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笔阅读八级第11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80.00 KB
- 文档页数:8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背影》阅读题答案课后练习一课一练反思《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背影》阅读题答案课后练习一课一练反思》这是一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我们一定要珍惜我们正在拥有的这一份份亲情之爱。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背影》阅读题答案课后练习一课一练第一部分:1.朱自清,字,我国著名、、学者、民主战士。
(2分)2.给加点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2分)狼j奬plain()tu奬plain唐()琐屑()晶莹()3.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感情也有所不同。
请把感情写在横线上:(4分)⑴开篇点题背影,是一种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⑵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出现背影是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感情。
⑶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望着父亲的背影是表达的感情。
⑷在泪光中再次出现背影是表达的感情。
4.作者几次流泪,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答。
(3分)⑴不禁籁籁地流下眼泪:⑵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⑶在晶莹的泪光中:5.比较下列两个句子,哪一个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2分)⑴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⑵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不懂事了!6.本文开头借点题点出背影,中间叙事描写背影,收笔处借回忆照应背影,因此可以说背影是全文的,在结构上起了的作用。
(2分)7.本文多次写背影,哪些是写眼中的背影?哪些是写心中的背影?(3分)8.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2分)⑴看到后,心里感到悲伤。
()⑵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⑶感情聚积在心里得不到发泄。
()⑷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9.简答:(2分)文章写父子二人在南京勾留了一日,为什么没有介绍南京见闻?10.下列句子中的词语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⑴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
再三、终于:⑵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拣定、嘱我、又嘱托:11.按要求填空:(3分)⑴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混入这个词用得好,因为。
八年级上册书法课教案第十一课常用偏旁及其书写要领提手旁、草字头、金字旁的写法备课人备课时间:11月20日上课时间:11月24日课题:提手旁、草字头、金字旁的写法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精讲与自学)教学目标:1、学会书写楷书的偏旁:提手旁、草字头、金字旁,了解常用偏旁及其书写要点。
2、在书写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的书写习惯和坚毅的意志品质。
3、在书写训练中,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心理发展。
教学模式或方法:模式:第1步:精讲第2步:演示第3步:互动第4步:点评第5步:练习第6步:纠正方法:启发诱导、比较讨论、自主练学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掌握提手旁、草字头、金字旁这三个偏旁的书写要领。
了解带有这三个偏旁的一般书写规律。
难点:写好例字,要求写得正确、端正,结构比例恰当。
教学手段:1、学生查找提手旁、草字头、金字旁的例字。
2、老师做好课件ppt。
3、看悟:即对字进行观察、揣摩。
4、临摩:对临和背临两个步骤。
5、点评:检查写字效果。
教学流程设计教学预设(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
师:请大家欣赏一幅图画.课件出示:正确的写字姿势图,下面我们进行坐姿训练(看视频就是坐姿训练的过程)。
1、看视频《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师:下面我们看书法家颜真卿的故事。
2、谈感受:看了这个故事,你有收获吗?从颜真卿身上学到了什么?3、游戏导入: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名字叫“大家来找茬”。
设计依据与意图看视频激趣导课,谈感受学名家。
依据《书法课课程标准》总目标中第二条:养成按正确书写姿势写字的习惯。
掌握科学的执笔书法,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性格,做到人格与非预设生成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在祖国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汉字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神韵傲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汉字书法艺术哺育了古往今来无数书法艺术家:王羲之、柳公权、颜真卿等等……他们的作品早已汇入了祖国浩如烟海的艺术宝库。
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华民族的骄傲!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进入汉字王国,感受中国汉字的魅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背影姓名得分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根据注音写汉字。
交(xiè)_____ (tuí)______唐情(yù)______于中举(zhù)______提笔2.下面每一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在表中,然后改正。
①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残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附闲。
②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哪知老境却如此褪唐!他触目伤怀,自3售货员说:“先生,买双皮鞋吧。
它的寿命将和您一样长。
”顾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上海世界博览会将于2010年5月在上海隆重举办,这次世博会的理念是“理解、沟通、欢聚、合作”。
右图是上海世博会的会徽,请从构图设计和创意上说说它是从哪些方面来体现世博会的理念的?(答出2点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理解、分析。
(一)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课题八级第10课教学目标1、本课仍是进行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其感情色彩,推想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2、体会词语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并辨别其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体会语言描写的作用,并在习作中加入人物的语言描写。
德育目标放弃所失去的,珍惜所拥有的。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点名:记住名言谁最快:如果错过了太阳时你流泪了,那么你也会错过群星的。
二、金笔诵读谈话导入:每个人都有大脑。
大脑让我们学会了思考,让我们拥有智慧,也让我们拥有才智。
但大脑在面对别人的花言巧语时,有时会失去辨别力,会被别人的赞美冲昏头脑。
今天诵读老鹰的寓言故事。
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个曾经在高空中翱翔的雄鹰,是不是拥有聪明才智呢?教师有感情的范读。
讲解金笔诵读一点通:老鹰禁不住鳄鱼花言巧语的诱惑,最终决定要尝试学习游泳。
等他发现这是鳄鱼设下的陷阱时,后悔已晚。
我们从老鹰的下场中得到启示: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不能被别人的赞美冲昏头脑。
老鹰和鳄鱼的语气是不同的,诵读的时候要读出二者之间的差异来。
教师指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学会欣赏别人,并真诚的去赞美别人。
同时,可能也会受到别人的赞扬和欣赏,还会接受来自别人的批评。
批评的意见虽然逆耳,但是我们应该努力尝试去接受,而面对别人的赞美,要做到头脑清醒,因为有时候并不是所有人的赞美是真诚的。
这也许是我们从《老鹰学游泳》中所吸取的教训。
三、金笔新知:1、今天我们还是来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
⑴抓住关键词语,揣摩句子的意义。
句中的关键词常常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
理解句子可通过抓关键词,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⑵从上下文中找相关语句结合起来理解。
理解文章中的句子时,可以找出上下文中相关的句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义。
⑶把握文章的中心,整体领悟句子的意义。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中心,需要我们去理解的句子,有的是针对全文说的,这就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以对全文的理解作为理解句子的依托。
第11课背影【学习目标】⒈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⒉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课前预习】⒈了解作者。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 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
现代闻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他的散文有很多篇,第一次结集时以《背影》命名。
⒉回忆自己读过的文学作品,预备交流。
⒊查字典,解决生字。
【学习进程】活动一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朗诵课文,同时画诞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明确生字词的读音。
各小组推选一名同窗到讲台投影展现字词内容,并指出最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词,全班同窗更正完善自己的答案。
给加粗的字注音。
迟疑()琐屑()颓唐()栅栏()簌簌()搀()蹒跚()狼藉()妥帖()游逛()擦拭()箸()2.用一句话说出本文所写的情形:活动二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自主先学〗再读课文,要求画出文中反映作者“泪如泉涌”的句子,并说说作者动情的缘故。
①第一次流泪的句子是什么?缘故是什么?②第二次流泪的句子是什么?缘故是什么?③第三次流泪的句子是什么?缘故是什么?④第四次流泪的句子是什么?缘故是什么?〖展现交流〗小组内部彼此交流形成统一答案后,小组推荐代表展现。
不同小组可分派不同任务。
活动三三读课文,探讨人物的情感。
作者对父亲的情感一直是那么感激和怀念吗?人的情感是复杂的。
要求从文中找出“我”对父亲情感复杂的句子。
⒈文中“行李太多……讲价钱”“又嘱托茶房好好照顾我”这些语句说明父亲对儿子的深挚的情感,而儿子那时的反映又是如何?⒉“内心窃笑他的迂”。
请明白得“迂”,并谈谈对儿子的观点。
⒊请再讨论:课题可否改成“浦口惜别”,什么缘故?〖展现交流〗小组内部彼此交流形成统一答案后,小组推荐代表展现。
【检测反馈】1.给以下加粗的字注音。
差使()奔丧()狼藉()妥贴()迟疑()栅栏()2.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悲伤虚弱妥当诸多 B.惨淡踪迹栅栏钩留C.晶萤交御奔丧狼藉 D.亏空失业谋事迟疑3.选出加粗字说明完全正确的一组()A.变卖典质(抵押)妥贴(恰当,合适)B.颓唐(失败的样子)不能自已(控制)C.琐屑(细小而繁多)家中光景(光阴) D.举箸提笔(筷子)触目伤怀(心)4.《背影》是一篇()散文,选自()。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集第11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_八年级语文教案11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构想】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讲授此课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说明文在说明事物的时候,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为了更好地说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征,作者采用了以瞻仰者本人的活动顺序为主,以纪念碑的方位顺序为辅的组织材料的方法。
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说明的顺序,对文章作整体的把握。
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的语言。
讲授此课时,我抛弃传统的细致讲解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先对课文作整体把握后,设计了几个有趣的小组活动;在小组活动的开展中,把握说明文的特点。
最后共同分析语言特色,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2.让学生领悟说明文的特点。
3.学习在说明中运用描写的方法。
4.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励学生继承先烈未竟的事业.奋勇向前。
[教学重难点]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安排] 两课时观看图片;感知课文;设计活动;共同分析。
[教学步骤]学生介绍纪念碑。
了解文章内容。
把握文章特色。
体会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课前准备:查找资料,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相关情况作一定的了解,加深认识,并学会整理中心资料。
)一、导入1.放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不同角度摄影的图片,可以帮助学生对纪念碑的外观、基本构成作了解。
)2.请一位同学看着图片介绍纪念碑。
3.先不作评价,《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也是说明、介绍纪念碑的,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课文,看看作者在说明的时候有什么特点?二、整体把握课文读完课文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畅谈。
(可以互相补充,学生很快就会发现方位词的使用,说明时抓住事物的特征,语言饱含情感等,教师适时做.总结。
教学中注重学生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并充分地肯定学生。
语文初二上人版第11课(背影)学案(第二课时)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目标导航1.理解关键词句所表达的特殊感情。
2.感受文中的父子深情。
【二】复习导学1、听写生字词。
2、四次写背影,哪次写得最具体细腻?背诵第六自然段中描写父亲背影的语段。
【三】课堂互动探究〔一〕品味描写:第六自然段对父亲背影的描写中哪些词语用的好?为什么?我看见他戴着〔〕,穿着〔〕大马褂,〔〕棉被,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着上面,两脚再向上〔〕;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1〕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语。
〔2〕这段话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父亲?〔3〕注意父亲穿的衣服的质地及颜色,想想这些说明了什么?〔4〕仔细体会括号中所填入的动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5〕买橘子这么费劲,为什么不让儿子去?回来后“心里很轻松似的”说明了怎样的心理?〔6〕最后一句写第二次看见背影和第二次流泪,说说这时候“我”的心情。
〔二〕体会本文语言描写的特点,父亲的话语包含的感情。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面没有人。
”〔三〕归纳写作特点。
〔1〕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背影”细致描写,表情达意。
〔2〕平实质朴的语言中饱含深厚的感情。
〔四〕巩固、拓展:〔2选1自由作答〕1、课文第五段中,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为什么这样说?你在自己的长辈面前,也有这种自作聪明的情况吗?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