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6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
海绵城市主要是指对降水的合理利用,因此“水”是关键词,归根到底是要恢复水在自然和城市中的正常循环。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今后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这种模式下,将传统城市建设中单一的“快排”模式转变为“渗、滞、蓄、净、用、排”的多目标全过程综合管理模式。
海绵城市和传统城市的区别可以归纳为:海绵城市建设,是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弱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即做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
二、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的原则
(一)规划引领。
各相关规划以及后续的建设程序中,应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内容,先规划后建设,体现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发挥规划的控制和引领作用。
(二)生态优先。
城市开发建设应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与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功
能。
城市开发中应保护水生态敏感区,如河流、湖泊、湿地、沟渠;绿地率、水面率、径流控制率应纳入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在专项规划中应有所体现,如生态护坡、植草地坪、透水混凝土地坪铺装;在控制性详规中对区域透水面积比例都要有规划控制指标;通过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雨水自然渗透和可持续循环。
(三)因地制宜。
根据本地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点、水资源禀赋状况、降雨规律、水环境保护与内涝防治要求等,合理确定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科学规划布局和选用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透水铺装、多功能调蓄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系统。
(四)统筹建设。
地方政府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在各类建设项目中严格落实各层级相关规划中确定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指标和技术要求,统筹建设。
低影响开发设施应与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三、我区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些尝试
(一)亲水公园。
公园原址系废弃矿坑,近年来,我区累计投资2000多万元,对原有废弃矿坑进行综合生态修复、景观提升,逐步打造成为亲水公园。
公园的建设依托矿坑现状地貌进行整体改造利用,矿坑周边采用铺装、绿化,坑壁实行立体绿化等措施,打造彩虹田、亲水平台、景亭、休闲步道等多个景观节点,栽植乔冠木100余种,绿化面积达18万㎡。
(二)城区立体绿化。
近年来,我区对城区56处裸露土地
播撒草种进行绿化覆盖,覆盖面积约15000平方米。
对130多处绿化断档、无效开口、临时路口进行补植,栽植雪松、樱花等6000多株,灌木40万株。
三是在城区主干道沿街民房、景区外墙、铁路桥护坡、裸露山体、矿坑坑壁等处进行了立体绿化,栽植爬山虎6.22万株。
(三)城市道路透水铺装。
主城区东方路项目景观绿化采用透水铺装设计,铺装总面积1.5万平方米;下步计划在新建道路工程中景观绿化、人行道工程全面推行透水铺装设计,预计铺装面积达到6万平方米;调研和设计绿化工程采用下沉式绿地和蓄水设施,加强水源的涵养和利用。
(四)水资源重复利用。
鼓励项目节约水资源,将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8%以下;污水处理厂及相关配套设施建成并运行,出水水质稳定达到一级A标准。
主城区及重点街道驻地污水实现全部收集处理。
污水处理厂配套建设中水回用设施,基本实现再生水全部循环回用,处理后达到一级A标准,可直接用于示范区景观河流、项目的绿化浇灌以及景观用水。
雨水的利用主要是新建项目设置雨水收集系统,收集后的雨水用于绿化浇灌以及景观用水。
四、下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意见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转变观念,分阶段改变之前依靠管渠、泵站等设施来排水的传统模式,这一点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核心的设计理念。
作为省级生态经济开发区,我区应当从规划层面就把
海绵城市的理念深深地植入到城市的各项发展及建设中,由“表”及“里”地从宏观的城市水系格局到微观的地块建设,探索一条峡山海绵城市建设的路径。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当下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为了进一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城乡绿色转型升级,深化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构筑文明新乡,我们更应当积极参与其中,大力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
(一)完善规划编制,强化先导引领。
一是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城市道路、园林绿地、城市水系、排水防涝等相关专项规划的刚性指标来控制和实施。
委托有资质和经验的单位编制完成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经上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后,编制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建设工程项目滚二是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落实到各类建设项目立项、土地出让和用地许可、建设条件和规划审批、初步设计审查、施工图设计及审查、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各个管控环节,并建立长效管理制度,确保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与主体建设项目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流程全覆盖。
三是依据我区区域、气候特征及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要求,参照执行潍坊市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技术导则、工程建设标准图集,指导全区海绵城市建设。
(二)突出建设重点,统筹有序推进
1.推进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建设。
充分利用现有的水中央公园、城市大片绿地、河道、沟渠等,建设专门雨水蓄水池,收集利用建筑屋面雨水,雨时发挥调蓄功能,旱时发挥绿化灌溉、景观水体补水和道路清洗保洁用水等功能。
道路、广场及地面停车场建设,推广采用透水铺装。
绿地应采用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等方式,消纳周边径流雨水。
有条件的新建建筑和小区,结合绿色城区、绿色建筑建设,推行绿色屋顶或屋顶花园。
在建和既有建筑与小区应遵循因地制宜、施工简便、经济实用的原则进行改造,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2.开展海绵型道路和广场建设。
统筹规划设计符合低影响开发技术要求的道路高程、横断面、绿化带及排水系统,变快速汇水为分散就地吸水,提高道路对雨水的渗滞能力。
新建道路应结合红线内外绿地空间、道路纵坡及标准断面、市政雨水排放系统布局等,优先采用植草沟排水。
已建道路可通过路缘石改造、增加植草沟、溢流口等方式将道路径流引到绿地空间。
道路红线外绿地空间规模较大时,可结合周边地块条件设置雨水湿地、雨水塘等雨水调节设施,集中消纳道路及部分周边地块雨水径流,控制径流污染。
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原则,收集利用城市桥梁路面径流雨水,在下穿式立交桥下建设大型雨水调蓄池,汛期解决桥下积水内涝、保障交通安全,旱季作为绿化、道路保洁等用水。
冬季清除海绵型道路积雪,应采用机械方式或环保融雪剂,防止对绿化带植物造成损害。
3.加强海绵型城市绿地与公园建设。
绿地系统和公园是城市重要的呼吸海绵体,要综合考虑绿网、水网、路网的有机融合,因地制宜采用透水铺装、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微地形等分散式消纳与集中式调蓄相结合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构建海绵型城市绿地系统,提高雨水的滞蓄与资源化利用能力。
科学布局,尽可能地消纳周边道路、建筑与小区、市政设施等区域的径流雨水,提高区域雨水控制和内涝防治能力。
4.实施城市水系保护和生态修复。
合理制定城市水系保护与修复方案,优先利用现状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自然水体,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要求。
地势落差比较大的城区,可通过建设截洪工程和地下或地表水库,蓄集雨水,削减洪峰。
城区雨水在排入自然水体前,可采用植物缓冲带、沉淀池、前置塘等设施,削减径流污染。
在保证城区河道防洪需要的前提下,建设拦蓄设施,实现雨水的滞蓄,开展生态修复,改善河道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