面流动,依靠表层介质、植物根茎的拦截及其上的生物膜降解作用,使水净化的人工湿地。
2.1.3水平潜流人工湿地subsurface horizont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指水从人工湿地池体一端进入,水平流经人工湿地介质,通过介质的拦截、植物根部及生物膜的降解作用,使水净化的人工湿地。
2.1.4垂直流人工湿地vertic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指水从人工湿地表面垂直流过人工湿地介质床而从底部排出,或从人工湿地底部进入垂直流向介质表层并排出,使水得以净化的人工湿地。
垂直流人工湿地分单向垂直流人工湿地和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两种。
2.1.5孔隙率porosity指人工湿地充填介质中,存在于介质间的孔隙体积占全部体积的百分比。
2.1.6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指水在人工湿地内的平均停留时间。
2.1.7表面污染物负荷organic surface loading指一定人工湿地表面积中,单位时间内去除的污染物数量。
2.1.8表面水力负荷hydraulic surface loading指一定人工湿地表面中,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水体积。
2.1.9水力坡度hydraulic slope指水在人工湿地内,沿水流方向单位渗流路程长度上的水位下降值。
2.1.10渗透系数permeability coefficient指水在人工湿地介质或防渗层中,单位时间内流动通过的距离。
3人工湿地处理工艺设计3.1处理设施选址与总体布置3.1.1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设施位置的选择,应符合居住区、村镇或厂区总体规划及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并应结合下列因素综合确定:1宜靠近自然水体、市政排污管道的排放点或便于处理后回用的地点;2在城市、居住区处理站内宜在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应与建筑保持一定距离,并用绿化带与建筑物隔开;3居住区内处理站宜设置在绿地、停车坪及室外空地;农村地区宜设置在地势相对较低的荒地处;4处理设施与生活供水泵站及其清水池水平距离应不得小于10m;5处理设施地点应便于施工、维护和管理等。
3.1.2人工湿地地点的选择,应考虑当地地质、气象、水文特征等因素,并进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方面勘察,避免人工湿地池裂损、淹没、河水倒灌、排水不畅等情况发生。
3.1.3人工湿地处理构筑物的间距应紧凑、合理,满足各构筑物的工程施工、设备安装、填料装填、湿地池疏通及日常管理的要求。
3.1.4人工湿地处理设施应设置通向各构筑物和附属建筑物的必要通道,通道的设计宜符合下列要求:1主要车行道的宽度:单车道为3.5~4.0m,双车道为6.0~7.0m,并应有回车道;2车行道的转弯半径宜为6.0~10.0m;3人行道的宽度宜为1.5~2.0m。
3.1.5对并行运行的处理构筑物间应设均匀配水装置,各处理构筑物系统间宜设可切换的连通管渠、超越管渠。
3.1.6生产管理建筑物和生活设计宜集中布置,其位置和朝向应力求合理,并应与处理构筑物保持一定距离。
3.1.7农村地区宜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加强生活污水削减和尾水的回收利用。
3.1.8设计工艺1.预处理pretreatment指为满足工程总体要求、人工湿地进水水质要求及减轻湿地污染负荷,在人工湿地前设置的处理工艺,如格栅、沉砂、初沉、均质、水解酸化、稳定塘、厌氧、好氧等。
2.后处理aftertreatment指为满足出水达标排放或回用要求,在人工湿地后设置的处理工艺,如:活性炭吸附、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稳定塘等。
3.基质bed filler指提供人工湿地植物与微生物生长并对污染物起过滤、吸收作用的填充材料,包括土壤、砂、砾石、沸石、石灰石、页岩、塑料、陶瓷等。
4.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指污水在人工湿地内的平均驻留时间。
潜流人工湿地的水力停留时间按公式(1)计算:t=(V×ε)/Q(1)式中:t——水力停留时间,d;V——人工湿地基质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包括基质实体及其开口、闭口孔隙,m3;ε——孔隙率,%;Q——人工湿地设计水量,m3/d。
3.9表面有机负荷organic surface loading指每平方米人工湿地在单位时间去除的五日生化需氧量。
按公式(2)计算:(2)式中:q hs——表面有机负荷,kg/(m2·d);Q——人工湿地设计水量,m3/d;C0——人工湿地进水BOD5浓度,mg/L;C1——人工湿地出水BOD5浓度,mg/L;A——人工湿地面积,m2。
5.表面水力负荷hydraulic surface loading指每平方米人工湿地在单位时间所能接纳的污水量。
按公式(3)计算:(3)式中:q hs——表面水力负荷,m3/(m2·d);Q——人工湿地设计水量,m3/d;A——人工湿地面积,m2。
6.水力坡度hydraulic slope指污水在人工湿地内沿水流方向单位渗流路程长度上的水位下降值。
按公式(4)计算:(4)式中:i——水力坡度,%;Δll——污水在人工湿地内渗流路程长度上的水位下降值,m;L——污水在人工湿地内渗流路程的水平距离,m3.2设计水量与水质3.2.1生活污水水量宜根据当地实际用水量经调查后确定,或根据当地用水定额,结合建筑内部给排水设施水平和排水系统普及程度等因素确定。
可按当地相关用水定额的80%-90%采用,采用埋地塑料管或地下水位较高时取高值。
居民生活用水量可参考下表(升/人.日):卫生设施类型农村居民用水量城镇居民用水量经济好设施齐全90-150150-180较好,较齐全60-120120-150一般,有简单的卫生设施50-10090-12030-90无卫生间和沐浴设备,主要利用地表水/井3.2.2设计污水水质应经实地监测资料确定,或参照相同性质居住区、污水处理厂或乡镇污BOD5水的水质确定。
如缺乏相关资料时,可根据下表数据确定:指标BOD COD SS氨氮总氮总磷住宅230-300455-600155-18020-5025-703-6宾馆饭店140-175295-38095-12020-4025-602-5办公教学楼195-260260-340195-26025-5030-703-5公共浴室50-65115-14540-16510-3015-501-3100-400250-700100-30020-5020-802-6城市生活污水3.2.3人工湿地出水排入国家和省确定的重点流域及湖泊、水库等封闭、半封闭水域的水质,应执行一级标准的A标准;出水排入GB3838地表水III类功能水域(划定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和游泳区除外)、GB3097海水二类功能水域时,应执行一级标准的B标准;出水排入GB3838地表水Ⅳ、Ⅴ类功能水域或GB3097海水三、四类功能海域,执行二级标准;人工湿地类型应根据污水特征、区域环境、出水水质要求等因素进行确定。
设计内容应包括湿地池结构设计(面积、集配水系统、防渗等)、填料选择、植物种类选择、预处理系统、设备控制系统等。
3.3.湿地工艺3.3.1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典型工艺组合如下:1.生活污水处理工艺2.污水厂尾水深度处理工艺3.3.2当人工湿地的流量在100m3/日以上时,人工湿地池不宜少于2组。
3.3.3污水处理的工艺流程应充分利用地形,减少或不用提升设备而达到排水通畅、降低能耗的要求。
3.3.4应尽可能利用建设地地形落差进行污水自然充氧,减少或不用曝气设施。
4.污水预处理4.1一般规定4.1.1为保证人工湿地处理效果,生活污废水应经预处理方可进入人工湿地进行处理。
4.1.2预处理系统的设计应达到下列要求:1去除悬浮物,漂浮物以及降解有机物的能力;2具一定水量平衡能力;3污泥处理和容纳能力。
4.1.3预处理程度根据具体水质情况与水质要求,选择一级处理、强化一级处理和二级处理等适宜工艺,以达到协同削减有机污染物的目的。
4.1.4污水进入预处理系统前应设格栅拦截。
当处理量较小时可选用人工清除格栅,处理量较大时用自动清除格栅。
食堂和餐厅的含油污水,应需隔油池处理后方可进入预处理系统。
4.1.5预处理设施应设置排臭系统,其排放口位置应避免对周围人、畜、植物造成危害和影响。
4.1.6对污水处理厂的一级处理出水、二级处理出水或类似污废水进行深度处理时,可不需预处理,直接进入人工湿地。
4.2预处理设施4.2.1化粪池有效容积应为污水部分和污泥部分容积之和。
生活污水与生活废水合流排放,化粪池体积应按有关公式计算确定;如生活污水单独排放,则根据使用人数选用相关规格化粪池。
采用化粪池预处理时,应符全下列要求:1化粪池外壁距建筑物外墙≥20m,距离地下水取水构筑物≥30m。
2化粪池可作污水一级处理构筑物时,BOD去除率可按20%计算。
3污水在池中停留时间应根据污水量确定,宜采用18~24h;污泥清掏周期宜采用6~12个月。
4.2.2调节池主要在待处理的污水量、污水水质变化较大时设置,停留时间设为4~8小时,起到调节水量、均恒水质作用。
4.2.3厌氧池水力停留时间宜≥24小时,有机污染物浓度较高则停留时间可适当延长。
厌氧池作为预处理设施时,应注意:1接触厌氧池内宜用固着型弹性填料,填料间宜保持10~30cm间距以防堵塞,水力停留时间宜≥18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