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宁波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情况调查报告

宁波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情况调查报告

加强农村环保工作,开展农村环境污染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任务,而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巩固和推进宁波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落实节能减排要求的重要举措,是改善水源地环境的有效途径,更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近期,通过对宁波市江北、慈溪、余姚等9个县(市)区、12个乡镇、21个村的调研,更突显出我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宁波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现状

(一)农村生活污水来源

从调查情况看,宁波市农村生活污水主要来源为以下四方面:一是厕所污水,即人类排泄物;二是生活洗涤污水;三是厨房污水;四是其他混合污水,主要指农药或化肥不合理的使用、农村中小规模畜禽、水产养殖和家庭作坊农产品加工所产生的,与前三类污水混合在一起无法分流的污水,严格区分应为生产污水。按照发达地区农村指标, 农村生活污水占整个面源污染约15.8%。

(二)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及影响

根据对我市1578户农户的调查,人均日产生生活污水100L左右,按全市农村人口约494.16万人计算,其中农村中外来人口约112.78万人,全市农村日排放生活污水近49.42 万吨,年排放量达到18036.84万吨,其他混合污水年排放量约844.55万吨,并且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呈逐年递增趋势。

调研发现,宁波市农村村镇几乎没有完善的排水管网,大部分家庭化粪池漏底,粪便基本上渗入地下或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厨房污水、生活洗涤污水处理率更接近为零。由于处理率低,农村生活污水对水体和环境等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多数水体水质下降;二是部分农田土壤肥力减弱,影响农产品质量;三是引发疾病,一些农村疫病的引发与农村生活污水随便排放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情况

截至2007年底,宁波市9个县(市)区共18个乡(镇)生活污水经过集中处理,共127个村庄开展了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工作,其中行政村86个,自然村21个 ,村庄内小型治理试点20个,约占全市2612个行政村的3.4%左右,低于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平均值14%的比例。127个试点工程总投资约9240.7万元,建池容积约37678.9立方米,受益农户4.1万户左右,总服务人口近20万人。2008年全市拟再完成50个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项目建设。

(四)现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

目前,宁波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主要采用县(市)区集中治理、乡镇集中治理以及少数示范村集中治理和分散治理模式,总体上处于探索


1.污水处理厂集中治理模式。主要为靠近都市区和中心城镇,可以通过管网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和工业废水处理系统实现生活污水集中治理的农村。全市共建污水处理厂13个,合计处理能力在58.5万吨/日,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8.9%,但农村生活污水纳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的比例不高。

2.田间集中式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治理模式。主要为未纳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以平原地区、近郊区为主的经济发达乡镇,由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站统一采集各村住宅、居民点、办公楼、公共场所的粪便污水和其他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净化并资源化利用。慈溪市采用该模式较多,目前建有12座。

3.人工生态湿地生活污水治理模式。该模式利用人工生态湿地系统内多级生物的稀释降解作用,去除或削减水中污染物,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应用较广的一种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全市治理试点采用该模式共15座,其中宁海县7座。

4.无动力/动力厌氧生活污水治理模式。主要为地势较为平坦或有一定落差的、人居比较集中的村庄采用,统一建设地埋式大型净化沼气池,生活污水经管网收集,汇流到沼气池,通过无动力/动力厌氧净化后,污水集中处理排放。全市治理试点采用无动力厌氧治理模式共28座,其中宁海县17座,余姚市6座;采用动力厌氧治理模式共 16座,主要集中在鄞州区。

5.厌氧+人工生态湿地生活污水治理模式。该模式结合了厌氧生活污水治理和湿地生活污水治理两种模式,一般为污水内容交错、情况较为复杂的村庄采用。全市采用该模式共42座,其中慈溪市31座,象山县11座。

6.人工生态绿地生活污水治理模式。人工生态绿地生活污水治理模式系统是在一般绿地的基础上进行特殊结构设计的生态模块。全市治理试点采用该模式共3座,主要集中在北仑区。

7.DA三相生活污水治理模式。该模式为生活污水经厌氧池发酵后,通过DA三相污水处理系统,去除污染物质,使出水达到排放标准。余姚市泗门镇上新屋村采用该模式。

二、宁波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认识问题

一是部分乡镇、村一级干部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涉及征用调整治理设施建设用地时难度很大。二是村民对治理效果信心不足,普遍对能否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持怀疑态度。

(二)资金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的建设、运行、维护等费用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上百万,对于自身经济并不富裕的广大农村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宁波市政府虽然的几倍以上,其中还涉及到入户管道的

改造等费用,资金投入更高,仅靠政府下拨资金远远不够。除个别经济基础较好的乡镇以及村级集体能够自行筹措以外,其他村镇则无力承担,农户更不愿投入,因此,资金问题已成为我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首要问题。

(三)治理效果问题

从全市各村治理运行情况来看,大部分尚未达到理想效果。主要是由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生活污水收集难;二是处理设施、设备简单;三是农民生活习惯问题。

(四)治理模式与技术标准问题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的选择与生活污水的内容、数量以及居民点的分布有关。到目前为止,我市还未找到一种建设成本低、处理效果好、运行无费用或低费用、特别适宜全市推广的模式,同样,对工程的设计、施工、评价指标、验收也缺乏统一标准。

(五)管护问题

调研发现,大部分村庄对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如何进行后续的管理、运行、维护存在困惑。一是管理责任人不明确。大部分村庄没有明确管理责任人,即使明确了,管理人员的工资又无从可出,因此更多的是村干部兼管。但村干部不懂技术,一旦处理设施出现问题,无法解决。二是后续运行、维护资金到不了位。据了解,一个日处理能力为100立方米的有动力设计的净化池,电费需要1569-3138元/年,而设备、管道维修更新费用更高,采用人工绿地治理模式的生态绿地一般也需要两年更换一次,这些费用在预算时没有考虑,也无来源,导致后续运行、维护资金落实困难。

(六)其他问题

据调查,目前我市治理试点对冲厕水、生活洗涤用水、厨房用水的处理考虑相对完备,但对农村过量和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所产生的污水,小规模畜禽养殖的畜禽粪便,家庭作坊加工农产品产生的污水,以及未经处理的农业生产废弃物、农村生活垃圾和其他废水等污水如何
三、宁波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调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乡镇、村一级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普通百姓对生活污水治理重要性的认识。建议以市政府名义成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发改、农办、农业、水利、环保、财政、卫生以及世行办、水环境办等部门职责,同时要求各县(市)区政府设立相应机构,制订和完善各项工作考核机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治理工作稳步推进。

(二)设立专项资金,明确政府投资主体

建议宁波市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明确政府投资主体,具体资金从世行5000万美金新农村项目贷款中安排,整合农办、环

保、水利及水环境办等相关资金,各县(市)区配套出资,同时鼓励和支持企业、个人、社会团体等以各种方式参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倡导村企结对,动员和引导广大农民自主投工投劳。

(三)统筹规划,试点引路,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治理模式

1.统筹规划

建议在对全市农村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编制宁波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和要求,做到规划先行。在治理村庄的选择上按照“先远后近、先易后难”思路,坚持以下优先原则:(1)直接影响饮用水源水质区域;(2)四明山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域;(3)新农村建设示范点;(4)列入旧村、河道等改造的区域;(5)行政村中个别自然村已经实施,其他自然村待覆盖的区域;(6)不能纳入城市管网体系的偏僻村庄;(7)人口、住宅集聚的区域。特别要注意与城镇建设规划、农业产业基地规划等其他规划相结合。

2.试点引路

由于目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经验和模式缺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许多难点和困惑,建议通过示范村的建设深入开展全市治理工作。

3.分步实施

由于治理工作涉及规划、资金、土地、管护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全面铺开,齐头并进显然不现实,必须分步实施,逐步推进。根据前期治理试点开展情况和治理村庄优先选择原则,建议从2009年开始每年治理200个行政村,到“十一五”结束时,全市拟完成600个左右行政村的治理,其中400个为新建,其他200个
4.因地制宜

我市的村庄按照类型标准可分为平原(水乡)型、山区型、半山区型、城镇郊区型、海岛型5类,比例分别为40.4%、33.5%、12.1%、11.4%和2.7%。由于各种地貌类型对治理工程的建设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生活污水治理模式也要适应不同类型的农村。调研中,我们发现慈溪市周巷镇采用的集中式生活净化沼气治理模式效益明显,建议在该市平原地区、城镇郊区、人口集聚并建有农业产业基地的乡镇、村庄或畜牧养殖规模较大的场所推广;又如余姚市鹿亭乡上庄村采用的厌氧接触氧化法+山林喷灌湿地治理模式,将污水经生化处理净化后用于山林灌溉,达到既处理污水又有利于农业利用的目的,建议在该市山区、半山区条件具备的村庄运用该模式;再比如余姚市大部分村庄采用的无动力厌氧治理模式,不但较好地实现了污水治理和美化环境的功能,而且运行费用低、维护单,建议在地形有一定落差或地势较为平坦的村庄视情实施,但在余姚市大岚镇柿林村施工过程中,出现因山体岩石过硬,无法铺设管网和按照要求挖

掘净化池的问题,以致投入资金加大,工程质量受到影响,对此类地形的村庄,论证治理模式时一定要慎重。总而言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不能拘泥于现有固定模式,只要采取的模式是适宜当地的、能发挥最佳生态功能的就是好的。

(四)健全管理机构和队伍,建立治理管理长效机制

农村生活污水设施建设是手段,使用是目的,运行、维护、管理比建设更复杂、更具长期性。目前我市尚未设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理机构,因此,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健全管理机构,除了明确全市和各县(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外,建议在乡镇设立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各乡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在日常管理和维护上,建议每村固定一名管理人员,负责治理设施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由乡镇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办统一管理,并定期分批地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提升其管理水平,健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理队伍;或者利用市场机制开展市场运作,由各县(市)区按招投标的方式选定企业,全权负责整个治理项目的建、管、护,即采取捆绑式招投标开展管护。此外,探索村民自主管理途径,把全体农户农户自觉参加生活污水治理建设、管理和维护。

(五)完善管理规范和管理标准,实现农村小康环保

从调研情况看,我市村庄类型复杂、功能各异,在治理模式与技术标准处理上也各不相同,难以形成统一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标准。建议尽快出台宁波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指导意见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标准,实行规范管理,项目工程要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评价指标、统一验收,真正推广投资少、能耗省、资源综合利用率高、管护方便、实用性强、操作简单的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努力实现全市农村小康环保目标。

(市发改委 陶成波 袁国文 严学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