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诗
- 格式:doc
- 大小:196.00 KB
- 文档页数:3
第六课先向歌诗求讽刺——社会写真导学案
编者:高二语文组审核:郭力达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2.尝试进行诗歌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学习目标】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学习鉴赏诗歌方法,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3.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重点难点】
1.重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难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预习案】(【自主学习·秀出风采】
1、了解作者及背景:
《石壕吏》: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2、诵读诗歌,了解课文内容:
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探究案】(【合作探究·交流碰撞】)
(1)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体裁),以时间为顺序,事件是安史之乱中官府强行抓人当兵,百姓家壮丁全部战死,最后石壕吏乘夜带走老
妪:这首诗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谈主题)杜甫投宿石壕村,正碰上官吏捉人充军。诗歌用素描的手法,清晰如画地再现了诗人的这次亲身见闻。叙而不议,这是杜甫此类诗的特点。诗人的感情融会在平实的叙述之中,耐人寻味。一面是"夜捉人"的悍吏,一面是"逾墙走"的老翁,这是多么不平常的时期!"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的对比令人惊心。而老妇的陈辞,更是催人泪下。
(3)诗歌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于形象之中,形象不仅是诗人情感的触发,又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体验诗人情感的途径。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训练案】(【当堂训练·巩固落实】)
1.解释划线词语:
老翁逾墙走()二男邺城戍()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2. 翻译句子
(1)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2)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3.按要求填空:
(1)诗中描写兵役苛酷的句子是: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2)描写战争惨烈的句子是: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3)差役与老妇情态形成鲜明对比的句子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4)表明老妇已被抓走的句子是: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回顾总结·感悟提升】
【课后作业】
预习《卖炭翁》
【自我反馈】
第六课先向歌诗求讽刺——社会写真导学案
编者:高二语文组审核:郭力达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2.尝试进行诗歌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学习目标】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学习鉴赏诗歌方法,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3.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重点难点】
1.重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难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预习案】(【自主学习·秀出风采】
1.了解作者及背景:
《卖炭翁》: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
2.诵读诗歌,了解课文内容:
卖炭翁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探究案】(【合作探究·交流碰撞】)
(1)读《卖炭翁》思考:什么叫“宫市”?该叙事诗叙述了什么内容?
"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全部经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在内容上,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由开头至“心忧”句,交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和愿望。第二段,自“夜来”句至“市南”句,描述他进城卖炭。第三段,自“翩翩”句至结尾,写炭被掠夺。全诗有叙述,有描写,有细节,有对比。笔法简洁,语言精练,在概括、剪裁和渲染等方面,处处显出诗人的匠心。尤其是结尾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2)“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花白,十个指头就如乌炭一样黑。诗人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人物外貌,抓住三个部位(脸、鬓、手)、三种颜色(脸是焦黄色,鬓发是灰白,十指是乌黑),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一是劳动的艰辛,一是年岁已老。后一句中,“苍苍”与“黑”形成鲜明对照。
(3)“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一尺雪”说明什么?“碾冰辙”说明了什么?
昨天夜里,长安城外下了一尺多深的雪。一大清早,他就装好木炭,套上牛车,辗着冰雪,赶往京师集市。作者没有交代老翁路上的情况,但可以想象,行进在冰天雪地中该是何等艰难。人虽然冻馁疲累,好歹总还满怀希望,因为毕竟天遂人愿,那些炭应该能卖个好价钱。这里文字虽简略,但比一一铺叙更富有感染力。
(4)“翩翩两骑来是谁?”“翩翩”一词写的是什么?
有两人骑马扬鞭,翩翩而来,那是谁呀?是皇宫里派出来的采办,穿黄绸衣裳的是头儿,着白绸衫的是随从。行文至此,作者笔锋一转,将画面切换,由远及近,通过一问一答,勾勒出另一组人物形象。“翩翩”,轻快的样子,笔调有些黑色幽默。“黄衣”、“白衫儿”,都是太监的服装。唐代宦官品级较低的穿黄衣,无品级的着白衫。所谓“使者”,这里指皇宫中派出来的采办。
(5)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却“愿天寒”,只因为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
“可怜”二字,倾注着诗人深深的同情,不平之感,自在不言之中。
【训练案】(【当堂训练·巩固落实】)
自选角度赏析此诗
伤田家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这首诗亦名《伤田家》,是一首着名的揭露封建社会阶级矛盾的诗。作者用质朴明快的语言、沉痛激切的感情,表现出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其中三、四两句,尤其写得形象鲜明和意思深刻,因此“剜肉医疮”就成了流行的成语。农村生活的贫困,造成这种寅吃卯粮的悲剧,无论是二月卖丝或五月卖谷,都还不到时候,只算是临时救急的举动,好比剜肉下来补伤口一般,老伤未必补好,新伤又接着增加。
【课后作业】
预习《关山月》
【自我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