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远不是一帆风顺的,从1978年到1992年间经历了一系列变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拨乱反正和反对“两个凡是”,确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之后,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已经开始进行,只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一直难以实现,最终改革在农村开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一时间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这个口号实际上就是让农民占有了“地租”以外的劳动收益,实际上并没有改变太多,但是由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长期遭受压抑,出现了报复性的反弹,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78年增长了2.49倍,每年的增幅都在15%以上,而1985年之后,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幅都只有5%左右,这可以说明一定问题。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并没有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所有制,而只是改变了使用权和使用方式,带来的效果显而易见,这坚定了改革经济体制的决心,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改革经济体制的决定》,这个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没有必然联系,那么社会主义发展商品经济也是可行的。
从而以“放权让利”为起点,开始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到十三大的时候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取得重大突破了,特别是认为市场和计划是内在统一的,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调节的方法,只要对经济发展有好处都可以利用,利用市场调节不等于是资本主义,应该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这时市场经济与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已经开始变得清晰了,这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开始扫清了道路。
1992年,经过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很多改革的成果得到认可,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具体措施并不明确,建立的方向也是不很明确,总体来说,需要探索着前进。
但是这次提出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正式提出和形成。
从这里开始,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开始正式建设和完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是直到现在都还在进行的工作,从1992年至今,已经过去16年,这16年中,我国国民经济增长迅速,经济体制的改革带来了对生产力的巨大解放,国内生产总值也已经跃居全球第四,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以前不足的外汇现在已经增长得令人不可思议,2001年加入了WTO标志着我国市场经济地位开始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
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开始建立和不断变革,政府职能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律环境也在不断完善,市场监管不断完善,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现代公司企业制度也在建设中,然而改革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首先,国民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投资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0%甚至50%以上,出口总额对GDP的比重也非常高,而内需却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外向型的经济可以获得贸易的好处,但是也使国民经济过多暴露在国际市场的影响之下,国际市场的波动显著影响了国内经济发展。
其次,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贫富差距拉大、城乡差距拉大、地区经济差距拉大等问题,有差距是强调效率优先的必然结果,但是差距过大却失之公平,而且收入差距过大本身也不利于消费的增长,特别是城乡差距过大和收入分配不公平以及传统二元制度隔离等因素引起的“三农问题”使得经济发展受到了极大限制,也没有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再次,1992年后出现了两次非常严重的通货膨胀,分别是90年代中期和去年(2007)出现的,两次通货膨胀的原因并不完全相同;新建立的资本市场也几经起落,且起落的原因和受到的影响也各不相同,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既增加了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也提出了更加深入发展和研究市场经济的要求,最后,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为了利润而不择手段的行为,如伪劣产品、环境破坏等,这些行为除了企业或者个体不法牟利以外,地方政府为了地方利益掺和其中也是难以避免。
另外,垄断、地方保护等等限制市场经济发展的问题层出不穷,这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作了规定:(1)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和中心环节。
(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3)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坚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道路。
(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
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措施
围绕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党和政府出台了重大改革措施:
(1)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放开粮价。
到1993年,绝大多数农产品包括粮食的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粮价全面放开后,实行市场定价为主,粮
票、粮本全部取消,原来的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自由采购。
(2)改革金融体制。
确立强有力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
组建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信贷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实现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分离。
(3)改革外汇管理体制。
从1994年1月1日起,实行外汇收入结汇制,取消外汇分成;实行银行售汇制,消除外汇双重汇率,实行人民币牌价与外汇调剂市场价并轨,允许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有条件可兑换;建立银行间外汇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保持合理及相对稳定的人民币汇率等。
(4)企业所得税的改革。
从1994年起,改革企业所得税,合并国有企业所得税、集体企业所得税、私营企业所得税为统一的内资企业的所得税,改变按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实行不同的税种和税率的状况。
(5)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
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国家基本上确定了在城镇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住房制度改革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6)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国企改革经历了两个阶段,中共十四大以前,是以放权让利、承包责任制、两权分离等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性调整阶段;十四大后,特别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标志着国企改革转入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
现代企业以企业集团、国有控股公司为主,股份制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途径。
改革举措的重要作用: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粮食价格和全国统一开放市场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城乡紧密结合,有利于国内国际市场的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金融监督与宏观调控,有利于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汇率并轨的一举成功,为进一步沟通国内外市场、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良好条件;所得税的统一,为不同所有制性质企业的竞争创造了前提;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我国95%以上的商品资源已由市场来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已达99%。
四通八达、服务周到、种类齐全的商品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建立。
含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包括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性质、基本方向、基本宗旨以及由此决定所必须采取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分配方式、发展方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确定。
指导理论:概括地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不断解决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这两大课题。
第一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的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第二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十六大报告在这一基础上,对如何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制度又做了更加深入的阐述,就是“两个必须毫不动摇”,“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第三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正确认识和有效调控收入差距。
特别注意:效率要通过市场来实现,初次分配为主要效率;公平要通过政府调控来实现,再分配注重公平。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是从经济发展的全局而做出的,具有长期指导性的筹划和决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战略。
明确指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全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