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专用】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公开课教案新部编版6

【教育专用】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公开课教案新部编版6

【教育专用】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公开课教案新部编版6
【教育专用】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公开课教案新部编版6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上一节课,我们学了两则古希腊的寓言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个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中国古代有许多这样的寓言故事,它们就像珍珠一样散布在古代思想家的作品中,用它们作为论据来阐明事理,非常具有说服力,如《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前235)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2.生难字词

溉汲

..(gài jí)中.伤(zhòng)躇.(chú)

跐蹈

..(cǐ dǎo) 舍.然(shì)

3.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其人舍.然大喜(同“释”,解除、消除)

(2)古今异义

国.人道之(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闻.之于宋君(使动用法,使知道)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

3.小组合作,复述课文。

4.各用一句话概括两则寓言的内容。

【交流点拨】《穿井得一人》宋国姓丁的人家,打了一口井,节约了一个劳动力,被人误解为从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杞人忧天》杞国有一个人总担心天会崩塌,被人开导后才放下心来。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

1.读《穿井得一人》后做题。

(1)丁家为什么要挖井?

【交流点拨】丁氏家中没有井,必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家中经常有一个人要住在外面。

(2)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这是什么意思?

【交流点拨】意思是我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

(3)传话的人把丁氏的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交流点拨】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4)宋君是怎样知道“丁氏穿井得人”这个消息的?

【交流点拨】丁氏告诉别人说自己家打了井之后得到一个人,后来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最后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5)丁氏是怎样向宋君解释的?

【交流点拨】丁氏回答说:“我家是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可以用,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6)从丁氏的角度来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交流点拨】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7)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交流点拨】宋君派人调查穿井得一人的事情,说明他是一个不偏听偏信,注重调查之人。

(8)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告诉人们不可轻信传言并盲目传播,说话、念词不要产生歧义。

(9)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如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交流点拨】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读《杞人忧天》后做题。

(1)“杞人忧天”现在成为一个成语,请解释其意义,并写出一个近义词。

【交流点拨】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庸人自扰。

(2)杞人为什么会有忧天地崩坠的想法?谈谈你的理解。

【交流点拨】①当时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有限。

②当时由于缺乏科学的认识导致人们普遍敬畏自然。

③当时人类还没有完全认识自然界。

(3)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嘲讽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

(4)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杞人忧天,你会作怎样的评价?

【交流点拨】忧地忧天,匹夫有责。20世纪末期,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为了不辜负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早日实现民族复兴,也为了拯救严重的全球生态危机,21世纪该忧地忧天了,人类该忧地忧天了。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穿井得一人》: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杞人忧天》:告诉我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2.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伊索寓言》和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3.完成《名师测控》本节练习。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课堂上对寓言寓意理解的讨论,占用了较多时间,因此预设的教学目标没有及时完成,即造成了教学预设和教学结果不成正比,拖延了教学进度。因此,在教学时间的把控、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学重点的突出等方面,自己还需要加强,虽然语文教学方法没有固定,但新教师还是缺乏教学经验和掌握课堂的能力。学中不足,教中知困,及时反思自己才能教学相长。学学半,能及于此,还需要自己努力钻研。

《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注释、翻译习题及答案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4课】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穿井得一人》 3、【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4、【及】待,等到。 5、【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5、【道】讲述。 6、【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7、【对】应答,回答。 9、【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杞人忧天》 11、【亡】无,没有。 13、【晓】告知,开导。 14、【积气】聚积的气体。 15、【若】你。 16、【行止】行动,活动。 17、【奈何】为何,为什么。 18、【只使】纵使,即使。 19、【中伤】伤害。 20、【积块】聚积的土块。 21、【四虚】四方。 22、【躇步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23、【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翻译: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2、吾家穿井得一人。 翻译: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3、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翻译: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4、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翻译: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5、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翻译: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6、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翻译: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7、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翻译:又有个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的人,就去开导他, 8、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翻译: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9、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翻译: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10、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翻译: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过关检测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一课一练 满分:150分 出题人:顾亚平夏春春审题人:史盼盼 一、文学常识(每空1分,共15分) 1、《穿井得一人》选自,又称,时期家的代表著作。时期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本文题目是编者加的,“穿”的意思是。 2、《杞人忧天》节选自。今本篇,内容主要为、、。作者,相传是时期的家人物,国人。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每空1分,共12分) 溉汲 ..()杞.国()崩坠.()废寝.食()星宿.()耶.() 光耀.()充塞.()躇.步()跐蹈 ..()()舍.然() 三、解释下列字词(每词1分,共45分) 1、宋之丁氏之: 2、家无井而出溉汲溉汲:溉:汲: 3、常一人居外常:居: 4、及其家穿井及:穿: 5、吾穿井得一人得: 6、有闻而传之者传: 之:者: 7、国人道之道: 8、闻之于宋君闻: 9、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令:于: 10、丁氏对曰对: 11、得一人之使使: 12、求闻之若此闻:若: 13、身亡所寄亡:所:寄: 14、废寝食者废:寝:食:者: 15、因往晓之因:往:晓:之: 16、不当坠耶当:坠:耶: 17、天,积气耳积气:耳:

18、若屈伸呼吸若: 19、终日在天中行止终日:行止: 20、奈何忧崩坠乎奈何: 21、只使坠只使: 22、积块耳积块: 23、亦不能有所中伤中伤: 24、晓之者亦舍然大喜亦:舍然: 四、一词多义(每空1分,共13分) 1、之:闻之.于宋君()得一人之.使() 晓之.者曰()宋之.丁氏() 2、闻:闻.之于宋君()有闻.而传之者() 求闻.之若此() 3、于:闻之于.宋君()非得一人于.井中()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4、若:求闻之若.此()若.躇步跐蹈() 5、其:其.人曰()奈何忧其.坏() 五、指出通假字并翻译(每空2分,共4分) 1、身无所寄() 2、其人舍然大喜() 六、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每空2分,共4分) 1、国人道之古义:()今义:() 2、亦不能有所中伤古义:()今义:() 七、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每空2分,共4分)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八、翻译下列句子(每句4分,共36分) 1、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2、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精选阅读迁移练习(含答案)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阅读迁移练习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溉汲 ..()杞.国()崩坠.()废寝.食() 星宿.()耶.()光耀.()充塞.() 躇.步()跐蹈 ..()舍.然()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家无井而出溉汲 ..()2.常.一人居.外()() 3.及.其家穿.井()() 4.吾穿井得.一人() 5.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6.国人道.之() 7.闻.之于宋君()8.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9.身亡.所寄.()()10.废寝 ...之()()() ..食者.()()()11.因往晓 12.天,积气耳 ...()()13.若.屈伸呼吸() 14.终日 ..坠() ..()()15只使 ..在天中行止 16.积块 ..() ..耳()17.亦不能有所中伤 18.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2、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3、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4、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5、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6、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7、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8、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9、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知识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 穿井得一人 作品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诸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作品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 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 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 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作品启示 这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 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对于传言应开动脑筋思考,仔细辨别,不能轻信谣言,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 作者简介 吕不韦(??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秦昭王四十年(前267年),太子去世了。到了昭王四十二年(前265年),把他的第二个儿子安国君立为太子。而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安国君有个非常宠爱的妃子,立她正夫人,称之为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安国君有个排行居中的儿子名叫异人(后改名子楚),异人的母亲叫夏姬,不受宠爱。异人作为秦国的人质被派到赵国。秦国多次攻打赵国,赵国对子楚也不以礼相待。子楚是秦王庶出 的孙子,在赵国当人质,他乘的车马和日常的财用都不富足,生活困窘,很不得意。吕不韦到邯郸去做生意,见到子楚后非常喜欢,说:“异人就像一件奇货,可以囤积居奇。以待高价售出”(成语“奇货可居”的出典)。于是他就前去拜访异人,对他游说道:“我能光大你的门庭。”异人笑着说:“你姑且先光大自己的门庭,然后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吕不韦说:“你不懂啊,我的门庭要等待你的门庭 光大了才能光大。”异人心知吕不韦所言之意,就拉他坐在一起深谈。吕不韦说:“秦王已经老了,安 国君被立为太子。我私下听说安国君非常宠爱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能够选立太子的只有华阳 夫人一个。现在你的兄弟有二十多人,你又排行中间,不受秦王宠幸,长期被留在诸侯国当人质,即使是秦王死去,安国君继位为王,你也不要指望同你长兄和早晚都在秦王身边的其他兄弟们争太子之位啦。”异人说:“是这样,但该怎么办呢?”吕不韦说:“你很贫窘,又客居在此,也拿不出什么来献给亲长,结交宾客。我吕不韦虽然不富有,但愿意拿出千金来为你西去秦国游说,侍奉安国君和华阳夫 人,让他们立你为太子。”异人于是叩头拜谢道:“如果实现了您的计划,我愿意分秦国的土地和您共 享。”吕不韦于是拿出五百金送给子楚,作为日常生活和交结宾客之用;又拿出五百金买珍奇玩物,自己带着西去秦国游说,先拜见华阳夫人的姐姐,把带来的东西统统献给华阳夫人。顺便谈及异人聪明贤 能,所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及天下,常常说“我异人把夫人看成天一般,日夜哭泣思念太子和夫人”。夫人非常高兴。吕不韦乘机又让华阳夫人姐姐劝说华阳夫人道:“我听说用美色来侍奉别人的,一旦色衰,宠爱也就随之减少。现在夫人您侍奉太子,甚被宠爱,却没有儿子,不趁这时早一点在太子的儿子中结交一个有才能而孝顺的人,立他为继承人而又像亲生儿子一样对待他,那么,丈夫在世时受到尊重, 丈夫死后,自己立的儿子继位为王,最终也不会失势,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句话能得到万世的好处啊。不在容貌美丽之时树立根本,假使等到容貌衰竭,宠爱失去后,虽然想和太子说上一句话,还有可能吗?

七年级上册语文 《秋天的怀念》公开课优秀教案

《秋天的怀念》 教学目标: 一、反复朗读课文,揣摩语气,把握感情基调的变化。 二、品味细节和词语的情味。 三、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复杂感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自己的悔恨与愧疚。 教学重点:感受母亲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教学难点: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走进感人的文本 1、导入:什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是呀,母爱是世界上最崇高最无私的感情,是千百年来永恒的主题,带着一份感动,一份崇敬,更带着一份期待,一起走进《秋天的怀念》 2、介绍史铁生: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散文随笔 集:《合欢树》、《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长篇小说:《史铁生作品集》。 本文选自《史铁生散文选》 3、我会读、我会解释:瘫痪侍弄整宿憔悴仿膳豌豆 诀别烂漫翻来覆去絮絮叨叨 二、听读课文,感受形象。 1、听读课文,感受史铁生的内心世界,说说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作者的双腿 瘫痪以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母亲却默默地忍受,不但不责骂他,反而以一颗慈善、宽容的心来关爱他、照顾他。) 2、作者一开始写自己怎样活?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妈妈让我去看菊花,我会说——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的暴怒无常,对生活感到绝望痛苦。) 3、母亲此时,是怎样活的? (忍受绝症的折磨,忍受儿子瘫痪的打击)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

杞人忧天 穿井得一人 总复习附答案

《杞人忧天》练习 一、填空 、这个成语比喻。请写一个与“杞人忧天”近义的成语:。 二、重点词语解释 三、重点句子翻译 3、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4、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5、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7 四、课文内容理解 1、文中杞国人“忧天地崩坠”,因此“晓之者”从“天”“地”两方面加以开导。 就“天”解说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地”解说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杞人反复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 3、文末“其人”“大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晓之者”“大喜”的原因则是。 4、杞人为什么忧天?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5、《杞人忧天》中的“晓之者”开导杞人的话是否科学?你如何评价? 6、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 7、《杞人忧天》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分别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家无井而出溉汲 ..( ) (2)及.其家穿井(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国人道之,问之于宋君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及.其家穿井及: (2)国人道.之道: (3)不若无闻.也闻: (4)家无井而出溉汲 ..溉: 汲: (5)身亡.所寄亡: (6)因往晓.之晓: (7)奈何 ..忧崩坠乎奈何: (8)只使 ..坠只使: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国人道之. B.闻之.于宋君 C.得一人之.使 D.问之.于丁氏 5.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四、《穿井得一人》中,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短文讲述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1)待,等到。(2)讲述(3)听说(4)灌溉从井里取水(5)无,没有。(6)告知,开导。(7)为何,为什么。(8)纵使,即使 4.C 5.(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2)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四、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的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五、内容: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的身体无处可藏,因而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部编版)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教案

24 寓言四则 【学习目标】 1、知道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吕氏春秋》《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2、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言的寓意,学习编写寓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3、能从寓言中获得对生活有益的启迪。 【重点难点】 能独立分析故事情节。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言的寓意,学会运用“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义”的阅读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一、导入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你知道寓言的一般特点吗?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四则寓言的学习,感受寓言带给我们的真理与启发。 二、文体知识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其篇幅短小,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造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手法。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三、作家作品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寓言创作有着深远影响。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寓言家。他善于讲寓言故事,并以此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 四、写作背景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都选自《伊索寓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奴隶出身,善于讲动物故事,伊索用它们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他的寓言经过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四、预习检测 1.赫拉()宙斯()庇护() 粘住()溉汲()杞人() 崩坠()星宿()中伤() 躇步()跐蹈()舍然() 2、《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文写法很巧妙。一开始就用“”来揭示赫耳墨斯的奢望,实际上他心底的秘密是“”。 3、根据解释,写出成语。 ①傲慢自大、得意或满不在乎的样子。() ②原指野兽的凶猛模样。现常用于形容坏人凶相毕露的样子。() ③形容称心如意而自得其乐。() ④目空一切,认为世界上无人能与之相比。形容狂妄自大到了极点。() 五、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思考下面问题。 ①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②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

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总复习附答案

1、文中杞国人“忧天地崩坠”,因此“晓之者”从“天”“地”两方面加以开导。 就“天”解说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地”解说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杞人反复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 3、文末“其人”“大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晓之者”“大喜”的原因则是。 4、杞人为什么忧天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5、《杞人忧天》中的“晓之者”开导杞人的话是否科学你如何评价 6、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 7、《杞人忧天》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分别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家无井而出溉汲 ..( ) (2)及.其家穿井(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国人道之,问之于宋君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及.其家穿井及: (2)国人道.之道: (3)不若无闻.也闻: (4)家无井而出溉汲 ..溉: 汲: (5)身亡.所寄亡: (6)因往晓.之晓: (7)奈何 ..忧崩坠乎奈何: (8)只使 ..坠只使: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国人道之.B.闻之.于宋君 C.得一人之.使D.问之.于丁氏 5.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四、《穿井得一人》中,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短文讲述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1)待,等到。(2)讲述(3)听说(4)灌溉从井里取水(5)无,没有。(6)告知,开导。(7)为何,为什么。(8)纵使,即使 5.(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2)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四、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的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五、内容: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的身体无处可藏,因而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知识点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知识点 作品启示这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对于传言应开动脑筋思考,仔细辨别,不能轻信谣言,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 作者简介吕不韦(?~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秦昭王四年(前267年),太子去世了。到了昭王四二年(前265年),把他的第二个儿子安国君立为太子。而安国君有二多个儿子。安国君有个非常宠爱的妃子,立她正夫人,称之为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安国君有个排行居中的儿子名叫异人(后改名子楚),异人的母亲叫夏姬,不受宠爱。异人作为秦国的人质被派到赵国。秦国多次攻打赵国,赵国对子楚也不以礼相待。子楚是秦王庶出的孙子,在赵国当人质,他乘的车马和日常的财用都不富足,生活困窘,很不得意。吕不韦到邯郸去做生意,见到子楚后非常喜欢,说:“异人就像一件奇货,可以囤积居奇。以待高价售出”(成语“奇货可居”的出典)。于是他就前去拜访异人,对他游说道:“我能光大你的门庭。”异人笑着说:“你姑

且先光大自己的门庭,然后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吕不韦说:“你不懂啊,我的门庭要等待你的门庭光大了才能光大。”异人心知吕不韦所言之意,就拉他坐在一起深谈。吕不韦说:“秦王已经老了,安国君被立为太子。我私下听说安国君非常宠爱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能够选立太子的只有华阳夫人一个。现在你的兄弟有二多人,你又排行中间,不受秦王宠幸,长期被留在诸侯国当人质,即使是秦王死去,安国君继位为王,你也不要指望同你长兄和早晚都在秦王身边的其他兄弟们争太子之位啦。”异人说:“是这样,但该怎么办呢?”吕不韦说:“你很贫窘,又客居在此,也拿不出什么来献给亲长,结交宾客。我吕不韦虽然不富有,但愿意拿出千金来为你西去秦国游说,侍奉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让他们立你为太子。”异人于是叩头拜谢道:“如果实现了您的计划,我愿意分秦国的土地和您共享。”吕不韦于是拿出五百金送给子楚,作为日常生活和交结宾客之用;又拿出五百金买珍奇玩物,自己带着西去秦国游说,先拜见华阳夫人的姐姐,把带来的东西统统献给华阳夫人。顺便谈及异人聪明贤能,所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及天下,常常说“我异人把夫人看成天一般,日夜哭泣思念太子和夫人”。夫人非常高兴。吕不韦乘机又让华阳夫人姐姐劝说华阳夫人道:“我听说用美色来侍奉别人的,一旦色衰,宠爱也就随之减少。现在夫人您侍奉太子,甚被宠爱,却没有儿子,不趁这时早一点在太子的儿子中结交一个有才能而孝顺的人,立他为继承人而又像亲生儿子一样对待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2寓言四则》课后练习题(有答案)

22 寓言四则 知能演练活用 夯基达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爱慕.(mù) 溉汲.(jí) 躇.步跐蹈(chú) B.庇.护(bì) 喇.叭(lǎ) 舍. 然大喜(shě) C.中.伤(zhòng) 强.大(qiáng) 身亡. 所寄(wú) D.较.量(jiào) 崩坠.(zhuì) 闻而传. 之(chuán)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 较量吧! (2)及. 其家穿井。 (3)若. 屈伸呼吸。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无井/而出溉汲。 B.有/闻而传之者。 C.奈何忧/崩坠乎? D.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儿。”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蚊子和狮子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若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 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 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5.《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如何理解句中的“笑”呢? 6.《蚊子和狮子》中,蚊子在与狮子战斗前吹了一次喇叭,战斗后又吹了一次喇叭,蚊子两次吹喇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1)战斗前: (2)战斗后: 7.请分别用一个成语概括两则寓言的寓意。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2)《蚊子和狮子》: 8.下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寓言往往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深刻的道理。《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是以神喻人,《蚊子和狮子》是以动物喻人。 B.两则寓言都采用了对话描写。 C.两则寓言结构相同,都是先叙述故事,篇末点明寓意。 D.《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构思精巧,文章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这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伏。 课外拓展 类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2题。 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选自《中华寓言故事》) :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席子。④濡(rú):沾湿。⑤逾:通“愈”,更加。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徙.衽以从阴( ) (2)其阴逾去.(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11.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

《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文言现象题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文言现象 班级:姓名: 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身亡.所寄/亡.处亡.气:通假字,通“无”,无,没有。 ②其人舍.然大喜:通假字,舍通“释”,解除、消除。 ③及.其家穿井:古今异义,古义:待,等到;今义:连词,和。 ④丁氏对.曰:古今异义,古义:应答,回答;义:正确。 ⑤穿.井得一人:古今异义,古义:挖掘、开凿;今义:破、透。 ⑨国人道.之:古今异义,古义:讲述;今义:道理。 ⑩闻.之于宋君: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这里使知道。 ?奈何 ..忧其坏?:固定用法,为何,为什么。 ..忧崩坠乎?奈何 ?奈.地坏何.?:固定用法,奈……何:固定用法,对……怎么样,怎么办。 2、一词多义: 之: ①有闻而传之曰:代词,代这件事。 ②国人道之:代词,代这件事。 ③闻之于宋君:代词,代这件事。 ④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代词,代这件事。 ⑤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的。 ⑥求闻之若此: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⑦又有忧彼之所忧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⑧因往晓之:代词,代杞国人。 ⑨晓之者:代词,代杞国人。

⑩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结构助词,的。 舍: ①太丘舍去:舍弃。 ②其人舍然大喜:舍通“释”,解除、消除。 若: ①若屈伸呼吸:你。 ②未若柳絮闲风起:像,如。 其: ①及其家穿井:代词,他的。 ②其人曰:代词,那。 ③何忧其坏:代词,它。 闻 ①有闻而传之者:知道、听说。 ②闻之于宋君:使知道。 ③求闻之若此:消息。 ④不若无闻也:知道、听说。 3、判断文言特殊句式: ①闻之于宋君:被动句,“于”表被动。译为:被宋君听到了。 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判断句+倒装句(状语后置),翻译: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③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倒装句,状语后置。 ④告人曰:省略句,省略主语。(丁氏)告人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教案

24 寓言四则 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够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也有人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更有人说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到了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 1.分析故事情节,理解其寓意。 2.了解寓言的艺术特色。 3.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第一课时《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一、新课导入 安徒生的童话,古希腊的寓言,这都是人类文化史上闪亮的明珠。今天,让我们学习两则古希腊寓言,通过对这两则寓言的分析,去享受绮丽瑰宝——寓言的无穷魅力。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赫.拉(hè) 宙.斯(zhòu) 庇.护(bì) 粘.住(zhān) 2.文体知识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大多篇幅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或拟人化的生物、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3.作者简介 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奴隶出身。他善于讲寓言故事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他的寓言经后人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感。 4.背景链接 与本文有关的一些古希腊神话人物: (1)宙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王。希腊神话说他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以雷电为武器,维持着天地间的秩序,公牛和鹰是他的标志。他的兄弟波塞东和哈迪斯分别掌管海洋和地狱;宙斯还和许多女神生下了不少儿女,如火神赫费斯托,正义和艺术的保护者、太阳神阿波罗,月神和狩猎之神阿尔迪美斯,旅行和商业神赫尔墨斯,美神阿芙洛狄忒,战神阿雷斯,智慧之神雅典娜。 (2)赫拉是希腊神话中的天后,主神宙斯的妻子。罗马神话中称为朱诺,掌管婚姻和生育,是妇女的保护神。 (3)赫尔墨斯,一译海尔梅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的使者,亡灵的接引神。罗马神话中称为墨丘利,掌管商业、交通、牧畜、竞技、演说以及欺诈、盗窃。他行走如飞,多才多艺,传说首创字母、数字、天文学、体育运动,发明古代的竖琴,并把种植橄榄树的技术传给人类。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24.《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练习题

24.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 一、解释词语。 1. 穿.井得一人 2.及.其家穿井 3.有闻.而传.之者 4.国人 ..道之 5.闻.之于宋君。 6.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7.丁氏对.曰 8.不若 ..无闻 9.家无井而出溉汲 .. 二、翻译句子。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2.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3.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5.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6.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7.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三、选择题。 1.下列句中“若”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求闻之若此 B.不若无闻也 C.若屈伸呼吸 D.未若柳絮因风起 2. 下列句中“闻”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不若无闻也 B.有闻而传之者 C.闻之于宋君 3.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宋之丁氏 B.国人道之 C.闻之于宋君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4. 下列各句中与其他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A.有闻而传之者 B.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C.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杞人忧天《列子》 一、解释词语。 1.身亡.所寄 2.因往晓.之 3.若.屈伸呼吸 4. 终日在天中行止 .. 5.只使 .. ..坠 6.亦不能有所中伤 7.充塞四虚 ..大喜 .. 8.其人舍然 二、翻译句子。

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3.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4.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5.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6.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7.其人曰:“奈地坏何?” 8.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9.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10.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三、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子尊君在否 B.身亡所寄 C.其人舍然大喜 D.因往晓之。 2.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宋之丁氏 B.又数刀毙之。 C.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D.得一人之使 3.下列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可以 .. D.亦不能有所中伤 .. ..讲论文义 C.其人舍然大喜 ..为师矣 B. 与儿女 4.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A.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地,积块耳 C.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D.日月星辰,不当坠乎?默写卷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观沧海。水何澹澹,。 2. ,洪波涌起……________________,歌以咏志。 3. 潮平两岸阔,。,江春入旧年。 4. ,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练习题 (含答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庇.( )护凯.()歌 粘.()住溉汲.() 中.()伤星宿.() 舍.()然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____________ (2)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 (3)因往晓.之:____________ (4)其人舍.然大喜: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人曰:“奈地坏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学常识填空。 《伊索寓言》是一部________集。相传伊索是约公元前6世纪________人,善于讲________故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________、________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______名下。《伊索寓言》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世界三大寓言故事集。 5.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寓言是将生活哲理寄托在一个假想的、具体形象的、具有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里的一种文学体裁。() (2)寓言中的人物都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和现象。() (3)寓言主题的表现形式都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把较深刻的道理寓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4)寓言在艺术手法上的重要特点是夸张。此外,它还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 6.在赫耳墨斯的想象中,雕像者会如何回答他的雕像的价值?这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5课《钱塘湖春行》公开课教案

15、《钱塘湖春行》公开课教案 教材分析 《钱塘湖春行》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第15课内容,所选内容是中国古代诗歌,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两首诗歌,本首诗歌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基础较差、文学底子薄,各方面能力相对低下,没有学习诗歌的意识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在教学中诵读是重点,要加强诵读指导,其次注重诗意的体会、再现在诗歌语言的品析上。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 ②理解诗歌内容,领会其中所抒发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②教会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②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诵读、体会意境及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意境及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教法:启发、引导式。学法:自主、合作的方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几天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一起去欣赏了江南春天的美景,和老舍先生一同感受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到1180年前的西湖去看看,

唐朝诗人白居易一起去领略早春西湖特有的美景。(板书课题) 二、作家及作品 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唐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以乐府诗见长,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每写好一首诗,都先让老人先读,不懂就改诗。 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浪漫主义诗人,称为“诗仙”)、杜甫(现实主义诗人,称为“诗圣”)、白居易(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 三、朗读 1、自读,标出不会读的字词(抽一名学生读) 2、纠错,范读(听节奏及感情) 3、指导断句(意义划分法) 4、学生自由读 5、指名朗读 6、齐读 四、解题(引导学生完成) 地点:钱塘湖季节:春事件:行(骑马游春) 体裁:七言律诗(教师讲解: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认知) 注:结合时代背景讲事件 五、理解内容 明确:结合注释,四人一组合作完成课文理解 六、赏析(学生合作完成,教师引导) 1、本文围绕哪两个字来写。 明确:“春”、“行” 诗人的“行”踪(游踪是如何的?从文中找出词语) 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注:抓题眼) 2、诗人在途中看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寻景物)

《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选择题及答案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4课】 班级:姓名: 选择题: 1、下列句中“若”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C ) A.求闻之若此 B.不若无闻也 C.若屈伸呼吸 D.未若柳絮因风起 【解析】A像,如。B如。C你。D如。 2、下列句中“闻”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C ) A.不若无闻也 B.有闻而传之者 C.闻之于宋君 D.闻之,欣然规往 【解析】A听说。B听说。C使知道,使动用法。D听说。 3、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 ) A.宋之丁氏 B.国人道之 C.闻之于宋君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解析】A助词,的。B代词,这件事。C代词,这件事。D代词,这件事。 4、下列各句中与其他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D ) A.至于负者歌于途 B.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C.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D.闻之于宋君 【解析】A倒装句。B倒装句,状语后置。C倒装句。D被动句,“于”表被动。 5、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D ) A.尊君在不 B.身亡所寄 C.其人舍然大喜 D.因往晓之。 【解析】A“不”同“否”。B“亡”同“无”。C“舍”同“释”。D没有。 6、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B ) A.宋之丁氏 B.又数刀毙之。 C.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D.得一人之使 【解析】A助词,的。B代词,指狼。C助词,的。D助词,的。

7、下列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C ) A.可以 ..讲论文义 ..为师矣 B. 与儿女 C.其人舍然大喜 .. .. D.亦不能有所中伤 【解析】A古今异义,可以凭借。B古今异义,子侄辈的人。C古今同义,很高兴。D古今异义,古义:击中甚至打伤人;今义:攻击和陷害别人。 8、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 A.身亡.所寄,废寝食者。(亡:同“无”,没有) B.奈何 ..忧崩坠乎?(奈何:为何,为什么) C.若.屈伸呼吸(若:假如) D.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中伤:伤害) 【解析】C若:你,人称代词。 9、下列加点词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其人舍.然大喜太丘舍.去 B.日.月星宿吾日.三省吾身 C.终日在天中行止.止.增笑耳 D.因往晓之.求闻之.若此 【解析】A “舍”同“释”,消除,解除;舍:放弃。B 太阳;每天。C 停留;只;D 都是代词,这件事。 10、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D ) A.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地,积块耳 C.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D.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解析】A判断句。B判断句。C判断句。D倒装句。 11、对《穿井得一人》的寓意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A、不要轻信流言蜚语。 B、一家之言,经再三转述,往往会丧失原义。 C、对于别人的话,要注意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公开课反馈意见

宣城十二中无纸化办公平台(http://192.168.4.222/bbs/index.asp) 07课堂研讨(http://192.168.4.222/bbs/list.asp?boardid=94) 11-12学年第二学期杨和平公开课作文大王颁奖盛典 (http://192.168.4.222/bbs/dispbbs.asp?boardid=94&id=19797) -------------------------------------------------------------------------------------------- 时间:2012年5月21日第5节班级:七(11)班 教师:杨和平学科:语文 课题:作文大王颁奖盛典 -------------------------------------------------------------------------------------------- 观课议课人:张元明 每一次听杨校长的课,心灵都会产生巨大的震撼。这种震撼不仅来自于他的激情,也来自于他的创新,更来自于他对教学艺术的不懈追求。这节课给我的具体印象有以下几点: 1、颁奖典礼不一定非得出现在舞台、影视广播或网络上,它也可在学校的讲台上进行。 2、每一位同学的颁奖词都是一篇短小精美的散文,都给予了学生以肯定和赏识,也对学生报以真诚的厚望与期待。 3、积极创造和运用教学资源,师生互动,参与面广,学生热情高涨。 4、杨校长不仅是优秀的课题研究创建者,更是不懈的课题研究实践者。这节课让我们再次看到了“作文无限积分制”的魅力与意义。 5、充分赏识学生是我们教学取得成功的一个有效方法。 6、教会学生写作,教师首先身体力行。从颁奖词的撰写到学生作文成绩变化曲线图的制作,杨老师优秀的写作水平和勤勉的教学态度不仅是学生的榜样,也是我们语文教师的楷模。 -------------------------------------------------------------------------------------------- 观课议课人:黄维舟 这节课最大的“亮点”莫过于教学环节的设置了,教师课前所做的大量准备工作无疑是此节课出彩的重要原因。课前那一段班级活动照片的展示,无不是一段记忆的重现、一份情感的酝酿;课件的精彩、用心,也颇能看出任教者确乎是“用一生在备课”;而学生手中那份密密麻麻的学案又能见出老师考虑问题的周密。 课是原生态的,没有事前的预习和周密的布置,这从孩子们回答时的嗫嚅、羞红的脸、紧绞着的双手可见。但越是原生态的课越有自然生成的空间,也才有课堂上不时出现的小插曲和会心的笑。所有的听课老师都意想不到,自己也会成为杨老师上课的“资源”,这种信手拈来、毫不造作的手法在观课者眼中看似无心、而从任课者方面来看实则有意,但正是这点“用意”才构成了快乐课堂、美丽课堂! 西谚说:“连上帝都爱受人表扬。”,何况这些十来岁的孩子呢!当获奖者的照片投影在大屏幕上,当同学们大声齐诵老师精心写给获奖者的“颁奖词”时,我们能够想象得到在孩子的心里激起的是多么幸福的涟漪!当校长和校内一位位“名人”给他们颁奖并合影留念时,在他们的情感世界里涌起的该是怎样的一种颤栗啊!杨老师别样的“表扬”一定会激起孩子们学习语文、热爱写作的兴趣。 人们都说教学是遗憾的艺术,但假如我们做老师的将记忆烙印在孩子的脑海中,那份遗憾之情也许会减少一些吧。杨老师是善于制造记忆的人,他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孩子心中或许会随时日的逝去而淡化;但作为一件事情,孩子们会永远记住并会在以后的日子里时时提起。 上这样的课,学生是快乐的,老师是幸福的! -------------------------------------------------------------------------------------------- 观课议课人:方泉 “作文指导与作文评改,远远比阅读教学困难,语文教师的教学素质,重点表现在作文指导的素质上。”这是语文教育名家余映潮先生在《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中提到的。我想用在杨和平校长的这节课上再好不过。虽然这仅仅是一节作文颁奖课,但我们足以从中窥见教师在作文指导上的功力。 一是作文活动的组织。活动的组织,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不是像桃源中人“问今是何世”的味道。课堂实践活动的组织,应是重“形式”,有“创意”的。这节课上,活动的形式丰富多彩,也很实在,如上台接受表彰、邀请领导颁奖、多种形式朗读颁奖词、馈赠礼品、与校长合影等;活动也很有创意,这节课在全校语文教学史上绝无仅有的,是大胆的先例,角度也很精致。 二是作文评语的魅力。这主要体现在教师颁奖词的撰写上。那段段文辞优美的颁奖词,其实就是这一学年以来对这一学生作文的总体评点语,这是一件既困难又美好的事情。可见教师“胸中有丘壑”、“笔下有技法”。为学生拟写颁奖词,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魅力化入作文评点语中,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滋润学生的心田。 三是作文兴趣的培养。这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写作的激励上。有了兴趣,有了想往,便有了写作的内驱力。教师十分重视,并于有形与无形中流露。读书时与校长合影,是莫大的荣耀;写作时,积分达万、达10万,收到教师的礼物,收到学生赞美,是莫大的荣耀;连现场采访和课堂结尾时预留的期待,也是一种无形中激励的表现。 其实,这节课的成功,它凝聚着杨和平校长平时琐碎的累积,是他每天用顽强的毅力将它们一点一滴地装进理想的框架里。 其实,作为一个学习者,更期待杨和平校长更多地以这种开放的方式将诸如“无限制积分法”等作文教学的典范展现出来,以此引领咱们青年教师的成长。 如果可以,实为我和我们的万幸。再次向敢为人先、忙中从不偷闲的杨和平校长致敬! -------------------------------------------------------------------------------------------- 观课议课人:方荣梅 一、创新。走进杨老师的课堂,我们总是有满满的收获。或茅塞顿开、或反复咀嚼、或妙不可言。这一切源于杨老师的创新教学模式。作文课的教学应该是一种综合,它应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它应能锻炼学生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它更应该是能放飞心中梦想的一个舞台,杨老师就是这个最美丽舞台的指挥者,用“作文大王颁奖盛典”这一形式构建语文作文教学课堂,这是对传统作文课堂教学的创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