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意象组合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意象组合

新编高中语文第三册的诗歌教学,牵涉到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对此二者的关系,刘映杰先生已经有了准确的界定(见《中小学课程教材研究》2002年第1辑47页),认为诗歌的意境是由全诗众多意象构成的一种审美境界或氛围。

所谓意象,是指诗人的内在情意与客观的外在物象相互融合而成的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的有机统一,兼具客体的主体化和主体的对象化的双重性质。

意境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既然“意境是由众多意象构成的”,那么意境可换言之为“意象组合”。

对于农村学生,要探究性学习诗歌的意象组合,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教师只能以学生常见的话语和行为方式加以引导。我在教学中,以现代摄影艺术的方式为喻,通过对诗歌结构的解析,使学生初步掌握了鉴赏诗歌意象组合的几种方法,取得了阶段性收获。概括起来有五种形式,现以唐诗为例说,归纳于下,以期把这一问题的教学探讨引向深入。

一、剪影式

这种意象组合方式很象现代的艺术摄影,将若干富于典型性的意象同时摄入画面,为我所用,成为有意之象。整个意象组合看不到视点,结构富于凝固感。如岑参《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首诗截取了最富于生活情趣的事例,主体意象是泪湿双袖的诗人,背景意象是漫漫长路,辅助意象是入京使,三个意象在同一瞬间凝固于同一画面,苍凉而雄浑,表现了诗人眷恋故园的柔情和开阔豪迈的胸襟。

二、层递式

这种意象组合方式是以视点在时空领域的转移进退为线索,即:以时间的流动或空间的位移来组合意象,大致分为三种情况:

1、时间层递式

主要是以时间的流动为线索来组合意象,意象之间存在着先后次序和承接关系,它往往以剪影式为基础。又可分为两种方式:

A 、顺水推舟的时间层递式

以时间为基本线索,顺事物(件)发展的自然时序组合意象或剪影。如卢纶《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首诗写边将出猎,借李广之典,歌颂其勇武。它用顺水推舟的时间层递式,串联了两幅剪影:一是将军夜射图,二是平明寻箭图,折射出唐代的勃勃生气和强盛的原因所在,并以时间为序加以串联。

B、逆水行舟的时间层递式

这种方式逆时间之流,溯游而上,逐次展示意象或剪影。如金昌绪《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首诗抒写了少妇思念远征辽西的丈夫的闺情。主要描绘了两个意象:一为深受离情别绪的煎熬,正在梦中与丈夫团圆的闺中少妇,是描述性意象;一为在枝上啼叫的黄莺。黄莺本无情,莺啼更无意,但闺中少妇相思太苦,怨恨太深,因而移情于物、迁怒于物,以为黄莺存心作梗,使人美梦难圆,于是把满腔怨气全倾泻到黄莺身上。

这首诗从意象组合看,采用的就是逆水行舟的时间层递式。诗人由果推因,层层倒而叙之,先从最终的结局说起,然后追本溯源,打起黄莺儿是为了不叫枝上啼,为何?是因为啼时惊妾梦,何以怕它惊妾梦?是因为梦中正在赴辽西。这首诗逆向寻踪,溯游探源,戛然而止,但余味无穷,女主人憨态可掬,一片痴情,让读者于言外咀嚼之。

2、空间层递式

主要是以视点在空间位移的轨迹为线索来组合意象。又可分四种方式:

A、逐层推进(推镜头)

其摄象过程是视点由远及近或由外及内,层层推进,如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玉门关度。

这首诗用的是逐层推进的空间层递式。黄河、高山、大沙漠是一层,孤城为二层,羌笛为三层。其意象部署图示如下:

视点由远及近,由外向内,逐层移向中心意象。起初,视点在极远处,远上云端的黄河、高耸入云的群山,一个伸向极远处,一个伸向极高处,皆为极度,因此,外围几乎是无涯际的。这大河、高山构成的视野阔大、境界雄浑的大背景,就是大西北的传神写照,此为第一层。内圈是孤城,处在纵横交叉点上,偏置一隅,在无边无际的外围意象反衬下,更觉太“孤”,此为第二层。

最后视点向前猛推,核心就是那支正在吹奏哀怨的《杨柳曲》的羌笛,而杨柳、春风这虚实叠映的象征性意象,都紧紧贴附在核心意象上,丰富了核心意象的意蕴,此为第三层。全诗就这样,用由远及近、由内向外的方式,逐次突出了置于核心的主体意象,从而传达出了边地苦远、皇恩难及的主旨,将士的幽怨之情于言外见之。

B、逐次远移(拉镜头)

其摄象过程视点在空中由近及远,由内向外步步拉开。如李益《临滹沱河见番使列名》:

漠南春色到滹沱,边柳青青塞马多。

万里关山今不闭,汉家频许郅支和。

本诗前两句写点,后两句写面。一二句展示的是一幅唐番和亲图:边关充斥着和亲番使,塞马占尽了滹沱春色。三四句镜头向后一拉,由点及面,渲染广及万里的“和平”假象——频许和番,边备松弛。诗人以此巧妙的构思,极委婉地批评了唐王朝对回纥采取的妥协、苟安政策,深沉的感愤之情,蕴含于字里行间。

C、跟踪摄象(跟镜头)

其摄象过程视点与对象并行移动,在空间领域移步换形。如王维《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本诗半写出猎,半写猎归,采用了跟镜头的意象组合方式,视点紧跟将军的足迹,随将军之动而动。首联以声振起,极写其射猎之雄姿;颔联状写追踪猎物的迅速,勾画出将军矫健的身手;颈联写猎归,“忽”字传达出返回军营的疾速;尾联写遥望之神态,短短四十字,将军敏捷的身手、矫健的英姿历历在目。全诗章法起承转合,严谨自然,摄象视点紧跟将军,是跟镜头意象组合的典范作品。

D、定点移视(摇镜头)

固定观察点,视线在空间领域作上下左右移动,有似于摇镜头。如王维《山居秋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描写了山村秋日傍晚恬静、优美的景色,表现了诗人高洁的意趣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其中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有两大妙处。其一,诗人以画家的妙手,摄取高低远近四幅剪影,构成了一个既有立体感,又有流动感的艺术境界,出句写仰望所见,对句写俯听所闻,一俯一仰之间,明月、青松、清泉、山石尽入画面。颈联出句写近闻所得,对句写远观所见,聆听谛视之间,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全入境界。从意象组合看,这两联用的是定点移视的空间层递式,摄取高、低、远、近四幅剪影组合成意境。其二,视听并举,以动写静,营构宁静、空寂、幽雅的意境。“明月松间照”“莲动下鱼舟”以物动写静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以声响写静景,动态、声音反衬出一派静意,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殊途同归。

3、时空层递式

这种意象组合方式,既有时间因素,又包含空间因素,它以时间的流动,空间的位移为线索串联场面。王昌龄《从军行》(五)就用此法。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唐军将士在反击侵扰的战争中首战告捷的情景,洋溢着爱国激情和英雄气概,它以少总多,摄取一次战役中大军出击、途中闻捷两个关键性、典型性的场面,有力地笼括了战役全貌,充分表现了将士们的战斗豪情和爱国热忱。两个场面,既贯穿着时间线索,又贯穿着空间位移。

与此相应,此诗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正面描写大军出击,侧面描写前锋告捷,使大军与前锋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以最经济的笔墨表现了唐军将士的英勇善战和爱国热情。

三、并置式

这种意象组合方式是把字面上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或剪影拼接起来,也叫拼合式。从语言角度看,并置式是将表示事物之间逻辑联系的词语全部略去,只将一堆由意象凝固而成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连缀成句乃至拼接成篇。表面上似乎只是意象的杂乱无章的堆砌,但骨子里,却有一条思想感情的红线把这些意象拼合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如温庭筠《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