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槐树移民家谱九

  • 格式:docx
  • 大小:10.48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槐树移民家谱九

1、内黄东庄三流河村池氏碑谱记(河南)

三流河村,位于内黄县城西南4公里,在三个自然村已经连为一体。历史上有李、池、牛、张、武、崔、尚、陈8姓。陈姓1户,解放前夕迁内黄县西街定居。尚姓尚九玉于1942

年从本镇后村迁入,已传3代,现有3户12人。武姓是清咸、同年间从马上乡燕庄迁入,

世祖武发才以下(以上失考)已传10代,现有10户39人。崔姓先祖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来,世祖崔连山以下传4代,现有5户20人。张姓先祖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来,世祖张金德

以下传7代,现有37户111人。李姓分两支:李流河李姓,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来,始祖

失考,现有三门,有51户217人;牛流河李姓,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来,始祖失考,分两门,有27户86人。池姓先祖池宏德,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从山西洪洞迁来,已传24代,现有81户400人。

牛姓先祖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来,始祖不详,有“打锅牛”之说,弟兄七人,将锅打成七块,每

人带一块,以作纪念,便于认宗。迁民时分别落户到本县牛林村、牛张固,清丰县牛李寨村。一人迁往滑县(村名失考),一人在本村落户,始祖失考,迄今已传23代,现有95户4

11人。

为共同发展生产,1952年党支部书记牛朝杰组织了互助组,1953年转为初级农业社,1955年李长海、池学林、牛富清、牛景致分别组建了完全按劳取酬的4个高级农业社,

依靠集体的力量,在国家扶持……

2.邓丽君侄女碑位

邓丽君侄女即邓玉臣的女儿邓萍萍、邓珍珍等。该碑位于邓台村西堤北,邓氏祖碑记载“邓氏祖讳美字良玉,即邓。邓生子邓鸿池,邓鸿池生子邓枢(又名邓新玉)。邓枢生有四男一女,男为邓长安、邓长顺、邓长富、邓长禧和一代歌后邓丽君。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尊重生命,尊重历史,尊重传统,以谱联家。四男三女,四男一女,四男二女。

在邓丽君纪念室里的墙壁上挂着一幅邓氏来邓台村的介绍图,上面说“邓姓发源于今河南省境,汉代开始迁入闽、粤。东晋时,大举南迁。汉代中期,邓况自楚徙居南阳新野。至东汉初,

因族人为光武帝刘秀的中兴汉室立下大功及东汉皇室的亲戚关系,一跃而成为东汉最显赫的

家族。但至东汉安帝时,有人诬告邓弘等曾反对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满,因而使邓氏遭受了

一次大的劫难。此后,南阳邓氏不断外迁,有南至湖南、湖北者,也有西至山西、甘肃者。

明初朱元璋为了休养生息,富国强民,做出从山西向中原地区大量移民的决策。于是,从明

洪武二年(1370年)到明永乐二十二年之间,通过设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的移民机构,

大量移民迁到怀庆府(今河南沁阳)。

康熙、雍正时期(1662—1735年)为初兴期。经过明末清初动乱之后,康熙时社会

逐步安定下来,十一世康惠“康、朱联姻”后,财富迅速积累,已拥有四千余亩土地,家里相

当富裕,他的三个孩子,大勇“例授登仕佐郎”、大椿由“太学生赠文林郎”、大鉴亦为“太学生”;康惠的孙子十三世康云从由“太学生例赠文林郎”。康大勇毅然突破“士不经商”的思想桎梏,大河行船,将生意由洛河做向黄河,东进山东,开辟临沂、兰水,购置田地,为康家经

营山东土地、栈房奠定基础。特制的太平船每次运回的银子以万两计,沿河的船只或码头上

的人,一见到“太平船”就呼:“康百万家的船过来了!”康大勇独生子康云从继续开拓,扩大

了禹县、栾川、卢氏等药材和木材基地,家资十分富足,仍被称为“康百万”。

乾隆、嘉庆、道光、咸丰时期(1736—1861年)为全盛期,十四世康应魁(字斗方,1773—1850年),除拥有大量土地(曾两次悬挂“良田千顷”牌)外,还以家临洛水、黄河之利,靠漕运在山东、河南、陕西等地做生意,并贿通清廷镇压白莲教起义的大臣勒保,

取得百万清军的衣服、棉被与棉甲的供应权,十年间,开辟泾阳、三原基地,财源滚滚,家

资巨万。据碑文记载:“道光(1821—1850年)初,输金万余重修黉序”;“道光戊子(1828年)独资捐修圣庙”;“值祥符(开封)、中牟两次河工,乐输己财,亦无吝色”;“丙午、丁未(1846—1847年)末,岁大饥又出粟以赈,全活者甚众”,因而皇帝颁

旨“加公直隶州分州衔,郡太守萧公亲赐匾额曰…义仁里‟”,他的几个孩子也相继做官,长子

康子龙(谱名道顺,字霖三,别号静斋)由廪贡“补遂平县教谕,后议晋山东知县”;次子康

道平(号坦园)“诰授昭武都尉都阃府职”;三子康道兴“例赠奉直大夫武庠生”。女三,“各适

名家子孙”。长孙康无逸(字勉之,号周图)亦“诰授朝议大夫孝廉方正赏戴蓝翎钦加知府衔”……康家此时在许多省份都置有土地和店铺,影响甚大,如馆内现藏一幅由山东省日照市文管所送来民间保存的年画,把“河南康百万”尊为全国“三大活财神”之一(其它二个为阮子

兰和沈万三),苏、杭一带民间也有河南康百万“金银堆如山”的年画。可见康家当时已是全

国屈指可数的大地主了。康百万同时大兴土木,挖山扩宅,康百万庄园此时已初具规模。

同治、光绪时期(1862—1908年)为渐落期。咸丰(1851—1861年)年间,康家仍系巨富,至十六世时,“子女或适或字,各系名门”,康无逸、康无耽、康无宴皆有功名。十七世时,康家仍殷富不衰,康建德(又名鸿猷,字伯宣,号竹溪)为“清诰授奉政大夫赏戴蓝翎汝阳救谕前恩科举人”。此时,清朝民族矛盾与阶段矛盾日益突出,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波及到巩县。自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占领巩县城以后,统治阶段及封建地主

经济受到打击;咸丰末年(1861年)捻军又攻克巩县城,并占领康百万庄园南边的黑石关。康家倾力抵抗。先是康霖三“遇亳匪窜扰,哀鸿遍野,乃买谷给散民”,后于“咸丰辛酉,

壬戌间(1861—1862年)捻匪迭次窜扰巩洛,势甚鸱张,人心恐惧”,康坦园为抵抗捻军,“亲自备价,置地数十亩……所需军器、火药,罔弗置造完备”,在“村南金谷之中峰结寨,费七千缗”,“公鸠村中练勇数百人自备军器粮饷”。

民国时期(1911—1949年)为衰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