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世纪大学与中国古代早期书院的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1
欧洲中世纪大学与中国古代早期书院的比较
欧洲中世纪大学与中国古代早期书院有许多相似点与不同点,具体可以从产生背景,教学活动与教育目的,教学方法,办学精神四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产生背景
中世纪大学产生背景是:西欧封建制度在11—12世纪进入发展的顶峰时期,王权日渐强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生产稳步上升,手工业逐渐成为专门的职业。城市开始形成。新兴的城市市民阶层成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自发组织起行会并产生了行会制度。书院一词始于唐朝,宋代初期得到迅速发展。其产生的背景是:首先,唐代佛教发展,当时,佛教开展译经、著书、讲学等活动,并且有自己的办学方式和讲学制度。书院受其影响,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其次,等级授田制受到破坏,社会上出现的庶族地主为了自己的利益,要求学术自由。另外,宋朝中期,手工业商业繁荣,书院大多出现在这些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
二.教学活动与教育目的
中世纪大学作为城市商业复兴的产物,适应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复兴的需要,他的教育目的具有很强的社会实用性。在课程设置上,也力求实用,所以,大学教育主要是职业教育。与大学一样,书院也具有强烈的实用理性色彩。
但由于书院创办人学术观点的不同,课程设置也不同。比如南宋的陈亮、叶适就主张培养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事功人才,而宋代的主流书院却是从伦理政治角度而不是经济发展角度去思考社会问题。
三.教学方法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是学术演讲和学生辩论,并配以大量的练习,用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大学课堂上的争辩发展了一种批判精神。与大学一样,书院也十分注重学术演讲与辩论,主要由教师的讲学和师生之间的问答,形式可分为学术讲学、讲会讲学和教化讲学。总的来说,学院和大学在教学方法上都存在着共同的特点:教学与学术研究结合,自由讲学,大大活跃了学术氛围。
四.办学精神
大学和书院在办学精神上都表现出相似的开放性、研究性和独立性。
(1)从开放性来说,大学的师生来源遍布欧洲各国,为了共同的求知目的聚集在一起。而作为私学的学院比起官学更具开放性,凡愿学之士,无所谓等级贵贱、年龄长少,均可以投奔书院,择师而学。而书院大师往往虚怀若谷,来者不拒,并以此倡学一方,努力开创自家的学派特色。
(2)从研究性的角度来说,大学作为行会的性质,从一开始就拥有独立管理权,并在不懈的斗争下,为自己获得了罢教和迁校自由权等权利,大学由此获得了部分精神自由,这对学术的自由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书院兴起以后,却并未像中世纪大学那样为自己谋取“特权”,而是仍然按照自己的特有方式进行独立办学,独立研究。
(3)从相对独立性的角度来看,大学和书院的学术研究都是受限制的,他们不可能从根本上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本身。大学的宗教色彩非常浓厚。而学院虽然注重相互争鸣的学术研究,但是书院大师在维护宗法制度这种根本问题上则是一致的。书院的自由讲学与学术研究只有在没有触犯统治阶级利益和封建集权秩序的前提下,才能存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