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读书笔记
- 格式:docx
- 大小:24.35 KB
- 文档页数:7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
在高中知识学习过程中,凯恩斯理论便为人所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作为凯恩斯的代表作,被誉为一本拯救资本主义的名著,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书,要深入了解凯恩斯主义以及西方经济学,阅读学习此书是必不可少的。
一、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要想深入理解一本书,必先了解书的作者和当时的创作背景。作者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学习有关财经方面专业的人应该都知道,他是英国经济学家,因开创了经济学的“凯恩斯革命”而称著于世被后人称为“宏观经济学之父”“资本主义的救世主”。他出生在英国剑桥,祖父曾担任过市长,父亲是新古典经济学派名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学生,母亲曾担任剑桥市参议员和市长。凯恩斯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可谓蓝田生玉。少年时代的凯恩斯很擅长数学,并在14岁那年因此获得伊顿公学的奖学金。后来,凯恩斯还以数学和古典文学奖学金进入剑桥大学学习数学专业。他的一生一直致力与政府财政方面的他工作和西方经济学研究。凯恩斯一生著作很多,如:《凡尔塞和约的经济后果》、《货币改革论》、《货币论》、《劝说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论概率》等。其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
凯恩斯理论的形成尤其深刻的历史背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自由放任的私人企业制度开始向垄断制度转变。而此书正是
写于1936年,凯恩斯亲眼目睹了英国经济的衰落,失业频繁、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的爆发、罗斯福新政等国家干预的加强。这些促成了《通论》的完成,也是凯恩斯理论体系形成的现实基础。《通论》的形成标志着凯恩斯经济学的创立。
二、《通论》详细内容
第一篇引论
凯恩斯在引论的第一章便写到,他将本书命名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原因即是想强调这个“通”表明其用意是将凯恩斯的主张和古典经济学理论进行对比,指出古典经济学不能解释的经济事实,说明其不足。他指出古典经济学的就业理论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前提上:工资等于劳动边际产品;当就业量既定不变时,工资的效用敲好等于该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因此古典学派的失业类型只有两种“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凯恩斯支出,实际上这两种失业类型并不能概括全部的失业现象,总有一部分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却仍找不到工作,即第三类失业—“非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推翻了古典经济学就业理论的基本假设前提,从而凯恩斯提出,造成“非自愿”失业现象出现是因为社会有效需求不做。
在本篇第三章,凯恩斯提出了他的重要理论—有效需求原理。,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即“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相交点之值”。总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失业是由总需求不足造成的。有效需求表现为收入的消费,当就业增加时,收入也随之增加,而且社会实际收入增加时,消费也会增加,但
不如收入增加得快,因此经常引起需求不足。这是造成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原因,为此,就需要增加社会投资以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并借此扩大就业量。有效需求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对消费物的需求和对投资物的需求,那么只要找到影响这两个方面需求的变动因素,就可以探寻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所在。凯恩斯解释消费倾向的分、资本边际效率的定义和利率理论成为当时知识体系中必须填补的三个主要空白点。
第二篇定义与概念
本篇主要内容是讲述凯恩斯在研究过程中会应用的一些基本定义和概念,凯恩斯讲到有三个疑难问题严重阻碍了本书的写作进程,一是选择计量单位,该单位能够适用于研究整个经济体制的许多问题,第四章详细介绍了国民收益、实际资本存量、一般价格水平和企业生产中币值量、就业量的定义及社会总供给、总需求函数来说明这个问题;二是如何确定预期在经济分析中的地位,满足消费是一切生产的最终目的,预期决定着产出和就业;三是如何确定收入的定义,凯恩斯从阐述收入、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及相互关系入手,解释这个问题。在本篇凯恩斯还论述了成本的计算问题。
第三、四篇消费倾向和投资引诱
着两篇内容合在一起是因为本书三、四篇都是从社会总需求函数入手,提出了凯恩斯的又一重要理论—三大基本心理规律:”:(1)边际消费倾向规律,(2)资本边际效率规律,(3)灵活偏好规律。
第三篇提出边际消费倾向规律,消费倾向看作是收入和消费之
间的比例关系,那么边际消费倾向则是指增加的收入量和增加的消费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凯恩斯提到影响消费倾向的不仅有单位工资的改变、收入与净收入之差的改变、资本价值的意外变化、时间贴现率的变化、财政政策的改变、人们改变其对现在和为了收入水平差距的预期6个客观因素,它们支持了消费倾向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函数,同时影响消费倾向的还有人性的一些基本动机。基于主客观因素,凯恩斯提出边际消费倾向规律就是,随着就业和收入的增加,在每一收入的增量中,个人用来增加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用来储蓄的部分的比例却越来越大。人们边际消费倾向影响着储蓄和投资的比例及就业。在这一篇,凯恩斯还在消费倾向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乘数原理,概括为:投资变动给国民收入总量带来的影响,要比变动本身更大,这种变动,往往是投资变动的倍数。
由于人们的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储蓄比例过高会导致投资不足,从而导致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在第四篇详细说明了投资的理论,他提出存在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随着资本生产物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呈现递减趋势,这必然导致投资的下降,他定义对此为“我之所谓资本之边际效率,乃等于一贴现率,用此贴现率将该资本资产之未来收益折为现值,则该现值恰等于该资本资产之供给价格”。实际上,这就是资本家预期的利润率,即预期收益和供给价格的比率。资本边际效率规律让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之间的差距拉得更大,古典经济学对此提出的解决方法是降低利息率,但凯恩斯则提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存在流动性
偏好规律的阻碍。
凯恩斯的利率理论实际上主要是在讲流动性偏好规律,流动性偏好就是人们愿意用货币形式保持财富的心理动机。凯恩斯认为流动性偏好取决于三种心理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因为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期中又是稳定的,前两种动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主要由收入水平决定。投机动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取决于实际市场利率与投机者的预期利率。投机动机使得人们对利率的变化非常敏感:利率足够高时,能够把人们基于投机动机而持有的货币全部吸收;利率足够低时,人们会无限制地持有货币,利率也无法继续下降,经济将出现“流动性陷阱”。
这三大基本规律都是影响有效需求的重要原因,要满足有效需求,凯恩斯的结论是:增加消费,引起投资,提高资本的边际效率,降低利息率,以克服经济衰退,实现充分就业。
第五篇货币工资和价格
这一篇讲的事凯恩斯的工资和价格理论,凯恩斯批判了庇古的《失业论》中工资率的变动可以自动调节就业量、使之充分就业这一传统就业理论。他指出劳动力市场供求均衡时的实际工资水平并没有决定就业量,而是有效需求所决定的就业量决定着实际工资。这一工资水平高于该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因此,劳资双方关于货币工资的争执,主要是决定个人的相对实际工资,而不在于决定平均的实际工资。凯恩斯认为,货币工资通过对有效需求的作用来间接地影响就业。但这种影响是不确定的,所以他强调在短期中不宜采用伸缩性的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