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人开心子女放心的几种养老模式

老人开心子女放心的几种养老模式

老人开心子女放心的几种养老模式
老人开心子女放心的几种养老模式

老人开心子女放心的几种

养老模式

一、传统的养老模式,养儿防老

即子女来照顾老人的晚年生活。

二、以房养老

“以房养老”也被称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或者“倒按揭”。是指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或者出租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

三、养老院

即养老院养老。

1.大型养老机构,老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如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院、颐养院、养老院等等。主要提供生活、医疗、健身、心理等方面的服务,一般还具有精神卫生式、休闲康复式、临终关怀式、医疗救助式、才艺特长式、完全自理式、介助介护式、综合式等特色服务。

2.家庭式小型养老院

即开办者利用自有住房,在照料自家老人的同时,招收社区老人养老。小型家庭养老院床位设置一般为6~15张,由开办者家庭成员为老人服务,具有易于开办、资金投入少、家庭气氛浓、服务细致周全等特点,深受社区老人的欢迎。全市小型家庭养老院现已发展到20多家,有的还通过连锁经营扩大了服务规模。

四、居家养老模式(虚拟养老院)

虚拟养老院,就是政府建立一个信息服务平台,当老年人有服务需要时,拨一个电话给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就会按照老年人的要求,派服务企业员工上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同时对服务质量进行监督。虚拟养老院实现了居家专业化养老。

想养老还不想到养老院去?可以参加“居家养老”,养护员上门伺候您。

五、异地养老模式

即老人在当地养老机构或中介机构登记,由养老机构或中介机构联系到外地养老机构养老。

1.异地疗养型

指一些身体健康状况欠佳但可以远行的老年人,到环境优美、气候适宜地区的养老院或疗养院进行疗养的一种异地养老方式。如有哮喘病的老年人可以到气候始终温暖如春的云南去疗养。此种方式适合所有老年人尤其是体弱或有慢性病者,但往往费用较高。

2、休闲度假型

适合想到外地休闲度假的老年人。可选择环境比较幽静、安逸,适合休闲养老、修身养性的养老院入住。

3.旅游观光型

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旅游观光的一种异地养老方式。不仅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美丽的风光。还能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适合身体健康及经济能力较好的老年人。

4.候鸟式安居型

是指冬天到南方过冬,夏天到北方避暑的一种异地养老方式,适合所有老年人。因为过冷、过热都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常常是发生意外的诱因。异地生活对于一些季节性发作频繁的疾病(如哮喘)还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六、日托养老模式

想白天到养老院与老伙伴们玩,晚上回家睡觉?行,有日托养老。即“朝至夕归”式养老,功能设施与托儿所相近,多数由街道或社区兴办,内设活动室、休息室、餐厅及老年课堂等设施,老人白天集中活动,中午供应饭食,晚上各自回家,既使老人得到很好的照料,又满足了老人们的居家需求。如今养老模式五花八门、各式各样,老年人在选择养老方式时,应综合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生活习惯、经济能力及爱好等。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总之要让自己住着舒服、住着开心才行。

但是很多的老年人都觉得还是在自家的房子里养老比较舒服自在,可问题来了,子女都在外工作,谁要陪?谁来照顾?

不管哪种养老方式,老人都需要走出去,接触社会,楼道电梯专注解决老人、残障人上下楼困难的问题,非常道愿意成为老人与阳光的桥梁,让老人不再闷坐屋中。

20xx年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状况调查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7050-69 20xx年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状况调查报告(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20xx年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状况调查 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老年人养老问题越来越被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所重视与关注,而老年人群体中,“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在研究老龄问题时,常常把无子女或有子女但与父母分开居住,只剩父母单独生活的这类老人喻为“空巢老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这类老年人已超过老年人总数的50%。伴随城镇化的加快,农村中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求学的人数愈来愈多,促使“空巢老人”也不断增多。“空巢老人”群体的不断扩大,给社会保障带来严峻的挑战。如何更加关心“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最近,我们在江西宜丰县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形成了调查报告。

目前,该县有常住总人口29.15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39127人,占总数的13.42%,其中农村老年人28849人,占全县老年人口的73.7%。农村“空巢老人”占农村老年人总数的57%。为准确了解该县农村“空巢老人”的情况,我们重点调研了这类老人的家庭生活状况,主要是老人的基本情况、经济状况、医疗保障、精神生活、权益保障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调研中的农村“空巢老人”专指无子女或有子女但子女不在本乡辖区内居住的、只剩老年独自生活的、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基本缺失的老年人。我们对该县16个乡(镇、场)“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摸底统计,对该县潭山、双峰、石花尖、新昌、石市等五个乡(镇、场),每个乡(镇、场)按二个村60周岁以上“空巢老人”进行抽样,采取点面结合,随机抽样,上户问卷调查等方法,辅以一定的座谈会形式,收集有效样本57个。现根据调查情况和我们的初步研究,就全县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存在的突出问

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

空巢家庭的养老问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空巢老人现象日益凸现。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各种迹象表明,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老人家庭的主要模式。而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已成为新时期农村老龄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农村社会关注的新焦点。如何化解他们的养老困境,已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 (一)劳动和经济负担较重。随着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而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状况日益严重。他们参加农业劳动的比例高达80%。同时,外出打工的子女多数也将承包的土地交由父母耕种,这样一来无疑加重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劳作负担。本该颐养天年的他们,真可谓苦不堪言。 (二)农村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伴随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身体机能衰退,健康状况明显下降,患病率也随之上升。尽管很多地方实行了农村医疗合作,空巢老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仍有不少人连补偿起付标准线以下的费用也负担不起。每次病痛发作,吃一些廉价的止痛药,隐瞒自己病情不说。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节俭,舍不得花钱看病。 (三)缺乏幸福感,孤独无助。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在独居的和没有配偶的老人中,感到孤寂的比例更高。在农村,青壮年很多是夫妻双双外出谋生,加剧了农村家庭的空巢化与老人的养老难问题。外出的青壮年把小孩接去一同生活后,留守老人不但在生活上受影响,连起码的精神慰藉也没有了。 二、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社会的变迁改变了家庭的各种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中青年进城务工,造成许多农村老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这样就导致了空巢家庭的出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直接带来了经济发展以及个人收人的提高,客观上有利于增强对老年保障的经济支付能力;另一方面直接改变了农业单一的生产方式,促使更多的青壮年子女在外寻求发展机会。 (三)现代价值观念的冲击加剧。在经济的转型期,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对传统家庭文化的冲击很大,有“万事孝为先”的传统受到了挑战。在市场经济浪潮面前,年轻一代更看重经济关系,家庭成员的地位不再是依靠年龄和经验,而是获取经济资源的能力、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力和社会关系网络。而所有这些,恰恰是农村空巢老人相对缺乏或日益减少的资源。这就间接促使了家庭成员角色的重新定位,进一步加剧了空巢家庭的产生。地位的缺失又更加导致处境的恶化,使这些空巢老人“弱上加弱”。 三、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建议 (一)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实现农村养老的社会化。社会化的养老方式,是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制度。目前,农村老人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家庭赡养,而子女的外出务工并不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援助,这就意味

2021年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状况调查报告

2021年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状况调查报告 After reading or practice, get the feeling, and after reflection and summary,to guid the work or life. 姓名: 班级(单位): 日期:

2021年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状况调查报告 温馨提示:本文是通过读书或实践后,对某个事件、某个现象、某个问题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性文章。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后套用。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 老年人养老问题越来越被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所重视与关注, 而老年人群体中, 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在研究老龄问题时, 常常把无子女或有子女但与父母分开居住, 只剩父母单独生活的这类老 人喻为空巢老人。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这类老年人已超过老年人总数的50%。伴随城镇化的加快, 农村中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求学的人数愈来愈多, 促使空巢老人也不断增多。空巢老人群体的不断扩大, 给社会保障带来严峻的挑战。如何更加关心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 最近, 我们在江西宜丰县进行了实地调研, 并形成了调查报告。 目前, 该县有常住总人口29.15万人, 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39127人, 占总数的13.42%, 其中农村老年人28849人, 占全县老年人口的73.7%。农村空巢老人占农村老年人总数的57%。为准确了解该县农村空巢老人的情况, 我们重点调研了这类老人的家庭生活状况, 主要是老人的基本情况、经济状况、医疗保障、精神生活、权益保障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调研中的农村空巢老人专指无子女或有子女但子女不在本乡辖区内居住的、只剩老年独自生活的、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基本缺失的老年人。我们对该县16个乡(镇、场)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摸底统计, 对该县潭山、双峰、石花尖、新昌、石市等五个乡(镇、场), 每个乡(镇、场)按二个村60周岁以上空巢老人进行抽样, 采取点面结合, 随机抽样, 上户问卷调查等方法, 辅以一定的

城市老年人居住方式研究

王江萍:城市老年人居住方式研究 城市老年人居住方式研究 王江萍 【摘要】居住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有关老年人的居住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根据社会调查所获取的资料,结合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对目前中国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理想的城市老人的居住方式。 【关键词】老年入;居住方式;养老;理想方式 完善的居住条件和令人愉悦的物质环境,对于 所有人的幸福生活都是必要的,理想的居住方式对 于任何人的生活质量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为其 住所实际上就是其所有活动的中心,而适宜的居住 环境和居住方式对于老年人尤为重要,它有利于老 年人保持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减少对政府各类援 助的需要。2000年4月我们对武汉市部分社区居 家老人和中青年人进行了老年居住问题的调查,该 调查在武汉三镇各选取一个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小 区,按随机抽取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被访问的老 年人中60~70岁的占58.3%,70~80岁的占 28.3%,另有13.4%的老人80岁以上,居家老人 的问卷共回收187份(男性占43.3%,女性占 56.7%),中青年的问卷共回收92份,调查结果基 本真实有效。 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武汉市老年人的居住方式 以与子女同住为主占65.2%。有47.6%的老人希 望与子女共同生活,52.4%的老人希望与子女分开 居住;现与子女同住的老人有64.8%认为这种方 式很理想,而有35.2%的老人则希望能分开居住; 现与子女分开住的老人有84.6%仍愿与子女分开住,15.4%的则希望与子女同住(表1)。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中国老人“养儿防老”的观念正发生 表1老人居住方式调查结果 现在的居住人比例希望与子女比例希望独居比例方式数%同居的人数(%)的人数(%) 与子女同住12265.27964.84335.2 未与子女同住6534.81015.45584.6 合计1871008947.69852.4 252图1在宅养老独居老人对居住方式的选择 着变化,转而更注重生活质量。 调查表明,虽然有52.4%的老人理想的居住方式是独居,但大都选择住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生活,其中有82%的老人愿住在普通的住宅里,而与子女同社区近邻者居多数(图1)。这说明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居家养老仍占据重要地位。另外,在选择独居的老年群体中,不同年龄层选择独居的方式也不同,一般情况下年龄越高的老人选择独居方式的越少,这是由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及对传统居住方式的认可度决定的。当然,老人选择独居也并非完全割断与子女的联系,在空间上和心理上仍有与子女接近的愿望。 中青年人对未来老年人居住方式选择的调查结果显示,现在的青年一代(20~25岁)仅有28.5%,中年人(40~50岁)有42.8%,希望将来与子女住在一起(表2)。当他们进入老年时, 我国的各种养老机构已很完善,其中很多人会选择

2019年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状况调查报告

2019年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状况调查报告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老年人养老问题越来越被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所重视与关注,而老年人群体中,“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在研究老龄问题时,常常把无子女或有子女但与父母分开居住,只剩父母单独生活的这类老人喻为“空巢老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这类老年人已超过老年人总数的50%。伴随城镇化的加快,农村中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求学的人数愈来愈多,促使“空巢老人”也不断增多。“空巢老人”群体的不断扩大,给社会保障带来严峻的挑战。如何更加关心“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最近,我们在江西宜丰县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形成了调查报告。 目前,该县有常住总人口29.15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39127人,占总数的13.42%,其中农村老年人28849人,占全县老年人口的73.7%。农村“空巢老人”占农村老年人总数的57%。为准确了解该县农村“空巢老人”的情况,我们重点调研了这类老人的家庭生活状况,主要是老人的基本情况、经济状况、医疗保障、精神生活、权益保障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调研中的农村“空巢老人”专指无子女或有子女但子女不在本乡辖区内居住的、只剩老年独自生活的、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

基本缺失的老年人。我们对该县16个乡(镇、场)“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摸底统计,对该县潭山、双峰、石花尖、新昌、石市等五个乡(镇、场),每个乡(镇、场)按二个村60周岁以上“空巢老人”进行抽样,采取点面结合,随机抽样,上户问卷调查等方法,辅以一定的座谈会形式,收集有效样本57个。现根据调查情况和我们的初步研究,就全县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江西宜丰县农村“空巢老人”的调研基础情况 (一)基本情况 全县“空巢老人”总户数2554户,总人数3538人。按年龄分类:60—69周岁1567人,70—79周岁1088人,80—89周岁728人,90周岁以上155人;按性别分类:男2235人,女1303人;按有无子女分类:无子女老人1287户,子女未住一起1267户;按经济状况分类:低保户363户,低保边缘户659户,非困难家庭1532户;按居住形式分类:独居1288户,与老伴同住1266户。 (二)经济状况 在上户调查的57户中,独居26户(其中无子女者8户)、与老伴同住28户、与智障儿子同住1户、与孙子女同住1户、与年迈母亲同住1户。总体看来,这些老人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以

城市老人养老护理的5种模式

城市老人养老护理的5种模式 随我国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多,许多不同模式的养老护理方式应运而生。目前我国城市老人的养老护理模式主要有:老年护理院、养老院、家庭病床、居家养老和社区照顾5种模式。1老年护理院 老年护理院是指为老年人提供集体居住,并且具有相对完整的配套服务设施机构。 但是这种养老护理方式经济费用高,无论是给老人还是其子女都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而且在老年护理院里老年人没有家的归属感,并且伴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所以说老年护理院也未臝得多数老年人的青睐。 2养老院 养老院又称敬老院,是指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社会福利性组织。这种养老护理方式一般适于经济收入不乐观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老年人,养老费用基本由国家承担,提供给老人基本的生活保障。 某些养老院缺乏相对完整配套的医疗服务设施,对于慢性病多发的老年群体而言,无疑是一种缺陷。所以相对于当今的现实而言,这种养老护理模式是不为提倡的。 3家庭病床 家庭病床是指医疗单位对适合在家庭条件下进行检查、治疗和护理的某些患者,在其家庭建立的病床。家庭病床特别适用于老年人,因为大部分老年人患有慢性病,需要长期的治疗与康复,而家庭病床既能解决这种需求又能解决经济费用,具有方便、经济、环境熟悉的优点。但是家庭病床增加了子女的负担,尤其是对于现代“四二一”式的家庭。对于家庭小型化的社会发展趋势而言,家庭病床模式的养老护理似乎背道而行。况且家庭病床在养老护理方面还有待于完善。 4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即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养老服务为外围,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6]。居家养老护理模式是一种新兴的养老方式,具有经济、实用、灵活、相对专一等特征,多适于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与护理。在这种养老护理模式中,社区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心理咨询、医疗护理等服务,并且与老年人联系方便、及时。 在我国许多城市居家养老护理模式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例如:在宁波海曙实行的“政府购买服务”,即由当地政府出资,向非营利组织——宁波海曙区星光老年协会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社区落实居家养老人员,每天上门为辖区内600余名高龄、独居的困难老人服务[7]。这种新兴的养老护理模式,目前适于我国人口老龄与高龄化趋势,同时也被人们所青睐。 5 社区照顾 社区照顾是被西方国家广泛运用的概念。苏珊特斯特认为:最广泛的社区照顾包括室内保健、居住地保健和福利机构服务、日间照顾服务,以及有助于保证老人生活质量的社交的、休闲的和教育的设施等等。换句话说:社区照顾包括了对居家老人的所有照顾[8]。我国目前城市老人的“社区照顾”界定为:自国家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下,以社区为依托,为满足日常生活自理有困难的城市老人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而提供的养老服务。 这种老年人的养老护理模式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养老护理方式而探求的适于中国国情与老龄化现状的一种养老护理方式。具有社区照顾功能的全方位性、社区照顾资源的多元性等优势,与居家养老相比更为系统与全面,与政府的扶持功能更贴切。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它更适用于所有城市社区的老年人养老护理。

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及解决对策

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及解决对策 安证兴 【摘要】社会发展的进程总是以惊人的速度不断的发展和不断的深化。然而伴随着这种日新月异的变化,西方的发展成果和文明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开始传入中国,使得我们的家庭规模越来越趋向于核心化,这也就潜在地促使“空巢”这一现象在我国逐渐的普遍化,而空巢老人的人数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他们有的也许是自己主动选择空巢,有的也许是被动的选择空巢。而如今在养老这个大难题的背景下,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是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式,积极寻求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势在必行。 【关键词】空巢老人;困境;解决途径 Empty Nester city pens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An Zhengxing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is always at an amazing speed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continuous deepening. However, along with this change rapidly changes, achievements and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began in a variety of ways to make our China, family size tends to the core, it is the potential to the phenomenon of "empty nest" in our country generally gradually, but the number of Empty Nester showed a linear upward trend, some of them may be on their own initiative choice of empty nest, or perhaps choose empty passive. And now in the pension problems in the background, the pension problem Empty Nester is facing a very severe form, so that we actively seek approach is really imperative to solve this problem. 【Key word】Empty Nester; The mire; solution 2000年我国在进行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时候,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中国在那个时候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队伍。在整个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空巢”问

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

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探析 方 云 毛 伟 高 荣 1 苏普玉 1 (安徽医科大学2007级妇幼卫生专业,安徽合肥230032)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中国〔中图分类号〕R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2)04-0881-03;doi :10.3969/j.issn.1005- 9202.2012.04.108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No.20100344)1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 通讯作者:苏普玉(1980-),男,讲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公共卫生学研 究。 第一作者:方 云(1989-),女,在读本科,主要从事妇幼专业研究。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口数量也居世界首位;同时,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至2009年,中国老龄化率已达到11.6%,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53亿,其中农村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接近70%,我国目前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与速度均高于城市 〔1〕 。因此,在新形势下探讨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模式具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1 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的现状 自1978年以来,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农村养老模式亦在随之转型,历史上自然经济状况下以土地为核心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冲击,广大农村地区显现出多种养老模式并存的景象,也出现一些新型的养老模式,如社区养老、养老保险、以房养老等。每种养老模式各有其优劣势,影响农民选择不同养老模式的原因也不尽相同。现今,中国两代人分居现象较为普遍,一些老年人的养老观念也在发生改变,虽然仍趋向 于家庭养老,但已开始接受一些新型养老模式。不同的养老模式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不同,使得城乡、国内外的养老模式具有较大差异。一些新型的养老模式在农村也面临着一定挑战,同样也蕴有巨大的机遇。良好的养老模式对老年人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的老年人有更好的生活状态,而那些未婚的和那些被报道有巨大家庭冲突的老年人则生活状态较差。1.1我国农村现有几种养老模式的利弊1.1.1 家庭式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是中国最古老的养老方 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子女、配偶或其他直系亲属为老年人提供经济、生活和精神照顾,以保障的老年人基本生活。家庭养老体现了代际间经济上和生活上的互惠互助。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迁移,老年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作用越来越小,使得老年人在家庭中的优势地位逐渐丧失;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空巢老人逐渐增多,老人寂寞的问题也日益突出。1.1.2 机构式养老模式 老年公寓虽然较大,设施和服务均 较齐全,便于同龄娱乐、医疗照顾以及专项服务,但前期资金投入高,直接导致收费较高,超过了一般农村老年人承受标准,并且减弱了老年人与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联系,造成了部分子女弘扬美德的感情剥离,增加了疾病的传播风险。其他如养老院 、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模式创新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模式创新 【摘要】针对当前农村空巢老人所而临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身心健康等方而的困难,反思当前我国养老模式的实际和不足,文章提出了建立社会支持网来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思路,对已有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继承和创新,可为有关组织和个人研究农村地区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模式社会支持网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趋势已成为小争的事实,然而,作为老年人中一个特殊群体的空巢老人,其数量和比例的不断攀升已使得我国老年工作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空巢问题已日渐凸显,有预言,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城市和许多农村地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种种迹象也表明,空巢问题已成为新时期人们谈论人口、养老等问题的焦点,而农村地区的空巢问题更成为当下老年工作的重大课题。 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困难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养儿防老”的观念和做法相对普遍。人们偏好以多子多福、儿孙满堂的大家庭为荣,认为几代同堂、兄弟小分的联合家庭、扩大家庭是繁荣幸福的象征。然而,如今家庭的日渐核心化、空巢化,使得空巢老人在经济上依靠子女供

养变得困难,日常生活照料、医疗卫生护理失去了依靠,精神失去了寄托、心理缺少了抚慰,使得空巢老人在各方面都面临诸多困难。 经济上,农村空巢老人依然承担着巨大的经济压力,生活水平偏低。据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农村“空巢家庭”老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还是靠“自己劳动所得”,“子女给予”的比 重偏低,“农村低保金”和“政府资助”更是少得可怜。在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而政府和社会在农村的养老作用仍扮演着配角的情况卜,多数农村空巢老人只有“生命不息,劳作不止”,不存在“退休”一说。青壮年子女进城务工、经商,所挣得的钱要用来供自己的孩子读书、交房租、交水电费等,很少有多余的钱来供养老人。因此,农村空巢老人还得靠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同时,由于老人容易患上各种疾病,医疗费用也是他们沉重的经济负担。此外,“啃老”现象在农村并小是个别,很多农村地区子女的抚养、教育、求职、结婚、买房等都还需要父母的支持,这样一来这些老人的经济生活就变得更加拮据。在这样的条件下,农村空巢老人对经济支持的需求度明显高于其他需求。 生活照料上,缺位现象日趋增多。生活照料缺位是指空巢老人在生活上需要照料但没得到应有的照料的现象。家庭中的子女本是农村空巢老人生活上的主要照料者,但这些子女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无法在老人身边亲自服侍,因而造成农村空巢老人在生活照料上缺位。同时,由于子女外出打工,除少数之外,大多数“空巢老大,还

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及对策分析

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对策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在经济结构、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和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人们的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家庭小型化趋势日趋明显,农村开始出现空巢家庭并呈现逐渐增多之势。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受到了挑战,农村空巢老人面临养老困境。面对未富先老的社会实际,如何探索解决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研究课题。本研究通过实证调查和理论分析认为居家养老顺应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要求,适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既符合我国的传统文化习俗,又满足老人居家的愿望,可以充分整合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通过社区服务来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是我国养老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村空巢老人经济适宜的养老模式。最后,从家庭、社区、国家(政府)三个维度探讨了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家庭社会政策 一、空巢空巢老人的定义人 1 空巢老人的定义及分类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蔡文媚教授较早提出了空巢家庭的概念。空巢老人是指那些身边无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其中既包括无子女的老人,也包括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其分类按照居住形式可以分为夫妇偶居的空巢老人和孤老独居的空巢老人。按照年龄可以将其分为低龄空巢老人和高龄空巢老人,低龄空巢老人的年龄为60~79岁,80岁以上为高龄空巢老人。考虑到空巢的程度及其产生的影响,又可将子女都在国外或外地,或无子女的老人定义为绝对空巢;与子女在同一城市,但不在一起吃住的老人定义为相对空巢。 二.对空巢老人成因的研究 空巢老人形成的原因复杂多样,其原因可分为个人原因、家庭原因和社会原因三种,最重要的因素是社会因素,社会的发展使空巢家庭的出现成为必然。尤其是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家庭子女数锐减,对于双独联姻组成的家庭,客观上无法同时满足双方老人与子女共同生活的要求,必然有一部分老人主动或被动独立生活而空巢。学者李克认为导致老人空巢的原因有六点:一是社会经济进步和居住条件改善。二是对自由空间和平静时间的向往。三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四是家庭模式的小型化、核心化。五是社保体系和老龄体系落后和不完善。六是社会养老和机构养老发展滞后。 现代价值观对空巢老人形成的影响,一是冲击传统孝文化,即手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许多年轻人认为如果在家庭中供养老人,就会牺牲很多家庭的利益。二是冲击传统家庭权威。传统老年人在家庭中扮演权威角色,而随着社会发展老年人在家庭中财产所有权等方面的丧失,导致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权威逐渐下降。又因代际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差异。导致很多老年人与子女分开居住。 三、对空巢老人现状的研究 从经济状况、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维度对城市空巢老人现状进行研究。从经济状况看,大部分城市的老年人经济独立,但有相当大比例的老人对可能出现的医疗费用表示担忧。从生活照料看,去医院看病和生病或犯病时无人照料是空巢老人生活上遇到的最大难题。从精神慰藉看,有相当大比例的老人感到孤单、寂寞、现阶段对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还是以子女、

空巢老人养老困境及对策

社会和谐社会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和家庭结构的演变,空巢家庭数量增多,使得空巢老人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因此对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空巢家庭是家庭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因各种原因离开老人,剩下老人独自生活,独守空巢的家庭,空巢老人也随着产生。本文通过访谈法,对空巢老人进行了基本情况的了解,从而进一步分析空巢老人的成因、目前面临的困境,从而探讨解决空巢老人养老困境的对策。 一、“空巢”家庭的成因分析 从我国空巢家庭数量增多、比例增大的情况来看,空巢家庭的出现是现代化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人均寿命的延长、人口流动的加快、居住方式的改变等诸多因素。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家庭生活方式和家庭结构都在发生着变化,家庭从传统的大家庭模式向小家庭模式转变,空巢家庭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家庭类型。下面从个人原因、家庭原因、社会原因三个方面分析空巢家庭的成因: (一)个人原因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现代生活方式的确立,人们更加关注自我,对个人的生活质量也较为注重。从老人的自身情况而言,当前住房情况的改善,老人在离退休后能有更多的自由和自主,许多老人更希望过自己独立自由的生活,特别是低龄老人,他们身体状况良好,有较好的经济基础,生活上能够自理,因而会倾向与选择单独居住;此外,从老人所居住的社会环境而言,它们是居住已久的社区,有良好的邻里关系,自己的亲朋好友也在周围,对现在的居住地具有深厚的感情,不愿意离开已经习惯的环境。鉴于上述两者理由,因而不跟随子女一起住。 (二)家庭原因 据研究发现,老人虽有与子孙后辈的生活一起的意愿,但是由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插于,容易发生家庭矛盾,为避免矛盾,老人会选择独立生活。此外,当前家庭结构的转变,子女的压力较大,不想给子女增加负担,担心影响子女的事业和前途,因而不与子女一起居住。虽然有极少数子女,他们具备丰富的物质条件,但赡养老人的观念淡薄,很少关心老人,嫌弃老人,代际关系的不融洽,使得老人不得不留守“空巢”。 (三)社会原因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家庭人口锐减尤其4-2-1家庭结构的出现,双方老人与子女共同生活的要求很难同时满足,使得必须有一部分老人主动或被动地独立生活而形成空巢家庭。此外,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社会人口流动加快,年轻人异地求学和就业大量增加,出于对教育的需求和对事业的追求,子女们往往选择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流动,寻求更好的受教育机会或工作机会,从而导致空巢家庭的产生。空巢家庭的产生受个人、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影响,但社会原因在其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二、“空巢”老人养老困境 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既是家庭问题,又是社会问题。老人在经济上、生理上、心理上都相对脆弱,随着子女纷纷外出学习与就业,家庭就会出现“空巢化”,而家庭养老功能就随之被弱化,老人生活照料和亲情的精神慰藉需求增加。随着空巢老人队伍的不断增大,带来的空巢老人养老一系列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一)经济问题 在城市中,城市的老年人大都或有离退休金或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在经济上基本上有自我支持的能力。在一个夫妻俩共同生活空巢家庭中,夫妻两位成员都有退休金,其家庭生活有了保障,生活水平也相对较好。但是也有一部分空巢家庭只有夫妻一方有退休金,这就使得在“一老养两老”情况存在,如夫妻双方只有一人有退休金,而子女每月没有额外的供给,老人的经济上就会可能困难一些。但是在农村中,农村的空巢老人大部分有子女抚养,这势必造成农村老人的养老完全依靠子女,一旦子女无能力的赡养,老人的晚年生活就得不到保障。此外,老人非常担心自己生病,且不论身体上的病痛,就大病导致的巨额医疗费用,也使得老人难以承受这额外支出,在我国当前的如此高昂医疗费用的情况下,只要家中其中有一位老人患有大病,势必需要巨额的医疗费用,从而拖垮家庭经济,降低老年人的生活水平。 (二)日常生活的照料 据研究显示,日常的生活照料也成为空巢老人的一大难题之一。对于年龄尚未不大的老人,自己有自我照顾的能力,一般日常生活上不会存在太大的困难,但是随着老人年龄的增加,体力的逐渐衰退,高龄的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的困难会明显增大,如基本的买菜、做饭、洗衣等基本生活生活都会存在着困难,身体较为不好的老人,甚至需要完全又他人照顾。面对这些基本的生活困难,有配偶的老人还可由配偶直接照顾,但是如果没有配偶,或配偶双方都体弱而力不从心,则需要女定期或不定期地看望陪同、照顾老人。因此如果子女工作很忙,子女给予的帮助与照料就会较少,从而在对老人的的日常生活照料方面都会存在很大的困难,威胁着老年人的生命健康。 (三)精神和情感需求 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不仅需要物质上的照料,还需要情感和精神的支持。老年人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后,闲暇的时间自然多起 空巢老人养老困境及对策 付美珍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摘要:在现代化进程中,家庭结构也随着现代化的转向,空巢家庭数量的增加,空巢期的延长,使得空巢老人的养老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使得我们需要从政策和制度等多方面来解决空巢老人养老的问题。 关键词:空巢老人养老困境对策 131 --

浅析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

浅析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 摘要: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空巢老人现象日益凸现。空巢家庭是新出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相对于城市里的空粱家庭,农村空粱家庭的老人可利用的养老资源更少,养老保障问题更为严重,也更容易被忽视。建立和完善以农民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现代化;养老保障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是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的主旋律。当今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它所带来的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就是高龄、失能老人养老问题,尤其是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20XX年年初,全国老龄办发布的《农村空巢、类空巢 家庭老人状况调查报告》表明,全国农村老年空巢和类空巢家庭共3288万户,占农村老人家庭总户数的%;空巢、类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共4742万人,占全国1. 08亿农村老年总人口的%。 各种迹象表明,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老人家庭的主要模式,空巢老人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巫待社会关注。而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已成为新时期农村老龄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农村社会关注的新焦点。如何化解他们的养老困境,已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 农村空巢老人因身体状况、社会环境的原因,在经济、情感、心理方面处于弱势地位,这使得他们面临许多亚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 (一)劳动和经济负担较重。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随着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而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状况日益严重。20XX年12月,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显示,到20XX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增加到1. 49亿,占总人口比例%。城市的纯老户(空巢户)为 %,其中,单身孤老户%,夫妻户%,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居住的占%;农村的纯老户%,其中,单身孤老户9. 6%,夫 妻户%,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居住的占%。所以,农村空巢老人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经济条件、外部环境方面,其所面临困难远远超过了城市空巢老人。虽然,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收人高于种地收人,但他们对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往往很有限,

城老人的居住安排与养老模式的变迁

城市老人的居住安排与养老模式的变迁 ――以煙台市芝罘区文化苑社区为例 林明鲜刘永策赵瑞芳 【摘要】本研究利用林明鲜等人于2005年对中国城市烟台的调查数据,对烟台城市老人的居住安排与养老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烟台绝大多数老人喜好与子女分住,实际上也选择了分住,其主要原因有以下3点:绝大多数老人比较健康,有自己的私房和退休金;传统的“同住规范”逐渐被削弱,开始出现“分住规范”;为了避免代际间冲突和选择自由的生活环境老人选择分住。在养老模式方面,从“同住型养老”模式向“分住型养老”模式转变,但这并不意味着代际关系的削弱。虽然绝大多数老人与自己的子女分住,但他们之间用“见面”或“打电话”方式与子女进行频繁交往。结论:在烟台,儒家传统孝道并不体现在子女与老人的居住安排上,而体现在子女和老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频度上。 【关键词】:居住安排养老模式分住型养老 基金项目:本文是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城乡老年人孤独现象的社会学研究”(批准号06BSZ010:)的研究成果之一 儒家的孝道之一表现为成年子女通过与父母同住的方式来照顾已年迈的父母,并从经济上、生活上、精神上给予父母关怀和照顾。然而,在我国,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以往与父母同住并照顾老人正向多样化的居住方式转变。在我国居住方式发生变化的新的条件下,研究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和养老模式,对政府的相应决策及家庭和社会如何更好地支持老人具有重要意义。 图1 老年人的同分住功能和逆功能 注1:○表示“大”,o表示“中”,°表示“小”。 注:森岡清美·望月嵩合著,1999,《新しい家族社会学》,培風館,pp141。 探讨同分住的问题时我们应该考虑何时、和谁,为何同住的问题。当今社会正处于变迁,观念转变的时期,我们应该研究,老人在健康、有退休金、有私房的条件下,是否希望与子女分住;在经济困难,身体不能自理,需要有人照顾时,或者老伴去世后是否希望与子女同住的问题(徐炳淑,1991)。同时,还应该深入探讨哪些因素正影响着老人的居住安排,养老模式。

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探析

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探析 郭裕 (安康学院政治与历史系,陕西安康,72500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前往东南沿海和大中城市务工,造成许多农村老年人留守家中,无人照料,这样就出现了空巢老人。正确认识与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需要社会、政府、社区以及个人的全面参与,实行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开展多方面的养老方式,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原因社会政策 空巢老人[1]是指那些身边无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其中既包括无子女的老人,也包括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其分类按照居住形式可以分为夫妇偶居的空巢老人和孤老独居的空巢老人。按照年龄可以将其分为低龄空巢老人和高龄空巢老人,低龄空巢老人的年龄为60~79岁,80岁以上为高龄空巢老人。考虑到空巢的程度及其产生的影响,又可将子女都在国外或外地,或无子女的老人定义为绝对空巢与子女在同一城市,但不在一起吃住的老人定义为相对空巢。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农村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转型较快,农村传统的生产生活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特别是农村的劳动力不断外流,我国传统的“育儿养老”模式正逐步被打破,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现阶段我国农村空巢老人规模较大,分布在我国的各个地方,这己经成为我国社会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 根据民政部的数据,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而且,空巢化还在持续。不仅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上学造成大量家庭“空巢”,城市青壮年外出上学、就业以及异城居住和同城分别居住情况也十分普遍。2010年,全国65岁以上“空巢老人”有4150万人,到“十二五”期末将超过5100万人,占老年人口的近1/4。有专家预言,“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城市,甚至是许多农村地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这对于中

中国传统养老模式

中国古代传统养老模式——养老靠自己 北京中医药大学宋天彬 (摘要) 一、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严峻挑战,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养老靠自己。 二、未雨惆憀,广泛进行健康教育,从儿童、少年、青年、中老年抓起,做到健康老龄化。 三、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大讲养生之道,夯实健康四大基石。 一、传统的养老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中国的人口老化速度快、规模大,引起举国上下乃至整个世界的关注。中国是奉行家庭养老的国家,不仅历史上将“养儿防老”视为天经地义,即使进入现代社会,家庭养老仍然是大部分中国人的选择。但是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严峻挑战。中国正全面迎来“4、2、1、家庭”时代、“空巢老人”时代,社会老龄化提前,是所谓“未富先老”,养老形势十分严峻。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共有1.78亿60岁以上的老人,但截至2010年,只有314.9万张养老机构的床位,就是说:每60个老人要去争抢一个养老院床位。很多老人并不喜欢住在养老院。有调查显示,我国城镇、农村老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比例分别为11.3%和12.5%。然而,当老人不能自理时,除了养老院,他们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去呢。 针对日趋严峻的养老问题,2008年2月21日,由全国老龄委、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劳动保障部等10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公布。但是从长远来看,扬汤止沸是不够的,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健康老龄化的问题。 尽管养老方式多种多样,无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公寓养老”和“敬老院养老”等等,根本上不外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这三种基本的养老方式。中国古代传统养老模式似乎就是居家养老,遍查古代有关养生、养老的文献,就是这样一种模式,这与传统的孝文化有关。但是仔细推敲这些有关文献,例如唐代的《备急千金要方》、宋代的《寿亲养老新书》、清代的《老老恒言》等等,其中隐含着一种观念,就是“养老靠自己”。正如著名的“十叟长寿歌”所言:“服劳自动手”。这有个前提条件,就是要健康老龄化,晚年要有生活自理能力。 二、未雨惆憀,全面实施健康行动计划 中国卫生部陈竺部长强调,要充分吸收“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的成果,以《“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的出版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和推动卫生事业发展中长期战略的研究工作。其中指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更加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提出,卫生事业发展要坚持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则,一是坚持把“人人健康”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二是注重政府责任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三是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增强卫生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四是坚持预防为主,适应并推动医学模式转变。 所谓医学模式转变,就是从以往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这与传统的中医学不谋而合,坚持预防为主,也是中医所谓“圣人不治已

对我国老年人养老服务模式问题的几点思考

对我国老年人养老服务模式问题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11-08-24T11:40:23.390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7月上供稿作者:赵盛娟 [导读] 努力造就一支由党员、干部、学生等组成的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养老服务队伍。 赵盛娟 (白山市退休干部管理服务站吉林白山 134300)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7-0000-01 摘要:依托社区构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是城区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适应老人及其家庭需求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老年人;养老模式;服务 一、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超过总人口的10%以上,人口年龄结构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今后一个时期,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衰老,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增大。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是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让老年人享受舒适安全、高质量的社区服务,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国家对养老事业提出韵新的要求。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应该包括衣食住行、医疗保健、学习教育、健身娱乐、心理疏导、法律咨询、生活援助、参与社会等职能,而不是单一的养老。要满足和改善老年人对物质生活的特殊要求,更要不断满足和丰富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特殊需要。 二、近年来,我国关于社区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上海、青岛、北京等地在社区养老服务和管理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值得其他城市学习和借鉴。 我国养老服务从总体上看还处在起步阶段,虽然部分城市在开展老年人养老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少,规模小,档次低,功能单一,与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相适应。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老年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养老保障发展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其主要表现: 1、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必要的舆论氛围。致使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养老的积极性不够,参与率不高,社区养老事业处于自发的、无序的发展状态。 2、养老社会化程度不够,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社区老年福利设施由国家、集体包办,有些地方福利机构的服务对象仍以传统的社会救助对象为主。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筹资渠道,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还很不够。 3、养老服务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老年服务设施缺口达50%以上,老年人床位数仅占老年人口的千分之七,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由于设施少,档次低,不少老人难以人院。而另一方面有些地方由于老年福利设施管理不善,缺乏协调,各自为政,造成本来就比较有限的服务资源又大量闲置、浪费。 4、养老工作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目前虽然建立了管理体系,成立了各部门参与的工作领导机构,但各部门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很难形成合力。 5、专业人才缺少。目前,社区养老福利机构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很难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社会养老需求,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我国把开展社区养老服务作为贯彻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来抓,把它作为造福于民的事业来办。就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建议如下: 1、政府重视,摆上位置。 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中,各级组织要发挥主导作用,从宏观规划、管理到舆论宣传、政策制定和资金投入上给予大力支持。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老年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不断加大对这一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制度化的财力投入机制。 2、构造社会广泛参与机制。 鼓励和引导国家、集体、民营、个人等多种所有制的投入。注重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引进外资发展养老事业,兴办不同经济成分和不同服务层次的经济实体。加快建立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原有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要实行实体化管理,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改革内部管理、用工和分配制度,全面对社会开放,发挥示范作用;新办的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或设施,要按照市场配置资源、价值规律调节、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等市场经济法则运作。政府办的养老服务机构也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3、准确定位养老模式。 从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发,结合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我们认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应以居家养老照料服务为主(即以上门服务照料为主),社区养老机构(如敬老院、老年护理院、托老所等)照料服务为辅。以此为基础,形成层次不同、内容有别、形式多样、因人而需的照料服务体系。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得到社区养老机构提供的养老相关服务。它与福利机构养老方式相比,具有灵活廉价的优点。它适用于包括高龄老人、非自理老人在内的绝大部分老年人的照料服务,一般由老人自费购买服务,对特困群体由个人申请、居委会评定、政府出资提供购买服务。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目前在我国大中城市已推广试行,成为各级政府解决老年人照顾问题的首要途径。 4、推动养老服务的设施建设。 为加速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各级部门和社会各级组织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以街道和社区居委会为重点,建设一批示范性的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把推动社区为老服务事业紧密结合起来。 5、建立专业的服务队伍。 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和管理人员的定期培训制度。各市、区可与属地大专院校、卫生院校联合协作,对现有社区老年管理与服务人员进行有计划的培训。要逐步推行培训上岗、竞争上岗制度,发挥激励机制,做到人尽其才。 要广开门路,在提高现有干部素质的同时,大力引进人才,通过公开招考、招聘和定向培养,吸收一批学历较高、年轻优秀的人才充实到社区工作。同时,注重吸收有一定技能和业务素质的下岗职工到社区为老服务岗位上来。 重视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社区叭力资源,大力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努力造就一支由党员、干部、学生等组成的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养老服务队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