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2课 《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教案

第22课 《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教案

第22课 《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教案
第22课 《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教案

《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教案

一、课标内容

以计算机网络、生态与人口等问题为例,了解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二、教学目标

目标1:结合教材,识记计算机网络、妇女地位提高的表现生态与环境问题等基本史实。

目标2:了解计算机网络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重点)

目标3:掌握妇女地位提高的过程,了解妇女地位提高的表现及存在的问题。(重点)

目标4:知道当今社会存在的生态与人口问题。(重点)

三、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展示雾霾中的北京图片。

一到冬天,雾霾就会严重。中国不少地区将雾并入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现象进行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 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

当今社会生态还出现哪些问题,我们为环境的改善应该做些什么?

2.讲授新课

(1)合作探究

出示任务:任务一

【自学识记】结合教材,识记计算机网络、妇女地位提高的表现生态与环境问题等基本史实。

师根讲解计算机的发展进程。

出示任务:任务二

【合作探究】1. 联系实际,说说互联网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哪些细节?

结合教材,学生小组探讨回答,教师总结。

工作方式:实现移动办公,即人们可以在家里,在旅游地等地方就实现办公,只要可以联网即可,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完成办公;

购物方式:实现网上自助购买,降低了我们获取优质商品和服务的成本;

交易媒介:多种支付方式,支付宝、微信;

交流方面:改变了交友方式,同时降低了维系好友关系的成本。

【合作探究】2.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的中学生自制力很差,沉迷于网络,对此,谈谈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学生小组探讨,畅所欲言,教师总结讲解。

思想上:

①认识到过于迷恋网络,沉溺于网络游戏等有害身心健康;

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网络的有利一面,提高抵御各种不良信息的自觉性等。

行为上:

①青少年应自觉遵守《网络文明公约》;②青少年应该有节制地上网;

③青少年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等。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探究问题的设置,旨在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出示任务:任务三

【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说出妇女地位提高的表现有哪些?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妇女开始获得选举权。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成立团体,举行各种抗议和示威活动,反对性别歧

视,争取平等权利。不少国家制定专门法规,保障妇女的权利。

●今天,全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的妇女都有了选举权。

●受教育程度提升,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参加社会工作。

【合作探究】2.阅读材料,回答,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基于此种现象,国际上颁布哪些法律保障妇女权益?

学生回答。

材料

当今社会女性就业情况仍然相当严峻。女大学生就业空间相对狭小,不少用人单位干脆在招聘启事中声明不招女生。女大学生找工作的难度要大于男同学。有些用人单位对男性的偏向十分明显。

生:

现象:就业性别歧视现象。

原因:受历史、文化传统、男尊女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法律: 197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

出示任务:任务四

【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列举生态危机的表现,并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学生小组探讨回答,教师讲解总结。

【合作探究】2.结合教材,说说人口增长和环境变化对我们的未来生活产生什么影响?你将如何应对?

学生畅所欲言。

(3)课堂小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与此同时,现代社会生活还表现在妇女地位的提高。随着全球范围工业化的推进,生态环境恶化和人口增长过快成为严重问题。实践告诉我们: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严重环境和人口问题。因此必须坚持人口、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知识结构

任务五:【动动手】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本课知识结构图。

(5)互动训练

互动训练,互动学习,及时测评,高效课堂。

组织学生进行学后反思

四、课后作业

将课后作业——提升检测—《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发学生课下完成巩固练习。

教案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汪精卫叛国、皖南事变等历史事件;了解张自忠、左权等的英雄事迹;掌握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和内容;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学生自行分析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因素,结合前面所学的近代史知识 分析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共七大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给中华民族的解放带来了光明。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 学习,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中共“七大”的召开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标志着二战结束的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主甲板上举行(如右上图)。经过八年的全民族抗战,中国军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历史性胜利。中国军民是如何坚持抗战的?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全民坚持抗战1.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叙述,回答问题:抗战相持阶段到来之后,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回答:日军对国民党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 夺。 教师提问:日本侵略者政策的改变,对 中国抗战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在日本的诱降下,汪精卫工矿叛国投敌,在南京建立了伪国民政府。国 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2.教师讲述:面对出现了新的情况,中 国共产党进行了争锋相对的斗争,坚持抗战, 反对妥协,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行动。 同时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了大生产运动,打破了日伪军的封锁。 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教材,说说全民族抗战的表现有哪些? 国民党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 共产党在反“扫荡”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 权将军血洒疆场 青年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 妇女参加抗日宣传、救护和战地服务工人不分昼夜,加班生产、支援前线华侨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数万华侨青年回国参战 文艺成立抗战协会,宣传抗战,振奋士气

新概念英语2_第22课_课后短语练习答案

新概念英语二lesson22课后短语练习答案Page 97-99 Supply the missing words( or, from, in or on). 1. I withdrew a lot of money from the bank yesterday. 2. I refuse to comment on his work. 3. The waiter’s tip is included in the bill. 4. He congratulated me on having got engaged. 5. This warm coat will protect you from the cold. 6. Did anything emerge from your discussion? 7. I dreamt of you last night. 8. You can never rely on him to be punctual. 9. Nothing will prevent him from succeeding. 10. Are you interested in music? 11. I suppose I can count on you for help in this matter? 12. Beware of the dog. 13. He persisted in asking questions. 14. I insist on your telling me the truth. 15. It took me a long time to get rid of him. 16. Do you mean to say you have never heard of Beethoven? 17. I separated them from each other because they were fighting? 18. They can only cure him of his illness if they operate on him. 19. You can depend on me. 20. I haven’t accused him of anything, but I suspect him of having taken it. 21. Whatever made you think of such a thing? 22. We expect a great deal of you, Smith. 23. My hands smell of soap. 24. They differ from each other so much. 25. He invested a lot of money in shipping. 26. The film was based on a novel by Dickens. 27. Don’t lean on that shelf! You’ll regret it. 28. She often suffers from colds. 29. We have embarked on a new house. 30. I believe in taking my time. 31. Jones was dismissed from the firm. 32. They began by experimenting on rats. 33. Please concentrate on what you are doing. 34. She prides herself on her clean house. 35. The climber failed in his attempt to reach the summit. 36. Many people escaped from prisons during the last five years. 37. We must economize on fuel. 38. He's never done any work. He lives on his mother. 39. He was employed in a factory before he joined the army. 40. Any what does this horrible drink consist of? 41. I shall certainly act on your advice. 42. Don't write on the desk!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纲目)

中国当代文学 导言 一.关于“中国当代文学” 明确当代文学概念:所谓当代文学,指的是1949年至今的文学,已有50多年的历史。 指出这一概念的缺陷:它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但已约定俗成,难以改变。 二.中国当代文学的学习与研究面临的难题 1.作品数量繁多,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面占有和把握; 2.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许多作家和现象难以盖棺认定; 3.离现实太近,与政治关系密切,难以排除的干扰和障碍。 三.必要的准备 1.培养自己怀疑的精神和求实的态度 2.培养自己历史的观念和开放的目光 第一讲:新规范的确立与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一.新规范的源流 当代文学——延安文学——30年代的左翼文学 二.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一)50年代一系列文学批判运动(持续不断的文艺批判) 1.对萧也牧的批判 2.对《关连长》的批判 3.对《武训传》的批判 4.对俞平伯红学研究的批判 5.对胡风的批判(鲁迅的追随者) (二)知识分子改造运动 (三)作家的体制化 三.大一统格局下的创作实践 (一)创作概况 诗歌,小说,戏剧,通讯特写…… 新的题材,新的主题,新的人物…… (二)出现的问题 1.文学观念的工具化 2.文学主题的政治化 3.虚假化、概念化、公式化、粗俗化 第二讲:双百方针的提出与文学的突围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国内背景; 国际背景;

现实的要求。 二.昙花一现的繁荣景观 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李国文《改选》、耿龙祥《入党》、宗璞《红豆》、邓友梅《在悬崖上》 诗歌:公木《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公刘《禽兽篇》、“迟开的蔷薇”。邵燕祥《贾桂香、流沙河《草木篇》 戏剧:海默《洞箫横吹》、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岳野《同甘共苦》 报告文学: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 文学批评:巴人《论人情》、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三.反右运动与文坛生机的夭折 55万“左派分子”的产生; 文艺界“重灾区”情况; “反右运动”对作家心理和创作态度的影响。 第三讲从“大跃进文艺”到“文革文学” 一.“新民歌运动”和“文艺大跃进” 1.大跃进民歌运动的发生; 2.空前的民歌运动景观; 3.“文艺大跃进”。 二.大跃进文艺的内容与形式 1.颂歌的重复 2.内容特征:理想与抒豪情 3.艺术手法:想象与夸张 4.得失分析 三.两结合创作方法的提出 1.关于诗歌道路问题的讨论 2.两结合创作方法 四.狭路上的探索 五.从“歌颂”到“战歌” 第四讲十七年的诗歌 一.郭沫若等老一代诗人的新创作 二.郭小川的诗 三.贺敬之的诗 四.闻捷等人的诗 五.李瑛、严阵等人的诗 第五讲十七年的小说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8单元第22课 《文学的繁荣》教案 Word版含答案

第22课《文学的繁荣》【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浪漫主义文学著名作家及代表作、现实主义文学著名作家及代表作、20世纪的西方文学主要成就;苏联社会主义文学成就及亚非拉文学成就。 (2)理解分析文学流派产生的背景,理解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 (3)探究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主要有哪些成就,并了解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问题探究; (2)情景再现; (3)历史比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继承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为国家、社会与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 (2)树立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人格、情感教育。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世界近现代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第一,浪漫主义文学形成的原因、主要特点和成就,介绍和评价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英国诗人雪莱和德意志诗人海涅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 第二,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现实主义文学出现的历史背景、特点,介绍和评价了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巴尔扎克、英国作家狄更斯、俄国诗人普希金和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和他们的代表作品。 第三,概述了20世纪的世界文学主要成就。①概述了20世纪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特点、社会根源。②概述了20世纪的苏联文学和亚非拉美的文学成就。这些成就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宝库,成为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这些文学家关心、关注现实社会问题的社会责任感。特别是20世纪的世界文学成就还展现了现代文学的多元化景观。由于这一时期世界文学成就的文字和影视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一时期世界文学成就的感性了解,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掌握正确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增强在真、善、美三方面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 【重点难点】 1、重点: (1)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主要特点;雨果、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和他们的代表作。 (2)苏联文学的成就。 2、难点: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和苏联文学的盛行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设置情境:人文主义文学出现在14至16世纪的欧洲。

22课教案

刘禹锡因为热心支持王叔文政治革新,得罪了当朝的权贵宠臣,被贬到今天的安徽和县当通判。和县唐时称和州,和州的知府姓策,策知府是个见利忘义、妒贤嫉能的小人。他看到刘禹锡得罪了不少权臣,又不得势,就有意给他小鞋穿。按照当时的规定,通判应该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策知州只在城南门给了刘禹锡三间小屋。这三间小屋面临大江,推窗便可看到浩瀚的江面,刘禹锡反倒十分高兴,并欣然在自己的房门上题写:“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不仅抒发了自己对这三间小屋的喜爱,也表明了自己的心态。 这举动可气坏了策知州,他命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到城南北,面积由三间减小到一间半,想看看他如何再观白帆。这一间半小屋位于德胜河边上,附近是一排排杨柳。刘禹锡看到这些景色,欣然命笔,又写了:“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仍旧在这一间半小屋里读他的诗,写他的文。策知州见刘禹锡仍不买他的账,连肺都快要气炸了。他和书丞商量好久,便又在城中为刘禹锡选了一间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逼他搬家。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偏要乐。于是,他就提笔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陋室铭》。刘禹锡身居陋室仍不改其高洁之心,实在难能可贵啊! 第22课、短文两篇 刘禹锡 ●学习目的: 1、背诵默写,理解提升。 2、合作探究,托物言志。 3、联系生活,提高情趣。 ●学习准备: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第一课时陋室铭 ●教学设计: 一、陋室图景,交流引读。 1、陋室展示:出示一幅陋室,让同学们观看思考。 2、交流引读:同学们,我们看了这幅陋室图景后,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想说些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刘禹锡是怎样看待陋室的。(板书课题及作者)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多次被贬。有《刘梦得文集》。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示范诵读铭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并找出韵脚,体会文章的音韵美。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八节 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教案

第八节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教案 第八节隋唐时期化的繁荣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天和历法的显著成就,医学的进步,建筑的成熟;诗歌的黄金时代;多姿多彩的艺术。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隋唐化繁荣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政治、经济和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的能力。2.通过对隋唐学艺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化鉴赏能力,以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化素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隋唐时期,在继承前代化和吸收外化的基础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化。 2.隋唐时期,我国许多科学技术处于世界前列,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隋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哲学家、艺术家,才华横溢,对学问孜孜以求,对学艺术创作精益求精,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刻苦的钻研精神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建筑的成熟,唐诗的繁荣,艺术宝库莫高窟。 教学难点:隋唐化发达的原因,隋唐的历法发展,隋唐哲学的发展。教学过程 一、隋唐化发达的原因 1.国家强盛,经济繁荣,为化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2.开明、兼容的化政策,为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3.化交流频繁: ①国内各族在化上相互交流融合,使中华化具有浓烈的多民族色彩; ②中国和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的往,化上得以吸收外的优秀成分。 4.隋唐两代,继承发扬了历代传统化,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的化。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1.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 ①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和火药的国家。 ②隋唐时期已经有了雕版印制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③唐朝于868年印制的《金刚经》卷子,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 刷品 ④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有了制成火药的配方。即硫黄、硝石与碳混合。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八单元第22课《文学的繁荣》教案1

第22课文学的繁荣 ★课程标准: 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教学要求: ①了解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的西方文学和苏联、亚非拉美文学取得的主要成就。 ②认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③提高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形成高尚的文学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浪漫主义文学著名作家及代表作、现实主义文学著名作家及代表作、20世纪的西方文学主要成就;苏联社会主义文学成就及亚非拉文学成就。 ②理解分析文学流派产生的背景,理解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 ③探究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主要有哪些成就,并了解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问题探究:; ②情景再现:; ③历史比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继承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为国家、社会与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 ②树立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人格、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 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主要特点;雨果、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和他们的代表作。(2)苏联文学的成就。 难点: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和苏联文学的盛行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 ★教材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世界近现代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第一,浪漫主义文学形成的原因、主要特点和成就,介绍和评价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英国诗人雪莱和德意志诗人海涅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 第二,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现实主义文学出现的历史背景、特点,介绍和评价了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巴尔扎克、英国作家狄更斯、俄国诗人普希金和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和他们的代表作品。

历史第22课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

历史第22课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作者精心整理的历史第22课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掌握东晋的偏安;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了解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南朝的经济为什么能够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事物的能力。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北南双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开发的结果;劳动人民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本课地位在教材中从其内容和篇幅上讲都不重要,其中“东晋的偏安”“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三节中,只有“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节是必讲内容。 重点分析 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表现。此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是江南经济发展并缩小了南北经济的差距,因此重点讲解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可以使学生详细了解南方发展的具体情况。 难点分析 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分裂和频繁的战乱从总体上是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使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安定的社会环境,那么,为什么在动荡的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却能够得以发展,学生不容易理解,需要教师详细讲解。 重、难点突破方案 关于“江南地区的开发”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应重点讲解。建议教师分为三部分学习,即“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其

中表现和影响可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自己学习。“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建议学生讨论“为什么在动荡的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得以开发”,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分裂和频繁的战乱从总体上是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使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安定的社会环境,此时期封建经济仍然得到了发展,就其原因是: ①整体的分裂之中尚有局部的统一; ②整体的动荡中尚有局部的安定,从地理范围看此时动荡多在北方,南方自三国至南朝始终较为安定,为生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统治者自身的重视也促进经济的发展。 ④民族的交往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北方富有生产经验的农民带来生产技术和生产资料,为躲避战乱而南迁,均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和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 教法建议 关于“东晋的偏安”、“南朝的政治”两节,虽然是教材中的阅读内容,但是如果学生不了结这段历史,就不可能掌握以后所学习的历史知识。因此,建议教师通过串讲使学生弄清这段历史。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表现 教学难点: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首先提问:西晋时期统治者对内迁各族实行的奴役和剥削政策都包括哪些内容?推翻西晋王朝的少数民族是谁?在得到学生的正确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导致了西晋统治的灭亡。 那么在这个短期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到什么阶段了?此阶段为什么政局虽然动荡,南方经济却能迅速发展?我们不妨读读这段历史,探个究竟。 一、东晋的偏安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东晋的偏安”一节,并出示下列图表, 朝代 建立者

新概念第二册22课教案

Lesson Plan Name 罗玲段姗姗虞佳 Grade NCE2 Times Date Place Ⅰ Lesson Type: New Lesson Ⅱ Contents & Purposes: Lesson 22 a glass envelope Ⅲ key structures and key words: 介词的用法 Ⅳ Teaching procedure: Step1 Greeting, Step 2 :Lead-in 1)T: In what way can we make friends? Ss: talk about how to make friends: talking on phone, chatting online( QQ, MSN, Skype),. T: Today I’ll tell you another way of making friends. T: Take out some bottles, and ask to Ss to write a letter to make friends, and put their letters into bottles. T: Put all the bottles into a bag. And let the Ss to choose one of them and read out the letter and find the friends and exchange their stickers. 2) Let’s listen to the story today. And let’s see how Jane make friends. Step 3 Listen again and answer more Qs: (Summary writing) Step 4) words: Dream: T ask: What do you dream of? I dream of receiving a …on my birthday? What about you? Ss: I dream of receiving…/being… Age: of one’s own age T ask S1 of 12: How old are you? And then ask another S2 of the same age So S1 is of S2’s own age. Let Ss ask others’ age and find out who is of their own age and tell the others: ….is of my own age. Channel: show pics of some famous channels. Intro the biggest channel in the world..

高中历史必修3精品教学设计3:第22课 文学的繁荣教案

第22课文学的繁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20世纪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 分析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理解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图片、文字等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 分小组探究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主要有哪些成就,并了解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影响。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继承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为国家、社会与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 以人为本,利用本课中的经典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人格、情感教育。 二、教学重点: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与20世纪世界文学的主要特点。 雨果、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和他们的代表作。 三、教学难点: 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与20世纪世界文学的盛行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 四、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首先问“可能在座很多同学都很热爱文学,那么你们阅读过以下作品吗?”打出一系列文学作品的书影,引发学生的兴趣,并进一步设问:“你们知道这些作品属于哪个文学流派?有什么特点吗?”顺利导入新课。 【推进新课】 回顾14至18世纪世界文学发展主流: 人文主义文学出现在14至16世纪的欧洲; 17世纪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是古典主义文学;18世纪的启蒙文学是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19世纪以来呢?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自主探究: 各组分别选择《西风颂》、《人间喜剧》《等待戈多》之一,思考如下问题: (一)、结合各组材料,分析这些作品的特点。(包括思想内涵、表现手法)

(二)、这些作品属于哪一文学流派?在何时流行?同时还有哪些代表作家和作品?(三)、结合时代分析这些文学流派产生的原因。 ★《西风颂》组: 1、分析作品特点:思想上反对封建制度,表现手法上夸张、想象力丰富…… 讨论从哪里表现出反对封建制度?(引导分析“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一句中“冬天”和“春天”的含义) “冬天”是指腐朽黑暗的封建社会;“春天”指光明美好的未来。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信念和向旧世界宣战的决心。 从哪里又可以看出有夸张和想像?——“枯叶一样”“咒符似的”“灰烬和火星”…… 这部作品属于哪一文学流派?在何时流行?同时还有哪些代表作家和作品? 属于浪漫主义文学的流派;盛行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同时期的代表作概括(包括国别、作家及其代表作) 2、阅读材料,分析浪漫主义文学流派产生的原因: 材料一“当法国革命使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成为现实的时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决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理性的国家完全破产了。……早先许下的永久和平变成了一场无休止的掠夺战争”。 材料二浪漫主义“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 引导:从“法国革命”、“旧制度”、“理性国家完全破产”、“美丽的理想”这些信息你找到哪些原因? 原因归纳:(1) 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革命和战争频仍,动乱不已; (2) 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第22课文学的繁荣

第22 课文学的繁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浪漫主义文学著名作家及代表作、现实主义文学著名作家及代表作、 20 世纪的西方文学主要成就;苏联社会主义文学成就及亚非拉文学成就。 ②理解分析文学流派产生的背景,理解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 ③探究19 世纪以来世界文学主要有哪些成就,并了解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问题探究、情景再现、历史比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继承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为国家、社会与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 ②树立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人格、情感教育。 二、教学重点: 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主要特点;雨果、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和他们的代表作;苏联文学的成就。 三、教学难点: 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和苏联文学的盛行与当时社会 历史条件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1819年一个秋日的午后,诗人雪莱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近郊的树林里漫步。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到了傍晚,暴风雨夹带着冰雹雷电倾盆而下,荡涤着大地,震撼着人间。大自然威武雄壮的交响乐,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他奋笔疾书,谱写了不朽的抒情短诗《西风颂》。雪莱是一个热情的浪漫主义诗人,同时又是一个勇敢的革命战士。作者在诗句中表达了献身革命的强烈愿望。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浪漫主义文学”。 一、浪漫主义文学: 1、背景: 启蒙思想幻灭、大革命后法国社会的动荡、人们对现实的不满;

1789年爆发了震撼欧洲的法国大革命。这次革命推翻了统治法国一千多年 封建专制制度,开辟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时期,对19世纪的文学进程也产 生了巨大影响。法国大革命胜利后确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不像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妙,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也没有实现,因而引起人们的失望和强烈不满,于是反映人们对现实不满、进而追求新的理想的浪漫主义潮流应运而生。 浪漫主义文学: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高潮年代的产物,宣扬人的情感至上,追求个性张扬。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2、特点: ①反对崇尚理性,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 ②反对古典主义文学形式主义的束缚,在创作中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 ③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到19世纪30年代发展到顶峰。 3、作者和作品: 二、现实主义文学: 1、背景:19世纪30年代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文学逐渐发展为文学的主流。 含义:继浪漫主义文学之后,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出现在欧美并开始占主导地位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现实主义以具体反映现实生活、暴露社会黑暗为特征因此,它又被称为“批判现 实主义”。 2、特点: (1)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2)以长篇小说作为主要形式,使长篇小说的创作空前繁荣 3、作家与代表作: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22课教学设计

] 《22.月球之谜》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悬、遐、奥”等8个生字,会写“幕、临、悬”等14个字,正确读写。 2.朗读课文,通过讨论初步认识月球及其未解之谜。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月球表面照片及能表现出月色皎洁、清幽的图片;乐曲《春江花月夜》。 2.为学生印发有关月球奥秘的图文资料。 3.学生收集的古诗词中描写月亮的名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导语:茫茫太空,有着不可计数的星球。上一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太阳,今天,我们要走近地球的近邻──月球。 2.(出示能反映月色皎洁、环境清幽的图片)同学们,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的一轮明月,总会激起无穷的疑问。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就曾问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今天,我们面对着这散发着冷冷清辉的明月,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她吗?(及时肯定鼓励,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3.嫦娥奔月、吴刚伐桂都是民间传说。人们多想登上月球,去解开心中的疑问。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两名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发现了更多的月球之谜(板书课题)。 提出自读要求 1.画出生字新词,练习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读正确、读流利。 2.画出课文中列举的月球上有哪些难解之谜。

3.就你最感兴趣的一个不解之谜,结合上节课搜集的资料和小练笔,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猜想。 组内交流 1.小组长设计形式,检查组内同学的生字、生词认读情况和课文朗读情况。 2.组内同学交流所画出的月球之谜。 3.讨论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关于月球之谜的猜想。 全班交流 1.各组选派代表或组员接读的方式,向大家展示朗读的正确、熟练程度,其他小组注意对生字词的正音。 2.你在阅读中发现了哪些月球之谜? a.有条理地说出文中直接描述的未解之谜,如,月球是从哪儿来的?它跟地球一样吗?月球上的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为什么不同植物种进月球尘土里生长得不一样?月球的年龄比地球大吗?等等。 b.鼓励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月球上为什么会有那样奇异的景色?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月球上真的没有任何生命吗?宇航员在月球上怎么行走? 合作学习,探究问题 1.对某一未解之谜感兴趣的同学结为一组,大家共同猜想谜底。 2.据老师提供的“资料袋”展开讨论,组内成员分工,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教师提供的资料,供参考) a.课后“资料袋”。 b.月球起源之谜:目前,人类关于月球的起源,一共提出了三种假说:月球被捕获说,地月同源说和地球分裂说。到目前为止,三种假说都没有取得强有力的证据,因此产生了第四种假说──“月球──宇宙飞船”说。 c.月球年龄之谜:根据从月球带回的岩石标本,可以测定月球的年龄。经分析发现,与地球上90%年龄最大的岩石相比,月球岩石99%年龄更长。1973年,世界月球研讨会上曾测定一块月球岩石年龄为53亿岁,而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37亿岁。有些科学家提出,在地球形成之前,月球早已在星际空间形成了。 d.两位宇航员在登上月球后,马上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他们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一切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第22课

Lesson 22 A glass envelope 玻璃信封 Text How did Jane receive a letter from a stranger? My daughter, Jane, never dreamed of receiving a letter from a girl of her own age in Holland. Last year, we were travelling across the Channel and Jane put a piece of paper with her name and address on it into a bottle. She threw the bottle into the sea. She never thought of it again, but ten months later, she received a letter from a girl in Holland. Both girls write to each other regularly now. However, they have decided to use the post office. Letters will cost a little more, but they will certainly travel faster.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生词和短语 Dream [dri:m] v. 做梦,梦想 age [e?d?] n. 年龄 channel [?t??nl] n. 海峡 throw [θr??] v. 扔,抛★dream v. 做梦, 梦想 Have a good/sweat dream!祝你做个好梦! She is daydreaming.她做白日梦 daydream : 思想开小差 dream of doing something : 梦想 I dreamed of flying in the sky. I dreamed of finding the gold. / I dream of be a good teacher. ★age n. 年龄 teengager : 十几岁的人 adolenscent n.青春期(一般指成年以前由13至15的发育期) ★channel n. 海峡 ★throw v. 扔, 抛(threw,thrown)throw away 扔掉 参考译文: 我的女儿简从未想过会接到荷兰一位同龄姑娘的来信。去年,当我们横渡英吉利海峡时,简把写有她姓名和住址的一张纸条装进了一只瓶子,又将瓶子扔进了大海。此后她就再没去想那只瓶子。但10个月以后,她收到了荷兰一位姑娘的来信。现在这两位姑娘定期通信了。然而她们还是决定利用邮局。这样会稍微多花点钱,但肯定是快得多了。

最新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教案

最新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教案 简案实际上是一种教学大纲,就是在备课的时候只写出上课的流程,即罗列出上课的重点,以及大概思路,无需详细过程。详案的话,则有严格的要求,不仅要写出上课流程,还要写步骤。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教案,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教案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6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 1、复习《九九歌》 ⑴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 ⑵指名背诵。 ⑶你知道最冷的时候吗? 2、揭示课题。 ⑴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吉林的雾凇可是闻名全国的呀!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称为中国四大奇观。 ⑵出示挂图,板书课题。 ①指导“凇”字字形,左边是“冫”,不能写成“氵”。 ②指导学生观看挂图,初步感知雾凇景观。 雾凇是水汽遇冷在树枝上结成的冰花,俗称树挂。这么奇特、美丽的雾凇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讨论。 ⑴范读全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学生边听边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⑵读后指名回答。 2、自读课文。 ⑴出示自读要求: ①轻读课文,边读划出生词,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 ②读顺句子,长句间注意停顿。 ③读通全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⑵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⑶检查自读情况。 ①抽读词语卡片,注意纠正下列字的读音:封、凝、零、凇、琼等。 ②指读长句如:“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等 ③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第1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明白了什么? 2、交流。 3、提问:为什么吉林雾凇会成为闻名全国的奇观呢?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 4、自读,分小组讨论。 5、小组汇报,看图理解“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 6、指导朗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自豪的语气。) 7、练习背诵。 ①自由练背。 ②看挂图,板书试背。 ③指名背诵,评议 ④愿背的齐背。 第二课时 一、看图,背诵第一节。 师述:(指图)同学们,看!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作者用极为生动的语言对它进行了描绘。谁能看图背诵第1自然段?

第22课鲁班造伞的传说优秀教案

《鲁班造伞的传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自主认识并正确书写9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能读懂故事,了解鲁班造伞的过程,并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善于观察、勤于动脑是发明创造的基础,培养学生主动观察的习惯和创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鲁班造伞的过程。 2.体会“仔细观察、勤于动脑”对于发明创造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 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鲁班的故事。 教师:准备荷叶、伞的挂图或实物,生字和词语卡片。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介绍鲁班,导入新课 1.鲁班是我国古代的一名建筑工匠,在课前你们都了解到了哪些关于鲁班的故事呢? 2.揭示课文题目:鲁班造伞的传说。 3.从课文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故事。 2.出示带音节的生字词,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3.通过抽读、抢读、做游戏等方式检查学生认读生字词的情况。 4.教师抽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精读课文,质疑探究 1.生再次自读课文,边读边想: (1)鲁班为什么想到发明伞? (2)鲁班发明伞的经过是怎样的? 2.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适时进行点拨,引导朗读感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汇报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读第2段最后一句话,并练习用“既……又……”的句式说话。 (2)鲁班发明的亭子有哪些优点和不足的地方?抓住“可鲁班自己还不满意”“他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两个句子感悟鲁班勤于动脑的品质。 (3)出示荷叶、伞的挂图或实物,观察两者的相似处,抓住“仔细打量”一词感悟鲁班仔细观察、善于发现的品质。 (4)鲁班为什么能发明那么多东西,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让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段落读一读。 3.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桌听一听。 4.在四人小组内讲一讲鲁班造伞的故事,各小组再推荐讲得最好的同学在全班讲。

第二册22课新概念笔记

实用文档 裕兴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笔记第二十二课单词学习 dream dream---dreamed---dreamed / dreamt---dreamt---dreamt 区别: 在英式英语中用不规则变化;在美式英语中用规则变化。 1) n. 梦,梦想 eg. Have a good dream. 祝你做个好梦。 / Have a sweet dream. Have a bad dream. 做恶梦。 eg. Life is a dream. 人生如梦,世事无常。 eg. He realized his dream at last. 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eg. His dream was realized at last. 他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His dream came true at last. dream-boat 梦中情人(梦寐以求的东西) Mr. Right 白马王子 2) n. (口)美好的事物,美丽的东西(梦一般的) eg. Your dress is a perfect dream. 你的裙子真美啊。 perfect[?p??f?kt; (for v.) p??fekt] adj. 完美的;最好的; 3) v. 做梦,幻想,梦想 dream of sth 梦想得到某物 dream of doing sth 梦想做某事 /dream about sth /dream about doing sth eg. I never promised to lend you my car, you must be dreaming. 我从来没答应过把车借给你,你一定在做梦。 eg. He dreamed of becoming president one day. 他梦想有一天会成为总统。president['prez?d(?)nt] n. 总统;董事长;校长 eg. I never dreamed of receiving a rise. 我从来没有想过会涨工资。eg. She is daydreaming. 她在做白日梦。/开小差。 daydreaming['de,drim??]做白日梦(daydream的ing形式) Dream on! 做梦去吧! eg. So you want that girl? Dream on! 你想追那个女孩?做梦去吧! “I have a dream.” 文案大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