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时作业第20课
- 格式:doc
- 大小:543.50 KB
- 文档页数:6
第六单元第二十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列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叙述,确切的是(C)
①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②讨论了国名、国旗、国歌等问题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④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会议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排除③,答案选C项。
2.有学者认为,制宪权的具体行使在客观上需要一定的条件,最基本的条件是通过普选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它统一行使制宪权,而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并不符合这个条件,因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制宪机关。
该学者意在说明《共同纲领》(B)
A.体现全国人民的智慧B.仅具有临时宪法作用
C.由各界代表投票通过D.是不完善的法律文件
[解析]根据“制宪权的具体行使在客观上需要一定的条件,最基本的条件是通过普选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而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并不符合这个条件,因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制宪机关”,根据所学,《共同纲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简称,1949年9月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其确定了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
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行使国家立法权,因此,《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作用。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不再代行人大职权,但仍是统一战线组织,起参政议政作用,故B项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
3.(2019·洛阳高一检测)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公布:“迄至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的全国人口总数为六亿零一百九十三万八千零三十五人。
”当时首次进行大规模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是(B)
A.为恢复国民经济提供参考数据
B.为选举人大代表提供准确数据
C.为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基本依据
D.为制定经济计划提供准确依据
[解析]1953年进行人口普查,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从时间上看二者存在先后关系,故B项正确;全国人口普查与制定民族政策没有太大关系,故C项错误;人口普查与经济无太大关系,故A、D两项错误。
4.出生于昆明的普通工人王德厚,因其有丰富的锻造技术经验,改造锻造设备,改进工艺工装,年年保质保量超额完成工作任务,1954年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这体现出(B)
A.全国人大代表通过普选产生
B.人民群众政治地位提高
C.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
D.我国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材料没有涉及人大代表选举的程序,不能得出“普选”的方式,A项错误。
材料中的王德厚是普通工人,因工作表现突出,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说明了人民群众政治地位提高,故选B项。
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党派,C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民族问题,D项错误。
5.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了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比例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
这反映了(D)
A.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不断发展
B.向社会主义过渡已经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
D.选举法案有待进一步完善
[解析]材料表明“人大选举法”中选举方式及代表名额比例上均存在不合理现象,反映出选举法案需进一步完善,故D项正确。
6.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该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的颁行,开创了我国人民民主的新阶段。
这里的“新阶段”主要是指(D)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职权的任务结束
B.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C.人民民主政权建立
D.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宪政基础奠定
[解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即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职权的任务结束,而非1954年宪法颁布的作用,A项错误;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B项错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政权建立,C 项错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法律层面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本原则,D项正确。
7.我国一年一度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选出的代表参加,讨论并表决由国务院提出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其他各项法律、法案等,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坚持的原则是(B)
A.民主集中制B.人民民主
C.依法治国D.政治协商
[解析]题干“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选出的代表参加,讨论并表决由国务院提出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其他各项法律、法案等”体现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故B项与题意相符。
8.与西方资本主义宪法相比较,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出了明确而坚定的方向性。
这里的“方向性”是指(C)
A.封建主义B.民族主义
C.社会主义D.资本主义
[解析]1954年宪法的两大原则是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故A项错误;民族主义不是1954年宪法的原则,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是1954年宪法的原则之一,故C项正确;资本主义不符合1954年宪法的原则,故D项错误。
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代议制的本质区别是(A)
A.性质不同
B.机关组成人员的阶级基础不同
C.职权不同
D.政党制度不同
[解析]抓住限定词“本质区别”,人民代表大会制代表人民的利益,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民主政治制度,而西方代议制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两者性质的不同,即是本质的区别,故选A项。
10.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于1951年发布了《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
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废除了带有侮辱性的称谓、地名等。
这一做法(B) A.充分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需要
C.是巩固新中国统一的主要手段
D.主要是为了消除各民族之间的差异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对地名等进行修改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各民族的一律平等,故选B 项。
11.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是(B)
A.民族平等B.民族区域自治
C.共同发展D.团结互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A项是处理民族关系的目的,C、D两项是发展民族关系的政策。
12.费孝通说:“它(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往、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材料从什么方面说明了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C)
A.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传统
B.汉族的经济发展优势
C.长期形成的居住和生活特点
D.共同抵御外来侵略的经历
[解析]依据材料“形成一个你来我往、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等信息可知,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是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居住和生活特点,故答案为C项。
A、B、D三项材料均未涉及。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把自己建立的新政权,称作“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最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追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中国政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对于千百年来长期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工人和农民来说,新中国给他们带来了真正的解放。
——《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材料二60年来,我国的基本民主制度从无到有,不断完善和发展。
……中国的政党制度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一些国家实行的一党制。
这一政党制度
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确立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风雨同舟、团结奋斗的成果,是当代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材料一中,新中国名称的确定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怎样的“根本政治追求”?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意义。
[解析]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中“对于千百年来长期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工人和农民来说,新中国给他们带来了真正的解放”得出是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第二小问实际考查新中国的成立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作用。
[答案]追求:人民至上,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国家的权力最终来源于人民,它服务于人民,并接受人民的监督。
意义: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权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新中国成立,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为国家政治建设准备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政党制度的具体名称。
简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时中共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
[解析]第一小问直接根据所学作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得出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他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他们之间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关系。
[答案]名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关系: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各民主党派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关系。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相互交叉的……汉族曾长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
……形成各族杂居的现象,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其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主要内容。
[解析]从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角度分析。
[答案]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由各民族组成的自治机关。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和目的。
[解析]“依据”从我国民族居住、历史发展等方面分析;“目的”从合作互助、共同发展等角度分析。
[答案]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
目的:通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