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历史文化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34.50 KB
- 文档页数:74
畲族的起源与历史由来(身为盘瓠后裔的畲族人)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存在很多,民族起源有争议的少数民族。
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彝族、土家族,还有侗族、瑶族和今天要说的畲族。
关于这些少数民族起源历史,时至今日也是学术界争论不休、众说纷纭的焦点。
畲族是一个具有其民族特点的单一少数民族,截止2020年其人口总量不足一百万人。
作为55个少数民族中的“微型”民族,畲族主要聚居于福建、浙江、安徽、江西四省。
相传其原始居住地在潮州市凤凰山,这也是畲族人自称“山哈”的主要依据。
如果按照畲族民族语言畲语进行翻译,“山哈”即为“住在山上的客人”之意。
从其民族自称“山哈”也可以证实,畲族先民应该起源于潮州市凤凰山。
但后来因为历史变迁、民族变革,或者外族侵扰亦或是寻求生路,畲族人才东迁进入福建及其他省份。
畲族人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进入福建的少数民族,如果按照这种说法去深入挖掘,可以得知畲族人确实是由潮州市凤凰山,历尽千辛万苦不断迁入福建省。
从这个角度来看实际上就是从客观层面,进一步承认了畲族迁入说。
畲族作为我国境内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其民族起源可谓众说纷纭。
目前,比较受认可的说法就高达五种,而且主要集中于迁徙说和土著说两大类。
笔者认为无论哪种说法其实都有一定道理,而关于畲族起源的核心争论焦点,其实就是畲族的民族发展史。
关于畲族的民族起源,直到今天依然众说纷纭。
但从各家说法中可以清晰的窥探出,畲族应该是一个仅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代民族。
而且学术界普遍认为畲族在古代社会中的活动区域,应该是在唐代闽、粤、赣三省交界的。
作为一个古老的南方山地游耕民族,畲族的历史活动范围亦或是迁移活动,大致在唐、宋、元以及明、清阶段。
实际上从这个角度来看,畲族的历史参与度也并不是很高,换个角度来讲就是畲族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少数民族。
一、畲族名称由来1.畲族“畲”字寓意相信很多人在看到畲族时,都会感觉特色拗口,实际上畲族中的“畲”字历史非常久远。
“畲”字的主要涵义就是以火耕地,再确切一点说就是指粗放耕种的田地。
一文读懂关于畲族的那些历史文化畲族,一个古老的民族,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语言、服饰、文化、图腾,关于畲族的起源与发展,一些学术专家们总是难有统一说法,而关于畲族的那些历史文化,同样在吸引着民族学研究领域的关注。
关于这个古老的民族,它的历史文化,你知道多少吗?这篇文章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了畲族历史文化。
畲族起源畲族又自称“山哈”,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
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四散迁徙到闽东、浙南、赣东、皖东南等地山区半山区,多居于山区,民风淳朴,居住环境自然优美。
畲族文化畲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山歌是畲族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流传下来的山歌约有1000多篇、四五万行,每逢佳节假日,都能够听到畲民优美动听的嘹亮歌声飞扬在田间地头、山林溪边。
畲族姑娘擅长针织刺绣,彩带和竹编是畲族刺绣中的工艺技术最受赞誉的,畲族姑娘的传统服饰上斑斓绚丽、丰富多彩的图案,便是自己刺绣而成。
竹编工艺品更是在土产市场享有声誉。
在畲族乡众人皆知,畲乡人的特色产品。
畲族风俗节日畲族人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畲族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云集歌场,自晨至暮,对歌盘歌,人们沉浸在热闹欢快的歌海中。
畲族宗教信仰畲族有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
信奉猎神自古以来就是畲族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盘瓠是畲族图腾崇拜的物件。
畲族先民把盘瓠描塑成神奇、机智、勇敢的民族英雄,尊崇为畲族的始祖,把有关始祖盘瓠的传说画在布上,制成约40幅连环画式的图像,代代相传,称为“祖图”。
畲族作为中国古老少数民族之一,为我们留下了更多辉煌的历史文化,对于研究人类文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于畲族的众多历史文化,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去探索。
潮汕文化中的畲族文化潮汕地区是中国南方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以其独特的文化而闻名。
而潮汕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畲族文化。
畲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和江西等地,而潮汕地区则是畲族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之一、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下潮汕文化中的畲族文化。
畲族是中国南方一个原始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
他们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以耕作、渔猎为生。
由于历史的原因,畲族文化深受汉族文化和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但他们仍然保留了一些独特的传统文化。
潮汕地区的畲族人口相对较多,他们在这里发展出了独特的畲族文化。
畲族的语言是畲语,属于汉藏语系,但在当地已经渐渐失传,主要使用潮汕话作为交流语言。
畲族人的姓氏主要有何、柯、萧、武、李等,这些姓氏一直都是潮汕地区的重要姓氏。
畲族人口有着自己独特的服饰和饮食文化。
畲族人的传统服饰以青、绿、红、黄为主色调,用丝绸制成,色彩鲜艳。
畲族人喜欢佩戴银饰,头饰、颈饰、手饰等都十分精美。
而在饮食方面,畲族人饮食清淡,以米饭和面食为主,尤其喜欢饺子和各种面条。
畲族的生活方式也是独具特色的。
他们居住在以竹子和木头搭建的竹楼和木屋里,这些结构简单而坚固。
而在农业方面,畲族人主要种植水稻、茶叶、烟草等农作物,以及养殖鸡、鸭、猪等家禽和家畜。
而在传统的畲族村庄里,还保留着很多古老的农具和农耕方式,这些都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畲族文化中,音乐和舞蹈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畲族人喜欢打鼓、吹竹笛等乐器,他们以乐器与舞蹈相结合,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界万物的崇敬。
畲族的舞蹈形式多种多样,有踏歌、抛绣球、鹿舞、岭歌舞等。
这些舞蹈形式都很具有地方特色,同时也是畲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畲族人还有一项独特的文化活动,那就是“祭山”。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畲族人都会去祭拜自己的山神,以祈求健康、富裕和幸福。
祭山是畲族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也是畲族人自己文化认同的一种体现。
总之,潮汕文化中的畲族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
清朝的畲族文化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兴起与畲族文化也密不可分。
畲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独特的风俗、语言和文化传统。
在清朝的统治下,畲族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
本文将重点探讨清朝时期畲族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一、畲族的历史背景畲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和福建等地。
他们是以耕作为生的农业民族,对稻米的种植和饲养畜牧业非常擅长。
畲族人民勤劳朴实,世代生活在山水之间,形成了独特的乡土文化。
二、畲族的风俗习惯1.畲族的民居:畲族人民在清朝时期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民居形式。
他们常常以桃木为主要材料建造房屋,房屋结构简单,一般呈现出三间两厅的格局。
房屋外观注重装饰,常常雕刻精美的花纹和图案。
2.畲族的服饰:畲族人民的服饰多以丝绸为主,以黑色为主色调。
男性常常穿着黑色长袍和黑色裤子,头戴呢子帽。
女性则喜欢穿着丝绸长衫,配以丝绸裙子和盐帽。
3.畲族的婚礼习俗:畲族人民非常重视婚姻家庭,婚礼是畲族文化中重要的一环。
畲族婚礼注重庄重和热闹,通常会有千人宴的盛大场面。
新娘穿着传统的红色婚服,戴着耳环和银饰,新郎则穿着黑色长袍。
三、畲族的语言和文字畲族有着独特的语言系统,属于汉藏语系下的“侗台语支”。
在清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畲族文化的传承,畲族语言得到了极大的保护和发展。
尽管畲族没有独立的文字系统,但他们通过口头传统,将自己丰富的民间文化传承下来。
四、畲族的音乐和舞蹈1.畲族音乐:畲族音乐富有激情和节奏感,常常以琴、笛、鼓等乐器为主要伴奏。
畲族人民以歌唱和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生活感受。
2.畲族舞蹈:畲族舞蹈形式多样,具有强烈的山水意境。
畲族舞蹈充满动感和热情,舞者常常手舞足蹈,展现出自然的神韵和姿态。
五、清朝对畲族文化的影响清朝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对畲族文化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造。
他们重视畲族文化的传承,并热爱畲族艺术。
同时,清朝政府也加强了对畲族地区的治理,促进了畲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民族文化一、鹰潭民族构成鹰潭的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112.9万人,占99.6%;有畲、哈萨克、回、蒙古、藏、苗、壮、朝鲜、满、侗、土家、傈僳、俄罗斯族等33个少数民族,共4632人,占0.4%;超过200人的有畲族、哈萨克族、回族3个民族,其中畲族2596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56.0%;哈萨克族303人,占6.5%;回族290人,占6.3%。
二、畲族1、历史概况畲族,中国南方游耕民族,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四散迁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有的还到贵州和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畲族早在唐永泰二年(766)就从福建罗源迁居浙江景宁。
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
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
畲(She),意为刀耕火种。
1956年中国国务院正式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
从此,畲族成为法定的族称。
2、语言畲族有自己的语言—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通用汉文,唱畲歌,且畲歌是潮州歌谣的源泉。
99%的畲族所操语言接近于客家语,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语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
3、宗教信仰畲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
畲族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
祭祖时要以两杯酒、一杯茶、三荤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时节的餜。
在节日期间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
但不论过什么节日都要做糍粑。
成年人过生日除杀鸡、宰鸭外,也要做糍粑。
祖图,又称“盘瓠图”,是畲族信仰的主要标志之一。
畲族把有关始祖盘瓠的传说画在布上,制成约40幅连环画式的图像,代代相传,称为“祖图”。
畲族民族风俗民族简介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
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
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
畲族居住较集中的地区共建有57个民族乡。
畲族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产品主要有稻谷、红薯、小麦、油菜、烟叶为主。
畲族居住的山区盛产林木及毛竹,茶叶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
语言、文字:畲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自己的文字。
百分之九十九的畲族使用汉语客家方言,通用汉文。
畲族的主要姓氏为"蓝","雷","钟",历史上曾有"盘"姓,人数较多的姓氏还有"李","吴"等。
民族文化畲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
祖图,又称“盘瓠图”,是畲族信仰的主要标志之一。
畲族把有关始祖盘瓠的传说画在布上,制成约40幅连环画式的图像,代代相传,称为“祖图”,畲族每年还定期举行隆重的祭祀,族人共聚祠堂、悬挂祖图。
《高皇歌》是著名的史诗,主要叙述本民族起源和迁徙经过,记述盘瓠王不平凡的经历,歌颂其英勇杀敌、繁衍子孙的丰功伟绩。
畲族群众特别喜欢唱山歌,“畲歌”是畲族文化中的明珠。
在祭祀、求神拜佛、招待客人、节日或平时的生活、劳动中,人们都以歌代言,对答如流。
“小说歌”,是畲族叙事民歌的一种形式,多由汉族章回小说或评话唱本改编而成,也有的根据本民族民间故事编成,例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蓝佃玉》等。
“婚礼舞”别开生面,男女双方采用“盘歌”(山歌对唱)方式表白爱情、订下婚约。
民族习俗有客人到门,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两道。
有一种说法:“喝一碗茶是无情茶。
”还有说法:“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洗洗嘴。
”客人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必须喝第二碗。
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说明,直至喝满意为止。
若来者是女客,主人还要摆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
畲族迁徙史畲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浙江、湖南、广东等地。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畲族也经历了多次迁徙,这些迁徙对于他们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迁徙起源畲族是中国南方的原住民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畲族先祖最早居住在福建北部和江西南部一带。
当时他们主要以农业为生,种植稻谷和其他作物,并养殖家禽家畜。
第一次大规模迁徙:三代迁徙根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之间,畲族经历了第一次大规模迁徙,被称为“三代迁徙”。
这一次迁徙是由于周朝统治者对南方地区进行政治和经济控制的需要。
首先是周武王时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043年),畲族首领首先向周朝表示臣服,并接受了周王朝的封号。
然后,畲族被分为三个部落,分别迁徙到福建、江西和浙江一带。
这次迁徙对于畲族的社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原本较为松散的部落组织逐渐转变为以家族为基础的世系制度。
在新的居住地,畲族继续发展农业,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水稻种植技术和灌溉系统。
第二次大规模迁徙:南下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畲族逐渐扩展其领土,并与其他民族进行交流和融合。
然而,在南宋时期(960年-1279年),由于政治动荡和战乱,畲族再次面临着迁徙的压力。
这一次迁徙主要是南下,从福建、江西等地向广东、广西一带迁徙。
在新的居住地,畲族继续发展农业,并与当地汉族、壮族等民族进行交流和融合。
第三次大规模迁徙:北上随着明清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变革,畲族再次面临着迁徙的压力。
这一次迁徙主要是北上,从福建、江西等地向浙江、安徽一带迁徙。
在新的居住地,畲族继续发展农业,并与当地汉族进行交流和融合。
他们逐渐融入了当地社会,但仍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和习俗。
畲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畲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包括民间音乐舞蹈、传统手工艺品、民间故事等。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畲族历史畲族的族谱都记载了哪些内容导语:延续根脉的:畲族族谱族谱是记载以有血缘关系为主,家族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载体。
族谱是比较特殊的一种文献,它记载着祖先的事迹,传承延续根脉的:畲族族谱族谱是记载以有血缘关系为主,家族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载体。
族谱是比较特殊的一种文献,它记载着祖先的事迹,传承至今,供后人阅读。
而畲族对族谱更是重视,畲族族谱也是畲族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畲民本无编写族谱传统,明清以降受汉文化的影响,畲民效法汉人以修谱收族。
编修族谱与建祠、祭祖同列为畲民家族三大事,而编修族谱是其中第一大事。
如福安牛埕村《钟氏族谱·序》云:“五世不修谱乃祖宗之罪也”。
又如《连江辋川蓝氏族谱》云:“谱之缺,系大矣。
语云,无祠不成谱族,无谱不成家。
三十年不修谱,谓之不孝。
谱不修,则故老沦亡,典籍朽蠹,其中事迹有难以稽查矣。
世情徒知,亲在,则亲疏供养;亲没,则衣衾棺椁。
以此即谓之孝。
讵知考在尊祖,尊祖则敬宗,敬宗故修族,修族则受亲,而孝于是夫全。
”可见畲民是十分注重编修族谱的。
畲民族谱的初始形态简略、朴直、显明,没有过多的繁文缛节,不事“铺张”而仅求“的确”。
如漳浦、连江一带蓝氏畲民的《燕山蓝氏原谱》,其开头部分仅叙自唐代至元代从开基祖至二十一世祖家传,但每一代仅书男性一人,且家传均十分简略。
如:“十七世祖万二郎,公字锯大,生于宋理宗淳佑五年四月初八日巳时,终于元成宗大德四年十一月十八日子时,妻赖氏生三子,皆英杰。
长熙一郎,次熙二郎,三熙三郎。
……二一世祖七郎……”接其后以生活常识分享。
畲族文化简介
畲族,又称“雷州半岛畲族”、“雷州人”,是中国南方的一
个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广东、福建和浙江三省。
据2010年第
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为387456人。
其中畲民(含
汉族、畲族、回族、壮族、满族等)288977人,非畲民221167人。
在人口众多的民族中,畲族人口占很大比例。
据2006年9
月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共有畲族人口约148.5万人,
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和浙江三省的部分地区。
畲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据史料记载,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在广东雷州半岛建立
了“五都”之一的海澄县,以后历代均有迁徒和屯田定居。
明朝初年,畲民已在雷州半岛形成了较大规模的聚居区。
当时主要聚居在今雷州市海丰县的福山、东乡、雷州三个县境内。
明末清初,大量畲民从福建迁入广东雷州半岛,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北部沿海一带的东山和雷州半岛西部沿海一带。
—— 1 —1 —。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畲族历史畲族是从什么时候发展来的
导语:畲族的民族起源瑶族说关于畲族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主张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又称“五溪蛮”),与瑶族同源,持
畲族的民族起源
瑶族说
关于畲族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主张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又称“五溪蛮”),与瑶族同源,持此说者比较普遍。
自古畲族的他称和部分自称中都有“畲瑶”、“瑶”、“瑶家”、“山瑶”、“瑶人”等等跟瑶族密不可分的称呼。
其它说法
此外,畲族族源还有“越族后裔说”、“东夷后裔说”、“河南夷的一支”和“南蛮族的一支”等多种说法。
总之,众说纷纭的畲族族源反映了畲族在其历史曲折发展和民族形成过程中,同蛮、越、闽、夷以及汉等各族群体彼此互动、混化、交融的关系。
畲族族源歧见很多,但概括起来有外来说和土著说两种。
外来说者认为畲族源于汉晋时代的“长沙武陵蛮”。
持这种观点的主要论据是“武陵蛮”和畲族有共同的盘瓠图腾信奉。
土著说者认为畲族源于周代的“闽”人。
“闽”是福建的土著,福建最早的主人,其遗裔就是今天的畲族。
“闽”、“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此说的主要论据是“闽”、“畲”之间有着密切的内涵联系,“闽”——“蛮”——“僚”——“畲”一脉相承。
此外,还有人认为畲族源于古代河南“夷”人的一支,是属于高辛氏近亲的一支氏族部落。
有的认为畲族源于河南,其祖先是“龙麒”,等等。
总之,关于畲族的来源,目前尚有争议。
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生活常识分享。
畲族文化
畲族,又称畲族侗族、江南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浙江、
福建、江西、安徽等地。
畲族有着特殊的文化传统,包括语言、服饰、建筑、音乐、舞蹈等方面,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语言
畲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台湾南岛语族,主要使用汉语方言。
畲族的语言有
着独特的发音特点和词汇,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服饰
畲族的服饰色彩缤纷,富有地方特色。
男性常穿深色长袍,头戴斗笠,女性则
喜欢身穿彩色长裙,头戴红头巾。
畲族服饰体现了其勤劳朴实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尊敬。
建筑
畲族的建筑风格独特,主要以木质结构为主,采用榫卯结构,具有很高的抗震
性能。
畲族房屋多为独立小楼或平房,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体现了畲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尊敬。
音乐
畲族的音乐富有动感和节奏感,常常伴随着锣鼓、唢呐等乐器的演奏。
畲族音
乐多以歌唱形式传承,歌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畲族人民日常生活和庆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蹈
畲族舞蹈优美动人,姿态婀娜多姿,常常展现出大自然的景色和人们的生活场景。
畲族舞蹈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以其独特的舞姿和热情的舞蹈节奏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畲族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如今仍然熠熠生辉。
畲族人民以其独特的文化
传统和坚守传统的生活方式,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贡献着重要的力量。
希望畲族文化能够得到更多人的了解和关注,继续传承发扬下去。
畲族历史文化★填空1.畲族歌曲的主要形式:历史歌、小说歌、劳动歌、礼俗劝世歌1.畲族体育的产生原因包括:原始的生产劳动、自卫抗敌、原始宗教仪式、闲暇娱乐2.游文良把畲语的演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隋唐时期的古代畲语阶段、宋元时期的近代畲语阶段和明清至今的现代畲语阶段。
2.游文良把现代畲语划分9个方言区域, 即: 闽东区、闽北区、闽中区、闽南区、浙南区、浙中区、浙北区、粤东区和赣东区。
3.畲族的岁时节日,根据其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传统节日、生产性节日、娱乐性节日和神事节日。
3. “四礼四舞”极具代表意义。
四礼是指:《畲族婚礼》、《畲族成人礼》、《畲族寿礼》、《畲族迎客礼》;四舞是指《劳动舞》、《祭祀舞》《婚礼舞》和《敬茶舞》.4.唐代以前是畲族服饰原始时期。
4.清代至民国,在畲汉交流日益深入的情况下,畲族服饰逐渐涵化成型。
5.畲族迁入浙江,以雷姓最早,始于唐永泰二年(766)。
5.明清时期,畲族迁移活动频繁,迁移路线复杂,迁移范围广泛,几近遍及闽、浙各地山区和赣、皖部分山区。
★名词解释文化生态学:是研究文化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的理论,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影响文化生存发展的一切因素,大体上包括外环境和内环境。
文化景观:人们基于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而形成的具有文化要素叠加的地域存在。
文化群落:由具有衍生联系的多种文化或一种文化中多种文化要素(事象)组成的文化有机复合体。
文化生态系统:指由文化群落及其所在的地理环境(含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蹴石磉:又称滚石块,原为景宁大均、云和赤石、龙泉八都三处汉族李姓在正月于街上以人脚推石块的活动。
蹴石磉的比赛主要有竞速和对抗两种。
打尺寸:参加者至少两人,多则五、六人。
在活动场地上画一个圆圈,一人手持木棍站在圈内,木棍击竹条飞向前方,其他人在前场奔接,接到者可定“尺寸”。
民间信仰:是指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与尊重。
畲族祖图:是山客人对远古始祖传说的图腾化。
醮仪:祈福禳灾的祷神驱邪仪式。
赤郎:浙南畲族与亲家伯一起迎亲的男的主歌手。
★简答1.畲族迁徙的原因有哪些?71.家庭与宗族文化的变迁的现状?72.请简答五个畲族的祭祀性节日。
52.请简答五个畲族的生产娱乐性节日。
53.请简答畲族的定亲程序?53.请简答畲族的迎亲过程?54.简析畲族体育的作用?54.在畲族社会,族长的职责有哪些?55.简要阐述凤凰装的构成。
55.简要阐述畲族凤冠的五种样式。
5★论述畲族文化理解畲族旅游发展的社区参与畲族旅游资源价值、开发方案畲族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文化一、文化定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文化的四个层次一是物态文化。
二是制度文化。
三是行为文化。
四是心态文化。
三、对文化的理解1.人的一切发展变化是文化。
文化是历史的人的,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后的产物,是人类所独有,随着人的形成而发生。
历史中有了人的形式后的历史就是文化,文化的人也是历史的人,有起始。
从事生产劳动是人成为人的标志,文化开始于人们从事生产劳动的时期,人在未成为人之前的历史是人的历史而不是文化的历史,原始社会人成为人之后才有了文化的发生。
2.民族是文化的标志,每一个民族都是一个独具的文化符号。
独具的文化符号通过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字来呈现。
历史的人的一切,最终都通过人所使用的语言和文字表达出来。
语言产生于交流,交流得自于生活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就包含了人已经进行的、正在进行的和将来进行的。
文字来自于劳动,劳动是因为生存的需要,文字本身也就把人的一切问题都反应出来了。
3.任何文化都为生活所用,没有不为生活所用的文化。
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了一种生活、生存的理论和方式,理念和认识。
4.在阶级社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
一定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一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思考将以上文化的内容转化为畲族文化?社区参与畲族社区居民(畲族村民)参与旅游发展的问题参与意识强烈与参与机会少的矛盾旅游收益分配不合理缺乏协调发展惧怕政府和权威社区居民素质有待提高畲族社区居民(畲族村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对策提高决策层的社区参与意识建立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保障机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加强培训, 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和旅游参与能力★选择、判断复习:畲族迁入闽赣交界地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长时期接续性的多波次。
明清时期,畲族迁移活动频繁,迁移路线复杂,迁移范围广泛,几近遍及闽、浙各地山区和赣、皖部分山区。
畲族迁入浙江,以雷姓最早,始于唐永泰二年(766)。
畲族由闽东迁入浙南始于北宋,绝大多数发生于明清,以明晚期为最高峰期。
浙江畲族一般由福安进入浙南边缘的泰顺一带,而后迁入浙南景宁。
福安—景宁,这是畲族在闽浙的迁徙走廊,至今这一走廊地带是畲族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而景宁成为畲族由闽东入浙南的主要集散地,主要因素是山川地貌。
许多畲民的迁徙并没有明确的迁徙方向,哪里适合生产生活,就往哪里去。
途径数省的盘旋式迁徙和逆向式迁徙就是明证。
逆向式流动,最突出的是从浙南倒迁回闽东。
畲族千年历史迁徙是指畲民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集体记忆的起点,以闽粤赣交界处为地理中心,以“青山幽谷”之处和“猿鸣鸟啼”之方为迁徙路径,由南向北、自西向东地向东南山区扩散。
时至清末,畲族最后一波到达安徽宁国,才降下历史迁徙的帷幕,并从一个相对聚居的族群最终嬗变为一个“大分散、小聚居”民族,“插花式”散处于闽、粤、浙、赣、皖、湘、鄂、黔等省山区,形成与广大汉族交错杂居的地理分布格局。
其大本营则从闽粤赣交界处转移至闽东、浙南等山区。
明清时期畲族垦荒式迁徙高潮是奠定当今畲族地理分布格局的关键期。
迁徙变化引起传统文化的遗失畲语的遗失或功能的退化民间传统工艺传承人及其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艺缺失集中反映民族生产生活习俗的民居、服饰、器皿、用具等的消失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因为帮助皇帝平息了外患,得以娶其第三公主为妻,婚后迁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四女姓钟,子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
唐代以前是畲族服饰原始时期。
宋元,畲族服饰进入多源融合时期从元后期至明末,畲民大举迁徙,服饰从简。
清代至民国,在畲汉交流日益深入的情况下,畲族服饰逐渐涵化成型。
畲族服饰色彩:在色彩方面,畲族崇尚并广泛使用黑,蓝两色。
畲族服饰色彩包含着独特的象征意义,如蓝色代表天空,绿色代表草地,黄色代表丰收等。
导致两者象征意义不同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民族间蕴含的文化的不同。
1.民族的生活环境、经济从业和生活方式的不同2.原始崇拜的载体不同3.社会伦理含义不同畲族的岁时节日,根据其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传统节日、生产性节日、娱乐性节日和神事节日。
“四礼四舞”极具代表意义。
四礼是指:《畲族婚礼》、《畲族成人礼》、《畲族寿礼》、《畲族迎客礼》;四舞是指《劳动舞》、《祭祀舞》《婚礼舞》和《敬茶舞》.聘礼:一般分两次送聘礼,即“搭定”时为“小聘”,“报日”时为“大聘”。
“转回门”:在闽东,新婚夫妇一般在结婚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到女家,小住一两天。
“头转客”:在闽东,婚后第一个春节,新婚夫妇到女家,称“头转客”或“转头年”。
一、畲族教育的内容1.民族意识教育2.伦理道德教育3.生产劳动教育4.艺术教育:集中在刺绣、编织、雕刻等工艺美术活动上。
二、畲族教育的方式1.独具特色的歌教2.家庭教育3.民俗活动4.中原士大夫的礼仪教化教育历程浅析1.社会教育:歌言教育2.学堂教育:旧式学堂教育、新式学校教育主要的歌曲形式历史歌—《高皇歌》小说歌—《插花娘》和《钟娘弼》劳动歌—《节气歌》和《做田歌》礼俗歌、劝世歌—就是道德教育畲族体育的产生产生于原始的生产劳动产生于自卫抗敌产生于原始宗教仪式产生于闲暇娱乐畲族体育的特点1.有民族特色,具有修身养性、自娱自乐功能。
2.具有内容相似,源于生活的共性;器材简便,对场地的要求不高,容易组织展开。
3.种类多,具有资源优势。
传统体育有竞争和胜负,但更多的体现娱乐、健身功能。
4.具有原始性与畲族节庆性的特点,节庆期间人人参与活动。
赶野猪稳凳畲民定居之所,大多数在山区或半山区的山脚围弯、山腰或者丘陵中的小谷地村落坐落处地理位置,最理想的要盆地形的平坝其次是较平坦的长垅和谷地畲族村落布局和建筑的特点从形胜角度看,多数为封闭式或半封闭式,少数敞开式从宗社角度看,多数村落为全村同祖一姓,或几姓畲民共同发展从功利角度看,畲族有传统的爱惜耕地、保护农田的意识。
畲族民居曾经有峒、茅草寮、树皮寮、泥木结构瓦寮生活附属设施:水笕、水井踏碓、油车山坑水塘生产设施:晒坛老鹞架统库洞窑游文良把畲语的演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隋唐时期的古代畲语阶段、宋元时期的近代畲语阶段和明清至今的现代畲语阶段。
现代畲语划分为9 个方言区域, 即: 闽东区、闽北区、闽中区、闽南区、浙南区、浙中区、浙北区、粤东区和赣东区。
祠堂作为家族文化的祭祀空间,它的存在虽然已崇尚礼制为前提,以“尊祖,敬宗,收族”为特定目的。
1949年后,族长随封建宗法制消灭而废除。
在畲乡里的民政、民事皆由村干部负责管理。
宗族组织已被掩盖在行政区划之下。
借助谱牒的文字记载,每一个族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跨越时空的障碍,把个人与其他族亲、与历代先祖连结在一起。
对于个人而沿,由此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归属感;祠堂六宝:祖图、祖杖、族谱、香炉、祖牌、楹联。
家庭与宗族文化的变迁的原因1.受客家汉族的强势作用和自身产生的民族自卑感的共同影响2.外部政治环境变化的影响3.本民族立足与发展的需要4.工业化的进程和城市的发展畲族的劳动生活对畲族舞蹈动作的形成也有着深远影响。
畲族舞蹈中最具有典型的动作是“悠荡步”和“座蹲步”。
传说上古高辛帝时,始祖盘瓠抗敌有功,高辛帝将三公主嫁给他,婚后生三男一女。
每年春节的大年初一,畲族还有“摇毛竹”的风俗畲族舞蹈的种类一、祭祖舞蹈:二、行罡舞蹈三、蘸名舞蹈畲族民歌,最为普遍传唱的是长篇叙事《高皇歌》畲族民歌的唱腔、曲调均受各自居住地区汉族方言的影响,日渐地域化。
20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民歌普及率较高,常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斗睿斗智,形成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婚丧喜事的对歌习俗。
畲族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
其中无伴奏的山歌是畲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音乐形式。
一般同一首歌可出现平讲调、“假声唱”和“放高音”和三种不同曲调整。
演唱“双音”(二声部山歌)不严格规定时间、场合,但必须在唱歌的季节,即从农历八月十五起至翌年三月初三止为畲家唱歌的季节。
畲族传统山歌有三种:一、长篇叙事歌二、小说歌三、杂歌畲族的迁徙与分布概况一、畲族先民迁入闽赣交界地区迁徙是畲族及其先民最突出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