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大学生创业的思考

  • 格式:docx
  • 大小:17.36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大学生创业的思考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日趋严峻,大学生的生活状况与价值观逐渐在发

生着改变,大学生或理性,或茫然,或悲观,但终究离不开就

业这道坎。曾几何时,大学生盼望着毕业,对自己的人生未来充满了期待,而今大学毕业生们面对激烈的竞争情急乱投医,不能不说这反映了一种巨大的社会状况的改变。多数大学生都认识到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性,但准备创业或真正创业的却凤毛麟角。大学生创业风险较高是阻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因素。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大学生创业环境;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做好创业准备。伴随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出现,学术界众多学者将研究焦点聚焦于大学生创业问题。目前,关于大学生创业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两面:一是大学生创业状况研究,二是大学生创业途

径研究。

我认为,对于一个已创业大学生来说,对创业的理解是十分重要的。已创业大学生大都是一些具备社会责任心的人,他们并不将自己努力创办的企业当成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

工具,而是更多地关注如何回报社会。而作为已创业大学生,他们普遍地认为: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的最佳时机是在大三、大四这两年。我认为,这种观点十分符合实际情况。正如我们所了解的现在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压力很大,而大

三、大四这两年正是我们大学生实习与找工作的时期。当感受到如此大的就业压力,不少大学生会另辟蹊径,寻找创业的可能性。所以,大三、大四这两年正是大学生对创业教育兴趣最浓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接受创业教育,其效果也就会最好了。高等学校的教育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基本目标,以完善的配套机制作为支撑,加速提升鼓励大学生创业相关政策措施的实际效应。对于大学生创业,我们首先

应该走出以下三个误区:

误区一:创业观——就业还是创业?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在校期间学习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毕业后应该进入各自专注的各行各业,称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那么,曾经的天之骄子——类似北大这样的名校高材生放下身段卖报、摆地摊这样屡见不鲜、褒贬不一的现象是否值得鼓励?是否应该作为大学生创业的范畴?

所谓大学生创业是指大学生中的创业者发现机会、发挥特长、整合资源最终实现自己的创业目的一系列创业活动。严格意义上大学生特别是在校期间的创业,只能是立足于大学教育科学文化知识和特长的一种学以致用,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尝试。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开拓性的个人,鼓励在校大学生的首创和冒险精神、强化这些未来精英在独立工作、技术创新、社会交往、管理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这样既能达到培养学生能力、提升高校学术水平的目的,也

能正本清源,达到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引领经济发展的作用。

上述的这些现象充其量只能算是低层次的就业,上不了大雅之堂,可以说是对大学教育和大学生自身价值的否定。同时,不难看出成功的创业能够产生新的行业和经营实体,能够带来很多新的就业,创业本身是就业的一种形式。

误区二:鼓励大学生创业应该重视创业能力“教育”?

梳理我国大学生创业相关的机制,鼓励大学生创业主要有以下推动环节:

1、以教学的方式,通过案例、讲座、论坛、选修课等方式让每个学生了解创业方面所需的知识;

2、课余通过社会实践、勤工助学、职业见习、挑战杯、职业发展指导、研究生创新基金等活动让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创业的准备、筛选;

3、通过政府划拨专项资金为主,为创业项目提供资金、场地、政策、服务等方式让通过考核的创业项目得到支持。

这种从理论教育到专业技能实习、社会实践,再到项目孵化,这一创业机制已经基本形成。但与莘莘学子的殷切需求相比,我们的创业辅导机制还远没有达到其应有的作用。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程度和畏惧心理非常让人担忧,对于胜任创业所需的社会经验和人际技能十分欠缺。根据抽样调查,对创业教育内容的需求,排在第一位的是多接触社会,占62.

5%。希望学校提供就业与创业指导以及参加创业计划竞赛的比例分别占25%和12%。大家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学生的需求并不仅限于开设几门课程,对大学生创业技能和支持形式进行加强。

误区三: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和鼓励大学生创业的配套措施是否有效?

我国的高等学校教育(特别是专、本科教育),普遍属于知识传授型或单纯的学术研究型大学,尚未真正转型为创业型大学。高校的创业能力受到较大的制约,高校对新知识新应用的产业化嗅觉反应非常迟钝。另外,作为以理论和学术研究为主体的高校与以利润为导向的企业,双方对科技成果评判价值的立场迥异,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非常低下。要想将两个运营目标和价值迥异的组织有效的结合,需要一个完善的、系统的体系作为支撑。

以美国为例,高科技孵化机制从高校前期的联盟开始,这一体制让联盟内的支持企业与高校之间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产业链,从而支持高等院校包括艺术成果、行销创意等一直到基础科学研究等各个学科内有商业价值的项目进行包装、孵化,是高等院校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基础,也是让高校创业项目顺利走向社会、实现产业化重要保证。

对比看来,我国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各种尝试和政策还都比较散乱,没有形成完善的鼓励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政策脱

节、短期效应明显,教育资源和国家相关投入的大量耗费。

可以说,我国受高等教育模式限制,高校与产业对接流于形式、机制明显断档,高校内的创业支持功能尚还远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些机制上的欠缺,让鼓励大学生创业的诸多政策效应大打折扣,大学生创业的价值评判先天不足。无论是对于大学生,还是掌握资源的高校教师(而不是产业链内部的实体企业),都很难形成持续的创业热情,各校内的创业激情和创业文化很难形成。

完善大学生创业机制的主要切入点1、大学生创业基金与社会创业相互配套:

投资运作中风险企业的核心部分便是创新,创新产品需要一定时期的独立性才能使风险资本获得与其承担风险相应的收益,同时知识产权保护使风险企业的专利权、专有权、创新权等有特定的保护,如《专利法》和某些规定能使创业基金运作在国内有一定的创业积极性。目前,我国虽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有了一定的规定和政策,但对其执行和对其重视不足仍是国内的重要问题,从而影响创业基金在国内的发展,目前国内尚未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2、发展各个层次的各种形式创业者联盟:

创业者联盟是准备创业和己经创业的学生之间交流、沟通和学习的一个平台。通过该平台,准创业者和创业者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