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读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15.33 KB
- 文档页数:3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它描述了一个理想化的社会,一个没有犯罪、没有贫穷、没有战争的世界。
在这个社会中,
人们生活在和平与幸福中,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充分的教育和医疗保障,社会资源公平分配,没有人会感到被边缘化或被剥削。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深地思考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作者通
过描述乌托邦社会,让我意识到我们所生活的现实社会中存在着许
多问题和不公平现象。
我们的社会中依然存在着贫富差距、战争与
冲突、环境污染和社会不公等问题。
而乌托邦社会似乎给了我们一
个理想化的解决方案,让我不禁思考,我们是否可以通过改变现有
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来实现一个更加和谐、公平、繁荣的社会呢?
然而,读完《乌托邦》后我也意识到,乌托邦社会也并非完美
无缺。
在小说中,虽然人们生活在和平与幸福中,但他们也失去了
一些个人的自由和选择权。
这让我反思,是否存在着一个完全没有
缺点的社会模式呢?也让我意识到,实现一个理想社会需要我们不
断地探索和努力,而不是简单地依赖一种理想化的设想。
总的来说,读完《乌托邦》让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有了更
深入的思考。
它让我意识到,我们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现有的社会制度,以实现一个更加和谐、公平和繁荣的社会。
同时,它也让我明白到,实现一个理想社会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努力,而不是简单地依赖一种理想化的设想。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启发,为实现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而努力奋斗。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是一部充满想象力和批判意识的小说,作者通过描
述一个理想化的社会,揭示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读完
这部小说,我深深地被其思想所触动。
小说中的乌托邦社会充满了和谐、平等和公正,人们在这里没
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之分,每个人都能得到平等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这种理想社会让人向往,但同时也让人反思现实社会的不足之处。
在现实社会中,贫富差距悬殊,教育和医疗资源不公平分配,
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
乌托邦社会的理想之处让我感到羡慕,但也让我意识到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
通过小说中的对比,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现实社会的不足之处,
也更加明确了自己对于一个更加公正、平等、和谐的社会的向往。
同时,我也意识到实现乌托邦社会的理想并非易事,需要每个人的
努力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积极改变自己,为
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读完《乌托邦》让我对现实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也让我对未来社会充满了希望。
我相信,只要每个人都能用心去改变,我们的社会一定能够变得更加美好。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它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一个没有矛盾和冲突的世界。
在这个乌托邦社会里,人们和谐相处,没有贫富差距,没有战争和暴力,每个人都能得到平等的机会和待遇。
读完《乌托邦》,我不禁思考,这样的社会是否真的存在可能呢?作者通过小说中的描述,让我感受到了乌托邦社会的美好和理想,但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了这样的社会在现实中是多么难以实现。
人性的自私、贪婪和欲望,以及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冲突,都让乌托
邦成为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然而,尽管乌托邦可能只是一个理想,但它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
它让我们意识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需要我们共同努
力去解决。
我们可以从乌托邦中汲取精神力量,去追求更美好的社会,去消除贫富差距,去实现人人平等的机会和待遇。
读完《乌托邦》,我深深地被小说中的情节和思想所感染。
它
让我思考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未来,也让我对现实世界充满了希
望和信心。
希望我们可以共同努力,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乌托邦。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它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社会,但同时也暗示了这种理想社会的不可行性。
通过对乌托邦社会
的描绘,作者让人们思考人类社会的本质和现实。
在乌托邦社会中,人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矛盾和冲突的环境中,
所有的资源和权力都平等分配,每个人都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逐渐发现这种理想社会的表面下隐藏着
许多问题。
人们失去了自由和个性,他们的生活被统一化和规范化,而且整个社会也缺乏创新和进步。
读完《乌托邦》,我深刻地意识到,理想社会是一个永远无法
实现的梦想。
人类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正是这些
矛盾和冲突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虽然我们可以向理想社会努力,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完美是不存在的,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地
调整和改进。
同时,我也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而
努力。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应该尊重他人的
权利和个性,同时也要积极地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
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乌托邦》是一部发人深思的小说,它让我对社会和人类的发展有了新的理解。
这部小说不仅让我认识到理想社会的不可行性,同时也激励我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而努力。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部小说,从中获得启发和思考。
《乌托邦》读后感2000字:《乌托邦》(Utopia)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者托马斯·莫尔创作的游记。
第一部借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谈他周游列国所见,由此而导入对英国当时情况的观察与批判;第二部是对以“乌托邦”命名的一个想象的国家的描述。
14、15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血腥的原始积累使广大劳动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穷苦老百姓终年劳作为社会创造财富,然而生活却牛马不如。
贵族、富人则不劳而获,挥金如土。
莫尔对这种现象极为愤慨,对现存社会制度深恶痛绝,对人民群众充满同情。
在这部书中,莫尔以他和一位名叫拉斐尔·希斯拉德的虚构人物对话的方式,借用后者之口,描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在一个名叫乌托邦的海岛上,城市均匀地分布于广阔的乡村之间。
所有城市都具有共同的风格、语言、习俗和法律。
每座城市分成四个相同的区,居住着6000户居民。
城市所有的适龄人口都要劳动,每天工作6小时,产品集中到位于各区中心的市场;由各户户主各取所需,而不必用货币或其他物品相交换。
居民们按每30户一厅的规模集中用膳,最美味的食品由老年人首先食用,然后大家再平均分配。
在乡村,每户不少于40人。
每家农户都自给自足,没有的物品则可以到城市领取。
乡村每户每年有20人返回城市,他们都是在乡村住满2年的。
乌托邦因为没有游手好闲的人,所以能够生产出用之不竭的产品。
城市之间可以互通有无,但是同样不需要用货币来交换。
他们把大量的剩余产品运到国外,换回自己缺少的铁和大量的金银。
金银的主要用途是雇用外国人为乌托邦作战。
除此之外,它们就只配用作制造便器和惩罚罪犯的锁链了。
犯人也都佩戴金子的耳环、戒指和项圈,作为耻辱的标志。
在外邦人看来无比珍贵的珍珠宝石,玩物。
所以当外邦的富人身着华装丽服,到乌托邦人的嘲笑,被当成傻瓜和小丑。
乌托邦每个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神是不一样的,但都是源于对至高无上的自然的崇拜。
与柏拉图《理想国》的区别: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以故事为题材,叙述苏格拉底到贝尔斯祷神,归途被派拉麦克邀往家中,宾主滔滔谈论起来。
《乌托邦》读后感以下是关于《乌托邦》读后感的多篇精编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01作为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乌托邦》,从16世纪出版以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思想家和哲学家,为后世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思想。
当看到党支部学习的图书角里有这本书之后,我毫不犹豫选择了它作为学习提高的书目,并在假期和疫情期间进行了拜读与学习。
02全书共分为两部分。
在本书中,作者莫尔通过主人公拉斐尔之口,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与见地,在第一部分描述了当时英国君主专制制度的各种弊端,在第二部分描绘了理想社会,也就是乌托邦的种种方面的社会愿景。
就像书尾附录所说,“社会的发展还没有创造出使无产者形成为一个阶级所必要的前提,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的时机还没有到来”,莫尔的观点与看法仍然被束缚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它仍然期待着君主贤明,唤醒人们的信仰,追求崇尚绝对的共有,却也没有摆脱英雄史观的影响。
结合现在的社会发展看来,乌托邦仍然有许多局限和不足,并且作者没有找到理想社会取代现实的途径。
但是当时光飞逝,马克思与恩格斯等无产阶级革命者出现在历史的长河,他们吸收了社会主义思想的经验,将广大劳动群众团结起来时,便发现其实社会主义也是有可以实现的可能,《乌托邦》也在百年后体现出了超越时代的价值。
尽管这本书于16世纪完成,“乌托邦”式的社会主义与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有相同之处。
在对待未来上,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乌托邦”是旨在让全人类获得解放,获得自由,秉承着深切的人文关怀,追求崇高的理想,这让我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崇高性上对“乌托邦”的发展和应用。
同时,二者都有很强的历史必然性。
支持“乌托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思想家们,强调人民积极投身现实世界社会变革,号召人们通过自身实践去创造美好的未来,而对于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形成与发展中虽然也遭受挫折,当革命家们依然高举社会主义旗帜,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依然抱着坚定的信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出“四个自信“。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
第一章:引言
在这个章节中,我将简要介绍《乌托邦》这本书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动机。
第二章:故事梗概
这一章节将详细概括《乌托邦》的故事情节,包括主要角色以及他们在乌托邦社会中的生活。
第三章:主题分析
在这个章节中,我将讨论《乌托邦》这本书所探讨的主题,如平等、个人自由、人类本性等。
第四章:角色分析
这一章节将对《乌托邦》中的主要角色进行深入分析,包括他们的性格特点、思想观念等。
第五章:审查制度
在这个章节中,我将探讨《乌托邦》中的审查制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对个人自由的限制。
第六章:社会制度
这一章节将详细介绍《乌托邦》中的社会制度,包括政治结构、经济组织等方面的内容。
第七章:人类本性的探讨
在这个章节中,我将讨论《乌托邦》对人类本性的探讨,以及
在乌托邦社会中是否实现了人性的理想状态。
第八章:思考与启示
这一章节将总结《乌托邦》这本书给予我们的思考和启示,以
及对今天社会的启发。
附:附件
本文档附带了一份《乌托邦》的读书笔记和一些相关的研究资料,供读者深入了解。
法律名词及注释:
1、审查制度:指国家或组织对言论、媒体、艺术作品等进行审
核和限制的制度。
2、个人自由:个人在合法范围内,不受任何限制和束缚地自由
行使自己的权利和自由的权利。
3、社会制度:指社会组织的形式和关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安排。
政治学原理作业《乌托邦》读书笔记王慧学号:JQ******一、《乌托邦》故事概述《乌托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理想国的蓝图,全书共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对15、16世纪的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作了辛辣的讽刺与批判,对封建的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他以锐利的眼光,透视了英国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他深刻地认识到了君主国家的实质.认为君主制国家是压迫人民的工具,为贵族、富豪所操纵,国家实质上成为保护其私财和奴役劳动者的机构。
而法律只不过是“把他们的阴谋规定成大家必须遵守的东西”。
根本无正义可言。
贵族、富人穷奢极欲,挥金如土,挥霍无度。
而穷苦老百姓终年劳作,却不得温饱。
是他们的劳动为社会创造了财富,然而生活却不如牛马。
这种社会现实是极其丑恶的。
第二部分,莫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国画卷。
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不同的是,莫尔的“乌托邦”不是一个消费性的共产主义,而是一个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在乌托邦岛国内,财产公有,消灭了私有制,所有东西都尽归公有。
在平等基础上实行生产公有和消费公有。
乌托邦岛国的政权形式反映了莫尔的政治思想,乌托邦实行民主制度。
乌托邦岛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家族生活制度依族长制。
乌托邦岛的经济生活也有很详尽的介绍,其主要生产部门是手工业和农业、技术基础是手工劳动,生产的产品归全社会所有。
农业实行义务劳动,人们轮流下乡,从事二年的农业劳动。
乌托邦岛因没有商品贸易,所以鄙视金饯。
乌托邦岛也有对外贸易,但主要是为了得到岛上所缺的铁。
莫尔在《乌托邦》中还提到了男女平权的思想,主张妇女有受教育权、婚姻自主权。
可以和男子一样参加社会劳动:因为实行公共食堂制,从而把妇女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
乌托邦岛国主张,人们可以“奉行各种各样的宗教”。
乌托邦中还保存有奴隶。
奴隶的来源有二:一是战俘和在国外判了死刑的人,二是本国犯了罪的公民。
奴隶从事又脏又累的“不愉快劳动”。
“乌托邦”(Utopia)这个词本身就是据古希腊语虚造出来的,指的是“无何有之乡”,一个子虚乌有的世界。
《乌托邦》的作者莫尔是一位一个经历丰富、见闻广博的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
受地理大发现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开始反对中世纪的禁欲观念和神权主义,坚持以人为本位,相信人的力量,力求满足人的情感和兴趣,而莫尔也受此影响,从自己为政府工作的所见所闻中看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竭力呼吁改变现状,并把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用具体生动的文字描绘出来,为饱受欺压与不公的普罗大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第一部分描述的是社会的不合理现象,莫尔花费大量笔墨描写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初期所谓“羊吃人”的情况:圈地运动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世代依附于土地的农民们被暴力撵走后无法就业,只能四处流浪乞讨甚至沦为流寇。
而当时的英王好战尚武、杀人如麻;当时的权臣阿谀奉承、曲意逢迎;当时的资本家冷血无情、压迫剥削。
贵族、富人穷奢极欲,挥金如土,挥霍无度。
而穷苦老百姓终年劳作,却不得温饱。
是他们的劳动为社会创造了财富,然而生活却不如牛马。
这种社会根本毫无正义可言。
第二部分则大篇幅介绍了乌托邦这个理想国,它同第一部分的形成鲜明的对照。
作者关于未来的完美社会的全部设想都包含在这一部分。
整个乌托邦就是一个共产主义大家庭,物资充足,产品丰富,财产公有,按需分配。
乌托邦没有贵族、地主等这些只图享受的寄生虫,没有二流子,没有乞讨为生的人。
在乌托邦,除极少数人以外,人人都须参加有益的劳动。
在乌托邦,务农则是很受尊敬的劳动方式厉行节约,禁止浪费,更加不允许用淫巧的工艺生产徒供奢侈享受而无益于国计民生的物品。
乌托邦对城市人口有严格限制,规定不得过分集中。
乌托邦道路宽敞,乌托邦人还重视医疗与健康,注意维持公共环境卫生。
此外,他们还十分注重学术研究,每天早晨举行公开的学术报告会,专职研究人员必须参加,一般男女可以自由听讲。
他们重视教育,重视实践,提倡公共道德、集体义务、正当娱乐,以期养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乌托邦》读后感
朱喆 2015214640
《乌托邦》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哲学家、政治家莫尔写的。
在书中,莫尔借一位海外游人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来谈自己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设想。
书中,莫尔首次用“羊吃人”来揭露罪恶的“圈地运动”,并提出了公有制,讨论了以人为本、和谐共处、婚姻自由、尊重女权等与现代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写的是一个充满了暴力和黑暗的不合理的社会,熟悉英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莫尔影射的正是当时的英国社会。
第二部分则是关于乌托邦新岛形象的全面描述,他系统地为我们描述了理想社会乌托邦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莫尔借拉斐尔之口,对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专权残暴、贪得无厌和厚颜无耻予以深刻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讽。
作者在书中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英国历史上著名的被称为“羊吃人”圈地运动。
他愤怒的指出:“你们的绵羊本来是那么的驯服,吃一点点就满足,现在据说很贪婪很凶蛮,甚至要把人吃掉,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城市要蹂躏完了。
”“吃羊人”这就是莫尔对当时英国现象的形象概括。
莫尔对穷苦的劳动人民予以深切的同情,他用悲愤的笔触写到:在社会底层的那些种田的、拉车的、坐零活的、赶货车的、干苦工的,他们终日像牛马一样的劳作,可是他们的生活却连牛马都不如。
微薄的工资难以糊口度日,一当繁重的劳作耗尽了他们的精力,老病交加穷苦潦倒的时候,国家忘恩负义地对待他们,让他们悲惨的死去。
而那些高居于社会之上的贵人却像公蜂一样游手好闲,靠对穷人敲骨吸髓的重重盘剥,过着挥金如土的生活。
莫尔认为,这种极少数人享乐,大多数人痛苦的社会是不公正的,它完全违背了人类道德。
他借乌托邦人之口针锋相对地提出,人人都有过快乐生活的权利,人类的全部或最大幸福就是快乐。
莫尔明确的把追求快乐当作社会的道德准则,他说:“我们的全部行为,包括甚至道德行为,最后都是把快乐当作目标和幸福的。
”
“因此,佃农从地上被撵走,为的是一种确是为害本国的贪食无餍者,可以用一条栏栅把成千上万亩地圈上。
有些佃农则是在欺诈和暴力手段之下被剥夺了
自己的所有,或是受尽冤屈损害而不得不卖掉本人的一切。
”为英国资本原始积累奠定了物质基础的圈地运动充满了血腥和暴力,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在其巨著资本论中对这一历史过程作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
圈地运动残酷无情地剥夺了英国农民的土地,大量建立牧羊场生产羊毛。
这一充满了英国农民血泪的历史过程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和后来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作者描述了一个当时的理想社会——海外岛屿国家乌托邦。
在这部分里,莫尔从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对乌托邦作了细致描述。
在乌托邦,人们过着健康向上的生活,相互之间平等、互助、融洽、友爱。
大家都在公共食堂吃饭,很少人会自己单独从市场上买回食物。
“乌托邦人是不允许自己的公民从事屠宰业的,因为他们认为这会逐渐消灭人性中最可贵的恻隐之心”。
从这可以看出,乌托邦人是很善良淳朴的,他们不希望自己的人民变成充满暴力跟杀戮的人。
乌托邦人是很懂得互相尊重的,他们以侮辱丑角而感到羞耻。
他们觉得人是不可能达到很完美的,只要珍惜天然的美就好了,同时,他们认为涂脂抹粉是一种很不光彩的事情。
在我们今天,涂脂抹粉却是很多女性的特点,或是为了掩饰自己的不足,或是为了在交往上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有的时候也是出于对对方的尊重。
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很爱惜自己的天然美的,不过,有的时候人们对于长得不太好看的人以及扮演丑角的人却无法像乌托邦人民一样怀着一种尊重,甚至在其面前表现出厌恶以及暗地给他们起外号。
在乌托邦人眼中,家庭伦理的意义重大,尊爱爱幼是永远不变的传统,他们每个家庭人数限制在16口人以内,并由父亲管理。
妻子侍奉丈夫,子女侍奉父母,年轻人侍奉年长者。
在乌托邦,不允许一夫多妻,也不允许离婚,除非有通奸或者难以忍受的反常现象发生,可以由国家接触婚约,并允许受害者另行婚配。
但是犯有罪行的人是不允许再婚的。
这也是他们制度的一个局限。
在乌托邦,女性与男性是平等地参与各项社会活动的,并对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都跟我们国家今天制度大同小异,都是支持男女平等的。
乌托邦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即除奴隶之外的全体乌托邦人当家作主。
乌托邦有一套完备的官员制度,高级行政官员必须从博学多才的学者中挑选。
乌托邦并没有律师,人人都能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利益和民主权利。
乌托邦人注重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规定,不论男女都必须经常阅读,而且要作为终生的习惯。
这个跟我们现在提倡的终身学习差不多。
同时,他们也很注重外来文化的学习。
在乌托邦人眼中,金钱就如粪土,国家实行财产公有,农业是经济结构的基础。
他们认为“金钱被取消了,和金钱相关的欺骗、盗窃、抢劫、骚乱、叛乱等罪行也就不会发生了……一旦金钱废除,贫穷也就马上减少以至于消失了。
”但是在我们今天,没有金钱被认为是万万不能的。
而且没有货币,没有商品流通,国家就无法得到发展。
然而,人类又不能没有乌托邦。
在莫尔写出乌托邦400年后,他的后辈、杰出的讽刺作家王尔德说,一张没有乌托邦的世界地图是不值一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