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知识点整理

一、基础知识班级姓名

1.世界观、方法论、哲学

(1)含义: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②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世界观就成了方法论。③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2)关系: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②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③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和具体科学: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3.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4.哲学的基本派别

(1)唯物主义①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②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局限性:把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局

限性:把物质=原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①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②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认为整个世界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整个世界依赖于客观精神,如上

帝、理念、绝对精神。

二、唯物论

1.物质

(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3)固有的根本属性:运动。(4)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

2.意识

(1)本质:①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③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2)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3)特点: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4)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3.运动: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4.静止

(1)含义:①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静止不是绝对的不运动,而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相对静止。

5.规律

(1)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规则。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规律;规则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废除。

(3)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三、认识论

1.实践

(1)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构成要素: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观事物;实践的手段——劳动工具。

(3)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4)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试验活动。

2.认识:(1)特点:反复性、无限性。

(2)来源:实践(唯一来源)。获取途径:实践(直接经验)、书本(间接经验)。

3.真理:(1)含义: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对象。(2)基本属性:客观性。(3)其他属性:具体性、条件性。

四、辩证法

(一)联系

1.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主观联系:主观随意性、主观臆造的联系。

3.属性: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4.整体: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是一;

部分:事物的各个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是多。

5.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二)发展

1. 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 状态:①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②质变:事物根本性

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三)矛盾

1.含义:矛盾就是对立又统一。

2.基本属性:对立性和统一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3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

4.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两者的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四)辩证否定

1.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实质:扬弃。既不是简单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

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五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存在:(1)含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2)内容: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最主要、最

根本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1)含义: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2)内容:风俗习惯、社会心理、政治思想、法律思想、

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

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含义:①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②上层建筑:指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思想观点、社会意识形态等。

(2)关系: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

固和完善;当不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

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

服务时,就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的前进。

6.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7.人民群众

(1)含义: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2)主体部分:劳动群众

(3)主体地位和创造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决定力量。

(4)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5)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8.价值

(1)含义: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2)人生价值: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3)人生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贡献。

9.价值观

(1)含义: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作用:①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是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②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

重要的导向作用。

10.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含义:①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做出判断。②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

(2)产生:是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实践的产物。(3)特征:社会历史性、阶级性。

(4)正确性: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11.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着的人是幸福、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