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常数 Word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48.50 KB
- 文档页数:9
1.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典例1.常温下,在pH =5的CH 3COOH 溶液中存在如下电离平衡:CH 3COOH CH 3COO −+H +,对于该平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加入水时,平衡向右移动,CH 3COOH 电离常数增大B .加入少量CH 3COONa 固体,平衡向右移动C .加入少量NaOH 固体,平衡向右移动,c (H +)减小D .加入少量pH =5的硫酸,溶液中c (H +)增大 2.电离平衡常数的应用典例2.分析下表,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弱酸 CH 3COOH HCN H 2CO 3 电离常数 (25℃)1.8×10-54.9×10-10K a1=4.3×10-7 K a2=5.6×10-11A .CH 3COO -、HCO -3、CN -在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B .向食醋中加入水可使CH 3COOH 的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C .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 2CO 3和NaCN 溶液,后者pH 较大D .pH =a 的上述3种酸溶液,加水后溶液的pH 仍相同,则醋酸中加入水的体积最小 3.强弱电解质的比较典例3.某温度下,相同体积、相同pH 的氨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加水稀释时的pH 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a 点导电能力比b 点强B .b 点的K w 值大于c 点C .与盐酸完全反应时,消耗盐酸体积V a >V c培优点十六 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及电离平衡常数一.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及电离平衡常数的应用D .a 、c 两点的c (H +)相等 4.实验探究典例4.25℃时,0.1 mol·L -1 HA 溶液中c (H +)c (O H -)=108,0.01 mol·L -1 BOH 溶液pH=12。
请回答下列问题:(1)0.1 mol·L -1 HA 溶液pH= ,HA 的电离常数K a 为 ,BOH 是 (填“强电解质”或“弱电解质”)。
2021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过关检测(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向含有2mol 的SO 2的容器中通入过量氧气发生2SO 2+O 22SO 3,充分反应后生成2mol 的SO 3B .可逆反应是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C .CaCO 3=====△CaO +CO 2↑与CaO +CO 2===CaCO 3互为可逆反应 D .只要是可逆反应,均不能进行到底 答案 D2.(2020年湖北宜昌)一定温度下在容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s)+2B(g)C(g)+D(g)。
下列不能说明反应一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 A .v 正(B)=2v 逆(C)B .每消耗1molC ,同时生成1molD C .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D .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答案 D3.(2020年湖北黄石)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向含有2mol 的SO 2的容器中通入过量氧气发生2SO 2+O 22SO 3,充分反应后生成2mol 的SO 3B .可逆反应是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C .CaCO 3=====△CaO +CO 2↑与CaO +CO 2===CaCO 3互为可逆反应D .只要是可逆反应,均不能进行到底 答案 D4..(2020·浙江11月选考,14)已知X(g)+Y(g)2W(g)+M (g) ΔH =-a kJ·mol -1(a >0)。
一定温度下,在体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X(g) 与1molY (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充分反应后,放出热量为a kJB .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X 与W 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一定为1∶2C .当X 的物质的量分数不再改变,表明该反应已达平衡D .若增大Y 的浓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答案 C5.将等物质的量的N2、H2气体充入某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并达到平衡:N2(g)+3H2(g) 2NH3(g) ΔH<0。
化学平衡常数练习一、单选题1.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aX(g)+bY(g)cZ(g)达到平衡时平衡常数为K1;在温度不变得条件下向容器中通入一定量得X与Y气体,达到新得平衡后Z得浓度为原来得1、2倍,平衡常数为K2,则K1与K2得大小关系就是( )A.K1<K2ﻩB.K1=K2ﻩC.K1〉K2D。
无法确定2.在300 mL得密闭容器中,放入镍粉并充入一定量得CO气体,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Ni(s)+4CO(g)⇌Ni(CO)4(g),已知该反应平衡常数与温度得关系如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得就是( )A.上述生成Ni(CO)4(g)得反应为放热反应B。
在25 ℃时,反应Ni(CO)4(g)⇌Ni(s)+4CO(g)得平衡常数为2×10-5C.在80 ℃时,测得某时刻,Ni(CO)4、CO浓度均为0、5 mol·L-1,则此时v正>v逆D.在80 ℃达到平衡时,测得n(CO)=0、3 mol,则Ni(CO)4得平衡浓度为2 mol·L-13.在一定温度下,改变反应物中n(SO2),对反应2SO2(g)+O2(g)⇌2SO3(g) ΔH<0得影响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得就是()A。
反应b、c点均为平衡点,a点未达到平衡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B.a、b、c三点得平衡常数Kb>K c〉K aC.上述图象可以得出SO2得含量越高得到得混合气体中SO3得体积分数越高D.a、b、c三点中,a点时SO2得转化率最高4。
下列关于化学平衡常数得说法中,正确得就是()A。
可以用化学平衡常数来定量描述化学反应得限度B.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反应物浓度用起始浓度表示,生产物浓度用平衡浓度表示C.平衡常数得大小与浓度、压强、催化剂有关D.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平衡常数必定发生变化5.在一定温度下,向2L体积固定得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HI,发生反应:2HI(g)⇌H2(g)+I2(g) ∆H>0,测得得物质得量随时间变化如表,下列说法正确得就是()1 2 3A。
姓名,年级:时间:第三节化学平衡常数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最新考纲:1。
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计算。
2。
能正确计算化学反应的转化率.核心素养:1。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能从化学平衡常数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运用化学平衡常数解决问题。
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反应的转化率,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模型。
能运用模型Q c与K的关系解释化学平衡的移动,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知识点一化学平衡常数及应用1.化学平衡常数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用符号K 表示。
2.表达式对于反应m A(g)+n B(g)p C(g)+q D(g),K=错误!(固体和纯液体的浓度视为常数,不计入平衡常数表达式中)。
例如:3。
注意事项(1)K值越大,反应物的转化率越高,正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
(2)K只受温度影响,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变化无关。
(3)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但对化学平衡常数无影响.4.应用(1)判断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K值大,说明反应进行的程度大,反应物的转化率高;K 值小,说明反应进行的程度小,反应物的转化率低.K〈10-510-5~105>105反应程度很难进行反应可逆反应可接近完全(2)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对于可逆反应a A(g)+b B(g)c C(g)+d D(g),在一定温度下的任意时刻,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有如下关系;Q=错误!,称为浓度商。
Q〈K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v正〉v逆Q=K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v正=v逆Q〉K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v正<v逆(3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合成氨的反应达平衡后,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将各物质浓度增大一倍,K不变,平衡正向移动(√)提示: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将各物质浓度增大一倍,等效于加压,平衡右移,由于温度不变,所以K不变,正确。
【课题】 第三节化学平衡学案 (第四课时)【学习目标]】 1.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2. 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及反应的热效应。
【重点和难点】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及其简单计算 【巩固与链接】(略)【教学过程】阅读课本p28-29 一、化学平衡常数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_______________时,生成物_________________与反应物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就是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符合用_______表示。
2.表达式: 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mA(g)+ n B (g)p C(g) + q D(g)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别提示】1.代入平衡常数K 表达式的各物质的浓度必须是平衡浓度.2.固体和纯液体浓度为定值,所以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不写纯液体和固体物质的浓度3. 平衡常数与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形式有关,同一反应的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互为倒数即K=1/K 逆3.影响因素:平衡常数K 只受______的影响,只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而与物质的浓度变化、压强变化、是否使用催化剂无关。
因此使用平衡常数时,必须指明温度。
【沙场练兵】1.分别写出反应平衡常数表达式a 、FeCl 3(aq )+3KSCN(aq)Fe(SCN)3(aq)+3KCl(aq)平衡常数表达式:b 、CH 3COOH(aq)+NH 3·H 2O(aq)CH 3COONH 4(aq)+H 2O(l)平衡常数表达式:————————c 、CaCO 3(s)CaO(s) +CO 2(g) 平衡常数表达式:d 、Fe 3O 4(s) +4H 2(g)3Fe(s) + H 2O(g) 平衡常数表达式:————————e 、N 2(g) + 3H 2(g)2NH 3(g)平衡常数表达式:f 、2NH 3(g)N 2(g) + 3H 2(g)平衡常数表达式:g、N 2(g) +H 2(g)NH 3(g)平衡常数表达式:4.应用:(1)化学平衡常数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
第4课时化学平衡常数A组1.化学平衡常数可以用K来表示,下列关于化学平衡常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K越大,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小B.K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C.K与生成物的浓度有关D.K与温度有关解析:K越大,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大;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其化学平衡常数只与反应体系的温度有关。
答案:D2.某温度时,反应SO2(g)+O2(g)SO3(g)的平衡常数K=50。
在同一温度下,反应2SO3(g)2SO2(g)+O2(g)的平衡常数K1应为()A.2 500B.100C.4×10-4D.2×10-2解析:K=,K1=,K1==4×10-4。
答案:C3.将肯定体积的SO3(g)充入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SO3(g)2SO2(g)+O2(g)并达到平衡;保持温度不变,再充入相同体积的SO3(g),达到新平衡后,与原平衡相比,下列值减小的是()A.平均相对分子质量B.SO3(g)的转化率C. D.解析:本题可实行等效平衡法分析,假设在原容器上增加一个相同的容器(两容器有隔板),保持温度不变,向增加的容器中充入相同体积的SO3(g),则可建立与原平衡一样的平衡,此时A、B、C、D各项的值均不变,然后抽掉隔板,将容器压缩至原容器大小,则压强增大,平衡逆向移动,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减小,但总质量不变,因此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增大;SO3(g)的转化率减小;c(SO2)、c(SO3)均增大,但c(SO3)增大的程度比c(SO2)增大的程度大,则增大;可看作该反应的平衡常数的倒数,而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则不发生变化。
答案:B4.在淀粉-KI溶液中存在下列平衡:I2(aq)+I-(aq)(aq)。
测得不同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如表所示:t/℃515253550K 1 10084168953340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I2(aq)+I-(aq)(aq)的ΔH>0B.其他条件不变,上升温度,溶液中c()减小C.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D.25 ℃时,向溶液中加入少量KI固体,平衡常数K大于689解析:依据题中供应的数据知温度上升,平衡常数减小,则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逆反应为吸热反应,故正反应为放热反应,ΔH<0,A选项错;其他条件不变,上升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溶液中c()减小,B选项正确;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C选项错;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25 ℃时,向溶液中加入少量KI固体,虽然平衡向正方向移动,但平衡常数不变,D选项错。
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计算练习题
1. 问题描述:
给定以下化学反应:
2H2(g) + O2(g) ⇌ 2H2O(g)
求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2. 解决方案:
平衡常数(K)表示了反应物和生成物在平衡时的浓度关系。
对于上述反应,平衡常数的计算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步骤 1: 写出平衡方程式
对于给定的反应,平衡方程式为:
2H2(g) + O2(g) ⇌ 2H2O(g)
步骤 2: 表示平衡常数
平衡常数(K)的表示方式为:
其中,[] 表示浓度。
步骤 3: 计算平衡常数
对于给定的反应,根据平衡常数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等式:
K = [H2O]^2 / ([H2]^2 * [O2])
其中,[H2O]、[H2] 和 [O2] 分别表示水、氢气和氧气的浓度。
步骤 4: 确定浓度值
假设在平衡时,水的浓度为 x M,氢气的浓度为 y M,氧气的浓度为 z M。
步骤 5: 替换浓度值并求解
将浓度值代入平衡常数的计算公式中,并求解方程:
K = (x)^2 / ((y)^2 * (z))
K = x^2 / (y^2 * z)
以此计算得到的结果即为平衡常数的值。
3. 答案:
通过以上计算步骤,可以求得该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
注意:具体的浓度值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测量或估计,并进行代入计算。
总结:
本文档介绍了如何计算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
根据平衡常数的定义和计算公式,我们可以根据给定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浓度值,求解平衡常数的值。
这个过程对于理解和研究化学反应的平衡性具有重要意义。
攻略04 沉淀溶解平衡1.溶度积的相关计算(1)溶度积和离子积以A m B n (s)m A n+(aq)+n B m-(aq)为例:溶度积离子积概念沉淀溶解的平衡常数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幂的乘积符号K sp Q c表达式K sp(A m B n)=c m(A n+)·c n(B m-),式中的浓度都是平衡浓度Q c(A m B n)=c m(A n+)·c n(B m-),式中的浓度是任意浓度应用判断在一定条件下沉淀能否生成或溶解:①Q c>K sp:溶液过饱和,有沉淀析出;②Q c=K sp:溶液饱和,处于平衡状态;③Q c<K sp:溶液未饱和,无沉淀析出。
(2)已知溶度积求溶解度以AgCl(s)Ag+(aq)+Cl−(aq)为例,已知K sp,则饱和溶液中c(Ag+)=c(Cl−)=,结合溶液体积即可求出溶解的AgCl的质量,利用公式=即可求出溶解度。
(3)已知溶解度求溶度积已知溶解度S(因为溶液中溶解的电解质很少,所以溶液的密度可视为1 g·cm−3),则100 g水即0.1 L溶液中溶解的电解质的质量m为已知,则1 L溶液中所含离子的物质的量(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便可求出,利用公式即可求出K sp。
(4)两溶液混合是否会产生沉淀或同一溶液中可能产生多种沉淀时判断产生沉淀先后顺序的问题,均可利用溶度积的计算公式或离子积与浓度积的关系加以判断。
2.溶度积的应用(1)沉淀的生成原理:当Q c>K sp时,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向左移动,就会生成沉淀。
方法:①调节pH法。
如工业原料氯化铵中含杂质氯化铁,使其溶解于水中,再加入氨水调节pH至7~8,可使Fe3+转化为Fe(OH)3沉淀除去。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3++3NH3·H2O Fe(OH)3↓+3。
②加沉淀剂法。
如以Na2S、H2S等作沉淀剂,使金属离子如Cu2+、Hg2+等生成极难溶的硫化物CuS、HgS 等,也是分离、除杂常用的方法。
化学平衡常数及其应用一.选择题(共15小题)1.只改变一个影响因素,下列关于平衡常数K的叙述错误的是()A.K值不变,平衡可能移动B.K值变化,平衡一定移动C.温度变化,K值一定变化D.平衡移动,K值一定变化2.其它条件不变,升高温度下列数据不一定增大的是()A.可逆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B.0.1mol/LCH3COONa溶液的PHC.水的离子积常数KwD.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3.T2℃时,将1mol X和2mol Y投入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g)+2Y⇌3Z(g)△H,测得物质X、Y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表所示,平衡时物质X的体积分数为φ,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前5min用Z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1.2mol/(L•min)B.T2℃时,对于反应X(g)+Y(g)⇌Z(g)△H′,则2△H′=△HC.T2℃时,若以lmol X、2mol Y和1mol Z充入上述容器中,达到平衡时X的体积分数比φ大D.该反应的正反应是吸热反应,且T1<T24.已知某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在不同的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值分别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 (g)+H2O (g)⇌CO2(g)+H2(g)B.上述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C.如果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加入CO2和H2各1 mol,5 min后温度升高到830℃,此时测得CO2为0.4 mol时,该反应为平衡状态D.某温度下,如果平衡浓度符合下列关系式:=,判断此时的温度是1000℃5.已知气相直接水合法制取乙醇的反应为H2O(g)+C2H4(g)⇌CH3CH2OH(g)。
在容积为3L的密闭容器中,当n(H2O):n(C2H4)=1:1时,乙烯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b两点平衡常数:b>aB.压强大小顺序:P1>P2>P3C.当混合气的密度不变时反应达到了平衡D.其他条件不变,增大起始投料,可提高乙烯转化率6.电石(主要成分为CaC2)是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
化学平衡练习题平衡常数与影响因素化学平衡练习题:平衡常数与影响因素化学平衡是指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的速率相等时的状态。
在平衡状态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明显变化,而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平衡常数是描述平衡反应物浓度与生成物浓度之间关系的指标。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平衡常数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平衡常数的各种因素。
1. 平衡常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平衡常数(Kc)是指在给定温度下,动态平衡反应体系中各组分物质浓度的稳定关系。
它的计算方法根据平衡反应式中物质的摩尔系数及浓度定义,通常以浓度为计量单位。
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为:Kc = [生成物1]^m * [生成物2]^n / [反应物1]^x * [反应物2]^y其中,方括号表示物质的浓度,上标表示物质的摩尔系数,m、n、x、y分别对应生成物和反应物的摩尔系数。
2. 影响平衡常数的因素平衡常数的大小决定了反应体系达到平衡时生成物和反应物的浓度比例。
以下是一些影响平衡常数的因素:2.1 温度的影响温度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当温度升高时,平衡常数有可能增大或减小。
对于放热反应,温度的升高将减小平衡常数;而对于吸热反应,温度的升高将增大平衡常数。
这是因为增加温度会导致反应体系吸热或放热,从而影响反应速率和平衡位置。
2.2 压力的影响对于气体反应体系,压力的变化会对平衡常数产生影响。
按照Le Chatelier原理,增加压力会使平衡位置向反应物浓度较低的方向移动,从而增大平衡常数。
相反,降低压力会使平衡位置向反应物浓度较高的方向移动,导致平衡常数减小。
2.3 初始物质浓度的影响初始物质浓度也会对平衡常数产生影响。
在反应初期,物质浓度较高,反应速率较快,但随着反应的进行,浓度逐渐减小,反应速率下降。
当达到平衡时,平衡常数由初始物质浓度决定。
2.4 添加催化剂的影响催化剂是一种物质,能够改变反应的速率但本身并不参与反应。
添加催化剂后,反应体系的平衡位置不发生改变,但反应速率增加。
第二章第三节第3课时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平衡常数K的说法中,正确的是()①平衡常数K只与反应本身及温度有关②改变反应物浓度或生成物浓度都会改变平衡常数K③加入催化剂不改变平衡常数K④平衡常数K只与温度有关,与反应的本身及浓度、压强无关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解析:平衡常数K是一个温度函数,只与反应本身及温度有关,催化剂不能改变化学平衡,故加入催化剂不改变平衡常数K。
答案:D2.(2015·经典习题选萃)一定条件下,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CO和H2反应生成甲醇:CO(g)+2H2(g)CH3OH(g)。
如图是该反应在不同温度下CO的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T1>T2B.该反应的ΔH>0C.T1时的平衡常数K1>T2时的平衡常数K2D.T1时的平衡常数K1<T2时的平衡常数K2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知识的综合应用,考查考生结合图像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难度中等。
A项,根据“先拐先平衡”可确定温度T2>T1;B项,T1到T2为升温的过程,CO的转化率降低,即该反应的ΔH<0;C项、D项,T1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大于T2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即平衡常数K1>K2。
答案:C3.一定温度下,在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CO(g)+H2O(g)CO2(g)+H2(g),部分数据见下表(表中t2>t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在t 1 min 内的平均速率为v (H 2)=0.40t 1mol·L -1·min -1B .平衡时CO 的转化率为66.67%C .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为1D .其他条件不变,若起始时n (CO)=0.60 mol ,n (H 2O)=1.20 mol ,则平衡时n (CO 2)=0.20 mol解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在t 1 min 内生成0.40 mol H 2,因此在t 1 min 内的平均速率为v (H 2)=0.40 mol 2 L ×t 1 min =0.20t 1 mol·L -1·min -1,故A 错误。
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t 1 min 、t 2 min时均有n (CO)=0.80 mol ,n (H 2O)=0.20 mol ,n (CO 2)=n (H 2)=0.40 mol ,故表格中t 1 min 、t 2 min 时的数据均为平衡时的物质的量。
据此可求出CO 平衡时转化率为0.4mol/1.2mol ×100%=33.33%。
故B 错误。
由于该反应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将平衡时的物质的量代入平衡常数表达式,可计算出反应的平衡常数为1,C 正确。
根据平衡常数值可计算出D 项中平衡时n (CO 2)=0.40 mol ,故D 错误。
答案:C4.(2015·江西八校联考)在温度T 1和T 2(已知T 2>T 1)下,X 2(g)和H 2反应生成HX 的平衡常数如下表:F 2+H 22HF Cl 2+H 22HCl Br 2+H 22HBr I 2+H 22HI仅依据K ) A .X 2与H 2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减弱 B .HX 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C .HX 的生成反应是放热反应D .在相同条件下,平衡时X 2的转化率逐渐降低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平衡和卤素原子的递变规律,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表中数据可知,对于同一反应,温度越高平衡常数越小,这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HX 的生成反应是放热反应,C 项正确;同一温度下,随着卤素原子序数的递增,K递减,说明反应正向进行的程度依次减小,平衡时X2的转化率逐渐降低,HX的稳定性逐渐减弱,B、D项正确;不能依据K的变化判断反应的剧烈程度,故A项错误。
答案:A5.1000 ℃时,FeO(s)+H 2Fe(s)+H2O,K=0.52。
欲使容器中有1.0 mol FeO被还原,反应前容器中应充入a mol H2。
则a的值最接近()A.1.0 B.2.0C.3.0 D.4.0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反应分析,涉及化学平衡常数、化学计算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与计算能力。
1000 ℃时,水是气态。
当容器中有1.0 mol FeO被还原时,有1.0 mol H2参与反应,生成1.0 mol H2O。
设容器容积为V L,则平衡时c(H2O)=1/V mol/L,c(H2)=(a-1)/V mol/L。
K=c(H2O)/c(H2)=1/V(a-1)/V=0.52,解得a≈2.9,C选项正确。
答案:C6.(2015·甘肃部分高中第一次联考)等物质的量的X(g)与Y(g)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X(g)+2Y(g)3Z(g)+Q(s)△H>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当容器中X与Y的物质的量之比满足1∶2时反应达到平衡B.达到平衡时X的转化率为25%,则平衡常数K为9/4C.达到平衡后,反应速率2v正(Y)=3v逆(Z)D.达到平衡后,加入Q,平衡逆向移动解析:反应中X、Y按照物质的量之比1∶2进行反应,而容器中两者物质的量之比为1∶2时不一定达到平衡,A项错误;设X、Y起始的物质的量都为1 mol,容器的体积为VL,达到平衡时X的物质的量是1 mol×(1-25%)=0.75 mol,消耗X的物质的量是0.25 mol,则Y的物质的量为1 mol-0.25 mol×2=0.5 mol,生成Z的物质的量为0.25 mol×3=0.75mol,则平衡常数K=(0.75V)3(0.5V)×0.75V=94,B项正确;达到平衡后3v正(Y)=2v逆(Z),C项错误;由于Q为固体,加入Q后平衡不移动,D项错误。
答案:B7.一定温度下,在容积为1 L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关系:x H2O(g)(H2O)x(g),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x =3B .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为0.125 L 2/mol 2C .平衡时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是33.3 g/molD .t 1时刻,保持温度不变,再充入1 mol H 2O(g),重新达到平衡时,c [(H 2O )x ]c (H 2O )将增大解析:本题以化学平衡图像为载体考查化学平衡的移动、化学平衡常数以及化学平衡的计算,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根据图像可得如下关系:x H 2O(g)(H 2O)x (g)起始 5 mol 0 mol 转化 3 mol 1 mol 平衡 2 mol 1 mol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参加反应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则x =3,A 项正确;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 =1 mol/L (2 mol/L )3=0.125 L 2/mol 2,B 项正确;平衡时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M =2 mol ×18 g/mol +1 mol ×54 g/mol 2 mol +1 mol =30 g/mol ,C 项错误;t 1时刻,保持温变不变,再充入1 mol 水蒸气,相当于增大压强,平衡右移,重新达到平衡时,c [(H 2O )x ]c (H 2O )将增大,D 项正确。
答案:C8.(2015·试题调研)已知在25℃时,下列反应的平衡常数如下: ①N 2(g)+O 2(g)2NO(g) K 1=1×10-30②2H 2(g)+O 2(g)2H 2O(g) K 2=2×1081③2CO 2(g)2CO(g)+O 2(g) K =4×10-9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NO 分解反应NO(g)12N 2(g)+12O 2(g)的平衡常数为1×10-30 B .根据K 2的值可以判断常温下H 2和O 2很容易反应生成H 2OC .常温下,NO 、H 2O 、CO 2三种物质分解放出O 2的倾向顺序为NO>H 2O>CO 2D .温度升高,上述三个反应的平衡常数均增大 解析:A 中此反应的平衡常数K =c 12(N 2)·c 12(O 2)c (NO )=c (N 2)·c (O 2)c 2(NO )=1K 1=1015;B 中K 2与反应条件无关,实际上常温下H 2和O 2不易反应;C 中通过分解方向的平衡常数大小分析分解放出O 2的倾向;D 中温度升高对三个反应的影响不同,则平衡常数变化不同。
答案:C9.(2015·安徽理综)汽车尾气中NO 产生的反应为:N 2(g)+O 2(g)2NO(g)。
一定条件下,等物质的量的N 2(g)和O 2(g)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如图曲线a 表示该反应在温度T 下N 2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b 表示该反应在某一起始反应条件改变时N 2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温度T 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4(c 0-c 1)2c 21B .温度T 下,随着反应的进行,混合气体的密度减小C .曲线b 对应的条件改变可能是加入了催化剂D .若曲线b 对应的条件改变是温度,可判断该反应的ΔH <0 解析: N 2(g) + O 2(g)2NO(g)始(mol·L -1): c 0 c 0 0 转(mol·L -1): c 0-c 1 c 0-c 1 2(c 0-c 1) 平(mol·L -1): c 1 c 1 2(c 0-c 1)故T 温度下K =4(c 0-c 1)2c 21,A 项正确;对于反应物、生成物均为气体的反应来说,恒容条件下,密度是定值,B 项不正确;催化剂只影响反应速率,不影响平衡状态,C 项不正确;若曲线b 对应的条件是温度改变,则a 到b 应是升温,升高温度c (N 2)变小,说明平衡正向移动,该反应的ΔH >0,D 项不正确。
答案:A10.相同温度下,在体积相等的三个恒容器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2NH 3(g)N 2(g)+3H 3(g) ΔH =+92.4 kJ/mol 。
实验测得起始、平衡时的有关数据如下表:A.热量关系:a=bB.①②③反应的平衡常数:③>①>②C.达平衡时H2的体积分数:①>③D.①中的密度不再改变时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解析:若反应①中NH3的平衡转化率为50%,则a=b,若反应①中NH3的平衡转化率小于50%,则a<b,若反应①中NH3的平衡转化率大于50%,则a>b,A选项错误;温度相同,所以反应①、②、③的平衡常数相同,B选择错误;反应③可以看成是在两个相同容器中相同条件下同时进行反应①,达平衡后,把这两个容器中的气体压缩到其中一个容器中,如果平衡不移动,氢气的体积分数应该与反应①相等,但是压强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氢气的体积分数减小,所以达平衡时氢气的体积分数:①>③,C选项正确;因为气体总质量始终不变,容器恒容,所以密度始终不变,不能用密度变化来衡量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D选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