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栓弹力图在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中的应用

血栓弹力图在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中的应用

血栓弹力图在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中的应用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 400016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致死、高致残的特点。随着影像学和介入学技术的进步,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越

来越多,而颅内宽颈或复杂动脉瘤的治疗往往需要支架辅助技术。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动脉瘤

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是血栓形成,所以术前、术后均需要抗血小板治疗预防血栓形成。目前关

于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围术期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存在争议。抗血小板药物种类、剂量不同,有可能增加脑缺血或再出血风险。因此,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调整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显得尤为重要。血栓弹力图作为监测凝血、纤溶及血小板功能的重要方法,在术中输血、凝

血病、监测抗血小板药物用量中被广泛接受和使用。目前就血小板介导的血栓形成机制、血

栓弹力图检测原理及其在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中的应用总结如下。

1 血小板介导的血栓形成

血小板介导的血栓形成可分为3个阶段:首先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介导糖蛋白GPⅠ/Ⅸ/Ⅴ复合物与胶原蛋白结合,使血小板粘附于血管内皮下;血小板随着血液的流动缓慢向前滚动,同

时通过膜上胶原受体与胶原牢固结合,进而沉积并黏附于受损血管壁上,并释放出活性因子;释放出的活性因子进一步激活血小板,通过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二磷酸腺

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受体使GPⅡb/Ⅲa发生构象变化,暴露出结合位点,通过

纤维蛋白原的桥联作用使血小板聚集,进而导致血栓形成。

在治疗宽颈或复杂动脉瘤时,往往需要放置支架辅助栓塞术。根据颅内动脉的特点,有较多

支架可供选择,如Solitaire支架、LEO支架、以及Enterprise支架等,这类支架为自膨式,贴附于血管内皮,避免弹簧圈脱落,并起到血流导向的作用。随着材料学的进步,尽管颅内支

架生物相容性更好,但支架作为异物仍会诱导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最终导致脑缺血的发生。血管内皮迁移覆盖支架约需3个月,因此术后往往需要口服抗血小板药物3个月。

2 血栓弹力图检测原理及参数

血栓弹力图是血栓弹力仪描绘出的图形。弹力仪的主要部件包括自动调节恒温(37℃)的不

锈钢盛血杯、插入杯中的不锈钢的小圆柱体及可连接圆柱体的传感器。盛血杯安置在来回转

动的反应池上,杯壁与圆柱体中间容放血液。当血液标本呈液态时,杯的来回转动不能带动

圆柱体,通过传感器反映到描图纸上的信号是一条直线,当血液开始凝固时,杯与圆柱体之

间因纤维蛋白黏附性而产生阻力,杯的转动带动圆柱体同时运动,随着纤维蛋白的增加阻力

也不断增大,杯带动圆柱体的运动也随之变化,此信号通过传感器描绘到描图纸上形成特有

的血栓弹力图。在试剂中加入花生四烯酸以及二磷酸腺苷试剂处理,通过公式计算出血小板

相应受体抑制率。

血栓弹力图参数主要包括:1.R值:反应时间,主要反映凝血因子水平高低;2.K值:血块形

成时间,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含量;3.Angle角:血块形成点至描记图最大曲线弧度的切线与

水平线间的夹角,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含量;4.MA值:最大振幅,主要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

5.EPL:MA后30分钟内血块溶解的百分比,主要反映纤溶功能;

6.LY30:MA后30分钟的振

幅衰减率,也反映纤溶功能;7.AA、ADP抑制率:通过100-((MAADP or MAAA)-MAfibrin)/(MAthrombin-MAfibrin))×100计算相应抑制率,表示AA、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减退程度。

3 血栓弹力图在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中的应用

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需使用导管、导丝、弹簧圈、支架、球囊等材料,这些异物均可能导致

血栓粘附聚集,且手术时间往往不能确定,对于复杂动脉瘤有可能需要数小时,时间越长,

形成血栓的可能性越大,因此术前需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减少术中血栓形成,降低脑缺血的

发生。而对于使用支架的患者术后仍有可能在支架处形成血栓,因此仍需要抗血小板治疗。

目前普遍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等,常常采用阿司匹林和

氯吡格雷双侧抗血小板治疗,但每位患者存在个体差异,过量或不足均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并

发症,术前术后具体组合与剂量如何界定,是神经介入治疗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机制不同,氯吡格雷通过抑制ADP受体抗血小板聚集,而阿司匹林则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血栓素A2生成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临床中发现,

有部分患者存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且发生临床血栓性事件。血栓弹力图能从一份血

样完整地检测从凝血开始,至血凝块形成及纤维蛋白溶解的全过程。对凝血因子、纤维蛋白、血小板聚集功能以及纤维蛋白溶解等方面进行凝血全貌的检测和评估。通过计算AA、ADP抑制率,了解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强弱,以监测血小板功能,调整抗血小

板药物剂量。

4 总结及展望

综述所述,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患者,可应用血栓弹力图监测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的疗效,及时发现药物低反应性患者,指导临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为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时

机提供参考,减少脑缺血、再出血等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章靓,陈旺,庞文生,等.血栓形成机制及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09,36(4):268-271.

[2]黄鹤,马莉.血栓弹力图的应用进展[J].现代临床医学,2015,41(03):163-165+171.

[3]郭德江,李钊,赵美刚,等.血栓弹力图在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前抗血小板监测中

的应用[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5,36(12):1204-1207.

作者简介:1何秋光,男,重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孙晓川,男,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就职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的护理配合

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的 护理配合 摘要:脑动脉瘤为常见脑血管异常扩张导致的瘤状病变,0.2%~7.9%的患者 会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增加了病残病死率[1]。据报道[2],脑动脉瘤病残率高 达50%左右,病死率仅次于脑梗死与高血压脑出血,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目 前弹簧圈栓塞治疗仍为脑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单纯应用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难以致密栓塞宽颈动脉瘤等复杂的脑动脉瘤,且复发率高,存在一定局限性。有学者指出[3],当血流能够通过的支架网孔面积与支架金属网格所围成的菱形 面积之比值小于0.6时,可使流经支架进入动脉瘤的血流衰减,促进血栓形成, 减少预后复发。 [关键词]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颅内动脉瘤,患者护理配合 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局部血管异常导致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因血流冲击、动 脉壁薄弱引起,确诊后需尽早采取手术治疗,防止颅内动脉瘤破裂,威胁患者术 后生命。本次研究选取78例行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探 究重症护理配合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采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 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颅内 动脉瘤,均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符合手术治疗相关指征,签署知情 同意書;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器官病变、凝血功能障碍等严重手术禁忌症、精神疾病、认知功能障碍。根据患者手术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将患者分为常 规组和干预组,各39例。常规组中男女患者比例19:20,年龄25-70岁,平均 年龄(50.12±5.70)岁,Hunt-Hess分级:Ⅳ级、V级分别有28例、11例;干预 组中男女患者比例18:21,年龄26-71岁,平均年龄(50.10±5.60)岁,Hunt-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全文)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由于先天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因素导致局部的血管壁损害,在血流动力学负荷和其他因素作用下,逐渐扩张形成的异常膨出。人群中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约为2%~7%,任何年龄均可发病,40~60岁常见,但其发生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及种族差异。一项经动脉脑血管造影研究提示亚洲人群中颅内动脉瘤患病率约为 2.5%~3.0%。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致死致残率极高,其中10%~15%的患者来不及就医直接猝死,首次出血病死率高达35%,再次出血病死率则达60%~80%,幸存者亦多有残疾。 自ISAT研究结果公布后,近10余年来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发展迅猛,随着修饰弹簧圈、辅助球囊、颅内动脉瘤治疗专用支架以及血流导向装置等的出现,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更为确切。介入治疗已成为部分颅内动脉瘤首选的治疗方法。为了规范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XXX神经介入学组组织专家经数次讨论,制定了《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旨在提

高各级医师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认识,使之更系统、更规范、更安全、更有效。 一、颅内动脉瘤的诊断 未破裂动脉瘤大多数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多为偶然发现,少数因头痛、眼睑下垂等症状被发现。因此无症状的未破裂动脉瘤,诊断较为困难。是否在人群中进行颅内动脉瘤的筛查存在争议。但对于高危患者进行无创筛查亦是合理的。 推荐意见: (1)对于有家族史和(或)患有与动脉瘤发生相关遗传性疾病的人群,特别是女性、年龄>30岁、重度吸烟或伴有高血压病的患者建议进行颅内动脉瘤筛查; (2)怀疑aSAH的患者应行头颅CT平扫检查,如不能诊断则须行腰椎穿刺检查; (3)对于CT不能确诊的aSAH患者行核磁共振检查(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质子密度成像、弥散加权成像或梯度回波序列)是合理的,如果核磁共振检查阴性,仍需进一步行腰椎穿刺检查; (4)CTA可被用于aSAH病因学诊断;如果CTA检查阴性,推荐进行DSA检查;

血栓弹力图在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中的应用

血栓弹力图在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中的应用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 400016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致死、高致残的特点。随着影像学和介入学技术的进步,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越 来越多,而颅内宽颈或复杂动脉瘤的治疗往往需要支架辅助技术。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动脉瘤 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是血栓形成,所以术前、术后均需要抗血小板治疗预防血栓形成。目前关 于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围术期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存在争议。抗血小板药物种类、剂量不同,有可能增加脑缺血或再出血风险。因此,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调整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显得尤为重要。血栓弹力图作为监测凝血、纤溶及血小板功能的重要方法,在术中输血、凝 血病、监测抗血小板药物用量中被广泛接受和使用。目前就血小板介导的血栓形成机制、血 栓弹力图检测原理及其在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中的应用总结如下。 1 血小板介导的血栓形成 血小板介导的血栓形成可分为3个阶段:首先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介导糖蛋白GPⅠ/Ⅸ/Ⅴ复合物与胶原蛋白结合,使血小板粘附于血管内皮下;血小板随着血液的流动缓慢向前滚动,同 时通过膜上胶原受体与胶原牢固结合,进而沉积并黏附于受损血管壁上,并释放出活性因子;释放出的活性因子进一步激活血小板,通过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二磷酸腺 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受体使GPⅡb/Ⅲa发生构象变化,暴露出结合位点,通过 纤维蛋白原的桥联作用使血小板聚集,进而导致血栓形成。 在治疗宽颈或复杂动脉瘤时,往往需要放置支架辅助栓塞术。根据颅内动脉的特点,有较多 支架可供选择,如Solitaire支架、LEO支架、以及Enterprise支架等,这类支架为自膨式,贴附于血管内皮,避免弹簧圈脱落,并起到血流导向的作用。随着材料学的进步,尽管颅内支 架生物相容性更好,但支架作为异物仍会诱导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最终导致脑缺血的发生。血管内皮迁移覆盖支架约需3个月,因此术后往往需要口服抗血小板药物3个月。 2 血栓弹力图检测原理及参数 血栓弹力图是血栓弹力仪描绘出的图形。弹力仪的主要部件包括自动调节恒温(37℃)的不 锈钢盛血杯、插入杯中的不锈钢的小圆柱体及可连接圆柱体的传感器。盛血杯安置在来回转 动的反应池上,杯壁与圆柱体中间容放血液。当血液标本呈液态时,杯的来回转动不能带动 圆柱体,通过传感器反映到描图纸上的信号是一条直线,当血液开始凝固时,杯与圆柱体之 间因纤维蛋白黏附性而产生阻力,杯的转动带动圆柱体同时运动,随着纤维蛋白的增加阻力 也不断增大,杯带动圆柱体的运动也随之变化,此信号通过传感器描绘到描图纸上形成特有 的血栓弹力图。在试剂中加入花生四烯酸以及二磷酸腺苷试剂处理,通过公式计算出血小板 相应受体抑制率。 血栓弹力图参数主要包括:1.R值:反应时间,主要反映凝血因子水平高低;2.K值:血块形 成时间,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含量;3.Angle角:血块形成点至描记图最大曲线弧度的切线与 水平线间的夹角,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含量;4.MA值:最大振幅,主要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 5.EPL:MA后30分钟内血块溶解的百分比,主要反映纤溶功能; 6.LY30:MA后30分钟的振 幅衰减率,也反映纤溶功能;7.AA、ADP抑制率:通过100-((MAADP or MAAA)-MAfibrin)/(MAthrombin-MAfibrin))×100计算相应抑制率,表示AA、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减退程度。 3 血栓弹力图在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中的应用 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需使用导管、导丝、弹簧圈、支架、球囊等材料,这些异物均可能导致 血栓粘附聚集,且手术时间往往不能确定,对于复杂动脉瘤有可能需要数小时,时间越长, 形成血栓的可能性越大,因此术前需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减少术中血栓形成,降低脑缺血的

颅内动脉瘤弹簧圈介入栓塞术可行性分析报告

颅内动脉瘤弹簧圈介入栓塞术总结报告 名称:颅内动脉瘤弹簧圈介入栓塞术 适应症: 1.因动脉瘤难以夹闭或病人全身状况不适合开颅手术者。2.手术央闭失败或复发者。 3.不完全夹闭动脉瘤的 4.与外科手术配合。 禁忌症: 1.对造影剂过敏者。 2.严重高血压,收缩压大于200,舒张压大于110mmHg (14.66kPa),未能控制血压者。 3.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及明显凝血功能障碍者。 4.近期有心肌梗塞和严重心肌疾患、心力衰竭及心律不齐者。 5.甲状腺机能亢进及糖尿病未控制者。 临床应用效果: 脑动脉瘤是临床常见的肿瘤疾病,起病急,风险大,需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进行控制。目前,尚无治疗脑动脉瘤的药物,手术治疗是彻底治愈的唯一手段,包括开颅手术和微创手术。如今,大部分颅内动脉瘤均采用微创手术方法,只需要在股部用针穿一个2-3mm的小口,通过股动脉将微导管和导丝插入脑动脉瘤内,再通过微导管输送微弹簧圈等逐

步填塞动脉瘤腔,直至完全闭塞动脉瘤,达到治愈的目的。开展意义: 目前颅内动脉瘤弹簧圈介入栓塞术已非常成熟,国内三级医院都已经开展多年;该治疗手段越来越被大多患者优先考虑。我们医院开展脑血管介入以来,已经开展了XX例颅内动脉瘤弹簧圈介入栓塞术,已具备开展该技术的设备及人员要求,每年我院就诊脑血管病的患者较多,同时脑血管病大多属于急危重病人,诊治要求尽早尽快完成,这部分患者转诊风险较大,容易延误治疗。 安全性和合法性: 我科多名从事脑血管介入医师先后到省级医院进行神经介入专项进修学习,具备开展颅内动脉瘤弹簧圈介入栓塞术资质。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作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全世界发展最快的医疗技术之一。以其微创、安全、术后并发症较少的特点成为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我科室开展该技术以来,操作技术成熟、规范,未出现严重的医疗事故,为我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介入病例,演讲题目

介入病例,演讲题目 我与介入的故事演讲 现在回看,十年前那时神经介入的版图其实基本已经成型了,当时治疗的病种与现在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那个时候,栓塞动脉瘤主要用弹簧圈;大家开会的时候还在争议动脉瘤到底栓塞好还是开颅夹闭好。遇到宽颈动脉瘤怎么办?主流还是用球囊辅助栓塞,支架辅助才刚刚开始。那个时候,对于急性大动脉闭塞造成的脑梗死,主要还是动脉溶栓,动脉内打尿激酶或者阿替普酶,再就是球囊强行扩张碎栓。我看到的第一个神经介入血管内治疗的病例,刚好是院内发病的基底动脉栓塞。后来才明白,这种院内发病的时间短,血管内效果治疗效果绝对是最优的。不过后来很长的时间里,对于许多的高负荷闭塞病变,多少个绝望无助夜晚我还在导管室的台上奋战。 那个时候,还没有血流导向装置装置,对于巨大动脉瘤的栓塞,到底是致密填塞还是疏松填塞,大会上还是一片争吵之声!那个时候,对于颅内动脉夹层的认识远没有现在这么深刻。碰到颅内动脉的异常扩张,到底是不是夹层,到底需不需要治疗,大家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那个时候,像静脉窦狭窄,血泡样动脉瘤这些概念,都还很少听说,不像现在研究的这么普及。那个时候,没有Navien、Neuron这类能走到颅内很远的中间导管,万一碰上血管路径非常迂曲的动脉瘤,真的要抓瞎了,只能让患者去开颅做夹闭了。那个时候,不粘管的Ony胶和能走很远的Marathon微导管也才刚刚兴起。 现在回顾这十年来神经介入学科的发展,其实可以归结为两条主线:一条是从出血方面的颅内动脉瘤治疗衍生出血管介入材料和技术的进步;一条是从缺血方面颅内外动脉狭窄闭塞的治疗衍生出来的理念创新。因为

这两类疾病是患者基数最大的病种,所有的技术和理念的进步都是以解决 实际临床需要为最大动力来开源,故介入治疗的进展也主要是围绕这两条 主线展开的。同时,两派路线在发展上也互相借鉴,互相融合,共同促进,携手进步。 在动脉瘤这条主线上,起始于栓塞囊性动脉瘤的栓塞。起初以为解决 好微导丝,微导管和弹簧圈材料问题,只要把它们做的足够细,足够软, 就能无往而不利。这些确实做到了,但又发现宽颈动脉瘤不好栓,技术做 到了极致也没把握栓好。为了解决宽颈动脉瘤,而出现了球囊和支架等新 材料,随之又出现了球囊辅助和支架辅助的栓塞技术;同时为了解决栓塞 时血管路径过于迂曲,支架系统到位不稳定的问题,又开发出了中间导管,恨不得把整个支撑系统直接推送到动脉瘤近端。这回问题都解决了么?不,还有问题!巨大动脉瘤。不管是致密栓塞还是疏松填塞,都是个麻烦。填 密了怕撑破,后期还有压迫,填松了怕复发出血。又有人天才性的开发出 血流导向装置,密网支架。直接不要圈了,直接支架解决。后来密网支架 用顺手了,发现原来令人头疼的小动脉瘤,尤其是多发小动脉瘤,用密网 支架栓塞更省事。十年一回首,动脉瘤栓塞术已经演化成了动脉瘤密网支 架成形术了。 在颅内外动脉狭窄闭塞这条线上,情形稍有不同,技术操作是一方面,患者评估也非常重要,毫不夸张的说,缺血介入治疗的成败,近一半成败 基于治疗病例的选择。缺血病变的治疗是以颈动脉狭窄的支架成形而起家,进而颅内动脉狭窄,技术路线与外周介入都大致类似。但2022年的SAMMPRIS研究让颅内动脉支架折戟,同年发布的血管内治疗急性卒中的EMS-III研究让急性卒中的血管内治疗前途晦暗。回顾失败的原因,发现 只追求技术上的成功,而忽视患者具体的情况,是缺血介入的治疗中的大忌。痛定思痛,急性缺血性卒中,在技术上吸收了专为动脉瘤辅助栓塞的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血管内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血管内治疗新 进展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的破裂出血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情况。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血管内治疗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治疗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并且出现了很多新的进展。本文将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血管内治疗的新进展进行介绍。 一、融合成像技术的应用 血管内治疗过程中需要精确的成像来指导治疗,传统的DSA等成像技术存在成像不准确,信息不全等问题。而融合成像技术则通过将不同的成像技术融合在一起,提高了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融合成像技术如CT和MRI的结合,能够在治疗前更加精确地定位动脉瘤,缩短手术时间,最大程度地减小手术对患者的侵害。 二、新型流量修复支架的应用 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血管治疗中,结构较大的支架更容易形成血栓和栓塞,而新型流量修复支架在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流量修复支架能够想减少颅内动脉瘤的流量,进而减少局部瘤的压迫,达到内部结构的恢复和液化。同时,其优异的透光性和发生栓塞的低风险使治疗成为可能。

三、代表性荧光染料的应用 现代颅内动脉瘤治疗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变异鲍曼细胞。在使用荧光成像的情况下,现代颅内动脉瘤治疗在识别变异鲍曼细胞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帮助。荧光成像能够清晰地区分出很小的细胞群,大幅提高了手术的精确性,使得手术取得的效果更加客观。 四、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应用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成像具有流畅度高,空间受限 小等诸多优势,逐渐取代了传统血管造影技术。而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血管治疗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应用无疑可以提高治疗精度,预防并发症的出现。 总结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是一种生命威胁性较大的疾病,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血管治疗可有效防止再次发生。随着医学技术的日益发展,血管内治疗已经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主要手段。未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完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血管内治疗将会更加精确、便捷和安全。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临床方法、围手术期护理并发症观察及出院健康宣教指导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临床方法、围手术期护理并发症观察及出院指导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局限性的异常扩张,在未破裂之前,绝大多数病人无临床症状,个别可因体积较大压迫相邻神经与脑组织而产生相应的症状和体征。一旦破裂则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颅内血肿。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及精神症状,严重时立即导致病人死亡。目前临床采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采取有效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 临床方法 医生在全麻下行经股动脉插管,根据动脉瘤的大小选择合适直径的弹簧圈,将微弹簧圈安全、顺利地输送到相应的动脉瘤腔内,使其盘曲致密地填塞瘤腔,并保持瘤动脉通畅。 护理 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向患者介绍该病的治疗方案、手术方式、手术过程、手术效果及术前术中术后患者需要配合的方面,减轻患者术前紧张及恐惧心理,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手术,保证手术顺利完成。 ②基础护理: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床头抬高15~30°,促进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保持室内安静,温度湿度适宜,限制探视,保持睡眠正常,情绪稳定,多进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引起动脉瘤破裂出血。 ③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意识、肢体活动变化,如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④术前准备:予术区(会阴部及双侧腹股沟区)备皮,必要时留置静脉通路,避免在插管侧肢体穿刺。术前导尿。术前4h禁饮,8-12h禁食。 ⑤药物护理: 术前予尼莫地平扩血管药物,预防脑血管痉挛,注意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如血压下降,面部潮红、心慌等表现。对头痛和躁动者应用足量有效的止痛、镇静药。 术中护理 术中密切监测患者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变化,注意观察患者瞳孔的改变,预防术中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 术后护理 ①术后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穿刺侧肢体制动24小时,动脉穿刺部位予加压包扎6-8小时,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如血肿较小,可适当增加压迫时间,一般可自行吸收。如血肿较大,要24h 内给予局部冷敷,24h以后予局部热敷。为减轻患者不适,可协助患者健侧卧位翻身,健侧肢体可自由伸曲,穿刺侧肢体保持伸直,嘱患者勿屈曲,预防出血。 ②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尤其血压变化,血压变化可引起脑灌注量改变,血压过低会诱发脑血管痉挛,使脑组织缺血缺氧。术后收缩压控制在150-170mmHg,有助于增加脑灌注压,降低颅内压,有助于改善脑缺氧。 ③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及肢体活动变化 患肢足背动脉搏动是否减弱或者消失,警惕血栓形成。 并发症的观察

颅内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颅内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 识(完整版) 颅内夹层动脉瘤是一种病理性夹层,导致动脉壁膨出形成动脉瘤样扩张。该疾病好发于椎动脉、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头痛、脑梗死、神经压迫症状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XXX神经介入专家委员会、XXX以及XXX共同发布了《颅内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诊断中国专家共识》,初步提出了颅内动脉夹层的临床影像学诊断和分型标准。 随着介入材料的不断进步,血管内治疗逐渐成为IDA的主要治疗方式。然而,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把握、具体治疗方式的选择以及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等问题临床上尚存争议。因此,XXX神经介入学组、XXX组织全国知名专家共同撰写了本共识,旨在为治疗该疾病提供参考,规范该疾病的治疗流程,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主要讨论手术适应证的把握。手术适应证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病变部位和大小等因素。对于高危患者,如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脑梗死

和大面积脑梗死等情况,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对于低危患者,如病变较小、无神经功能缺损和无严重脑血管疾病等情况,可考虑保守治疗。对于中危患者,则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风险,进行个体化治疗。 总之,手术适应证的把握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以提高治疗效果。 IDA破裂出血后,尤其是在发病后1周内再次破裂的风险很高,而发生SAH的患者病死率为19%-50%。因此,建议 发生SAH的IDA患者应尽早进行血管内治疗或开颅手术干预。多学科会诊讨论治疗适应证和手术方式,并多数治疗中心首选血管内治疗。未破裂IDA的首发症状多为头痛或缺血性症状,少数为压迫症状。评估和预测未破裂IDA发生破裂出血和脑 缺血症状的风险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但目前仍无有效的预测手段。有数据显示,以脑缺血症状起病的IDA,后续随访中 可出现SAH,但总体病死率相对较低(%-3%)。伴有脑干 压迫症状的IDA,可能出现症状持续进展或发生SAH,若无 治疗干预,2年内的存活率低于20%。

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

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 【摘要】目的:总结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的介入治疗策略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5年8月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介入科收治的16例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资料,就其介入治疗策略作回顾总结,通过�底旨跤澳匝�管造影及临床随访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7例无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临床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采取椎动脉内支架之置入辅助弹簧圈栓塞12例,2例因夹层累及小脑后下动脉而将支架置于小脑后下动脉内后闭塞动脉瘤,2例采用闭塞载瘤动脉治疗。术后1例因急性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15例恢复良好,死亡1例;6个月后7例DSA随访,未见动脉瘤显影。结论:积极采取保留或闭塞载瘤动脉的介入方法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远期效果需要进一步观察【关键词】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支架置入;弹簧圈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for In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ng Aneurysms/CUI Yan-feng,ZU Mao-heng,GU Yu-ming,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35):113-117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clinical efficacy of interventional

therapy for in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ng aneurysms.Method: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f clinical data from 16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ng aneurysms treated in the Department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Xuzhou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2 to August 2015.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coil embolization of aneurysms.DSA,CT and clinical follow-up were conducted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in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ng aneurysms.Modified RANKIN Scale(mRS)scores at hospital discharge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Result:All 16 cases were successful treated without bleeding complication during the operation.12 aneurysms were treated by stent-assisted coiling,2 aneurysms was treated by stent implanted in PICA and then aneurysm occlusion with coils,2 aneurysms was treated by proximal vertebral artery and aneurysm occlusion with coils.1 case died after operation.An acute hydrocephalus occurred in 1 case after operation and 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 was performed.During the follow up 1-24 months,there was no recurrence of

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的观察及护理

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的观察及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分析术后护理方法。方法:以2013年5月~2014年5月医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行弹簧圈栓塞治疗的 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评价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结果:104例 患者中,20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再出血12例,肢体障碍8例;平均 住院时间为(10.2±2.4)d。结论:通过术后合理的观察及护理,有利于提升颅内 动脉瘤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护理 颅内动脉瘤是指局部血管异常改变而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为神经科常见病,发病率、病死率以及致残率都比较高。开颅手术为传统治疗颅内动脉瘤方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高,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临床研究表明,采用弹簧圈栓塞 术治疗颅内脑动脉瘤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本院于2013年5月起给予颅内脑 动脉瘤患者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并在术后科学观察和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 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3年5月~2014年5月医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行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患 者104例为研究对象,男64例,女40例;年龄35~64岁,平均(42.5±2.1)岁;Hunt-Hess分级:0级30例,Ⅰ~Ⅲ级48例,Ⅳ~Ⅴ级26例;动脉瘤部位: 大脑前交通动脉瘤42例,后交通动脉瘤22例,基底节区动脉瘤16例,右侧大 脑中动脉动脉瘤14例,左大脑前动脉动脉瘤10例。 1.2方法 给予患者全身麻醉,经皮股动脉穿刺,沿着导丝,将造影导管置入颈内动脉,行脑血管造影,观察动脉瘤,确定其位置、大小、形态,显示动脉瘤腔,分别放 入微弹簧圈,致密填塞动脉瘤,再次造影,结果显示动脉瘤消失后,解脱微弹簧圈,手术结束。 2结果 104例患者均给予弹簧圈栓塞手术,术后,有20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 再出血12例,7例患者术后情绪激动,头部活动剧烈,引发动脉瘤再出血,护理 人员及时的疏导患者的情绪,避免头部剧烈活动,并通知医生,给予患者镇静治疗,7例患者术后再出血情况好转;5例患者术后出现剧烈头痛,血压升高,意 识水平下降,瞳孔发生变化,护理人员立即通知医生,给予患者开颅手术,行腰 椎穿刺置换脑脊液,术后,患者出现好转。 肢体障碍8例,术后,8例患者均出现失语、瘫痪症状,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钠 抗凝,同时给予患者适当康复康复锻炼,经过治疗,8例患者肢体功能均有所提升。 术后,84例未发生并发症患者经过观察和护理之后,在7~13d内均出院, 20例发生并发症患者经过相应的治疗及护理之后,均在9~15d内出院,所有患 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0.2±2.4)d。 3讨论 3.1一般护理 术后24h,嘱咐患者卧床休息,术后6h,患者禁食,严密的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以及血氧饱和度。观察患者的意识水平、瞳孔变化、肢体运动变

血栓弹力图指导临床输血与用药的研究

血栓弹力图指导临床输血与用药的研究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血栓弹力图(TEG)是一种用于评估凝血功能的实时血液检测技术。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TEG在临床输血和用药中的应用也越来越 广泛。研究人员发现,在输血过程中,通过监测患者的凝血状态并根 据TEG结果进行调整,可以减少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输血效果。在用药指导方面,TEG也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选择抗凝药物和抗 血小板药物,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尽管TEG在临床上表现出巨大的潜力,但其应用仍受到一些限制,例如高昂的成本、操作复杂、专业人员技术要求高等。研究人员需要 进一步探讨如何优化TEG技术,降低成本,简化操作流程,以便更广 泛地推广和应用。本研究将着重探讨血栓弹力图在临床输血与用药中 的应用现状,并针对其关键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为未来血栓弹力图在 临床中的应用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 血栓弹力图是一种用于评估凝血功能和凝血系统整体状态的现代 化技术。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血栓弹力图在临床输血与用药中的应用,以及其指导临床治疗的潜力。具体来说,我们的研究将重点阐述血栓 弹力图的原理与应用,以及在临床输血和用药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将 探讨血栓弹力图在指导临床治疗中的优势和关键因素,并展望其在未

来临床应用中的潜在发展方向。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为临床医生提 供更准确、个性化的输血和用药方案,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减 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2. 正文 2.1 血栓弹力图的原理与应用 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是一种通过检测全血在凝血过程中形成的血栓弹力来评估凝血功能的实时血液凝固分析技术。它可以提供关于凝血启动、血栓形成速度和稳定性等方面的信息,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TEG的原理基于弹性原理,血液在一个旋转杯中形成血栓,通过 测量血块的形成速度和强度来评估凝血功能。具体步骤包括在旋转杯 中加入抗凝剂的全血样本,引入激活剂促使血栓形成,然后通过麻醉 传感器监测血块形成的过程。 TEG在临床上的应用涉及到多个领域,包括手术、外伤、产科和 重症监护等。通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医生可以及时调整输血和用 药方案,降低手术中出血和血栓风险,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 率。 血栓弹力图的应用还可以帮助医生个性化地调整抗凝和抗血小板 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血栓弹力图在临床实践中扮 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改善患者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风险具 有重要意义。

应用orbit三维弹簧圈在颅内动脉瘤栓塞中的临床治疗观察

应用orbit三维弹簧圈在颅内动脉瘤栓塞中的临床治疗观察 目的探讨水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其相关并发症。方法对3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股动脉应用微导管插管,通过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并以Orbit压力解脱弹簧圈为材料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本组37例患者均一次性栓塞治疗成功,成功率100.0%。其中100%栓塞26例(70.27%),95%栓塞6例(16.22%),90%栓塞3例(8.11%),80%和10~25 mm者5个,>25 mm者1个。 1.2 治疗方法局部麻醉加镇静或气管内插管全麻,微导管到位后患者全身肝素化,术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成功后置入6~8F动脉鞘并行全脑血管造影以了解动脉瘤的大小、部位、形状、方向以及有无多发动脉瘤及严重的血管痉挛存在,用6~8F导引导管以导丝导引至颈内动脉或椎动脉C2水平。分析动脉瘤形态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了解侧支循环情况,选择最佳工作角度并对动脉瘤的瘤颈和瘤体进行测量,根据分析测量结果选择治疗方式及合适的可脱性弹簧圈。本组采用Orbit压力解脱弹簧圈(美国强生医疗器材公司Cordis分公司生产)、SL-10微导管、0.014英寸TRANSEND EX PLATINUM 微导丝。在路径图下经微导丝导引将塑形好的微导管缓慢送入动脉瘤腔,并使微导管头端进入瘤腔中央,根据动脉瘤的大小选择合适大小的Orbit弹簧圈逐个填塞。术后常规低分子肝素钙抗凝(速碧凝2500 U,qJ2 h)3 d后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50 mg 3个月。有明显的SAH和/或脑室出血者术后腰蛛网膜下腔置管引流3~7 d,脑血管痉挛者采用3H治疗扩容、升压和血液稀释。 1.3 疗效判断标准动脉瘤栓塞后经引导管将9 ml造影剂以3 ml/s速度注射(浓度≤250 mg/L),每秒摄片3~4幅以上并连续摄片4 s以上,在至少2个投射角度上动态观察。未见动脉瘤显影者为100%栓塞;动脉瘤颈少许残留者为95%栓塞;瘤颈残留者为90%栓塞;瘤颈残留并有少许瘤体残留者为80%栓塞;部分瘤体残留者为<80%栓塞[2]。 2 结果 本组37例患者均一次性栓塞治疗成功,成功率100.0%。其中100%栓塞26例(70.27%),95%栓塞6例(16.22%),90%栓塞3例(8.11%),80%和<80%栓塞各1例(5.40%)。其中,1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术中动脉瘤破裂,填塞第4枚弹簧圈时发现瘤颈破裂出血后给予瘤颈开口处载瘤动脉弹簧圈闭塞,术后患者偏瘫,右上肢肌力0级,右下肢肌力II级;l例大脑中动脉交叉部宽颈动脉瘤栓塞完毕拔除微导管时,弹簧圈移入载动脉瘤内导致载动脉部分闭塞,术后经抗凝治疗无临床症状。术后随访3~24个月,均未发生颅内出血或缺血,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病,其形成源于多种因素造成动脉壁结构的改变以及血流动力的改变。该病起病急,患者往往以突发的剧烈头痛甚至昏迷前

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的常用器械

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的常用器械 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endovascular neurointerventional treatment)是一种通过导丝、导管等器械进入血管腔内直接治 疗血管病变的技术。它可应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颈动脉狭窄、脊髓血管畸形等相关疾病。在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中,常用的器械主要包括导丝、导管、支架、脱落器等。 导丝(guidewire)是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的最基础、最常用的器械之一。导丝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和建立通路,以便将其他器械送入病变部位。导丝通常由金属或合金材料制成,有良好的辅助引导能力和强大的弹性。导丝分为刚性导丝和软性导丝两种类型,具体的选择则根据病变的特点和治疗的需要进行决策。 导管(catheter)是另一种常用的器械。导管通常由柔性塑料 材料制成,在血管内进行引导和输送药物及其他治疗器械。导管分为诊断导管和介入导管两种。诊断导管是用于检查和观察血管病变的情况,而介入导管则是用于治疗血管病变。导管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病变的位置、形态和大小等因素。 支架(stent)是一种常用的器械,用于治疗血管狭窄或闭塞。支架通常由金属或合金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径向力。它可以扩张血管,保持血管通畅,并防止血管壁的再狭窄。根据具体治疗目的和需要,支架还可以分为覆膜支架、药洗支架和裸支架等不同类型。覆膜支架是在支架表面涂覆一层药物,并通过药物释放起到抑制血管再狭窄的作用。药洗支架是通过封装药物在支架树脂上,使其可以在血管病变部位释放出药物。裸支架则没有药物涂层,通常用于治疗较简单的血管狭窄。

脱落器(stent retriever)是一种用于血栓切除的器械,主要应 用于急性脑卒中的治疗。脱落器主要由金属或合金丝制成,通过丝状结构的设计可以将血栓夹住并抽出,以恢复血流。脱落器操作简单,通过经血管插管进入大脑血管,并将脱落器导入到血栓所在的部位,再通过锁定和拉拔等操作将血栓取出。 除了以上介绍的常用器械,还有一些其他辅助器械也常常被使用。比如,球囊(balloon)可以通过膨胀来扩张血管,切割器(cutter)可以用于切除血管内的病变组织,摘取器(aspiration catheter)用于抽吸血栓等。这些器械的选择和应 用都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和治疗需求来进行。 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的常用器械在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中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新型的器械技术和器械设计的出现,为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治疗效果的改善。然而,基本的器械仍然是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的基础,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在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中,临床医生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和患者的情况进行器械的选择和使用。同时,对器械操作和操作技巧的要求也很高,需要临床医生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需要有经验丰富的医生和优质的医疗设备来支持,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相较于传统的开放手术具有许多优势。首先,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不需要大的手术切口,只需在皮肤上做一个小小的切口即可将治疗器械导入血管内,降低了手术

电凝血栓形成机制及其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研究进展

电凝血栓形成机制及其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研究进展 吴涛;朱卿 【摘要】电凝技术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效果较好,但目前对于电凝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其手术、术后远期复发率等问题仍存在争议.本文就电凝血栓形成机制及其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期刊名称】《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年(卷),期】2019(016)008 【总页数】4页(P503-506)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电凝术;血栓形成;电化学;介入治疗 【作者】吴涛;朱卿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江苏苏州 215004;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江苏苏州 215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41;R815 电凝法的雏形是“电穿刺法”,又称“电针法”,即将金属材质穿刺针置入动脉瘤腔后通以电流,致局部血栓形成而达到封闭目的,19世纪曾作为治疗全身动脉瘤的重要方式,后拓展至颅内动脉瘤,但受操作者经验及技术水平影响,术后患者常出现严重并发症[1]。Guglielmi等[2]于1991年提出电解可脱式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 GDC),第1代GDC由不锈钢导丝、铂金微线圈及二者之间的

解脱点构成,通电后发生电化学腐蚀而熔断解脱点,铂金线圈作为电极阳极吸附负电成分,形成局部血栓而发挥栓塞作用。至此,电凝血栓告别“电穿刺”而进入GDC时代[3];但电凝血栓形成后的即刻栓塞效果和对术后远期复发率的影响尚未明确。本文对电凝血栓形成机制及其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电凝血栓形成机制及基础研究 常津等[4]研究结果显示,金属合金制作的弹簧圈Cr18Ni9Ti的孔蚀电位高于 Cr18Ni9,提示Ti元素可提高孔蚀电位水平;熔断电量仅在一定电流范围(<3 mA)内随电流增高而增加,高电流反而可使熔断电量下降。据此可知,电化学反应强度与电流大小并非呈简单的线性关系,材料差异和线圈表面的钝化反应均可通过改变孔蚀电位水平而影响电化学反应强度[5]。 Han等[6]在显微镜下观察包括铂金裸圈、涂层线圈在内17个GDC的电解脱分离过程,发现所有线圈表面均会产生气泡,气泡体积随解脱时间而逐渐变大,但涂层线圈仅解脱点有气泡形成,提示电解脱是渐进反应过程,线圈表面绝缘涂层对电化学反应有相对充分的隔绝作用;人血清样本的解脱点有褐色物质沉积,可能是局部温度升高导致蛋白质变性所致,与Jiang等[7]观点相符。 Padolecchia等[8]对5例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诊断性血管造影,期间抽取24 ml动脉血用于体外电解脱分组实验,发现通电GDC被血液成分包裹,未通电GDC则无血栓形成;通电90 s较通电30 s的GDC血栓形成更明显,与Usami 等[9]的结果一致。上述研究[8-9]结果均提示血栓形成效果与通电时间呈正相关,铂金裸圈在未通电的体外实验中短期血栓形成效果较差;但是,体外实验与临床实际治疗过程并不完全符合。 Henkes等[10]根据Padolecchia等[8]的设计原则,更加详细地评估了电凝血栓形成的不同影响因素,以验证静止血液与流动血液、是否抗凝、有无电流参与,以及裸圈、纤毛线圈、可变长度电解脱线圈与体内、体外实验之间的血栓形成效果差

血栓弹力图在急诊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及病情程度判断中的应用价值

血栓弹力图在急诊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及病情程度判断中 的应用价值 血栓弹力图(TEG)是一种用于评估全血凝血功能的实时检测技术,已经在各种临床情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急诊颅脑损伤患者中,凝血功能障碍是一个常见的并发症,而血栓弹力图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以及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本文将探讨血栓弹力图在急诊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血栓弹力图可以帮助评估颅脑损伤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受损。颅脑损伤患者常常会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特别是在严重的颅脑损伤病例中。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参数,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异常,帮助医生进行及时干预和治疗。血栓弹力图可以测定血浆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和凝血酶原时间等参数,从而全面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血栓弹力图还可以帮助医生判断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程度。急性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常常是不确定的,对于一些患者来说,他们可能会出现快速恶化的情况。通过血栓弹力图的应用,医生可以更及时地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判断出患者的病情是否正在恶化,并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需要进行手术干预的患者来说,血栓弹力图也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手术时间,避免手术期间的凝血异常风险。 血栓弹力图还可以指导患者的治疗方案。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测,医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止血药物和血液制品,以及调整用药方案。对于那些需要进行手术干预的患者来说,血栓弹力图可以帮助医生调整术前和术后的抗凝和止血治疗方案,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血栓弹力图还可以帮助评价患者病情的预后。通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出患者的预后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血栓弹力图在急诊颅脑损伤患者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血栓弹力图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指导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我们鼓励临床医生在处理急诊颅脑损伤患者时,积极采用血栓弹力图技术,以提高急诊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水平和治疗效果。

Pipeline栓塞装置治疗海绵窦段和眼动脉段动脉瘤初步随访分析

Pipeline栓塞装置治疗海绵窦段和眼动脉段动脉瘤初步随访 分析 刘涛;那世杰;庄宗;凌海平;张庆荣;杭春华 【摘要】目的探讨Pipeline栓塞装置(PED)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CCA)和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CO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经DSA确诊为CCA、COA及多发动脉瘤并接受PED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21例患者(27枚动脉瘤),其中男4例,女17例;年龄27~74岁,平均(57±17)岁;大型/巨大型CCA、COA 15例,多发性COA 5例,微小型COA 1例;平均瘤体直径10.2 mm(2.5~25.3 mm).术中共植入24枚PED(3例各植入2枚);18例PED结合弹簧圈疏松栓塞,3例仅植入PED.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瘤腔内对比剂不同程度滞留,大型/巨大型动脉瘤可见典型\"半月征\",载瘤动脉均通畅.术后随访6~12个月,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缓解,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为88.9%(24/27).结论 PED治疗CCA、COA及多发动脉瘤安全有效,随访结果满意.但仍需大样本远期前瞻性随访验证. 【期刊名称】《介入放射学杂志》 【年(卷),期】2018(027)012 【总页数】6页(P1127-1132) 【关键词】Pipeline栓塞装置;海绵窦段动脉瘤;眼动脉段动脉瘤;动脉瘤闭塞率【作者】刘涛;那世杰;庄宗;凌海平;张庆荣;杭春华

【作者单位】210000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210000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210000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 科;210000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210000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 鼓楼医院神经外科;210000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4 大型/巨大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carotidcavernous aneurysms,CCA)、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carotid-ophthalmic aneurysms,COA)和多发动脉瘤开颅手术与介入治疗效果均不佳,存在高复发与再破裂风险[1]。随着载瘤动脉重建概念提出,以Pipeline栓塞装置(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PED)为代表的带密网支架新型血流导向装置应运而生,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已批准用于治疗成人颈内动脉未破裂宽颈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2]。该技术大大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复发率。本研究回顾性分析采用PED治疗CCA、COA及多 发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经DSA确诊为CCA、COA及多发动脉瘤并接受PED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排除标准:①靶动脉瘤载瘤动脉 部位曾接受其它栓塞或手术治疗;②对比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肝素等过敏或无法耐受;③存在其它脏器严重疾病如心、肝、肾疾患或恶性肿瘤,无法耐受手术; ④手术风险较大;⑤凝血功能障碍。 1.2 治疗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