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大语文(绝美风景)阅读题(有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6
《山中避雨》
1.根据文意,正确解释加点的词语的意思。
(1)一半仍是根基于大汉的教授
根基:
(2)古语云:“乐以教和。
”
乐以教和:(15个字以内)
2.说说行文插入“我的胡琴拉奏入门”故事的好处。
3.文中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了比较,请简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4.作者为什么要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桐庐行》
1.细读全文,简要归纳作者游历的路线。
2.文中“一这的确是屏,不像山,动人的是那色彩,浓蓝夹翠绿,深深浅浅,像用极细极细的工笔在淡青绢本上点出来的。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目不暇接的是远远近近的山,明明暗暗的树,潮平岸阔,风正帆轻“一句‘作者活用了哪首诗里的诗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作者在写江城的时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江城的那些特征?
《黄山记》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3分)
2.文章第③段引用方夜《小游记》中描写天都峰的语句,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3分)
3.有人说第④段用三个“直上”显得多余,一个“直上”就可以了,你认为呢?谈谈你的理解(4分)
4.文章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是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并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
5.标题中的“今”可以去掉吗?为什么?(4分)
《静虚村记》
1.文章加横线的段落写到:“这里是一首古老的民歌,这里是一口出了鲜水的枯井,这里是一件出土的文物,如宋代的青瓷。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分)
2.请简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的语言特色。
(4分)“当年眼羡城里楼房,如今想来,大可
不必了…………心想若是有个儿子,儿子玩蛐蛐就不用跑蛐蛐市掏高价购买了。
”
3.纵观全文,作者为什么把本名“方新村”的村子称为“静虚村”?(4分)
4.三十年过去了,作者曾经居住过也极其喜爱的“静虚村”,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想必也已经城镇化了。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今,“静虚村”更难寻了!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6分)
《泰山日出》
1.第二段中“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唤”这个句子该如何理解?
2.在这篇散文中,作者把抒情主人公“我”幻想成一个立在大地顶尖的巨人。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文中有一个很有力的句子,即日出时“我”发出的欢呼:“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三个短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4.在这篇散文中,对日出的壮丽景象作了大量的描绘。
(6分)
(1)文中为什么用“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来形容色彩?
(2)文中又用“鱼龙”“神驹”“雀屏”等各种动物形象来比喻,其好处是什么?
《读三峡》
1、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②段中划线的“摊开”一词为什么用得好。
2、请将“卒”、“始”、“再”三个词按正确顺序填写到第⑥段中的横线上。
3、你对三峡的风物(如山峰、溪水、森林、云霞……)有怎样的感悟?请任选一项,仿照第②段中划线的句子写出你对它的感悟。
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 ,都是_________________ ,里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④段回顾了宜昌的历史风云。
你还知道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哪些历史故事?请简要讲述一个。
(不超过30字)
《周庄水韵》
1、第一次,作者描写了春雨迷蒙中的周庄,周庄的一切笼罩在飘忽的雨雾中,犹如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根据文中的理解,说说水墨画有什么韵味。
2、第二次,描写了冬天雪后的周庄就像一幅版画。
说说你感受到的版画不同于水墨画的韵味。
3、两次写周庄,哪次写得详细?说说作者是怎么写的?
4、第二次写周庄时,作者除了从色彩的角度描述周庄所特有的神韵外还写了滴水和流水的声音。
说说这种声音的特点是什么?
4、从全文的角度而言,作者描述前两次到周庄所见所闻的用意是什么?
6.分析本段的语言特点。
“我曾经三次到周庄,每一次都乘船游镇,然而每一次留下的印象都不一样…………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
《黄山绝壁松》
1.作者说“给我震动的是黄山松”,联系全文看,黄山松在哪些方面给作者以震动?(4分)
2.请比较第⑤段(A)处画线句子与改句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A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B再也没有其它树木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了。
3:赏析第⑦段(B)处划线词语“站立”的表达作用。
4:请根据文章第④段创设的情境合理想象,围绕绝壁松“是怎样存活和生长的”,选择“烈日或寒风”中的一种情景进行描绘,60字左右。
(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4分)
5.文章中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请举一例分析其表达作用。
(2分)
6.通读全文,谈谈你对“绝壁之松是山的灵魂”这句话的理解。
(3分)
《山中避雨》
答案:
1.(1)打下拉琴的基础。
(2)音乐用来教化人,使人相处和谐。
2.插叙小时拜师学琴的经历,使我拉胡琴技艺不俗有了凭依;例举劳动者懂得教琴的事实,说明胡琴这一民族乐器有大众基础。
3.作者还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对比,更突出了胡琴易于普及的优势,旨在说明音乐应走向大众化,让普通人都能享受到音乐的乐趣,得到艺术的陶冶,以便发挥“乐以教和”的功用。
4.避雨山中即兴“拉唱”,让作者有非同寻常的音乐体验:一是处身自然中,音乐使苦雨荒山变得温暖;二是处身村人中,音乐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
《桐庐行》
答案
1.(1)从杭州出发(2)从钱塘、富春溯江而上(3)过了富阳(4)船转过山脚(5)站在山顶(6)渡水过桐庐(本题记4分,答对一点不记分,答对两点记1分,对三点记2分,对五点记3分,全对记满分4分)
2.作者对富春江的美景向往已久,想去观览一番.在国家不靖时候,这样的心愿当然“无
关紧要”,紧要的是“国家安定,天下太平”.所以文中说“抗战期间,从杭州到所谓“自由”区的屯溪,这是一条必经之路”、“而祖国偏又如此多难”、“在这次抗日战争中,桐庐曾经几度沦陷”等句.(本题6分,每问2分)
3.两句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赋予“花树”“石榴”以人的灵性(1分),暗示了作者坚强清醒、特立独行的人格(1分),流露出作者不屈于情势的情怀.(1分) 19.从第八段描写的内容看,其观察点应是在山顶.(文中也有交代,“站在山顶,居高临下”)(1分)这是日本侵略者一种感叹中国山河壮美,而中华儿女英勇不屈、誓死保卫,因而无可奈何的情感.
《黄山记》
答案
1.作者行人攀登黄山的过程中的所见所思、所感。
2.突出黄山的奇险,过去攀登黄山三都峰的困难,与现在攀登黄山的容易形成对比。
3.不多余,三个“直上”体现出作者勇往直前、征服自然的豪情。
4.深化主题。
作者触景生情,由石彻的山路想到了筑路的黄山石工,把脚下的山路与对黄山石工的赞美、感激之情融为一-体。
5.不能,因为“今”与“古”相对,作者通过写现在攀登黄山的容易来赞美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和我们伟大的人民。
没有“今”就表达不出这层意思,再说过去攀登黄山是非常困难的,是不寻常的。
《静虚村记》
答案
1.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从多个侧面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静虚村清静、拙朴的特点,(3分)②照应开头,总领下文,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
表达了作者对“这块乡里农舍”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分)
2.①长短句(或整散)结合的和谐美。
大量运用短句,长短结合,整散结合,文字错落有致,避免了节凑上的单调,形成了语言的参差美,增加了语言的和谐美。
(2分)②雅俗共赏的朴素美。
大量运用口语,又不乏雅词雅句,亲切自然,毫无桥揉造作之态,充分表现了作者平和的心境和顺应自然地生活方式。
(2分)
3.①因为“静虚村”是一个“现代建筑之间”“空出”的“乡里农舍”,没有受到现代文明
的浸染,这里质朴,浑拙,典雅,宁静,温馨,平和,民风淳朴厚重,呈现的是一种素雅平淡的生活,体现了“静虚”的特点。
(2分)(2)因为静虚村符合作者向往宁静,寻求自由无拘束的精神世界,体现了作者的一种生活理想和生活态度。
(2分)(意思对即可)4.示例一、境唯心造,文中作者突出的特点是心境平和。
现代人在愈益紧张的现代化世界里,仍然应该保持住心灵的和谐和恬静。
示例二、静虚村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融洽”的。
人与人的心理沟通不可或缺的。
示例三、静虚村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
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保持可持续发展。
示例四、静虚村的生产方式是较落后的自然经济,生活方式是较为原始传统的。
要帮助农民树立现代文明观念,让农民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泰山日出》
答案
1.这个句子形象地表达了巨人迎接东方的太阳升起来时迫不及待而又一往情深的复杂情感。
2.通过奇特的想象,运用夸张的手法,化实为虚,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泰山日出对“我”产生的震撼,便于下文表达我对磅礴壮观的日出的礼赞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三句一句比一句强烈,既反映了日出时候的动态过程,又反映了终于见到光明时感情的流动和迸发的过程。
4.(1)这些事物可以形容日出时色彩的浓郁、变幻和奇丽,把光的色彩表现的更加强烈而鲜明,更能引起美的想象。
(2)用动物来比喻,显示了一种极其活跃、变换没测的日出的动态过程,更好地描写了日出时候景色的奇丽。
《读三峡》
答案
1、(2分)作者在上文把三峡比作一部“上接苍冥、下临江底,近四百里长的硕大无朋的典籍”,在这里用“摊开”与前文呼应,语言生动形象。
意近即可。
2、(2分)始;再;卒。
3、(4分)示例:它的每一片云霞,都是巫山神女挥舞的锦绣,里面编织着峡江的梦想。
比喻贴切得2分,内涵表达准确得2分。
4、(3分)略。
本土特色鲜明,故事梗概清楚,语言流畅自然各占1分。
《周庄水韵》
答案
1.一切的景观全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一种迷离朦胧的美感。
2.黑白分明,线条流畅,带有一种典雅、古朴的神韵。
3.第一次写的是春雨迷蒙中的周庄,一切笼罩在瓢忽的雨雾中,犹如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描写了冬天雪后的周庄,周庄古老的砖石与清新的白雪在阳光的照射下就像一幅版画。
第二次写得更详细。
作者除了从色彩的角度描述周庄所特有的神韵外,还写了滴水和流水的声音。
4.融万般柔情的神秘幽远,它纯粹是天籁之音,是任何乐音都无法比拟的。
5.一方面,展示不同时令周庄的不同风采;另一方面引出后文描写第三次到周庄的非同一般的景象和感悟。
6.“斑斑”“袅袅”“重重叠叠”等叠词的运用,产生音韵的和谐美;“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摊摊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令人目眩”长短句的交叉运用,形成节奏的参差美。
《黄山绝壁松》
答案
1.黄山松给作者以震动的是:①它生长在极顶和绝壁上,有着顽强的生命力;②它在恶劣与
凶险的环境中磨砺、强化出非凡的性格与精神;③身处绝境却卓立不群,志怀高远;④无论苍郁与枯败,都具有强者的品质。
2.反问句加重语气,表达在作者心目中再也没有什么树木能比这绝壁之松更顽强的思想感情。
改后的陈述句语气平淡,不能充分表达这种感情。
3.“站立”指绝壁松生长的姿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绝壁松在绝境中傲然挺立的姿态。
4.示例:烈日炙烤着大地,石头暴露着狰狞的面容,绝壁松像一把利剑奋力地冲破石缝,挣扎间,流出的血液变成了滋润自己的甘泉,焕发出绝美的容颜。
5.示例:第⑥段把生长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与绝壁松对比,突出了绝壁松在坎坷命运中磨砺出来的坚韧和奋力生长的勇气,体现了它非凡的性格与精神。
6.黄山绝壁松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刚强、坚韧、适应、忍耐、奋进与自信精神的集中体现,昭示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存在,使黄山更富于生命气息和人格化的气质,所以作者把绝壁之松看做黄山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