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摘要: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培养创业型人才是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任务。本文在分析创业型人才培养两层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系统推进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及其相关的运行条件。这对于深化高校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的创业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创业型人才培养;创业教育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创业活动越来越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促进国家财富增长的重要力量,创业者不断开创新的产品、产业和市场,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此同时,创新创业也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精神和生存方式[1]。因此,创业教育正逐渐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许多学校都在积极探索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但必须看到,创业型人才培养在我国尚处于摸索阶段,应树立何种教育理念、承担什么样的人才培养任务及怎样培养等问题都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本文拟从分析“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重新审视当前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问题,探讨系统推进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以进一步厘清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发展思路。

一、关于对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理解

确立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是系统推进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前提。在此之前,必须先明确创业的定义。对于创业现象的分析自20世纪80年代迅速发展至今,创业已经是一个非常宽泛的名词。来自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个领域的学者为了研究和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各自对创业和创业者的见解。界定在经济管理领域,创业主要是指企业管理过程中高风险的创新活动,创业者为开发一种新颖的、可持续的企业活动而承担风险[2]。因此,从狭义上讲,创业型人才是以经济管理领域的这类创业者为指向的,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出能够制造更多工作岗位的企业家,使他们成为自谋职业、创业致富的社会成员。

尽管创业出现于商业领域,但不应被狭隘地视为单纯的商业实践。作为思维、推理和行动的独特模式,创业需要想象力、洞察力及创造性整合资源的能力[3],因此,从更广泛意义上讲,创业是一种创新的转化形式,是开创新事业。基于这样一个角度,创业型人才便是指在工作或事业中具有开创性思维、善于创新、创造并具备管理技能的人,而不管其将来会不会创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素质,包括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求,适应社会的变革。

将创业型人才培养纳入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中,创业对了解社会和取得成功至关重要。随着创业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创业知识能反映社会主流的和日常的商业运作流程,因此越来越具有综合性特点。如果没有知识储备,没有法律、经济、政治、金融和文化素质的强化系统辅助,从根本上讲是难以正确理解创业的。对于社会应该如何运行以及人们应该如何行动,创业反映出其独具的社会观点。

第二,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当下大学生学习的拓展领域。大学是人的知识结构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强调并推进创业型人才培养,对优化大学生知识结构、适应未来不断创新的社会并实现自我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创业正在成为大学本身所要做的事情的基本组成部分,尤其是那些正在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高校,自然地,创业型人才便成为这类高校最需要培养的人才类型之一。

二、系统推进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从2008年国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试验区的申报材料看,当前高校的创业教育还存在一些局限,表现为创业教育未进入主流教育体系,大多数高校仅是简单地将少数几门创业课程列为公共选修课,有些高校则仅限于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一些高校的创业教育活动未能清楚地体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4]。为此,笔者在基于上述对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诠释基础上,综合当前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现状,设计出体现不同层级目标的系统推进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1.面向整个在校生群体的培养路径

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第一层次是面向整个在校生群体的。高校通常的做法是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来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如强化对创业教育的舆论导向,广泛宣传各类创业政策和创业信息等;重视创业活动场所、创业文化景观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浓浓的创业氛围;高密度举办“企业家论坛”、“校友创业对话”等活动,通过知名创业家和创业研究学者的演讲,强化“自下而上”创业动力的因势利导等。然而,笔者认为,创业型人才培养要面向整个在校生群体,最有效的方法是开展教学体系改革。

(1)加强公共选修课建设,丰富创业教育类课程。公共选修课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旨就在于满足不同兴趣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5]。创业教育类公选课应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当前,开展创业教育的高校基本都开设了创业教育类公选课,但是开设的课程数量有限,以“大学生创业基础”居多,课程形式也多拘泥于传统的授课模式。我们认为,创业教育类公选课可以更丰富一些。例如,温州大学在公选课中增加了创业教育类模块,主要开设三类课程,即创业类基础课程如“营销概论”、“企业管理”,具有温州地域特色的创业类课程如“温州模式与

温州企业家精神”、“中小企业创业实务”,专业创业类课程如“艺术设计与创业”。同时,创业教育作为该校的办学特色,学校要求每位在校学生必须修满2个学分的该模块课程。在课程形式方面,清华大学开设的“创业创新领导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6]。“创业创新领导力”是每周一次的系列讲座课程,其典型的课程流程为:开课前参与者在会场内外非正式交流,学生也可自发组织一些职业发展的活动;开课后,由课程教授主持与嘉宾访谈90分钟,时间分配上大概是1/3嘉宾讲述,2/3嘉宾与课程教授、台下参与者互动交流(时间约各占一半);课堂结束后参与者(包括嘉宾)非正式交流20分钟。

(2)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创业教育内容。路径之一是以专业类选修课或必修课的形式增设专业创新创业课程,并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计划中。新课程可以以“X+创业”、“X+创业管理”等形式命名,一般由院系专业教师单独授课,或由专业教师与商学院教师合作授课。该路径不是简单地对商学院的创业课程进行移植,而是在结合院系各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开发相应的创业课程体系。康奈尔大学已经将该路径作为学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途径,截至2010年12月,13个专业领域增设了创业新课程,包括中小企业咨询、科技类产业领域、设计/艺术行业、酒店/餐饮、医疗保健产业、健康与护理产业、游戏产业、能源行业、兽医与动物产品、房地产等,并允许学生跨学院、跨专业选课[7]。

路径之二是以课程教学为载体,渗透创业内容的课程嵌入模式。尽管创业教育一直是商学院课程中相对规范的组成部分,但是它已经开始形成一个分离的学习领域,其应用性在不断拓展。因此,可以渗透嵌入各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去,通过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增加创业元素,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来培养学生基于专业知识的创业素养。如在人文社科类专业课程中,文史类专业可以讨论文学作品或历史进程中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心理学专业可以增加对创业者特质的关注,政治或社会学类专业可以涉及宏观的创业政策问题等。而在理工类专业课程中,可以积极挖掘本专业创新性、创造性知识点,结合专业特点增加对专业创业案例的讲授,使专业课程具有创业导向并能有效引导学生对创业能力的领悟。英国一些院校的创业教育就是采用这种融合路径。如,由三所知名高校(谢菲尔德大学、约克大学和利兹大学)合作成立的白玫瑰创业教与学优异中心(WRCE)在科学和工程学科融入创业教育方面,就成功引导科学和工程院系的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创业知识,并将创业教育融为学院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8]。与路径一不同,这里强调由院系专业师资来教授创业知识,如何在课程设计上巧妙地将创业知识和技能融入具体专业教学中是对专业教师很大的考验。因此,如何动员更多的优秀教师参与创业教育项目成为该路径顺畅的关键所在。

2.面向具有创业需求的在校生群体的培养路径

在第一层面创业型人才培养基础上,针对部分有创业热情和创业需求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推进系统的创业教育。

(1)开办各类创业教育班的学位教育路径。以辅修、双专业、工商管理硕士等不同层次的学位教育形式开办各类创业教育班级,以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