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成果奖成果总结报告】《问行业发展建专业——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建设》

  • 格式:docx
  • 大小:556.02 KB
  • 文档页数:1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成果奖成果总结报告:《问行业发展建专业——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建设》

一、成果背景及解决的教学问题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创建于1953年,是我国第一个油气储运工程专业,首批国家特色专业,建有油气储运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所在学科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60多年来,本专业始终以国家能源战略需求为己任、在参与行业建设和引领专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随着“国家能源安全”、“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推进,以“西气东输”、“跨国油气管道”、“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为代表的大型油气储运工程建设方兴未艾,使油气储运行业发生着快速而深刻的变革,体现在:

(1)为适应油气储运工程复杂多变的建设环境和运行条件,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推动行业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驱动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层出不穷。

(2)随着行业技术进步,油气储运设施已实现了高度系统化、自动化,传统的单一管道手动操作模式已被全国性油气管网集中远程控制模式所代替。

(3)行业的迅速扩张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改变了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人才就业状况,更多的本科毕业生面向油田、管道、储库等工程一线从事技术管理工作。

行业的发展对储运工程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其中最突出的是对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需求愈发迫切。为此,专业在工程化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力图解决以下主要教学问题:

(1)传统专业课程教学中“重科学、轻实践,重工艺、轻工程”而导致的学生工程能力不足,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欠缺,不能适应社会行业发展需求的问题。

(2)在行业高度自动化、系统化、易燃易爆等工程背景下,学生只能看不能动的“无操作实习”问题,以及传统实践教学系统性差、碎片化严重而导致的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障的问题。

(3)行业处于快速发展与扩张时期,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热度、深度与广度有限,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途径不畅,校企之间没有形成教育合力的问题。

二、解决的方法及取得的成果

针对上述问题,以满足行业发展对工程创新型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质量工程项目为支撑,依托国家重点学科、“211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专业建设与改革。

(一)问社会行业人才需求,凝练工程化教育教学理念

“回归工程、融合创新”的理念源自办学的历史积淀和时代的发展需求。从建国初期的“大庆石油会战”、“八三”管道建设,到上世纪末的国家能源战略工程建设,专业一直以不同方式参与行业建设,贯彻工程教育思想。但受工程教育科学化的影响,在本世纪初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重工艺轻工程的现象,偏离了工程教育目标。在深度参与“西气东输”等大型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及时把握行业对工程人才需求,提出“回程”的理念,同时,为适应储运工程多学科交叉融合,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的特点,在回归工程中融入“融合创新”的理念。

(二)问油气储运技术发展,建立工程化专业课程体系

聚焦行业技术发展,注重学科交叉融合,通过重构专业培养方案,建立了工程与工艺相对均衡的“一体两翼一强化”工程化课程体系。

“一体两翼一强化”工程化课程体系

(1)突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要求:重构了由“专业培养计划+自主发展计划”两部分组成的专业培养方案,将实践学分占必修学分比例由21.6%提高到24.8%;将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纳入毕业要求,保证创新教育的覆益面和学生的主动性的定制课程专(2)聚焦行业发展,拓展专业方向:保持和强化油气集输、油气管道、油气储存等传统石油特色专业方向,及时跟进行业发展需要,建设海洋油气储运、城市燃气输配等新专业方向。

(3)重构工程化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优化,确立了以流动、传热与力学为基础,以油气储运工艺为主线,融合机械、自动化两条辅线的工程化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4)强化工程和实践环节:精简核心课程中的工艺内容,增加工程内容;新增储运工程制图、储运工程软件实训、储运工程设备实训

等工程实践类课程;改革面向单一课程的课程设计模式,设置储运工程综合设计。

(三)问工程核心能力培养,构建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

以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按照“实践平台工程化、训练内容层次化”思路,构建“四平台四训练”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自主研发、企业捐赠、整合优化、校企合作等方式,建设了四个综合实践教学平台。遵循认知规律,以实践内容为主线,通过整合优化,形成“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工程应用、创新实践”四层次进阶式训练。

“四平台四训练”实践教学体系

石油特色基础实验平台包括力学、热工学、油气物性等实验室,以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培养与训练(基础实验)为主。工程化专业实验平台由“油气集输实验室”、“油气储存实验室”等4个专业实验室构成,以专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专业实验〉为主。梯级化实习实训平台依托仿真实验中心、校内工程实训实验室、校外实习基

地,开展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训练(工程应用)。模块化综合创新平台依托“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六个学科实验室和单独建设的大学生创新实验室,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了解学术前沿、提升研究与创新能力(创新实践)的主力平台。

(1)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按照“实验体系系统化、实验内容科学化、实验装置工程化”思路,结合行业最新工艺和设备,融合科研成果,自主研发“等温输油管道实验装置”、“气液两相流实验装置”等12套综合性专业实验装置,实现工业流程的实操训练。

(2)依托企业捐赠的230台设备与Realpile、Leadflow、K-space等大型工程软件,增建油气管道远程控制、储运设备实训、储运工程软件实训等3个工程实训实验室,实现储运工程设备和工程软件的实操训练。

(3)建设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按照“虚实结合、以虚补实、以虚强实”的原则,针对油气储运工艺流程复杂、自动化程度高、易燃易爆等特点,自主研发由油气管道、油气集输、油气储存、油气储运施工、油气储运安全、油气储运设备等组成的“六模块”虚拟仿真系统,实现易燃易爆储运流程和设施的亲历式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