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明清小说的悲剧意识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明清小说的悲剧意识

谈到明清小说的悲剧意识,首先我们得了解其繁荣及其如此繁荣的原因。已进入封建社会晚期的明清时期,小说观念的进化及之前的创造实践为大批小说家们累积丰富的经验,对日益丰富的明清社会生活、不断丛生的社会弊端加以反映的任务,已不是传统诗文所能担负。

因此小说取得了于传统诗文在文学中同等的地位,成为明清文学创作的中心和主流,可以说明清小说的题材范围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丰富,艺术手法也相当之成熟全面。

以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为例,《红楼梦》一经面世,便在文坛上引起了爆炸式的轰动,不但拥有众多读者,更引起文人们竞相点评这一部惊人之作,最后总括着《红楼梦》中众多的头绪和线索的,是一种深刻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知人论世,曹雪芹出生于一个与清皇室有着密切关系的贵族世家中,其曾祖在其父亲共三代四人,前后任江宁织造六十年。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四次驻跸曹家。康熙死后,曹家被卷入皇室内争,两次被抄家,其家族从此一败涂地。曹雪芹的一生,恰好与曹家盛极而衰的经历重叠。他少年时代在南京有过一段富贵繁华的生活,懂事后即目睹家族巨变,生活每况愈下,在穷愁潦倒之中,四十多岁就去世了。可以说,亲身经历为曹雪芹创造《红楼梦》提供了必要的生活基础。

《红楼梦》的表层是一个哀怨动人的爱情故事:宝玉与黛玉相爱,但由于家长的横加干预,结果黛玉含恨而死;宝玉看穿了一切,“悬崖撒手”,出家做和尚去了;而宝钗在取得家长的恩准,好不容易得到了“宝二奶奶”的身份后,最终也成了这场不成功的婚姻的殉葬品。这是一个多重线索的爱情婚姻悲剧,但它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才子佳人故事,因为曹雪芹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了这场悲剧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悲剧

宝黛爱情悲剧首先是社会悲剧,这体现在家长为宝玉择配的条件上。由于贾府走向衰亡,子孙一代不如一代,家长便把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在宝玉身上,对他的婚姻大事也一直十分关注。家长在黛玉和宝钗两人中最后选定了宝钗,原因是:

第一,从精神思想上说,只有宝钗可以使宝玉走上封建主义正道;

第二,从性格能力上说,宝刹“稳重和平”,善于调解矛盾,在“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圆滑中,又有着处理家务的实际才干,可以化解家族内部的重重矛盾;

第三,从身体条件说,宝钗的“肌肤丰泽”远胜于黛玉的体弱多病,何况黛玉的病情加剧的原因,实在令家长头疼;

第四,从对男女之情的态度来看,黛玉不善于掩饰自己对宝玉的感情,宝钗却能“大理上不错”,表面上不做任何违背封建礼数的事。

这四个方面归结起来,实质就是对封建制度是顺从还是叛逆的问题,贾府虽然面临着衰亡,但家长们决不允许带有叛逆色彩的爱情萌生和发展,他们无情地摧残了宝黛间的爱情,制造了悲剧。

二、性格悲剧:

宝黛爱情悲剧又是性格悲剧,因为悲剧的不可避免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宝黛两人性格上的弱点造成的。宝玉和黛玉既是封建家族的叛逆者,优势贵族公子小姐。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他们行为的不一致:一方面,他们对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不以为然,对功名富贵和与之紧密相连的圣贤经传、忠孝节义的道德规范嗤之以鼻,他们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向往着人际的平等和个性的自由;另一方面,他们往往不自觉地流露出贵族后代的优越感,他们的言行实际仍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贵族子女的身份所左右。这样,作为叛逆者的宝黛反对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为作为贵族公子小姐的他们却又不可能离开贾府生活一天;作为叛逆者的宝黛敢于心心相印地互吐衷肠,作为贵族公子小姐的他们(特别是黛玉)却在思想深处信守着封建道德观念,仍然希望通

过家长的赞同从而使他们的爱情获得合法性。宝黛之间的爱情既是坚贞的,又是脆弱的,这种爱情在专横的家长面前,当然十分容易被扼杀。

三、命运悲剧:

宝黛爱情悲剧更是无法逃遁的命运悲剧。曹雪芹在《红楼梦》开头处有一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本来,《红楼梦》中的宝、黛、钗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是可以一目了然的,贾府衰亡的趋势也是十分明显、无需多加说明的,为什么曹雪芹会担心读者难以理解“其中味”呢?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说得好:“总之,无论是爱情主题说、政治小说说、色空观念说,都似乎没有很好地把握住……感伤主义思潮在《红楼梦》理的升华。其实,正式这种思潮史《红楼梦》带有异彩。”在《红楼梦》里,美是如此地脆弱、短暂,那么轻易就被毁灭掉了;而制造悲剧的人如凤姐、宝钗、王夫人,他们不是有意与害人为乐,他们呢只是遵奉着封建规范办事,在无意中充当了扼杀美的凶手,而他们自己,也随着他们寄生的封建家族的败落走向毁灭。这不是简单的恶善有报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无从逃遁的人生悲剧。“悲凉之雾,便被华林”,《红楼梦》中弥漫着渺茫的人生空幻的迷雾,这种诗一般情韵和意蕴,使它得到了“诗的小说”、“叙事的诗”的美誉。

《红楼梦》以宝玉、黛玉、宝钗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故事为线索,写出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亡。贾府的衰亡,是多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小说写到了贾府之外的矛盾(如与皇室、忠顺王府等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其他派系的矛盾,与农民及下层市民的矛盾),但作者更着意描写的是贾府内部的种种矛盾。由于受到种种矛盾的困扰,贾府终于陷入不可自拔的危机之中。贾府里有主奴之分,主奴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阶级关系。

《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为女娲补天的神话杜撰了一个新的结局,并附上了一首偈,中间有这么两句:“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无疑,这里透露出一个消息:作者为封建阶级叛臣的曹雪芹,对已彻底败落的家族,仍怀着一丝难以解脱的温情。他实在不愿意看到封建社会的“天”就此坍塌,他为自己的“无材补天”感到深深的遗憾。但是,从《红楼梦》后面的情节来看,可以发现:曹雪芹对“补天”已经丧失了信心,这样一种内外交困、矛盾重重的大家族,除了彻底败落,不配有更好的命运!《红楼梦》,就是曹雪芹为必然灭亡的封建家族和封建社会唱出的一首深情的挽歌。

《红楼梦》不是一个简单的才子佳人故事,还与小说对爱情本身的描写有关。曹雪芹对宝黛爱情的描写,是别具一格的。首先,从爱情产生的基础和方式而言,他打破了男才女貌、一见钟情的俗套;其次,他不再把爱情视为仅仅是当事人的个人的事情,宝黛爱情与贾府衰亡史息息相关,互为因果。他对爱情生活的描写,与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最后,他打破了“夫贵妻荣”大团圆结局的传统写法,以震撼人心的悲剧来结束整个故事。曹雪芹对宝黛爱情的描写,是对古代文学中爱情题材作品组建凝固下来的描写方式的一个超越。

当然,明清小说的悲剧意识还表现在:

《三国演义》,通过对统治阶级内部各政要集团之间你死我活的激烈斗争的描写。对统治阶级的各种恶德进行了集中的暴露,作者主要表现的是对无恶不作的军阀、政客、野心家的切齿痛恨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部分作品把封建时代发生的种种罪恶视为是个别坏人造成的,而《水浒传》总是联系着整个故事背景描写一桩桩的不幸事件,引导读者去思索悲剧发生的总体原因。

《西游记》,吴承恩正是以对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同情乃至肯定,表现自己也是当时广泛的文人对有才之士得不到重视的现实的强烈不满以及封建专制政治的无比痛恨。

《金瓶梅》更是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家庭伦理观念的激烈否定。

大致翻看了这几部小说,我认为生活在明清黑暗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已然是一场悲剧,而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具体体现为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社会的悲剧。生活在社会底层,对社会黑暗、科举制度有切身体会的文人们其作品中往往都内涵着一种悲剧意识,不但展示主人公与黑暗社会环境顽强斗争的精神,而且展示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复杂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