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01 人口迁移史(解析版)

专题01 人口迁移史(解析版)

专题01 人口迁移史(解析版)
专题01 人口迁移史(解析版)

专题一人口迁移史

【名词解释】

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

联合国《多种语言人口学辞典》给人口迁移下了一个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地理流动或者空间流动,这种流动通常会涉及到永久性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变化。

这种迁移被称为永久性迁移,它不同于其它形式的、不涉及永久性居住地变化的人口移动。”

人口变动

根据人口学,人口变动主要分为三种:人口自然变动、人口迁移变动、人口社会变动。而人口迁移变动又是人口变动中最主要的因素。所以说人口迁移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人口迁移对经济、对城市发展有很大的价值。

国际人口迁移规律

人口迁移主要分在两个方面

一是地域性质的省际迁移。如美国在1980-1990年代往西和南部人口迁移,日本在二战后中部人口往南北部迁移。

二是人口迁移趋势。第一阶段主要是农村迁往城市,第二阶段是中小城市迁往大都市圈。

像中国、日本这种依次按照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国家适用于此规律,而像美国这种第二三产业同步发展的国家则第一阶段不明显

【知识梳理】

中国古代人口大迁移

一、第一次衣冠南渡

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迁入内地,与汉族混杂而居。北方的汉族先后南下,到西晋末年北方大乱,北方的汉族先后南下,迁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据史学家考证,当时迁居到南方的中原人有70多万。

二、北方居民南下逃避战乱

发生在公元8世纪的安史之乱时,大批北方居民南下逃避战乱。人口随着败退的统治者,迁居偏安江南

三、两宋时期的人口南迁

公元12世纪,北宋末年到南宋时期,随着女真民族建立的金国占据中国大陆中北部,大批人口随着败退的统治者,迁居偏安江南。

影响:三次北人南迁使得江南地区取代中原,成为中国经济和文化最发达地区。北方民族不断进入华北、华中,甚至江南。而汉民族国家的统治者,则不断调动士兵、居民,迁移到值得开发的土地,或者需要守卫的边疆。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在中国的史籍中,移、发、迁、徙、实、屯,这些字不绝如缕,每出现一次,就意味着一次规模或大或小的、由官方发起的移民。)

四、明初山西大移民

官方历史的记载中,这次移民之前,由于连年战乱屠戮、北人南迁,北方的人口从全国户数的四成,降低到不足一成半,千里沃土化为废墟。中国北方经济衰败,而江南则人满为患。比如扬州,这座位于长江以北、曾经最繁华的城市,在朱元璋的军队占领之时,只剩下18户人家。作为统治者,朱元璋不得不发动

一次声势浩大的移民,命令他的百姓和士兵去人口稀少之地开垦、守卫。这次移民规模之大,空前绝后。

据《简明中国移民史》记载,明代初年,长江流域移民700万,华北地区移民490万,西北、东北和西南边疆也有150万,合计1340万,几乎占到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两成。

在北方民间,这次大移民的标志性记忆,是一棵大槐树。山东、河南、河北地区,至今有民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上老鹳窝。”这棵大槐树,位于临汾市洪洞县城北,据说是汉代的古槐。山西虽在北方,但地形阻隔,战乱较少,人口远比惨遭蹂躏的华北平原地区稠密,而山西土地少,不足以供养太多人口。明代初年,山西人被大量迁移到河北、河南、山东以及陕甘一带,最南抵达淮河流域。从山西南部出发的移民,往往要经过山西洪洞县,在那里稍作停留。

经过明代初年的大移民,华北、华中地区的经济得到恢复。在后来的记载中,往往可以看到“国朝初,人稀少”的记载,而到永乐年间,土地渐次开垦。北京、开封、河间等城市逐渐恢复了昔日的繁荣。

后来靖难之役,北方又经历了一次补充北京、河北人口的移民。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这座全国大都会,人口绝大部分是移民,老居民不过十分之一。

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僧人众多。寺旁有一棵汉代古槐,“树身数围,荫遮数亩”,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成群的乌鸦在树上筑巢,星罗棋布。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五、湖广填四川,“填出康乾盛世”

康熙二年(1663),顺天府尹张德地被擢升为四川巡抚,此时的四川,重庆城中不过数百家,州县居民也往往只有数十家乃至十几家,有的甚至只有一二户。人口稀少,结果之一是四川境内老虎横行,顺治年间,南充县招来500多人开垦定居,被老虎吃掉228人。面对如此残局,张德地上书请求移民四川:“四川自张献忠乱后,地旷人稀,请招民承垦。”康熙七年(1668),又再提移民之事。向四川的移民在政府鼓励下开始了,奖励也颇为诱人:移民入川,五年内不用纳土地税。三藩之乱平息之后,清朝政府宣布,入川移民可以入籍,可应科举。一对夫妇,给水田三十亩,或旱地五十亩,有可作为丁壮劳力的儿子,再加拨四亩。每户给银十二两,作为定居的置产费用。于是移民蜂拥而至,那一次浩大的移民,被称为“湖广填四川”。湖北、湖南居民沿江而上进入川东;广东人则大批进入四川盆地西部和南部,给四川带来客家话。此外还有来自福建和江西、广西的移民。他们以乡邻、亲戚为纽带,结成数百人队伍,向未知之地跋涉。

与此同时,湖广人还继续向北,进入与四川毗邻的陕西南部。等到乾隆后期,那些曾经被荒草覆盖的地区,一县人口已经增加到上千户甚至万户,山岩和深谷中,都有了居民。所谓“康乾盛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移民造就的盛世。

转入近代,中国还有三波移民潮,人们习惯称之为“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跟“湖广填四川”不同,这三次移民,都是民间自发的。

六、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闯关东

关,是山海关;关东,也就是今天的东北三省。

康熙年间,东北实行封禁,不许汉民进入“龙兴之地”垦殖、采矿,但是私

闯关卡,到禁区开垦土地的农民,依然难以禁绝。

到咸丰末年,长达200多年的封禁政策解除,鼓励移民垦荒,关内移民开始大批进入东北。

到民国之后,闯关东的移民潮越来越高涨,每年移到关外的民众多达数十万,最高时,一年有上百万河北、山东的居民举家迁往东北。

在整个闯关东的大潮中,华北地区居民向东北移居的多达3700万,东北三省成为中国移民人口最多的地区。走西口

在华北地区人口浩荡渡过渤海,穿过山海关的时候,山西北部的居民则困于频繁的旱灾和贫瘠的土地,被迫翻过长城,向今天的内蒙古进发,寻找活路。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西口,狭义的西口指长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杀虎口;陕西府谷口;河北独石口,即晋北人、陕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汇点。西口是晋商、陕商出关与内蒙外蒙贸易的地方,所以走西口的主力人群包括晋北人,陕北人,河北人。

后西口泛指在长城以北的内外蒙古从事农业、商品交易的地方,包括陕西北部的神木口,河北北部的张家口以及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

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下南洋

福建、广东一带的居民,则一批批远渡重洋,到东南亚谋生。这些地区大致在今天的菲律宾群岛的北部。

《瀛寰志略》中记载,“闽、广之民,造舟涉海,趋之如鹜。竟有买田娶妇,

留而不归者,如吕宋、噶罗巴(爪哇)诸岛,不下数十万人。”这一批向海洋开拓的移民,也成为最早拥有近代化思维的一批华人。

自清代晚期以来,南洋华人中的杰出人士就不断反哺大陆,开办中国最早的民营企业,慷慨捐助海防,拓展海外贸易,许多南洋子弟回到中国,投身革命与抗战。

抗战期间,仅在滇缅公路服务的华侨就多达3000人,其中三分之一牺牲在那里。

建国以来人口迁移

一、1953-1960 政策迁移时期

省际迁移:沿海迁往东北、西北、西南

(人口最大的流入地是黑龙江省,迁入率最高的是内蒙古自治区。迁出人口最多的是上海市和山东省)

1956-1960年中国城镇人口变化情况

迁移趋势:农村人口有组织的迁往城镇

("大跃进”时期劳动力不足使得大量农民流入城市)

迁移原因:政府计划性流动

(国家将科研机构、工业密集工厂内迁至西北、西南边疆省区,东北有大量苏联的援助项目)

迁移特点:流量大、组织性强

(主要由政府组织,各年人口迁移率达50% )

二、1960-1977 低潮减缓时期

省际迁移:无规律性

(“文化大革命”、自然灾害导致人口迁移混乱)

迁移趋势:城市流向农村

(粮食供应不足,城镇人口精简)

迁移原因:政治原因与自然灾害

(三年自然灾害、苏联撕毁合同、十年“文革”)

迁移特点:流量减小、无规律

(人口普查数据有误、逃荒与越境居民无法统计)

三、1977-1985 初步回升时期

省际迁移:初显内陆往沿海地区迁移

(广东、上海、江苏、山东等省、市由净迁出区向净迁入区逆转)

1979-1985年74城镇乡-城人口迁移人数

迁移趋势:农村重新流向城市

(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释放大量劳动力,1980年拨乱反正后知识分子调回城市)

迁移原因:政策放开、经济发达区吸引力显现

(改革开放使迁移政策放开,沿海生产力布局与经济发展吸引大量人口)

迁移特点:流量回升、政府控制人口流动

(1980-1981年政府颁布四个文件来控制农村劳动力的人口流动)

四、1985-1995 初步回升时期

省际迁移:迁入珠三角、沪苏、北京、新疆

(广东、江苏、北京、上海、新疆、山东迁入较多,四川、安徽、河南、湖

南、黑龙江迁出较多)

1982-1985年沿海与内陆省际人口迁移(单位:万人)

迁移趋势:农村和小城市流向大城市

(广东省整体流入较多以外,其他人口迁移较多的大多是单个城市)

迁移原因:政策吸引、经济发达区吸引力显现

(宏观经济治理整顿抑制了城乡就业增长, 城市清退的农民工辗转其它地区, 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寻求就业机会)

迁移特点:流量不大、政府控制盲目流动

(1984年出现“民工流”后,国务院、民政部、公安部等出台一些法规文件规范流动人口管理)

五、1995-2010 快速增长时期

1995-2005年省际迁移:迁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

六、2005-2010年省际迁移:迁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

(长三角在2005-2010年人口迁移数量反超珠三角,东北在2000-2010年人口年均增幅最低,僵化的经济体制和工业南移使东北城市群没落) 迁移趋势:大城市流向大都市圈

(在此时间段,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崛起,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三大城市群) 迁移原因:政策支持、经济发达区吸引力显现

(这些地区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持续吸引人口流动)

迁移特点:流量大、自发性强

(吸引的人口还受到距离因素的影响较大,大多是周边地区的人口迁移)

七、2010-至今稳定分化时期

省际迁移:初显内陆往沿海地区迁移

2010-2015年省际迁移:迁入京津,长三角、珠三角净迁入减少

2015-至今省际迁移:城市群新格局

(2010-2015年间京津成为主力,中西部城市人口回流。黑龙江仍外流明显,”

十三五”规划后19个城市群进入国家视野)

迁移趋势:大城市流向大都市圈和卫星城

(除了特大城市群以外,周边的卫星城也是人口迁入的重要地区)

迁移原因:经济吸引力占最重要因素

(户籍松动导致省会城市开启人口吸引模式,产业转移也给热门二线城市带来机遇,对于部分二三线城市的地产行业也是一个去库存的好机会) 迁移特点:流量大、多城市出现人口回流

(以城市群核心城市为终极目标的“中间站”城市迎来发展的春天)

总结:从人口迁移史来看,中国的人口迁移趋势与日本的类似。从迁移特点来看,流量是由小变大。从迁移原因角度上来看,是政府控制组织到政策引导支持的自发性迁移趋势。总的来说是一种越来越合理的人口迁移趋势。

如火如荼的人才争夺战也是政策引导下的人口迁移的一种。人口的迁入可以缓解城市“空心化”、“老龄化”的问题,使经济继续保持高速的发展。而且人口迁移大多都是年轻的、有住房需求的劳动力,吸引更多的人口能带动当地的房产投资和去库存。

【名师点拨】

一、人口迁移答题术语

1. 人口迁移的背景

(1) 中国人口迁移的背景与原因

①人地矛盾

②政府政策(税收优惠/税收政策调整)

③社会环境(战乱等)

④经济重心南移

(2) 世界人口迁移的背景

①新航路开辟

②殖民扩张,殖民地开发和发展需要

③工业革命,交通、通讯条件改善

④世界市场的形成

2. 人口迁移的趋势与特点

(1) 人口迁移的总趋势

①数量不断增加

②范围不断扩大

(2)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①政府禁止/政府时开时禁/政府鼓励(开放)

②自发移民/政府主导

③非法性/合法性

④北方到南方

(3) 中国近现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①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国内移民)

②出现在鸦片战争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

③新中国成立初期基本停止

④改革开放后形成新移民潮

(4) 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

①二战前

1) 从人口密集地区到人口稀疏地区

2) 自由移民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

3) 发达国家主导

4) 自愿移民与强迫移民结合

②二战后

1) 自由移民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

2) 强迫移民基本停止

3. 人口迁移的影响

(1) 有利影响

①加速落后地区开发

②改变地区人种和民族结构

③推动世界物质和人文交流

④促进新的民族和文化融合

⑤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 不利影响:疫病传播

二、物种迁移(中国高产作物)答题术语

1. 背景:新航路开辟

2. 影响

(1) 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 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

(3) 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

(4) 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

三、人口迁移典例——走西口

1. 走西口的概述(了解即可)

走西口是指明、清至民国初年,由长城内的山西、陕西北部、河北及邻近地区的居民因经商或谋生而向长城外少数民族地区的移民活动。“口”原指明长城的关口。明朝和蒙古通关互市后,这些军防关口变成汉蒙贸易的通商口岸,其中两处最重要,一是河北省的张家口,称为东口;另一个是山西省右玉县的杀虎口,称为西口。

2. 走西口的背景

(1) 高产农作物推广,人口多,人地矛盾

(2) 边防需要

(3) 社会经济发展,商品经济发展

(4) 调整税收政策(政府支持,税收优惠政策)

3. 走西口的特点

(1) 历时长,长期性

(2) 数量多,规模大

(3) 从事农业生产和商业活动

(4) 自发性,无序性,盲目性(不利)

4. 走西口的影响(对口外)

(1) 文化交流与传播

(2) 民族融合

(3) 地区交流与联系

(4) 经济结构调整,农牧并举

(5)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6) 盲目开垦,破坏生态环境(不利)

【典例剖析】

1.(2016全国1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责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迁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休止的,食疗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实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高程,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等等主张,

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

【答案】(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

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2.(2016全国2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人数达到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期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到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7分)【答案】(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8分)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

社区流动人口管理的问题与对策调研文章

景旁街社区流动人口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调研文章 近年来,随着沙雅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口涌入沙雅县务工,这些外来人员的到来,给沙雅县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由流动人口引发的治安刑事案件也不断发生,给沙雅县社会的治安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流动人口的违法犯罪已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如何加强外来人口管理,已成为我社区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基本情况:景旁街社区于2004年11月由原景旁街社区与原萨依巴格南路社区合并,现称为景旁街社区。社区居委会位于城镇东南方向,城乡结合部,辖区范围:人民南路以东至古力巴格路以西,色旦巴格东街以南至棉纺厂,属城乡结合部。辖区总面积1.76平方公里;2004年利用星光老年福利彩票投入60万元,为社区修建了350平方的办公用楼。 下辖六个居民管理网格:第一网格东起萨依巴格南路,西至人民南路,南起景旁街,北至色旦巴格东街;第二网格东起古力巴格南路,西至萨依巴格南路,南起景旁街,北至色旦巴格东街;第三网格东起萨依巴格南路,西至人民南路,南起人民南路五巷,北至景旁街;第四网格东起古力巴格南路六巷,西至萨依巴格南路,南起萨依巴格南路三巷,北至景旁街;第五网格东起萨依巴格南路,西至人民南路,南起棉纺厂,北至人民南路五巷;第六网格东起古力巴格南路六

巷,西至萨依巴格南路,南起萨依巴格南路七巷,北至萨依巴格南路三巷。 总人口为1210户,3136人;出租房屋132套(间),流动人口316人;社区工作人员12名,男6名,女6名,汉3名,维11名,其中社区事业编制干部4名,聘用干部5名,大学生村官1名,下派公务员2名(汉),,党员39名,团员48名;享受低保270户,583人,按照四类管理法分类,放心户616户、基本户466户、重点工作户124户,重点管控户8户,商业网点125户,志愿者服务队3支,十户长39名,信息员50名,辖区有清真寺一座,宗教人士2名;两劳释放人员3名,重点户(人)5人。 驻区有10个企事业单位,分别为:沙雅县富宏纺织棉业有限公司、沙雅县种子站、沙雅县第四小学、沙雅县民政局、沙雅县气象局、沙雅县永盛建筑安装公司、沙雅县昌盛建筑公司、沙雅县供销社、沙雅县银鑫棉业有限公司、沙雅县白云棉业有限公司。社区“八站一室”均已成立,功能突出,发挥作用明显。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各级责任落实 景旁街社区把流动人口工作作为建设经济强区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明确了综合治理流动人口的职责和相应的考核奖惩办法,每年年底组织人员进行认真检查考核,兑现奖罚。明确了各干部的具体职责。景旁街社区每年与社区工干部鉴定流动人口工作责

社区流动人口的管理意义

研究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及加强服务的意义与目的 曲欣欣 法学08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社会管理方面呈现出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社会流动人口的管理问题已经引起多方关注,而我们现在所研究的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以及加强社区服务对我们的社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管理的目的与意义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有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达到亿,在劳动年龄人口中,1980年以后出生的占%、逐步成为流动人口的主体。流动人口在城市谋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等问题凸显出来,这给城市管理带来困难。了解并解决流动人口遇到的这些问题,是社区管理的优势所在,因此,社区人口管理是流动人口管理的最为有效的方式。 城市社区流动人口管理是社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管理体制转轨和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的表现。其主要特征是,社区流动人口管理是对社区地域范围内的流动人口进行管理;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功能,管理形式不拘一格;社区流动人口管理着眼于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强调社区居民的参与;社区人口管理是富有弹性的经常性工作,能快速及时地反映流动人口的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服务。在这种大环境与前提之下,如何能够较好的进行社区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是每个社区人都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要想做好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就必须的正确的认识流动人口的真正含义:社会流动人口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结构中所处位置的变动,亦称社会流动。它通常是指社会成员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的流动,有时只限于从一个职业群体向另一个职业群体的流动。这是一个深层次的社会管理学问题又是一个深刻的社会实践问题,具有社会历史性、综合性和动态性特征,折射在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社会主义转型期的社会流动人口状况,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素逐步渗透,尤其是生产力中人的活跃因素,其作用大于经济和技术引起的流动,同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个体系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加开放,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出现了社会各种利益阶层或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阶层或利益集团和政治、经济、文化均开始显示独立性,而且影响力日渐加大,引发了新的社会流动。正是因为人口的流动性大不方便控制和管理,所以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找到协调社区居民与社区流动人口的最佳途径。使得社区的本土居民与临时流动人口和睦相处,和谐稳定。 城市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通过社区流动人口管理,能使大规模的流动人口化整为零,进入城市社区成为社区居民的一员,取得与原居民同样的居民身份,流动人口在社区层面管理缓解了政府公共管理的压力。其次,流动人口面对城市的陌生环境,在农村形成的生活经验无以应对,在社区层面进行流动人口管理,满足流动人口的工作和生活需求,能够改善流动人口的生存质量,有利于使之尽快地融入城市社会,减少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最后,从流动人口的需求出发,做好城市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实际上是改善流动人口的民生状况。因此,城市社区流动人口管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使科学发展观在社区层面得到贯彻和落实。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习题

考点13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对应学生用书P029 (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 [夯基础—确保大本营] 甲、乙、丙是三个不同地区。读图,回答1~2题。 1.[考向人口的迁移]有关甲、乙、丙三地区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国际人口迁移 B.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城市到农村 C.人口主要由乙、丙迁往甲地 D.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 答案 D 解析根据经纬度数值可以推测出:甲、乙、丙三地分别位于我国的四川盆地、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图中人口主要是从四川盆地流向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 2.[考向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引起上述人口迁移发生的最主要因素是() A.收入差距B.家庭婚姻 C.工程建设D.文化教育 答案 A 解析人口从四川盆地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主要是由沿海和内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即收入差距引起的。

[2018·南昌调研]读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完成3~4题。 3.[考向人口分布]造成B地区主要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A.人口密度超过地区承载力 B.土质疏松 C.夏季暴雨集中 D.本区合理承载力较大 答案 A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B地区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是其主要环境问题。从图中可明显看出,该处的人口密度为47人/平方千米,已远超出30人/平方千米的合理人口密度,故导致生态破坏严重,进而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 4.[考向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本区北部合理承载力低的原因是() ①土地资源质量差,以沙地、草原为主②降水较少,水资源较少③科技水平低④对外开放程度低⑤人口受教育水平低 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 答案 B 解析图中北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干旱,经济、科技水平较低,对外开放程度较低,故合理承载力低。 [2018·广州模拟]下图为2010年上海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5~7题。

社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总结

社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总结 篇一:20XX年xx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总结 xx社区20XX年流动人口管理工作 总结 xx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在、镇综治维稳中心、流动人口管理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以流动人口管理的相关法规为指导,按照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率达90%以上,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一定成效。现将全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完善组织机构,健全制度职责 灵秀社区高度重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列入社区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由社区主要领导、社区分管领导、社区民警、社区综治专干、社区计生工作人员等组成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辖区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为加强辖区流动人服务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使辖区流动人口计服务管理服务工作有序开展,与此同时,制定了相应的制度、职责,从而进一步强化和落实了责任,为确保全面完成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服务工作取得实效提供了制度保障。社区建立了流动人口服务

管理台帐,每季度对流动人口进行排查,及时对新增、离开人员信息进行完善,实行动态管理,为搞好辖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打下了基础。 二、加强对流出人口的管理 辖区流出人员的管理一直是我们流口重点工作之一,要求辖区人员外出时首先到社区填写流动人口婚姻证明,社区盖章后,到街道办事处计生办办理外出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已婚育龄妇女同时签订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计划生育协议书,完善相关流出人员的信息管理。 三、通过流管领导小组和计生协会积极开展工作,流管工作进一步深入 自成立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后,积极发挥作用,深入到企业、商家进行法律、法规、政策及优生优育科普宣传,发放宣传资料、避孕药具等,还组织流动人口参加计划生育知识讲座等活动,使流动人口工作进一步深入人心。 今年,我社区在上半年和下半年对本辖区内外来流动人口进行了两次拉式的清理登记整顿工作,特别是利用11月份一个月的时间对社区内的住宿小区、物业管理 公司、生活小区、辖区单位出租屋、街面商铺进行了地毯式的挨家挨户普查登记,共登记流动人口1221人,已婚育龄妇女1220人。社区流动人口、计生工作人员深入商家

社区流动人口现状分析

福海镇永安路社区流动人口现状分析材料 随着我县经济不断发展,建筑业及其他劳动密集型行业迅速崛起,大量流动人口进入我县。作为地方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流动人口在对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社会管理带来诸多矛盾和压力。为切实加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维护辖区的治安稳定,今年3月起,在镇党委的指导下,我社区对流动人口采取全面排查,组织流动人口进行座谈会,深入家中交谈等方式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区流动人口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截止目前,我社区外来流动人口总数为380人,其中疆内流动人口62人,出租房屋135个。此外,还有不一些未登记在册和申领暂住证的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数量继续呈上升趋势。从流出地看,流动人口多从四川、河南、甘肃等地流入,疆内流动人口多从喀什、和田、吐鲁番及伊犁等地流入。从行业结构分析,主要从事建筑、餐饮、活畜屠宰等劳动强度大的工种和行业为主。同时,我区流动人口还具有如下特点: (一)文化水平低。我区流动人口多数来自农村,受教育程度以中小学居多。 (二)居住条件差。全辖区380名流动人口集中居住在永安西路、人民西路及环城西路的平房区,每个院落住3-5家人,建

筑工人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内,居住区集中,环境卫生差,安全隐患较大。 二、我社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尚需理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公安、劳动、计生、城管、卫生、民政等多个部门,各个部门对责、权、利的认识在某种情况下带有局部性及与之相适应的差异性,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单独制定管理制度,这样使得工作难以协调,服务与管理难以配套,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谁都在管,谁都管不了”的现象,无法形成合力。实际工作中,各部门间的信息尚未得到有效整合,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没能得到制度化保障,缺乏有效便捷的沟通衔接机制,有效信息利用率低。对流动人口无法做到实时、动态管理。 (二)管理队伍尚待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系统利用不充分。社区工作人员15名,管理服务人口1770户4986人,日常工作中侧重于民政,综合管理,计生、环境卫生、医疗保障、劳动保障等综合治理服务,流动人口管理专干兼管综合治理、工会、矛盾纠纷排查等,“一职多能”作用不明显。社区警务室的流动人口管理系统利用不充分,工作人员操作水平有待提高。 (三)流动人口管理难。对于辖区内流动人口管理,网格员台账更新慢,导致底数不清。流动人口居住时间短,对自己周围

实验一-人口迁移问题

实验报告一 人口迁移问题 一、 实验内容 假设一个城市的总人口数是固定不变的,但人口的分布情况变化如下:每年都有5%的市区居民搬到郊区;而有15%的郊区居民搬到市区。若开始有700000人口居住在市区,300000人口居住在郊区。请分析: (1)10年后市区和郊区的人口各是多少? (2) 30年后、50年后市区和郊区的人口各是多少? (3)分析(2)中数据相似的原因。 二 、实验目的 1.巩固线性代数的知识,培养学生用矩阵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建立n 年后的人口预测模型,如题目中所要求建立的矩阵为A=??????85.005.015.095.0和B=?? ????300000700000 则第n 年后的人口模型为C=(A ^ n )*B,其中C 的a11元素为n 年后市区居民人口,a21元素为n 年后郊区居民人口 三、 实验结果 (1)(2)题实验运行结果如下图所示

三、实验拓宽 对于(3)问中提出的“实验结果趋近于相似数据”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证明: 如果选择R^2的基u1和u2,令u1为??? ???13,u2为?? ????-11,则B 可以由该两基表示为 B=?? ????300000700000=250000??????13+50000??????-11=250000* u1+50000* u2 且A*u1=??????85.005.015.095.0??????13=?? ????13=u1 A*u2=??????85.005.015.095.0??????-11=0.8?? ????-11=0.8u2 由此得到(A^ n) B=250000 u1 + 50000 (0.8)^ n u2 所以,当n 增大的时候,右式第二部分趋近于0 则数据会趋近于250000 u1=?? ????250000750000. 四、实验总结 本题通过建立有关矩阵乘法及其幂运算的数学模型,采用Matlab 数学软件,将原本复杂的人口迁移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问题,从而成功将问题进行简化。 通过多次幂运算的结果,得出了数据趋近某一极限值的结果,并通过对相应线性空间合理选取其基础解系的方法,成功解释并证明了“人口将逐步趋近于稳定这一结论”。 这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如类似的人口迁移计算问题,有着极大的帮助。 实验人:金铭 学号:2110101162 班级:机自17 2011.12.15

中图版(2019)高一地理 必修二 1.2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练习题

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练习题 一、单选题 爱尔兰(地理坐标北纬53度,西经8度)西临大西洋,东靠爱尔兰海,与英国隔海相望,全国绿树成荫,素有“翡翠岛国”之称,经济发达。从1845年起,爱尔兰连续数年,土豆因因病虫害严重歉收,引发大饥荒。在短短的几年中,爱尔兰就有100多万人背井离乡,形成大规模的移民潮。为纪念爱尔兰大饥荒150周年,1997年爱尔兰人在首都都柏林兴修了一系列逃荒者的雕像(如下图),图中痛苦的逃荒者无声地叙述者爱尔兰人曾经的悲惨经历。据此,回答下列题。 1.爱尔兰绿树成荫,其“树”最可能是() A. 热带雨林 B. 落叶阔叶林 C. 常绿阔叶林 D. 温带草原 2.爱尔兰从1845年起的移民潮,其原因是() A. 战争因素 B. 文化因素 C. 自然灾害 D. 政治因素 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迁移已成为我国未来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下图为“我国近年来家庭分批迁居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在分批流动的人口性别年龄结构中,影响家庭中第一批流动人口的主要因素是( ) A. 自然因素 B. 经济因素 C. 政治因素 D. 家庭因素

4.目前,我国家庭人口迁居的主要方向是( ) ①由城市迁居到郊区 ②由西部地区迁居到东部地区 ③由平原地区迁居到山区 ④由农村地区迁居到城市地区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煤体称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齐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5.“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 B. 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 C. 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D. 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6.“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A. 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 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C.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D. 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 读某市人口迁移及从业人员构成图,回答下列各题。 7.关于该市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市外来人口大于本地人口 B. 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C. 迁入人口不会对该市产生婚姻生育等社会问题 D. 迁入人口中女性数量多于男性可能与该市产业结构有关

社区流动人口清查工作总结-模板

社区流动人口清查工作总结 经过为期一个半月的入户走访登记,我们北海社区的春季流动人口清查工作已全部完成。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1.社区基本情况:我们北海社区位于美丽的人工湖畔,辖区面积平方公里,管辖区域:东起通天路、西至长江路、南起新兴街、北至乌苏里大街,共有居民楼40栋 172个单元。截至4月25日共有居民3093户,8044人。 2.清查统计数据:流动人口:1051户,2635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686人,期内出生7人,其中男孩5人,女孩2人,其中计划内一孩4人,计划内二孩3人。为已婚育龄妇女办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证378本。办证率达98%,查验率%。 3.清查工作:针对外来人口休闲时间少的情况,社区工作人员利用早晚的时间深入辖区,并将出租户作为清查的重点,对于敲不开门的家庭,我们坚持2遍以上的走访,在清查时我们力求做到:楼不落户,户不落人,人不落项。并在清查时做到三个同步:入户走访与记录信息同步,搜集的人口信息与填写的手工户卡同步,手工户卡与微机录入管理同步。对于发现问题情况及时上报并通过国家流动人口信息平台及时协查反馈信息。 4.宣传服务工作:入户时发放《决定》及婚育新风进万家的等计划生育宣传单。只要能敲开门的,我们就在发放宣传单的同时面对面进行宣传,家中无人的也将宣传单及学习资料粘到门上,努力做到宣传的全方位覆盖。同时做到以人为本,积极推行个性化宣传服务,对育龄人群,开展婚前教育,提供生理健康等方面知识;对新婚夫妇,进行优生优育知识宣传,提供知情选择的避孕节育知识;对超出常规性服务范围的,逐项登记并及时落实有效服务措施。入户期间共发放计划生育宣传单3000余份,发放婚育指南 98本,儿童早期教育读物100余本。避孕药具210 盒。开展关爱他乡人活动一次。 5.存在的问题:《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持证率低,我们不能很好的了解和掌握她们的婚育情况。特别是现孕的和新出生的,在无证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判断出生育的政策属性。 通过此次流动人口清查工作,使我们较好地掌握了辖区内流动人口的各项资料,并且有效地提高了外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法规、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方面知识,做到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同时也拉近了居民与社区之间的关系,有效促进了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今后我们将继续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今后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 一、古代的人口政策 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基本是以简陋的手工工具为整个生产力的基础,与此相联系,人的体力成为操作工具的主要动力。在这个情况下,劳动者或劳动人手的增加,对于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人既是劳动者、生产者,也是封建国家征税和为之服兵役、服徭役的主体,因此,人力资源倍受重视,封建国家往往采取鼓励人口繁殖的政策。不仅如此,封建国家还往往把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当作社会繁荣昌盛和国家强大的象征。 国家鼓励,促进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的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兴盛发展,但长此以往,人口的不断增加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将会产生消极后果。如滥垦乱伐、盲目开荒、与水争地等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反过来又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总之,人口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制约,同时又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作用。只有当人类自身的生产同物质资料的生产互成比例协调发展时,人口增长就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反之,人口偏多或偏少对社会发展都会起延缓作用。 二、古代人口流向 (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黄河流域迁移。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元朝时女真、蒙古人的南下。 (2)北方人民南迁。如西晋末年起,北方农民南迁;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落江南。 (3)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去越族地区;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去。 (4)华人外流,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 (5)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元朝时形成回族。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高潮主要在: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②唐末安史之乱后经五代十国至两宋。

社区流动人口工作简报

社区流动人口工作简报 通过人口流动分析生育工作情况,下面的是分享的与社区流动人口工作简报有关的文章,欢迎继续访问! 为规范南平市电动自行车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电动自行车管理,维护城市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解放社区自8月4日起协助辖区内的居民和暂住人口合法拥有的电动自行车办理 登记上牌手续。截止今天,解放社区为辖区流动人口办理暂住证共计27本并出具车辆归属证明,切实为辖区流动人口办好事、办实事。 xx社区 20xx年8月20日 近日,辽阳市弓长岭区团山街道安南社区干部以及计生志愿者来到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区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关怀关爱”宣传服务活动。 在活动现场,摆放了宣传流动人口计生管理、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生殖保健、艾滋病预防等知识的展板、挂图10余块,设立了计生政策咨询、避孕药具、宣传资料发放台、健康检查服务台和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服务台。“关爱农民工、情暧千万家”、“实行计划生育,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等一幅幅标语分外醒目,高音喇叭不停地播放街道人口计生办致外出流动人口的慰问信,计生工作人员热情地为外来务工人员宣传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提供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咨询服务,发送实用的宣传资料和避孕药具,并现场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令外来流动人口倍受感动。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人口计生委、遵义市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双降”目标和控制人口政策外生育这个核心,加大工作力度,提升服务管理水平。结合康佳社区流动人口分布的实际情况。我社区于20xx年7月15日开始进行流动人口的清理。 7月18日上午,在社区领导及计生专干的带领下,对辖区内流动人口进行大清理,在清理的过程中,发现在单行道上卖茅贡酒专卖店里有个孕妇,经社区领导何支书询问,对象是金华户口系再婚,已生育一孩,丈夫四川合江五通户口,系初婚,要求她出示生育证来看,对象回答说:“正在办理中”。 经市中计生办代主任进一步核实,联系了金华办的计生负责人并到了现场,又和四川合江五通镇计生办负责人进一步核实,对象所说属实但没有办证。最后代主任催促她在一个月内办好生育证。 此次流动人口清理行动在我社区二组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也更加有力地规范了康佳社区流动人口生育行为和生育秩序,为进一步推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管理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社区流动人口工作简报》相关文章: 1.农技员驻村工作简报 2.消防演练工作简报 3.xx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工作简报 4.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简报 5.xx年国防教育工作简报

中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问题研究(一)

80年代以来,从不同学科研究中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①的成果迅速涌现。作为经济和社会双重转型条件下的重大现实问题,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城市化以及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的迁移和流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整合等多方面正在并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由此也决定了当代中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问题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口和发展研究方面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中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研究在最近20年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但在理论建构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不成熟的色彩。在经过早期以数量型为主的迅速发展后,现在是对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研究本身进行回顾与总结的时候了。本文将对1978至1998年中国(大陆)中文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专题研究当代中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问题的资料进行回顾和总结,资料来源主要依据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口学》专题②,根据标题中的关键词进行检索,另外也补充了一些《人口学》专题中没有收录的论文,由于迁移研究、特别是城市化研究散布于众多学科,以及检索手段的不完备,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欢迎指正。一、关于人口迁移研究的简要回顾从7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人口科学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由宏观背景和政策需要等因素所决定,早期人口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人口再生产方面,有关人口迁移和流动的研究很少见,只有一些介绍国外人口迁移状况和政策的资料零星散布于各类期刊。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口迁移特别是非农产业部门的劳动力迁移调配纳入了国家计划之中,从根本上否定了人口自由流动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有关人口迁移和劳动力流动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显化及其转移问题开始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并逐步向相关问题和学科扩展,形成跨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的格局。城市流动人口的剧增强化了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对人口流动问题的关注,从80年代中期起,我国东中部若干特大城市都相继开展了流动人口调查。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首次全面调查了中国人口迁移的状况,为迁移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料支持。进入90年代以来,政策研究部门和学术研究机构继续对80年代后期开始对社会形成强烈冲击的“民工潮”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其研究方法和主要成果带有浓厚的经济学和社会学特色。仇为之(1981)发表的“对建国以来人口迁移的初步研究”,是可检索到首篇对当代中国人口迁移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的论文。从1981到1983年,检索到的迁移和流动研究论文仅有5项。从1984年开始,迁移和流动研究开始迅速发展:1984年检索到11篇论文,1985年为22篇,1988年成为迁移和流动研究的一个高潮,有41篇论文。1995年形成一个新高潮,论文达到65篇。由此大致形成三个阶段:1981至1987年为起步阶段,这一阶段迁移和流动方面的资料极其缺乏,研究理论和方法也很薄弱,因此,论文主要是一般性分析或小规模的调查,但这一阶段为后期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专著方面,田方等(1986)主编的《中国人口迁移》较系统地总结了建国后至80年代中期的主要迁移活动,包括边疆地区的开发型移民、水库移民、自流人口问题等。胡焕庸等(1984)编著的《中国人口地理》和孙敬之(1987)主编的《中国人口》丛书,都有专门章节讨论人口迁移,为之后的人口迁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和资料基础。李德滨(1987)的《黑龙江移民概要》总结和分析了解放后至80年代初自发或组织迁入黑龙江的移民,也具有重要价值。1988到1995年为人口迁移研究大发展阶段,研究成果迅速涌现,初步确定人口迁移和流动研究的框架地位。这一阶段的大发展,除了学科发展的自身要求外,还有几方面的有利因素:一方面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人口的流动性大大加强,要求学术界对此问题开展专门研究;另一方面资料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主要如《中国人口》丛书,户籍迁移统计资料的整理和发布,中国社科院人口所主持的“74城镇迁移调查”,若干特大城市“流动人口调查”,以及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都为迁移研究打下良好基础(庄亚儿1995)。综合利用相关资料进行的研究如李梦白等(1991)对大城市流动人口状况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和分析;杨云彦(1994)主要利用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抽样数据对人口迁移状况作了较详实的分析;彭勋等(1992)从理论上探讨了人口迁移的学科体系。1996年以来是人口迁移研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示范社区汇报材料(定)

莲花池街道羊大山社区创建泸州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 服务管理示范社区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近年来,羊大山社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在市、区街道计生部门的直接关怀、指导下,以“科学管理、优质服务”为主线,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已任,认真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突出服务,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社区社会化管理服务试点工作为契机,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管理、教育、服务相结合的新路子,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社区基本情况 莲花池街道羊大山社区成立于2001年5月,地处泸州市城北龙马新城,龙马潭区莲花池街道羊大山社区成立于2001年5月,位于龙马潭区城北新区。辖区面积约1.2平方公里,辖区内有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120余家,商住小区28个。下设18个居民小组,龙马潭区委、区政府、法检两院办公大楼就坐落在本社区,是龙马潭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社区内居住人员复杂,外来务工、经商、购房居住人员的不断增加,流动人口较多。社区日益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集聚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织处、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各种社会资源的承载体。 二、社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一)成立机构。社区成立了以党总支书记为组长、居委会主任为副组长、副主任及社区工作者为成员的社区服务管理创新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站,并成立了流动人口计划

生育协会。同时,在街道领导下,做好了人员、经费、场所等方面保障。 (二)调查摸底。社区于今年4月开始进行社区服务管理创新试点工作,社区依托试点工作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在街道领导下,会同莲花池派出所深入社区楼院开展调查走访工作,全面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摸排普查,准确掌握了社区居民群众底数。同时,会同街道积极协调区上政法、公安、人社、民政、残联、教育、文体、卫生、计生、住建、财政等职能部门提供需协管员采集的项目,由市公安局根据采集项目统一设计出具体表样,结合社区实际制作人口基本信息调查表开展具体工作。社区对流动人口家庭实行动态管理,定期或不定期的上门回访,对有变化的及时进行核对并录入PIP信息系统,使流动人口管理数据能不断更新。经入户摸底调查,截止2011年11月30日止社区共有6893户,其中:常住户2524户、人户分离户2509户、空置房1231户,暂住户(租房户)640户1413人,其中:育龄妇女506人,60岁以上老人66人,0—7岁儿童78人,残疾人7人,困难家庭7户,离退休人员63人,党员14人,对以上人群社区全部进行了分类建档管理,为今后的各项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大力宣传。一是社区组织专门人员,编印了《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工作宣传手册》1万余本,《便民服务手册》5000册,将涉及居民群众的服务项目和综合服务协管员的服务电话印制在宣传册上,让广大群众知晓。二是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在各个商住小区和人口集中的街道设立宣传点进行定点宣传,向居民群众发放宣传资料共4000多份,大力宣传社区服务管理试点工作。三是组织计生、民政、劳保、教育、卫生、综治维稳等11个职能部门,在社区文化广场召开了“社区服务管理创新推进大会”,各相关职能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成因”案例研究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成因”案例研究 ——以上海市人口迁移为例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戴艳 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即人口迁移。上海是我国第一大城市,国际金融、贸易中心。至201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347.46万人,户籍人口总数为1419.36万人。但在19世纪中期以前,上海还是个不起眼的小渔村。上海是如何从一个小渔村发展为现代化的人口过千万的大都市的呢? 上海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近现代的人口迁移。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上海市不同阶段的人口迁移,分析上海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探究人口迁移对上海市发展的影响。 一、解放前上海人口迁移(1843~1949年) 1、人口迁移的表现 1843年11月17日,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上海正式开埠。上海在开埠之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上海开埠时人口不足10万,开埠以后,人口迅猛增长,至1949年解放时,上海人口为520万。 1928年始,上海华界(租界以外的地区)开始有居民籍贯登记,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停止居民的籍贯登记。下图为1929~1936年上海市人口迁移情况示意图。 海人口增长除了自然增长外,更重要的是人口的迁移与流动。 2、人口迁移的特点 ①迁入人口中,以工商业者及小型个体业主为主,即多为经济活动人口。②流入上海市的以离上海近的江浙两省的人为最多,约占迁入总数的3/4(1949年上海市综合统计)。③出现大量来自海外的移民,主要有英、美、法、俄等国的移民。 3、人口迁移的原因 本阶段,由于上海开埠,使上海成为我国中外贸易中心,此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的吸引。上海开埠,为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如政治、交通、资金、技术等有利的条件,而快速发展的经济、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生活条

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上海金融学院 20 13 ——20 14 学年第一学期 《人口社会学》课程代码:53220913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1 班姓名毛奕琳学号 2013137106 成绩_________ 答题纸 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影响研究 摘要:中国的人口迁移从古至今分为若干阶段,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改革,人口迁移活动日趋活跃,而伴随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以及城市化进程,人口迁移受到计划时代户籍制度和市场化的双重影响。在社会转型时期,人口迁移的流向在相当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体制的牵制,反而言之,大量人口的定向流动又反作用于经济上,两者呈相辅相成关系,所以人口迁移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关键词:历史诱因;城市向心力;时代性特征;经济主导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就中国而言,从古至今的人口迁移时常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动荡,其规模也大小不一。 一、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研究 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通常受到地理环境、战乱和政策的影响,可以大致地分为三个关键性的时期,从这三个时期可以大致观察出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第一阶段,公元前221年前的人口迁移,是一种低水平的生存型迁移。根据历史的推测,秦国建立之前的时期,黄河流域的气候最适宜人类的生存和繁殖,黄河中下游平原的自然资源养育了当时中国的很大一批人口,然而众所周知,由于当时的地理知识有限,缺乏人口迁移的诱因,人口迁移的速度相当缓慢。 第二阶段,公元前221-公元1376年(秦朝至元末)的人口迁移,是一种强制型和自发型相结合的人口迁移。东汉末年分三国,这一时期正是转乱纷飞的高峰时期,密度大、时间长的战争从而导致了人口迁移在当时十分集中。“安史之乱”、“靖康之变”都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迁移的关键导火索。以北宋末年为转折点的

人民街社区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措施

人民街社区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措施 今年以来,建设社区针对计生工作的难点,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纳入社区工作日程,作为普法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使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迈出新的步伐。 一是强化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工作机制。为了加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工作,专门成立以社区为主,以派出所、物业为辅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小组,实现了流动人口管理中一元化向多元化的转变,同时定期通报流动人口情况,及时的将流动人口的出入情况进行信息变更,并实行管理与服务相结合,人性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社区各成员也对各个楼栋实行了包片包干责任制,将个人包干的楼栋进行情况分析,使流动人口工作做到了人人抓,人人有责任。 二是强化流动人口管理措施。首先,对流动人口实行了分类管理,将已婚育龄妇女作为重点服务对象纳入日常管理,并建立了流动人口管理档案,将未婚流动人口及已婚男士作为一般登记,主抓已婚育龄妇女生育节育和避孕节育措施的落实。与驻街单位签定计划生育合同,在管理上坚持与驻街单位同服务。在《婚育证》的查验上同流动人口暂住证相结合起来,大大增加了流动人口的持证率。 三是强化了优质服务,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首先,积极开展上门宣传咨询服务,及时地将流动人口管理办法中的要点及相关文件传播给育龄流动人口,为提高流动人口的持证率提供了保障。其次,抓好对重点人的服务,除了对他们宣传生殖健康知识及避孕节育措施及相关文件,还定期让他们享受优惠的生殖健康检查,有效地防止了流动人口的计划外生育。充分利用"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积极地为他们提供各项免费咨询服务,将计划生育生殖保健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流动人口之中。为他们打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生育环境,从而为做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打下坚定的基础。

人口迁移:中国人口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计划生育教育--人口迁移:中国人口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日期:2007-04-24]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流动性不断加强,迁移的流向和机制亦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口迁移的宏观流向发生逆转,延续数百年的向北方迁移转换为向东南沿海迁移;城镇化进程加速,向稀疏地区进行开发性迁移转变为向人口稠密区的集聚性迁移,中国正在经历着和平时期最频繁的人口流动。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在加入WTO的压力情况下,中国可能发生大规模劳动力资源重新配置,大量农村劳动力将脱离传统农业,其中相当部分将以不同形式进入大城市,而城市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以及户籍制度、社会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变化,必将促使中国人口迁移日益频繁,这样,人口的流动性也会随之不断提高。总之,当代中国的人口迁移和劳动力流动问题是中国人口转变、城市化迅速与经济转型的历史性重要阶段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口和发展研究方面最有活力的领域之一。 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流动,都是社会活跃度的重要衡量指标,其中,以定居为目的的人口迁移作为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过程,其研究价值尤为突出。 我国人口迁移与流动性的急剧变化,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有关部门也进行了多项调查。但是迄今为止,有关的研究仍然被统计数据和统计口径等问题所困扰。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不断加强,现有的户籍迁移统计数据却不能反映这一趋势,各次人口普查所取得的迁移数据,则是反映一个时间截面上的存量指标,它是所有年份迁移累计的结果。迁移年度数据是计算迁移强度、测算整个社会人口流动性活跃程度的一个基础性问题,长期以来,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多种探索。 人口迁移是有一定时间和空间界定的人口移动现象,它和临时性的人口流动,特别是旅游、商务、通勤等类型的人口流动有明显差别。国际上一般将人口迁移定义为改变常住地超过半年或一年的人口移动。但目前在公安部门发布的迁移统计中,人口迁移被局限于迁移手续的那部分人口,即"户籍迁移"人口。而其他没有完成户口迁移手续的"事实迁移人口",则和其他类型的流动人口一起全部被称之为"流动人口"或"暂住人口"。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将越来越多的没有办理户口迁移的自发性人口迁移排斥在外,从而不能准确反映中国人口迁移的实际情况。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在1990年和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和1987、1995年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均按常住地标准统计人口,按其统计口径,迁移不仅包括办理了户籍迁移手续的人口,也包括那些没有办理户口迁移、但是离开原住地超过一定时限的人口。我们认为,各次普查/调查所采取的迁移统计口径更能反映人口迁移的真实含义,因此采取这一口径。资料是另一个问题。目前全国性的迁移资料,一是由公安部门发

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及影响分析(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 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及影响分析 一、选择题 读“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回答1~2题。 1.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A.民工流动 B.水利工程建设 C.道路建设 D.输气管道建设 2.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 B.从人口移动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

C.从人口移动距离上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 D.从人口受教育程度上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 答案:1.B 2.B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箭头方向判断,人口迁移是向两侧迁出,迁出的地区正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经过的地区,所以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水利工程的建设。第2题,从图中不能看出迁移人口的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从箭头指向看,人口移动距离以短距离迁移居多。从人口移动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靠两侧就近安置。 下图是“东北和广东的GDP和20~39岁常住人口占全国比例曲线图”。据图回答3~4题。 3.关于东北和广东人口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受人口迁移的影响,广东省青壮年比例会增大,广东省的自然增长率会上升

B.受人口迁移的影响,东北青少年儿童比例会增大,东北的人口增长率会上升 C.刺激广东省人口增长模式由低—低—低型向高—低—高型模式转换 D.刺激东北人口增长模式由低—低—低型向高—低—高型模式转换4.两地的人口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大量迁入广东,促进广东经济高速发展 B.2006年20~39岁人口的过度增长使广东GDP占全国比重下降C.只有使20~39岁人口比例上升才能使东北GDP占全国比重转为上升趋势 D.东北人口的这种变化会制约东北的经济发展 答案:3.A 4.D 解析:第3题,广东经济增长快,就业机会多,对外吸引力大,广东省青壮年比例会增大,广东省的自然增长率会上升;东北经济下滑,人口外迁现象突出,青少年儿童比例会下降,人口增长率会下降;影响人口模式变化的是生产力的发展,人口增长并不会刺激广东省人口增长模式由低—低—低型向高—低—高型模式转换,也不会刺激东北人口增长模式由低—低—低型向高—低—高型模式转换。第4题,广东经济发展快速,吸引人口大量迁入广东,据图分析人口大量迁入

中国人口迁移

示范教案二(中国人口迁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历史上,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因时因地比较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征,并进行科学地预测。 2.通过身边的人口迁移的事例,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学会分析某一事例的深层原因。 德育目标 加强学生对人口观的认识,了解我国目前的人口迁移动向,实事求是,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口观,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教学难点 联系历史知识与事件,了解我国历史上和建国后的人口迁移状况。 ●教学方法 1.我们可将三个阶段进行对比、比较、分析、讨论各个时期的人口迁移特点、方向和原因。 2.多举一些实例,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理解。 ●教具准备 多收集一些我国从历史上到现在的人口迁移的资料与事例,丰富课堂内容,并分析其迁移的原因与结果。还可配合一些资料图片,更直观地反映某个阶段的人口迁移状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主要了解了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等,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其实是相互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学习我国的人口迁移状况,了解我国历史上、建国后和当前的相关人口迁移政策及其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所做出的贡献。下面我们来学习: 1.6 中国人口迁移(板书)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我国人口迁移的一些基本情况。教材分作三部分内容来作介绍:首先,我们应私饫 飞衔夜 丝诘那ㄒ聘趴觯黄浯问切轮泄 闪⒌?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人口迁移;最后,我们再学习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本课内容是在上一课的基础上展开的,内容比较简单,我们要多注意通过各种媒体,收集有关资料,作进一步分析与补充。下面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这部分内容,结合历史知识,了解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情况及其特点,将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内容融为一体综合分析。 学生看课文后,老师可组织学生联系历史、政治背景等知识,分析、讨论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方向和特点,最后给予总结。 人口迁移是人的居住位置在空间的移动,是产生人口数量不同的区域差别的外部原因,它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地区性。人口迁移使迁入地区的人口数量提高,从而改变了人口的地域分布。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国人口最初生活和繁衍于这一片地区。从秦汉时期开始,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原因,我国人口频繁地迁移,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特别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从而使人口逐步扩散到我国的每一个地区。据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分析,由“安史之乱”引发的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纵观中国古代人口空间分布和迁移的大势,概括起来就是: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人口分布最初集中在中原地区,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移民和开发等原因,到唐代时就出现了南方人口超过北方的局面。由于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