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动脉系统狭窄相关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因素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96.40 KB
- 文档页数: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概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指一过性脑供血不足,引起受累供血区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以反复发作的可逆性、短暂性失语、瘫痪或感觉障碍为特点,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在5-20分钟,症状和体征在24小时内消失,不留后遗症。
TIA是公认的缺血性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颈内动脉系统TIA和表现一过性黑朦的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易发生脑梗死,心房纤颤合并TIA易发生栓塞性脑梗死。
病因和发病机制本病多与高血压动脉硬化有关,其发病可能有多种因素引起。
(一)微血栓:颈内动脉和椎一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硬化狭窄处的附壁血栓、硬化斑块及其中的血液分解物、血小板聚集物等游离脱落后,阻塞了脑部动脉,当栓子碎裂或向远端移动时,缺血症状消失。
(二)脑血管痉挛:颈内动脉或椎一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硬化斑块使血管腔狭窄,该处产生血流旋涡流,当涡流加速时,刺激血管壁导致血管痉挛,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旋涡减速时,症状消失。
(三)脑血液动力学改变:颈动脉和椎一基底动脉系统闭塞或狭窄时,如病人突然发生一过性血压过低,由于脑血流量减少,而导致本病发作;血压回升后,症状消失。
本病多见于血压波动时易出现本病发作。
此外,心律不齐、房室传导阻滞、心肌损害亦可使脑局部血流量突然减少而发病。
(四)颈部动脉扭曲、过长、打结或椎动脉受颈椎骨增生骨刺压迫,当转头时即可引起本病发作。
临床表现60岁以上老年人多见,男多于女。
多在体位改变、活动过度、颈部突然转动或屈伸等情况下发病。
本病临床表现具有突发性、反复性、短暂性和刻板性特点。
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和高脂血症等。
须与其它急性脑血管病和其它病因引起的眩晕、昏厥等鉴别。
(一)颈动脉系统的TIA:较椎一基底动脉系统TIA发作较少,持续时间较短,且易引起完全性卒中。
最常见的症状为单瘫、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单眼视力障碍等。
亦可出现同向偏盲及昏厥等。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短期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李明军;李谧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
【年(卷),期】2012(10)1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7d 和30d 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以79 例TIA 为观察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并按Johnston 提出的7 分"ABCD2"评分法给予评分,随方TIA 患者7d 和30d 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TIA 发生后29 例(36.7%)患者于30d 内发生脑梗死,其中18 例(22.8%)发生于7d 内."ABCD2"评分≥4 分是TIA 后发生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BCD2"评分多的TIA 患者短期内脑梗死的发生危险性较高,抗凝治疗可使TIA 患者降低脑梗死发生风险.
【总页数】2页(P585-586)
【作者】李明军;李谧
【作者单位】河南省邓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邓州,474150;河南省邓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邓州,4741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
【相关文献】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期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J], 高培红
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期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J], 高培红;
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短期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J], 王志红;刘宏顺;张祥建;芮汉臣;夏红
4.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J], 凌国喜;荣阳;凌云;荣根满
5.FLAIR血管高信号征与颈内动脉系统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J], 雷杜晶;吴富淋;余波;陈秋雁;江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进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一种反复发作的、颅内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灶性神经功能或视网膜功能缺损,如不能获得及时治疗,则可能进展至脑梗死,甚至危及生命,完善该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的深入及相关神经影像学的发展,人们对该病的认识有了很大进展。
本文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如下。
标签: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危险因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指因颅内血管病變引起的不伴有急性脑梗死的短暂性、局灶性脑功能、脊髓或视网膜功能障碍,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可在1~24 h缓解,由于患者恢复后不会遗留任何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或体征,因此以往人们低估了该病的危险性,随后的研究发现TIA频繁发作者48 h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率50%,其病情复杂性和风险性极大,被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心肌梗死的预警信号,需要及时、有效地进行早期干预治疗[1]。
本文就近年来有关TIA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TIA的危险因素1.1 可干预性危险因素(1)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状态可造成动脉壁内皮细胞损害、脑血管内皮细胞多种功能紊乱如渗透性增高、白细胞黏附增多、血管活性物释放等,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目前认为高血压状态及血压控制不良是导致TIA的独立危险因素[2]。
血压不稳定性及变异性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作用,血压过高可使血栓脱落阻塞引起血管狭窄或闭塞,血压过低又会引起灌注压下降导致缺血缺氧,均可诱发TIA的发生,研究认为血压变异性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预测指标及TIA降压目标的参考指标,减少血压变异性有助于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率[3]。
最近有研究发现50岁以下中青年单纯性舒张期高血压患者可通过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溃疡斑块破裂或脱落来诱发TIA的发生发展[4]。
颈动脉狭窄患者与其脑梗死复发率的相关性探讨李淑英【摘要】目的:探究颈动脉狭窄患者与其脑梗死复发率之间的相关性,指导临床疾病的预防与诊疗.方法:收集20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多普勒彩超检查,对其颈动脉有无病变以及狭窄程度进行判定.结果:200例患者中,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总复发率为23%,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复发率为14.28% (9/63),血栓性脑梗死患者的复发率为27.01% (37/137);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复发率为50.00%,明显高于轻度9.23%、中度25.30%;溃疡斑患者的复发率为52.78%,明显高于纤维斑块9.52%、软斑3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颈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与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溃疡斑、软斑是导致复发的高危因素.结论: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与其脑梗死的复发率存在相关性,要加强对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关注与诊断,以更好的预测其脑梗死复发,提升患者生存几率与生存质量,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防治工作提供有效指导.【期刊名称】《中国民康医学》【年(卷),期】2017(029)007【总页数】4页(P3-5,7)【关键词】颈动脉狭窄;脑梗死;复发;相关性【作者】李淑英【作者单位】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内蒙古集宁01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临床研究】颈动脉作为人体血液输送的主要供血血管之一,与其脑部供血关系密切。
临床有报道提示,患者颈动脉狭窄是导致其脑梗塞发生的高危因素,超过60%以上脑梗塞患者与其脑缺血事件和颈动脉狭窄有关,且患者本身致死率、致残率居高不下,因此加强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研究具有重要价值[1]。
临床有报道提示,脑梗死患者复发与其颈动脉狭窄存在密切联系,为探究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更好的指导脑梗死患者的预防与诊疗,选取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选取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2012年05月-2015年04月收治的20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
脑梗死“前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引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属于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临床称之为TIA,其也是一种脑缺血发作或小卒中。
患者短时间内出现脑血流量减少而引发脑功能障碍是此疾病的主要特点,每次发病的时间短暂,可以以秒或分钟来计算,大多患者发病不会超过24小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疾病发病急,但是症状也会快速消失,因此容易被忽视。
但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虽然无严重症状表现且发作后不会留下相关后遗症,但其造成的后果却非常严重,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会增加患脑梗塞的风险。
有关资料统计,此疾病患者主要集中在50-70岁中老年男性人群,大概有25-40%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5年内会发生脑梗塞。
因此,临床也将其作为脑梗塞等相关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信号。
基于此,为进一步帮助大家认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相关知识,下面将对其做详细介绍:一、什么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患者颅内血管发生病变,进而导致出现一过性或短暂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临床也将其称为小卒中。
此疾病患者发病时症状通常只持续10~15分钟,大多数患者会在1小时左右恢复正常,极少数患者症状表现会超过24小时。
此疾病发作后并不会遗留神经功能缺损,CT或MRI检查中也并无责任病灶。
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病机制有哪些?(一)血流动力学学说当患者存在动脉硬化或动脉炎等相关疾病时,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会出现严重狭窄现象,此时极易出现血压波动异常,进而导致患者脑区出现一过性缺血症状。
(二)微栓子学说当患者出现微栓子阻塞小动脉时会导致脑组织出现缺血现象,一旦栓子发生破裂或溶解远端时,血流会即可恢复正常,此时一过性缺血症状会随之缓解。
但是,微栓子也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其主要是因为动脉血管中的不稳定板块、附壁血栓等发生破碎脱落、瓣膜性或者非瓣膜性心源性栓子及胆固醇结晶,最终形成微栓子,其随着血液循环至脑组织供血区,最终引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ABCD2评分法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临床应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类型,TIA发展为脑梗死的风险较高,为脑梗死的预警信号,临床上应将TIA作为神经内科急症进行处理,并开始正规的二级预防。
本临床研究运用ABCD2评分法对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随访分析,探讨其短期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事件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2006年3月~2010年12月收治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120例,男80例,女40例;年龄49~80岁,平均68±5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1]。
TIA发作时符合以下标准:①突然发作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在24小时内完全消失,无后遗症,且排除其他血管因素;②头颅CT和(或)MRI检查证实无出血、占位及可以解释临床症状的其他病灶。
排除标准:①神经功能缺失持续时间>24小时不能完全缓解;②头颅CT和(或)MRI证实为颅内出血、感染、占位等。
TIA发作时主要临床表现:单侧肢体乏力50例,单肢乏力10例,失语20例,肢体乏力合并失语40例,偏侧肢体麻木15例,少数患者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症状持续时间5~90分钟,所有患者在确诊为TIA后常规给予抗血小板治疗。
方法:ABCD2评分及危险程度分组[2]:①年龄≥60岁(1分);②TIA发作后的首次血压,收缩压≥140mmHg(1分)或舒张压≥90mmHg(1分);③偏侧肢体无力(2分),失语(1分),单肢无力(1分),偏侧肢体麻木(1分);④TIA症状持续时间≥60分钟(2分),≤60分钟(1分);⑤糖尿病(1分)。
总分7分。
评分0~3分为低度危险组,4~5分为中度危险组,6~7分为高度危险组。
影像学资料均为住院期间的影像资料,其中109例行头颅CT检查,11例行MRI检查。
本组全部患者就诊时即进行ABCD2评分。
终点事件观察时间:所有患者终点事件为脑梗死发生,以TIA后第7天、第28天为观察点。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2008年我科收治的60例TIA病人的病历资料。
结果颈内动脉系统TIA共45例,主要表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一过性黑矇等症状;椎基底动脉系统15例,表现发作性眩晕、复视、平衡障碍、构音障碍、饮水呛咳等症状; 症状发作时间均<1h ;颈动脉彩超、MRA、CTA及DSA检查可显示大部分病人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或(和)相应责任血管狭窄;给予肝素钠泵抗凝及手术等,58例症状得到有效控制,2例进展成脑梗死。
结论微栓子学说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学说是其主要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等;临床诊断主要依据其临床特点,TIA症状发作时间界限应改为1h ;肝素钠泵抗凝是治疗TIA的安全、有效方法;颈动脉高度狭窄、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应尽快行手术治疗。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肝素钠泵抗凝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脑梗死的先兆;是由于某种因素造成的脑动脉一过性供血不足引起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一般症状持续数分到数小时,可以反复发作,24h完全恢复。
临床上正确的处理TIA 对预防脑梗死有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4-2008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60例TIA病人,男35例,女25例,年龄28-75岁,平均62岁。
60例病人入院诊断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
1.2 既往史及个人嗜好高血压20例,吸烟16例,糖尿病12例,高血脂10例,有酗酒史10例,房颤6例,颈椎病7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
1.3 临床表现临床症状:颈内动脉系统TIA共45例,主要出现偏身感觉障碍、偏瘫、单瘫、失语、偏盲、失读、失写、一过性黑矇等症状;椎基底动脉系统15例,表现发作性眩晕,伴恶心、呕吐;复视、平衡障碍、构音障碍、饮水呛咳等症状。
用ABCD2评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目的探究ABCD2 评分法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4年7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10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ABCD2 评分标准将所选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分析三组患者于2周内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发生率。
结果2周内100例患者中有19例例进展为脑梗死(19.0%);相比于低危组,中危、高危组脑缺血患者发作进展成脑梗死的几率显著升高(P﹤0.05);与中危组相比,高危组脑缺血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概率显著升高,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ABCD2 评分法可以准确地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率,能够有效地发挥其预测功能。
标签:ABCD2 评分;短暂性脑缺血;脑梗死;预测价值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也是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先兆,部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以在短期内发展为脑梗死,因此,早期地诊断、识别、评估并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显得极为重要。
相关研究显示约有50%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会在两天之内发生脑梗死,约有4.01%的患者可以在三个月内出现脑梗死[1,2]。
因此快速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快速地进行危险等级分层及治疗能够防止脑梗死的发生。
Johnston等人使用ABCD2评分模型预测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认为该评分法是比较科学、全面的方法[1,4]。
鉴于此,为了探究ABCD2 评分法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临床意义,本文进行了相关研究,所得效果较为理想,现将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4月-2014年7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10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0例,女性40例,患者年龄为35-89岁,平均年龄为(68.5±5.5)岁。
依据根据ABCD2评分标准将100例患者分为三组:高危组(6-7分)中危组(4-5 分)低危组(0-3分)。
神经内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疾病诊疗精要一、概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与脑梗死是用24h症状消失与否判断,即TIA产生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在24h内完全消失。
这一定义直接影响临床医生对TIA的治疗决策和预后判断。
临床研究表明,典型TIA症状持续时间一般为数分钟到1h。
若每次发作持续1~2h及以上可伴存神经损害。
反复的TIA是脑卒中的先兆,是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我国TIA的患病率为每年180/10万,男女比例为3:1,患病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且差异较大。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病因TIA危险因素包括以下方面。
(1)动脉硬化,如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颈内大动脉硬化狭窄等。
(2)心脏病,如心房颤动、瓣膜病变、卵圆孔未闭等。
(3)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肥胖等代谢综合征。
(4)年龄大于65岁。
(5)雌激素替代治疗。
(6)吸烟。
(7)过度饮酒。
(8)体力运动过少。
另外,有学者发现高纤维蛋白血症、高C反应蛋白水平也是TIA独立危险因素。
也有研究结果说明维生素B₆水平降低也可能导致TIA发作。
(二)发病机制一般认为,根据TIA发病机制常分为血流动力学型和微栓塞型。
血流动力学型TIA是在动脉严重狭窄基础上因血压波动而导致的远端一过性脑缺血,血压低于脑灌注代偿阈值时发生TIA,血压升高脑灌注恢复时症状缓解。
微栓塞型TIA 又分为动脉—动脉源性TIA和心源性TIA。
其发病基础主要是动脉或心脏来源的栓子进入脑动脉系统引起血管阻塞,如栓子自溶则形成微栓塞型TIA。
主要表现如下。
1.微栓塞栓子可来源于病变血管,也可来源于心脏,脱落的栓子随血流到达微血管并将其栓塞,但栓塞后的再通可使血流迅速恢复,症状消失。
2.血流动力学改变在脑动脉粥样硬化或血管本身病变如狭窄等的基础上,某些因素引起低血压或血压波动时,病变血管区域血流显著下降,出现TIA。
3.脑血管痉挛脑血管痉挛是脑血液循环障碍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