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案

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案

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案
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案

屏山县金江初级中学校

教师集体备课教案

科目数学年级七年级主备人胡小燕课 题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上课人胡小燕

知识与技能目标

灵活应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几何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与同学们的合作交流过程中,学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学会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宽思维能力。(2)通过讨论与交流,在活动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提高几何语言表达能力。(3)学生通过活动感受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探索等活动,提高合作意识和探索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对数学问题的解决,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树立学生为理想而好好学习的信念。

教学

重点

应用平行线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

难点

应用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问题探讨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如何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要点

记忆

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及判定。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常规教具。学具:常规学具,三角板。教师教法:适当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民主意识和开放意识。学生学法:交流,讨论,积极思维,

备;

教法

学法

主动发现,认真研究.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新县城图片。

2、如图,在修建新屏山到大乘的

公路时遇到了障碍,要求公路绕过障碍,经过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也就是拐弯前后的两条路互相平行.第一次拐的角∠B等于1420,第二次拐的角∠C是多少度?为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复习平行线的性质和判断,为解决后续问题做好准备。

2、创新号:合作交流一,如图,在修建新屏山到大乘的公路时遇到了障碍,要求公路绕过障碍,经过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也就是拐弯前后的两条路互相平行.第一次拐的角∠B等于1420,第二次拐的角∠C是多少度?为什么? 唱着班

歌欣赏新

县城的美

丽图片,

感受新县

城的魅力

是因为众

多劳动者

的智慧结

晶,

猜一

猜,想一

想,这样

的问题能

不能用数

学知识解

决。

用数学语

言表达平

行线的性

质和判

断。

让学生感受

新县城的魅

力, 培养学生

的审美观。

以学生身

边的实际问题

引入,突出数

学与实际的联

系,培养学生

应用数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的意识。让学

生体会数学知

识在实际生活

中的重要作

用,最终激发

学生学习数学

的热情。

复习是为解

决后续问题做

好知识的准

备。

结合本班

人数较多的实

际,把本班分

成八个小组进

行讨论。为了

激发学生的学

(1)

、提醒学生先读题,认真分析题意,把题上的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再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2)、分组比赛:推荐代表回答问题;以抽签的方式展示各组成果。

【把全班分成两个大组比赛,八个小组进行讨论。评分标准:1、一个知识性错误扣5分;2叙述不完整每漏一步扣一分。3、书写不整洁,美观扣2分。每一个人每次共10分,扣完为止。全部同学共同评分。】(3)、教师总结。

3、超越号:合作交流二,如图,世界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建于公元1173年,为8层圆柱形建筑,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塔高54.5米.目前,它与地面所成的较小的角为85o,它与地面所成的较大的角是多少度?

分小组

合作,交

流,讨

论,得出

解决问题

的方法,

并用数学

语言表

述,书

写。体会

数学知识

在解决实

际生活问

题中的重

要作用。

推荐代

表讲解思

维过程

推荐

代表展示

解题过

程。

习积极性和学

习激情。把本

班分成两个小

组进行比赛。

分小组合

作,交流,讨

论是为了让每

一个学生都有

发言的机会,

每一个学生都

能成为学习的

主人;体现学

生的主体地

位。以抽签的

方式展示各组

成果,是为了

保证小组讨论

不排挤任何一

个学生,保证

每一个学生都

参与到课堂活

动中来。推荐

代表讲解思维

过程和推荐代

表展示解题过

程是为了训练

学生的几何语

言表达能力和

几何推理能

力。

本题的设

计是为了让学

生自己把实际

生活中的数学

问题建立成数

学模型来解

(1)、提醒个别学生把各个点和线用字母表示出来会更利于我们解决问题。

(2)、分组比赛:互推代表到黑板上板演;展示小组讨论成果。

(3)、教师总结。

4、挑战号:拓展创新,(机动处理题)小明在纸上画了一个角∠A,准备去测量它的度数,因不小心将纸片撕破,只剩下如图的一部分,如果不能延长DC,FE的话,你能帮他设计出多少种方法测出∠A的度

数。

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得出结论。

小组合

作,交

流,讨

论,得出

解决问题

的方法,

并用数学

语言表

述,书

写。体会

数学知识

的广泛应

用。

互推代

表讲解思

维过程

(即一大

组的推荐

二大组的

人发言,

二大组的

推荐一大

组的人发

言)

互推

代表到黑

板上板演

解题过

程。

机动

答。给学生留

有充分的探索

和交流的空

间,充分发挥

学生主体作

用。

互推代表

是为了不让任

何一个小组抛

弃任何一个组

员。保证每个

学生都积极的

投入到数学活

动中来。对思

维较慢的孩子

也有同学主动

帮助。

本题的设

计是为了培养

学生观察分析

问题的能力和

实践探究能力.

让学生体会到

数学在我们的

生活中无处不

在,数学知识

的掌握非常的

重要。从而激

发学生积极主

动学习数学的

热情。

激发学生

三、梳理知识,课堂小结。

1、学生谈感受和收获。

2、教师总结,对孩子们寄语希望: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关键是建立数学模型。亲爱的孩子们,老师想请你们再回忆一下我们美丽的新县城。可是,你知道哪些美丽的建筑蕴含了多少劳动者的智慧吗?孩子们,请你们答应老师,现在好好学好各门功课,为将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打好基础,好吗?

3、小结比赛结果:孩子们,比赛还在进行中,不管谁的分数高都不要紧,因为我们在比赛中都收获了知识,收获了欢笑,收获了学习中成功的喜悦,还收获了探索知识的热情。

四、课堂延伸:1、练习单;2、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五、课后游戏:打一数学名词

1、齐头并进.

2、风筝跑了.处理:动

手操作,

看看谁的

方法多。

找出方法

后再展示

各组的成

谈谈

本节课的

收获和感

受。(让

学生理解

到解决生

活中的数

学问题的

关键是建

立数学模

型,让学

生体会数

学源于生

活,服务

于生活。

激发学生

好好学好

数学及各

科成就自

己的理

想。)

把掌

声送给分

数暂时领

好好学好数学

及各科成就自

己的理想。

让学生体会

身边的数学,

鼓励学生去发

现、解决身边

的数学问题.

先的那组,因为他们在比赛中积极的超越了自我。

把掌声送给分数暂时落后的那组,因为他们也在努力,在奋斗,在课堂活动中收获了很多。在为自己的羽翼丰满而付出,他们仍然是可爱的。

课堂延伸

《平行线的证明》专题专练

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专题专练 专题一定义与命题 一、知识要点 1.定义:对术语和名称的含义加以描述,作出明确的规定,也就是给出它们的定义.如“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是“两点之间的距离的定义. 2.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每个命题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事项.命题一般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部分是结论. 3.真命题、假命题与反例 真命题: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 假命题: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反例: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通常可以举出一二例子,使之具有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个例子称为反例. 4.公理、定理、证明 公理:人们公认的真命题称为公理. 定理:经过证明了的真命题称为定理. 证明:推理的过程称为证明. 二、考点分析:该考点主要涉及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结构形式、判断命题的真假等. 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以判断真假命题类型题为主要考点. 三、复习策略:应结合具体实例来理解命题的定义,体会寻找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的常用方法----将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能举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能利用推理的方法证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等. 四、典例分析

例1 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如果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作线段AB=CD;(3)你今天上数学课了吗?(4)熊猫没有翅膀;(5)对于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解析:判断一个句子是否为命题需抓住两点:(1)命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语句,且是陈述句,不是疑问句、祈使句;(2)要对事情作出判断.根据这两条可知(2)、(3)不是命题,(1)、(4)、(5)是命题,且都是真命题. 例2 写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1)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条边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对顶角相等. 解析:(1)命题一般写成“如果A,那么B”的形式,A部分为条件,B部分为结论,所以(1)中的条件“一个三角形中有两条边相等”,结论为“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对于命题本身不含“如果”,“那么”词语,此时需将其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再找条件和结论,便不易错,所以(2)中可改成“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故条件为“两个角是对顶角”,结论为“这两个角相等”. 专题练习一 1.把“垂线段最短”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是________. 2.下列语句中,不是命题的是() A.直角都相等 B.如果ab=0,那么a=0 C.不是对顶角的两个角相等 D.连接两点A、B 3.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是是() A.互补的两角若相等,则此两角都是直角 B.直线是平角 C.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D.和为180°的两个角叫邻补角 4.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是()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 三维 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会用符号语言简单的说理; 2.初步了解推理论证的方法,会正确的书写简单的推理过程;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经历探究平行线判定方法的推理过程,掌握平行线判定的条件,领悟归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亲身体验如何用数学,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使其乐于学。 教学 重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学情 分析 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上看,初一学生年龄小、爱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注意不够广泛。从学生的认知特点上看初一学生只局限于一问一答是的简单推理,不善于进行连续推理。 从知识经验来看,学生已经具备了对顶角邻补角角分线的性质互余互补的性质等基础知识,但只是用于小题或计算而非符号推理,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 景 引 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和平行公理,那么判断两条直线平行还有其他更简单的方法吗?

通过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自 主 探 究 探究提纲: 1.画一画:已知直线AB,点P在直线AB外,用直尺和三角尺画过点P的直线CD,使CDAB. 2.想一想:在用直尺和三角形画平行线过程中,三角尺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根据同位角的意义以及平推三角尺画出平行线活动,你能说说如何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吗?试试看! 3.如图,当1= 2时,直线a与直线b平行吗?为什么?请用一句话叙述你的结论,并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把它表示出来. 4.如图,当3+ 5=180时,直线a与直线b平行吗?为什么?请用一句话叙述你的结论,并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把它表示出来. 教师借助实际情景,引导学生思考能否用内错角的数量关系判定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第2讲 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考点·方法·破译 【例1】如图,四边形ABCD 中,AB ∥CD , BC ∥AD ,∠A 【解法指导】 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条直线平行,错角相等; 两条直线平行,同旁角互补. 【变式题组】 01.如图,已知AD ∥BC ,点E 在BD 的延长线上,若∠ADE =155°,则∠DBC 的度数 为( ) A .155° B .50° C .45° D .25° 02.()如图,直线l 1 ∥ l 2,∠1=55°,∠2=65°,则∠3为( ) A . 50° B . 55° C . 60° D .65° 03.如图,已知FC ∥AB ∥DE ,∠α:∠D :∠B =2: 3: 4, 试求∠α、∠D 、∠B 的度数. 【例2】如图,已知AB ∥CD ∥EF ,GC ⊥CF ,∠B =60°,∠ EFC =45°,求∠BCG 的度数. 【解法指导】平行线的性质与对顶角、邻补角、垂直和角平 分线相结合,可求各种位置的角的度数,但注意看清角的位置. 【变式题组】 01.如图,已知AF ∥BC , 且AF 平分∠EAB ,∠B =48°,则∠C 的的度数=_______________ 02.如图,已知∠ABC +∠ACB =120°,BO 、CO 分别∠ABC 、∠ACB ,DE 过点O 与BC 平行,则∠BOC =___________ 03.如图,已知AB ∥ MP ∥CD , MN 平分∠AMD ,∠A =40°,∠D =50°,求∠NMP 的度数. A B C D O E F A E B C (第1题图) (第2题图) E A F G D C B B A M C D N P (第3题图)

平行线证明题

第一篇:平行线证明题 平行线证明题 直线ab和直线cd平行 因为,∠aef=∠efd.所以ab平行于cd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em与fn平行因为em是∠aef的平分线,fn是∠efd的平分线,所以角mef=1/2角aef,角efn=1/2角efd 因为,∠aef=∠efd,所以角mef=角efn 所以em与fn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试卷 一、填空题: 1、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能是或。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题设是,结论是。 3、∠a和∠b是邻补角,且∠a比∠b大200,则∠a=度,∠b=度。 4、如图1,o是直线ab上的点,od是∠cob的平分线,若∠aoc=400,则 ∠bod= 0。 5、如图2,如果ab‖cd,那么∠b+∠f+∠e+∠d=0。 6、如图3,图中abcd-是一个正方体,则图中与bc所在的直线平行的直线有条。 7、如图4,直线‖,且∠1=280,∠2=500,则∠acb=0。 8、如图5,若a是直线de上一点,且bc‖de,则∠2+∠4+∠5=0。 9、在同一平面内,如果直线‖,‖,则与的位置关系是。 10、如图6,∠abc=1200,∠bcd=850,ab‖ed,则∠cde0。 二、选择题:各小题只有唯一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1、已知:如图7,∠1=600,∠2=1200,∠3=700,则∠4的度数是 a、700 b、600 c、500 d、400 12、已知:如图8,下列条件中,不能判断直线‖的是 a、∠1=∠3 b、∠2=∠3 c、∠4=∠5 d、∠2+∠4=1800 13、如图9,已知ab‖cd,hi‖fg,ef⊥cd于f,∠1=400,那么∠ehi= a、400 b、450 c、500 d、550 14、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于另一个角的两边,则这两个角 a、相等 b、相等或互补 c、互补 d、不能确定

平行线教学设计

5.2.1平行线 教学目标: 1.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及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或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 2.掌握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重点、难点) 3.会用符号语言表示平行公理推论,会用三角尺和直尺作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重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观察下面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以上的图片都有两条相互平行的直线,这将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 知识点1:平行线的概念 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平行和相交. 方法总结:两条线段平行、两条射线平行是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因此,两条线段不相交不意味着它们所在的直线不相交,也就无法判断它们是否平行.探究1: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课本P12思考(小组合作学习)

探究点三: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类型一】应用平行公理及其推论进行判断 例1:有下列四种说法:(1)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2)同一平面内,过一点能且只能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3)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解析:根据平行公理、垂线的性质进行判断.(1)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正确;(2)同一平面内,过一点能且只能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正确;(3)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正确;(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正确;正确的有4个.故答案为D. 方法总结:平行线公理和垂线的性质两者比较相近,两者区别在于:对于平行线公理中,必须是过直线外一点可以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但过直线上一点不能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垂线的性质中,无论点在何处都能作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3题 【类型二】应用平行公理的推论进行论证 例2:四条直线a,b,c,d互不重合,如果a∥b,b∥c,c∥d,那直线a,d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_. 解析:由于a∥b,b∥c,根据平行公理的推论得到a∥c,而c∥d,所以a ∥d.故答案为a∥d.

平行线性质的应用 专题复习

平行线性质的应用 ——同底三角形面积存在性的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平行线距离处处相等和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会运用平行线解决抛物线中三角形面积相关问题 能力目标:利用平行线性质解决同底三角形面积存在性问题的能力; 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 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 理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分类,转化方程思想; 情感目标:通过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钻研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坐标系中平行线间的距离之比等于在Y 轴上对应线段之比的理解,并利用求平行线解析式判断交点情况; 教学难点:理解同底三角形面积相等或成比例时如何求相应的平行线解析式以及判断点的个数. 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1.如图,在平面内能否找到一点P 使△ABC 与△PBC 面积相等?如果能,请画出所有的点P ;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学会的简单三角形出发,引入课例,为学生解决较难的综合题提供简洁的方法,以达到由浅入深的目的. 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AB 分别交x 轴,y 轴于点A(-3,0),B(0,-3).则: (1)直线AB 的函数解析式是__________ (2)若直线l 过点C (1,1)且与直线AB 平行,则直线l 解析式_______________ (3)若直线AB 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直线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学生简单回顾平行线解析式的求法 为后面铺垫. 二、合作探究 在y=-x-5上取一点D(-1,-4),连接AD,BD,问在坐标轴上是否存在一 点C,使得 , 若存在,请求出所有C 点坐标;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变式:若使得 ABD ABC S S ??=2 ,C 点坐标怎么求? 思考:如何解决同底三角形面积相等或成比例时找点的问题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很快进入知识情景,在坐标轴中寻找使面积相等的点,为引入函数做好准备 . ABD ABC S S ?? =

平行线证明难题

第二章 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拔高训练 1.(1) 如图1所示,把一个长方形纸片沿EF 折叠后,点D,C 分别落在'D ,' C 的位置.若∠EF B =65°,则'AED 等于__________. (2) 如图2所示,AD ∥EF ,EF ∥BC ,且EG ∥AC .那么图中与∠1相等的角(不包括∠1)的个数是__________. (3)如图3所示,AB ∥C D,直线AB ,CD 与直线l相交于点E,F,EG 平分∠AE F,FH 平分∠EFD ,则GE 与FH 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___. 2.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于另一个角的两边,且其中一个角比另一个角的4倍少30°,那么这两个角分别是( ) A .30°和150°? ? B .42°和138°? C .都等于10° ?? ? ? D .42°和138°或都等于10° 3.如图所示,点E在CA 延长线上,DE 、AB交于点F ,且∠BDE =∠AEF ,∠B =∠C, ∠EFA 比∠FDC 的余角小10°,P为线段DC 上一动点,Q 为PC 上一点,且满足∠FQP =∠QFP ,F M为∠EF P的平分线.则下列结论:①AB ∥CD ,②FQ 平分∠AFP ,③∠B+∠E =140°,④∠Q EM 的角度为定值.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个数 A.1????B.2????C .3 ?D.4 4.如图所示,AB ∥EF ,E F∥CD,E G平分∠BEF ,∠B +∠BED +∠D=192°, ∠B-∠D =24°,则∠GEF =__________. 5.已知:如图所示,AD ⊥B C于点D ,E G⊥BC 于点G ,∠E =∠3.求证:AD 平分∠B AC .

5.2.2平行线的判定(2)教学设计

5.2.2平行线的判定(2)教学设计 数学 人教版 中 七年级主备人 5.2.2平行线的判定(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及合作交流发现另两个判定方法。 (2)会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判定两直线平行,初步学会用几何语言进行简单推理和表述。 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图形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自己地探索过程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索、交流、成功与提升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大胆猜想、推理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的应用 【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以问题为载体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展开,都以问题的解决为中心,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一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2)了解简单的逻辑推理过程.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设计说明:通过做题复习前两种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为探究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做铺垫。) 1.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有哪些? 2.如图(1) (1)如果∠1=∠4,根据_________________,可得AB ∥CD ; (2)如果∠1=∠2,根据_________________,可得AB ∥CD ; 3.如图(2) (1) 如果∠1=∠B ,那么______∥________; (2) 如果∠1=∠D ,那么______∥________; (3) 如果∠A+∠B=1800,那么______∥________; 如果∠A+∠D=1800,那么______∥________; A D 如图(2) A B C D E F 1 2 3 4 如图(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教学设计

学科及章节七年级第五章课题相交线与平行线 课型_复习__ 备课人_徐安阔集体备课时间 _2018.4.1____ 上课时间一、课程标准解读 (一)课标具体要求 探索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二)课标要求分解 1.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等概念,探索并掌握他们的性质 2.理解平行线的概念,理解平行公理,能作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掌握平行线的三个特征,探索并证明平行线识别方法. 4.体会平行线的特征与识别的区别,并能运用平行线的识别与特征解决问题. 二、中考聚焦点 (一)中考聚焦点: 本章内容是中考考点之一,中考常以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形式呈现。纵观山东省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一般不单独出现,通常与三角形,四边形与圆综合出现,是以后学习几何图形的基础. 三、教材分析(教学重点) (一)教材地位与内容分析 1.教材按照先认识相交线和平行线及其相关知识,再探索平行线的条件,最后探索平行线的性质的顺序呈现知识在探索的过程中,训练学生进行简单的说理,并借助平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节难点是利用平行线的识别方法计算或说明.本节知识是以后学习几何图形的基础,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初中数学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2.本章主要是确认平行的性质和判定,并能解决推理和计算问题,学会合情推理和严谨的数学说理,并学会运用数学中类比思想. (二)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多种方法和平行线的性质,并能综合运用。 四、学情分析(教学难点、教法与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生大多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都能说出来,但是在做题过程中具体选用哪个性质和判定不能灵活应用,存在学生审题不严密、说理不严谨和步骤不规范等问题. (二)教学难点 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多种方法和平行线的性质,并能综合运用,以及步骤的书写(三)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是第七章的复习课,由于第7张前两节在单元检测前就完成了,所以本节课我先要对本章的重点知识以及某些易错知识进行复习,为后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做好铺垫。

相交线平行线证明格式专题训练

古符离初中七年级数学专题复习 相交线平行线证明格式专题训练 1.如图, (1)∵∠A=_________(已知) ∴AC∥ED(_________) (2)∵∠2=_________(已知) ∴AC∥ED(_________) (3)∵∠A+_________=180°(已知) ∴AB∥FD(_________) (4)∵AB∥_________(已知) ∴∠2+∠AED=180°(_________) (5)∵AC∥_________(已知) ∴∠C=∠1(_________) 2.如图,已知AD∥BC,∠1=∠2,要证∠3+∠4=180°,请补充完整证明过程,并在括号内填上相应依据:∵AD∥BC(已知), ∴∠1=∠3(_________), ∵∠1=∠2(已知), ∴∠2=∠3(_________), ∴BE∥DF(_________), ∴∠3+∠4=180°(_________). 3.完成下面推理过程: 如图,已知∠1=∠2,∠B=∠C,可推得AB∥CD.理由如下: ∵∠1=∠2(已知), 且∠1=∠CGD(_________), ∴∠2=∠CGD(等量代换). ∴CE∥BF(_________). ∴∠_________=∠C(_________). 又∵∠B=∠C(已知), ∴∠_________=∠B(等量代换). ∴AB∥CD(_________). 4.如图,点E在直线DF上,点B在直线AC上,若∠AGB=∠EHF,∠C=∠D. 则∠A=∠F,请说明理由. 解:∵∠AGB=∠EHF_________ ∠AGB=_________(对顶角相等) ∴∠EHF=∠DGF ∴DB∥EC_________ ∴∠_________=∠DBA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C=∠D ∴∠DBA=∠D ∴DF∥_________(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A=∠F_________. 5.填空并完成以下证明: 已知,如图,∠1=∠ACB,∠2=∠3,求证:∠BDC+∠DGF=180°. 证明:∵∠1=∠ACB(已知) ∴DE∥BC (_________) ∴∠2=∠DCF (_________) ∵∠2=∠3(已知) ∴∠3=∠DCF (_________) ∴CD∥FG(_________)

数学教案-平行线_教案教学设计

数学教案-平行线 教学目标1.认识平行线,初步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2.培养学生操作的初步技能.3.渗透分类的思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教学重点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教学难点1.理解“同一平面”.2.会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位置关系.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板书:同一平面两条直线)2.学生摆小棒.利用手里的小棒,每根小棒代表一条直线,每两根为一组,请你用这些小棒摆一摆,看看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你能摆出几种情况.两个同学一组可以互相合作、互相商量.二、探究新知.(一)教学平行线的概念.1.出示下列图形. 2.讨论:你能根据它们的位置关系给它们分分类吗?说出分类的理由.3.持不同分类方法的同学进行辩论.4.教师小结:表面上看起来不相交,如果把两条直线无限延长后相交于一点,看来今后不能先看表面现象,要看到其实质.5.教师讲解: 这两组直线表面不相交,延长后也不相交,这才是真正的不相交,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平行线.(板书课题:平行线)6.学生尝试概括:什么是平行线?7.教师出示长方体:

教师提问:这两条直线延长后相交吗?它们是平行线吗?8.师生进一步概括平行线的定义(给重点处加标记)学生讨论:平行线应具备哪几个条件?9.播放视频“平行线举例”.10.出示练习:下面各图中哪些是平行线;哪些不是? (二)教学平行线的性质.1.出示图形: 教师提问:你们所说的宽度是指哪一条线段?(板书:平行线间的距离)2.教师小结: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这是平行线的一个重要性质,这一特性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3.实践操作.(1)利用若干小棒摆,变换不同位置、方向,使它们互相平行.(2)小组合作:利用两根皮筋,使它们互相平行、两个小组合作,使其两两平行.三、画平行线.1.学生自学:平行线的画法(见第133页),并尝试画出一组平行线.2.演示视频“平行线画法”.3.教师小结平行线画法:靠紧、画线、平移、画线.4.探索与尝试:你还有其他画平行线的方法吗? 四、质疑小结.1.让学生看书并提出疑问,组织学生解疑.2.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小结:①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②性质: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③平行线画法:靠紧、画线、平移、画线.五、布置作业.完成第134页第1题.检验下面的各组直线,哪组是平行线,哪组不是平行线? 完成第134页第2题.检验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两条线段是平行的.

八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含答案)

平行四边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因此,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要时刻关注自己身边的一切事物,要善于用数学的思想解决现实生活当中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为自己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牢固的基石。 下面,以平行四边形为例,给同学们说明如下: 一、比较路线的长短 例1如图,是某城市街道示意图,AF∥BC,EC⊥BC,BA∥DE,BD∥AE。甲、乙两人同时从B站乘车到F站,甲乘1路车,路线B→A→E→F;乙乘2 路车,路线是B→D→C→F。假设两车速度相同,途中耽误时间相同,那么谁先到达F站?请说明理由。 分析:要判断甲、乙两人谁先到达F站,就是要判断二人所行走的路径 哪大哪小,即要比较两条线路的长短。首先我们可以把本题的实际问题构建 成数学模型——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的问题,其次,把线路1、2用线段 分别表示为:BA+AE+EF和BD+DC+CF,最后,再比较BA+ AE+EF和BD+DC+CF大小关系。 解:甲、乙两人同时到达。 理由如下: 延长ED交BC与G, 因为,BA∥DE,AF∥BC, 所以,四边形ABGD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AB=DG 因为,BA∥DE,BD∥AE 所以,四边形ABDE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BD=AE ,AB=DE , 所以,DE=DG 因为,EC ⊥BC , 所以,CD 是直角三角形ECG 的中线, 所以,CD=DE 因为,AF ∥BC , 所以,F 是EC 的中点,所以,FC=EF ,所以,DE=DG=AB= CD 故,BA+AE+EF=BD+DC+CF , 即B→A→E→F 与B→D→C→F 相等,因此,甲、乙两人同时到达。 二、说明理由 例2如图,某村有一个四边形池塘,在它四个角A 、B 、C 、D 处均有一棵桃数,该村准备扩池塘建养鱼池,既想使池塘的面积扩大一倍,有想保留原来的四棵桃树不动,使挖过的池塘更美观,想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请问能否实现。若能请设计,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分析:由于四棵桃树分别在四边形的顶点上,所以要想把池塘想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且使池塘的面积扩大一倍,那么,这四棵桃树应在平行四边形的边上,且应该每个边上都有一棵桃树,所以,我们可以经过四个顶点分别做对角线的平行线,如图所示,就能够解决此问题。 解:能够实现。理由如下: 连结AC 、BD ,二者相交与H ,再分别过A 、B 、C 、D 做MN ∥AC ,PQ ∥AC ,MQ ∥BD ,NP ∥BD ,那么,四边形ANBH 、BMCH 、CQDH 、DPAH 分别都是平行四边形,所以, ANBH ABH S S 平行四边形2 1=?;

平行线的证明

平行线的证明 1、平行线的判断 公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定理: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推理: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2、平行线的特征 公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定理: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典题精炼 1、定义与命题 【例1】下列语句是命题的是() A.作直线AB的垂线 B.在线段AB上取点C C.同旁内角互补 D.垂线段最短吗? 【变式练习1】下列语句不是命题的是() A.相等的角不是对顶角 B.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C.两点之间线段最短D.过点O作线段MN的垂线【变式练习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所有的定义都是命题 B.所有的定理都是命题

C.所有的公理都是命题D.所有的命题都是定理 【例2】下列命题中,属于假命题的是() A.若a⊥c,b⊥c,则a⊥b B.若a∥b,b∥c,则a∥c C.若a⊥c,b⊥c,则a∥b D.若a⊥c,b∥a,则b⊥c 【变式练习1】“一次函数y=kx-2,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是一个_______命题(填“真”或“假”). 【变式练习2】下列命题为假命题的是() A.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B.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C.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 D.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一条边的长与该边上的高的乘积的一半 【例3】命题“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题设是()A.垂直B.两条直线 C.同一条直线 D.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 【变式练习1】把“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写成“如果,那么”. 【变式练习2】在△ABC和△DEF中,∠A=∠D,CM、FN分别是AB、DE边上的中线,再从以下三个条件①AB=DE,②AC=DF,③CM=FN中任取两个条件做为条件,另一个条件做为结论,能构成一个真命题,那么题设可以是,结论是.(只填序号) 【例4】对于命题“如果∠1+∠2=90°,那么∠1≠∠2”,能说明它是假命题的反例是() A.∠1=50°,∠2=40°B.∠1=50°,∠2=50° C.∠1=∠2=45°D.∠1=40°,∠2=40°

新北师大版八年数学上册平行线的判定教案

a b 1 2 7.3平行线的判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公理证明平行线的两个判定定理,并能简单应用这个两个判定定理; 2、初步了解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证明定理的思路和证题过程,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证明的步骤、格式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几何中推理的严谨、结论的确定,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教学重点:平行线判定定理的证明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平行线判定定理证明的思考方法以及书写格式。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探索讨论法,学案导学法。 教具:多媒体,三角板、导学卷、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引入新课 1、从奖状、双杠等实物说明判断两直线平行的方法。 2、平行线的定义是什么? 3、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互相平行呢?你能写出几种判定方法? 公理:_________,两直线平行. ①_________,两直线平行. ②_________,两直线平行 从公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来证明其他的两个真命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探究(一)(师生共同探究)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是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将上面判定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条件是:,结论是:。 教师示范用规范的语言书写这个真命题的已知、求证,并写出它的证明过程. 已知:如图,∠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 截出的内错角,且∠1=∠2. 求证:a∥b c 3

2 3 1 C A B D 总结: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这是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一。可以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探究(二)(学生合作探究)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是平行线的另一个判定方法。 1.指出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画出图形,结合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 2.说说你的证明思路,写出证明过程。 已知:如图,∠1和∠2是直线a 、b 被直线c 截出的同旁内角,且∠1 与∠2互补。 求证:a ∥b . 总结:我们经过推理的过程证明了这个命题是真命题,我们把这个真命题称为: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二。可简单地写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学生总结归纳:证明一个命题的一般步骤: (1)弄清条件和结论; (2)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图形; (3)根据条件和结论写出已知、求证; (4)分析证明思路,写出证明过程. 三、学以致用 1、我们可以用如下图所示的两块同样的三角板作出了平行线,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2、课本随堂练习、习题7.4第1题、第4题 3、导学卷第四部分 四、当堂测试 已知:如图,∠DAB 被AC 平分,且∠1=∠3. 求证:AB ∥CD. 证明:∵ AC 平分∠DAB ( ) ∴ ∠1=∠2 ( ) ∵ (已知) ∴ (等量代换) ∴ AB ∥CD ( )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1、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有哪几种? 2、证明一个命题的一般步骤: 作业:导学卷第六部分 a b c 1 3 2

平行线练习(应用拓展)

1、如图所示,在ABC ?中,ABC ∠和ACB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 ,过点O 作DE ∥BC ,交AB ,AC 于点D ,E ,若4080ABC A ∠=?∠=?,,求BOC ∠的度数。 2、在同一平面内有直线1232008,,,,l l l l ,如果12l l ⊥,2l ∥3l ,34l l ⊥,4l ∥ 5,l 按此规律继续下去,请你判断1l 与2008l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 由。 3、细观察,找规律。下列各图中的MA 1与NA n 平行。 N N A 3 2 A M N A 3 A 5 A 4 3A 2 N M ④ ③ ② ①…… (1)图①中的∠A 1+∠A 2=____度,图②中的∠A 1+∠A 2+∠A 3 =____度, 图③中的∠A 1+∠A 2+∠A 3+∠A 4=____度,图④中的∠A 1+∠A 2+∠A 3+∠A 4+∠A 5=____度,……, 第⑩个图中的∠A 1+∠A 2+∠A 3+…+∠A 10=____度 (2)第n 个图中的∠A 1+∠A 2+∠A 3+…+∠A n =________ ___。 4.如图是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C=90°,沿折痕AD 折叠纸片,使点C 恰好落在AB 边上的E 点,连接DE,则 下列结论①DE ⊥AB; ②∠BDE=2∠CAD; ③AD ×DE=CD ×AE; ④DA 平分∠CDE.其中正确的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若点P (m -1, m )在第四象限,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10<m D .1>m 5.如图,在长方形ABCD 中,点(-3,5),C(9,-1),把四边形ABCD 沿 EF 翻折,使得D,C 分别落在M,N,ME 交BC 于G. (1)写出B,D 两点的坐标; (2)若∠EGF 比∠EFG 大6°, 求∠AEG 的大小; A D E O B C 【第1题图】 B

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第2讲 平行线得性质及其应用 考点·方法·破译 【例1】如图,四边形ABCD 中,AB ∥CD , BC ∥AD ,∠A =【解法指导】 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变式题组】 01.如图,已知AD ∥BC ,点E 在BD 得延长线上,若∠ADE =155°,则∠DBC 得度数为 ( ) A .155° B .50° C .45° D .25° 02.(安徽)如图,直线l 1 ∥ l 2,∠1=55°,∠2=65°,则∠3为( ) A . 50° B . 55° C . 60° D .65° 03.如图,已知FC ∥AB ∥DE ,∠α:∠D :∠B =2: 3: 4, 试求∠α、∠D 、∠B 得度数、 【例2】如图,已知AB ∥CD ∥EF ,GC ⊥CF ,∠B =60°,∠EFC =45°,求∠BCG 得度数、 【解法指导】平行线得性质与对顶角、邻补角、垂直与角平 分线相结合,可求各种位置得角得度数,但注意瞧清角得位置、 【变式题组】 01.如图,已知AF ∥BC , 且AF 平分∠EAB ,∠B =48°,则∠C 得得度数=_______________ 02、如图,已知∠ABC +∠ACB =120°,BO 、CO 分别∠ABC 、∠ACB ,DE 过点O 与BC 平行,则∠BOC =___________ 03.如图,已知AB ∥ MP ∥CD , MN 平分∠AMD ,∠A =40°,∠D =50°,求∠NMP 得 度数、 【例3】如图,已知∠1=∠2,∠C =∠D . 求证:∠A =∠F 、 【解法指导】 因果转化,综合运用、 A B C D O E F A E B C (第1题图) (第2题图) E A F G D C B B A M C D N P (第3题图) C D A B E F 1 3 2

七年级平行线的证明练习题

七年级平行线的证明练习题(8) 1、已知∠1与∠2是对顶角,且∠1=30o,则∠2= 。 2、如果两个锐角的和是 ,则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 ,则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3、若∠1=30o,则它的余角是 ,它的补角是 。 4、若∠1=50o,则它的余角是 ,它的补角是 。 5、若∠2=110o,则它的补角是 ,它的补角的余角是 。 6、若∠1与∠2互余,∠3和∠2互补,且∠3=120o,那么∠1= 。 7、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 和 两种。 8、平面内,过一点 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9、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 最短。 10.如图,若直线a ,b 被直线c 所截,在所构成的八个角中指出,下列各对角之间是属于哪种特殊位置关系的角? (1)∠1与∠3是 ;(2)∠5与∠7是 _; (3)∠1与∠5是 ;(4)∠5与∠3是 ; (5)∠5与∠4是 ;(6)∠8与∠4是 ; (7)∠4与∠6是 _;(8)∠6与∠3是 ; (9)∠3与∠7是 ;(10)∠6与∠2是 _. 11、如图,∠1 =∠2=55°,∠3等于多少度?直线AB 、CD 平行吗?说明你的理由。 解:AB ∥CD. 理由:∵∠1=∠2=55° (已知) ∴∠3= = (对顶角相等) ∴∠1=∠3 (等量代换) ∴ ∥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2、如图,在△ABC 中,∠B=38°,∠C=62°,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求∠ADB 的度数。 13、如图所示。 (1) ∠1与 是同位角。 (2) ∠1与 是同旁内角。 (3) ∠1与 是内错角。 14、如图所示, (1)∵∠1=∠4 (已知) ∴ ∥ ( ) (2)∵∠2=∠4 (已知) ∴ ∥ ( ) (3)∵∠1+∠3=1800 (已知) ∴ ∥ ( ) 15、推理填空: (1)∵∠A =∠ (已知), ∴AC∥ED ( ); (2)∵∠2 =∠ (已知), ∴AC∥ED ( ); (3)∵∠A +∠ = 180°(已知), ∴AB∥FD( ); (4)∵∠2 +∠ = 180°(已知), ∴AC∥ED( )。

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题:人教版七年级下 5.2.2平行线的判定(1) 授课教师:北京市前门外国语学校 郝宏文

5.2.2平行线的判定(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从“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的活动过程中发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2)会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判定两直线平行,初步学会用几何语言进行简单推理和表述。 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图形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自己地探索过程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索、交流、成功与提升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大胆猜想、推理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三、教学难点: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 四、教学教具:多媒体、三角板、直尺 五、教学方法:启发式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平行公理及其推论,如何用平行线的定义及平行公理的推论来说明两直线平行(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如果用平行线定义难以说明两条直线没有交点,平行公理的推论对条件要求较强,要有三条平行线,且其中的两条分别与第三条平行。你能否运用这两种方法来说明下面这两个问题的道理? 如果只有a、b两条直线如何判断他们是否平行呢?说明这两个途径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有没有其他的途径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的方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二)新授

321 G H F E D C A B A B C D E 12 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1)让学生回忆并叙述上节用三角板和直尺过一点P 画已知直线AB 的平行线的过程,你能发现这种画法实际上是画一对什么角相等吗?(让学生观察图形后回答,这两个角是直线AB 、CD 被EF 截得的同位角)。 判定方法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记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结合图形,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述平行线判定公理: ∵∠1=∠2 (已知) ∴a ∥b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练习: 1.已知∠1=54°, 当 时, AB ∥CD ? (2)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的推导 先采用探讨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去思考,能不能从内错角之间的关系或同旁内角之间的关系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呢? 让学生观察图形分析∠1与∠2在什么条件下满足判定方法1,引导学生分析角之间的关系,发现新结论: 判定方法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简称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结合图形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述上面的推理过程 已知:直线AB 、CD 被EF 所截,∠1=∠2, 求证:AB ∥CD 证明:∵∠1=∠2(已知) ∠1=∠3(对顶角相等) ∴∠2=∠3(等量代换) ∴AB ∥CD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练习:已知:∠1=∠A=∠C,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平行线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理解平行线的概念,正确地表示平行线,掌握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和平行线的性质能综合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证明和计算。 教师讲课要求 知识要点:请学生看一下准备上课 1. 平行线的概念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注意: (1)在平行线的定义中,“在同一平面内”是个重要前提; (2)必须是两条直线; (3)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相交或平行,两条互相重合的直线视为同一条直线。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以这两条直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以及它们的公共点个数m进行 2. 平行线的表示方法 图7 D C B A 平行用“∥”表示,如图7所示,直线AB与直线CD平行,记作AB∥CD,读作AB 平行于CD。 3. 平行线的画法 4. 平行线的基本性质 (1)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2)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 5.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4)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5)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同时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6. 平行线的性质: (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记: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记: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记: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平行线的判定优秀教案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新教材《几何》第一册第二章第五节 平行线的判定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判定定理;理解判定公理的形成、判定定理的证法,了解表达推理证明的方式。 ?使学生能根据判定公理及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 2.智能目标 ?通过“转化”及“运动——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 ?此外,本节课的教学中还介绍了两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即化归和分类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公理的概括与定理的证明。难点是定理形成过程中的逻辑推理及其书面表达。 【教学方法】 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三角板、两根细铁棍、投影胶片、投影仪、计算机及多媒体CAI课件。 【引导性材料】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平行线的意义已有了较深的认识,但这种认识仅是直观的、感性的认识,而要来说明两直线平行,还只有两个途径:平行线的定义及平行公理的推论,其中平行公理的推论对条件要求较强,要有三条平行线,且其中的两条分别与第三条平行。如果用平行线定义更难以说明两条直线没有交点,因而,需要通过其他途径寻找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更普遍的方法。 【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上节课的知识 首先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所讲的平行线的定义、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然后让学生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并说明道理: 1.两条直线不相交,就叫做平行线; 2.与一条直线平行的直线只有一条; 3.如果直线a、b都和c平行,那么a、b就平行。

其中第一小题若学生答错,则作教具演示以矫正;第二小题若学生答错,使学生看横格纸以矫正;第三小题叫一名学生口答,而后师生共同纠正。 二、讲授新知识 1.平行线判定公理 (1)提出新问题:如果只有a、b两条直线,如何判断它们是否平行? 教法说明: 由于前面已经复习了平行公理的推论,因为估计学生会说“再作一条直线c,让c//a,再看c是否平行于b就行了”。而后再以“如何作c,使它与a平行?作出c 后,又如何判断c是否与b平行”追问,使学生意识到刚才的回答似是而非、需要找新的方法后,进一步启发学生,能否由平行线的画法找到判断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让学生过已知直线a外一点p画a的平行线b。而后用三角板、细铁棍分别演示同位角是45°和60°地平行的情况。 (2)进行观察比较,得出初步结论 由刚才的演示发现:画平行线仍借助了第三条直线,但是要用与a、b都相交的第三线,根据“三线八角”的名称,在画平行线的过程中,实际上是保证了同位的两个角都是45°或60°,……因此,得出“猜想”: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3)用计算机演示运动……变化过程,得出最后结论。 教法说明: 先提出问题“会不会有某一特定时刻,即使同位角不等两直线也平行呢?”以引出运动——变化的实验。在观察实验之前,首先让学生认清∠a和∠β角(如图1所示),而后开始实验。使学生充分观察,并得出结论:当∠β≠∠α时,a不平行于b;而不论a取何值,只要∠β=∠α,a、b就平行。再引导学生自己表达出结论。 并告诉学生这个结论称为“平行线的判断公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就两条直线平行。 图1 (4)及时巩固,及时反馈。 用变式图,让学生完成如下两个练习题。 练习1:如图2-1所示,∠1=150°,∠2=150°,a//b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