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工作计划3篇
- 格式:docx
- 大小:177.13 KB
- 文档页数:15
2016科技创新工作计划3篇
第1篇
一、指导思想与目标
2016年,全市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市委六届
三次全会精神,结合实际,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以高端
创新资源聚集和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以企业技术创新为突破,以产学研用相结合为路径,
加快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为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优势,努力把打造成为创新创业
要素加速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持续涌现、创新创业机制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成效显著提
升、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全国优秀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主要目标是:到2016年底,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9%;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力
争达1.6%;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300亿元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25%;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0户。开发和引进市级新产品1000个;力争完成专利授权数6000 件、发明专利申请数2200件。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是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培育。重点培育创新型企业。围绕产业龙头骨干企业,采
取“一企一策”方式,集中各类科技资源,加快打造创新型领军企业。组织开展百强民
营科技企业评选、建设活动,建立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培育体系。到年底,全市重点培育
5家创新型领军企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160家,民营科技企业4500家以上。
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力争全年100家企业获研发费加计扣除等政策减免所得税
2亿元以上。着力培育科技企业家。开展2次以上科技企业家培训,引导和支持科技企
业家围绕企业发展,制定企业创新战略,建立有利于企业人才引进的机制,提升对企业
创新的组织能力。关注年轻科技企业家的成长,建立地方党政负责人与企业家挂钩联系
制度。建立导师制,指导和帮助海归等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尽快适应市情、做大做强做
优企业。到年底,全市培养省市科技企业家300人。推进企业成为人才引进培养的主体。
积极配合实施好“淮上英才计划”、“533 英才工程”,扎实开展“十大高端人才招
聘”、“百户企业引才引智竞赛”等活动。尽快实现省“科技镇长团”在县(区)全覆
盖,搭建更加紧密的校地合作关系。重点鼓励和支持产业龙头骨干企业进一步拓展人才
视野,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强化“项目+人才”的引进策略,实现引进企业与引进人才
的同步。
二是进一步促进科技园区转型升级。推动开发园区转型发展。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产业
开发区建设规划,提升园区企业层次,积极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依托盐碱
科技产业园基础,争创省级苏淮高新技术开发区。积极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等国家
自主创新示范区对接,落实与武汉东湖高新区的合作,深入开展协同创新园区(基地)
建设。推进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加快盐化工新材料产业园等省级科技产业园的发展步伐,
到年底力争再建成2家省级科技产业园。积极争创凹土新材料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结
合我市农业发展实际,深入实施优良品种创新工程,加快培育农业特色支柱产业。积极做好控制性详规、食品产业规划等,引进一批农产品研发机构,建设好国家级现代农
业科技园区。完善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网络,建成1—2家示范性农村科技服务超市。新培育市级以上农业科技型企业8家,其中省级1家。大力发展科技创业园区。加快推进
省级大学科技园建设,力争创成国家级大学科技园。鼓励支持多元化主体投资建设孵化器,完善种子遴选、研发保障、创业辅导、服务拓展等创业孵化体系,加快招商引智步伐。到年底,全市各类科技创业园区面积达8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达320家。
三是进一步加快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盐化工新材料产
业研究院、钢铁研究总院华东分院等10个重大产业研发机构。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步伐,到年底,全市累计建成市级以上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
践基地)、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等“两站三中心”620家。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设立技术机构的比例提高达到68%;本土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实现动态全覆盖。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挥各类园区的主体作用、各类事业单
位职能作用、政府主导的社会机构支撑作用,重点建设盐化工产品分析检测公共技术服
务中心等10个试验验证、中试放大、检验检测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加快建设10个支撑产业升级的研发设计服务平台以及10家从事信息咨询、管理咨询、评估评价、知识产
权等规模性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建设高水平的技术转移转化机构2家以上。加快“智慧产业谷”建设。立足于知名高校、大院名所在
淮新设科研机构的集聚优势,深化合作内涵,提升合作水平,强化校(院)企合作,在成
果转化、人才培养、师生创业、企业支持科研方面建立多层面合作互动,促进合作共赢,
形成产学研合作的示范区。到年底,一期工程建成使用,“产业谷”新入驻研发
机构10家,引进科技成果交易、转化100项,入驻创业创新人才500人、承接产学研课题项目100个。
四是进一步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加快引进高端前瞻项目。进一步突出科技招商的重要作用,
充分用好省委、省政府支持的有关政策,更大力度地引进一批高科技项目。把产业
前瞻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产业升级的突破口,加强前瞻技术跟踪引进和产业化应用
开发。到年底,新招引高科技投资项目100个,促成10个前瞻技术应用项目引进
落户,扶持40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产业化开发。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深
化与中科院、工程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著名院校的广泛合作,引导企业与高
校院所开展长期战略合作,年内与5家高校院所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充分发挥驻淮院校作
用,进一步推动院校与产业协同创新。深入推进“校企联盟”行动,强化重点企业及
创新型企业的产学研长效机制建设。到年底,全市建立产业技术联盟5个,培育市级产学研科技创新示范企业50家,建立校企联盟50家,联合共建研发机构10个。加快集聚高层次人才。依托国家级高新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留学生创业园、博士后工作站、省
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重点创业平台集聚一批创业人才。依托在淮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加
快聚集一批国内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通过采取政府、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共建各类研发转化中心的方式,建立联合研究院运作机制,加快聚集一批知名高校院所的高端人才来淮创新创业,全力打造高端人才高地。
五是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有效对接国家、省知识产权部门,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市。争取年内全市所有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