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观音柴种植技术

观音柴种植技术

观音柴种植技术
观音柴种植技术

观音柴种植技术

豆腐柴,别名山豆腐、土常山、观音柴、豆腐木等,属马鞭草科豆腐柴属落叶灌木,主要分布生长于我国华东、中南及西南各省的山谷、丘陵、山坡灌木丛中、疏林下、沟谷边。具有抗寒、耐旱、耐瘠、速生等生物学特性,集食、饲、药用于一体,在丘陵山区地带具有较强的适生性和开发利用价值。从前人们大都靠采集自然资源利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其利用价值意识深化提高[1,2],市场需求的增加,仅靠自然采集,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于是,人工栽培、产业化发展和资源深化综合利用在不少地方已悄然兴起,景宁畲族自治县也出现了不少农户上山挖掘自然资源

进行集中栽培的生产行为。鉴此,笔者通过借鉴采收茎叶类作物的种植技术经验,经过实践探索,初步总结出豆腐柴人工栽培技术,现介绍如下。1 苗木繁育豆腐柴虽可利用种子播种繁育种苗,但其发芽成苗率极低,在生产上无人进行。生产上主要靠上山挖取自然种苗、老桩,扦插育苗获取种苗,扩大种植。自然采集,简便易行,于每年秋冬、早春上山挖取栽种即可。但采集的种苗数量有限,难以满足规模化生产的种苗需求,如要实现大面积规模化栽培种植,必须采取扦插育苗繁殖,以满足种苗需求。

扦插育苗的技术环节是:

1.1 苗圃选择苗圃以选择交通、管理方便,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洁净,排灌自如,肥力中上,土层深厚,结构疏松的沙壤土地块为宜。所选苗圃如是旱作熟地,疑有病菌残留的,应在翻耕整地时每

公顷撒施生石灰750~900 kg 进行土壤消毒处理。

1.2 插穗采集插穗应于每年秋冬季或早春豆腐

柴未萌芽前采集。扦插当天或前1 天选择没受到病虫为害,呈棕灰色当年生半木质化枝条。选取扦穗枝条后,将枝条剪成具有2 个饱满潜伏腋芽的短穗。剪取短穗时上下剪口应平滑,下端剪口与叶片生长方向平行,并紧靠节点,削成马耳形切口,上端剪口应在高于腋芽0.2 cm 处呈45°角切断。

1.3 翻耕整地苗床一般应进行2 次翻耕。第1 次在冬季或扦插20~25 天时进行深翻晒垡,深度要求在25 cm 以上。第2 次在建苗床时每公顷结合施腐熟厩肥15 000~22 500 kg(或菜子饼肥1 500~2 250kg),加过磷酸钙300 kg 进行翻耕。在苗圃后坎环山处开好深30~40 cm 排水沟后,碎土、蹚平、整成畦宽为100~120 cm、高15 cm,沟宽30 cm 的苗床,再在苗床上铺上经过过筛的黄泥土后用木板稍作压实,厚度为

2.5~3 cm。铺上黄泥土后灌水或用洒水壶洒水湿润床土,待稍干后再行扦插。

1.4 扦插遮阴豆腐柴的扦插育苗应在秋冬或早春末萌芽前进行,在扦插前可将采集的扦穗分扎成

小捆,把扦穗下端放置在浓度为0.01%~0.02%的ABT1 号生根粉溶液中浸泡4~6 小时,取出稍作晾干后再行扦插。扦插时按株行距8 cm×20 cm 的规格,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插穗上端,将插穗轻轻地直插或斜插入土中,扦插的深度以插穗的2/3 入土、腋芽露出地面为准。边扦插边用手指按实插穗基部泥土,以便插穗与泥土紧密

接触,便于发根。扦插应选在阴天或在晴天上午10 时前或下午4 时后进行。扦插结束后应及时洒水保湿,随后以80 cm 左右间距用竹片搭成40 cm 高的拱形棚架,上面覆盖透光率35%~50%的遮阳网进行遮阴。在当地到4 月上旬可将遮阳网揭除。

1.5 苗床管理

1.5.1 水分管理。以保持苗床表土湿润为宜。视天气情况久旱无雨时应沟中灌水或浇水抗旱,如遇多雨或暴雨应及时清沟排水,以免受干旱与浸渍为害,便于根系生长。在起苗移栽的头一天,浇1 次水,以便携带床土起苗,减少伤根,便于栽后成活。1.5.2 施肥管理。苗床施肥除多雨时节外,应以液体肥薄肥勤施为好,掌握先淡后浓的原则。一般在扦插后1 个月左右插穗长出新根,在新梢萌发时进行第1 次施肥,每公顷用10%腐熟人粪尿或0.5%尿素溶液浇施。以后约每隔30~40 天,用上述肥料加倍浓度进行浇施。如用固体肥料撒施,应在施肥后随即用清水淋浇苗木,以免肥料附着造成肥害。

1.5.3 除草摘蕾。第1 次除草一般都结合第1 次施肥进行,由于扦穗矮小,应尽量做到见草就除,先期除草1~2 次。除草时应用一只手按住扦穗根茎,另一只手轻轻将杂草连根拔除。以后除扦穗根茎附近的杂草时除用手拔除外,可用锄头进行浅除。在除草施肥等苗床管理过程中,如发现有花蕾时,应手轻轻摘除,以利集中营养,便于培育壮苗。

2 地块选择

豆腐柴虽然适生性强,对立地条件要求不严格,但作为人工栽

培,对产量产出有较高的目标要求。栽种地点应选择在离交通道路、水源较近,土层较为深厚、抗旱排渍条件尚可的山坡梯田、缓坡旱地或坡度在25°以下的丘陵、缓坡山地为宜。

3 整地栽种

在山坡梯田里种植整地较为方便,只要在环山坎脚处开设水沟,结合翻耕,施足基肥,按种植规格要求碎土蹚平,做成垄畦便可栽种。而在丘陵、缓坡山地上种植,需先行将坡地依等高线整成水平梯地,去除多年生恶性杂草、竹类等杂草和小灌木,在顶部和适当位置开设避水沟后再行翻耕施肥,整成1.5~2 m 垄畦水平种植。基肥的使用应根据肥料的种类和土壤基础肥力而定,原则上掌握粗肥多施、精细肥少施,肥力好的少施、肥力差的多施,粗肥全层匀施、精细肥可以沟施或者穴施。一般每公顷用堆肥及时用37 500~45 000 kg 或厩肥30 000~37 500 kg 全层匀

施,用饼肥3 000~4 500 kg 或有机质≥50%的生物有机肥4 500~5 250 kg(以下简称生物有机肥)进行沟施或穴施。豆腐柴在11 月中旬至翌年早春2 月栽种为佳,栽种最好在阴天或早、晚进行。在起苗时应对壮、弱苗木进行分类挑拣,以便分类栽种和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栽种前先在整好的垄畦或水平种植带上按株行距35~40 cm×80~90 cm 开穴,栽种时边栽边对苗木进行适当处理。如果苗木过于嫩长,则剪去顶部嫩弱茎叶,留苗高30 cm 左右。如若某一根系过长,则适当剪去根端部分,以免栽种时根系扭曲,然后将苗木竖立于穴中理顺根系,保持根系舒展。覆土至栽种穴的一半后,

稍作提苗压实覆土,再覆土至与畦面持平压实,最后再在其上覆盖一层1cm 左右的松土。栽种的深度以超过原苗床根际1 cm 左右为宜。栽种后随即用3%的稀薄人粪尿水点穴浇施定根水,以便根系与土壤紧密接触,以便根系快长[3,4]。

4 园地管理

4.1 抗旱防渍苗木栽种后的前期,由于植株生长势弱,未能形成较为强大的地下根系,植株矮小,地面覆盖度低,其管理中心工作是做好抗旱护苗,排水防渍工作,以利根系快速生长。可于栽后在苗木行间用山地杂草或作物秸秆进行覆盖,覆盖厚度约为5~7 cm。在栽后3~4 月,用5%~10%的稀薄人粪尿水每隔10~15 天浇苗1 次。如遇雨天,特别是栽种在山垄田或平地的应注意排水防渍。植株成活以后,应根据天气情况灌排水。若久旱无雨或旱情严重时,应通过引、提、蓄、挑等多种方式,突出做好栽种在丘陵、山坡地的豆腐柴的抗旱减灾工作;如遇多雨天气,应重点做好由水田改种、平地种植地、园地后坎渗侧水严重等处的清沟排水工作,以防园内积水,造成浸渍为害。

4.2 中耕施肥人工栽培豆腐柴,目的在于多收获茎叶产品,一般每年对园地中耕施肥应不少于4 次,即在年前的10 月底至12 月上旬结合树旁两侧轮年深翻,每公顷用厩肥22 500~30 000 kg 或饼肥2 250 kg 或生物有机肥4 500 kg 沟施冬季基肥;在2 月中下旬每公顷用复合肥600~675 kg 结合浅耕追施春季催芽肥;在5 月上中旬结合浅耕除草每公顷施复合肥675~750 kg 或生物有机肥2 250 kg;7月

中旬至8 月上旬结合浅耕每公顷施复合肥675~750 kg 或生物有机肥2 250 kg。通过中耕施肥,控制园内杂草,满足养分需求,促进健壮生长。

4.3 地力培肥培肥土壤基础肥力,是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茎叶产量,降低成本投入的基础性工作。在生产上除了广积肥源,增加有机肥投入外,可叶草,紫云英等矮生绿肥作物;放养家禽,以禽类活动寻食害虫,啄食杂草,排泄肥地,以培肥地力[5]。

4.4 病虫害防治经几年来的实践观察发现,豆腐柴的主要病虫害有褐斑病、炭疽病、白粉病、烟煤病以及螨类、蚧类、蚜虫、蝶蛾类等。由于豆腐柴的抗生性、植物化感作用较强和经常采收茎叶,病虫害的为害损失不是很大,可采取农业措施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综合防治的办法防治。要加强园地管理,合理采收枝叶,结合冬季翻耕施肥,搞好冬季清园工作;冬季翻耕后地面喷施0.3~0.4 波美度石硫合剂封园;早春当萌芽长至米粒大小时喷施1∶1∶100 波尔多液;园内养鸡寻食害虫。在生长季节,如果偶见有较大数量的害虫发生时,每公顷可用经过筛的灶膛灰或植物茎秆灰230 kg 于早晨露水未干时撒施防治;也可每公顷用80%敌敌畏乳油1 500 mL 对水750 kg 进行喷杀。

4.5 修剪采收豆腐柴的修剪,除冬季剪除病虫为害、细弱及过密枝条外,在其生长季节内都与枝叶采收结合进行。当苗木栽种成活抽出新梢后,在离地面约20 cm 处剪去梢顶,养成主干;待主干发芽后,在其上均匀地选留3 个健壮枝梢,将其余枝梢抹去。当选留

的枝梢长到一定高度时,在离地面40~45 cm处剪去培养成第一枝干;当第一枝干上的新梢长到一定长度后,可以修剪采收上部枝叶时,在每个枝干上均匀选留3~4 个健壮枝梢,将其在离地面65~70cm 处剪去,培养成第二枝干,以后每年可在第二枝干上培养采收枝条。当达到一定年限树势表现出衰弱现象后,在离地面5 cm 左右处进行一次截枝重修剪,重新培养树型,以更新复壮树势。在生长期内,以

每次修剪和采收的枝叶供作加工销售。

5 加工销售

豆腐柴的根、茎、叶均可药用,并可以加工成高档、美味的食、药用品。在当地最为常见的是取其嫩茎叶,将其用水洗净后放入盛盆内按1 kg 茎叶加2kg 水的比例用手充分揉搓细碎后,用干净纱布或毛棕片将汁液过滤于盆中,然后将干净的1 kg 灶膛灰或植物茎秆灰用3 kg 开水浸泡约20 分钟后的过滤植物碱液(约占茎叶汁液量的5%)缓慢倒入茎叶过滤液中。边倒边用手或筷子等搅拌均匀,当出现豆腐花絮状物时静置30 分钟左右,即可凝结成块,成为清鲜嫩绿的绿豆腐(当地人称之为山豆腐)。将其分切成适当的小方块,便可供制作菜肴或上市销售。过滤残渣,可供作牲畜的上等饲料。摘取嫩茎叶后的枝条,用刀具切碎晒干后可供药用上市销售。随着产业的发展,生产规模扩大后,其产品可供制药厂进行精深加工,实现资源的有效增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