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5.3.1正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人教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5.3.1正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人教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5.3.1正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人教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5.3.1正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人教版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试用)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正弦定理教案

第 1 课时: §1.1 正弦定理(1)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和推导过程; 2.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能够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3.通过三角函数、正弦定理、向量数量积等多处知识间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4.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 2.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学法与教学用具】: 1. 学法:引导学生首先从直角三角形中揭示边角关系: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接着就一般斜三角形进行探索,发现也有这一关系;分别利用传统证法和向量证法对正弦定理进行推导,让学生发现向量知识的简捷,新颖。 2. 教学用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直尺、计算器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在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是怎样的? 2.这种关系在任意三角形中也成立吗? 3.介绍其它的证明方法 二、研探新知 1.正弦定理的推导 (1)在直角三角形中:c a A = sin ,1sin ,sin ==C C B B , 即 =c A a sin ,=c B b sin ,=c C c sin ∴A a sin =B b sin =C c sin 能否推广到斜三角形? (2)斜三角形中 证明一:(等积法,利用三角形的面积转换)在任意斜△ABC 中,先作出三边上的高AD 、BE 、CF ,则sin AD c B =,sin BE a C =,sin CF b A =.所以111 sin sin sin 222 ABC S ab C ac B bc A ?= ==,每项

正弦函数的图像教学设计

正弦函数的图像教学设计 同济二附中 钱嵘 一、教材分析 《正弦函数的图象》是高中《数学》第四章第八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过去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等,此前还学习过三角函数线,在此基础上学习过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为今后对正切函数的图象、sin()y A x ω?=+函数图象的研究打好基础。因此,本节的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利用正弦线探究正弦函数的图象; (2)学习使用“五点作图法”画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简图; (3)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表达能力;培养数形结合和化归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画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 教学难点: (1)、利用单位圆画正弦函数图象; (2)、利用正弦函数图象和诱导公式画出余弦函数图象。 四、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 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不同的教学形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以“开放、多样、互动”为主旨的教学形式必然使教学过程丰富多彩.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对所学知识自主建构.本节采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2.学习方法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并非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以其自身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建构的过程.本节课引导学生采用以下两种学习方式: (1).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合作、探究,实践学习任务. (2).归纳总结的学习方式: 学生由具体的演示过程,分析归纳,并从中抽象出数学方法与结论. 3.教学过程: 1. 课堂教学中,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地发挥多媒体的形象性,直观性,同时也充分利用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体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式,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科学地、有效地保障.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使学生更易理解.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演示“正弦函数的几何作图法”以及图象变换. 设计意图: 通过课件演示突破利用单位圆画正弦函数图象这一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2. 五点法作正弦函数的图像,提问学生怎么作正弦函数的图像,取几个点描点,为什么取5个点,取那5个点等等。 设计意图: 注意渗透由抽象到具体的思想,促进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引导学生确

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案

第11课时 【教学题目】§5.6.1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2——正弦函数的性质 【教学目标】 1.掌握正弦函数的性质; 2.会利用正弦函数的性质解答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 1.正弦函数的性质; 2.利用正弦函数的性质解答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正弦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利用正弦函数的性质解答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回顾利用“五点法”作正弦函数的图像: 要求学生用“五点法”作函数x x f sin )(=在[0,2]π上的简图. 二、新授 正弦函数的性质 根据函数x x f sin )(=的图像,总结它的性质 ()0,0,,12π?? ???,(),0π,3,12π??- ??? ,()2,0π

三、例题讲解 例1、已知sin 4x a =-求a 的取值范围. 解:因为sin 1x ≤ 所以41a -≤ 即:141a -≤-≤ 解得:35a ≤≤ 故:a 的取值范围是[]3,5. 例2、求使得函数()sin 2f x x =取得最大值x 的集合,并指出最大值是多少? 解:设2u x =,则使函数sin y u =取得最大值1的集合是 2,2u u k k Z ππ??=+∈???? , 由 222x u k ππ== +, 得 4x k ππ= +. 故所求集合为,4x x k k Z ππ? ?=+∈???? ,函数()sin 2f x x =的最大值是1. 四、课堂练习 已知sin 3x a =-,求a 的取值范围. 五、课堂小结 (一)正弦函数的性质; (二)利用正弦函数的性质解答相关问题. 六、布置作业 (一)课本P128练习5.6.1第3题、第4题 ; (二)课本P130习题5.6 A 组第2题(1)、第4题(1).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知识上讲授了正弦函数的性质,即正弦函数的有界性、周期性、奇偶性、单调性.难点在于使学生学会应用正弦函数的性质解答相关问题.从上课和作业反映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正弦函数的有界性掌握较好,但对于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掌握的情况不太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指导和训练.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方案

探寻提出特例猜想:回顾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如图: 引导学生寻求联系,发现规律深化学生对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理解. 小组交流,在教师引导 下得出:利用c边相同, 寻求形式的和谐统一,即: 在Rt△ABC中 引导 学生 经历 经历 由特 殊到 一般 的发 现过 程 提问: 思考:在斜三角中,上式关系是否成立1、小组交流合作 2、小组长上黑板展示:正 弦定理及其推导 在锐角三角形中 作CD AB于D,有 在钝角三角形中 引导 学生 通过 自主 探 究、 合作 交流 寻求 问题 结论 和解 决办 法

作CD AB于D,有 综上: (1)正弦定理展现了三角形边角关系的 和谐美和对称美; (2)解三角形:一般地,我们把三角形 的三个角和它的对边分别叫做三角形的元 素.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 程叫做解三角形. (3)思考:直接应用正弦定理至少需要已 知三角形中的几个元素才能解三角形?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充 分理解正弦定理,掌握正 弦定理的结构特征,启发 学生思考正弦定理可以那 些解决解三角问题. 引 导学 生体 会正 弦定 理所 体现 的美 学价 值, 挖掘 正弦 定理 的应 用(1)正弦定理可以用于解决已知两角和 任意一边求另两边和一角的问题. 例1: 例1由学生给出条件 结合两道例题,引导学生 总结:(1)已知两角一边, 进一

(2)正弦定理也可用于解决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求其他边和角的问题.. 例2:解三角形,解的情况唯一;步深 化对 正弦 定理 的认 识和 理解 变式训练: 利用作图法总结已知两边及一边对角解三 角形时解的情况 讨论完成变式训练 六、教学评价设计 这堂课由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探索研究三角形中边角关系,展示了一个完整的数学探究过程。提出问题、发现规律、推到证明,定理应用,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再发现的过程,促进了个性化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体会认识事物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规律,体会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板书 正玄定理 教学重点:1.正弦定理的推导. 2.正弦定理的运用 教学难点:1.正弦定理的推导. 2.正弦定理的运用.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案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一、学情分析: 1、学习过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 2、学习过周期函数的定义; 3、学习过正弦函数、余弦函数[]π2,0上的图象。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正弦函数的性质; 2、余弦函数的性质; 能力目标: 1、能够利用函数图象研究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 2、会求简单函数的单调区间; 德育目标: 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和类比学习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 四、教学难点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的理解与简单应用 五、教学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从而发现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加深对性质的理解。(启发诱导式)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 我们是从哪个角度入手来研究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 (2) 正弦、余弦函数的图象在[]π2,0上是什么样的? 2、讲授新课 (1)正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由教师讲解)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正弦函数在[]ππ2,2-内的图象,利用函数 图象探究函数的性质: ⅰ 定义域 正弦函数的定义域是实数集R ⅱ 值域 从图象上可以看到正弦曲线在[]1,1-这个范围内,所以正弦函数的值域是[]1,1- ⅲ 单调性 结合正弦函数的周期性和函数图象,研究函数单调性,即: ⅳ 最值 观察正弦函数图象,可以容易发现正弦函数的图象与虚线的交点,都是函数的最值点,可以得出结论: 上是增函数;在)(22,22Z k k k ∈??????+-ππππ上是减函数;在)(232,22Z k k k ∈????? ?++ππππ1,22max =∈+=y Z k k x 时,当ππ1,2 2min -=∈-=y Z k k x 时,当ππ

正弦定理教案

课题:§2.1.1正弦定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2. 能力目标: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教材版本:北师大必修5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如左图,在ABC Rt ?中,有 s i n ,s i n ,s i n 1 a b A B C c c ===。 经过变形有,,sin sin sin a b c c c c A B C ===, 所以在ABC Rt ?中有:c C c B b A a ===sin sin sin 思考:在其他任意三角形中是否也有 s i n s i n s i n a b c A B C ==等式成立呢,这个时候 ?sin sin sin ===C c B b A a 观察下图,无论怎么移动B ’,都会有角B ’=B,所以在C AB '?中,c B b B b ==sin sin ', c

C 是ABC Rt ?,C AB ' ?外接圆的直径。所以对任意ABC ?,均有R C c B b A a 2s i n s i n s i n ===(R 为ABC ?外接圆的半径)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探讨的内容:正弦定理 二、新课讲解 (一)正弦定理及变形: R C c B b A a 2sin sin sin === 定理变形:⑴C R c B R b A R a sin 2,sin 2,sin 2=== ⑵R c C R b B R a A 2sin ,2sin ,2sin === ⑶C B c b C A c a B A b a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 (二)定理应用 例1、在△ABC 中,BC =3,A =45°,B =60°,求AC ,AB,c 解:【分析】 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 B A C --=0180 由正弦定理A BC B AC C AB sin sin sin = = 得A B BC AC sin sin = ,A C BC AB sin sin = 【点评】:已知两角一边,通过正弦定理求剩下的三个量:两边一角。 例2、已知:△ABC 中,a =3,b =2,B =45°,求A 、C 及c. 解:【分析】 根据正弦定理,得 sin A =asin B b =3sin 45°2 =32, ∵b

教案正弦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教案 正弦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1.,,A ω?的物理意义 当sin()y A x ω?=+,[0,)x ∈+∞(其中0A >,0ω>)表示一个振动量时,A 表示这个量振动时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通常称为这个振动的振幅,往复振动一次需要的时间2T π ω = 称为这个振动的周期,单位时间内往复振动的次数12f T ω π = = ,称为振动的频率。x ω?+称为相位,0x =时的相位?称为初相。 2.图象的变换 例 : 画出函数3sin(2)3 y x π =+的简图。 解:函数的周期为22 T π π= =,先画出它在长度为一个周期内的闭区间上的简图,再 函数3sin(2)3 y x π =+ 的图象可看作由下面的方法得到的: ①sin y x =图象上所有点向左平移 3 π 个单位,得到sin()3y x π=+的图象上;②再把 图象上所点的横坐标缩短到原来的12,得到sin(2)3 y x π =+的图象;③再把图象上所有点 的纵坐标伸长到原来的3倍,得到3sin(2)3 y x π =+的图象。 x y O π 3 π- 6 π- 53 π 2π sin(3 y x π =+ sin(2)3 y x π =+ sin y x = 3sin(23 y x π =+

一般地,函数sin()y A x ω?=+,x R ∈的图象(其中0A >,0ω>)的图象,可看作由下面的方法得到: ①把正弦曲线上所有点向左(当0?>时)或向右(当0?<时)平行移动||?个单位长度; ②再把所得各点横坐标缩短(当1ω>时)或伸长(当01ω<<时)到原来的 1 ω 倍(纵坐标不变); ③再把所得各点的纵坐标伸长(当1A >时)或缩短(当01A <<时)到原来的A 倍(横坐标不变)。 即先作相位变换,再作周期变换,再作振幅变换。 问题:以上步骤能否变换次序? ∵3sin(2)3sin 2()36y x x π π=+ =+,所以,函数3sin(2)3 y x π =+的图象还可看作 由下面的方法得到的: ①sin y x =图象上所点的横坐标缩短到原来的 1 2 ,得到函数sin 2y x =的图象; ②再把函数sin 2y x =图象上所有点向左平移6 π 个单位,得到函数sin 2()6y x π=+的 图象; ③再把函数sin2()6y x π =+的图象上所有点的纵坐标伸长到原来的3倍,得到3sin 2() 6 y x π=+的图象。 3.实际应用 例1:已知函数sin()y A x ω?=+(0A >,0ω>)一个周期内的函数图象,如下图 所示,求函数的一个解析式。 又∵0A > ,∴A = 由图知 52632 T πππ=-= ∴2T π πω ==,∴2ω=, 又∵157()23612 πππ+=, ∴图象上最高点为7( 12 π , ∴7)12π?=?+,即7sin()16π?+=,可取23 π?=-, 所以,函数的一个解析式为2)3 y x π =-. 2.由已知条件求解析式 例2: 已知函数cos()y A x ω?=+(0A >,0ω>,0?π<<) 的最小值是5-, 图x 3 3 π 56 π 3 O

正弦型函数的性质和图象教案

重庆市渝中区职业教育中心 数学课程教案 教师 周名昆 第 1 页 第 1 页 共 2 页 [课 题] 5.8函数)sin(?ω+=x A y 的性质和图象 [课 时] 第一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目 标] 1. 了解正弦型函数的解析表达式中各个符号的实际背景意义; 2. 理解正弦型函数的图象与正弦函数的图象之间的关系; 3. 能够根据表达式正确地指出A 、ω、?并求出最值、最小正周期 [重 点]根据表达式正确地指出A 、ω、?并求出最值、最小正周期 [难 点] 理解正弦型函数的图象与正弦函数的图象之间的关系 [教 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 具] 教材、实物展示台、多媒体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正弦函数在区间[-π,π]上的图象(五点法作出) 2正弦型函数引出:见教材实例 二、新课讲授 1正弦型函数)sin(?ω+=x A y 中各个字母的意义 1)A ——振幅 2)ω——频率(弧度/秒) 3)?——初相 4)??+t ——t 时刻的相位 2正弦型函数的性质:A 、T A ——最值 T ——最小正周期(? π2=T ) 例1已知函数求A (最大值、最小值)、T (ω) x y 5sin 3= )115sin(3π-=x y )875sin(3π+=x y )11 5sin(π+=x y 练习已知函数求A (最大值、最小值)、T (ω) )351sin(6π+=x y )11100sin(24ππ+=x y )4 21sin(2π+=x y x y 5.0sin 13= 3正弦型函数与正弦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利用课件演示) ⑴x A y sin =与x y sin = 振幅变换:y=Asinx ,x ∈R(A>0且A ≠1)的图象可以看作把正数曲线上的所有点的纵坐标伸长(A>1)或缩短(00且ω≠1)的图象,可看作把正弦曲线上

高中数学 第二章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必修5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安排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北师大版)第二章,正弦定理第一课时,是在高一学生学习了三角等知识之后,显然是对三角知识的应用;同时,作为三角形中的一个定理,也是对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伸,因而定理本身的应用又十分广泛。 根据实际教学处理,正弦定理这部分内容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并大胆提出猜想;第二层次由猜想入手,带着疑问,以及特殊三角形中边角的关系的验证,通过“作高法”、“等积法”、“外接圆法”、“向量法”等多种方法证明正弦定理,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并得到三角形面积公式;第三层次利用正弦定理解决引例,最后进行简单的应用。学生通过对任意三角形中正弦定理的探索、发现和证明,感受“观察——实验——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养成大胆猜想、善于思考的品质和勇于求真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 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已学的平面几何,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数,向量等知识,有一定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前后知识间的联系、理解、应用有一定难度,因此思维灵活性受到制约。根据以上特点,教师恰当引导,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多加以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带领学生直接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品尝劳动成果的喜悦。 三、设计思想: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情境,以“正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在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展开思维,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是人教A版数学必修4的第一章三角函数的内容,是学习了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定义和图像之后,进一步学习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该内容共两课时,这里讲的是第一课时,主要是探究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最值)和周期性,而对奇偶性、对称性和单调性的探究则放在第二节课。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三角函数里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热点考察的内容之一。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贯穿了本节内容的始终,利用图像研究性质,反过来再根据性质进一步地认识函数的图象,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正弦、余弦函数图像得到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并灵活应用性质解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探索、类比和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深化研究函数性质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的研究过程,感受数学的魅力。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正弦、余弦函数的图像研究正弦、余弦函数的性质; 难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必修一》,学习了函数的性质和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学习了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概念、图像以及诱导公式,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好了基础。函数的定义域、(最值)值域、奇偶性、单调性等性质,学生类比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的研究方法不难由观察图像得出结论,但对于函数的周期性,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对概念的理解可能会有困难。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正弦函数图像,自主探究,总结规律,再类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正弦定理是高中新教材人教A版必修⑤第一章1.1.1的内容,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研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的边与角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从而引导学生产生探索愿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研究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先由特殊情况发现结论,再对一般三角形进行推导证明,并引导学生分析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两类关于解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两角和一边,解三角形;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 二、学情分析 本节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是在学生学习了必修④基本初等函数Ⅱ和三角恒等变换的基础上,由实际问题出发探索研究三角形边角关系,得出正弦定理。高一学生对生产生活问题比较感兴趣,由实际问题出发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索研究的愿望。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立足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并推证正弦定理。会初步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问题。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正弦的比值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通过观察,猜想,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得出结论的能力和化未知为已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氛围,通过学生之

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难点: ①正弦定理的证明; ②了解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解的情况不唯一。 五、学法与教法 学法:引导学生首先从直角三角形中揭示边角关系: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 , 接着就一般斜三角形进行探索,发现也有这一关系;分别利用传统证法和向量证法对正弦定理进行推导,让学生发现向量知识的简捷,新颖,培养学生“会观察”、 “会类比”、“会分析”、“会论证”的能力。 教法:运用“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尝试指导—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 (1)新课引入——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掌握正弦定理的推导证明——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动脑思考,由特殊到一般,组织学生自主探索,获得正弦定理及证明过程。 (3)例题处理——始终从问题出发,层层设疑,让他们在探索中自得知识。 (4)巩固练习——深化对正弦定理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如图,设A 、B 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A 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 ,测出两点间A 、C 的距离55m ,∠ACB=600,∠BAC=450求A 、B 两点间的距离。 引导学生理清题意,研究设计方案,并画出图形,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实质是:已知△ABC 中∠A 、∠C 和AC 长度,求AB 距离.即:已知三角形中两角及其夹边,求其它边. B C A

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的图像教案

1.4.1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的图像 一、教学目标 (1)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作出R x x y ∈=,sin 的图象,明确图象的形状; (2)根据关系)2 sin(cos π+=x x ,作出R x x y ∈=,cos 的图象; (3)用“五点法”作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简图,并利用图象解决一些有关问题; 二、课时 1课时 三、教学重点 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象; 四、教学难点 将单位圆中的正弦线通过平移转化为正弦函数图象上的点;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图象间的关系. 五、教具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思路1.(复习导入)遇到一个新的函数,非常自然的是画出它的图象,观察图象的形状,看看有什么特殊点,并借助图象研究它的性质,如:值域、单调性、奇偶性、最大值与最小值等.我们也很自然的想知道y=sinx 与y=cosx 的图象是怎样的呢?回忆我们在必修1中学过的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图象是什么?是如何画出它们图象的(列表描点法:列表、描点、连线)?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取值,画出当x ∈[0,2π]时,y=sinx 的图象. 思路2.(情境导入)请学生动手做一做章头图表示的“简谐运动”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将塑料瓶底部扎一个小孔做成一个漏斗,再挂在架子上,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单摆.在漏斗下方放一块纸板,板的中间画一条直线作为坐标系的横轴.把漏斗灌上沙并拉离平衡位置,放手使它摆动,同时匀速拉动纸板,这样就可在纸板上得到一条曲线,它就是简谐运动的图象.物理中把简谐运动的图象叫做“正弦曲线”或“余弦曲线”.它表示了漏斗对平衡位置的位移s(纵坐标)随时间t(横坐标)变化的情况. 有了上述实验,你对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是否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画函数的图象,最基本的方法是我们以前熟知的列表描点法,但不够精确.下面我们利用正弦线画出比较精确的正弦函数图象.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问题①:作正弦函数图象的各点的纵坐标都是查三角函数表得到的数值,由于对一般角的三角函数值都是近似值,不易描出对应点的精确位置.我们如何得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并用线段长(或用有向线段数值)表示x 角的三角函数值?怎样得到函数图象上点的两个坐标的准确数据呢?简单地说,就是如何得到y=sinx,x ∈[0,2π]的精确图象呢? 问题②:如何得到y=sinx,x ∈R 时的图象? 活动: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对于程度较弱的学生,教师指导他们查阅课本上的正弦线.此处的难点在于为什么要用正弦线来作正弦函数的图象,怎样在x 轴上标横坐标?为什么将单位圆分成12份?学生思考探索仍不得要领时,教师可进行适时的点拨.只要解决了y=sinx,x ∈[0,2π]的图象,就很容易得到y=sinx,x ∈R 时的图象了. 对问题①,第一步,可以想象把单位圆圆周剪开并12等分,再把x 轴上从0到2π这一段分

《正弦定理》教案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锐角三角形中边与角的关系的探索,发现正弦定理;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能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以及利用正弦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结合以前学习过的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引导学生不断地观察、比较、分析,采取从特殊到一般以及合情推理的方法发现并证明正弦定理,使学生体会完全归纳法在定理证明中的应用;让学生在应用定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深入的理解定理及其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氛围,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发现并证明正弦定理。从发现与证明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探索性与创造性,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学生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和探索数学规律的推理能力,并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通过对锐角三角形边与角关系的探索,发现、证明正弦定理并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难点:①正弦定理的发现与证明过程;②已知两边以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解的个数的判断。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本节课是教材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所需主要基础知识有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三角函数相关知识。在教法上,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更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首先从学生熟悉的锐角三角形情形入手,设计恰当的问题情境,将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建立起密切的联系,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使学生经历正弦定理的发现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即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通过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导等环节逐步得到深化。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动手实践,通过对定理的推导、解读、应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总结、归纳解答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形成一般结论。在学法上,采用个人探究、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习,自觉运用观察、类比、归纳等思想方法,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重视学生自主探究,增强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真的学习习惯。 四、学情分析 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已学的平面几何,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数等知识,有一定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前后知识间的联系、理解、应用有一定难度,因此思维灵活性受到制约。同时,由于学生目前还没有学习平面向量,因此,对于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向量法,本节课没有涉及到。根据以上特点,教师恰当引导,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多加以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带领学生直接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品尝劳动成果的喜悦。 五、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正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教案

《正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第一课时)(教案) 神木职教中心 数学组 刘伟 教学目标:1、理解正弦函数的周期性; 2、掌握用“五点法”作正弦函数的简图; 3、掌握利用正弦函数的图像观察其性质; 4、掌握求简单正弦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单调区间; 5、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 6、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教学重点:1、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在一个周期上的图像; 2、利用函数图像观察正弦函数的性质; 3、给学生逐渐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正弦函数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讨论式教学、讲议结合教学、分层教学 教学过程: Ⅰ 知识回顾 终边相同角的诱导公式: )(sin )2sin(Z ∈=+k k απα 所以正弦函数是周期函数,即 ,6-,4-,2-,6,4,2ππππππ及都是它的周期,其中π2是它的最小正周期,也直接叫周期,故正弦函数的周期为π2 Ⅱ 新知识 1、用描点法作出正弦函数在最小正周期上的图象 x y sin =,[]π2,0∈x (1)、列表

(2)、描点 (3)、连线 因为终边相同的角的三角函数值相同,所以x y sin =的图像在…, [][][][]ππππππ4,2,2,0,0,2,2,4--- ,…与x y sin =,[]π2,0∈x 的图像相 同 2、正弦函数的奇偶性 由诱导公式x x sin )sin(-=-,R x ∈得: ①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②满足)()(x f x f -=- 所以,正弦函数为奇函数(观察上图,图像关于原点对称) 3、正弦函数单调性 、值域 由图像观察可得: 正弦函数在??????++- ππ ππ k k 22, 22 是增函数,在?? ? ???++ππππk k 223,22是减函数 得到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1,所以值域为[]1,1-

正弦函数的图象教学设计

正弦函数图象教学设计 利津县第二中学 静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容与地位 本节共分两个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主要是利用正弦线画出sin y x =,[]0,2x π∈的图象,考察图象的特点,介绍“五点作图法”。 2.教学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和教学容的结构特征,依据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和技能目标: ◆ 理解用正弦线画正弦函数的图象 ◆ 会用“五点法”画出正弦函数 的简图 (2)过程和方法目标: ◆ 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作图技能; ◆ 渗透数形结合和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 ◆ 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在质疑、交流、讨论中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通过作图,使学生感受波形曲线的流畅美、对称美,使学生体会事物周期变化的奥秘。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用“五点法”画出正弦函数的简图 教学难点:利用单位圆画正弦函数图象 二、学情分析

优势: 思维较活跃,对具体形象的实例比较感兴趣,具有一定数学基础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劣势: 对学习抽象理论知识存在畏难情绪,缺乏主动性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和目标分析,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确定本课主要的教法为: (1)情境教学法 设置实物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畏惧感。 (2)问题驱动教学法 解决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设置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跃跃欲试,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总结,让学生更大程度的参与学习。 (3)计算机辅助教学法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解利用单位圆中的正弦线画出正弦函数的图象,使问题变得直观,易于突破难点;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优美的函数图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2.学法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学课件的演示,指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精神,提高学生协作学习和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正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教案

《正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教学目标:1、理解正弦函数的周期性; 2、掌握用“五点法”作正弦函数的简图; 3、掌握利用正弦函数的图像观察其性质; 4、掌握求简单正弦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单调区间; 教学重点:1、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在一个周期上的图像; 2、利用函数图像观察正弦函数的性质; 3、给学生逐渐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正弦函数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 Ⅰ 知识回顾 终边相同角的诱导公式: )(sin )2sin(Z ∈=+k k απα 所以正弦函数是周期函数,即 ,6-,4-,2-,6,4,2ππππππ及都是它的周期,其中π2是它的最小正周期,也直接叫周期,故正弦函数的周期为π2 Ⅱ 新知识 1、用描点法作出正弦函数在最小正周期上的图象 x y sin =,[]π2,0∈x (1)、列表

(2)、描点 (3)、连线 因为终边相同的角的三角函数值相同,所以x y sin =的图像在…, [][][][]ππππππ4,2,2,0,0,2,2,4--- ,…与x y sin =,[]π2,0∈x 的图像相 同 2、正弦函数的奇偶性 由诱导公式x x sin )sin(-=-,R x ∈得: ①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②满足)()(x f x f -=- 所以,正弦函数为奇函数(观察上图,图像关于原点对称) 3、正弦函数单调性 、值域 由图像观察可得: 正弦函数在??????++- ππ ππ k k 22, 22 是增函数,在?? ? ???++ππππk k 223,22是减函数 得到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1,所以值域为[]1,1- Ⅲ 知识巩固 例1 作下列函数的简图 (1) x y sin =,[]π2,0∈x (2)x y sin 1+=,[]π2,0∈x 解:(1)①列表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图像教案及反思

1.4.1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 教材分析 三角函数是基本初等函数之一,是描述周期现象的重要数学模型,是函数大家庭的一员。除了基本初等函数的共性外,三角函数也有其个性的特征,如图像、周期性、单调性等,所以本节内容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学习完三角函数的定义之后,必然要研究其性质,而研究函数的性质最常用、最形象直观的方法就是作出其图像,再通过图像研究其性质。 由于正弦线、余弦线已经从“形”的角度描述了三角函数,因此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画正弦函数图象是一个自然的想法.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三角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内在联系性等来作图,从画出的图形中观察得出五个关键点,得到“五点法”画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简图. 教学目标 1.通过简谐振动实验演示,让学生对函数图像有一些直观的感知,形成正弦曲线的初步认识,进而探索正弦曲线准确的作法,养成善于发现、善于探究的良好习惯.学会遇到新问题时善于调动所学过的知识,较好地运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学习,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图象的画法.借助图象变换,了解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三角函数图象的三种画法:描点法、几何法、五点法,体会用“五点法”作图给我们学习带来的好处,并会熟练地画出一些较简单的函数图象. 3.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图形美,体验善于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带来的成功愉悦.渗透由抽象到具体的思想,加深数形结合思想的认识,理解动与静的辩证关系,树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 教学难点:将单位圆中的正弦线通过平移转化为正弦函数图象上的点;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图象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几何画板软件、ppt控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复习导入)首先复习相关准备知识:三角函数、三角函数线。遇到一个新的函数,非常自然的是画出它的图象,观察图象的形状,看看有什么特殊点,并借助图象研究它的性质,如:值域、单调性、奇偶性、最大值与最小值等.我们也很自然的想知道y=sinx与y=cosx的图象是怎样的呢?回忆我们是如何画出它们图象的(列表描点法:列表、描点、连线)? 2.(物理实验导入)视频观看“简谐运动”实验.得到一条曲线,它就是简谐运动的图象.物理中把简谐运动的图象叫做“正弦曲线”或“余弦曲线”.有了上述实验,你对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是否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画函数的图象,最基本的方法是我们以前熟知的列表描点法,但不够精确.下面我们利用正弦线画出比较精确的正弦函数图象.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问题①:作正弦函数图象的各点的纵坐标都是查三角函数表得到的数值,由于对一般角的三角函数值都是近似值,不易描出对应点的精确位置.我们如何得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并用线段长(或用有向线段数值)表示x角的三角函数值?怎样得到函数图象上点的两个坐标的准确数据呢?简单地说,就是如何得到y=sinx,x∈[0,2π]的精确图象呢? 问题②:如何得到y=sinx,x∈R时的图象? 对问题①,第一步,可以想象把单位圆圆周剪开并12等分,再把x轴上从0到2π这一段分

正弦函数图象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正弦函数图像教学设计 一、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正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是人教A 必修④,第一章三角函数第四节的内容,主要包括是正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过去学生已经学习过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等,此前还学过三角函数线,在此基础上来学习正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为今后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函数sin()y A x ω?=+图象的研究打好基础。因此,本节的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节共分两个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主要是利用正弦线画出sin y x =,[]0,2x π∈的图象,考察图象的特点,介绍“五点作图法”,再利用图象感知正弦函数的主要特征。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用“五点作图法”画长度为一个周期的闭区间上的正弦函数图象. 教学难点:利用单位圆画正弦函数图象 二、目标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结构特征,依据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正弦函数的图象 2、能力目标: (1)会用单位圆中的正弦线画出正弦函数图象; (2)掌握正弦函数图象的“五点作图法”; (3)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4)培养数形结合和化归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德育目标: (1)渗透由抽象到具体的思想,使学生理解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精神;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4)使学生懂得数学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数学特点。 三、教法分析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和目标分析,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确定本课主要的教法为: 1、计算机辅助教学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解利用单位圆中的正弦线画出正弦函数的图象,使问题变得直观,易于突破难点;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优美的函数图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2、启发式教学 通过观察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分组研究、交流、总结,说出正弦函数的主要特征和函数sin y x =,[]0,2x π∈的图象中起着关键作用的点(不同层次的组员回答,教师给予评价不同)。 3、讲议结合教学 教师耐心引导、分析、讲解和提问,并及时对学生的意见进行肯定与评议。 4、分层教学 提问分层、评价分层、作业分层,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四、学法分析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学课件的演示,指导学生进行分组探究交流,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精神,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