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文明视野中的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协商性政治的历史与逻辑

政治文明视野中的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协商性政治的历史与逻辑

政治文明视野中的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协商性政治的历史与逻辑
政治文明视野中的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协商性政治的历史与逻辑

政治文明视野中的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协商性政治的历史与逻辑

【内容提要】现代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催生了独具特色的协商性政治,并形成人民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制度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相关联,经历了奠基、初兴、一度失衡、再到重构的历史过程。协商性政治逻辑上是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有机组

成部分;政治协商制度独具的政治权能,有助于完善政治制度体系、拓展政治参与渠道、调节政治关系、整合政治意识。面对一系列新的挑战,应该继续发挥政治协商制度的特色和优势,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关键词】政治协商制度/协商性政治/政治文明/政治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邓小平指出:“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

优点”[1](第205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制度是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试从历史和

逻辑的角度,探讨独具特色的中国协商性政治(注:本文使用和论证的“协商性政治”之概念,纯粹基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及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笔者试图用这样一个概念来表达现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的一条独特线索,丝毫无

意去搬用某种西方的话语体系。但是,在异质主体利益整合意义上,这一概念部分类

同于当代西方语境中的“协商政治”的概念。后者可参见哈贝马斯:《民主的三种规范模式:关于协商政治的概念》,靳希平译,见中国社科院网站

http :///chinese/s14_zxs/jiaoliu/habe imasi/。)以及承载它的政治协商制度与政治文明的关联,并针对一系列新的挑战提出若干思考。

中国的协商性政治生发于现当代中国

的政治生态环境中,与这种协商性政治相联系的人民政治协商制度伴随着中国社会主

义政治文明建设从奠基、初兴、一度失衡、再到重构的历史进程。中国的协商性政治

本质上属于社会主义民主的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的积极成果,是

中国共产党人将社会主义的种子移植于中

国特定土壤,用自己的政治智慧浇灌培育

的政治文明之果实。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形成新民主主义政治的创新构想,同时也在革命根据地建设过程中获得了新民主主义政治

文明的局部发展。新民主主义政治文明的创制,是马克思主义与近现代中国特殊条件

相结合的产物。其中,中国共产党在反帝反封建过程中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逐渐

结成的协商合作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正是因为经济上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不发达状况的长期需要,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就成为现实的进步阶级,在

一定历史时期内他们理应在政治上拥有一

席之地。而近现代史上不间断的抗击外侮,争取中华民族彻底独立的历史现状,更需要各阶级阶层将自身利益与民族利益统一起来,结成政治上的联盟。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提出建立“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形成一个“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一政治纲领的目的,在于造就一种工农主导、多阶级阶层参与的政治模式,适应民族团结、党派和解和政治宽容的历史需求,是中国实现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世纪式专制政治向社会主义的现代民主制度转型的中介。

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制度的设计上,始终既强调“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或“联盟”,又强调工人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显然,这样一种制度取向,包含政治协商、政治合作的题中之义。换句话说,中国共产党既然选择了经由新民主主

义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也自然会在未来

的政权建设中适当考虑非工农阶级或阶层

的权益,其主要途径就是在政治文明建设

中加入政治协商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协商理念及其制度

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期。早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广州以及武汉的国民政府中,就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党际之间的政

治协商机制。中国共产党以合作党或者以

党员个人的身份,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与主持政权的国民党进行富有成效的政治协商。

抗日战争时期,是新民主主义政治思想形成和新民主主义政治文明萌生的重要阶段。

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在国民政府中再次以合

作党的身份参与以全民抗战为主旨的政治

协商,其主要载体是国民政府参政会等机构,以及国共两党之间的政治交往;另一方面

又以领导党的身份主持革命根据地的政治

协商,其主要载体就是“三三制”政权。1946年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举行,成为20年代以来中国协商性政治发展的显着成果。尽管这一成果后来被专权者所遗弃,令

史家至今仍在为“失去的机会”慨叹不已,但它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一场历史插曲。两年后的1948年,中国共产党在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发布着名的“五一口号”,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

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延续

下来的协商性政治理念以及召开新的政治

协商会议的倡议,成为人民共和国诞生的

催化剂。

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既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伟大转折,也是中

国几千年政治文明史的巨大飞跃。这个时候的政治协商会议,履行后来作为最高国家

权力机关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而政治协商制度也成为新中国建立伊始政治文

明建设的重要环节。按照全国政协一届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

纲领》的规定,建国初若干年,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得以实施,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文

明在全国范围内获得兴起与发展:确立了体

现“无产阶级领导下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精神的一系列政治制度;产生了保证政治运行的各级政权机关;民族和睦,政治清明;广大民众结束长期受奴役的境地,获得政治参与的权利与渠道;作为执政党,中国共

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

会的政治理念得到包括中间派别在内的社

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同。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文明建设为不久后

开始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奠定了不可

或缺的基础。从政治制度而言,二者前后

承继:人民民主专政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得以延续,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也在前期人民代表会议的基础

上顺利建立;依托于政治制度的社会政治

意识与政治行为在总体上同样一脉相承。此时,尽管中国的阶级结构发生重大转变,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产生新中国首

届政权机关的历史使命也已完成,但在毛

泽东、中共中央的坚持下,政治协商制度主要作为多党之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统一战线组织得以保存下来,继续在中国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进程中发挥其独特

的作用。对此,1954年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

给予了明确的规定。

但是,由于目标模式选择上的历史局限,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在1956年以后亦难

免存在隐忧,主要表现为中央集权强化的

趋势愈益明显。尽管毛泽东等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也意识到了“以苏为鉴”的必

要性,但苏联式政治文明发展模式仍然占据了主导。这种政治文明发展模式最主要的

特征就是高度中央集权、党政不分、国家与社会同构。在这种情况下,政治协商制度

也受到极大的冲击。以1966年8月30日起政协全国委员会被迫停止办公为标志,政

治协商制度一度陷于瘫痪。

1978年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拨乱反正”[1](第71页):抛弃“左”的政治理念与苏联式的政治文明发展模式,张扬历

史积累的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以及

此前新民主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积极成果;恢复遭到严重破坏的政治制度、民主观念与

法治尊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

主义法制,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同时,重新肯定与非公有制经济相联的非工农群

体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民众的政治意识与政治行为在更广的范围与更深的程度上

得到重新整合。正是在这一政治文明的重构过程中,契合时代与国情的个性日益生长,从而发展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1978年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及新章程的制定为标志,政治协商制度得以重建。此后,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人民政协的性质和功能进一步得到明确。

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首次以根本大法

的形式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的地位。同时,举行的全国政协五届五次会议制定了人民

政协的第三部章程。198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颁布,对政治协

商相关问题作了具体规定。1993年,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199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得到修订,在“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外增加了“参政议政”的职能。2004年,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根据新的宪法修正案,再次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进行修改。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协商性政治机制趋于制度化,其机构和功能逐步得到完善,政治协商制度越来越显示其在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以看出,在历史维度中,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国政治文明有着必然的关联,不管是前者作为基本政治制度、还是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程是政治协商制度的依托,反过来,政治协商制度的坚持和完善,又推动着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

要从理论或逻辑角度明确政治协商制

度与政治文明的关联,必须在历史维度基础上廓清政治协商的性质和功能。如前所述,政治协商制度自1949年以来经历建立、转

轨、破坏和恢复与重建的复杂过程,它的性质和功能也因此并非是一成不变的。1978年以后,人民政治协商的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协商性政治的性质和功能渐次得以合理界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关于政治协商制度的性质

首先,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一起被确立为我国的基本

政治制度。这一性质获得执政党与社会的广泛认可,并在2004年的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被明确加入到新修订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中。关于政治文明的构成,一般认为“包括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三个组成部分,是由这三个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第140页)。其中,政治制度的性质在政治文明的概念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包括作为国体的人民民主专政,作为政体、同时又是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此外,还包括司法制度、人事制度、选举制度等一系列根植于中国国情的具体政治制度。从政治制度层面上看,政治协商制度是当代中国政治文明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重

要组成部分。

其次,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又是统一战线的法定组织形式,这是政治协商制度在操作层面最主要的性质。此一性质的确立始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之初,除了在1949—1954年的几年时间里全国政协代行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外,至今未作根本的变更。不过,在具体的提法上曾几经调整:1949年的《共同纲领》和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人民政协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1978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将政协的性质改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 ;1982年制定、并在1994年和2004年两次修订的《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界定人民政协是“中

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1982年制定的现行宪法则确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汇聚民众、

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之一,也是和平建设时期协调利益、建设国家的有效手段。将统

一战线用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形式加以制

度化,有助于充分发挥前者在社会主义政

治文明建设中的所独具的政治整合作用。

政治协商是一项制度,但与其它的政治制度相比较,又具有很大程度的非强制性。“ 说官亦官,说民亦民,亦官亦民,非官

非民。”(注:这是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

在199 3年访问印度时对人民政协地位与特点的概括。参见《人民政协报》1993年12

月7日。) 它是“为广大群众和国际社会所认可的一般政治意义上的‘官方’组织”,同时“在严格意义上又是一个‘非政府组织’”(第246页)。这样的性质,使得政治协商制度凸现了它在政治文明诸范畴中的

独特性,和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不可替代性。

(二)关于政治协商制度的功能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组织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人民政协承担着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三大职能。按照政治文明的结构来分析,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人民政协的功能。

第一,政治协商制度是扩大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实现广泛政治参与的根本途径。与人民代表大会不同的是,政协委员按照党派、界别划分产生,包括中国共产党、八个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工会、共青团、妇联以及农林、教育、科技、社会科学、宗教等界别,其中非共产党员的委员人数超过总人数的一半。政治协商制度建构了中国政治参与中一种非常特殊的“政治协调结

构”(第279页) 。政协、尤其是上层政协的委员大多为社会知名人士和精英分子,主要体现一种精英参政,区别于人民代表大

会建立在自下而上选举基础之上广泛的公

民参政。这种独特的政治参与模式,“是

对当代中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的

一种补充体制”(第52页 )。因此,在政治

文明建设中,政治协商会议对于人民代表大

会具有非常有效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的辅助

或补充作用,起到了完善与扩大政治参与的

功用。

第二,政治协商制度是调整政治关系的

独特纽带。如前所述,政协具有“亦官亦民” 的特性,政协委员来源广泛、文化层次较高、社会影响较大,这些都使得政协在社会主

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对社会政治关系的调节

起着特殊的作用。一是对党政关系的调节作用。党政关系主要是指作为执政党的中国

共产党和政府机构的关系,它是国内政治关

系中的关键环节,也是政治体制改革所要

涉及的重点课题。近年来,通过执政党领导

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改革与完善,党政职能

正在逐步得到合理划分。某种意义上,政治

协商制度可以视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制

度的附属机制”(第51页)。通过政治协商

制度下的政治协商机制,各民主党派和其它群体依法对重大国是建言献策,完善执政党的决策,进而影响政府过程。人民政协还可以依法行使对政府与执政党的民主监

督职能,并以此协调党政关系。同时,政协委员的精英特性,也使得政协可以利用成员个体的社会影响力,扮演党、人大和政府之间协商性的政治调节器。二是对党际关系的调节作用。中国的政党制度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党制,而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分别是执政党与参政党,相互之间形成“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荣辱与共、肝胆相照”的关系。这样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党与党关系,主要通过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形式,获得制度与法律的保障。除政治协商会议以外,政治协商制度所包括的其它一些经常性、但又是非制度性的形式,如民主协商会、小范围的谈心会、座谈会、书面建议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协调党际关系的作用。三是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

节作用。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数十年间,

由于种种原因,国家与社会处于同构的状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适

当分离这种国家与社会合一的状态,建立更为良性的互动关系。政治协商制度可以利

用其独特的优势,在整合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在职能上,政治协商

会议既是自上而下传递国家意志的重要渠道,也是自下而上表达社会民意的重要桥梁。政协的非强制性可以与人大的强制性

相互补充,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构建双向、多层、畅通的政治传输路径。在组织上,政

协委员大量来自社会(非政府性或半官方性)组织,具有连接国家与社会的当然作用。

一些棘手的社会问题,往往可以先通过政协进行预热,根据反馈,再付诸从人大决策

到政府执行的政治运行路径。政协可以一种独特的“软制度”,成为调节国家与社会

之间刚性冲突的减压阀或者缓冲器。

第三,政治协商制度是支持政治运行的辅助平台。人民政协通过自身的选举、会议、提案、公报等,在人民代表大会之外,建构

了中国政治运行的辅助平台。一方面,人民通过政协进行更为广泛的参政议政,并藉此平台,对执政党、政府等实施一定程度的民主监督;另一方面,执政党、政府则通过政协集纳政策咨询,提高决策的效度,完善政府过程。

第四,政治协商制度是整合政治意识的有效途径。“政治协商的好处在于既能实现最大多数人民的民主权利,又能尊重占少

数地位的人民的民主权利,在经过充分协商之后,使各方面的政见在基本上达到适当

的集中和统一。”(第321页)这种政见的集中和统一,体现了政治意识的整合。一届

政协时期的《共同纲领》树立了整合社会意识的一个范例。1978年后,政协的这一功能再次受到重视。正如邓小平所强调,“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就是调

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1](第187页)。政治协商会议以马列

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同时参加政协的各个界别、尤其是各民主党派又有自己的政治取向或

政治纲领。广泛政治协商的结果,必然促进社会政治意识的整合,提高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认同程度。

“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条件,承担的历史责任和基本政治理念,共同决定了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程序选择必须以协商为价

值偏好。”(第25页)进入新的世纪,中国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

治文明的进程明显加快。协商政治理念指导下的政治协商制度面对一系列新的挑战,

如何发挥特色和优势,改革和完善自身来适应政治发展的步伐,值得关注与研究。

(一)政治协商制度与阶层分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相比于改革开放前已经发生了

明显的变化。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当前

我国的社会阶层除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外,还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

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他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第1版)。阶层的分化带来利益取向及其政治表达的变化。伴随着全国范围内的社会分层和利益调整,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人们的政治观念必然发生深刻变化。在政治需求与政治参与扩大的情况下,执政党必须做到对社会民众分化的利益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具有更强的维护社会稳定和进行社会整合的能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应适应这种变化,其中政治协商制度具有自身的优势。从政协委员的构成来看,中间阶层占据相当的比例,而中间阶层的兴起恰恰是当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阶层变化的显着特点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客观上要求政协进一步发挥自身特长,在整合中间阶层问题上有所作为。为此,可以中国共产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政治协商会议的组成界别、八个民主党派及全国工商联的组织范围作适当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史专题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史专题复习导航 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兴衰历程 1.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 中央集权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也就是听命于皇帝一人调遣,因此中央集权既有利于国家统一,也有利于加强皇帝的个人专制独裁。 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兴衰历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秦汉时期巩固;隋唐时期完善;宋元时期加强;明清时期空前强化并达到顶峰。 3.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过程中伴随着两大基本矛盾:一是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两者的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并日渐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权力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4.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过程的特征:①在行政上,剥夺相权和地方权,官吏自皇帝出;②在财政上,财源由中央垄断;③在军事上,强干弱枝,皇帝一人总揽国家兵权;④在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⑤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二、中国古代的封建盛世 1.涵义:所谓治世或盛世,一般是指地主阶级封建专制集权式的“和谐社会”。只是相对来说,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比较繁荣。但农民仍然遭受严重剥削,生活艰难。这些治世或盛世,绝不是农民的理想社会。我国古代的盛世或治世主要有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 2.封建盛世出现的一般原因:①前朝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使统治阶级注意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即部分地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根本原因)。②封建统治者良好的个人政治素质,如善于用人和纳谏,居安思危,励精图治等。③统治者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政策和措施,使社会比较稳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比较繁荣。④统治者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国家统一,中外交流频繁。 ⑤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他们是盛世局面的直接创造者。(直接原因) 3.盛世局面给我们的启示: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②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③人才和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保证;④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廉政建设,居安思危;⑤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 三、中国古代的改革与变法 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有:管仲改革、商鞅变法、两税法、王安石变法、明朝后期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自考过关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自考过关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一(含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 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 _发愤著书__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 __缘情_ 而绮靡”,“赋__体物_ 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 _诗经_ 》和《_楚辞_ 》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 _气盛言宜_ ”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 _不平则鸣”论。 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 __白居易_ 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 __别是一家_”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 、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又提出了“ _清空_ ”和“ 意趣_ ”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 、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模拟复古之风,提出了“ 独抒性灵_ ,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 _性灵”说的诗学主张。 11 、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做到“不着 _一字,尽得 _风流”。 12 、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10 分)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高考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 1.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从昭宣以下的历任宰相,几乎全是读书人……完全是因其是一读书知识分子而获入仕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官僚政治体制开始形成②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实行 ③儒学地位的明显提高④文官为相便于皇帝限制相权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C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选官制度沿革过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实行是在隋唐时期科举考试制度;文官为相便于皇帝限制相权出现在宋朝重文轻武故应该排除②④。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2.“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于是上从其计,亦如己愿”。上述材料中,主父偃建议的巧妙之处在于( ) A.以广建侯国的办法来拱卫中央政权 B.有利于刘姓政权且抚慰了异姓功臣 C.以分封王国子弟办法来调整统治者内部关系 D.以宣扬仁孝之道为由而削弱地方王国的势力 【答案】D 本题考察西汉时期对割据势力的治理。题干中叙述了主父偃对西汉时期王国制度的意见,抓住题干“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一句作为目的,其做法是下令诸侯将自己的土地逐渐分给子孙,以削弱王国势力,因此属于推恩令内容。A项不符合材料内容;B项不符合“连城数十,地方千里”,说明王国势力强大;推恩令的目的不是调整统治内部的关系而是消除对抗中央的力量,因此C项不能选。 3.图7是《明代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图》,图中阴影部分是湖广布政使司的管辖范围。当时“湖广”指的是今天的() A.湖南、广东B.湖南、湖北C.湖南、江西D.广东、广西 【答案】B 考查识图能力。根据历史常识,明代地方最高行政区划仍习惯称为行省,湖广包括今天的湖南、湖北;从地图上的阴影部分与江西、广西、广东、陕西等接攘,可知是湖南、湖北两省。4.作为证据,以下史料不可以用来研究()

论政治文明建设中政府制度的公正原则

论政治文明建设中政府制度的公正原则 本文阐述了公正原则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了政府制度的公正原则内容及实现途径。指出要让公平正义的思想成为政府制度行为的指导思想;加强行政伦理制度化、制度伦理化建设,建立赏善罚恶机制;要保证公正原则在政府制度建设过程中发挥作用;强化社会舆论和党群组织的监督;加强行政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提高其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标签: 政治文明;政府制度;公正原则 政治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国家的文明水平,也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1 。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加强政府制度建设,深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政府制度是调节人类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约束条件 2 。一个国家的政府制度,总是同本国的根本性质和它社会经济基础即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国政府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中国的公共行政是社会主义的行政,对于它来说,最大的政治就是代表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因此,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中政府制度的制定、执行和评判都应符合全体人民的利益。因而政府制度的价 值基础在于维护公共利益和提供社会公正。 一、公正原则的地位和作用 所谓公正,是指社会的一种基本价值观念与准则。公正与一定的社会基本制度相联,并以此为基准,规定着社会成员具体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规定着资源与利益在社会群体之间适当安排合理分配,换句话来说:公正表现为“给每一个人 他所应得的”这种基本的形式3 。 首先,坚持公正原则有助于实现政府制度的主导价值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社会主义社会,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水平。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作为政府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要把 人民的利益作为选择、评价政府行为的最终依据和标准。 其次,坚持公正原则有助于政府维护社会的稳定。经济繁荣并不必然自动导致社会稳定。从中国历史来看,严重的社会危机往往发生在经济繁荣时期;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验看,不公平、不公正的增长可能突然因社会危机而停滞、衰 退甚至崩溃。 再次,坚持公正原则有助于行政人员自主性的增强和自由的实现。公正原则一直是具有权威性的,必然会造成一个不得不服从的氛围,不仅不会牺牲行政人员的自主性,反而会大大增强行政人员的自主性。同时,行政人员的道德实践是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资料

【引用】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轻松过关资料 自考专业资料2011-05-09 21:22:22 阅读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本文引用自自考通关王《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轻松过关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 历年考题(汇编) 最新模拟考题(汇编) 课本重点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珍贵复习资料A、作者之意B、作品之意C、读者之意D、古人之意 20、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的“其人”是指(D) A、圣人 B、今人 C、读者 D、作者 21、教材指出,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A) A、“仁政”理论 B、人性无善恶理论 C、人性恶理论 D、人性善理论 22、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的“养气”应该是指作家应该(B) 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的精神状态 B、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 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 D、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 23、《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C) A、“仁政”和人性论 B、“虚静”和“物化” C、崇尚自然,反对人为 D、“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 2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C) 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 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 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 D、文学作品意思与语言并重,不能偏废 25、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B) A、《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 B、《庄子》较深的影响 C、孔子关于“诗可兴”、“可以怨”的影响 D、孔子“思无邪”说的影响

2018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习材料 (选择题1)

一、单项选择题:10题(1′×10=10′) 1、国家政体形式千变万化,纷繁复杂,但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君主制和(A )。 A 、共和制 B 、民主制 C 、联邦制 D 、单一制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C )。P4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C 、人民民主专政 D 、单一制 3、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B )中,第一次提出中国未来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要建立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 A 、《论十大关系》 B 、《新民主主义论》 C 、《矛盾论》 D 、《实践论》 4、全国人大代表的总额不超过(B )。P16 A 、2500 B 、3000 C 、3500 D 、4000 5、我国宪法规定,如果人大常委会认为必要,或者(C )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可以临时召开全国人大会议。 A 、1/3 B 、1/4 C 、1/5 D 、1/6 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需达到法定人数,全国人大会议需要有(B )以上的代表出席,才可以举行。P21 A 、1/2 B 、2/3 C 、3/4 D 、4/5 7、宪法修正案只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和(C )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才有权提出。P23 A 、1/3 B 、1/4 C 、1/5 D 、1/6 8、在国家主席、副主席都缺位时,在全国人大补选之前,由(B )暂时代理国家主席职位。P26 A 、总理 B 、全国人大委员长 C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D 、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 9、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届任期为(C )年。P27 A 、3 B 、4 C 、5 D 、6 10. 我国宪法规定,法律由(B )根据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公布。P25 A 、国务院总理 B 、国家主席 C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D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11.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每届任期为(C )。P27 A 、3年 B 、4年 C 、5年 D 、6年 12、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大每年举行(A )次会议。P20 A 、1次 B 、2次 C 、3次 D 、4次 1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是(B )。P7 A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B 、民主集中制 C 、首长负责制 D 、层级制

中国的政治文明(别删啊!)

一、中国的政治文明 【高频考点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涵、特点及影响 (1)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2)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核心的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贵族政治的特点。 【高频考点2】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 (1)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主要经历了分封制(西周)、郡县制(秦)、郡国并行制、文官知州通判制(宋)、行省制(元)等重要制度。 (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的实施,是对地方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高频考点3】三省六部制特点、影响及演变 (1)特点:三省六部制的特点:①相权三分;②职权分明;③节制君权。 (2)影响:①较为完备 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②三

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使封建中央官僚机构更加完善,历代沿用。 (3)三省制演变:宋代只保留“中书门下”,与枢密院、三司并称“二府三司”;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行一省制;明代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 【高频考点4】宋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宋代设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明代废除丞相,后设置内阁内侍机构;清代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顶峰等。其演变趋势是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 【高频考点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有先秦世官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开始直至1905年废除的科举制。 (2)其演变趋势是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高频考点6】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背景、影响及特征 (1)背景: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 (2)影响: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政治制度建设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政治制度建设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一.前言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制度创新、政治观念变革和政治行为调整等各个方面,而制度建设的任务显得尤为重要。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这里表达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着重加强制度建设,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成功实践,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价值和深远意义。政治制度建设不仅塑造了稳定有序的利益格局,而且规范了社会成员的交往行为,在创设制度性成果、发展制度性规范、更新制度性功能方面有利于维护社会生活的安定和谐。这充分地说明了政治制度建设作为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在理论和现实的双重层面上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密切联系,并构成了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 二.政治制度建设的基本含义 政治制度作为人类交往的产物和实践性结果,既是学术界探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也在现实生活特别是在政治实践领域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一般来说,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对政治制度进行分析。从广义的层面理解,政治制度是同政治现象或人类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制度; 属于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及文化制度范畴的某些具体制度,在一般意义上也可以被不同程度地视为政治制度。从狭义的层面理解,政治制度不仅与政治现象或政治生活直接相关,而且同政治研究的根本问题和核心概念存在密切联系。从这两个层面理解政治制度,一方面可以避免对政治制度作出过于宽泛的界定,不必将政治制度这一概念漫无标准地加诸过多现象; 另一方面可以为政治研究的权力分析提供更为有限且具体的对象,使政治制度理论的建构具有合理的基础成分。 政治制度建设是人类社会生活在政治领域之中以创设制度性成果、发展制度性规范、更新制度性功能为主要目标和形式的实践性活动,它在建立政治制度、完善政治制度、

建立政治宣誓制度,推进政治文明建设(1)

建立政治宣誓制度,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1) 内容提要:政治宣示古已有之。当今世界民主国家无不规定国家公务人员就职时举行宣示仪式。宣示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程序。国家公务人员通过宣示可更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特殊角色,明确宣示人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重新建立我国的宣示制度,不仅可以进一步刷新政治人物与政府的公众形象,且有利于培养公务人员和公民的“尊宪”、“护宪”意识及诚信意识,切实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关键词:政治宣示政治文明民主政治 中共十六大报告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政治文明的当务之急是“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此,必须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通过制度设计、创新来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的权利。这些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必然要求。 制度建设不仅要扬其所长,更要补其所短、补其所缺。笔者认为,尽快建立政治宣誓制度,将有益于政治文明的建设,

并能刷新政治人物及中国政府的公众形象。 一、中外宣誓制度的历史回顾 宣誓仪式或制度在世界文明古国早已存在。我国《尚书》记载了先秦时期战前举行誓师的活动,如《泰誓》、《牧誓》、《甘誓》、《秦誓》等。中国历代帝皇登基时也要举行宣誓仪式,祭拜天地、诏告天下。在流传至今的古代法典中,几乎都有宣誓的规定。如《摩奴法典》第八卷第109条规定:“在没有证人的案件中,法官不能彻底了解真理在诉讼两造中哪一造时,可利用宣誓取得认识。”在文明古国中,对宣誓最为重视的要数罗马帝国,法律还将宣誓分为任意宣誓、强制宣誓和请求宣誓。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誓言’在罗马人中有很大的力量,所以没有比‘立誓’更能使他们遵守法律了。他们为着遵守誓言常是不畏一切困难的。” 但是,古代社会的宣誓要么带有宗教或神秘色彩,要么局限于法律诉讼过程中。近代随着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宪政、人权观念的逐步得到确立,在西方民主国家逐步形成了政治领袖向公众宣誓效忠宪法和忠于国家的制度,使宣誓制度成为现代民主制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题型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最先提出“养气”说的先秦思想家是(A )。 A.孟子 B.老子 C.孔子 D.庄子 2、从《史记》对汉高祖和汉武帝的记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C ) A.“究天人之际”的精神 B.“发愤著书”的精神 C.“实录”精神 D.“主文而谲谏”的精神 3、最早批评“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A ) A.曹丕 B.钟嵘 C.刘勰 D.陆机 4、陈子昂在《修竹篇序》提出了(A ) A.“兴寄”和“风骨”说 B.“美刺”、“讽谏”说 C.“为时”、“为事而作”论 D.“意境深远”说 5、欧阳修提出“诗穷而后工”说,这里的“穷”应该诗指诗人(A ) A.困厄的人生境遇 B.经济贫穷只能自食其力的困境 C.写不出诗的困境 D.经济贫穷和身体有病的状况 6、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应、和、悲、雅、艳的五条标准。这五条标准都是用音乐来比喻,其中的“悲”是指(C ) A.文章要充分运用比兴手法,引起声音悲壮的艺术效果。 B.文学作品要有悲天悯人的同情心 C.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明的爱憎感情,能真正感动人 D.文学作品要引起读者的感动,必须描写悲剧性的题材内容 7、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的清代诗论家是(C ) A.王夫之 B.袁枚 C.叶燮 D.沈德潜 8、“《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的著名观点的文论家是(C ) A.金圣叹 B.袁宏道 C.李贽 D.李渔 9、“《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这段文字是指出,《水浒传》的人物性格 (A ) A.有共性和典型性 B.分散而不够集中 C.有鲜明的个性 D.有典型性但缺乏共性 10、“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这段话的作者是(A ) A.梁启超 B.李渔 C.金圣叹 D.刘熙载 1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这几句话,据教材注释是出自(A ) A.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B.《毛诗大序》 C.刘安《离骚传》 D.司马迁《报任安书》 12、教材认为:曹丕提出的“文以气为主”中的“气”是指(A ) A.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B.作家为了写出优秀的作品,而加强自己的修养所培养形成的高尚的精神品格之美。 C.一个作家在文章中所特有的阳刚之气 D.一个作家的作品所特有的气象。 13、教材认为:《文赋》探讨的重点问题是如何(A ) A.进行艺术构思 B.确立中心思想 C.铸造文章语言 D.驰骋艺术想象 14、韩愈的“不平则鸣”论.影响了后世(B )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及参考答案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 宪法规定的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 )。C.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 中国共产党目前有党员大约()。C. 6700万3. 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宪法都是()。C. 民定宪法4. 我国目前采取的国家结构形式是( )。D. 邦联制5.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均需具备党龄()。A. 5年以上6. 我们把中层和外层的具体政治制度称为()。D. 政治体制7. 宪法和法律上最基本的权利主体是()。B. 公民8.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在年龄上的要求是()。B. 18岁以上9.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D. 成文宪法10. 人民民主专政的集中体现是()。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D. 社会主义制度正确答案:A 满分:1 得分:111. 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C.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2. 在我国行使制宪权的是()。A. 全国人大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 C.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14.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B. 民主集中制15.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实行常任制,每届任期()。 D. 五年二、多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20 分。)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在法律上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 中国公民的资格B. 成年性C. 享有法律所规定的政治权利D. 精神健全、正常 E. 爱祖国爱人民2. 政治制度具有如下一些特征:()A. 历史性B. 阶级性C. 权威性D. 层次性E. 稳定性3. 宪法解释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A. 统一解释B. 部分解释C. 条理解释D. 专门解释E. 补充解释 F. 扩大解释4.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方面的权利有:()A. 平等权B. 政治自由C. 人身自由D. 信仰自由E. 监督权F.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5. 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就是:()A. 有法可依B. 有法必依C. 依法行政D. 司法公正E. 执法必严F. 违法必究6. 地方各级人大代表的会外职权主要有()A. 质询和询问权B. 视察权C. 与选民和原选举地位的联系权D. 列席其他会议权E. 召集临时会议的提议权F. 提出议案权7. 县级及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基本职权有:()A. 重大事项的讨论、决定权B. 选举权C. 任免权D. 地方立法权E. 监督权F. 否决权8. 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主要有:()A. 人民当家作主原则B. 民主集中制原则C. 社会主义法治原则D. 群众路线的原则E. 首长负责的原则F. 精简和效率的原则9. 从宪法的形式看,我国宪法属于()A. 成文宪法B. 不成文宪法C. 刚性宪法D. 柔性宪法E. 协定宪法F. 民定宪法10. 在我国现阶段,直接民主制度主要体现在如下基层群众组织当中:()A. 农村村民委员会B. 城市居民委员会C. 工会D. 妇联E. 共青团F. 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三、判断题(共5 道试题,共25 分。)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宪法的制定者,而不是宪法实施的监督机关。A. 错误2. 统治和治理国家的主要权力都应当集中在统治者手里。A. 错误3. 中共虽然禁止除共青团之外的其他任何党派、政治团体、政治组织在军队中建立组织和发展成员,但其他组织和团体的成员如果参加军队,并不须与原来的组织脱离关系。A. 错误4. 任何一位全国人大代表都有权以个人名义向全国人大提出议案。A. 错误5. 我国是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宪法修改的基本模式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策性修宪”的模式。B. 正确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一、单项选择题(共15 道试题,共15 分。)1. 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 )。D. 不定期召开2.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广泛,其居住的区域地域辽阔,约占全国总面积的()C. 64.3%3. 目前我国的副省级市有(D. 15个4.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由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选举委员会选举产生。选举委员会的组成人数是()C. 800人5. 地方性法规与国家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如果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由( )。决C. 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6. 我国目前地方政府的层级设置最多有()D. 五级7. 目前全国被正式确认并予以公布的少数民族有()C. 55个8.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任职的年龄要求是\(C. 年满四十周岁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最早设立于()年D. 1954年10. 自治州主要是设立在省行政区域内的民族自治地方。目前设有自治州的省有7个,其中设立自治州最多的省是()B. 四川11. 我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 )。A. 中共中央书记处B. 国务院C. 全国人民代表大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途径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是我们党继十五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后,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方面又一重大举措。 “政治文明”的概念,马克思曾经使用过。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不可能详细论述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文明究竟是怎样的。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人类文明演进的规律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造性的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领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科学命题。这表明,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的基础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十六大以前,我国从理论和实践上,都使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概念反映人类文明建设的成果和目标。在十六大报告、党章和相关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三者互制互动、协同发展,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其中物质文明是基础,政治文明是核心,精神文明是灵魂。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制约并影响着政治文明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而政治文明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又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产生巨大的反作用。不仅如此,物质文明和精神的许多成果,往往要以政治这一制度化、组织化、程序化程度极高的形式体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文明能够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也就是说,在整个文明系统中,政治文明发挥着引导、规范和保证的功能。 政治文明本身是一个由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构成的三维结构的整体。政治意识文明为政治制度文明提供理论支撑,同时是政治行为文明的指南;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意识文明发展的结果,是政治主体在政治行为模式上的组织化、程序化安排;政治行为文明是政治意识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的集中体现,政治行为文明程序不断提升和进步,能够给政治意识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政治资源。通过三方面的交互作用,人类的政治文明才呈现出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形态演化的过程。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建成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应该指出:高度的民主政治制度和体制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绝大多数人享有政治权利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内容,先进的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底

专题四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测试题

2013届高考历史《通史复习专题闯关》精选最新2013年模拟题专测 专题四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 一、选择题 1.(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13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性测验历史试题)始建于元代的中轴线是古都北京魅力的重要部分。从永定门一路向北,前门、正阳门、社稷坛、太庙、天安门、故宫、景山、钟鼓楼……北京的城市布局就是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中国古代这样的建筑理念反映了 A.自然经济将缓慢解体 B. 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儒家地位不断提高 D.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京城建筑布局体现了极大的对称性,皇宫建筑处在中轴线上突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中央集权。 2.(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13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性测验历史试题)有学者说:“满族自己内部,原本实行的是八旗旗主共议的氏族民主,而不是汉文化的绝对君主制,后来才废除了这种氏族民主形式,实现了君主的专制体制。”这种变化达到顶峰是在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清代军机处的设立。雍正设立军机处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本题选C项。 3.(马鞍山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部分)2011年8月22日,安徽省地级巢湖市被撤销,原辖含山、和县划归马鞍山市管辖,这是地方行政区划的又一次重大调整。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秦废分封行郡县,导致其孤立而亡 B.西汉采用郡国并行制,实现长治久安 C.元朝实行行省制,行省拥有军政大权不利于中央集权 D.明废行省设三司,加强了中央集权,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 【答案】D 【解析】A错误因为秦亡的原因是暴政;B错误因为郡国并行制使得西汉初期中央集权遭到威胁;C错误因为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正确。 4.(2013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科综合试题15题)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答案】D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 说明:现在给大家提供的参考答案,做好了填空和选择。名词解释虽然做好,但是希望大家不要拘于这里的答案,不要死背,尽量做到理解性的记忆。回答出是什么人在什么书里提出的,内涵是什么,影响有什么等等,如果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就可以不写。至于问答题,我提供的仅仅是提示,真正答题还要靠大家自己去发挥、联系、拓展、深入。 第一讲先秦 一、填空题 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4.《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1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名词解释题 1.(孔子的)“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辞达”说与“文质”说 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4.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提出了"以意逆志"说。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5. (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6. (孟子的)“养气”说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 7. (庄子的)“虚静”和“物化”说 "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

2018年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电大复习试题及答案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单项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C.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2.中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是(C. 工农联盟) 3.构成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的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制定的宪法、法律,以及1953年初颁布的(D. 《选举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D. 成文宪法)。 5.我国的制宪机关是(A全国人大)。6.除中国共产党以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合法地位的政治党派总共有(D.8个)。 7.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最高领导机构是(A. 中央委员会)。8.宪法规定的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C.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9.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每届任期是(D.5年)。 1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在年龄上的要求是(B. 18岁以上)。 11. 我国目前采取的国家结构形式是(D. 邦联制)。 12.中国共产党目前有党员大约(C.6700万)。 13.现代国家和政府的基本政治理念是(C. 主权在民)。 14.人民民主专政的集中体现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5.我们把中层和外层的具体政治制度称为(D.政治体制)。 16.决定和制约着我国其他一切政治制度的是(C.人民民主专政)。 17.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C.《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18.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宪法都是(C.民定宪法)。 19.在我国行使制宪权的是(A.全国人大)。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共制定了(D.五部宪法)。 21.我国采取的国家结构形式属于(A.单一制)。 22.宪法和法律上最基本的权利主体是(B.公民)。 23.在我国的政治制度体系中具有“根本性”的权力渊源地位的是(C.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 24.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是(A.人民代表大会)。 25.负责新一届的全国人大会议的准备工 作的主要是(B.全国人大常委会)。 26.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副 主任委员和委员的人选由(B.大会主席 团)提名。 27.按照修宪通常的程序,首先提出修宪 建议的是(B.中共中央)。 28.我国拥有最高的监督权的机构是(B. 全国人大)。 29.在人大闭会期间,非经本级人大常委会 许可,不受逮捕或者刑事审判的人大代表 是(A.县级以上代表) 30.凡直接选举产生的县、自治县、不设 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 代表大会,每届任期(B.三年)。 31.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B.民 主集中制)。 32.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实行常任制, 每届任期(D.五年)。 33.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均需 具备党龄(A.5年以上)。 34.除中共以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合 法地位的政治党派总共有:(D.8个) 35.中国最大的参政党是:( C. 中国民 主同盟) 36.以归侨侨眷中的中上层人士为主组成 的民主党派是( D.中国致公党) 37.宪政的前提是(B民主) 38.从我国的立法实践看,除了宪法和少 量的基本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制定的以外, 大量的法律的制定者是( C.全国人大常 委会) 39.我国的宪法解释属于( D. 专门机 关解释制) 40.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主体是省、自治区、 直辖市,省、自治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 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 C.人大及其常 委会) 41. 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副主 席候选人名单的是(B. 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主席团) 42.中国国家主席的任职年龄要求是年满 (C. 45周岁) 43.国家主席、副主席连选连任不得超过 (A. 不得超过10年) 44.国家主席第二顺位补缺候选人是(B. 全国人大委员长)。 45.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受外国使节 的是(A. 国家主席)。 46.在我国所授予的勋章和称号中,具有 最高荣誉等级者的授予人是(D. 国家主 席)。 4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最早设立于(D. 1954年)。 48.我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B.国务院)。 49.国务院每届任期为5年,总理任职年 限为(B. 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50.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决定 部长、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人选 的是(C. 全国人大常委会)。 51. 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D. 不定期召 开)。 5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属于(B. 国 务院直属机构)。 53.地方性法规与国家部门规章之间对同 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 时,如果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 的,应当由(C. 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54.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财政部门所 编制和汇编的本级年度总预算草案,经本 级政府审定后,报财政部的时间是(B. 下 一年1月10日前) 55.我国目前地方政府的层级设置最多有 (D. 五级) 56.从城市功能和能力的角度看,目前我 国城市的主体是(C.地级市) 57.我国的省作为一级政区的行政地位基 本成形于(C. 元代) 58.目前我国的副省级市有(D.15个) 59.最晚设立的自治区是西藏自治区,最 早设立的则是(D. 内蒙古自治区)。 60.自治州主要是设立在省行政区域内的 民族自治地方。目前设有自治州的省有7 个,其中设立自治州最多的省是(B. 四 川) 61.自治县(旗)可以设立在一般行政地 方,也可以设立在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 治县最多的省是(C. 云南) 62.我国政府机构数量众多、规模庞大, 其中地级市、行署一般有(C. 40-50个左 右) 63.目前全国被正式确认并予以公布的少 数民族有(C. 55个) 64.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广泛,其居住的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