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10
学分制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学年制已不能适应培养人才的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学分制已成必然趋势。在实施学分制时,应解决好课程模式、评价体系、学籍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资源等问题。【关键词】学分制;中等职业教育;解决的问题
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从2001年新学年开始,省部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要认真贯彻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省职业学校试行学分制的原则意见>的通知》,积极开展学分制和弹性学习制度的试点工作。……各中等职业学校要树立现代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积极探索与学分制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模式,创造与弹性学习制度相适应的办学环境,为受教育者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为当前的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学分制吹响了号角。
一、实行学分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学分制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高等学校,是伴随选课制度的出现而产生的。学分制是以学分为单位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为毕业标准的教育管理制度。20世纪以来,学分制作为弹性选课的配套手段,为众多采用,经过100多年的探索,学分制在不断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多人认为,有两类学校不宜实行学分制:一是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行业针对性强,专业向窄的专门化学校;二是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管理水平较低的院校。很显然,第一类学校的选课余地很小,第二类学校不具备学分制运作的基本保
障条件,因此上述结论是有充分根据的。我国的职业学校是以培养顶岗适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无疑是“专门化学校”,并且绝大多数学校起步较晚,无论是教育观念还是办学条件,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而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职业学校对学分制都是绕道而行的。
但近年来,情况有了根本性变化,除了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和管理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外,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客观需求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人才素质的标准更高了。不但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以及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岗位复合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二是人才的规格多样化了。过去人们习以为常的千人一面的培养模式需要彻底改变,要求职业学校培养能满足各行各业需要的、有个性特长的、不同规格的人才。三是人才培养式更加灵活。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速度的加快和层出不穷的行业热点,要求职业学校能非常灵活地培养人才,特别需要更加灵活地设置专业和课程。
2、随着高中阶段教育的逐步普及,学生入学条件和年龄限制在不断放宽,学生的文化基础差异愈来愈大;随着职业学校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学生缴费上学和自主择业创业,已逐渐取代了统招统分,学生在入学和就业上的自主意识和竞争观念日益增强,在学什么和怎样学面希望有更大的选择权和自主权;随着学生就业和发展向呈现多元
化趋势,岗位就业、自主创业、入学深造已成为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的多种选择,学习需求更加多样化。
3、长期以来,我国各类教育之间条块分割重,界限鲜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之间,以及中等职业教育的技工学校、普通中专、职业高中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的局面被逐渐打破,构建人才立交桥,建立终身教育制度和学习化社会已渐成潮流。如打通不同类型学校和教育之间的通道,淡化中等职业教育几类学校的界限,从而全面提高办学效益,成为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解决的紧迫课题。
上述几面的变化,
所趋。
教育行政部门对实行学分制采取了相当谨慎的法,自上而下不断推进学分制的实施。1994年教委在《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学籍管理规定》中首次提出试行学分制的设想,并在1995年颁发的《关于普通中等专业教育(不含中师)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重申了试行学分制的意见。在1999年6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出台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放宽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允分阶段完成学业。”2000年3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要开展学分制的试验,改革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条件选择课程和学习时间。”2001年5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等职业学
校试行学分制研讨会,会上讨论了教育部即将印发的《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原则意见》和《关于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的意见》两个重要文件。
至此,可以说在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的宏观政策环境已初步形成
二、实行学分制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1、学分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高新技术的发展,终身教育体系的确立,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具有灵活的课程结构,主动适应市场的供求变化,以确保毕业生具有适应就业市场变化需求的素质。学分制的弹性选课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强化专业向,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占据主动地位。
2、能使学生扬长避短地得到发展。
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扬长避短地发展自己,是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真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有长处也有短处,社会经济发展也需要多种类型、多种层次的人才和劳动者。只有让受教育者能扬长避短地发展自己,才能使其真正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种类型、多种层次的人才和劳动者。生源参差不齐、差异显著是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正视的现实,应通过弹性选课予以引导,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地得到发展。
3、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实行学分制,授课教师的收入往往与选听其课的学生多少及讲课次数多少挂钩,可以鼓励教师多开选修课,让学生有选择教师的权利,
促进教师发挥业务专长,不断更新教学容,改革教学法,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4、有利于学校的管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定,改革传统的学习制度,实行弹性的学制,与国际职业教育的模式相接轨,这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学分制的实行符合弹性学制的教学管理要求,能保证弹性学制的顺利运作,能促进学校办学的多元化发展,增强办学的灵活性。
三、实行学分制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1、建立适应学分制的课程模式。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
改革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要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现代课程模式,特别是适应于学分制的模块式课程和综合化课程的探索和实验,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构建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可见,教育行政部门不但强调课程模式与教学制度创新密切相关,而且提出了明确要求。学分制的课程结构应该由必修的“宽基础”课程板块和选修的“活模块”课程所构成。
⑴、必修课。是依据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必开课程及保证学生培养规格必须修读的课程,它包括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实践课程。
⑵、选修课。是指学生可以有选择地修习的课程,选修课又分必选课和任选课。必选课是指与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相关,构成专业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