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法国重农学派经济思想对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启示

浅论法国重农学派经济思想对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启示

浅论法国重农学派经济思想对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启示
浅论法国重农学派经济思想对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启示

经济学说史期中考察(论文)

论文题目:浅论法国重农学派经济思想对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启示学生姓名:陈方舟

学生学号:11091401

专业班级:经济学(3)班

指导教师:陈韶华

二零一三年五月

浅论法国重农学派经济思想对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启示

陈方舟

(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18世纪50~70年代,重农学派在法国兴起,其提出的经济理论及主张对于农业生产和发展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自然秩序理论、“纯产品”学说等理论以及发展大农业生产、主张自由贸易、处理好政府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的经济主张, 对解决目前我国的“三农”问题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本文试图以重农学派的这些理论及观点为基础, 在生产模式、城镇化建设、政府政策及科技发展等方面, 谈谈解决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启示。

【关键词】重农学派;重视农业;我国“三农”问题

一、重农学派的产生背景和我国农业发展的背景比较

(一)重农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1、封建制度,摇摇欲坠

十八世纪中叶的法国正值路易十五统治时期,法国的封建制度摇摇欲坠,重农学派就是在反对重商主义和法国旧政权的封建特性的过程中产生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2、连年征战,人口锐减

由于路易十四时期,战乱频发,加上对异教徒的迫害,法国人口急剧下降,自1660年到1715年减少了400万人,劳动力人口随之锐减。

3、经济危机,政策失误

由于路易十四对外连年征战和大肆挥霍,法国债台高筑,加之,路易十四的继任者继承了祸国殃民的重商主义政策,社会经济每况愈下。

期间,约翰罗企图以金融证券投机致富的改革也以惨败告终,法国经济陷入了一片混乱。

4、强国崛起,内外交困

路易十五在对奥地利、俄国、英国等国家的战争中接连失败,海外市场多被夺走,此时,普鲁士日益壮大起来,成为新兴国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权,而法国的实力大大削弱,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二)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背景

1、体制改革,水深火热

政治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既得利益集团成为改革阻碍。

2、强势治军,保障国防

领土争端仍然存在,新一代领导人强势治国治军,巩固国家安全。

3、经济形势不明朗,人口红利或衰减

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人口红利或衰减,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人数逐步减少。

4、世界格局多极化,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超多强的多极化世界格局存在,中国加入WTO已经十余年,依旧面临全球化浪潮的挑战,考验着我国农业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

综上,我们可以分析得出,重农学派产生的背景和我国“三农”问题的背景有以下

四点共同点:第一、政治体制改革不能与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第二、劳动力的缺失与不足;第三、经济危机的冲击与影响;第四、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大。接下来,我们来进一步了解重农学派具体的经济理论及主张。

二、重农学派的基本原理和经济主张

(一)重农学派的基本原理

1、基本理念:自然秩序

重农学派的基本理念是“自然秩序”。他们认为,社会秩序分为自然秩序和人为秩序。魁奈把“自然秩序”理解为一切事件的运行规则和一切人类行为的规律。人为秩序则是指人类社会实际存在的状态,具体表现为政府的各种制度、规章和法令。重农学派主张人为秩序必须符合自然秩序,社会才会处于健康状态,人类才会幸福;反之,社会就会处于病态。

因此,魁奈认为经济学这一学科的目标在于通过研究保证人类社会能够使支出再生和持续的自然规律,以使支出达到可能的最大的再生产。其实,也就是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2、核心思想:“纯产品”学说

重农学派认为“纯产品”的创造是国民财富增长的关键。关于“纯产品”的定义,简单地说,就是农业中投入和产出的使用价值的差额,具体表现为每年收获产品中除去种子、肥料、人力、农具、商力等成本之后的余额。如此看来,农业便成为了创造“纯产品”的唯一部门了。

重农学派认为“纯产品”来自于自然的恩赐和农业劳动的创造。“纯产品”学说是重农学派的剩余价值学说,关于“纯产品”来源问题的讨论,魁奈认为,“纯产品”来自于“土地的恩惠”。而杜尔阁则将“纯产品”的生产和劳动联系起来,指出农业劳动者是“唯一的这样的一种人,他的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超过了他的劳动工资”。杜尔阁认为,“纯产品”是农业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剩余劳动生产物。他认为,农产品是由劳动创造的。

3、其他理论:社会均衡生产理论

布阿吉尔贝尔的观点认为,要维持社会普遍富裕,社会生产各部门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均衡地发展。一种行业的失调会立刻地或逐渐地反映到其他一切行业上去,他们之间是链条式的关系,只有连接在一起时才有价值,只有均衡发展才能维持经济协调。他还提出,一切贸易往来必须均衡发展,是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同样的好处,这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重农学派的经济主张

1、重视农业,积极发展资本主义大农业

第一,农业是其他产业部门得以形成的出发点。因为“君主和人民绝不能忘记土地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只有农业能够增加财富。因为财富的增加能保证人口的增加,有了人和财富,就能使农业繁荣,商业扩大,工业活跃,财富永久持续地增加。国家行政的成功,都依靠这个丰富的源泉。”重农学派关于财富源泉的观点很明确,只有农业是既能生产物质产品,又能在投入和产出的使用价值中表现为物质财富量的增加的,而工业只是变更或者组合已存在的物质财富的形态,商业则是变更其市场的时间与地点,不创造财富。

第二,农业的繁荣是社会其他部门存在和繁荣的基础。布阿吉尔贝尔指出:“耕种者的繁荣昌盛是一切其他等级的财富的必要基础”,“一切财富都来源于土地耕种。”所

以,他大力反对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发展商业的重商主义,呼吁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和发展,主张政府保护农业。

2、改革税制,合理调节各阶级经济利益

重农学派将税收作为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用于调节各阶级经济利益,是十分正确的。

魁奈主张将各种税收废除,统一实行单一的地租税。因为按照“纯产品”学说,“纯产品”只能来源于农业,而全部“农产品”都会作为地租交与土地所有者,那么,将税制简化为单一地租税,既没有减少国家税收收入,又可以节省大量征收费用,并且在实际上减轻了地主的负担。

杜尔阁任法国财政大臣期间,主张用赋税制度代替徭役制度,且规定特权阶级也要进行纳税。值得一提的是,杜尔阁还主张大规模削减政府支出。他的主张十分有利于各阶级经济利益的调节,结束了对农民的强制劳动,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

3、实行自由贸易,促进农业生产和发展.

魁奈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杜尔阁在改革时也实行了国内谷物自由贸易政策。魁奈认为自由贸易是符合自然秩序要求的。实行自由贸易之后,商品充分流通,工业品价格会有所降低,农产品价格会有所提高,从而可以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向农业,促进资本主义农业的生产和发展。

三、重农学派的经济思想主张对我国“三农”问题的启示

(一)关于农业:重视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协调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发展

重农学派的核心主张就是重视农业,反对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发展工商业。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们应该从战略上重视农业的发展,改变工业与农业之间存在的工业发展以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方式从农村获取大量物资积累的现状。进一步保障农业的基础产业地位,扭转城乡二元格局。

重农学派主张发展大农业经济,把土地集中形成大农业经营便于使用大型设备,提高生产效率,节约人力,进而生产出更多“纯产品”。这启示我们,应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打造集约型机械化农业生产模式,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速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和规模化,从而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

重农学派提出的社会均衡发展论,即强调社会各个部门均衡发展,对当代中国有借鉴意义。中国应该统筹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在重视发展农业的同时,形成各个产业之间的产业链条,是各个产业齐头并进,协调发展。

(二)关于农村: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控制农村劳动力流失,加强农村社会结构转型

重农学派的基本理念,即“自然秩序”,倡导人为秩序不能违反自然秩序。实质上与我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不谋而合,发展经济要遵循客观规律,科学发展,才能达到经济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就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是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由于,缺乏科学的生产规划和指导,农村生态环境每况愈下,林地锐减,山地水土流失,湿地面积锐减,耕地面积减少等现象不容忽视。重视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应从农村着手,大力改善。

重农学派在关于“纯产品”学说的论述时,提出一个建设性的观点——农产品由劳动创造。这说明了劳动是价值的来源之一,理所当然,劳动力,则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性因素。

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严重流失,具体表现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等。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利益诉求多元化。此时,我国应加强农村社会结构转型,创新农村社会管理,重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加快城乡融合的发展。

(三)关于农民:加大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实行户籍制度改革

重农学派认识到税收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是调节各阶级经济利益的一种手段。他们通过改革税制,减轻了农业生产者的负担,提高了其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我国在2006年正式取消了农业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旧较大,再加之,没有完善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和流通对称的交易信息,农民收入没有有力保障机制,农民的收入水平仍旧不够高。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制度,提高农产品价格,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农民的支持。

重农学派在社会均衡论中提到,一切贸易往来必须均衡发展,是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同样的好处,这样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所以,实行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十分有必要。这有利于解除户籍对农民从事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的束缚,消除城乡居民待遇不平等,从而真正意义上促进城乡一体化,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

(四)关于农产品:建立健全农产品交易机制,保证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重农学派倡导自由竞争,主张自由贸易政策,在当时的法国起到了促进农产品贸易和农业生产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需求处于刚性增长的状态。人多地少水缺的矛盾加剧,农产品需求总量刚性增长、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农业对外依存度明显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任务艰巨。

因此,当今的中国,从国内来看,应该建立健全农产品交易机制,保证农产品市场的流通性,促进农产品贸易。从国际形势来看,我国已经加入WTO已经十余年,应该进一步推进农业国际化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更应该强化竞争意识,加大农业科技的研发力度,注重农产品的营养价值和产品质量,从以价格优势竞争为主转化质量优势与技术优势结合的全方位竞争,从而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颜鹏飞:《西方经济思想史》[M ].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2][法]魁奈:《魁奈经济著作选集》[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法]皮埃尔·布阿吉尔贝尔:《布阿吉尔贝尔选集》[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法]皮埃尔·布阿吉尔贝尔:《谷物论、论财富、货币和赋税的性质》[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张世贤:《西方经济思想史》[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6]林毅夫:“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03,(1).

[7]陆学艺:统筹城乡发展,农村要进行第二次改革[J].经济学家,2008,(2).

[8]张晶:重农主义经济思想评述[J].现代商贸工业,2008,(8).

[9]刘世炜:浅论重农主义思想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启示[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45).

[10]常明明:论重农学派经济思想对中国农业发展的现代意义[J].学术论坛,2007,(3).

[11] 李军:重农学派税收思想对我国统一城乡税制的启示[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4).

[12] 谭长红、冉晓东:论重农学派对解决当前我国农业问题的启示[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5,(2).

[13] [美]D·盖尔·约翰逊: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14]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农业经济评论[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1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2年12月31日.

2020年整理学习三农问题心得体会.pdf

关于三农问题的思想汇报 尊敬的大学党组织: 每年寒假开学,在火车站都会经历这样一幕:在火车站成群结队的农民工背着大包小包的铺盖,拥挤在候车厅等待外出的列车--青壮年男子、妇女、儿童??吵吵嚷嚷。 由此景,我想到了在各种媒体频频出现的带有很浓的政治词汇"三农问题"。确实国家着手解决三农问题也有好几个年头了,成效肯定是突出的,但肯定的来说存在的问题也还是比比皆是的。现在农民的地位真的提高了没?农民的权益得到落实没?作为从农村出来的孩子,对这些问题我还是比较关注的。现在回家还会听到爸妈谈话间,会提到政府现在和以前对农民的政策不同的地方。让我感慨最深的一句话是爸爸说的"在我看来xx这一届是最牛的,别的不说,就说这农业税吧,这都延续几千年的传统农民给政府缴税交公粮,现在倒换成政府给咱反钱了"。是啊,这确实可以算是划时代的创举了,起码在我的农民父母眼里这不亚于任何一次重大历史事件。 在惠农方面这些确实做得不错,但是仍然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作为学生,当然我关注更多的是教育这方面。初入大学时,最让我感到不公平的是农村和城市学生的升学压力的不同,虽然学生都很辛苦,但是相比之下,我们农村孩子是得到的教育设施是最差的,可是考学要求的分数却不是最高也是比较高的。这就反映了一些政策的问题,一些城市机构还存在地方保护政策。就农民工的问题也是--好多城市人歧视农民工。确实大部分农民工从事的是体力的脏累劳动,可是我记得在毛概课上政治老师的一句话"城市人是最没有资格歧视农民工的,想这些城市里的一砖一瓦,一花一草,那些不都是前辈再前辈的农民给造出来的?正如那句小品词说的,没有农民你吃啥喝啥"。日前,全国两会圆满结束。当前,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大政方针和两会的精神开展工作。我想对于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来说,要把两会精神真正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情怀必不可少。这些不是唱高调,要确确实实深入到人民中,真真正正的解决他们最关心的问题。这样才能 安民心,才能快发展。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要时刻把群众冷暖挂在心上,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天职,而不是秀工程秀项目,这样才能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向党组织保证我不会做那种只说不做,只会唱高调的"秀"才,我会努力,我会奋进,我会严格要求自己。我希望党组织能够严格的考验我,让我不断的成熟,让我有更大的进步。篇二:学习三变深化农村心得体会 学习三变深化农村心得体会 "三变"改革启示我们,农村改革必须与时俱进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农村实际相结合,用新理念、新举措解决农村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下面小编整理了三变深化农村心得体会的范文,欢迎参考。 学习三变深化农村心得体会一 改革的过程是一个透过现象找规律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封闭思维向开放思维、从滞后思维向超前思维、从线性思维向复合思维的转变过程。"三变"改革以其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给农村改革带来深刻的哲学启示。 第一,要用战略思维抓农村改革。"三变"改革把局部利益放在全局利益中去把握,把解决具体问题与解决深层次问题结合起来,把眼前需要与长远谋划统一起来,把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创新结合起来,实现了知与行的统一、全局与局部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浅谈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摘要:“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三农”问题的实质在于农民处于不平等的社会环境中,“三农”政策在性质上属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由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分为决策行为和执行行为,前者具有可诉性,后者则无,因此对“三农”政策的事后规制和救济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 关键词:“三农”政策;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农业宏观调控决策行为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孔祥智[1] 认为,“三农”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农业、农村、农民的范畴,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安全性问题。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具有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广大农村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一切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营建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2]。 一、把握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切入点 农民问题错综复杂,解决的切入点就是搞好权利和经济利益:在政治上,充分尊重民主权利;在经济上,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为此,在工作中应着重把握和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业政策问题。一是土地政策。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土地问题是“三农”的核心,事关农民的根本利益。侵害农民土地权益,将直接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农民的就业和生产生活保障,直接影响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之规定[3],依法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决策权,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二是集体财务管理政策。农村财务问题既是农民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引起农民集体上访的主要导火索。搞好农村集

浅谈中国三农问题研究的论文

浅谈中国三农问题研究的论文 摘要: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建设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挑战,受到历届政府的高度重视。学界对其的研究也是不胜枚举,文章借助美国政治学和人类学家詹姆斯?C?斯科特的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一书中的相关理论,对我国当前的“三农问题”提出了三点建议,意在对此问题的解决有所参考。 关键词: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是我国当前建设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挑战,它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西部大开发问题 紧密相连。这一问题不解决,我国的现代化就难以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 就不能真正的实现。故此,历届政府高度重视,并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中作了特别 强调。学界对这一中国当前最大的现实问题也极为关注,研究成果不胜枚举,研究内容更 为广泛,成为当前经济学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在众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有 幸逢阅了美国耶鲁大学政治学和人类学家的《农民道义的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 一书,受益匪浅,感触颇深,诚然此作之说可为我国农民问题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1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简介 詹姆斯?C?斯科特于2001年和2021年先后两次在中国发行的《农民道义的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一书,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学术魅力,在我国学界引起了强烈的 反响。该力作集中反映了科斯理论阐释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实证主义研究特色,从现实出 发来考察东南亚农民生存伦理和反叛逻辑。通读此作,我们很容易发现作者深厚的人文关 怀主义情操,他是真正站在农民的立场,深入农民的心理,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说话的学者。书中大胆采用了经济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从理论上构建了“生存伦理”对农民经济活 动的重要意义,肯定了其规范性和道义,并实证了“安全第一”原则的决策性和普适性。 正如译者所言,本书是一部真正从农民的角度出发,更为现实的考察农民生存和反叛问题 的力作。它对研究亚洲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的农民问题,都有着极为现实的借鉴意义。 2 启示――“三农问题” 透过此书看当今中国社会的“三农问题”,启示重重。笔者认为“三农问题”要根本 的解决,也要深入农民的心理,站在农民的立场解决问题,而不是纸上谈兵。虽目前国家 已投入人力、物力来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业产值,然大量问题尚未解决,大部分农民的贫困问题依然存在,这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进程,必须高 度重视。笔者在接受詹姆斯?C?斯科特思想与理论的基础上,综合国内对“三农问题” 的研究成果以及部分个人调查结果,依据现象学的部分理论,对当前我国的“三农问题” 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与未来 [摘要] 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突出表现为:农民收入持续低迷;粮食生产持续下滑;农民负担久减不轻;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社会秩序状况堪忧,民众与基层国家权力的关系日益紧张,群体性抗争事件多发。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上采取的主要措施主要包括政治和经济两大方面:在政治领域中推进村民自治;在经济领域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这两项制度设计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因还未触动三农问题的根本。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体制上入手,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在公共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公共财政等方面使农民享受平等权利。 [关键词] 三农问题;村民自治;农村税费改革;城乡二元结构 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问题是三农问题,农村不实现现代化,整个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根据现代化理论,现代化意味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乡村将面临严峻的挑战,生存、复兴或重建是任何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必然面临并必须解决的难题。三农问题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提出来的。中国三农问题,不仅仅是个现实问题,而且也是个历史问题,是长达半个世纪城乡矛盾积累的结果,它在今天中国现代化进程加快的情况下表现得更为突出和尖锐。总的来看,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是农业社会,现代化程度低,发展比城市严重滞后,城乡差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当前的三农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有着很深的社会、历史和体制根源,必须对此进行全方位的深入剖析,进而寻求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 一、三农问题的现状 中国三农问题具有多重内容,现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农民收入持续低迷,粮食生产持续下滑。自1997年到2003年,农民收入年增长4%左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一半。1997年到2002年,农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长了380多元,而城镇居民收入却增长了2500多元,增加额尚不足城镇居民的1/6。从纯农业的角度来看,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据统计,1998年至2003年,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已连续6年低于1997年的水平。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减少,必然影响到农民尤其是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所以,导致粮食生产持续下滑。2000年以来的4年间,我国的粮食生产一直持续下滑,播种面积不断下降。2002年,粮食播种面积仅14.9亿亩,比1998年减少了2.2亿亩。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3年粮食总产量8600多亿斤,粮食需求大概在9700亿斤左右,供需相差1100亿斤,粮食安全另人担忧。 第二,农民负担久减不轻,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近年来,农民承受的不合理负担越来越沉重,有的地方农民实际负担甚至占了纯收入的15%—20%,而且越是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贫困地区,农民负担就越重。农民负担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着基层社会稳定。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但是从实际效果看,取得的成效却难以令人满意。2001年,中国城市居民收入为6860元人民币,农民收入为2366元,表面差距是3:1。但实际上,农民收入中实物性收入占了40%,扣除这40%的实物性收入,用于购买商品、服务的货币只有1800多元,平均每月150元左右。这150元中,还有20%(即30元)用于第二年扩大生产的开支,如买种子、农药、化肥、柴油等。这样,一个农民每月真正能用做商品性消费的货币收入只有120元,而城市居民的货币收入平均每月接近600元,城乡差距为五比一左右;而城市居民收入中还有一部分并没有纳入统计范围,如各种各样的隐性福利、住房、教育、卫生,甚至是用电都比农民有更多的优惠。若将城市居民的一些隐性福利、优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十六大以来,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班级:09级思政二班 姓名:王莉 学号:12009244315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摘要: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集中反映在农民收入过低,农民就业问题严重,以及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缓慢上。因此,我们应该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从而造福于人民。本文从“三农”问题的含义、现状及对策出发,探讨解决其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三农问题出路措施政策

一、三农问题的含义 农业问题,主要是指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三是农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不相适应。 农村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基础薄弱;二是城镇化进程滞后,要看到,“三农”问题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城乡经济结构是密切相关的。城镇化率低,且村镇极其分散,工业企业小而且少,缺乏产业群规模的大型企业的支撑,缺乏规模效益,与区域经济工业化的要求极不适应,农民的非农产业出路极其狭窄;三是乡村面貌落后:由于基层组织和乡级政府职能上的错位,乡村规划落后,或基本上没有规划,无法有力执行规划的问题十分普遍,导致乡村建设混乱。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二是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三是农民的文化素质得不到较快提高。 二、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现状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不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以后还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可见三农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所谓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家安,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一定要处理好三农问题,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全面积极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取得的成就显而易见,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明显的完善,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也明显增强。但当今三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三农自身缺少自我发展的内部动力和调节机制且政策却大都存在短期效应,难以保证长期目标的实现,而政策的着力点大都放在了缓解三农问题的外部矛盾上,因此我们应继续着手三农问题的解决。 三、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十六届五中全会为我国农业农村工作指出了明确方向,为破解“三农”难题提供了新途径。今后,我国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始终不渝地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农村教育问题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入的根本原因。尤其像一些地区偏远的村落,教育无法很好的实施,教育资源匮乏。因此对于政府而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农村的教育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和投入。农村现状的改变更多地依赖于教育质量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农村的教育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提高了,“三农”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第二、制定更加积极的城市化发展战略,为城乡产业转换和农民身分转换拓宽空间。要重新考虑我们的城市化政策,正确定位大中城市发展与小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政策的重心应当转向积极鼓励发展大中型城市。 第三、适时调整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以乡镇工业园区为载体提高农村土地使

浅论三农问题与中国现代化建设

湖南大学2013年在职法硕班《社会主义理论实践》课程 浅论三农问题与中国现代化建设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反思 姓名:唐春华学号:P131900402 新中国历经60余年,在风雨兼程中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发展,朝有现代化意义的方向不断前进。然而,认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①,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们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况且,社会的任何进步,都是在认真反思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获得的。 反思中国的现代化,首先应当定义中国的现代化: 一、中国现代化不是部分地区的现代化,而是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地区之间应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是保持国内稳定和防止地区与民族分裂势力抬头的关键因素。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与历史、自然等条件密切相关,不可能平均发展,但发展的不均衡,却会引发地区间、民族间矛盾。所以,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来推进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二、中国现代化不是某个层面的现代化,而是全面的、全方位的现代化。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是“一个多方面的变化过程,它涉及人类思

想和活动的一切领域。”②。也就是说,现代化应该是全面的、全方位的现代化。具体而言,现代化由三个由浅入深的层面构成:经济发展是物质层面(富强),政治发展是制度层面(民主),思想与行为模式变革则是社会的深度层面——心理层面或精神层面(文明)。三个层面构成一个有机体,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一个国家如果片面追求某个层面的现代化,是畸形的现代化,最终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这样,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③。中国现代化在目标体系上符合三个层面的要求(和谐可以视为对前三项的统筹)因而能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地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 三、中国现代化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循序推进。从世界范围来看,许多后发型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往往因为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而盲目追求高速度,其结果几乎都是欲速不达,反而导致现代化进程的延误。新中国现代化也有过这样的曲折。在中国这样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现代化进程确实应该是一个被大大压缩的赶超过程,否则,就会永远处在落后地位。但赶超战略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建立在比较充分可靠的基础之上,循序推进。如果超过了客观条件允许的程度,就会成为盲目冒进,最终遭到客观规律的无情惩罚。目标并不是越高越好,速度也并不是越快越好,而必须与本国的综合国力相适应。 四、中国现代化不能照搬别国模式,而应该走自己的路。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变迁过程,各国之间理应加强交流,互相取长补短,落后国家尤其要多向发达国家学习。但落后国家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很容易误入歧途。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能不能从本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成为后发型国家现代化成功的关键之所在。新中国现代化建设从正、反两个方面充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知识讲解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

摘要:“三农”问题就是指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农业问题。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此目标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三农”问题是阻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成为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问题。故寻求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探寻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是必要的。 关键字:“三农”问题;原因;对策 一、“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二元社会结构的不合理性是“三农“问题的政治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之间联系显著增强,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差距过分悬殊。长期以来,中国的城乡体制发挥的淋漓尽致,如户籍制度分为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人为的把农民拒绝于城市之外,把劳动制度分为农民和工人,让你们供养工人;把工资福利制度分为可享受福利和无福利保障的两种人,把农民拒绝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等等一系列所谓的城乡分割制度。这些制度体现为城乡居民在生存和发展等基本权利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由此带来农村现代化程度低,经济封闭落后,带有浓厚的传统特性。同时使得70%的劳动群体创造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现在无论是城乡经济还是农村经济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然而社会更关注的是怎么样解决和提高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变本加厉的推行“以农哺工”政策,以保证城市人的利益,似乎农民的生死与国家利益并无紧要关系,这样一个理念这样的政策,自然而然的就会造成如今的“农民真穷,农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局面,其主要根源在于中国的城乡政策的极度分割局面所造成的,这种政治的原因造成了对农村经济的歧视,可想而知,由此发展,农村的经济永远只是一个帮助城市经济发展的副品,中国的经济也就不可能做到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政治政策的不合理性。 (二)“重工轻农”的思想 我国“三农”问题的经济根源是重工轻农,工业过渡的向农业索取,且积重难返。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并没有始终坚持工农协调发展,把农业作为发展的基础战略,而是实行一种过分向工业、向城市倾斜而忽视了农村的发展。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始终把农业作为基础的发展战略,提倡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而中国正好相反,“以农哺工”,这种思想的长期发展,导致了中国农业

浅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浅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摘要: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三农问题由来已久,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还是个政治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可谓仁者见仁,但问题仍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三农兴亡,匹夫有责。笔者认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制度着手,改革已经不适应农村、农业发展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土地制度,实行规模化经营。 关键字:三农问题根本途径 一前言 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全文公布。这是时隔18年中央再次把三农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也是建国55年来中央首次就农民增收问题出台文件。海外媒体评论说:一号文件闪耀人文关怀光芒,是多年来政策含金量最高,实招最多的一个促进农民增收的文件。《中国农民调查》的出版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凡响。 不管是中央高层的高度重视还是民间的强烈反映,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三农问题是个大问题,难问题。农业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其它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农村的繁荣稳定关系到现代化的大局,十三亿人九亿在农村。农民增收问题直接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其意义不必赘述。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落后、农民贫困、农村闭塞。具体表现为农民增收困难、大量农民外出打工、农村大量土地闲置、农业效益低、国家出现粮食安全问题。 二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及笔者分析其不足 (一)税费改革 现在全国大部分省份都在推行税费改革,税费改革大快人心,它的确大幅度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的相应的可支配收入增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说2004年农业税总体上降低一个百分点,同时取消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但是它不能增强农民的幸福感,因为城乡收入差距太大,1997—2001年城乡收入比分别是2.47:1,2.51:1,2.65:1,2.79:1,2.90:1。国家统计局课题组测算的基尼系数2000年已经达到了0.417,0.4为国际警戒线(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税费改革是减去农民的不合理税费负担,不合理税费负担毕竟不是全部负担,减去之后,农民还依靠什么增加收入呢?难道收入增长就此停止不前吗?减轻农民负担并不能绝对增加和持续的增加农民的收入。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因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税费改革针对的是农村的税制和腐败问题,所以税费改革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二)国家的投入 不管是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对三农问题来说都是外部条件。国家的投入只有在农村充满活力时才可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只能额外增加农民种粮收益,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由于农民市场信息极不完全,农民盲目耕种,再加上农产品品质低,结构不合理,结果是“多收了三五斗”。所以国家的投入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三)农业结构调整 农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在于更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进而提高农民收入。事实上,结构矛盾是个永恒的话题,农业结构应随着市场的消费结构的改变而改变。农产品市场结构包括农产品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而我们的农民兄弟一般只看到了品种结构的变化(是由错误的信息和政府的误导引起的),而没有看到品质结构的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无公害

我国三农问题的表现及对策

本文指出了我国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各级政府未来的“三农”政策提出了一些诚恳的建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解放以来,我国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经过50多年社会各界的艰苦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仅用世界上不足7%的耕地养育了世界上近四分之一的人口。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在农村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调整了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改善了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提高了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的产量,逐步缓解和根除了我国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一直供不应求的局面,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其它领域的经济改革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我国目前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相对比较低,还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这一矛盾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目前正处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不少经济政策还不能做到成龙配套,互相协调。因此,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和农民在经济发展中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这些问题应该引起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逐步加以解决,否则将会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到我国社会的长期稳定。 归纳起来,我国目前的“三农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耕地面积和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 近年来,我国农业出现了耕地面积和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的态势,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推行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等生态退耕政策,致使我国一些地区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其二是,由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新增建设用地占用了大量耕地;其三是,由于目前从事农业生产所能获得的利益十分微薄,影响了部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我国相对富足地区的一些农民主动退出农业生产领域,从而造成不少耕地撂荒,减少了农作物种植面积。 2、短期内农作物的单产难以有大的突破。 农作物的单产会受到土壤条件、肥料优劣、灌溉条件、籽种质量、田间管理、气候条件、农业生产技术及自然灾害的影响。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农家肥明显不足,长期使用化肥造成土地大面积板结,土壤条件恶化,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我国人民公社时期依靠集体的力量兴修的不少农田水利设施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由于多年来疏于维护管理,其功能已经减弱甚至消失,难以在目前的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农户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一家一户的农民缺乏独立兴修规模水利设施的能力。因此,我国一些地区的农业灌溉条件有所恶化,在短期内得不到改善。 在我国相对比较富足的东南沿海地区,农业收入在整个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农业收入已经不再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部分农民对农作物的田间管理不再像原来那样精细,对农作物的单产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 我国目前农业生产技术大部分地区已经比较稳定,在短期内很难有大的突破,加上新技术推广时会遇到许多障碍,因此短期内农作物的单产依靠农业生产技术难以有大的作为。 由于受厄尔尼诺现象和温室效应的影响,我国的灾害性天气近年来有所增加,我国目前松散的一家一户式的农业组织形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农业的防灾救灾能力。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专业食品加工与安全 年级 2010级6班 姓名细雨 学号 7 24354656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摘要:“三农”问题的实质在于农民处于不平等的社会环境中,因此国家的“三农”政策的核心就是要通过金融、税收、社会保障等重要措施来逐步改善农民的不平等待遇。而“三农”政策在性质上属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由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分为决策行为和执行行为,前者具有可诉性,后者则无,因此对“三农”政策的事后规制和救济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 关键词:“三农”政策;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农业宏观调控决策行为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虽然农民在思想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农民也迅速转变成为民营企业家,但多数农民仍肩负着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重任。这充分说明,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三农”的基础地位始终不会变,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也会愈加明显。因此,认真研究新时期的农民问题,加强和改善党在农村的工作,对于保持农村稳定,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具有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广大农村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一切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营建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把农民的积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 决途径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摘要:“三农”问题就是指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农业问题。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此目标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三农”问题是阻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成为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问题。故寻求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探寻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是必要的。 关键字:“三农”问题;原因;对策 一、“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二元社会结构的不合理性是“三农“问题的政治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之间联系显着增强,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差距过分悬殊。长期以来,中国的城乡体制发挥的淋漓尽致,如户籍制度分为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人为的把农民拒绝于城市之外,把劳动制度分为农民和工人,让你们供养工人;把工资福利制度分为可享受福利和无福利保障的两种人,把农民拒绝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等等一系列所谓的城乡分割制度。这些制度体现为城乡居民在生存和发展等基本权利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由此带来农村现代化程度低,经济封闭落后,带有浓厚的传统特性。同时使得70%的劳动群体创造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现在无论是城乡经济还是农村经济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然而社会更关注的是怎么样解决和提高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变本加厉的推行“以农哺工”政策,以保证城市人的利益,似乎农民的生死与国家利益并无紧要关系,这样一个理念这样的政策,自然而然的就会造成如今的“农民真穷,农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局面,其主要根源在于中国的城乡政策的极度分割局面所造成的,这种政治的原因造成了对农村经济的歧视,可想而知,由此发展,农村的经济永远只是一个帮助城市经济发展的副品,中国的经济也就不可能做到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政治政策的不合理性。 (二)“重工轻农”的思想 我国“三农”问题的经济根源是重工轻农,工业过渡的向农业索取,且积重难返。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并没有始终坚持工农协调发展,把农业作为发展的基础战略,而是实行一种过分向工业、向城市倾斜而忽视了农村的发展。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始终把农业作为基础的发展战略,提倡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而中国正好相反,“以农哺工”,这种思想的长期发展,导致了中国农业的发展举步维艰,使得中国的农村经济始终处于一个低水

浅谈三农之——粮食问题

浅谈三农之——粮食问题 内容摘要:粮食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可以说粮食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抓住了粮食问题,粮食安全有了保障,“三农”问题的解决也有了基础有利于国家和谐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粮食问题重要性影响因素三农问题 众所周知,三农问题的解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意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为什么国家年年出台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业的,年年都喊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负担,而农民负担反而越减越重呢? 近些年,国家对农民给予了种粮补贴,又全面取消了农业税,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但对三农问题的解决来说只不过是杯水车薪罢了。而实际上,在国际上能源消耗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清洁能源被不断的开发,用乙醇代替汽油作为汽车燃料正在逐渐推广。然而目前乙醇生产的主要原料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随着我国工业用地逐渐增多,都市化速度加快,粮食种植面积下降等问题的加剧,粮食供应短缺的问题越来越严峻。 虽然2011年,我国粮食产量达11424亿斤,历史性地实现“八连增”,为“十二五”粮食生产开了个好头,也保障了全国粮食的有效供给和粮食市场平稳运行。但目前粮食在生产成本大幅上升、种粮效益仍然偏低、防灾减灾压力不减的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一.土地问题 中国近年来大力发展汽车工业,仅去年就新增机动车200多万辆。汽车数量大增,必然要修建很多公路和停车场,这就会占用很多宝贵的耕地。并且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加剧,许多耕地变成了住宅、工厂甚至商业街。 在耕地数量不断下降的同时,耕地的质量也不断下降,据中国农科院土肥所调查,华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1.2%,而高产稳产田有机质含量应在1.5%以上; 东北及南方地区50%以上耕地有机质含量低于标准下限;这三个地区土壤的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分别低于标准水平50%和25%。耕地质量的下降最直接的影响了粮食的产量问题 二.劳动力用工问题

关于三农问题的调查问卷

关于三农问题的调查问卷 为了了解我村农民对于三农问题的关注程度和了解程度,特以此做调研,请您认真填写!衷心感谢您的参与! 1、您的性别: (1)男(2)女 2、您的年龄属于那个年龄阶段: (1)20-30 (2)30-40 (3)40-50 (4)50-60 (5)60以上 3、您是否关心三农问题: (1)关注,经常看关于这方面的报道 (2)偶尔关注 (3)不关注 (4)其他

4、您认为国家出台的有关三农问题的政策(例如国家对农民的 补贴等)有关部门有落实到每家每户吗? (1)有 (2)只有一部分 (3)没有 (4)完全不知情 5、您难为解决三农问题最重要的是: (1)提高农民的知识素养、文化素养水平 (2)增加财政对“三农”问题的投入,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3)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4)其他方面 6、您认为怎样才能解决农村的贫困状况?(多选) (1)国家继续对农民大补贴 (2)政府引导农民自主创业 (3)大力发展农村特色经济建设 (4)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 (5)其他

7、您认为存在农村亟待解决的问题是: (1)基础设施不够健全,卫生条件差 (2)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3)村委会领导班子欠缺专业知识 (4)农民的生活水平低下 (5)农民的知识文化素养低 (6)地方官员的贪污腐败,不处处为农民的利益着想(7)其他 8、您认为目前“农民”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多选):(1)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存在 (2)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欠缺 (3)农民的素质较低 (4)农民的生活水平低下 (5)农产品的价格低,从而导致农民的收入低 9、您认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多选):(1)农民转移就业难度大 (2)农作物的价格水平低 (3)城镇化水平低,使农民的就业空间小 (4)农业生产风险大 (5)我国对农业的投入明显不足 (6)农民普遍的知识文化水平低 10、您认为现如今的政府补贴对农民的影响程度:

《浅析“三农”问题的现状与解决方法》论文

“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论文 (2013年度) 题目:浅析“三农”问题的现状与解决方法 专业系别数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组长 班级 日期 2013年5月3日

浅析“三农”问题的现状与解决方法 摘要:“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2000年初,湖北省党委书记李昌平向朱镕基总理写信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及出版《我向总理说实话》后,“三农”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在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产品数量问题和质量问题、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问题和农村生存环境问题、农民收入问题和社会政治权利问题等,它们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三农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国民的素质,社会的稳定,及国家经济的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实施了很多有效的政策,在政府、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三农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 关键词:增加农民收入、解决方法、政策扶持、社会政治权利权利一、何谓“三农” “三农问题”是指农村、农业、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三农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但有中国特有的客观实际。“三农问题”十三弄得各个方面的弱质性带来的,有其质的、历史的、社会的深刻原因;“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任何工业化国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问题的突出性主要是中国人口基数大,解决起来规模大;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单方面独进,“三农

问题”积攒的时间长,解决起来难度大;新中国建国50年,许多城市政策设计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比较效益短时间内凸显,解决起来更加复杂。 二、农村问题 解决农村问题是中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中国农村虽然有局部的繁荣,但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经济的双重挤压下,中国农村处在破产的边缘,孕育着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引人关注。因此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与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一)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首先公共服务的内涵是指为大量公民提供服务,其自身具有非竞争性和非他性的特性;它以合作为基础,强调政府的服务性,强调公民的权利,而公共服务是用地域概念界定的公共服务。 1、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村公共服供给严重不足。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长期的以农补工已经使我国农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我国财政的支农支出徘徊不前。我国的农业已属于弱质产业,收益低,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在“三农”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 第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重点表现为一下几个方面: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虽然农民在思想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农民也迅速转变成为民营企业家,但多数农民仍肩负着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重任。这充分说明,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三农"的基础地位始终不会变,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也会愈加明显。因此,认真研究新时期的农民问题,加强和改善党在农村的工作,对于保持农村稳定,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具有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广大农村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一切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营建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一、把握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切入点 农民问题错综复杂,解决的切入点就是搞好权利和经济利益:在政治上,充分尊重民主权利;在经济上,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为此,在工作中应着重把握和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业政策问题。一是土地政策。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土地问题是"三农"的核心,事关农民的根本利益。侵害农民土地权益,将直接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农民的就业和生产生活保障,直接影响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之规定,依法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决策权,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二是集体财务管理政策。农村财务问题既是农民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引起农民集体上访的主要导火索。搞好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对于密切干群关系,保持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将产生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三是扶农政策。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是农村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中央出台了I号文件,农民对此欢欣鼓舞,一致认为"1号文件"贴近"三农",政策性强,增收的措施比往年更积极、实在。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好文件精神,执行好相关政策,保证各种扶农政策和措施真正、直接落实到农民手中。 (二)农民负担问题。要提高农民的物质利益,就要促进农民增收、减轻农民负担,要加大扶持力度,调整投入结构,建立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即是在政策上保护,物质上投入,生产上服务。清理和规范涉农事业性收费,取消不应由农民负担的税费项目;要继续加大配套改革力度,切实精简机构,进一步减少财政供养人员,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 (三)农民自主权问题。对农民来说,自主权是最大、最切实的民主权利。从我国农村改革的成功实践来看,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充分尊重了农民的自主权,放活了农民的生产经营权。我们要始终坚信,农民有能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应让农民自主决策。政府的责任是为农民提供政策指导、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政府的引导和服务要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 (四)农民民主权利问题。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必须坚持和完善"村民自治",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在管理社会事务、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依靠农民的力量形成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同时,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尊重农民的创造精神.中国的许多成功经验都是尊重农民创造精神的结果,比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等.我们要允许和鼓励农民,大胆试验和探索新形势下的农业经营机制和农村管理办法,各级干部帮助加工、总结,逐步提高和规范。 二、解决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着力点 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跳出"三农"抓"三农",同时要立足"三农"抓"三农",其根本路径就是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工业园区化。 第一,要把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工业园区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有机整体置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予以通盘考虑、协同推进。 第二,要把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作为推进"三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举措。 深入研究"三农"问题,便不能不触及农村土地制度这一根本性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土地产权关系界限模糊。二是土地作为一种基本的生产要素没能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功能。三是土地有偿流转受到诸多限制。 总的来说,现有土地制度无论从产权界定还是从流转经营上都存在不容回避的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却不能为农民增收提供更大的空间,解决不好农民进一步致富问题,从而制约了整个"三农"问题的解决,如何对现有土地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明确土地集体所有权的产权实现形式,赋予农民作为产权主体的应有权利。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制度是与我国人多地少,农村人口比重大的基本国情相适应的一种现实可行的制度安排,实行土地私有化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探讨集体所有权的产权实现形式,农民作为集体成员如何实现其相应的权益。近年来有些地方探讨实行的"土地股份制"不失为一种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形式下实现农民土地权益分享的有益尝试。 其次,进一步放宽农民承包土地的经营流转权,促进土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承认土地承包权带来的土地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是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的基础。因此,应完善有关法规和政策,确定承包期限内允许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通过转包、转让、出租、抵押作价入股等方式,促进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动。特别鼓励农民把土地租给企业主,由企业主租赁土地实行规模化经营、产业化运作,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农民也由此变为"地主",既可以继续留在土地上给企业主打工,成为企业员工,也可以进入城镇从事新的工作,变农民为城镇居民,实现收入来源多元化。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对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合理的土地使用价格,将改变乡镇企业低成本甚至无成本使用农村土地的状况,促进乡镇企业向城镇合理聚集。出让土地经营权获得综合收益如果大于农民的耕作收益,也将对农民出让承包地产生压力和动力,从而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集中和土地规模经营的形成。 最后,要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建立农民生活保障机制结合起来。对我国广大农村而言,土地仍然是最大的生存保障。如果相应的生活保障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农村土地流转便很难得以顺利推进。因此,在推进土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征地制度改革方面,应把农民的生活保障考虑进来,探索一种土地使用权流转与农民社会保障有机结合的机制,以消除农民后顾之忧,促进土地流转。 第三,要把政策创新和机制创新作为推进"三化"、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三农"问题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长期束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层次问题在新阶段的集中反映。解决"三农"问题要靠"三化",而推进"三化"进程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需要在发展实践中逐步探索一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运作机制。当前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进一步完善政府支农政策体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旨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措施,如粮食直补、减免农业税等,收到了明显效果。应该说政府建立粮食直补制度是非常积极的举措,也符合加入WTO以后的国际惯例。但中国毕竟是一个拥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单纯的粮食直补不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对国家财政也是一个极大的负担。国家对农业的政策补贴除了直接面对种粮农民个体外,更应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