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18古诗二首—《敕勒歌》教案2

新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18古诗二首—《敕勒歌》教案2

新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18古诗二首—《敕勒歌》教案2
新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18古诗二首—《敕勒歌》教案2

18 古诗两首——敕勒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乐府;会认“似”、“笼”、“庐”“茫”“盖”“苍”6个字。读懂诗句,能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风光。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激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朗读背诵诗歌;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定去过不少地方,看过不少的美景。什么样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师:看样子,大家去过的地方还真不少。你们去过美丽的大草原,见过草原的美丽景色吗?播放腾格尔的《天堂》,听了歌曲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咱们就一起到敕勒川去看看草原的美景。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个字概括了我们用话语也形容不完的草原美景。就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师(板书诗题):谁来读读诗题?

师(给“敕勒”注上拼音):看看拼音,再来试试。

师:(请学生读,齐读诗题)诗写得可美了!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二、初读古诗

1.师: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古诗,借助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生字,出示:敕勒笼盖苍茫见(xiàn)牛羊

3.这些字谁会读?(多种形式认读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

4.师(出示整首诗):字音都读准了,我相信古诗也一定会读得很棒的!谁来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仔细听,听听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指名读)

5.师:谁来评一评?

6.师:分组赛读吧,看哪组的字音读得最准,读得最流利。

三、背景资料: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朝敕勒族的民歌,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制礼作乐、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所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敕勒族,古代少数民族,今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这个民族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随时可以搬动的“穹庐”(今俗称“蒙古包”)。

四、品读诗文

结合文中注释,同桌间自己理解诗中含义。看你读懂了多少?(蓝蓝的天底下,草地一眼望不到边,风吹过来,草低下了头,露出了一群群肥壮的牛羊。)

(一)前四句

1.师(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蒙古包):你看到了什么?

2.师:你们说得真好!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3.生说含义:(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像圆圆的大屋顶,笼罩在原野上。)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想读读吗?大家赶快试试吧!

4.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师: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还有谁想读?

5.师:说说他读得怎么样?(他读得又流利又有感情。听了他的朗读,我觉得草原很大!)

6.师:“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

7.师:你们读得真棒,老师真高兴!下面咱们进行男女生赛读这两行诗句,好吗?(男女生赛读)

师:男生把阴山的雄伟高大读出来了,女生把草原的辽阔无边读出来了,男女生都得第一!

(二)后三句

1.师: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诗人看到了蓝蓝的天空辽阔无边,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长满了绿油油的草,而且草长得很高,很茂盛。风一吹把草吹弯了,露出了成群的牛羊。)

2.师:你们把这个画面描述得真美!肯定有很多的感受。想想,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先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学生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生1:我体会到这儿非常美。

生2:我觉得这儿的牛羊肯定长得很肥,因为这儿的草长得很茂盛,牛羊吃得好就长得壮!

3.师:牛羊长得这么壮,这儿牧民的生活怎么样呢?

生2:他们每天能看到怎么美的景色,肯定很幸福!

生3:我觉得牧民的生活很富有,他们养的牛羊这么壮,一定可以卖很多钱。

4.师:对呀,能生活在这么美的大草原上是多么幸福的事呀!谁愿意把最后三行诗句读一读?

(生抢着举手,请一名学生读)

5.‘‘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千古名句,特别为人称道,请你分析这句诗的意境?

6.师: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诗中只写了景色,没有提到敕勒人,你猜那些人在哪里?(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或者说有一双发现这些牛羊的牧民的眼睛出现在诗里。)

7.欣赏着自己美丽的家园,看着水草丰美之处的牛羊那心情老好了!还有谁来读读?读出生机感、喜悦感;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指名读)

(三)写法指导:

看全诗,看板书:景物描写中有动态和静态描写,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静态描写)风吹草低见牛羊呢?(动态描写)动静结合的写法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今后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多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这样我们的作文会写得更好。

四、诵读古诗

1.这首古诗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呢!据说,在公元646年,统治中国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之间爆发一场大战,东魏丧师数万。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在宴会上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

2.听范读录音

3.看节奏,朗读时应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4.学生先自己反复练习朗读,再指名朗读,集体评议是否读出诗中天地旷远宏大的气势。

5.师:谁先来试试?读得好,你们就把掌声送给他!(请3—4名学生配乐读)

6.师:看到你们读得这么美,老师也想读一下。

7.师:我们来齐背这首诗,希望大家都能背出自己的感受,这样你们会比老师背得还要棒。如果不会背的同学可以看着书读。(学生配乐齐背。)

五、画中展示:

1.师:“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交流: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2.师:大草原就是一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学生作画,师巡视。)(展示绘画作品)

3.师: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已经有1500年的历史了。我们有5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我们以后要多关注古典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最真实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板书:

敕勒歌

苍苍茫茫静

(辽阔无边)

草低见牛羊动

(茂盛肥壮)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两首》教案

18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 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训练学生行行朗读,字字思考,推敲诗文的意思;启发学生处处想象,揣摩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受。 3.指导朗读,要求在朗读中传达出对诗意的理解,对诗境的感悟。 4.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 【教学难点】 1.指导朗读,要求在朗读中传达出对诗意的理解,对诗境的感悟。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3.理解“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意思,学习诗人奋发向上,

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出示课题,板书课题。(板书:夜宿山寺) 启发学生从课题确定这首诗所写的时间、地点和事情,并推想人物。教师随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月亮、星星、山峦、寺庙;此时,只简画一座寺庙,没有楼;为了显示高度,在山腰上端横一笔云。同时出示“宿”“寺”卡片,正音、释义。 2.让学生观察板画,再观赏插图。 要求他们用一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感觉。教师在学生提出的词中选取“高”,并板书。告诉学生: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写自己夜宿山寺的亲身感受;全诗四行诗句,都是围绕着“高”来写的。(板书: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 要求: 按照老师下面告诉大家的方法,自学这首诗。 (1)反复朗读全诗每行诗句(行行朗读); (2)认真想想每个字的意思(字字思考); (3)然后根据诗句的内容,想象出一幅图画(处处想象)。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二首》优质教学设计

课题:18 古诗二首 【教学要求】 1. 认识“宿、寺”等12个生字,会写“危、敢”等8个生字,认读生字组 成的词语。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大致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如云 和草原高原辽阔。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 验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 【教学难点】 朗读和背诵古诗,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宿、寺”等7个生字,会写“危、敢、惊”等3个生字,认读生 字组成的词语。 2.朗读和背诵古诗。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 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3.理解“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意思,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 的精神。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出示课题,板书课题。(板书:夜宿山寺) 启发学生从课题确定这首诗所写的时间、地点和事情,并推 想人物。教师随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月亮、星星、 山峦、寺庙;此时,只简画一座寺庙,没有楼;为了显示高度,

在山腰上端横一笔云。同时出示“宿”“寺”卡片,正音、释义。注意“宿、寺”都是平舌音。 2.让学生观察板画,再观赏插图。(课件出示2:夜宿山寺插图) 要求他们用一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感觉。教师在学生提出的词中选取“高”,并板书。告诉学生: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写自己夜宿山寺的亲身感受;全诗四行诗句,都是围绕着“高”来写的。(板书: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课件出示3) 要求: 按照老师下面告诉大家的方法,自学这首诗。 (1)反复朗读全诗每行诗句(行行朗读)。 (2)认真想想每个字的意思(字字思考)。 (3)然后根据诗句的内容,想象出一幅图画(处处想象)。 1.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教师点评) 2.领读、齐读。 3.识记生字 ①形近字辨析:“辰一晨” ②形声字结构识记:“恐、惊”,都是形声字,“心、忄”表意,“巩、京”表音。 三、交流切磋,诵读求悟。 1.过渡:让我们逐行研究,看诗句中哪些字表达“高”,哪些景象说明“高”。先看第一行。(课件出示4 ):危楼高百尺。(1)学生找出“高”和“百尺”。教师指出“百尺”表示很高,但不是实数。 (出示“危楼”卡片)危楼是什么样的楼?“危”字怎么解释?(课件出示5)学生查《新华字典》,危:①险;②损害;③高。从三个义项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解释就是③。(板书:百尺危)诗人站在高山上寺庙里的高楼中(教师给黑板画的庙加层

【新教材】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18.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18.古诗二首 夜宿山寺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会写8个字。朗读并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认识12个字,会写8个字,掌握会写字的音、形、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端正地书写8个字。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李白曾望月抒怀,留下了《静夜思》这首千古佳作,他也曾在另一个群星璀璨的夜晚,写下了使人惊叹的诗行,那就是《夜宿山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初读古诗。 1.设计问题:“夜宿山寺”是什么意思? 2.教师播放多媒体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感悟,请学生谈谈看了此画面后有什么感受。(留空白,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点拨强调一点:山上寺院里的楼很高)。 3.请学生打开书,自由读古诗,体会诗人作诗时的感受。

(二)理解诗句。 1.学生研究、合作、体验。 (1)让学生边读古诗边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诗句,查字典解决。 (2)让学生小组内交流。 (3)各小组汇报诗中关键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2.小组汇报。 (1)通过小组学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了?(指名说) (2)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3)请四个同学每人说一句诗的意思。 (4)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形容诗中所描写的这座楼。(高) (5)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楼很高,请你读给同学们听一听。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三)诵读欣赏,品读古诗。 1.通过学习,我们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了解,你能加上动作、语气自己读读这首诗吗?注意要读出你自己的感受。(学生采取个人诵读,合作诵读,分组诵读,加动作诵读等形式练习诵读古诗) 2.教师配乐范读,然后引导学生配乐朗读,进一步体会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 三、练习 1. 齐读古诗,加强记忆。

2018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二首 教案

1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准确识读生词,认读轻声。能正确、规范地书写8个生字,听写课后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1.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自学古诗。 2.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想一想,你以前会背哪些古诗?谁想起来,就请你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学生起来背) 2.真好!看来大家非常爱学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这首古诗啊,内容和春天有关系。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清朝有位诗人高鼎特别喜爱春天,他用写诗的形式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这首诗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叫《村居》。 3.板书课题,拼读课题,释题: 村:乡村。 居:居住。

村居:在乡村居住。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多媒体出示画面)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黄莺边飞边唧唧地叫,孩子们正在放风筝。)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正字音: 注意“妆”是翘舌音,后鼻音,“剪”前鼻音,“醉”、“裁”、“丝”是平舌音,“莺”、“咏”后鼻韵母。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现在你们看看图,再读这首诗,读一句,想一想,你猜猜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把每句诗的意思猜出来。猜出来后告诉周围的同学,再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大家互相帮助,把这首诗学好。 (学生自学) 2.学习一、二句: (1)(多媒体出示第一、二句诗的画面)谁来说第一句?指名说,大家补充。 (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2)学生质疑:我觉得不对,要是“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应该是“二月天草长莺飞”呀,这里写的是“草长莺飞二月天”这是怎么回事? (师点拨:这是古诗常用的方法,古人写诗常常不按照正常顺序写,为了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3)齐读第一句,指导停顿: 草长/莺飞/二月天, (4)指名讲第二句,重点理解: 拂、醉(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春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加微信每日免费分享课件教案:hlshtx08 (5)指导读: 河堤/杨柳/醉/春烟。

二年级上册语文 18古诗二首教学反思2 人教部编版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夜宿山寺》教学反思 《夜宿山寺》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写下的诗歌。本首诗歌的教学目标:1.学生能借助拼音正确朗读古诗,并能熟读成诵;2.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3.初步感受诗人大胆奇特的想象以及对山、楼之高的感叹赞美之情。 一.教学效果:对于这首古诗的教学,我先让孩子们进行字词的认读,通过各种方式扫清文字障碍。再通过问题的巧妙设置,引入古诗内容的教学。在古诗中配乐的效果比较好,孩子们的兴趣非常高。并让学生拓展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带领学生写汉字,学生自主观察、交流,老师适时指导,课堂效果比较好,很好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 二.成功之处:我把教学重点放在诗歌的朗诵上,在揭示课题理解课题意思后,让学生自由读诗歌,然后通过指名学生读,男女生合作读,分小组读等方式,让学生熟读成诵,初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理解诗歌意思时,我先让学生试着自己说说诗句的意思,然后再逐步理解诗歌词语意思,让学生对诗句意思有一定的理解。诗歌学习结束,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两人为一组,互相背诵诗歌,并采用开火车的方式进行检查,扩大了检查面,同时也激发了孩子们的背诵兴趣,这一做法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经常使用。 三.不足之处:在这一环节中,我觉得自己有点操之过急了,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而是过于迅速地将诗句中字词的意思告诉了学生,在以后的教学环节中需要去改进。同时在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夸张的修辞手法的运用时,做的不是很到位。在教学”恐惊天上人“时,学生质疑:天上没有神仙,诗人为什么这样写呢?我直接告诉学生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但是显然,孩子们对夸张这一修辞手法并不是很理解。这一环节的教学需要我去思考,如何引导孩子深刻地理解作者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呢? 四.改进措施:在今后的的教学中放慢速度放低要求,以孩童的视角去思考问题、设计问题;同时在今后的教学中充分地备自己,重视课堂的生成,打开陈旧的模式,放开想象的翅膀,让语文课大语文化。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二首》优秀教案

18 古诗两首——夜宿山寺 [教学目标] 1.自学诗中的生字。 2.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的意境。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谁读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能试着背一首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李白夜晚住宿在山上寺院时所写的诗。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全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宿、寺、危、辰、恐、惊。 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 2.这些生字谁会读? 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宿”字的读音。 3.去掉拼音,小组检查认读生字。 4.猜字游戏:老师手中拿了一个生字娃娃。 谁来猜猜,老师拿的是哪个生字娃娃? 四、将生字宝宝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1.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词: 高百尺、摘星辰、高声语 3.指名朗读全诗。 五、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出示课件或文中插图,找一找,山寺在哪里。 2.假如你就站在这山顶寺院的高楼上,你会有什么感觉?相机出示前两行诗。 3.指导朗读前两行诗。 (1)老师配乐范读; (2)学生试读; (3)指名读; (4)全班配乐齐读。 4.站在这高楼上,人们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相机出示后两行诗。 (1)学生自由读后两行诗; (2)指名配乐读; (3)教师配乐范读; (4)全班配乐齐读。 六、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教师配乐描叙诗境,学生想象画面。 2.学生自读整首诗。 3.指名扮演小诗人,表演读。 4.师生配乐合作读。 七、选择作业(三者选其一) 1.自选乐曲配乐背诵全诗。 2.给诗配画。 3.李白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 18 古诗两首——敕勒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乐府;会认“似”、“笼”、“庐”“茫”“盖”“苍”6

二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电子教案18.古诗二首

18.古诗二首 【教学内容】 课本P83~85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方式,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 【教学重点】 朗读和背诵古诗,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全班交流,知道李白的哪些诗。 2.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1)读准平舌音“宿、寺”。 (2)理解“宿”的意思——住。 (3)识记“寺”字。 (4)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练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读,相互正音,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推荐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师生配合,读出五言诗的节奏——一般前两个字后面停顿一下。 5.自读古诗,想象画面。 三、认知贯通 (一)学习第一、二句。

1.随文识字“危”。知道“危”的本义是人在山巅或高崖,从而理解诗中“危”的意思是“高”,“危楼”即“高楼”。 2.同桌合作交流,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楼之高。 (1)高百尺。 这是夸张的写法,形容楼很高。结合李白其他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理解并指导朗读。 (2)摘星辰。 ①学习“辰”字,知道带有“辰”字部件的字,大多带有en的韵母,如“晨”“振”等字。 ②想象说话:看着满天一闪一闪的星星近在眼前,你会想到什么呢? ③指导朗读,想象摘星辰时的动作,加动作读诗句。 ④小结:一伸手就能摘到天上的星辰,这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却形象地表现出了楼之高。多么奇特的想象啊! (二)学习第三、四句。 1.教师引导:“站在这么美妙的地方,李白本该高声吟诵一番,可是他却……”教师出示第三、四句,学习生字“恐”“惊”,读准后鼻音,理解字义后说说诗句的意思。 2.指导朗读:李白是个很浪漫的诗人,他相信九天之上就是天宫,天宫中住着许多神仙,所以说“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怎么读才不会惊扰到他们呢? 四、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回顾小结:在《夜宿山寺》这首诗中,李白通过眼前所见,借助大胆想象,把一座高百尺的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摘星辰、不敢语、惊天人,这些奇妙的想法让这首诗变得情趣盎然。 2.借助板书,背诵古诗。 五、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危”“惊”“敢”,先整体观察。 2.出示“危”,半包围结构,强调里面的是横折钩。教师范写“危”字,学生认真观察并书空。 3.出示“惊”“敢”,通过比较,指导如何写好“敢”字。教师范写“敢”,学生认真观察并书空。 4.运用规律,独立写字。看清位置,找准重点——明确笔顺,练习临写——对照品评,二次临写。 5.反馈评价:展示优秀书写;出示问题范例,纠正;学生再次练写。 第2课时

2019部编版二年级语文18 古诗两首教案

课题:18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 认识“宿、寺”等12个生字,会写“危、敢”等8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大致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如云和草原高原辽阔。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 验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 【教学难点】 朗读和背诵古诗,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宿、寺”等7个生字,会写“危、敢、惊”等3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朗读和背诵古诗。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3.理解“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意思,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出示课题,板书课题。(板书:夜宿山寺) 启发学生从课题确定这首诗所写的时间、地点和事情,并推想人物。教师随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月亮、星星、山峦、寺庙;此时,只简画一座寺庙,没有楼;为了显示高度,

在山腰上端横一笔云。同时出示“宿”“寺”卡片,正音、释义。注意“宿、寺”都是平舌音。 2.让学生观察板画,再观赏插图。(课件出示2:夜宿山寺插图) 要求他们用一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感觉。教师在学生提出的词中选取“高”,并板书。告诉学生: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写自己夜宿山寺的亲身感受;全诗四行诗句,都是围绕着“高”来写的。(板书: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课件出示3) 要求: 按照老师下面告诉大家的方法,自学这首诗。 (1)反复朗读全诗每行诗句(行行朗读); (2)认真想想每个字的意思(字字思考); (3)然后根据诗句的内容,想象出一幅图画(处处想象)。 1.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教师点评) 2.领读、齐读。 3.识记生字 ①形近字辨析:“辰一晨” ②形声字结构识记:“恐、惊”,都是形声字,“心、忄”表意,“巩、京”表音。 三、交流切磋,诵读求悟 1.过渡:让我们逐行研究,看诗句中哪些字表达“高”,哪些景象说明“高”。先看第一行。(课件出示4 ):危楼高百尺。(1)学生找出“高”和“百尺”。教师指出“百尺”表示很高,但不是实数。 (出示“危楼”卡片)危楼是什么样的楼?“危”字怎么解释?(课件出示5)学生查《新华字典》,危:①险;②损害;③高。从三个义项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解释就是③。(板书:百尺危)诗人站在高山上寺庙里的高楼中(教师给黑板画的庙加层

18.敕勒歌

敕勒歌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学习用动静结合来体现草原美的写法。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大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体会敕勒族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感受作者那种对大草原那种无比喜悦和热爱之情。 4、学生会背诵这首民歌。 教学重点; 1、学习11生字。 2、正确、流利的读诗,感悟诗的意思。 一、歌曲导入: 播放腾格尔《天堂》,课件展示草原图片。 师: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敕勒歌》。 (课件中出示标题) 二、作家作品常识: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兼集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三、朗读指导: 1、播放示范朗读动画(听一遍)

2、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课件出示问题,生答,然后归纳,利用课件出示答案)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师生共同朗读一遍。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懂。(两分钟) 4、跟读: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5、汇报朗读:找3人单独朗读,及时指导评价。 四、重点分析: 1、请快速把诗朗读一遍,然后讨论一下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的?从诗中看到了什么?(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师:我们看见了天空,是什么样子的呢?(生:苍苍及时板书) 师:还能看到草地,又是什么样子的啊?(生:茫茫及时板书) 师: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怎么样? 生:很大、望不到边等顺势总结板书:辽阔无边 还能看到什么?牛羊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 草怎么样?茂盛牛羊怎么样?肥壮板书:茂盛肥壮 回头再看一看,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静态描写 草低、见牛羊呢?动态描写动静结合的写法 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今后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多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这样我们的作文会写得更好。 2、“敕勒川,阴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3、“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天高地阔辽阔无边热爱家乡的情感 诗中将天空大地,用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 4、诗中为什么不写人?是否无人? 并非无人,“见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

(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二首 夜宿山寺》同步习题(含答案)

《夜宿山寺》同步练习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危楼()百尺() 星辰()恐() 2. 判断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2)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 (3)他们一家就住在巴掌大的房屋里。() (4)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5)海上日出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1、阅读李白的《夜宿山寺》,完成题。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注】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 (1)首句通过哪些词语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霄的?其实,这种手法在李白的其余古诗中我们也见到过,试写出连续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赏析“恐惊天上人”一句中“恐惊”一词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二首》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二首》原文及教案【原文】 yè sù shān sì 夜宿山寺 táng lǐ bái [唐] 李白 wēi lóu gāo bǎi chǐ 危楼高百尺, shǒu kě zhāi xīng chén 手可摘星辰。 bù gǎn gāo shēng yǔ 不敢高声语, kǒng jīng tiān shàng rén 恐惊天上人。 chì lè gē 敕勒歌 běi cháo mín gē 北朝民歌 chì lè chuān yīn shān xià 敕勒川,阴山下, tiān sì qióng lú lǒng gài sì yě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tiān cāng cāng yě máng máng 天苍苍,野茫茫, fēng chuī cǎo dī xiàn niú yáng 风吹草低见①牛羊。 注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见〕同“现”,出现。 【教案】 夜宿山寺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朗读并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掌握会写字的音、形、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端正地书写6个字。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李白曾望月抒怀,留下了《静夜思》这首千古佳作,他也曾在另一个群星璀璨的夜晚,写下了使人惊叹的诗行,那就是《夜宿山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初读古诗。 1.设计问题:“夜宿山寺”是什么意思?(此处为空白点,让学生自己理解) 2.教师播放多媒体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感悟,请学生谈谈看了此画面后有什么感受。(留空白,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点拨强调一点:山上寺院里的楼很高)。 3.请学生打开书,自由读古诗,体会诗人作诗时的感受。 (本环节意在使学生整体把握古诗内容) (二)理解诗句。 1.学生研究、合作、体验。 (1)让学生边读古诗边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诗句,查字典解决。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18古诗二首教案

18 古诗二首 【教学要求】 1. 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训练学生行行朗读,字字思考,推敲诗文的意思;启发学生处处想象,揣摩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受。 3.指导朗读,要求在朗读中传达出对诗意的理解,对诗境的感悟。 4.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 【教学难点】 1.指导朗读,要求在朗读中传达出对诗意的理解,对诗境的感悟。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3.理解“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意思,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出示课题,板书课题。(板书:夜宿山寺) 启发学生从课题确定这首诗所写的时间、地点和事情,并推想人物。教师随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月亮、星星、山峦、寺庙;此时,只简画一座寺庙,没有楼;为了显示高度,在山腰上端横一笔云。同时出示“宿”“寺”卡

片,正音、释义。 2.让学生观察板画,再观赏插图。(课件出示1) 要求他们用一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感觉。教师在学生提出的词中选取“高”,并板书。告诉学生: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写自己夜宿山寺的亲身感受;全诗四行诗句,都是围绕着“高”来写的。(板书: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课件出示2)要求: 按照老师下面告诉大家的方法,自学这首诗。 (1)反复朗读全诗每行诗句(行行朗读); (2)认真想想每个字的意思(字字思考); (3)然后根据诗句的内容,想象出一幅图画(处处想象)。 1.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教师点评) 2.领读、齐读。 三、交流切磋,诵读求悟 1.过渡:让我们逐行研究,看诗句中哪些字表达“高”,哪些景象说明“高”。先看第一行。(课件出示3 ):危楼高百尺。 (1)学生找出“高”和“百尺”。教师指出“百尺”表示很高,但不是实数。(出示“危楼”卡片)危楼是什么样的楼?“危”字怎么解释? (课件出示4)学生查《新华字典》,危:①险;②损害;③高。从三个义项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解释就是③。(板书:百尺危) 诗人站在高山上寺庙里的高楼中(教师给黑板画的庙加层楼),眺望窗外,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课件出示5):出示插图 高极了,真高啊,好像站到了天边一样…… (2)指导朗读这一行。 第一行先写楼高,这样写—— 齐读:“危楼高百尺”。 要读出楼的高。 学生提高嗓音朗读。 一味提高嗓音,只能听见声音,不能听出意思。只要把“高”字读得高些响些。教师示范,再试一试。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6第18课《古诗二首—敕勒歌》同步练习(I)卷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6第18课《古诗二首—敕勒歌》同步练习(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一定学到不少知识,今天就让我们大显身手吧! 一、基础题 (共2题;共11分) 1. (8分)辨字组词。 挥________ 佯________ 绣________ 腾________ 辉________ 徉________ 透________ 滕________ 2. (3分)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镐________头汗流浃________背雷霆________ 二、综合题 (共4题;共31分) 3. (5分)查字典。 ①“觅”字共________画,第四笔画的名称是________。 ②“谐”字的音序是________,部首是________,组词为________。 4. (19分) (2019二上·通榆期中) 课内阅读。 (1)杨树________,榕树________,梧桐树叶像________。枫树秋天________,________四季披绿装。木棉喜暖在________方,桦树耐寒守________疆。银杏水杉活________,金桂开花满院________。 (2) ________,我拍一,动物世界很新奇。你拍二,我拍二,孔雀锦鸡是________。你拍三,我拍三,________飞翔云彩间。你拍四,我拍四,天空________会写字。你拍五,我拍五,丛林________有猛虎。 (3)二月________初开放,三月________红十里。我还知道春天开放的花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3分)选词填空。 愿望希望失望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18古诗二首教案

课题:18 古诗二首 【教学要求】 1. 认识“宿、寺”等12个生字,会写“危、敢”等8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大致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如云 和草原高原辽阔。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 验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 【教学难点】 朗读和背诵古诗,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宿、寺”等7个生字,会写“危、敢、惊”等3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朗读和背诵古诗。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 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3.理解“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意思,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 的精神。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出示课题,板书课题。(板书:夜宿山寺) 启发学生从课题确定这首诗所写的时间、地点和事情,并推想人物。教师随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月亮、星星、 山峦、寺庙;此时,只简画一座寺庙,没有楼;为了显示高度,【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利用简笔画的形式展现课题表达的内容,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

在山腰上端横一笔云。同时出示“宿”“寺”卡片,正音、释义。注意“宿、寺”都是平舌音。 2.让学生观察板画,再观赏插图。(课件出示2:夜宿山寺插图) 要求他们用一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感觉。教师在学生提出的词中选取“高”,并板书。告诉学生: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写自 己夜宿山寺的亲身感受;全诗四行诗句,都是围绕着“高”来写的。(板书: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课件出示3) 要求: 按照老师下面告诉大家的方法,自学这首诗。 (1)反复朗读全诗每行诗句(行行朗读)。 (2)认真想想每个字的意思(字字思考)。 (3)然后根据诗句的内容,想象出一幅图画(处处想象)。 1.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教师点评) 2.领读、齐读。 3.识记生字 ①形近字辨析:“辰一晨” ②形声字结构识记:“恐、惊”,都是形声字,“心、忄”表意,“巩、京”表音。 三、交流切磋,诵读求悟。 1.过渡:让我们逐行研究,看诗句中哪些字表达“高”,哪些景象说明“高”。先看第一行。(课件出示 4 ):危楼高百尺。(1)学生找出“高”和“百尺”。教师指出“百尺”表示很高,但不是实数。 (出示“危楼”卡片)危楼是什么样的楼?“危”字怎么解释?(课件出示5)学生查《新华字典》,危:①险;②损害;③高。从三个义项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解释就是③。(板书:百尺危)诗人站在高山上寺庙里的高楼中(教师给黑板画的庙加层

二年级语文第18课《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材来源:小学二年级《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内容来源: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七组 主题:自然风光 课时:共2课时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设计者:张巧灵/荥阳市崔庙镇马寨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基于识字写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基于阅读: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读出古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读出对美好大自然的赞叹。 (3)基于口语交际: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学情分析 基于识字写字: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二年级学生能够熟练地借助拼音认读生字,也掌握了不少识字方法。仍需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学生可以在仔细观察左右结构在田字格里的占位、对比后再练习书写。基于阅读:读出古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基于口语交际,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追求情景 交融的美妙意境,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时,要让学生能先充分理解诗句,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充分想象画面,最后再尝试用自己的话把这样的画面描述出来。 3.教材分析 《古诗二首》是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围绕“美丽的大自然”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本文是两首古诗,《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描绘了山寺和山巅的非凡气势,表达了诗人夜宿山寺时身临高处的感受。古诗都描绘了美丽的大自然,全文注音并配以插图,旨在让学生借助拼音诵读古诗,凭借画面展开想象,感悟大自然不同的美。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12个生字。 2.学写汉字“危、敢、惊、阴、似、野、苍、茫”。 3.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4.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古诗内容,借助画面想象,感悟诗的意境之美。

二年级语文上册 18《古诗二首》【教案】

18、《古诗二首》教案 教材分析: 课文由两首古诗构成。《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用夸张的手法,绝妙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夜宿山寺,身临高处的独特感受。《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学习目标: 1.会认“宿、寺”等15个生字,会写“危、敢”等8个生字,理解“苍苍、茫茫”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 重点难点: 朗读和背诵古诗,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题目是《静夜思》,你们还会背吗?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出示李白图片,介绍李白生平:李白,字太白,人们称他为“诗仙”。李白一生游览过许多名山大川,也写了很多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他的诗充满想象力,充满了豪迈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夜宿山寺》。 二、自读标注,识记生字 1、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二首,把生字圈出来,多读几遍。 2、小组互相检查生字,交流识字方法。同时提醒通假字的读法: “见”同“现”。 3、开火车读生字“宿、寺、危、辰、恐、惊、似、庐、笼、盖、 苍、茫”,老师正音。 三、创设情境,理解诗题 李白喜欢游览名山大川。有一天,他来到一座风景秀丽的大山。这座山太高了,等他爬到了山顶,天已经黑了。(板书:山)这么晚了,住在哪呢?正在为难,他发现不远处有一座寺庙。(板书:寺)他就住在这山顶的寺庙里。(板书:夜宿) 李白非常高兴,他站在寺庙的院子里,望着满天繁星,吟出一首诗,诗题就是《夜宿山寺》。谁来说一下“夜宿山寺”的意思。四、朗读古诗,尝试背诵 (1)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准确、流利。

敕勒歌 北朝民歌

02 敕勒歌北朝民歌 chì lèchuān yīn shān xià 敕勒川,阴山下。 tiān sì qióng lúlǒng gài sìyě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tiān cāng cāng yě máng máng 天苍苍,野茫茫, fēng chuīcǎo dī xiàn niú yáng 风吹草低见牛羊。 04 回乡偶书贺知章 shào xiǎo líjiālǎo dà huí 少小离家老大回, xiāng yīn wúgǎi bìn máo shuāi 乡音无改鬓毛衰。 ér tóng xiāng jiàn bùxiāng shí 儿童相见不相识, xiào wèn kè cóng hé chù lái 笑问客从何处来。 06 忆江南白居易 jiāng nán hǎo fēng jǐng jiù céng ān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rìchūjiāng huā hóng shèng huǒ 日出江花红胜火, chūn lái jiāng shuǐlǜ rú lán 春来江水绿如蓝, néng bù yìjiāng nán 能不忆江南? 07 游子吟孟郊 címǔshǒu zhōng xiàn 慈母手中线, yóu zǐshēn shàng yī 游子身上衣。

lín xíng mì mì féng 临行密密缝, yìkǒng chí chíquī 意恐迟迟归。 shuí yán cùn cǎo xīn 谁言寸草心, bào désān chūn huī 报得三春晖? 08 古朗月行(节选)李白 xiǎo shí bù shí yuè 小时不识月, hū zuò bái yù pán 呼作白玉盘。 yòu yí yáo tái jìng 又疑瑶台境, fēi zài qīng yún duān 飞在青云端。 09 元日王安石 bào zhúshēng zhōng yī suì chú爆竹声中一岁除, chūn fēng sòng nuǎn rù túsū 春风送暖入屠苏。 qiān mén wàn hù tóng tóng rì 千门万户曈曈日, zǒng bǎxīn táo huàn jiù fú 总把新桃换旧符。 10 登鹳雀楼王之涣 bái rìyīshān jìn 白日依山尽, huáng hé rùhǎi liú 黄河入海流。 yù qióng qiān lǐ mù 欲穷千里目,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语文第18课《古诗二首》教案含反思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语文教案含反思 第18课:《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敕勒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1.教师:教学挂图、敕勒川草原录像。 2.学生:读熟古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谈话引出课题。 我们祖国风光秀美,山川壮丽,古代流传下来大量赞颂祖国山川的 优美诗篇。第22课就介绍了两首古诗。板书:22古诗两首敕勒歌 今天老师先带你们到辽阔的大草原去看看。 2.播放敕勒川草原风光录像,引出诗题。 你觉得大草原怎么样? 这美丽辽阔的大草原名叫敕勒川,这里一直流行着一首赞美它的民歌,叫《敕勒歌》。板书:敕勒歌 齐读课题。 这首诗一直流传到现在,今天我们来学习它。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请你们自己读读这首诗,遇到不认识的字把它画下来,再看拼音多 读几遍,把它记住。 2.同桌互读诗句,纠正字音,再把课文读通顺。 3.开火车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提醒“见”的读音。 三、熟读课文,理解词语。 1.自学诗文。 要求:(1)把诗句读流利。想想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2)你读懂了哪些词句,还有哪些词句不明白,把它画下来。 2.小组交流。 3.指名读。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蓝蓝的天空,辽阔的大草原,茂盛的牧草,肥壮的牛羊。) 4.学生对读懂的词语和不明白的词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不明白的词语教师解疑。 川:指平原。 敕勒川:敕勒是古代的民族,敕勒川指敕勒族居住的平原。 阴山:指阴山山脉,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一带,东西走向。(可用简图) 穹庐:游牧民族所住的用毡子做的圆顶帐篷。现俗称蒙古包。 四野:周围,四面八方。 苍苍:深蓝色。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见:露出,呈现。 四、细读诗文,体会诗意。 1.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说诗意。教师随机点拨。 美丽富饶的敕勒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铺展。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18《古诗二首》教案设计

18古诗二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 用夸张的手法、绝妙的想象,极力渲染山寺之高,表达了诗人夜宿山寺,身临高 处的独特感受。《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敕勒,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民歌歌咏了大草原苍茫辽阔、壮丽富饶的 风光,抒写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两首古诗语言精炼,形象鲜明 并配有插图。《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 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基于此理念,在教学中,教师采用让学生“一读二想三积累”的方法来学习。一读:学习古诗最好的 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二想: 抓住关键词语和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借助音乐、画面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让诗中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三积累:通过拓展、训练等方式,感受古诗 语言的优美,提高学生语言运用及表达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生字词卡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拼读生字,自主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领悟主旨 1.导入: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一生写了很多优美的诗,如《静夜思》《赠汪伦》《望庐山瀑布》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夜宿山寺》。(板书:夜宿山寺) 2.简介:(出示李白的图片)李白一生游览过许多名山大川,也写了许多赞 美祖国山河的诗句,他的诗有的充满想象力,有的充满豪情,人们称他为“诗仙”。

3.解题:引导学生从题目中找到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地点和事件,教师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绘制简笔画。 (1)夜。交代了李白写这首诗的时间是夜晚。(教师板画星星、月亮。) (2)宿。在这里是“住,过夜”的意思,交代了他住宿的地点。“宿”的读 音是平舌音,在本课读sù。可用想象法识记:“宀”是房屋,一个人(亻)在房屋(宀)里住了百(百)天。也可以用加一加法识记:“宿”是上下结构的字,宀+亻+百=宿。 (3)山寺。交代了作者住在深山的寺庙里。(教师用简笔画画出山峦、寺庙,同时在山腰处横画几朵云,以突出其高度。)“寺”的读音是平舌音,读sì。可用减一减的方法识记:“诗”去掉“讠”就是“寺”。也可用歌诀识记:一寸土一间寺。 4.过渡: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诗人李白一同走进这座“山寺”。(师生齐读题目,教师指导读准生字。) 设计意图:由题目入手,通过解析题目来了解诗的主要内容,在解题的过程中相机学习生字。教师采用画简笔画的方法,引导学生依据题目进行合理想象, 板画结构图,为理解诗意奠定了基础。 二、初读古诗,诵读感知 1.配乐范读全诗,学生听准字音,听清节奏。特别要注意听自己不认识的 字。 2.课件出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3.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一边读一边圈出生字,多读几遍,试着读出节奏。 4.同桌互读,帮助纠正字音。 5.指名读,教师相机纠正字音,强调“辰”的读音是翘舌音,要正确读出 “摘星辰”。 6.师生合作读。按诗歌的节奏,老师读前两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 7.男女生合作读,分组读,齐读。 8.师生间,生生间适时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步步深入的反复诵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