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浅析古典诗词教学
在文学的殿堂里,古典诗歌是最美的奇葩。古典诗歌鉴赏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很大作用。新课改特别强调审美教育,而诗歌鉴赏不仅是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的必要的途径,也是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重视诗歌,品味诗歌之美?
我认为必须结合教材、针对学生认真探究诗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寻求最佳的教学思路。
很多学生感到中国古典诗词离自己越来越遥远,越来越陌生。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诵后,学生却一脸漠然,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更是“深恶痛绝”。针对这一种现状,我尝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明确古典诗词在高中语文中的地位
1、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册一共安排了三个单元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也安排了三个单元学习中国古代诗歌。
2、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诵读篇目中所占的数量多。同时,高考作为一种选拔和导向,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对古诗词的重视。诗歌鉴赏题加上名句默写,在整张试卷分值约占12-14分。二、加强古典诗词教学中的方法指导
诗歌教学宜采用从诵读入手,抓住意象,充分联想想象,感悟意
境,扩展延伸课外内容进行比较等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诵读,品味语言领悟情感
诵读吟咏是诗歌教学的基石,从古至今,诵读吟咏就一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语文学习手段。尤其是古典诗歌,讲求韵律节奏,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美。这种音乐美本身是诗人复杂多样的情感在诗中的自然流露,是“音乐和有趣的思想的结合”,它能直接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缓急疏密等韵律节奏传达出极为丰富的情感。缺少诵读,就无法感受古诗的音乐美,也无法感受蕴藏在这种音乐美中的诗人情感重视朗读,重视背诵,让琅琅书声回归课堂,回归校园。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以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口、眼、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要让学生学会享受朗读,用心吟诵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在诗歌教学中尤其有它的特殊意义。
那么,作为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做好诗歌的诵读呢?
第一、把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教师要把熟读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让学生能正确地读、流利地读,名句名诗更应该背诵,教学的全过程始终贯穿着朗读。同时,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可以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有更深的体会。比如,在讲陆游的《铲头凤》时,可以播放乐曲,配以图画,效果会更好。
第二、反复朗读,带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歌的情感。
文学诗词本身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散发着巨大的魅力,教师的作
用首先就是要引领学生去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引发学生思考挖掘作品中的深意。只有学生感受到了“情”,才会不由自主地被它所吸引所感染,拿出劲头来学习。
教师要用自己的“情”去感染学生。学杜甫《登高》,教师要“哀”,让学生体会到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哀情;学柳永《雨霖铃》,教师要“愁”,让学生感受离情,感受婉约派词的特点;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师要“豪放”,让学生感受词人壮志未酬的感慨,感受豪放派词的特点。教师要深入文本去体验,引导学生把作家的情感化成自己的情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奠定语文教学的关键和基础。
2、抓住意象,透过意象领悟内涵
所谓“意象”,是指融合了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意象既可以是自然之物,也可以是是社会人事。
设计的学习步骤为:
第一,寻找诗歌的意象,体味诗人创造的总体氛围。
在这个环节,不要求学生作深层次的理解,鼓励他们直面诗歌、亲近诗歌,圈划出所读到的意象。“日暮黄昏”,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就是一个重要的意象。
第二,要注意诗中的比喻、象征的内涵,避免理解上一味追求实指,把握它所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许多诗本身着重于虚写,要通过意象的表面呈现,找出它背后的深层意蕴。在这里,对意象表面呈现的分析显得很重要,于是,采用学生选择意象进行分析的
方式进行,每一位学生对自己所读到的意象都会有或深或浅的感受,允许他们选择一个自己最有感悟的意象来分析其蕴含的情感、思想,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设计问题来渐渐突现其深层意蕴,形成对整首诗歌意象深层意蕴的把握。
3、诗歌阅读鉴赏的重心——感悟意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诗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者则自成高格。”又说:“意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可见,只有意与境的融合方能创造生动的艺术形象,同样,从阅读的角度讲只有分析、感悟诗歌所创造的意境,才能真正把握诗歌的真谛。意象本身是一种带有主体情感色彩的形象,只不过它是指单个(情感化了的)形象而言。一首诗歌往往有多个意象,而这些意象在情感基调方面往往具有共同的指向性。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象群”最终强化了作者的情感基调与表达主旨,这种“意象群”所形成的整体形象感知及其对应情感体悟便是“意境”。基于此,对形象、意象、意境的关系可作如下理解:形象(被主体情感统摄、提取)——意象(相互叠加、强化)——意境”。高中语文第三册的第三单元诗歌是古代诗歌,其学习要点是探究意境,在第一单元寻找、感悟、分析意象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来体会意境,应该说是水到渠成的了。
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例子让学生明确何为诗歌“意境”。在这
一句中出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景象,这就是所谓的“境”,然而这些景的选择、排列并不是随意的,以这九事设境,点染秋景,构成的是低沉的、苍凉的画面;而在着力写景的同时我们可以从“枯”、“老”、“昏”这些字眼中体会到作者的“思”——旅人飘泊无依、落寞的情怀,这种情感便是“意”。可见作者的情感必须找寻一个相应的载体即典型化了的“景”来形象化,这里的“境”是充溢着作者思想感情的“景”。情景交融,以情摄景,便是“意境”的真谛。事实证明,这种深入浅出的说明确实能普及“意境”的含义。
4、诗歌阅读鉴赏的补充——实践活动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家,每一位受到诗歌熏陶的人,都应该积极主动地成为诗歌阅读鉴赏的参与者与支持者。为了让同学们能更主动地投身到诗歌学习中,教师还应组织一些诗歌学习的实践活动,使之成为课堂诗歌阅读鉴赏教学的延伸与补充。
诗歌教学是我国的传统教学,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也需要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创新,在诗歌的阅读鉴赏中探索一些新的思路。以上是笔者在古典诗词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和实践,见识粗陋,还望各位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