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改革内容

教学改革内容

教学改革内容
教学改革内容

?文化基础课1386学时,占总学时的42.8%(其中选修课占总学时的1.7%)。

除常规的德育、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外,还开设了历史、地理、综合理科(选修)等课程。

?专业课1854学时,占总学时的67.2%(其中选修课占总学时的9.6%)。

专业课程主要包括设计基础、服装材料、服装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

工艺、工业化生产等课程。传统的学科体系分为材料、结构、工艺、设计等众多学科,互不相交。

?课改后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计划中除核

心课程外以服装类别为主线,按裤装、衬衫、裙装、女装、男装、童装等分类实施教学,每一类包括材料、结构、工艺、设计等相关知识,学生能学得融会贯通。

?公共基础课程(文化基础课)828学时,占总学时的33.17%。只开设德育、

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基础、体育和专业英语,课时作了适当压缩。

?专业课程1668学时,占总学时的66.83%(其中选修课占总学时的

13.86%),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选修课程三大部分。

?在新课程方案中,通用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训练所占课时应达到4∶6。

切实处理好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与强化技能培训的关系,职业岗位需要与终身学习的关系,扩大知识面与强化职业岗位针对性的关系。

?加快构建以“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类型为主的中等职业教育课

程新模式。确立以核心技能培养为课程改革主旨、以核心课程开发为专业教材建设主体、以教学项目的设计为专业课程改革重点的改革思路。

?公共课程着眼于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为后继专业课程教学服务,为

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精心选择公共课程的内容,促进公共课和专业课、学生实习的有机融合,积极探索适合职业教育需要的公共课程教学的新形式和新方法

加强校本课程建设。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行业企业的现实需要,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发掘和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的课程资源,借鉴和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和教材,积极开发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

?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

?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与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

?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

?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

(1)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掌握技能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2)创设专业教学活动的情境,突出现场教学和情景模拟,以学生为主体,以

教师为主导,以技能实训为主线,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3)充分运用生产或服务领域的典型产品,由教师示范指导,学生操作,注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使教学具有更多的活力和更大的效力。

(4)倡导多种学习方式,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大量直观式、互动式、参与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学—练”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学习、研究探索的能力。

(5)教学内容上力求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通过知识链接的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灵活应变与危机处理打下基础。

(6)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加强职业道德观的培养,培养学生沟通与合作的能力。

师资准备

?合作交流:校内经常性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教研组内外交流互助,取长补

短,促进教研组整体水平的提高;多外出参观学习,了解兄弟学校先进的教学特色,开阔视野。

?活动推进:优质课改专业建设规划展示,优质课改教学指导方案展示,优

质课改校本教材、地方特色教材展示,优质课改示范课展示,优质课改教案展示,优质课改说课稿展示,优质课改课件展示,优质课改课堂教学评比,优质课改技能教学能手评比,优质课改综合教学能手评比等。

课程建设

?教学项目设定:

①课程内容岗位化。实现学习内容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②教材内容模块化。一是按实际工作任务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形成教学模块;二是按训练项目把相关的课程进行融合实现理实一体。

③教学内容项目化。减少纯理论课时,增加实训课时。一是教学内容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采用任务驱动和项目教学;二是按工作岗位组织实训,可实行班内循环;三是教学项目力求真实性,尽量达到企业实际工作状态。

教学方法

?原则:以工作环境为中心创设教学情境,以项目流程为思路整合教学内容,

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

①工作现场教学。

②小组循环教学。

③多位教师同教。

④尝试工学结合。

⑤教学时段安排。

评价改革

评价方式多样化:

①学习过程评价。包括学习态度、日常行为表现、平时作业(项目任务)完成情

况。

②模块过关评价。每个模块结束考核实际能力,适当辅以知识识记。

③作品展示评价。学生用作品呈现学习结果,如现场操作、项目展示、成果演示、产品展示、毕业设计作品等。

④学习总结评价。期中期末考试。

评价主体多元化:

教师不是唯一的评价主体,企业专家、能工巧匠、评估机构、学生、家长等均可作为评价的主体。

评价内容灵活化:

不同学科(专业)在评价内容上要有所不同,要根据学科(专业)特点设置灵活的评价内容,特别是针对有明确就业方向的学生,更应与相应的企业用人标准对接,注重岗位能力的考核。同时评价中还应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

小学阅读教学改革 精选教育文档

小学阅读教学改革 定义 200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2011版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同时新课标强调: 第一,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第二,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第三,阅读教学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第四,阅读教学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第五,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就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语文阅读实践活动。 真正的阅读教学: 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诗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因此,阅读是一种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文本深入细致的解读,使他们在理解、接受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和思想见解,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正如俄国作家鲁巴金所言,“阅读就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一种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在寻找作品潜在含义、教师所理解的含义和学生所能接受的含义这三者的交点。 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章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性质的定位充分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阅读的重要作用。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意义何在呢? 阅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快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长期的“语感”训练,培养“语感”,快速提升“语文素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要具有良好的“语感”,就要从“朗读”入手,因为“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手段,它是对语言直而“语感”则是人们在长期的规范语整体的领悟与感受。觉的、.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新课程的教育改革,是语文老师都感兴趣、值得讨论的话题。身为语文教师,我没有停止过对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思考;没有停止过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更没有停止过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观察与反思。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过去的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而现在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由此,反思过去自己曾经努力求索的课,过于注重知识灌输。所以,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激发兴趣的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不是负担,这句话饱含深刻的道理。当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时,一个再小的任务对他来说也是负担,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反之,对知识有浓厚兴趣时,就会产生不断前进、渴求新知、欲求明白的强烈渴望,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兴趣的学习中。教师的责任在于以丰富的教育经验、智慧和教育艺术来培养和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使之处于“激活”状态,从而爆发出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之责任不在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所教学科内容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不但课堂效果好,更主要的是学生全身心投入,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否则就变“我要学”为“要我学”课堂效果不会太好。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每课的内容,巧设导语或问题或联系生活的课堂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愉悦、民主、开放的课堂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创设一个互相尊重、理解、宽容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即情感上的安全感和心理上的轻松感。有时教师形象生动的富于智慧的语言,一个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一个激发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探索活动。这些都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形成了技能,也能获得情感上的丰富体验。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受到压抑,不同的声音才会产生,不同的观点才得以自由绽放,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情感愉悦的课堂,让学生的情感得以舒展,个性得以张扬,生命的潜能才会不断的开发,生活品质才能不断提升。每一个孩子的潜能才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教师要让“爱”充盈课堂,爱每一个学生,细心呵护每一颗幼小的心灵,用自己的快乐为学生打造一个快乐的家园。 三、创设成功、高效的课堂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而言。一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优秀生、中等生、差生。二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成功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说,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 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学生都是具体的,一个班学生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爱好都存在着不同,要求我们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的成长”。一位教育专家也说过一句话:“如果我们教给孩子仅仅是知识,那就直接告诉他好了,而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和唤醒”。教师唤醒他们的灵感,唤醒了他们的表现欲望,唤醒他们的创新潜能。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关注优秀学生,当我们把爱洒向学生时,特别是好学生时,不要忘了一个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现状 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虽然在形式上日益活泼,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容量大、亮点多、节奏快、追求新异。然而,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在促进学生言语发展上下功夫、有实效性的课堂教学并不多见。不少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将一篇课文演绎成一个展示教师才华的课堂表演剧,以教师本身的优良素质掩盖了语文教学学理上的贫乏。这表明语文教学的现有形态与应有形态之间仍存在着一定的剪刀差。就阅读教学的现状看,变味的阅读教学依然顽固地表现在我们的课堂上,表现在:“例子”并未当例子用,“听说读写”顾此失彼,人文就是爱国,活动就是探究;此外,还有主体性和主导性的关系问题,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问题,积累、感悟和分析、训练的关系问题,教师角色转换的不适应,对语文教育目标认识的不适应,教学方法上的不适应,教学评价上的不适应,“单元教学”并未单元化,“目标教学”目标分散,整合就是叠加等问题,造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低效,让教师和学生背上本不应该背负的罪恶,付出的代价是无数少年的生机和灵气! 二、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推进,语文教学必然会发生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出死亡之谷。就阅读教学而言,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语文教学的理论正处于新旧更替时期,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指导语文教学改革的大都是一些抽象的上位概念和理论,如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综合实践、创新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等等。这些理论是各门学科普适的共性理论,有的并不十分切合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却不成文地演绎成直接指导语文教学的主流观点,导致语文课堂教学偏离了语文课程的母语教学本位目标,陷入了新的误区。 二是语文教学本身的复杂性和教学规律尚未得到充分的揭示。上世纪的语文教学尚有许多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新课程改革后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既要解决老问题,又要探索新问题,就难免出现一些暂时的混乱现象。 三是语文学科固有的思想性、人文性等形象易感的外显特征,使语文教学不自觉地演变成了得意忘形式的一般性阅读行为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未能有效触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世界,加上滥用多媒体技术,以外在的视觉画面刺激替代了文本阅读,使阅读教学变得内涵空泛,华而不实。 四是教学空间的封闭。学习语文不应只局限于小课堂内,封闭的教学空间只会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新课程理念要求打

浅谈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体会

第九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浅谈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体会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类学段:小学学科:语文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契机的同时,也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课程改革的实施,使教师的角色的到重新确立,也赋予了教师角色新的特点,教师专业容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也有所改变。关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语文教育专家们在各种媒体上已经发表了多篇论文,论述深刻,阐释清晰。因而,本文主要是结合本地的小学语文教学教研实践,第一,谈谈对语文课程目标的认识,第二,就实现课程目标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关键词:教师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改革专业素质教学新课程 课改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我们知道,课程目标对于教材编写、教学、评价等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改革语文教学,首先要对语文课程目标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而当我们把《课标》精神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结合起来思考时,就会对

语文课程目标有一个准确的认识──那就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我们知道,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容,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而整个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不同学科的具体目标来完成,所以,语文课程目标是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相一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要体现时代要求。并将课程功能的转变列为六个具体目标之首: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承倾向,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纲要》还强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由此,我们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即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再来看看语文课程目标。既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那么语文教育就应该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课标》在前言的“课程性质与地位”部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又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改革在任何时候都应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当前,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如何进行?笔者想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课堂教学的三个层次 对当前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为考试而教的课堂。特点是:题海战术,支离破碎。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组织教学工作的着眼点是为了考试。“考点”决定课堂教学中的“教点”和“学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目标是要把考试可能考到的内容教到位。因此,课堂设计没有了整体感,显得很零碎。有一位教师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当学生读到:“哎呀!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他的棉衣已经烧着……”这真是万分危急的时刻!学生的朗读也正进入状态,教师却突然叫学生停下,提出一个问题:“着”有四种读音,你们知道吗?……一下子课堂教学就变得索然无味了。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样的课堂教学弊端很多,但仍有不少教师不愿抛弃这陈旧的套路,因为在考试改革没有太大作为的情况下,这样的课堂,“应考”的效果确实还不错。 第二个层次: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教的课堂。特点是:

缺乏情趣,效率不高。当前,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处于这个层次上。本来,加强“双基”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致力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是无可厚非的。可是,我们的老师把目光仅仅只盯在知识和能力上。他们把学生当成“容器”,而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给学生太大的压力,太窄的空间,太少的自由。因此,在这样的课堂里常常是缺乏情趣,缺乏生机,学生学得很累,而教学的效果却并不高。 第三个层次:为发展而教的课堂。特点是: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重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重视与学生情感的沟通。他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激励学生。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样的课堂,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要求是一致的。许多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就是这个层次的典范。 仔细分析特级教师、优秀教师成功的课堂教学范例,之所以能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除了他们精湛的教学技艺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他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定位与一般的课堂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标准,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 二、课堂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新课程标准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实施的,“一切

浅谈“专业阅读”教学改革

浅谈“专业阅读”教学改革 两年的基础英语教学之后,应该进入“专业阅读”教学阶段。搞好“专业阅读”对于保证英语学习的延续性、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拟将“专业阅读”放入整个英语教学系统中,尝试“创造性阅读”,以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整体素质。 一、后英语基础教学现状 据调查结果显示,未来人才市场对外语方面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商务往来、技术交流、科技翻译、同声传译等实用性英语,那些英语基础好、又能较好地以英语为工具开展业务的人士最受欢迎。不难看出,目前后期大学英语教学很难满足需要。有些院校后英语基础教学还是零,随着四级英语统考的结束,英语教学也落下了帷幕。另有些院校做得好一些,继基础教学之后,开设“专业阅读”课,由专业老师执教。但由于教学内容属丝毫未加修改的“原版引进”,故难免缺乏语言学习的科学性、全面性和系统性,这是问题之一。问题之二是教法,一些教师逐字逐句解释课文,学生只是充当被动的接受者,而非创造者。这种机械的教学模式无疑阻碍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导致其因阅读量小而知识面变窄,同时也挫伤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二、改革“专业阅读”教学大纲,实施“创造性阅读” 1.划分阶段,完善课型 为了既重语言能力,又重专业知识,我们可将大学英语划分成3个阶段,即基础级、通用级和专业级。基础级2年,4个学期,以全国四、六级统考作为检查手段。之后进入通用级,安排在第五学期,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语言基础,强化各项语言技能,特别是要提高综合运用各项技能的能力,以便为第三个阶段——专业级做好准备。专业级按专业含量安排在第六学期或第六七两个学期都可,在这一阶段应从各专业通用知识转移到纯专业知识,让学生了解本专业未来工作所需文献资料,鼓励学生了解本专业世界范围内前沿动态。上述三个阶段循序渐进,教学前后衔接,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创新教法,培养能力 传统的阅读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重点集中在讲解词义、分析语法、解释难句等表层语言结构,使学生缺乏熟练的阅读能力与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可采用“创造性阅读”,使学生从被动的猜测者转变为主动的、创造性的阅读者。具体做法如下:课前学生尽量不查字典预习要学的阅读材料,并记下自己的观点及疑点。课堂上,学生带着各自的见解和问题参加讨论。讨论时可以班或组为单位,也可设流动的秘书和发言人,轮流的目的是使每个人都得到训练的机会。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未来趋势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未来趋势 【摘要】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进一步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语文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信息化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指导思想;改革趋势 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进一步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语文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和探究的过程;重视源头活水,加强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应该符合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信息化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表现为教学观变革;教学体系建立;课程变革;教学方式、方法变革;考试内容与形式变革。 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1、进一步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义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好基础,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2、语文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作为义务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语文教学理所当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具有不同身心条件和背景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接受语文教育的机会,并都能够达到最基木的要求。 3、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和探究的过程。语文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在学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他们创造丰富而有序的语言环境,使他们在课堂和自然环境中通过主体参与和体验,获得语言的发展。 语文教学具有实践性特点,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与内在需要,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觉的、主动的求知和探索的过程。 4、重视源头活水,加强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对周围事物和客观世界的观察和认识,从而缩短理解语言文字与认识事物本质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语文内容和意义的理解能力。 语文学科具有综合、开放和实践的特点,学生语文能力的获得需要反复的实践与运用。语文教学要突破仅局限于课堂、学校的狭窄范围,使学生的语文学习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已经10年多了。我市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新课标下积极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笔者从调查中发现,目前我市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还不容乐观,还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继续努力。 一、进一步加强新课标的学习,树立教学新理念 要进行教学改革,首先就必须明确改革的方向。当前要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就必须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树立教学新理念。 (一)温习新课标。 国家教育部颁行的《语文课程标准》是在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吸取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新成果,分析语文教育的现状及时代发展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的基础上,重新构建的语文教育的目标体系。不仅具有开创性,而且具有时代性,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了国家对语文教育的要求,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代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准绳,它的颁布使学科教学的许多问题明确起来了。例如,1、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2、明确了语文课程的目标、任务。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3、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教学观念。课标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4、强调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课标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5、对各学段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6、提出了新的教学评价理念。总之,这次的课程标准不仅指明了语文教学和改革的方向,还有明确的标准和方法。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静下心来,潜心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及其相关教育理论,在学习中亲近新课标,把握它的精要。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前提。 (二)牢固树立教学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首要任务是更新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行为归根到底是由教育理念决定的。学习语文新课标,关键是要把握其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致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拓展语文课程资源”这是语文新课标中最基本的教学理念。它回答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哪些条件的问题。只有正确把握这些基本理念的内涵,才能明确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因此,各校必须继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做到《语文课程标准》人手一册,定时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起来才有生命力。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这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探索,促进理念向行为转化。 二、把握新教材,探索新教法 教学改革与教材改革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还必须认真学习“新教材”(这里是指人教版实验教材),把握新教材特点,探索新教法。 (一)把握教材新特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修订的新教材,它全面、准确地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努力遵循母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改变教学方式,使教材有利于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在教材内容的修订方面,主要有:(1)大量更新课文。增加了课文的篇数、丰富了课文内容、坚持文质兼美的原则、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大类;(2)重点训练项目作了适当调整;(3)课后的思考练习作了较大修改。减少了题量、思考练习,突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4)作文练习作了较大修改。一方面是丰富了作文训练的形式,既有写实作文,又有想象作文,还安排了一些常见应用文的练习;一方面是在训练要求上尽量为学生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教学改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a11441214.html,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教学改革 作者:何亚平叶世群祝倩倩 来源:《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9年第09期 摘要:遵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实训条件、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大力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学改革 引言 2016年6月,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这对构建我国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 推进我国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華盛顿协议》是针对本科层次的培养,针对高职高专层次的培养,可以参照国际工程联盟制定的《悉尼协议》。2016年12月,由中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研究会牵头,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全国135所高职院校成立“《悉尼协议》应用研究高职院校联盟”,“运用成果倒推思维”开展教学改革成为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方向。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开展相应的教学改革,以培养面向世界、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毕业生。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 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张星臣曾推动该校多个专业参与《华盛顿协议》认证。他认为“专业认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理念,与传统的“内容驱动、重视投入”的教育理念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是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区别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工程教育认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把学生作为学校或专业的首要服务对象,教育目标围绕学生的培养; 教学设计聚焦学生的能力培养;师资与教育资源满足学生学习效果的达成;评价的焦点是对学生效果的评价。 二是以学生学习产出为导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出的“以学生学习产出为导向”,完整地说明了学校定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活动、师资及教学资源之间的关系:利益相关各方的需求决定学校的定位;学校定位决定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决定学生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决定教学活动设计、师资及教学资源配置。这是一个由上向下设计,由下向上支撑的过程。

《主题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主题阅读教学改革的做法和感受 我所从教的地方是全国有名的豆腐之乡———石牌,大多数的学生家长都外出做豆腐去了。家里的孩子由于没有父母的监督,表现的比较懒散,对学习尤为如此。长期以往孩子们就对学习丧失了兴趣,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学校努力想办法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在彭校长的引领下我班尝试了《新语文主题阅读》。没想到这一场语文教学的革命给我班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孩子们变得爱学习了,并能主动去学习了。下面就这次浅显地谈一下做法和感受: 一、单元主题式教学模式搭建 1、单元主题式教学观念的建立 什么叫“单元主题教学”呢?“单元主题教学”就是以一个单元为一个整体,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整体把握,紧扣单元训练项目把相关知识联为一条教学线索,使单元整体运转。简单地说,它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在强调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这里说的“主题”不是思想主题,不是知识主题,而是文化主题,是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如诚信、家乡、朋友、亲情,以及对自然的关爱、对弱小的同情、对未来的希冀、对黑暗的惧怕等等。借助于主题,学生会觉得原来语文学习并不那么枯燥,原来语文学习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情况下,再来进行语言的学习、推敲,同时达到深化情感、磨砺思想的目的。那么作为教师教学前,我们要全面地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主要特点、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与有关的一些教学建议,从而构建了整体教学观,围绕单元主题进行教学。 2、生本小组的成立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 不重视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培养。故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班级学习风气不正,成了教学中的普遍现象。而学习小组的建立和建设不仅改变了这一现象,还帮我在这场教学革命中获得了不小的收获。 小组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对问题深入探讨、共同解决的过程。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全体性和活动性,可使学生之间形成和谐、友好、合作、互助、竞争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我教育。为接下来的单元主题式教学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那么首先谈怎样分组。分组的原则有三个,一是将学生按好,中,慢分成三等,每组一个优生,两个良好,一个慢生。二是按性别分,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研究实施方案 【作者】王凌宇 【机构】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第六小学; 【正文】一、课题设计论证 1.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外教育研究机构通过调查不同年级学生的阅读成绩发现,养成了阅读习惯的学生,他们的综合素质最高。我国关于儿童阅读状况的调查也表明,儿童学习成绩越好,阅读习惯越好,阅读时间越长;相反,儿童学习成绩越差,阅读时间越短,阅读习惯越不好。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只有当学生的阅读达到一定数量时,才能形成高效自觉的语文学习能力。 2.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一个人来说,要从小就要培养,小学时期是关键时期。良好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以及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在小学处于形成时期,而阅读的作用尤为突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我们针对学生阅读普遍存在的主观能动性不强,阅读方式方法欠缺,阅读内容过于单一,学生阅读时间不够充沛等现象,我们以主题阅读课标教材为抓手,精

心选择文本材料,让学生围绕主题,对优秀作品、经典读物、流行图书等发现真善美。逐渐让学生形成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同时不断增加阅读的量与面,提倡多读书,读好书,从句章篇到读整本的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情感体验,积累丰富的人生经验,培养了学生高尚的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主题阅读的核心是阅读塑造心灵,阅读影响人生 工具书中对“主题”是这样定义的:它是“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本课题建构的主题则具体是指:以人文性为范畴的线索,兼顾语文知识与能力、思维发展、文学形式等内在的串连线。阅读,工具书中解释为“看(书报)并领会内容”。本课题建构的阅读则是指:在小学语文课堂内,在主题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感知、感悟多个文本。 主题阅读:主题阅读是课标教材的建构思路,它通过一定数量的、具有关联的文本材料,让学生围绕主题,在不断地对相关文本阅读和对话中获得整体的阅读经验和情感体验。主题阅读教学就是基于这种思路,把阅读教学的视野灵活地与课堂结合起来,将阅读教学内设在主题创设的情境中,充分重视个体体验,在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中,重过程、重生成、重理解,最终实现通过主题形式建构开放的语文阅读立体教学模式。 三、本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改革

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创新教育研究, 2018, 6(5), 349-353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9a11441214.html,/journal/ces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9a11441214.html,/10.12677/ces.2018.65056 Education Reform of Urban Master Planning Curriculum in the New Era Fang Zheng, Zhiling Zhu, Xinshuai Man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Ningxia Received: Sep. 21st, 2018; accepted: Oct. 5th, 2018; published: Oct. 12th, 2018 Abstract With Habitat III holding and The New Urban Agenda publishing, new data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uch as Big data and Internet of Things, and new requirement for of urban master planning compilation, education reform for urban master planning curriculum is extremely urgent. This study proposes four fields, like content of courses, teacher troop, teaching methods and examina-tion method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tion, by integrating new urban development models, new da-ta and technology, and new ideas in the contents, depending on multiple types of teachers, using various kinds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examination methods to realize multiple aims. These aims can be classified as theoretical recognition and methodology application,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synthetic analysis, oral expression, PPT making and map drawing, and group cooperation. Thus, the students can cope well with the new era. Keywords The New Era, Urban Master Planning, Education Reform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改革 郑芳,朱志玲,满新帅 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宁夏银川 收稿日期:2018年9月21日;录用日期:2018年10月5日;发布日期:2018年10月12日 摘要 随着2016年“人居三”的召开及《新城市议程》的提出,大数据、物联网等数据及技术革新,及国内城

主题阅读教学改革的做法和感受

浅谈主题阅读教学的几点做法 这一场语文教学的革命给我班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孩子们变得爱学习了,并能主动去学习了。下面就浅显地谈一下我的做法和感受: 一、单元主题式教学模式搭建 1.单元主题式教学观念的建立 什么叫“单元主题教学”呢?“单元主题教学”就是以一个单元为一个整体,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整体把握,紧扣单元训练项目把相关知识联为一条教学线索,使单元整体运转。简单地说,它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在强调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这里说的“主题”不是思想主题,不是知识主题,而是文化主题,是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如诚信、家乡、朋友、亲情,以及对自然的关爱、对弱小的同情、对未来的希冀、对黑暗的惧怕等等。借助于主题,学生会觉得原来语文学习并不那么枯燥,原来语文学习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情况下,再来进行语言的学习、推敲,同时达到深化情感、磨砺思想的目的。那么作为教师教学前,我们要全面地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主要特点、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与有关的一些教学建议,从而构建了整体教学观,围绕单元主题进行教学。

2.生本小组的成立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 不重视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培养。故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班级学习风气不正,成了教学中的普遍现象。而学习小组的建立和建设不仅改变了这一现象,还帮我在这场教学革命中获得了不小的收获。 小组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对问题深入探讨、共同解决的过程。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全体性和活动性,可使学生之间形成和谐、友好、合作、互助、竞争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我教育。为接下来的单元主题式教学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那么首先谈怎样分组。分组的原则有三个,一是将学生按好,中,慢分成三等,每组一个优生,两个良好,一个慢生。二是按性别分,最好是两个男生,两个女生。这样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得到了互补。三是注重性格的搭配,内向型的和外向型的相互搭配。这样一个组既不太活跃,也不太沉闷。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经过再三考虑,我“强制”要求测验分数靠前的10名学生各成一组;测验分数靠后的10名学生主动分别找前10名的孩子做他们的“好朋友”,成立二人小组;再由这“二人小组”在班里其他同学中选择两位同学成为“四人小组”,有三个上课从来不听讲、作业从来不交的学生,不主动找朋友,最后由平均分最高的小组“接收”,成立“五人小组”,其余均为“四人小组”。小组长选定后要进行小组长培训,例如如何组织小组学习、前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看法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看法 小学语文教学是奠定学生语文基础的重要阶段,迄今为止,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进行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有了一定的改革成果,但随着社会教育的不断发展,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仍然值得讨论。当前,教育的改革越来越倾向于自主式学习模式,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主动性,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开发学生积极性。本文基于工作中的实践,讨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从而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标签: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教学理念;主观能动性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是当前小学教育的重点,也是教师普遍关注的焦点。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历经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改革的效果都是阶段性的,难以彻底的变革教育的理念。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真正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文对小学语文教育改革进行分析,提出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看法,力图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一个参考思路。 一、应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教育教学是培养人才的途径,作为初级教育的重点教学学科,小学语文教育要不断改革教学理念,变学生的被动式教育为主动性创造。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传统的以灌输式教育方式的弊端,教育教学不能墨守成规,教师的目的不是创造复制品,而是要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由此,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就要首先转变教学理念,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采取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式交流方式进行讨论,由此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发言机会,并可以发表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看法,由此可以培养学生敢说、会说以及勤于思考的习惯,而这些能力都是为以后接受教育做铺垫的。当今,学生创新能力是学生竞争力的源泉,所以在小学教育的改革中,首要的就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初级教育的重要内容,理应不断采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打破教师和学生不平等的地位,充分给与学生尊重,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二、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要充分改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新模式,由此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方式的改革方向要寻求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由此学生可以主动的捕捉信息并进行分析。要改变传统的僵化的教学模式,僵化的教学模式会固化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而充分给与学生自主权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处理课堂语文篇目时,要鼓励学生进行相关信息搜索,从而找到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据不同的教学篇目和内容,要设计不同的授课切入点,可以是人物介绍和背景故事梗概。在灵活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可以更多的感受到活跃的课堂氛围,减少压力,增加教师亲和力,学生可以更加亲密的和学生相处,由此可以缓解师生关系,帮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案例 篇一: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案例 新课程新理念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案例 前言 新课程教学案例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中,从首批国家级实验区参加实验的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实例,在被描述的具体情境中包含一个或者多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同时也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有具体情景的介绍和描述,也有一定的理论思考和对实践活动的反思。 每个案例都能突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常常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实际教育活动和教育管理活动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容易引起困惑的事件有关。它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但又不是简单的教育教学活动实录,它有相对完整的情节乃至戏剧性的矛盾,以反映事件发生的过程,反映教育实践中的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揭示教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并引人思考。案例中的角色常常不仅仅是校长、教师和学生,也可能是学生家长或者其他影响教育活动的人。

一个具体的素质教育案例,不仅应当有对事件的描述、有解决问题的技巧,还应当蕴含一定的教育基本原理和教育思想,置身其中的教育者或者是撰写案例的作者应当能够从实践中总结出一定的经验教训,有一定的理性思考。 作为一个能够提供借鉴的教育案例,既可能是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成功事例,也可能是教育实践活动中遭遇过的失败,前者可以提 供经验,后者可以提供教训,都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通过阅读和学习案例,广大教师可以分享别人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由学习和分析别人的案例到加强学习、解剖自己,不断积累反思的素材,自觉改进自己的教学。 由于案例本身的可操作性,学习教育案例,可以直接推动教师在借鉴和学习的过程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教学行为。-------------------------------------------------------------------------------- 案例一:认识生活探究生活 ——《菜园里》教学片段 [教学片断] 教室的中间,学生每6人围坐成一个小组,教室的四周摆着许多新鲜蔬菜,有白菜、卷心菜,有白色、红色的萝卜,红色、绿色的辣椒,紫色的茄子,浅黄、深黄的南瓜,有穿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内容提要: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深入与信息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落实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体现创新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了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而创新教育必须以教师的思想转变为前提,以趣为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实行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一些生动、活泼且开放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开创小学课堂教学的新局面。 关键词:创新教学创新理念探究性学习以人为本教育资源课程改革合作精神角色转变。 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深入与信息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已抛弃过去陈旧的教学模式并且以它诸多的优势与长处,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各种个样的教学流派,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有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并且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无论是这流派还是那思想,落实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体现新的教学方法,这才是关键。笔者认为要实施创新教育应努力做好以下五点。 一、教师自身要提高基本素质,更新教学观念与角色转变相结合。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教育事业将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得信息与知识的主要途径。显而易见,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那么要想使课程改革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目标,需要一些基本条件做保证,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条件是教师的高素质。 课程改革主要是思想理念和教材教法的改革。有了好的教材以后,就要精心地钻研教材,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要通过更新教育教学思想,建立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使得我们的教育质量尽可能地提高。走进新课程,教师的角色将由传授者转化为促导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独奏者转向伴奏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的首席”。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学策略也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而对于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应具备以下方面的基本素质。 首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现今,教师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执着地研究,不断地实践,立志在为课程改革作出贡献的同时,把自己锻造成新世纪优秀的语文教师。其次,要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应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第一,要求教师要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资源,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教师不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当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的建设者。如,进行课文《四个太阳》教学时,光用你的三寸不烂之舌向学生讲述四种季节的太阳给大地带来的好处,是远远不够的,何不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在自己的感知世界里去感受作者的心愿和四季美丽的景色呢?广阔的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课堂。第二,要求教师重新认识语文教学模式。教师绝对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要与学生“亲密接触”,甚至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这样,你才有资格做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引导者、辅导者。如在进行阅读教学指导时,教材作为阅读的范例,你是逐篇教会学生读,还是教给学生读的方式方法,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去读:朗朗地读、默读、品读、美读、诵读呢?笔者认为:前者走入了“高投入,低产出”的死胡同,滋长了学生学习的惰性,泯灭了创造性思维,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后者则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再次,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真正做到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今天,已不是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时代了,信息时代的快节奏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的理论修养,不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且要有与时俱进、创一流业绩的不懈追求,永操教育者的青春。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广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