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中国对外贸易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25
论我国对外贸易的全球化影响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对外贸易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作为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国和第二大货物进口国,我国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探讨我国对外贸易的全球化影响,包括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
经济影响1. 扩大了市场规模全球化使得我国对外贸易的市场规模大大扩大。
我国可以通过对外贸易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扩大产品的销售范围。
此外,全球化也提供了更多的贸易伙伴,使我国能够从不同国家和地区获得多样化的商品和服务。
2. 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全球化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全球化使得我国能够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更高端环节,促进技术的引进和创新。
通过对外贸易,我国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3. 加速了国际竞争全球化使得我国对外贸易面临更激烈的国际竞争。
为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竞争力,我国必须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
这种竞争对我国企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可以促使企业积极创新,提高竞争力。
政治影响1. 增强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我国对外贸易的全球化发展使得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得到了提升。
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国和第二大货物进口国,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谈判中具有更大的话语权。
同时,我国也通过对外贸易与其他国家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提升了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
2. 促进了政治合作和外交关系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全球化发展推动了政治合作和外交关系的发展。
通过贸易往来,我国与其他国家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和互信,促进了双方的政治合作。
此外,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为外交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加强了国际合作和交流。
社会文化影响1. 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融合我国对外贸易的全球化发展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融合。
通过贸易往来,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加深。
这种文化的融合对于推动全球文化多样性和相互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转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全球贸易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也在不断转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模式经历了从传统贸易至现代贸易、从商品贸易至服务贸易、以及从单一贸易至多元化贸易等阶段。
本文将重点对这些转变进行分析,并探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未来走向。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它使全球范围内的市场、生产和资本得到了高度的整合,同时也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我国对外贸易从传统贸易向现代贸易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主要是以产品贸易为主,而且多是资源类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经济的变化,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开始向现代贸易转变。
现代贸易主要包括技术贸易、服务贸易、电子商务等形式,这些贸易形式更加注重创新和高附加值,符合当前世界经济的潮流。
我国对外贸易从商品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变。
随着我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对外贸易中的服务贸易也日益重要。
服务贸易包括旅游、金融、咨询、信息技术等领域,这些领域的国际贸易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与传统的商品贸易相比,服务贸易更加注重专业化和高素质,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转变也使我国经济更加多元化。
我国对外贸易从单一贸易向多元化贸易转变。
过去,我国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一些单一的产品和市场上,对外贸易发展模式比较单一。
随着全球市场的深入和国际市场格局的变化,我国对外贸易开始向多元化转变。
除了传统的商品贸易外,我国还积极开展技术贸易、服务贸易、资源配置贸易等多种形式的贸易合作,拓展了贸易渠道,提高了贸易多样化程度,降低了对外贸易的依赖性。
未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转变仍将继续。
我国对外贸易将更加注重创新和高质量。
随着国内市场的竞争加剧和国际市场的变化,我国对外贸易将更加注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附加值,强化国际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全球化已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它为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和投资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得以繁荣发展。
本文将从多角度介绍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对外贸易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中国对外贸易现状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看,对外贸易一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对外贸易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2019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4.57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居世界首位。
中国对外贸易主要集中于电子产品、机械设备、服装和纺织品等传统出口商品。
此外,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服务贸易越来越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板块。
2019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7767亿美元,同比增长2.6%。
其中,知识产权使用费等知识产权收入增长31.4%,证明中国在知识创新方面的优势不断提升。
二、中国对外贸易存在问题尽管中国对外贸易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依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首先,中国的对外贸易仍然以出口为主,并且出口产品陈旧、低端。
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全球价值链的发展趋势是品质、技术、服务等高附加值内容的增加,但是中国的出口产品仍然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其次,中美贸易摩擦和其他地区贸易争端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增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全球贸易量下降,其中中国对外投资也受到影响,这对中国外贸的发展带来了压力。
最后,虽然服务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服务贸易发展还面临一定的挑战。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比较滞后,竞争力不足。
服务业开放水平不高,外资服务提供商的进入难度较大,制度和管理上的限制也影响到了服务贸易的发展。
三、中国对外贸易未来发展方向面对上述问题,中国应积极应对和解决,为对外贸易的未来发展制定规划。
首先,发展高质量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品质,通过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精度,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
全球化趋势下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与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然而,随着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中国所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增加,需要对外贸易战略进行调整与优化。
一、从出口导向转向内外均衡发展长期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战略一直是以出口为主导的。
然而,这种模式已经难以持续发展。
一方面,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市场需求持续疲软,出口市场面临越来越多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国内市场消费需求不断增强,内需市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逐渐加大。
因此,中国需要将出口导向转向内外均衡发展。
在促进出口的同时,加强对内需市场和服务业的发展,逐步实现内外市场的均衡发展。
这将有利于提高中国经济的韧性和适应性。
二、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贸易竞争力对于中国的制造业,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的。
而在全球化经济时代中,技术创新已成为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因此,中国需要进一步挖掘本土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加强技术研发,提高制造业和贸易的竞争力。
三、加强国际合作,开拓多元化市场全球化时代,国际合作是各国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国需要进一步开展多方面的合作,包括与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以及与国际组织和跨国企业的合作。
此外,开拓多元化市场也是提高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重要方向。
中国需要加强与新兴市场、发展中国家和欧美等传统市场的贸易合作,同时进一步发展亚洲、非洲和拉美等地区的市场。
这将有助于扩大中国的贸易规模,提高中国的贸易多元化水平。
四、推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提高贸易便利性为了促进中国与外部市场的贸易合作,中国需要通过推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提高贸易便利性。
这意味着降低进出口手续的成本和时间,加强贸易投资自由化,推进全球贸易规则的协调和制定等。
这样,中国才能更好地融入全球化贸易体系,为中国的对外贸易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总之,全球化趋势下,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内外均衡发展、技术创新提升、国际合作开展和贸易便利化等多方面的努力,中国将能够更好地应对全球经济变化,实现贸易的多元化、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分析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日益增长,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通过分析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因素和现状,探讨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力。
一、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出口额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成为世界最大的商品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
全球化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机遇和挑战。
1. 市场扩大和需求增长全球化使得市场的边界逐渐模糊,国际市场的需求不断增长。
我国以庞大的人口基数、快速发展的经济以及良好的工业基础,满足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商品的需求。
2. 资源的优势和合作伙伴关系我国拥有丰富的资源,如煤炭、铁矿石、钢铁等。
这些资源的供应,为我国与其他国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和机会。
3. 技术的进步和科研实力全球化促进了技术的交流和创新,我国的科研实力和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和技术合作,为我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力增添了新的动力。
二、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因素实现对外贸易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在于深入理解其影响因素。
以下是几个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因素:1. 商品质量和品牌形象质量是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核心。
加强质量管理、推动质量升级和品牌建设,提高商品的质量水平和品牌形象,是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2. 价格竞争力和成本优势价格是决定市场份额的重要因素。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供有竞争力的价格,是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3. 贸易政策和法规环境贸易政策和法规环境对于保护本国产业、提升贸易竞争力至关重要。
积极参与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降低贸易壁垒,将促使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提升。
4. 金融支持和贸易便利化金融支持和贸易便利化政策,能够为企业提供融资和风险保障,减少贸易壁垒,提高贸易的效率和竞争力。
三、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现状1. 市场份额的快速增长近年来,我国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不断提高,已成为许多领域的全球领先者。
国际贸易形势下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首先,感谢委员会给我机会发表关于国际贸易形势下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的报告。
本报告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全球化趋势下的贸易自由化、中国的贸易政策调整、贸易摩擦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贸易大国地位和中国加入WTO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全球化趋势下的贸易自由化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
贸易自由化也成为世界各国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贸易自由化的原则是:消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行公平竞争、平等待遇和自由贸易。
自由化使得商品和服务的交流更加便利,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创新和扩大市场。
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之一,自贸区的建立更是增强了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话语权。
二、中国的贸易政策调整近年来,中国政府不断调整贸易政策,推出了一系列激励企业扩大对外贸易的政策措施,例如:鼓励企业扩大出口、把进口关税降到较低水平、简化进出口手续和过程。
这些措施对中国的对外贸易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一,它们增加了中国商品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二,这些政策也推动了中国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生产成本控制的改进。
最后,这些措施还促进了中国进口产品的质量提高和优化。
三、贸易摩擦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贸易摩擦是指国际贸易中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不公平行为和不公平贸易所产生的经济纠纷。
在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大背景下,贸易摩擦问题越来越突显。
中国对于贸易摩擦的应对,营造了国内各企业强化自我发展的环境和意识。
同时,政府也通过扩大市场、降低关税、加强协调等措施来缓解矛盾,保护中国的利益。
四、贸易大国地位在现今世界经济格局中,中国已成为最大的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和全球第二大单一经济体。
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贸易大国。
中国的贸易大国地位的崛起也给国际贸易架构带来了新的维度。
尤其是在一系列自贸协议的签署后,中国不仅加速了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也继续拓展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五、中国加入WTO对外贸易的影响2001年,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员国。
分析世界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1. 引言1.1 世界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性世界经济一体化是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对我国对外贸易具有重要影响。
在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下,我国对外贸易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世界经济一体化为我国外贸市场提供了更广阔的机遇。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提高,我国可以更容易地进入国际市场,开拓新的贸易伙伴,从而实现外贸规模和质量的持续增长。
世界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需要根据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外贸政策,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优化贸易结构,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促进贸易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世界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对外贸易具有重要性,我国需要积极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加强与国际市场合作与交流,提高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抓住机遇,实现外贸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趋势,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之一,其对外贸易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得到了快速发展。
随着科技进步和国际贸易规则的日益完善,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结构也逐渐升级。
从单位增加值的角度来看,我国对外贸易的结构越来越符合国际分工和价值链升级的需求,进口和出口的商品种类逐渐丰富,国际市场占有率也不断提升。
我国对外贸易的规模和水平也受到了国际市场环境的影响。
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汇率波动、国际贸易规则的调整等都会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影响。
在全球化时代,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需要与国际市场及时调整和适应,以确保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和稳定发展。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需要与国际贸易环境密切结合,同时也需要根据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有效调整和优化。
2.2 世界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政策的影响世界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政策的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与各国展开更多层次、更宽领域的经贸合作。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外贸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范围内的贸易和投资活动变得越来越频繁和密集。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庞大、开放的市场经济体来说,全球化带来了令人瞩目的机会和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一、外贸受益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已经变得不可逆转,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全球化让中国的外贸受益良多。
首先,全球化打破了国际贸易的壁垒,推动了贸易自由化,促进了全球资源的合理配置。
中国这个拥有庞大市场的国家在这个过程当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的开放型市场吸引了众多的国际投资者和贸易合作伙伴。
第二,全球化加快了物流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外贸的效率。
在全球化的推动下,物流和信息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这使得外贸公司的采购、生产、销售环节更加透明和高效。
此外,全球化还使得中国外贸企业更加国际化。
他们拥有了更多的贸易伙伴和供应商,这意味着勾连网络已经更加稳定。
第三,全球化使得中国外贸企业可以在国际舞台上扩大其生存空间。
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拥有持续的竞争优势,它的强大生产力和低廉的价值链是吸引全球企业来华投资和生产的重要因素。
随着中国企业人民币国际化的日益精紧,其法律制度和治理机制也越发成熟和优化。
这些优势使得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面对长期竞争拥有更好的机遇。
二、全球化带来的挑战然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也不可避免。
首先,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中国外贸企业面临巨大的价格竞争压力和海关数据管理。
在世界范围内,同行产业的竞争对于企业来说已经变得越来越激烈。
中国外贸企业不得不考虑如何在遏止价格虚假下与国际贸易的其他参与者抢夺市场。
第二,全球化加速了销售渠道的国际化。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销售渠道和营销策略的国际化也在加快,这进一步加大了中国外贸企业的竞争。
财务、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成为企业进入全球市场的重要考虑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全球化下的竞争对于新兴企业来说存在更大的壁垒和压力。
第三,全球化下的汇率变动尤为明显。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转变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对外贸易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长。
作为全球化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中国在对外贸易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为31.5万亿元,同比增长3.4%,进出口总额居全球第二位,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大贸易国地位。
中国对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对全球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的格局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首先是贸易伙伴的变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与包括美国、欧盟、日本等在内的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
其次是贸易方式的变化。
传统的出口贸易和加工贸易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对外贸易的需求,中国开始积极拓展以贸易与投资结合的新型贸易模式,即走出了一条“产品全球化、产业国际化、企业多元化”的对外贸易发展道路。
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转变1. 从传统的出口贸易向双向贸易发展长期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直以出口为主,出口贸易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一直较大。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中国经济的不断崛起,中国开始从传统的出口贸易向双向贸易发展。
双向贸易是指我国不仅加大出口力度,而且积极推进进口,努力实现进口和出口的平衡发展。
中国提出了积极的进口政策,为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加大对外进口力度,提高进口商品的质量和种类。
2. 从加工贸易向技术贸易升级长期以来,中国以加工贸易为主,从事着低附加值的产品生产和贸易。
但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国开始从加工贸易向技术贸易升级。
技术贸易是以技术为核心的贸易活动,主要包括技术许可、技术引进和技术输出等。
中国政府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推动自主创新,提高技术贸易的利用和引进水平。
技术贸易的升级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3. 从单一产品贸易向多元化贸易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模式正在从单一产品贸易向多元化贸易发展。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转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推进,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也逐渐走向深度融合和多元化,与此同时,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也在逐步转变中。
本文将重点探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转变。
经济全球化是指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包括商品、服务、资本、技术等方面的交流、融合和互动,全球经济正在逐步形成一个密集、高速、互动的系统。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飞速发展。
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后,加入国际分工体系,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出以下发展特点:1、进出口贸易规模大幅增长:2000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额稳步增加,从2010年开始,我国对外贸易额一直稳定在全球前三名,是世界经济稳定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2、贸易方向多元化:我国逐渐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服装等)出口扩展到包括高新技术产品、机械与电器产品、化工产品等在内的多种产品。
3、贸易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包括加强政策和法律法规调整,加强海关管理的现代化,完善贸易配套设施和服务的建设等。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国根据实际情况,对外贸易模式也在逐渐转变中。
1、由"外贸导出"转向"内外贸并重"在过去,我国是以出口为主导的对外贸易方式,以出口商品获取外汇收入,推动国内经济的发展。
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内市场不断扩大,内需不断增加。
因此,我国已经从“外贸导出”的单一贸易模式转向了“内外贸并重”,将内部市场开放,鼓励外资进入,助力我国发展大市场的背景下,全面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
2、由"资源性贸易"转向“创新型贸易”过去,我国对外贸易主要以资源型产品为主,例如钢铁、煤炭、石油等。
但这些产品价格受到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亏损风险较高。
因此,我国正在向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品质产品转变,加快创新型贸易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转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对外贸易必须适应国际市场趋势和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行模式转变。
在新的环境下,我国对外贸易模式从传统的“资源优势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从“出口导向型”向“进口和出口并重型”转变。
首先,从“资源优势型”转变为“创新驱动型”。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高附加值和知识密集型产品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
因此,我国的对外贸易需要向技术含量更高、附加值更多的产品领域发展,实现质量的提升、结构的优化和效益的增加。
这就要求我国的对外贸易要实现由资源优势为基础到创新驱动为核心的转变,发展出更多高科技产品,使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其次,从“出口导向型”转变为“进口和出口并重型”。
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以出口为主导,但这种出口导向的贸易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升级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的规模和需求不断扩大。
特别是国内市场不断壮大的中产阶层和新生代消费群体的崛起,也成为各国企业寻求发展新机遇的热点所在。
因此,我国应该鼓励企业通过进口实现贸易平衡,推动出口和进口相互促进,挖掘国内市场潜力,不断增强贸易市场的稳定性。
最后,从单一竞争方式转变为多元化竞争方式。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我国应寻求更多元的竞争方式。
此时,我国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强创新能力,提高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和完善。
加强和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在全球产业链中寻找各类商机,积极推进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多元化发展。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我国对外贸易需要进行转型升级,从“资源优势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从“出口导向型”向“进口和出口并重型”转变,从单一竞争方式转变为多元化竞争方式。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我们需要加强创新能力,发展高科技产品和服务心态,扩大开放合作领域,加强与国际市场接轨,并制定更加开放、公正、透明的贸易规则,为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平衡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的经济全球化与对外贸易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全球化以及对外贸易在中国的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贸政策的调整以及中国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中国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里程碑。
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WTO的成员国,通过加入WTO,中国能够更紧密地与全球贸易伙伴进行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遵守和维护公平竞争的贸易环境,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二、外贸政策的调整中国的外贸政策不断调整以适应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
中国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扩大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
例如,中国与东盟、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贸易规则的讨论和制定,推动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维护全球贸易的稳定与公平。
三、中国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本土经济和全球经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中国的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本土产业的转型升级。
中国加入WTO后,面临来自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迫使中国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提升了中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
同时,中国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大量外资和技术引进,推动了中国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其次,中国的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积极开展对外投资和合作。
通过海外并购、建立海外生产基地等方式,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拓展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
第三,中国的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之一,中国的经济增长对全球贸易和供应链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对外贸易的增加不仅推动了各国经济的发展,也为全球市场提供了更多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选择。
综上所述,中国的经济全球化与对外贸易密不可分,中国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外贸政策的调整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外贸发展的影响分析1. 引言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其外贸发展也深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外贸发展的影响,包括积极和消极两方面。
2. 积极影响2.1 扩大出口市场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更加开放的国际贸易环境,使得中国企业能够更容易地将产品出口到全球市场。
较低的关税壁垒和贸易壁垒使得中国出口商品价格有竞争力,并且拓宽了出口市场。
2.2 加强国际贸易合作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组织,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并与其他国家建立了广泛的贸易伙伴关系。
这种合作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提高了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
2.3 提升生产力和竞争力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配置,中国得以借鉴和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这些技术和经验的引进提高了中国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全球价值链。
3. 消极影响3.1 国际市场波动的风险经济全球化使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着来自国际市场波动的风险。
全球经济波动、金融危机等都可能对中国外贸造成不利影响。
例如,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了中国外贸大幅下滑,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
3.2 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增加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一定的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
一些国家在面对中国商品竞争时采取了不正当的贸易保护措施,如提高关税、实施反倾销调查等,导致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面临一定的限制和竞争压力。
3.3 加剧资源环境压力经济全球化导致了全球资源和环境的更加紧张。
中国外贸发展依赖于大量的资源和能源供应,这加剧了资源紧缺和环境压力。
中国需求的不断增长导致了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对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4. 对策与建议4.1 加强技术创新与自主研发中国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减少对他人技术的依赖。
2024 年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及我国应对策略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定趋势,它使得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国与国之间的沟通更加频繁,使全球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发展至今,国际统一市场已基本形成,但国际贸易争端却也层出不穷。
在国际贸易中,各国为维护本国利益,冲突在所难免,所以,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措施也要不断改进,我国作为世界重要经济体,要联合发展中国家,充分发挥作用,为国际贸易创建良好环境。
本站今日为大家细心打算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及我国应对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及我国应对策略1国际贸易的现状进入 20 世纪 90 年头后,由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改变,西方国家受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的影响而先后陷入衰退,再加上美元汇率的改变、国际债务、斗争等因素的严峻制约,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连年下降,而且波动较大。
总的看,整个20 世纪90 年头国际贸易将处于一个新的增长期,其发展速度可达5%左右,不仅超过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还将明显高于20 世纪 80 年头的发展水平。
国际商品市场对机电产品、运输设备、计算机、有色金属、石油、石化产品等的需求大幅度增长,价格上扬,其中制成品贸易将进一步扩大。
初级产品贸易亦有明显好转,其肯定贸易额将不断增长,但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却呈下降的趋势,下降幅度将小于 20 世纪 80 年头同类产品的水平,这种态势在今后几年内还将接着发展。
20 世纪 90 年头,国际贸易的基本走势是初期缓慢增长,中后期增速加快,其推动力主要来自西方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
但是与产业结构变动干脆关联的技术大周期正处在上升阶段,还没有重大突破,贸易爱护主义的新发展以及发展中国家沉重的债务负担等因素的制约,国际贸易出现大幅度增长的可能性不大。
2新经济时代国际贸易新趋势第一,国际贸易在结构上出现软化趋势。
首先,高技术产品贸易比重越来越大。
新经济的干脆后果是导致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智能化、高技术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模式转变与创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对外贸易模式也在不断转变与创新。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为了适应全球经济的变化,不断调整和改进其对外贸易模式,并且通过创新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对外贸易的模式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由过去的简单加工贸易向技术和价值链升级转变。
在过去,中国以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出口商品,通过低成本劳动力,获取了一定的竞争优势。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中国开始加大投资和研发力度,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许多中国企业开始注重自主品牌的建立,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其次,中国对外贸易模式转变还体现在多元化市场的开拓。
过去,中国对外贸易主要依赖于欧美市场,而现在中国开始积极开拓其他新兴市场,如亚太地区、非洲和拉丁美洲等。
中国通过参与区域合作和推动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加强了与各国之间的经贸合作,拓展了贸易伙伴的多样性。
多元化市场的开拓不仅减轻了对欧美市场的依赖,还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此外,中国对外贸易模式转变还体现在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
中国积极参与并推动了一系列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如亚太经合组织、东盟中国自贸区等。
通过区域经济合作,中国与周边国家建立了更加紧密的经贸联系,共同推进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和产能合作,进一步促进了区域内的经济繁荣。
在创新方面,中国对外贸易模式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积极推动跨境电商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数字经济的兴起,跨境电商成为了中国对外贸易的新模式。
中国通过建立跨境电商平台和政策的支持,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国际贸易,拓展了贸易渠道,提高了贸易便利化程度,同时也降低了贸易成本。
其次,中国还通过创新推动外贸服务业的发展。
外贸服务业是外贸发展的重要支撑,包括物流、金融、会展等领域。
浅谈全球化与我国的对外贸易——基于我国外贸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的分析摘要:在21世纪,经济全球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它带来了整个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最优配置,而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其影响将愈来愈突出地显现出来.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和中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实现中国外贸发展也需要更好地借世界经济发展之势,在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总体发展的基础上,充分认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制定正确有效的外贸发展战略与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国际贸易;全球化;对外贸易;外贸易依存度;经济发展对策;一、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分析(一)中国的进出口状况1。
中国的进出口规模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中国对外贸易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这从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就可以看出。
从2000年到2009年的10年间,由于中国对外开放政策不断深入,以及中国外向型发展政策的实施,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2492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12016亿美元,平均增长率5。
8%,其中,出口在2007年超过万亿,中国外贸达到了新的高点。
进口总额从2000年的2251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10055亿美元,平均增长率在5.70k以上,在2008年达到万亿,具体详见表3一1: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的增长幅度有所下降,2010年1月份,中国出口总额达1094.8亿美元,同比增长21%,连续第二个月出现同比增长。
不过,这只是在过去一段时间持续下降后的恢复性增长,主要是以进口商补库存为特征的回升.在国际上主要国家失业率仍然很高的背景下,2010年外需反弹的力度不会非常明显。
我国对外贸易要想恢复原来的发展速度,还要面临着很多挑战。
2。
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步伐的推进,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进口商品结构相对稳定。
(1) 我国传统大宗商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稳定增长,随着我国开放的扩大,2000年一2009年10年间,机电产品的出口增长迅速,2004年以后机电产品的出口大于进口,成为中国出口的主力军。
中国的贸易和全球化近年来,中国一直在积极参与全球贸易以及推动全球化进程。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在全球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中国贸易的发展与全球化的关系,分析其影响和挑战,并探讨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策略。
1. 中国贸易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贸易迅速增长并持续优化。
中国逐步与世界各国加强贸易合作和投资,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和第二大进口国,全球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不断增长。
2. 全球化对中国贸易的影响全球化为中国提供了巨大的贸易机遇。
中国的产品在全球市场上受到广泛欢迎,中国制造业以其低成本和高质量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竞争力。
此外,全球化带来了国际间贸易壁垒的降低,促进了有效的资本和技术流动,为中国企业进一步扩大贸易提供了便利。
3. 全球化对中国贸易的挑战然而,全球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首先,全球化导致了激烈的竞争,中国的制造业必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以保持竞争优势。
其次,全球化还可能导致不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如贸易战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这对中国的贸易造成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4. 中国的全球贸易策略为了适应全球化的挑战与机遇,中国积极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
中国提倡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和推动区域贸易协定谈判,如亚太自由贸易区和“一带一路”倡议等。
此外,中国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努力提升贸易竞争力。
5. 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深化对外开放,促进贸易合作,积极推动全球化进程。
同时,中国还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来自全球化的挑战,促进更加公平、开放和普惠的全球贸易体系的建立。
总结:中国的贸易与全球化紧密相连,全球化为中国提供了巨大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中国积极应对挑战,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推动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
未来,中国将继续推动全球化进程,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构建更加公平和开放的全球贸易体系。
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全球化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中国对外贸易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本文将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角色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世界经济的深入融合而逐步壮大。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通过积极参与全球贸易体系,逐步建立起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对外贸易体系,实现了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对外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贸易结构也日益优化。
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首先,对外贸易的持续扩大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强大的市场需求。
进一步,外贸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民众收入水平的提升,带动了国内消费的增长。
同时,通过对外贸易,中国加速了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打破了原有的制造业发展瓶颈,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
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还带来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增强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抗风险能力。
三、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角色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首先,中国扩大对外贸易有助于稳定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遇和贸易伙伴,带动了全球贸易的增长。
其次,中国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建设和改革,倡导开放、包容和互利共赢的贸易模式,为维护和发展多边贸易体制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中国通过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如“一带一路”倡议等,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
总之,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全球化密不可分。
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积极参与,将继续推动全球贸易的繁荣,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中国将继续致力于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为实现共同发展、繁荣和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全球化与中国对外贸易【摘要】全球化与中国对外贸易密不可分,全球化使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更加紧密,加快了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融合与发展,提高了中国在国际贸易组织中的话语权和地位。
全球化也带来了挑战,中国企业需要提升竞争力以应对来自世界各地的竞争。
全球化为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中国应积极应对挑战,继续开放市场,加强合作,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在各方面持续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全球经济繁荣与稳定。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对外贸易、影响、贸易关系、价值链、竞争力、国际贸易组织、发展、挑战、机遇、推动1. 引言1.1 全球化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定义全球化是指世界范围内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的一个现象。
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进行的商品和服务交流活动。
全球化与中国对外贸易的结合,意味着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经济领域的联系更加紧密,合作更加深入,贸易活动更加频繁。
全球化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定义不仅包括了商品和服务的跨国交流,还包括了资金流动、科技合作、人才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活动不断扩大,贸易伙伴也不断增多,形成了一个广泛的贸易网络。
全球化与中国对外贸易的融合,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竞争。
通过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贸易大国之一。
1.2 全球化与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性全球化对中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化打破了国界限制,为中国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更多机会。
中国的经济发展依赖于对外贸易,通过全球化,中国可以更容易地与其他国家开展贸易往来,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全球化促进了资源的高效配置和技术的传播,使中国能够更好地整合全球资源,提升生产力和竞争力。
分析世界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世界经济一体化是指国际上各国的经济因素彼此联系,相互依赖,共同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对各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家之一,中国对外贸易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世界经济一体化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1.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世界经济一体化加快了全球资本和技术的流动,促成了全球生产要素的高度整合,这对中国出口贸易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
世界经济一体化提高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通过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国可以更容易地获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形象,从而吸引更多的国际客户。
世界经济一体化提升了中国产品的国际知名度。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产品更容易获得国际认可,提升了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上的影响力。
世界经济一体化使中国出口贸易更容易进入国际市场。
通过建立全球化的供应链和价值链,中国可以更好地利用全球资源,在国际市场上实现更高效的商品流通和销售。
世界经济一体化也对中国的进口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
世界经济一体化促进了中国进口商品的多样化。
通过开放市场和加入世贸组织等方式,中国可以更容易地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优质商品,满足国内市场对多样化产品的需求。
世界经济一体化也促进了中国进口贸易的便利化。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逐渐减少,贸易程序和规章也变得更加简化和便利,使中国进口贸易更容易和高效。
3.对中国外汇储备的影响世界经济一体化促进了中国的外汇收入。
由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家之一,通过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中国可以获得大量的外汇收入,提高了中国的外汇储备水平。
世界经济一体化提高了中国外汇储备的利用效率。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可以更好地利用外汇储备进行国际投资和合作,实现更高效的资本运作和配置。
世界经济一体化也增加了中国外汇储备的多样性。
全球化与中国对外贸易关于全球化的内涵和定义,国内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
为了便于讨论,本文采用联合国和世贸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文件中常见的说法,因为这是一种宽松而又浅显的解释,易于为各方接受。
1996年联合国贸发会议召开过一次题为《全球化和自由化》的讨论会,参加者有联合国直属机构的官员和专家,如工发组织、开发计划署、儿童基金、跨国公司中心等,也有来自联合国体系内各个专门机构的官员和专家,如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教科文组织等,还有来自与联合国有联系的独立机构,如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教授,可见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其文件中关于全球化的定义反映了国际上的共识。
这个定义可概括如下: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在经济上跨国界联系和相互依存日益加强的过程,运输、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有力地促进了这一过程(注:Globalization and Liberalization,p.240,UNCTAD/ECDC/PA/4/Revl,N.Y.and Geneva,1996.)。
世贸组织1995年度报告指出:“对全球化的定义和描述,首先应着重‘质’而不是‘量’,它是不同国家的市场和生产日益变得更加相互依存的过程,这是由于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以及资本和技术的流动所造成的。
”(注:WTO,International Trade:Trends and Statistics 1995,p.19,Geneva,1995.)联合国贸发会议1997年度报告指出:“全球化的概念既指货物和资源日益加强的跨国界流动,也指一套管理不断扩大的国际经济活动和交易网络的组织结构的出现”,“但今天的世界经济与超国家范式相距还很远,对现状较为恰当的描述是全球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市场、生产和金融活动的跨国界联系已加强到如此地步,以至任何一国的经济都不能不受到国界以外的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注:UNCTAD,Trade and Development Report 1997,pp.70~71,N.Y.and Geneva,1997.)报告接着又列述了促进全球化的主要因素:关贸总协定8个回合所推动的贸易自由化;一系列国家金融管制的放松;信息技术惊人的发展。
根据上述,经济全球化的内涵至少可归纳为以下三点:这是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的历史过程;其突出表现为商品和资本、技术等要素的国际流动日益加强;其主要因素是信息革命以及贸易和金融的自由化。
经济全球化表明,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了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各国的扩大再生产过程必须在世界范围的紧密联系中才能正常运行,这不仅决定了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空前加深,也要求资源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从而在客观上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故从生产力角度看,全球化是一个进步的历史过程,我们应当积极地适应它、促进它。
但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这一过程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进行的,少数发达国家的垄断资本起着主导作用,因而必然带来深刻的阶级烙印和扭曲的表现形式,决定了这一过程是跛脚的,即在南北之间是不对称进行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与全球化进程不相适应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也面临着这样的矛盾,必须从战略上加以重视和调整,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在进入21世纪后持续稳定地增长。
在对外贸易领域中我国至少在下列四方面存在着不适应。
1.从货物贸易看:科技进步推动着全球化,科技产品的贸易增长最快,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交换比率日趋不利,削弱了贸易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
2.从服务贸易看:信息革命促进了全球化,信息密集型服务业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支柱,我国服务贸易的滞后会拖住国民经济的后腿。
3.从加工贸易看:“产业内分工”是全球化的基础,加工贸易便是其表现形式,但我国的加工贸易处于低级阶段,难以更多地获得分工的利益。
4.从贸易政策看:贸易和金融自由化与全球化结伴而行,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在转轨,若不加快改革,贸易政策将难以适应自由化的过程。
一20世纪50年代,初级产品在世界出口中约占60%多,60年代初级产品与制成品在世界贸易中平分秋色,80年代二者的比重为3:7,即制成品占70%,进入90年代后继续有所上升。
制成品贸易的持续上升是过去半个世纪中世界贸易赖以发展的基础。
前文已经指出,世界贸易的增速高于世界产出,从世贸组织的统计还可看出,制成品贸易的增速更高于世界产出,而且有加速度的趋势。
二者年均增速的比例在1950~1964年为1.3∶1;1964~1974年为1.6∶1;1974~1984年为1.8∶1;1984~1994年为3.2∶1(注:WTO,International Trade∶Trends andStatistics 1995,p.19,Geneva,1995.)。
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与上述趋势相比是滞后的。
据外经贸部公布的数字,1953年我国初级产品在出口中所占比重高达79.4%,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制成品所占的比重也仅为45.9%,到1981年才略超过初级产品。
不过当时我国的统计口径与国际标准(UNSITC)并不一致,故与世界缺乏可比性。
笔者估算,上述比重的变化是在80年代中期才实现的。
根据《中国经济年鉴》的资料,90年代后期我国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已上升到83%左右,1996年机电产品在出口中占31.9%,首次超过了我国传统的出口大户纺织品和服装,1998年机电品出口高达665.43亿美元,在我国出口总额(1837.57亿美元)中占36.2%(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经济年鉴1999》,第341页。
)。
上述的第一个变化发生在80年代中期,第二个变化发生在90年代中期,标志着我国出口产品结构朝着优化的方向发展,但与世界贸易中的主导趋势相比仍属滞后,而且差距可能有所扩大。
因为正在上述同一时期,也就是全球化加速的时期,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也在迅速调整,从以资本密集和传统技术为基础转向以知识密集和高新技术为基础,特别是信息产业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增幅和在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而中、低技术部门则明显下降。
高新技术部门成了美国的主导产业,使美国经济在1991年摆脱衰退后得以进入战后持续最长的景气阶段。
据美国商务部估计,信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超过25%,即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幅中约有1/4是由信息产业的增长所带来的(注:The Emerging Digital Economy,http.//.1997.)。
由于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故高新技术产品尤其是信息技术产品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也大大提高。
世贸组织按联合国在1988年修订的国际贸易分类标准,将贸易分为三部分:——初级产品:下分为农产品和矿产品两大类,每大类下又分为若干小类。
——制成品:下分为7大类,即钢铁、化学品、其它制成品、机械和运输设备、纺织品、服务、其他消费品,这7大类下又各自分为若干小类。
——其他货物:未能列入以上各类的货物,如军火等。
上述的机械和运输设备又分为6小类,其中“办公室机械和电讯设备”一小类最足以代表信息技术产品,其出口的年均增长率在80年代前期较之世界货物出口总额的年均增长率并未高出很多,但80年代后期剧升为18%,约高出2倍,到1995年竟达26%,约高出将近3倍(注:WTO,Annual Report 1996,Vol.Ⅱp.90,Geneva,1996.)。
结果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超过了农产品和矿产品(包括石油),跃居第二位,1995年位居前11位的货物按其比重大小为序可排列如下(注:同⑦,第15页。
):(1)机械和运输设备,不包括下述的(2)和(6),约占17%强;(2)办公室机械和电讯设备,约占12.2%;(3)农产品,约占12%;(4)矿产品,约占10.5%;(4)化学品,约占9.5%;(6)汽车和零部件,约占9%强;(7)其他消费品,约占9%弱;(8)其他半成品,约占8%强;(9)服装,约占3%强;(10)纺织品,约占3%;(11)钢铁,约占3%弱。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其产品的成本和价格不断下降,故其比重的跃升完全是贸易规模急剧扩大而非价格上涨所致。
80年代初农产品的比重也在12%左右,而上述(2)的比重不足4%,经过20年二者的比重竟然并驾齐驱,这不仅说明信息产业对世界贸易影响之大,也反映了农产品贸易一直处于相对停滞的状态,以致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处境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得不到改善。
同时,不得不令人担忧的是,80年代初纺织品和服装在世界出口中的比重约为10%,而今天已降为6%,这说明世界贸易趋势对我国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愈来愈不利了。
虽然1996年机电产品已取代纺织品和服装而在我国出口中占了首位,但以要素密集度来衡量,我国出口的机电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居多,原材料、能源消耗大而附加价值低,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双高”产品还不多。
目前我国高科技产品在出口中究竟占多少比重?到1998年科技部和外经贸部联合颁布《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目录》时,各种估算数字出入颇大,今列举几项如下,以供参考:——较高的估计1996年为21%,较低的估计1997年为6.8%(注:张祥主编:《知识经济与国际经济贸易》,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页;李京文:《迎接知识经济新时代》,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第414页。
)。
——《中国经济年鉴1999》(第341~342页)称,1998年不包括外资企业的高技术产品出口为23.48亿美元,仅占我国制成品出口的1.4%,其中74.8%是电子信息技术产品,其金额为17.56亿美元。
该《年鉴》(第400页)又称,1998年中国信息技术产品出口额为270亿美元,其中包括彩电、音响、电话机等。
但按照世贸组织在1996年达成的《信息技术产品协议》(ITA),其范围包括软件而不包括家用电子消费品,故严格来说,上述270亿美元的信息技术产品出口额未免偏大。
——按前文提及的世贸组织关于办公室机械和电讯设备的分类进行统计,1995年我国的出口额为145亿美元,居世界第12位,在我国制成品出口中占11.6%(注:同⑦,第18、90页。
)。
据世贸组织的注释,上述数字中包括声音、图像的传输、放送设备。
由于目前尚难获得确切的数字,只能粗略地说我国前10位的出口产品中还没有高技术产品,头三位是各类服装,以下依序为靴鞋、玩具、塑料制品、箱包和旅行用品、录音机和收音放音组合、各类棉机织物、家具。
由此可见,我国出口产品的总体和分体结构都很落后,这种结构使我们在国际交换中处于不利地位。
因为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与高科技含量制成品的交换比率,在全球化过程中对前者变得愈来愈不利了,西方学者的一系列实证研究都揭示了这个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