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4
精心整理
1.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
黄河流域东临海洋,西居内陆,气候、降水、蒸发、光热资源及无霜期等差异明显。流域水文特征明显,上游降水历时长、强度小,形成的洪水径流峰小量大;中游降水历时短、强度大,形成的洪水径流峰高量小、陡涨陡落,为暴雨洪水,危害较大。
黄河地处中纬度,处于大气环流西风带。影响气候的大气团主要是极地冷高压、青藏高压、副高,它们相互交绥,形成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流域内各区气候有明显差异,兰州以上属西藏高部分地区带。
等);54.1%,12(强连阴雨)雨一般7生在840天上中下游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多不同时发生,同属中游的河口镇~三门峡区间和三花区间的大暴雨也不同时发生。
2.四川九寨沟的美景与水文的关系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是白水沟上游白河的支沟,以有九个藏族村寨(又称何药九寨)而得名。九寨沟海拔在2000m 以上,遍布原始森林,沟内分布108个湖泊,有“童话世界”之誉;九寨沟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AAAAA 级旅游景区。
九寨沟与水
喀斯特(KARST)?原为欧洲巴尔干半岛一个地名?那里是石灰岩分布区?因石灰岩的溶蚀和侵蚀形成各种奇特地形。后来?科学家们便使用“喀斯特”一词来称呼因石灰岩的化学溶解而引起一系列地址作用和地貌现象。华南的亚热带地区?人们在地表看到主要是石灰岩被溶蚀、侵蚀峰林、峰丛景观?只在气温较低地下的溶洞中才能见到再沉积钟乳石等;而在九寨沟?地表常年气温远低于华南的亚热带区?地表的溶蚀景观不甚突出?除了上游地表有较多溶沟、石芽外?溶蚀主要在地下进行。相反?最引人注目却是地表大量堆积钙华?形成钙华堤、钙华池、钙华滩、钙华瀑等。在九寨沟地表的地理环境下,较强蒸发作用、地下水溢出后压力的减小、地形陡变处水流的流速增大、特别
?成为
?厚
充沛降水
含硫矿物
?日
至'
地段。
华、黄绿色藻类对透射光的选择性吸收和反射,也增加了湖水色彩的层次和变化。另外,九寨沟的湖泊处于地形起伏很大的深切峡谷中,不同地段同一时间或同一地段不同时间,太阳光的入射角及入射量、湖水表面对光的反射状况和湖水的透明度都有很大的变化,因而也造成了湖水色彩的更加变幻多姿。
独特的水循环系统
九寨沟碳酸盐岩的广泛分布和北西向构造的展布是九寨沟水循环的基础,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三水”循环构成了九寨沟水循环的主体,地下喀斯特通道在湖水的补给与排泄中发挥重要作用。
长海是九寨沟最大的海子,但它没有地表出水口,长海下方的则查洼沟是一条干谷,仅有少量季节性湖泊。长海的水除一小部分通过海子前端的天然堤坝渗流补给到五彩池,更多的水通过北西向的地下喀斯特通道,向西排泄到日则沟湖泊中。
长海巨大的库容和它对日则沟内海子的补给,起到了一个调节水库的作用,即使枯水年份也以较稳定的补给量使日则沟的海子不至于干涸。九寨沟内地表水、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源于大气降水,水量的盈亏根本上取决于降水量的变化和时空分配状况,从而导致上游直接接受降水补给的湖泊水位变化较大,景色随时而异(上下季节海),而由地下水补给的湖泊如五花海水位则较稳定。
美景图
3.
分为南北40km,宽3~133km,最宽处达
可减弱15
兴凯湖和
庭湖南纳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与长江相连,通过松滋、太平、藕池,调弦(1958年已封堵)“四口”吞纳长江洪水,湖水由东面的城陵矶附近注入长江,为长江最重要的调蓄湖泊,由于泥沙淤塞、围垦造田,洞庭湖现已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和七里湖等几部分。
江湖关系是一个复合现象。自然背景下的江湖关系包括荆江四口分流分沙能力、荆江四口河道的冲淤、洞庭湖的淤积、荆江的冲淤以及城陵矶到武汉河段的冲淤等五个方面。从防洪意义上来说,江湖关系的变化体现在蓄与泄的变化,即荆江河段的泄流能力、荆江四口分流分沙能力、洞庭湖调蓄洪水能力以及成汉(城陵矶至汉口)河段的泄流能力四个方面。江湖关系的复杂性体现在这四个方面与质的错根盘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截至2012年,荆江河段在洪水期间,水位高出两岸地面几米至十几米,这是泥沙淤积的结果。泥沙淤积减小了荆江河段的泄流能力,荆江水位抬高,荆江四口分流分沙增加,从而进入洞庭湖的泥沙增加,导致洞庭湖湖容逐年减少,调蓄洪水的能力减弱,又导致湖水位逐年抬高。而湖水位的抬高,一方面导致四口洪道水面比降调平,挟沙能力减弱,泥沙落淤,四口河道严重淤积,另一方面导致洞庭湖出流对下荆江的顶托。下荆江由于四口分流分沙,下荆江河段径流量减少,但水流含沙量不变,加之受洞庭湖出流的顶托增加,导致下荆江泥沙淤积,泄流能力减少,下荆江防洪压力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