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进展
- 格式:docx
- 大小:25.20 KB
- 文档页数:3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急性期62例临床观察作者:邵锦华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年第12期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的临床疗效。
方法:105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43例,2组均常规使用降颅压、对症、支持疗法及适当康复训练,对照组加用吡拉西坦注射液静滴,治疗组前2周加用醒脑静注射液静滴和口服(或鼻饲、灌肠)自拟通腑清脑汤;后2周加用口服自拟祛瘀通窍汤。
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血肿吸收情况及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关键词:脑出血;急性期;中西医结合疗法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2)12-0035-02本院中风病科2008年3月~2011年10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脑出血急性期6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为住院患者,共105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定的脑出血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证实。
排除血液病、肿瘤脑转移、颅脑外伤导致脑出血,入院24 h以内死亡以及合并有严重心、肺、肝、肾疾病、治疗不够4周者。
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62例,男41例,女21例;年龄最小47岁,最大76岁;出血量12~50 mL,平均24.51 mL。
对照组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龄最小49岁,最大74岁;出血量10~50 mL,平均23.63 mL。
2组性别、年龄、出血部位、出血量及临床症状、体征、合并症等基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1)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根据病情使用脱水降颅压、对症、支持疗法,并配合适当康复训练等。
(2)对照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及适当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吡拉西坦注射液10 g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为4周。
(3)治疗组前2周在常规西医治疗及适当康复训练基础上予醒脑静注射液20 mL加葡萄糖(血糖高者用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自拟通腑醒脑汤:生大黄(后下)15 g,黄连6 g,黄芩10 g,栀子10 g,三七粉(冲)3 g,郁金12 g,白茅根20 g。
中医血液病学中医血液病学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它研究并治疗与血液相关的疾病。
血液是人体重要的基本组成部分,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血液病学通过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探索血液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途径,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一、中医血液病学基础理论1. 气血旺盛理论在中医理论中,血液与气息紧密相关,通过运输气息保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中医认为,血液的主要功能是由气息滋养所致,只有气息旺盛,血液才能正常循环。
当人体气血不平衡时,容易引起血液疾病的发生。
2. 脏腑经络理论中医血液病学将脏腑经络视为血液运行的通道。
脏腑对血液的生成、运输和排出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肝主疏泄,脾主运化,与血液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通过调整脏腑功能,可以达到治疗血液病的目的。
3. 血瘀理论中医认为,血液病的发生是由于血液凝聚,运行不畅,产生瘀血而引起的。
血瘀是导致很多血液疾病的重要原因。
中医血液病学注重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以恢复血液的正常循环。
二、中医血液病学的诊断方法1. 脉诊中医血液病学通过脉诊来判断患者血液的状况。
不同的脉搏特征可以反映血液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通过仔细触诊脉搏,医生可以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2. 形态学指标血液病的诊断与治疗需要依赖于一系列的形态学指标,如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液情况,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三、中医血液病学的治疗方法1. 中草药治疗中医血液病学注重通过中草药进行治疗,以达到调整气血、活血化瘀的目的。
中草药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对血液病起到治疗的作用。
2.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的独特疗法之一,也广泛应用于血液病的治疗中。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运行,活血化瘀,以达到治疗血液病的目的。
3. 中医养生方法中医血液病学也积极推崇中医养生方法,如饮食调养、按摩推拿、气功锻炼等,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改善血液循环,对预防和治疗血液病有积极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效果好--访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中医科
主任
苗绪法
【期刊名称】《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年(卷),期】2013(000)008
【摘要】写在前面的话:血液病,是一种原发于造血系统、影响造血系统功能正常发挥并伴有血液异常改变的疾病。
医学研究表明,引发血液病的因素很多,如化学、物理、生物、遗传、免疫、污染等,由于很多因素是现代工业的产物,使血液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所以血液病也被称为现代病。
许多患者“谈血色变”,认为血液病是“不治之症”。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发展,特别是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血液病,效果显著提高。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中医科主任、博士后刘宝山医生,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血液病,专业水平精湛,临床疗效明显。
【总页数】3页(P4-6)
【作者】苗绪法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吃"在加蓬--访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营养科主任刘伟 [J], 顾建华
2.滋肾通络,助糖友保肾——访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中医科主任马建伟 [J], 许艾素
3.积极有效推进癌痛的规范化治疗--访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肿瘤科主任钟殿胜 [J], 苗绪法
4.搭建平台,让天津骨科与世界融合发展——访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主任冯世庆教授 [J], 凌寒
5.立体定向,开辟神经外科新领域——访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杨卫东教授 [J], 马双;林利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骨髓丹治疗白血病临床疗效观察张名均;陈中平;王嘉新【摘要】目的通过比较服用骨髓丹前后血常规指标、骨髓象形态,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的方法.方法收集白血病患者,分为单纯中医治疗组、单纯西医治疗组、中西医结合组.在中西医结合组中比较服用骨髓丹前后指标变化,探讨骨髓丹是否有促进骨髓细胞生长的作用;通过比较单纯西医治疗组和中西医结合组,探讨服用骨髓丹后对化疗的耐受性;在单纯中医治疗组中,探讨骨髓丹是否有杀灭幼稚细胞的作用.结果在单纯中医治疗组中骨髓丹杀灭幼稚细胞的作用不明显.而在中西医结合组中发现,服用骨髓丹的患者在化疗后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促红细胞生长素比单纯西医治疗组升高明显.而在以后多次的化疗中,服用骨髓丹的患者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促红细胞生长素下降的比例比单纯西医治疗组要小.结论骨髓丹有刺激骨髓增生和促进红细胞生长素生长的作用,增强患者的抵抗力和对化疗的耐受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期刊名称】《检验医学与临床》【年(卷),期】2011(008)014【总页数】3页(P1702-1704)【关键词】骨髓丹;白血病;中西医结合治疗【作者】张名均;陈中平;王嘉新【作者单位】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一人民医院,400050;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一人民医院,400050;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一人民医院,400050【正文语种】中文由于空气污染、抗生素的滥用、化学制剂盛行等因素,每年的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等各种难治性血液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死亡率也不断上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近年来很多科学工作者致力于血液病的致病机制、预防及治疗的研究,并且有了很大的进展。
在西医方面大多数采用化疗的方法杀死幼稚细胞,但不良反应非常大,很多血液患者都因化疗后身体抵抗力太差继发感染和出血导致死亡。
然而如何能有效地提高化疗后的抵抗力,防止感染和出血是摆在临床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
中西医结合治疗是目前大家公认较好的方法,本研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根据中药的药物机制,配制了一种扶正的中药丸(骨髓丹),在患者化疗后服用,测定患者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促红细胞生长素(EPO)及骨髓形态变化,观察患者的生成状况,希望找到一种有效治疗难治性血液病的中西医结合的方法。
败血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与思路败血症(septicemia)是指各种病原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释放大量毒素和代谢产物,引起全身毒血症状的感染性疾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皮疹、瘀点、肝脾肿大和白细胞数增高等。
在败血症病程中,病原菌首先入侵皮肤或黏膜并引起局部炎症称为原发局部感染;少量病原菌入血而未引起明显毒血症者称为菌血症(bacteremia);病原菌大量繁殖后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多处化脓性病灶,称脓毒血症(sepsis)。
在中医学中,有许多记载与现代医学的败血症相似。
2 000多年前的《内经》中就有类似败血症的高热、神昏、惊厥等记载。
在《伤寒论》中论述与败血症相似的“热深厥亦深”的“热厥”、“脏厥”:“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
”《医宗金鉴》曰:“疔疮皆有迅速之证,初觉即当急治,迟则毒火攻心,令人昏愦谵语,恶证悉添,多致不救,已走黄者,令人心烦神愦。
若手足冷,六脉暴厥者,系毒气闭塞元气不能宣通。
”《外科正宗》论疔疮走黄曰:“日久原疮无踪,走散之处,仍复作脓,脉数唇焦终死。
”《疮疡经验全书》曰:“疔疮初生时红软,温和,忽见顶陷黑,谓之‘癀走’,此症危矣。
”故在中医学中,将败血症归于温病学中的“温毒”和中医外科“疔疮走黄”、“疮毒内陷”等病证的范畴。
如果发生神昏、黄疸者,又可归属于“厥证”、“黄疸”等病证。
一、病原学1.革兰阳性菌主要有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是败血症最常见的致病菌。
表皮葡萄球菌败血症可继发于免疫缺陷患者的伤口感染、插管感染等。
肺炎链球菌致病力和荚膜中所含抗原有关,败血症多见于免疫缺陷者或老年人,且多继发于链球菌肺炎。
B组溶血性链球菌是婴幼儿败血症最常见的病原菌。
近年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高度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耐青霉素的肺炎球菌(PRSP),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所致的败血症的报道逐年增多。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进展
研究题目: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进展
摘要:
本研究旨在总结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进展,
通过实验和调查的方式采集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在
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以期为解决实际问题
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综述与系统回顾、临床实验和调查研究。
数据采集主要通过患者资料采集、研究观察和
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
数据分析主要采用统计学方法,包括描述统计
和相关性分析等。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血液病、临床实践、研究进展、数据采集、数据分析
第一部分:引言
血液病是指血液系统中各种疾病的总称,包括各类贫血、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已经成为一
种重要的治疗方式。
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和对中医药的深入研究,中
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
本研究旨在总结研究中西
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临床实践经验和研究进展,并通过实验和调查的
方式,采集相关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整理,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
价值的参考。
第二部分:研究方法
2.1 文献综述与系统回顾
通过对已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与回顾,梳理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
病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进展,获取已有研究成果。
2.2 临床实验
选取一定数量的血液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
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接受传统西医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疗
效和生活质量,并记录相关临床指标。
2.3 调查研究
设计调查问卷,针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临床实践经验和效果进行调查。
选取一定数量的患者和医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认可程度和实践情况。
第三部分:数据采集与分析
3.1 数据采集
通过患者资料采集、研究观察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
患者资料采集包括基本信息、病情记录、治疗方案和疗效评价等。
研究观察主要观察患者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和疗效。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患者和医生,了解他们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态度和看法。
3.2 数据分析
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描述性统计主要包括计数、平均数、标准差和百分比等指标的计算和展示。
相关性分析主要通过相关系数来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疗效与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第四部分:创新与发展
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旨在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以进一步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临床实践。
通过数据分析,深入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机制和特点,探索更有效的治疗策略。
根据实际临床需求,提出改进和优化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方案,为临床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第五部分:结论
通过本研究的实验和调查,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
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尽管本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但它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进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对于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与者声明:
本研究将严格遵守伦理要求,保护参与者的权益。
在开始实验和调查
之前,将征得参与者的知情同意,并对他们的个人信息进行保密和保护。
所有采集的数据将仅用于研究目的,在研究完成后将进行匿名化处理。
研究资金:
本研究由某医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编号为XXXXXX。
致谢:
本研究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