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油脂类原料地品质鉴定

油脂类原料地品质鉴定

油脂类原料地品质鉴定
油脂类原料地品质鉴定

油脂类原料的品质鉴定

饲用油为高能量饲料。由于价格高,市场上的饲用油掺假现象严重。被检出的掺假物主要有水,溶点较高的动物油中还检出面粉和食盐。下面先就通用的感官简易判定油脂是否掺假的的方法进行简单介绍,再对饲料中常用的油脂进行逐一介绍。

(一) 油脂的检测项目

1、总脂肪酸

此系包括游离脂肪酸及与甘油结合之脂肪酸总量。动物性或植物性油脂其量通常为92%—94%。油脂能量大部分系由脂肪酸供应,因此总脂肪酸量为能量值之指标。

2、游离脂肪酸

脂肪分解后会产生游离脂肪酸,故其量可做为鲜度判断之根据,完全饲料所用油脂一般约在15%—35%。在营养上而言,游离脂肪酸对动物无害,但太高的游离脂肪酸(50%以上)表示油脂原料不好,对金属机械、器具有形蚀性,而且会降低嗜口性。

3、水分

油脂中含有水分,不但引起加工设备的腐蚀,同时易使油脂起水解作用产生游离脂肪酸,加速脂肪之酸败,并降低脂肪之能量含量。

4、不溶物或杂质

包括纤维质、毛、皮/骨、金属、砂土等细小颗粒无法溶解于石油醚之物质。这些物质没有能量价值,而且会阻塞筛网和管口,或在贮存椅造成沉积。其量应限制在0.5以下。

5、不可皂化物

包括白酶类、碳氢化合物、色素、脂肪醇、维生素等不与碱发生皂化反应之物质,大部分成分仍有饲用价值,对动物无不良影响,但其中蜡、焦油等则无营养价值,甚至有些成分对动物有害,如水肿因子。

6、酸价

酸价虽测定容易,但通常不能单纯以之评价油脂品质,须配合其他方法供签定。油脂酸价之提高,部分由于油脂水解而生成游离脂肪酸,部分由于过氧化物的分解所产生羟基化合物再氧化而生游离脂肪酸,因此游离脂肪酸生成机构随条件而异,不易做为油脂氧化程度的判断指标。

7、过氧化价

羰氧化物系在油脂氧化过程中生成,该过氧化价可做氧化程度判断。但过氧化物在水中的存在或高湿下甚易分解,因此油脂氧化至某一程度后,过氧化价反而会降低。因此我们应了解,过氧化价==所存在过氧化物量与分解量之差,故需配合其他氧化测定方法,以利品质之正确判断。

8、羰基化合物

测定油脂中经酸败而产生的羰基化合物含量,亦为判断油脂氧化程度的一种方法。

9、TBA试验(硫代巴比妥酸试验),一般要求不大于2。

通常TBA与上述油脂氧化生成物作用而呈红色,于530毫米下测吸光度,可供酸败程度之鉴定。TBA试验可测出丙二醛(Malonaldehede)含量,丙二醛乃油脂氧化过程中第二阶段产物,故本试验无法测出初期氧化变化,加之丙二醛本身亦不稳定,可再氧化变成丙二酸(Malonicacid)人造成氧化与否之误判。

10、Kreis试验

此为醛类及酮类化合物之简便呈色反应,可做油脂氧化变质与否之定性反应。

11、AOM(活性氧法,Active Oxygenmethod)

系将油脂保持一定高温而通入定量空气以促进氧化而评价。油脂之稳定性以过氧化价

达到某一定值所需时间来表示,不同种类油脂有不同过氧化物标准,通常对植物性油脂之过氧化物标准为100meg/千克;对动物性油脂则为20meg/千克(如猪油),并以不超过20小时为饲料级油脂规格。由于AOM测定系采用光电比色法,对某些颜色较深之饲料级油脂而言,其有效性虽有待商榷,但仍不失为最佳之方法。

12、安全性及其他

农药、多氯联苯、杀虫剂、氯戴奥兴及其他具毒性物质均可能移行油脂中,为防止可能之中毒,应行一伯二氏(Liberman Buchard)反应及Hdphen反应及其他试验检出。

(二)油脂的鉴别

1、不同油脂其物理特性亦不同

故可由粘度、折光率、色泽、碘价、皂化价、溶解性、比重、融点、沸点等鉴别油脂是否纯品。

2、动植物油脂之鉴别

动植物油脂之鉴别是基于其所含特征成分,如动物性油含胆固醇(Cholesterlo)而植物性油则为植物固醇(Phytosterol)。致动物性油脂的不皂化物中含有胆固醇,而植物性油脂的不皂化物中则含有植物固醇。由其定性可认定动植物油之区分。

3、鱼油鉴别

鱼油含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经氧化反应所生之乙醚不溶性之氧化物通常不溶于热苯,而亚麻酸所生成之乙醚不溶性多六氧化物可溶于热苯。

4、硬化油之鉴别

硬化油通常含有微量触媒(如镍人又因氢化而产生异油酸(Isl-Oleic acid)。可由这些物质的存在与否而判别之。

5、猪油中含牛油之鉴别

猪油与牛油之Boemer数值不同,可由其测定值辨别之,通常纯猪油的值为73.4-78.1℃;牛油为62.8-67.1℃,猪油+10%牛油为67.7-75.4℃,猪油加20%牛油为65.3-73.9℃。

6、矿物油鉴别

通常矿物油比重为0.84-0.93,碘价6-12,折光率1.490-1.507,不溶于酒精,可利用油脂中不皂化物之比重、碘价、对酒精溶解度等做鉴别之依据。

7、石蜡烃的鉴别

本品乃石油中抽出废弃之碳氢化合物,秤取样品1.43克,置试管(具0.1毫米刻度,长15厘米,径10毫米),加入甘油二氯醇7毫米及水1.2毫米,于65℃加热振荡后静置10分钟(65℃),然后测其不溶解部分之容积即可判别石蜡羟之存在,其容量0.1毫米约等于5%石蜡羟。

(三)油脂酸价的检验

测定原理:用中性乙醇和乙酸混合溶剂溶解油样,然后用碱标准溶液滴定其中的游离脂肪酸,根据油样质量和消耗碱液的量计算出油脂酸价。

用到的仪器有:滴定管:25毫升;三角瓶:250毫升;天平:感量0.001克;容量瓶、移液管、称量瓶、试剂瓶等。

用到的试剂有:0.1摩尔/升氢氧化钾(或氢氧化纳)标准溶液;中性乙醚:乙醇(2:1)混合溶剂:临用前用0.1摩尔/升碱液滴定至中性。

具体操作步骤:称取混匀试样3—5克,注入锥形瓶中,加入混合溶剂50毫升,摇动使试样溶解,再加三滴酚酞指示剂,用0.1摩尔/升碱液滴定至出现微红色在30秒不消失,记录下消耗的碱液毫升数。

计算结果酸价(毫克KOH/克油)=V×C×56.1/m。

式中:V—滴定消耗的氢氧化钾溶液体积,毫升;C—氢氧化钾溶液浓度,摩尔/升;m—

试样质量,克;56.1—每毫升1摩尔/升碱液相当于氢氧化钾的质量56.1毫克。

双试验结果允许差不超过0.2克KOH/升油,求其平均数,即为测定结果。测定结果小数点后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四)油脂的通用感官检测法

1、气味检查

要注意是否酸败,即有无哈喇味:①盛装油脂的容器开口的瞬间用鼻子挨近容器口,闻其气味;②取1—2滴油样放在手掌或手背上,双手合拢快速摩擦至发热闻其气味;③用钢精勺取油样25克左右,加热到50℃上下闻其气味。

2、滋味检查

每种油脂都有其固定的独特滋味。通过滋味的鉴别可以知道油脂的种类,品质的好坏,酸败程度,能否使用等。用嘴尝试油脂,不正常的变质油脂会带有酸、苦、辛辣等滋味和焦苦味,质量好的油脂则没有异味。方法是用玻璃棒取少许油样,点涂在已漱过口的舌头上,辨其滋味。

3、色泽检查

每种油脂都有它固有色泽,根据这一点可鉴别油脂是否具有该种油脂的正常色泽、按油脂组成而言,纯净的油脂是无色、透明,常温下略带粘性的液体。但因油料本身带有各种色素,在加工过程中,这些色素溶解在油脂中,而使油脂具有颜色,国家标准规定,色泽越浅,质量越好。

色泽的鉴别方法如下:一般用直径1—1.5米长的玻璃插油管抽取澄清无残渣的油品,油柱长约25—30厘米(也可移入试管或比色管中)在白色背景前反射光线下观察。冬季气温低,油脂容易凝固,可取油250克左右,加热至35—40℃,使之呈液态,并冷却至20℃左右,按上述方法进行鉴别。

4、透明度

品质正常的油脂应该是完全透明的,如果油脂中含有碱脂、类脂、蜡质和含水量较大时,就会出现浑浊,使透明度降低,一般用插油管将油吸出,用肉眼即可判断透明度,分出清晰透明。微浊、混浊、极浊、有无悬浮物、悬浮物多少等。

5、沉淀物

油脂在加工过程中混入的机械杂质(泥砂、料坯粉末、纤维等)和碱脂、蛋白质、脂肪酸粘液、树脂、固醇等非油脂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沉入油脂的下层,称为沉淀物。品质优良的油脂,就没有沉淀物,一般用玻璃扦油管插入底部把油吸出,即可看出有无沉淀或沉淀物多少。

6、植物油脂水分和杂质的感官鉴别

油脂是一种疏水性物质,一般情况下不易和水混合,但油脂中常含有少量的碱脂、固醇和其他杂质等能吸收水分,并可形成胶体物质悬浮于油脂中,所以油脂中仍有少量的水分,这部分水份一般是在制油过程中混入的。同时,还混入些杂质,油脂中的水分和杂质含量过多时,不仅降低其品质,还会加快油脂水解和酸败,影响油品贮存的稳定性。植物油脂水分和杂质和鉴别是按照油脂的透明、混浊程度,悬浮物和沉淀物的多少,以及改变条件后所出现的各种现象等,凭人的感觉器官来分析判断的。鉴别方法如下:

(1)取样判定法。取干燥洁净的扦油管一支,用大拇指将玻璃管上口按住,斜插入装油容器至底部,然后放开大姆指,微微摇动,稍停后再用大拇指按住管口,提取观察油柱情况。在常温下,油脂清晰透明,水分杂质含量在0.3%以下;若出现混浊,水分杂质含量在0.4%以上;若油脂出现明显的混浊并有悬浮物,则水分杂质含量在0.5%以上。把扦油管的油放回原容器,观察扦油管模糊不清,则油品水分在0.3%-0.4%之间。

(2)烧纸验水法。取干燥、洁净的扦油管,用食指按住油管上口,插入静止的油容器里,

直至底部,放开上口,扦取底部沉淀物少许,涂在易燃烧的纸片上点燃,听其发出的声音,观察其燃烧现象。燃烧时纸面出现气泡,并以出“吱吱”响声,水分约在0.2%—0.25%之间;如果燃烧时发生油星四溅现象,并发出“叭叭”的爆炸声,水分约在0.4%以上;如果纸片燃烧正常,水分约在0.2%以。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检查明水(如装油的容器口封闭不严,漏进雨水或容器原来带水所引起)。

(3、)钢筋勺加热法。用普通的钢精勺一个,取有代表性的油样约250克,在炉火或酒精灯上加热到150—160℃,看其泡沫,听其声音和观察其沉淀情况(霉坏、冻伤的油料榨得的油例外)如出现大量泡沫,又发出“吱吱”响声,说明水分较大,约在0.5%以上;如有泡沫,但很稳定,也不发出任何声音,表示水分较少,一般在0.25%左右。加热后,撇去油沫,观察油的颜色,若油色没有变化,也没有沉淀,说明杂质一般在0.2%左右;如油色变深,杂质约在0.49左右;如勺底有沉淀,说明杂质多,约在1%以上。用这种方法,加热温度不能超过160℃。

7、掺入食盐的识别

方法一:从油桶底部取少许油样,用嘴尝,如有咸味则说明该油中掺有食盐。

方法二:从油桶底部取少许油样放入干净的试管(需用蒸馏水冲洗)中,加入5毫升蒸馏水,加热至沸,继续加热1—2分钟,稍冷却,趁热过滤,或静置冷却,待分层后用滴管吸取下层液体,在滤液(或下层液体)中加入1—2滴1.7%硝酸银溶液(称取1.7硝酸银溶于100毫升蒸馏水中)。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可确认被测油中掺有食盐。

8、掺入面粉的识别

从油桶底部取少许油样放入干净的试管(需用蒸馏水冲洗)中,加热融化后加入2滴碘溶液,若变为蓝色,则表示油样中含有淀粉。

油脂的品质评定指标及测定方法

油脂来自于动植物,是家畜重要的营养物质之一,特别是它能提供比任何其它饲料都多的能量,因而就成为配制高热能饲料所不可缺少的原料。

然而,假劣油脂对动物的危害极大,饲料企业和养殖企业购进假、劣油脂的情况屡见不鲜,下面对油脂的品质评定指标做简要介绍,仅供参考。

油脂的组成一、脂肪酸

油脂的主要成分甘油酯中,脂肪酸的分子量约为650-970,而甘油只有41,因此脂肪酸可占整个油脂分子量的94%-96%,这就使得脂肪酸对油脂的性质有很大影响。

天然存在的脂肪酸几乎全部是含有偶数碳原子的直链脂肪酸,包括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脂肪酸结构中含有双键的为不饱和脂肪酸,不含双键的为饱和脂肪酸。油脂的硬度与所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数量有关,不饱和脂肪酸越多,油脂的硬度越小,熔点也越低,大多数植物油如玉米油、豆油等均属此类,在常温下呈现液体状态,而动物脂肪因含较多

十食用植物油脂品质检验

综合训练实验实验一食用植物油脂品质检验 标准依据:GB/T 5009.37-2003 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一、目的与要求 1、学习实际样品的分析方法,通过对食用植物油脂主要特性的分析,包括试样的制备分离提 纯、分析条件及方法的选择、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标准曲线的制作以及数据处理等内容,综合训练食品分析的基本技能。 2、掌握鉴别食用植物油脂品质好坏的基本检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与相关知识 食用植物油脂品质的好坏可通过测定其酸价、碘价、过氧化值、羰基价等理化特性来判断: 1、油脂酸价:酸价(酸值)是指中和1.0g油脂所含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的毫克数。酸 价是反映油脂质量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同一种植物油酸价越高,说明其质量越差越不新鲜。测定酸价可以评定油脂品质的好坏和贮藏方法是否恰当。中国《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规定:酸价,花生油,菜子油,大豆油≤4,棉子油≤1。 2、碘价:测定碘价可以了解油脂脂肪酸的组成是否正常有无掺杂等。最常用的是氯化碘— 乙酸溶液法(韦氏法)。其原理:在溶剂中溶解试样并加入韦氏碘液,氯化碘则与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起加成反应,游离的碘可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从而计算出被测样品所吸收的氯化碘(以碘计)的克数,求出碘价。常见油脂的碘价为:大豆油120~141; 棉子油99~113;花生油84~100;菜子油97~103;芝麻油103~116;葵花子油125~135; 茶子油80~90;核桃油140~152;棕榈油44~54;可可脂35~40;牛脂40~48;猪油52~77。 碘价大的油脂,说明其组成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或不饱和程度高。 3、过氧化值:检测油脂中是否存在过氧化值,以及含量的大小,即可判断油脂是否新鲜和 酸败的程度。常用滴定法,其原理:油脂氧化过程中产生过氧化物,与碘化钾作用,生成游离碘,以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计算含量。中国“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GB2716-85)” 规定:过氧化值(出厂)≤0.15%。 4、羰基价:羰基价是指每千克样品中含醛类物质的毫摩尔数。用羰基价来评价油脂中氧化 产物的含量和酸败劣度的程度,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我国已把羰基价列为油脂的一项食品卫生检测项目。大多数国家都采用羰基价作为评价油脂氧化酸败的一项指标。常用比色法测定总羰基价,其原理:羰基化合物和2,4—二硝基苯胺的反应产物,在碱性溶液中形成褐红色或酒红色,在44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可计算出油样中的总羰基价。中国《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规定:羰基价≤20 mmol/kg。 三、仪器与试剂 (一)实验室提供下列仪器和试剂 1、仪器: (1)碘量瓶250mL; (2)各种分析天平; (3)分光光度计; (4)10ml具塞玻璃比色管; (5)常用玻璃仪器。 2、试剂

饲料用油脂的品质判断

饲料用油脂的品质判断 1.品质注意事项 A.油脂含有高量热能,故对饲料效率的改善效果显著,但劣质油脂的使用,不仅影响生长,中毒死亡的病例时有耳闻,列举如下事例供参考,并应避免。 a)棉籽油:因含有环丙烯脂肪酸及棉酚,会造成孵化率降低、海绵卵及变色卵等异常现象。b)油脂不皂化物中的硬脂(Stearin)与某些农药会结合成贫血因子。 c)某饲料厂曾因仔猪饲料中用了含沥青(柏油)的牛油而发生集体中毒死亡的病例。 d)台湾家禽饲料曾因使用掺有劣质鱼油的进口牛油,造成家禽屠体烹调产生严重异味,致成鸡无人食之。 B.油脂的氧化:油脂在室温下,受氧气的影响而起氧化作用,这种现象称为自动氧化作用,氧气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链发生化合作用,初期产生过氧化物(Peroxide),然后再分解为醛类及酮类,因而产生不快味道和气味(臭油垢味)。氧化后的脂肪品质变差,甚至有中毒的可能,其主要影响有: a)脱毛; b)增重差; c)酶不活化; d)破坏维生素及色素; e)蛋白质与氨基酸不溶化; f)消化率及饲料效率降低; g)下痢; h)拒食。油脂氧化程度随油脂不饱和度、抗氧化剂的种类及其他因素等均影响,如光线、水分、加温及金属离子等均会加速氧化的进行。 C.下述不良脂肪来源应小心用之,并预防污染。 含有蜡的油:鲸油、米糠蜡。 有毒的油:蓖麻油、桐油、菜籽油、棉籽油、高酸油、未中和皂脚。 产生恶臭的油:蚕蛹油、变质鱼油。 2.品质管理项目及其意义 ①总脂肪酸(Total fatty acid):此系包括游离脂肪酸及与甘油结合的脂肪酸总量。动物性或植物性油脂其量通常为92~94%。油脂能量大部分系由脂肪酸供应,因此总脂肪酸量为能量值的指标。 ②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脂肪分解后会产生游离脂肪酸,故其量可做为鲜度判断的根据,完全饲料所用油脂一般约在15~35%。在营养上而言,游离脂肪酸对动物无害,但太高的游离脂肪酸(50%以上)表示油脂原料不好,对金属机械、器具有腐蚀性,而且会降低适口性。 ③水分(Moisture):油脂中含有水分,不但引起加工装置的腐蚀,同时易使油脂起水解作用产生游离脂肪酸,加速脂肪的酸败,并降低脂肪的能量含量。 ④不溶物或杂质(Insoluble,Inpurities):包括纤维质、毛、皮、骨、金属、砂土……等细小颗粒无法溶解于石油醚的物质。这些物质没有能量价值,而且会阻塞筛网和管口,或在贮存桶造成沉积。其量应限制在0.5以下。 ⑤不可皂化物(Unsaponifiable matter):包括固醇类、碳氢化合物、色素、脂肪醇、维生素……等不与碱发生皂化反应的物质,大部分成分仍有饲用价值,对动物无不良影响,但其中蜡、焦油等则无营养价值,甚至有些问题成分,如水肿因子。 ⑥酸价(Acid Value):酸价虽测定容易,但通常不能单纯以此评价品质,须配合其他方法

品质评价实验报告——描述性检验法(1)

食品品质评价 —描述检验法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定量描述检验法的定义、特点及其应用;初步学会定量描述检验的方法。本实验是利用定量描述检验法评价两种品牌的西红柿薯条和薯片的总体品质,分析其感官差异。 二、实验方法原理 制定具体实验方案、对实验的样品进行准备,组织同学进行品尝并参加样品的品尝,根据人的感觉包括味觉、嗅觉、视觉、听觉和触觉等,用语言、文字、符号或数据进行记录,再运用概率统计原理进行统计分析,画出风味剖面图并对剖面图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对食品的色、香、味、形、质地、口感等各项指标做出评价。 三、样品及器具 1.样品:两种番茄味薯片(可比克,上好佳) 2.器具:被子,托盘,纸条,笔,纸巾 四、方法步骤 1.召开信息会,熟悉产品,确定产品特性特征及强度等级,采用GB12313-90 标度A(数字); 2.确定评价方法:独立方法; 3.评价组长按定量描述检验法程序做好样品的‘描述检验问卷’;

4两种薯条/片样品以随机三位数编号,放在托盘内,呈递给评价员; 5.评价员在熟悉薯条/片产品的各项特性特征,独立品评,并填写问卷表; 5.数据处理 分组:按编号分成两大组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其中: 1-22号为第一大组(薯条),23-44号为第二大组(薯片),结果报告形式:用QDA图报告总体评价结果; 用方差分析报告样品间和评价员差异。 五、心得体会 本次实验我对描述检验方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初步学会了定量描述检验的方法。作为实验员,从样品特性特征的鉴定、感觉顺序的确定、采用数字法进行强度评价、余味和滞留度的测定、综合印象的评估,到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以及本次实验的内容——利用定量描述检验法评价两种品牌的番茄薯片的总体品质,整个过程我都参与了。虽然多花了许多时间,但也有很多收获。我对定量描述检验法的整个流程有了深层理解和深刻印象,同时也交到了很多朋友。只有亲自动手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践当中。 六、实验结果报告 1. 涉及的问题; 评价两种品牌的西红柿薯条/片的总体品质分析及品质差异, 2. 使用的方法(检验技术);

油脂一般知识

油脂一般知识 一、油脂的分类 按照来源的不同 ,油脂可分为四大类:水产油脂:如鱼油、鱼肝油等;陆地动物脂肪:如猪油、牛油等;乳脂:如牛乳、羊乳等;植物油脂:是种类最多、产量最大、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食用的一类,常见的品种有芝麻油、花生油、豆油、菜油、葵花籽油、玉米油、棉籽油等。 二、植物油脂的分类 1、根据加工精度的不同 ,植物油可分为原油、四级油、三级油、二级油、一级油等由低到高五个等级: 原油――― 俗称毛油,未经任何处理的不能直接供人类食用的油。 成品油――-毛油经处理符合国家成品油质量指标和卫生要求的直接供人类食用的油脂。 植物油等级是根据其精炼程度来区分的,一般是从色泽、透明度、气滋味、酸值、过氧化值、水分及挥发物、不溶性杂质、280℃加热试验、溶剂残留等理化指标来判断,并且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全精炼的油(一级、二级)经过脱水、脱酸、脱色、脱胶、脱臭、脱溶,水杂小,色泽浅,无味,酸价、过氧化值较低,无溶剂残留,烟点高;半精炼油(三、四级)经过脱溶、脱酸、脱胶处理,色泽较深,加热后油烟大,有些四级油透明度较差。植物油精炼程度四级最低,一级最高,都符合国家直接食用标准。 2、根据加工工艺的不同,植物油可分为浸出油和压榨油两种: 浸出油――― 油料经浸出工艺制取的油。油料预处理后直接(或压榨后)与有机溶剂充分结合,提取制成成品油,是国际上通用的加工方法,优点是出油率高,加工成本低,缺点是有溶剂残留,但经过全精炼以后,基本上可以完全去除溶剂残留,降低水杂、色泽,提高透明度、烟点,常用于豆油、葵花籽油、玉米油等。油脂工业使用的抽提溶剂,是国家专为油料加工生产的专用溶剂,与那些普通汽油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只要成品油达到国家标准要求,都是优质、安全的,可放心食用。 压榨油――― 油料经直接压榨制取的油。采用纯物理压榨方式,是我国传统加工方法,优点是安全,产品污染少,且营养成分不易受破坏,保持油脂中原有的气味,能保留油脂中的一些微量成分,缺点是出油率低,成本高并且较难去除黄曲霉毒素残留,常用于花生油、芝麻油等。另外,芝麻香油根据压榨工艺

食用植物油脂品质检验

食用植物油脂品质检验 一、目的与要求 1、学习实际样品的分析方法,通过对食用植物油脂主要特性的分析,包括试样的制备 分离提纯、分析条件及方法的选择、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标准曲线的制作以及数据处理等内容,综合训练食品分析的基本技能。 2、掌握鉴别食用植物油脂品质好坏的基本检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与相关知识 1. 油脂酸价:酸价(酸值)是指中和1.0g油脂所含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的毫克数。酸价是反映油脂质量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同一种植物油酸价越高,说明其质量越差越不新鲜。测定酸价可以评定油脂品质的好坏和贮藏方法是否恰当。 2. 碘价:测定碘价可以了解油脂脂肪酸的组成是否正常有无掺杂等。最常用的是氯化碘—乙酸溶液法(韦氏法)。其原理:在溶剂中溶解试样并加入韦氏碘液,氯化碘则与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起加成反应,游离的碘可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从而计算出被测样品所吸收的氯化碘(以碘计)的克数,求出碘价。 3. 过氧化值:检测油脂中是否存在过氧化值,以及含量的大小,即可判断油脂是否新鲜和酸败的程度。常用滴定法,其原理:油脂氧化过程中产生过氧化物,与碘化钾作用,生成游离碘,以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计算含量。中国“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GB2716-85)” 规定:过氧化值(出厂)≤0.15% 。 4. 羰基价:常用比色法测定总羰基价,其原理:羰基化合物和2,4—二硝基苯胺的反应产物,在碱性溶液中形成褐红色或酒红色,在44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可计算出油样中的总羰基价。中国《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规定:羰基价≤20 mmol/kg。 三、仪器与试剂 (一)实验室提供下列仪器和试剂 1、仪器: 碘量瓶250mL;各种分析天平;分光光度计;10ml具塞玻璃比色管;常用玻 璃仪器。 2、试剂 酚酞指示剂(10g / L);氢氧化钾标准溶液[C(KOH)=0.05mol/L];碘化钾溶液(150g/L);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0.1mol / L;韦氏碘液试剂;三氯甲烷(分析纯);环己烷(分析纯);冰乙酸(分析纯);可溶性淀粉(分析纯);饱和碘化钾溶液;精制乙醇溶液;精制苯溶液;2,4-二硝基苯肼溶液;三氯乙酸溶液;氢氧化钾—乙醇溶液; (二)学生自配及标定试剂 1、氢氧化钾标准溶液(0.05mol / L)的标定:(按GB601标定或用标准酸标定)。 2、中性乙醚—乙醇(2+1)混合液:按乙醚—乙醇(2+1)混合,以酚酞为指示剂,用所配的KOH溶液中和至刚呈淡红色,且30s内不退色为止。

品质基本规则(1)

品质基本规则 前言 生产活动中会发生各种变化和异常。本基本规则是在点滴积累过去发生的不良原因、已明确的不合格因素等经验中得出的,是为了防止同样错误的再度发生。因此,这个规则是在过去的失败和渡过那失败时所得到的经验中归纳出来的,所以要切实掌握并灵活运用。 彻底遵守基本规则 1、作为确保产品品质的基本规则,4个基本条件非常重要。每项的遵守程度关系到基本品质的确保,并进一 步影响全数的保证。 2、基本规则的彻底遵守需要上至管理者、监督者、下至作业员在明确职责和责任的同时,在难度大的作业 (有X有弛)、用目视判别断正常与异常等方面下工夫,全员在各个领域、立场发挥才能,对于进行改善是非常重要的。 3、以前因在变化点担当作业的监督者和购入管理者的不熟悉及违反规则而导致辞发生的不良情况居多,因 此为了从管理者到监督者彻底遵守并执行各项规则,当场反复验证是非常重要的。 4、制定正确、易于执行的标准基本规则,若一旦制定,就必须遵守。 基本的4个条件 一、作业程序(Q重点)规则 (监督者用) 1、1A一次性合格确认前必须制成含数量增减在内的《作业标准书》。 2、指示作业员如何抓住品质重点、程式序或时机并在生产中的作业方法和全数检查的记录中体现。 3、在变更设计、工程、不良发生等(变化点)的更改须及时进行。 4、要充分理解产品的重要性和机能。 5、须亲自试作感觉后教导其他人,让分阶段也试作5次以上,确认他人对作业的理解度和熟练度。 6、《作业标准书》要摆放在临近生产线的醒目位置上,以便于随时查看,并要随时确认有无遵守作业规则。 (作业者用) 1、无《作业标准书》时不可生产。 2、理解《作业标准书》并熟练掌握,无论何进何地都要严格遵守程序。 3、难以遵守《作业标准书》内容时,即时向监督人申请变更。 4、作业前需确认相应的《作业标准书》的内容。 二、红箱规则 (一般用) 1、掉落在地面的部品、产品要作为不良品放进“红箱”。 (监督者用) 1、“红箱”必须放在操作员伸手可及的地方,以便发生不良时能立即投入。 2、“红箱”要记录负责人的XX。 3、“红箱”的记录要由当值的负责人管理。(必须分工确认、报废、修理或退还给前工程的负责人) (作业者用) 1、发现不良品时要标时不良处,以避免刮伤、混料等二次不良的发生,并作为异常处理,放进“红箱”内。 2、觉得与平时异常的产品,要作为不良品放进“红箱”内,并报告给负责人。

油脂质量表征指标

油脂质量表征指标 (1)酸价(acid value)AV 1.定义:中和1克油脂中所含游离脂肪酸所需氢化钾的毫克数。 2.测定原理:油脂经加热后,游离脂肪酸增多,酸价也愈高,故可以酸价来作为劣变油脂之指标。酸价会随加热时间增加。 3.酸价愈高,油脂的发烟点会降低,油炸时容易冒烟,且会有刺鼻味。 (2)过氧化价(peroxide value)POV 1.定义:油脂1000克中所含过氧化物的毫克当量数。 2.测定原理:油脂氧化后会产生过氧化物,过氧化价是测定油脂中的过氧化物含量。过氧化物含量增加至某一程度后,会自行分解,过氧化价又会降低,因此过氧化价仅可作为油脂酸败初期的酸败度指标。 3.过氧化价愈高,油脂酸败油耗味会愈明显。 (3)色泽(color) 1.方法:油脂厂大都依照诺威朋比色计(Lovibond Tintometer)之方法,将试样装于长度5又1/4"液槽中,以诺威朋比色计测定其颜色。通常检测红色R值及黄色Y值,数值愈高,颜色即愈深。 2.油脂在加热后,会引起许多化学反应,导致油脂颜色加深。此外也可由油炸食品的颜色来判定油质量的好坏,通常新鲜的油,所炸出来的食品,颜色是漂亮的金黄色。 (4)油脂稳定性试验(活性氧法)AOM 1.定义:将空气以每秒 2.33ml的速度流经97.8℃,20克油脂使过氧化价POV值到达100所需的时间。此法是用来测定油脂的安定性。AOM值愈高,油脂安定性愈佳。 2.通常精制黄豆油AOM值约10小时;精制棕梠油约50~60小时;氢化植物油之AOM值可达100小时以上。添加抗氧化剂(BHA、BHT、TBHQ)亦可提升AOM 值。 (5)油脂安定性指标OSI 1.定义:将空气以5.5psi 的压力通入5克、120℃的油脂中,使油脂氧化产生可溶性挥发性物质,再利用电极测定水中导电度大小,由此可计算油脂氧化诱导期的时间。 2.油脂安定性愈高,OSI值亦愈大。OSI值可由公式换算成AOM值。

影响油脂脱色效果的四大因素(干货)

专家详解影响油脂脱色效果的四大因素 油脂脱色的方法有多种,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吸附法。在脱色过程中,因原料油的质量、脱色工艺条件、吸附剂的选择、脱色工艺及所采用的设备等不同,都对油脂的脱色效果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作者在本文中结合生产实践,就以下几个方面对油脂脱色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与油脂界的同仁们共同探讨。 1工艺参数 1.1温度 目前,油脂加工企业中,油脂的脱色多采用吸附脱色工艺。吸附脱色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这种变化都伴随着能量交换。因此,当油脂与吸附剂接触时,温度对脱色效果有显著的影响。由理论分析可知,物理吸附所需要的温度应控制在40~80℃,化学吸附所需要的温度应控制在80~110℃。当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温度在同一范围内时,这时吸附剂对色素的吸附就可以顺利地进行,否则这种吸附剂就不能用。因此,食用油脂脱色温度一般控制在80℃左右。但油脂脱色过程中的情况不尽相同,各种油脂都有自己最适宜的温度。故不同品种的油脂在脱色时,应结合所采用的工艺及吸附剂先进行小试,以确定其最佳操作温度,还应考虑到过滤操作,以保证油脂的脱色效果。 1.2压力 1.2.1常压 油脂脱色常用的吸附剂为活性白土。活性白土的脱色活性是由于其具有很大的表面积,这个表面积是由无数的毛细管组成的,在常压进行脱色时很容易被空气所饱和,从而降低对色素的吸附能力,会造成脱色效果时好时差,不易控制。而且,常压脱色还会引起油脂的氧化。为此,在油脂工业生产中,油脂脱色多采用减压(即真空)脱色。 1.2.2减压 由于油中含有一定的水分,开始时吸附剂的活性中心被水包围,吸附剂对色素的吸附随着水分的蒸发而进行。若水分蒸发速度太快,易造成油的吸附;若蒸发速度太慢,吸附剂对色素的吸附则太慢且不易吸附。因此,在6.6~9.3kPa压力下可以控制水分的蒸发速度,提高脱色效果。 1.3搅拌 吸附剂的比重大于油脂,容易下沉,搅拌可以使吸附剂在油中均匀分布,而且还可以强制增加吸附剂与色素接触机会,使色素与吸附剂充分接触,有利于吸附平衡的建立。常压脱色,搅拌强度以达到吸附剂在油中呈均匀悬浮状态即可,过于强烈会增加油脂的氧化程度。在减压脱色中,搅拌强度可剧烈些,但以不引起油脂飞溅为宜。 1.4脱色时间

建筑工程材料检测试验及常见问题分析 李林

建筑工程材料检测试验及常见问题分析李林 发表时间:2017-11-29T15:31:51.42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8期作者:李林[导读] 建筑材料无疑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因此想要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对建筑工程材料进行检测与试验,从而确保材料的质量。南通大瑞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江苏南通 226010 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建筑施工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大大促进了工程材料的改革与研发。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新型的建筑工程材料逐渐被广泛使用,在缩短工程建设的周期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建筑业的持续发展。文章分析了建筑工程材料检测试验常见的问题及应对方法,以期能够为以后的建筑工程的实践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材料;检测试验;常见同题 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建筑材料无疑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因此想要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对建筑工程材料进行检测与试验,从而确保材料的质量。 1强化检测及试验的必要性在建设工程中,加大工程材料的检测试验已经成为已汇总建筑施工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为工程质量达标提供基础;另一方面可以有效保障施工单位的成本控制,以此避免后期工作中不必要的施工麻烦。通过专业的检测方法和强有力的检测力度,可以充分保障建筑施工材料在投入使用前的质量,可以有效保障整个建设项目的安全可靠性。第一,在材料供应行业中,在进行选材时,必须符合选材制度的科学标准,一定要以市场检验标准为出发点,确保所有材料都能与质检标准要求相符合,作为建筑工程材料,务必按照“三检一验”制度进行材料检验;第二,在形式各样的新型材料方面,一定要在固有检测方法的基础上多加试验和检测,通过实际的数据资料分析,将工作核心点与建筑工程质量紧密联系起来,层层优化工作质量和程序;第三,通过大量的实践和检验,与行之有效的材料规范化管理相结合,坚决不接受不符合质检标准的建筑材料。以此避免因材料问题而引起的质量不合格问题,能够有效杜绝后期施工的不必要经济纠纷,为企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2建筑工程材料检测试验常见问题的分析 2.1配件缺乏质量保障 建筑材料以及配件、装饰建材等内容都包含在施工中的试验检测工作中。在工程项目进行建造的过程中,对建筑体进行建材的检测工作往往容易被忽视,检测工作不仅是建筑管理的重要执行内容之一,更是与建筑的质量问题息息相关。因此为了能够保证建筑工程的安全性,一定要科学地进行建筑配件的检测试验工作,对施工质量进行整体把握,不仅要做好主体建材质量检测,更要做好建材型号、批次以及规格配件质量的抽取验测工作,只有将各方面的材料检测工作做好,才能确保建筑工程材料的正常使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2.2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 影响建筑工程施工材料检测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施工材料检测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比较低。所有从事施工材料试验检测的的工作人员,都必须具有相应的上岗资格证,并且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在施工材料试验检测的过程中,检测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相关理论基础的掌握程度都会影响到建筑工程施工材料试验检测的准确性。大部分的工作人员认为工程施工材料的检测是一项非常简单的重复性工作,所以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并没有加强对这一方面的重视。同时因为我国并没有加强对施工材料检测工作人员的培养,这样就严重制约了我国建筑施工材料检测工作的进步。这样就充分地证明了想要提升建筑工程施工材料检测的质量,就必须加强对施工材料检测工作人员的培养。 2.3施工材料的可适用性问题 建筑在施工之前,应当要准备好所需要的建筑材料,但是新型材料种类繁多、形式各样,而且像房屋、水利、桥梁以及隧道等领域的材料更是复杂多样,对这些材料适用性的界定也是模棱两可,这就在根源上埋下了安全的隐患。除此之外,我国地广人多,各省份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气候差异,同一种建筑材料在南方很是受用,但是到了北方往往就会适得其反,这些因素往往就可能导致了建筑材料的不确定性,出现材料混乱的局面。针对材料的科学性、适用性问题,相关地方建设部门应当深入实践工作当中,以每个地方的气候条件为出发点,充分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制定出相对应的政策法规,以便能够从根源上解决建筑材料的可适用问题。 3建筑工程材料检测优化措施 3.1制定全面、科学的试验检测标准 要根据工程的规模、等级制定检测标准,即确保标准适用于该工程,如果不考虑这一项引用其他工程的标准,就无法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制定检测工作的标准,即使工作流程规范化、全面化,通过这一流程,能够让工作人员有一定的约束力,进而不会出现工作消极、马虎的问题;将实验标准具体化,细致化,争取能够涉及到每一个关键点。 3.2操作过程中取样的具体方法及数量 在对建筑工程施工材料进行试验检测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科学、合理进行施工材料的选择,保证选择的施工材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对施工材料进行具体的取样过程中,需要遵循不同的批次、不同的生产厂家、不同规格、型号的施工材料进行随机的选取,增加施工材料选取数量的科学性。比如,在对建筑工程施工中需要的钢筋材料进行取样的时候,可以选择不同部位的材料进行试验检测,这样可以有效地保证材料试验检测数据的准确性。此外,为了保证施工材料取样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合理的控制取样的数量,保证施工材料取样位置的合理性。 3.3完善质量检测机制 做好建筑工程材料检测工作的基础是拥有一套较为完善的质量检测机制。一方面,能够在制度的基础上,有规范有程序地进行材料的质量检测,保障检测工作能够顺畅展开;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的工程材料质量检测机制有助于建筑工程监督工作的展开,可以有效进行工程材料的控制管理工作。两方面相结合可有效保证材料质量检测数据的科学合理性,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材料质量检测工作的可靠性和完善性。

[肉干,油脂,品质]不同油脂添加量对肉干制品品质的影响

不同油脂添加量对肉干制品品质的影响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不同油脂添加量对肉干制品品质的影响展开了探讨,通过结合具体的实验,对实验所用的材料与方法作了说明,并对实验所得结果作了详细阐述和系统分析,以期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油脂添加量;肉干;品质 肉制品作为如今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是人们生活饮食中所必需的。因此,如何提高肉制品的品质,就成为了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探讨的问题。而其中,油脂添加量对肉制品品质的影响则得到了相应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就不同油脂添加量对肉干制品品质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相信对提高肉制品的品质能有一定的帮助。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谷氨酰胺转氨酶(TG酶食品级;大豆分离蛋白、复合磷酸盐食品级;食盐、玉米胚芽油、猪后腿瘦肉市售。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恒温恒湿培养箱、真空包装机。 1.2 实验方法 1.2.1 重组肉干的制备工艺 取新鲜猪后腿瘦肉,剔除结缔组织与肥肉后切成1cm×1cm大小的肉粒,分成5组,1组对照组和4组实验组,分别添加0%(对照组)、3%、6%、9%和12%的玉米油,另外每组添加1%的TG酶、1%的大豆蛋白、5%的水,添加量均按鲜肉重量计。调配后在4℃下腌制4h,搅拌均匀后入磨具压制成型,待进行热风干燥及指标测定。 1.2.2 产品硬度的测定 取两份1.2.1中5组重组肉干在55℃下分别热风干燥12h和24h后,使用TAXTplus物性测定仪样品的硬度。采用P100探头,压缩模式,测前速度为2mm/s,测中速度为2mm/s,测后速度为10mm/s,压缩比为75%,触发力为10N。实验中每个样品重复测5次,取平均值。其中硬度比=样品硬度值/对照组硬度值;硬度差值=干燥24h样品硬度-干燥12h样品硬度。 1.2.3干燥曲线的绘制 样品在空气湿度为30%,55℃下干燥34h,每隔30min称量样品的重量,然后按如下公式计算干基含水量。以产品的干基含水量为纵坐标,干燥时间为横坐标制作干燥曲线。 式中,X为样品干基含水量,Mt为样品t时刻的质量,Mo为样品干基质量。 1.2.4 解吸等温线的制备

食品质量分析与检验实验指导书.doc

食品质量分析与检验实验指导书 1 《食品质量分析与检验》 实验与实训指导书蒋红英编

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现代农业部 2010年10月 食品质量分析与检验实验指导书 2 目录 项目(实验)一味觉敏感度测定................................................3 项目(实验)二排序实验 (7) 项目(实验)三密度的测定 (10) 项目(实验)四物理检验实验 (11) 项目(实验)五酱油中氨基态氮含量的测定 (14)

食品质量分析与检验实验指导书 3实验一味觉敏感度测定 1-1 味觉敏感度测定 一、实验原理 酸、甜、苦、咸是人类的四种基本味觉,取四种标准味感物质按算数系列或几何系列稀 释,以浓度递增的顺序向评价员提供,品尝后记录味感。 二、实验目的 感官评价员不仅应能够区别不同产品之间的性质差异,而且应能够区别相同产品某项性能的差别程度或强弱。通过实验评价学生是否具有正常的感官功能及其味觉敏感度,测定学生对基本味道的识别能力及察觉阈、识别阈和差别阈值。 三、实验材料与用具 (1)四种基本味感物质的储备液和稀释溶液,按表1配制。 (2)容量瓶、电子天平、试剂瓶、移液管、量筒、吸耳球、试饮杯、洗瓶、吐液杯

四、实验方法及操作步骤 (1)评价员将收到一种具有某味特征(酸甜苦咸)的样品浓度系列,样品按浓度递增(递 减)的顺序排列。按照指定顺序对这些样品依次评估,不要将样品咽下。先用清水洗漱口腔,然后取第一个试饮杯,喝一小口试液含于口中(注意请勿咽下),活动口腔,使试液充分接触整个舌头。 (2)仔细辨别味道,然后吐去试液,用清水洗漱口腔。在表2中记下试样编号和味觉判别。 食品质量分析与检验实验指导书 4表2 味觉敏感度测定实验记录

实验十八 脂肪含量及油脂品质检测

实验十八脂肪含量及油脂品质检测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油脂提取方法; 2、学习实际样品的分析方法,通过对食用植物油脂主要特性的分析,包括试样的制 备分离提纯、分析条件及方法的选择、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标准曲线的制作以及数据处理等内容,综合训练食品分析的基本技能; 3、掌握鉴别食用植物油脂品质好坏的基本检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与相关知识 食用植物油脂品质的好坏可通过测定其酸价、碘价、过氧化值、羰基价等理化特性来判断: 1、油脂酸价:酸价(酸值)是指中和1.0g油脂所含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的毫 克数。酸价是反映油脂质量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同一种植物油酸价越高,说明其质量越差越不新鲜。测定酸价可以评定油脂品质的好坏和贮藏方法是否恰当。 中国《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规定:酸价,花生油,菜子油,大豆油≤4,棉子油≤1。 2、碘价:测定碘价可以了解油脂脂肪酸的组成是否正常有无掺杂等。最常用的是氯 化碘—乙酸溶液法(韦氏法)。其原理:在溶剂中溶解试样并加入韦氏碘液,氯化碘则与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起加成反应,游离的碘可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从而计算出被测样品所吸收的氯化碘(以碘计)的克数,求出碘价。常见油脂的碘价为:大豆油120~141;棉子油99~113;花生油84~100;菜子油97~103; 芝麻油103~116;葵花子油125~135;茶子油80~90;核桃油140~152;棕榈油44~54;可可脂35~40;牛脂40~48;猪油52~77。碘价大的油脂,说明其组成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或不饱和程度高。 3、过氧化值:检测油脂中是否存在过氧化值,以及含量的大小,即可判断油脂是否 新鲜和酸败的程度。常用滴定法,其原理:油脂氧化过程中产生过氧化物,与碘化钾作用,生成游离碘,以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计算含量。中国“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GB2716-85)”规定:过氧化值(出厂)≤0.15%。 4、羰基价:羰基价是指每千克样品中含醛类物质的毫摩尔数。用羰基价来评价油脂 中氧化产物的含量和酸败劣度的程度,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我国已把羰

三种加热方式对油脂品质影响的比较_赵功玲

2006年10月第21卷第5期 中国粮油学报 Jou r nal o f t h e Chinese C er ea ls and O ilsA ssocia ti o n Vo.l21,N o.5 O c.t2006三种加热方式对油脂品质影响的比较 赵功玲路建锋苏 丁 (河南科技学院食品学院,新乡453003) 摘 要 采用电磁炉、微波炉、常规加热对大豆油、花生油进行处理,测定其酸价和过氧化值,以比较三种加热方式对油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磁炉加热对油脂品质的影响最大,微波炉加热对油脂品质的影响次之,常规加热的影响最小;花生油、豆油依次对热效应的敏感程度增加;间歇加热、加新油加热有利于油脂品质的保护。 关键词 电磁炉加热微波炉加热常规加热酸价过氧化值 与传统的加热方式相比,微波加热和电磁加热是全新的加热方式,并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微波辐射下介质的热效应是内部整体加热,即理论上所谓的“无温度梯度加热”,基本上介质内部不存在热传导现象,可均匀的加热介质。电磁炉是通过电子线路板组成部分产生交变磁场,并通过含铁物质的金属部分产生交变电流,使铁分子高速碰撞摩擦产生热能。由于它们产生热能的原理不同,可能对油脂的品质的影响也会不同。已有关于常规加热、微波加热对油脂品质影响的报导[2-3],但尚未见常规加热、微波加热、电磁加热三种加热方式对油脂质量的影响的报道。我们选择人们常食用的豆油、花生油做为植物油的代表,把反映油脂质量常用的酸价和过氧化值作为评价油脂品质高低的指标,系统研究了三种加热方式对植物油品质的影响,希望能为人们安全食用油脂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1材料与仪器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油样 大豆油、花生油(新乡市榨油厂)。 1.1.2 试验试剂 乙醚,无水乙醇,三氯甲烷,冰乙酸,氢氧化钠,碘化钾,硫代硫酸钠,以上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试验仪器 KDM—1000恒温电热套(江苏省常熟市国华仪 收稿日期:2005-09-28 作者简介:赵功玲,女,1968年出生,副教授,营养与食品卫生器厂),1800W电磁炉(广东美的电饭煲制造有限公司),MD100—2分析天平(上海天平厂),WP800BS 格兰仕微波炉(中国顺德格兰仕电器厂有限公司)。 2试验方法 2.1 油样处理 2.1.1 不同连续加热方式对油脂质量的影响 2.1.1.1 不同连续加热方式对大豆油质量的影响 取50m L的大豆油12份,分成三组,分别放在电热套、微波炉、电磁炉上最大功率加热至(180±5)℃,每一组的4份油样分别维持加热1h、2h、3h、4h,冷却后用于测定。用温度计对所处理的油样进行温度控制。 2.1.1.2不同连续加热方式对花生油质量的影响 对花生油按2.1.1.1中方法采取同样操作。 2.1.2不同间歇加热方式对油脂质量的影响(以大豆油为例) 取50m L的大豆油12份,分成三组,分别放在电热套、微波炉、电磁炉上加热至(180±5)℃,维持1h,分别取三组4份中的一份油样用于测定。然后将其余油样冷却至室温后再加热至(180±5)℃,维持1h,分别取三组3份中的一份油样用于测定。将其余油样冷却至室温后再加热至(180±5)℃,维持1h,分别取三组2份中的一份油样用于测定。将所剩3份油样冷却至室温后再加热至(180±5)℃,维持1h,冷却,用于测定。用温度计对所处理的油样进行温度控制。 2.1.3不同连续加热加新油方式对油脂质量的影响(以大豆油为例):

质量管理的进化规律(杨少杰)

——组织形态管理理论具体应用 ——新组织管理模式构建方略 质量管理的进化规律 难道质量管理也在进化吗?是的,企业一直在进化,质量管理自然也会进化,只不过进化的是质量管理形式,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并没有改变。理解质量管理的进化规律,有助于把握企业变革的方向与节奏,推动各项变革措施顺利实现。 企业形态的进化规律 在市场生态中,企业形态沿着产业价值链不断演变,经历了股东价值形态、精英价值形态、客户价值形态、利益相关者价值形态等四种典型组织形态(见《图解工业时代四种企业形态进化规律》),实现了从低级组织形态向高级组织形态进化。四种企业形态特征分别可以用四种平面图形代表,股东价值形态形如三角形,一般采取直线型组织结构;精英价值形态形如梯形,一般采取职能型组织结构;客户价值形态形如链条形(八边形),一般采取流程型组织结构;利益相关者价值形态形如圆形,一般采取网络型组织结构。其中精英价值形态就是人们常说的“金字塔”形,这也是中国传统企业形态。

企业形态进化规律 客户价值形态则是新商业时代的最佳企业形态,也可以称之为新组织形态,西方一些先进企业已经进化到这一组织形态。从传统企业形态迈向客户价值形态,是企业进化过程中的分水岭,这是一次质的飞跃,企业将从封闭型组织进化为开放型组织,组织形态特征、管理模式都将是一种颠覆式的变化,进化难度不言而喻。 企业形态不断发生变化,必然导致管理模式的改变,用10S企业形态分析模型可以清晰的发现这种变化规律,这是组织形态管理理论中用来分析、构建新组织管理模式重要工具,产品结构的演变规律则是本文需要说明的内容。

10S企业形态分析模型 产品结构的进化规律 产品结构是构成企业形态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当企业形态进化时,产品结构必然发生演变。 产品结构是指一种产品组合,而不是单一产品,只不过在不同的企业形态中,其产品结构的特征不同,产品结构的变化与企业形态的进化规律具有一致性。与客户结构的分散度、变化度相对应,我也从两方面描述价值创造的特征,一是产品的品种,二是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产品结构的变化与客户结构的变化规律相同,价值需求越集中,产品种类越少,产品更新换代越慢,相反的是价值需求越分散,产品种类越多,产品更新换代越快。在企业形态进化过程中,产品结构分别经历了成熟型产品、标准化产品、创新型产品和个性化产品四种类型。 这四种产品类型恰好对应四种客户类型。一般情况下,四种产品类型同时存在于企业中,并且构成了一种结构形式,并且随着不同的企业形态的演变,这种结构形式将发生改变。 产品(服务)结构演变规律

油脂质量表征指标

……………………………………………………………最新资料推 荐………………………………………………… 油脂质量表征指标 (1)酸价(acid value)AV 1.定义:中和1克油脂中所含游离脂肪酸所需氢化钾的毫克数。 2.测定原理:油脂经加热后,游离脂肪酸增多,酸价也愈高,故可以酸价来作为劣变油脂之指标。酸价会随加热时间增加。 3.酸价愈高,油脂的发烟点会降低,油炸时容易冒烟,且会有刺鼻味。 (2)过氧化价(peroxide value)POV 1.定义:油脂1000克中所含过氧化物的毫克当量数。 2.测定原理:油脂氧化后会产生过氧化物,过氧化价是测定油脂中的过氧化物含量。过氧化物含量增加至某一程度后,会自行分解,过氧化价又会降低,因此过氧化价仅可作为油脂酸败初期的酸败度指标。 3.过氧化价愈高,油脂酸败油耗味会愈明显。 (3)色泽(color) 1.方法:油脂厂大都依照诺威朋比色计(Lovibond Tintometer)之方法,将试样装于长度5又1/4"液槽中,以诺威朋比色计测定其颜色。通常检测红色R值及黄色Y值,数值愈高,颜色即愈深。 2.油脂在加热后,会引起许多化学反应,导致油脂颜色加深。此外也可由油炸食品的颜色来判定油质量的好坏,通常新鲜的油,所炸出来的食品,颜色是漂亮的金黄色。 (4)油脂稳定性试验(活性氧法)AOM 1.定义:将空气以每秒 2.33ml的速度流经97.8℃,20克油脂使过氧化价POV值到达100所需的时间。此法是用来测定油脂的安定性。AOM值愈高,油脂安定性愈佳。 2.通常精制黄豆油AOM值约10小时;精制棕梠油约50~60小时;氢化植物油之AOM值可达100小时以上。添加抗氧化剂(BHA、BHT、TBHQ)亦可提升AOM 值。 (5)油脂安定性指标OSI 1.定义:将空气以5.5psi 的压力通入5克、120℃的油脂中,使油脂氧化产生可溶性挥发性物质,再利用电极测定水中导电度大小,由此可计算油脂氧化诱导期的时间。 2.油脂安定性愈高,OSI值亦愈大。OSI值可由公式换算成AOM值。

油炸中油脂极性成分的产生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第6期邓云等:油炸中油脂极性成分的产生对食品品质的影响53 所示 (c1第8天食品 图6油炸食品外表皮横断面的扫描电镜照片(×300) Fig.6ScanningelectronmicrographsofthetransVerse—sec—tionofthecrustoff}iedfbod(×300) 从图6可看出:结构状态以第l天最好,这是由于油脂中的极性成分很少,对水分的蒸发几乎没有影响,气孑L分布较均匀,形成海绵状疏松结构;第4天次之,这是由于产生的极性成分或大的聚合物阻碍了水分的均匀蒸发,气孔大小不均,且有局部塌陷现象;第8天相对差一些,大量的极性成分和聚合物使水分蒸发速率降低,局部甚至非常低,使气孔极不均匀,出现严重的塌陷现象.这表明油脂中极性成分含量的差异对食品的微观结构会产生一定的影响.3结论 油脂在油炸过程中生成一些比正常植物油分子(甘油三酸酯)极性较大的极性物质.随着油炸时间的增加,油中的极性成分的种类、含量有所增加且其含量与油炸时间呈线性关系.随着油中极性成分的增加,油炸食品的水分含量无明显变化,食品的吸油量稍有增加,但用废油炸的食品的吸油量减少,外表皮厚度逐渐增加,油炸食品的微观结构变差.要更深层次地揭示油炸食品质构形成与油品质的关系还需要大量的研究工作,比如扩大油炸规模以进一步确定油脂产生的极性成分的变化规律,研究食品中化学成分的变化、组成成分间的相互作用等与油炸食品质构的相关性等. 参考文献: [1]Mehtau,swinbumB.Areviewoffactorsaffectingfatabsorption inhotchips[J].criticalReviewsinFoodScienceandNutrition,2001,41(2):133一154. [2]changss,PetersonRJ,HocT.chemicalreactionsin—volvedindeepfatfryingoffood[J].Joumaloftlle AmericanoilChemis£s’Society,1978,55:7i8—727.[3]clarkwL,serbiaGw.saf色tyaspectsofftyingfAtsandoils[J].FoodTechnology,1991,45(2):84—89,94.[4]FirestoneD,stierRF,BlumenthalMM.Regulationoffryingfatsandoils[J].FoodTechnology,1991,45(2): 90一94. [5]BlumenthalMM.FryingTechnology[M].5thed.NewYork:JohnWileyandSons,1996. [6]s6b6dioJL,BonpuntA,GrandgirardA,eta1.DeepfatftyingoffmzenprefriedFrenchf}ies:Innuenceofthe amountoflinolenicacidinthe ffyingmedium[J].Jou卜 nalof Agriculture andFoodChemistry,1990,38:l862一l867. [7]waltkingAE,seerywE,Bleff色rtGw.chemicalana—Iysis ofpolymerizationproductsinabusedfatsandoils[J].Journa】oftheAmericanoj】chemjsts’society, 1975,52:96一100. [8]s6b6dioJL,KaitarantaJ,GrandgirardA,eta1.QualityassessmentofindustrialprefriedFrenchfries[J].Jour— naloftheAmerican0ilChemists’Society,1991,68: 299—302. [9]P6rez—caminoMc,M6rquez—RuizMV,DobarganesMC.Lipidchangesduringftying offtozenprefriedfoods[J].JoumalofFoodscience,1991,56:l644一l647.[10]McDonoughc,GomezMH,LeeJ K.EnVironmental 万方数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